家谱失传,今后有办法续谱吗?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11894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卷
宋内府钞本
北图(存二十二卷)
11895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清)赵龙生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孝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学
注:散居江苏宜兴、丹徒及浙江湖州等地。
11896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清宣统二年(1910)赵尔巽四川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1897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卷
石刻本
北京密云县档
11898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赵述诚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美国
11899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民国)赵云路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11900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浭阳赵氏家谱髻龄祖后》。
11901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清)赵晨等辑
清雍正四年(1726)边贻斋刊本 四册
美国
11902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民国)赵景宸汇编
民国三十一年(1942)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
四册
北图
11903山西阳林赵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钞本 一册
台湾
11904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清)赵永连纂
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
11905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民国)赵永顺纂
民国初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厂西街
11906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民国)赵芳贵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衔
11907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赵振铎纂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
11908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清)赵宏恩辑
清乾隆二年(1737)赵氏刻本 一册
北图
11909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民国)赵锡宝编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工艺制版社铅印本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美国
11910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总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4)
11911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清)赵恭生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11912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得谱不分卷
(清)鵵国祯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市图
1191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邵颛纂
明钞本 北图
11914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坷
Р明崇祯十七年(1644)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廽
1191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清)赵紫瑜续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916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校正重修家史八卷
(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
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17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古润洪溪赵氏族谱》。
11918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
科图(缺卷6)
1191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清)赵元勋等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本 十四册
美国
11920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清)赵廷芝续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
日本(存卷7-10) 美国(存四册)
1192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22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彦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享叙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乾隆癸丑续修洪溪分派赵氏宗谱》
1192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赵方栋等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4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清)赵澧 赵棫等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
翰分宗谱十四卷
(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存卷7-14)
注:一名《古润洪溪赵氏重修族谱》。
11926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11927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清)赵时芬修
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1928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清)赵雨三主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192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11930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清)赵明备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193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
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民国)赵赓元纂
民国元年(1911)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11932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民国)赵蓉曾纂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193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赵文麟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1934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民国)赵桐 赵衡辑
民国六年(1917)享叙堂刊本 五十册
美国
1193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赵治中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11936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赵楫等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 二册
美国
11937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清)赵邦翰重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11938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民国间木刻本 六册
江苏扬中县
11939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明)赵廷桂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衍庆堂活字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1940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赵学曾童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排印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1941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赵倘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谷诒堂铅印本 三十五册
历史所
11942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1943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清)赵味辛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944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赵烈文辑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辽宁图 江苏常熟市图 日本 美国
11945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11946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清)赵昉等纂
清光绪十年(1884)敦睦堂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11947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1948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民国)赵毓森编订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49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清稿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50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清)赵端恩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刊本 四册
美国
11951江苏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洪良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思堂重刻本 十二册
上海图 美国
11952江苏武进蒋林赵氏宗谱十卷
(民国)赵书文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绵远堂活字本 九册
历史所
11953江窦武造韩叵赵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赵多荣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11954江苏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赵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崇礼堂刻本
福建图 日本 美国
11955江苏无锡赵氏宗谱十六卷
(清)赵启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11956江苏无锡赵氏黄桥支甘露世谱四卷附赵氏
捐敷徵信录
(清)赵士奎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11957江苏无锡锡山赵氏宗谱十四卷
(清)赵寅恭 赵协卿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1958江苏江阴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洪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玉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1959江苏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
(清)赵晋封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
11960江苏江阴暨阳南门赵氏宗谱不分卷
(清)赵炜等序 1
清光绪二十年(1894)永思堂活字本 八十册
美国
11961江苏常熟衔上赵氏十修宗谱□□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存卷2、5)
11962江苏昆山赵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赵诒琛等辑
民国八年(1919)刻本
科图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中央
民院 天津图 河北大学 山西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华东师
大 南京博 江苏泰州图 江苏苏州图
江苏苏州博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市
图 江苏昆山县图 浙江嘉兴市图 湖
北图 西南师院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11963江苏昆山浦阳赵氏家乘十卷
(民国)赵诒琛等跋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四册
美国
11964江苏昆山新阳赵氏清芬录三卷
(清)赵诒琛编
民国六年(1917)义庄重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11965江窦昆山赵氏清芬录再续题辞
(民国)赵诒琛编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北图
11966江苏太仓璜泾赵氏宗谱不分卷
(明)赵璧纂 (清)赵封补修
清钞本
科图
11967江苏赵氏支谱十二卷
(清)赵书 赵祖培修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十四册
科图
11968浙江杭州武林赵氏家乘一卷
(清)赵德煃修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11969浙江杭州赵洪氏宗谱附祖先坟墓碑记图考
不分卷
(民国)赵洪绳武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回答者: 巴伊__老爷 - 门吏 三级 5-3 08:49
11894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卷
宋内府钞本
北图(存二十二卷)
11895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清)赵龙生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孝思堂木刻本
河北大学
注:散居江苏宜兴、丹徒及浙江湖州等地。
11896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清宣统二年(1910)赵尔巽四川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
11897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卷
石刻本
北京密云县档
11898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赵述诚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一册
美国
11899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民国)赵云路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吉林大学 美国
11900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华东师大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浭阳赵氏家谱髻龄祖后》。
11901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清)赵晨等辑
清雍正四年(1726)边贻斋刊本 四册
美国
11902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民国)赵景宸汇编
民国三十一年(1942)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
四册
北图
11903山西阳林赵氏宗谱
清嘉庆十年(1805)钞本 一册
台湾
11904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清)赵永连纂
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
11905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民国)赵永顺纂
民国初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市城厂镇厂西街
11906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民国)赵芳贵纂
复印本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衔
11907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赵振铎纂
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
11908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清)赵宏恩辑
清乾隆二年(1737)赵氏刻本 一册
北图
11909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民国)赵锡宝编
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工艺制版社铅印本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美国
11910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总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4)
11911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清)赵恭生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11912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得谱不分卷
(清)鵵国祯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市图
1191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邵颛纂
明钞本 北图
11914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坷
Р明崇祯十七年(1644)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廽
1191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清)赵紫瑜续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刻本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1916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校正重修家史八卷
(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
清雍正八年(1730)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17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古润洪溪赵氏族谱》。
11918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本
科图(缺卷6)
1191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清)赵元勋等序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刊本 十四册
美国
11920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清)赵廷芝续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刊本
日本(存卷7-10) 美国(存四册)
1192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刻本 十册
吉林大学
11922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彦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享叙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题《乾隆癸丑续修洪溪分派赵氏宗谱》
1192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赵方栋等修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4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清)赵澧 赵棫等修
清咸丰元年(1851)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1192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
翰分宗谱十四卷
(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存卷7-14)
注:一名《古润洪溪赵氏重修族谱》。
11926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
清同治十二年(1873)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11927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清)赵时芬修
清光绪七年(1881)活字本 十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1928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清)赵雨三主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1929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11930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清)赵明备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1931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
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民国)赵赓元纂
民国元年(1911)活字本 十一册
历史所
11932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民国)赵蓉曾纂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11933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赵文麟修
民国四年(1915)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1934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民国)赵桐 赵衡辑
民国六年(1917)享叙堂刊本 五十册
美国
11935江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赵治中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11936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清)赵楫等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 二册
美国
11937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清)赵邦翰重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11938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民国间木刻本 六册
江苏扬中县
11939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明)赵廷桂编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衍庆堂活字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1940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清)赵学曾童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排印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11941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民国)赵倘纂
民国三十一年(1942)谷诒堂铅印本 三十五册
历史所
11942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民国六年(1917)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1943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清)赵味辛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四册
美国
11944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赵烈文辑
清光绪二年(1876)木活字本
辽宁图 江苏常熟市图 日本 美国
11945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民国十七年(1928)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11946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清)赵昉等纂
清光绪十年(1884)敦睦堂刻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11947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六年(1917)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1948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民国)赵毓森编订
民国五年(1916)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49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清稿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1950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清)赵端恩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刊本 四册
美国
11951江苏武进西盍赵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洪良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永思堂重刻本 十二册
上海图 美国
11952江苏武进蒋林赵氏宗谱十卷
(民国)赵书文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绵远堂活字本 九册
历史所
11953江窦武造韩叵赵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赵多荣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永思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11954江苏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赵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崇礼堂刻本
福建图 日本 美国
11955江苏无锡赵氏宗谱十六卷
(清)赵启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11956江苏无锡赵氏黄桥支甘露世谱四卷附赵氏
捐敷徵信录
(清)赵士奎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活字本 五册
历史所
11957江苏无锡锡山赵氏宗谱十四卷
(清)赵寅恭 赵协卿纂
清宣统元年(1909)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11958江苏江阴赵氏宗谱八卷
(清)赵洪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宝玉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1959江苏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
(清)赵晋封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哈尔滨师大 日本 美国
11960江苏江阴暨阳南门赵氏宗谱不分卷
(清)赵炜等序 1
清光绪二十年(1894)永思堂活字本 八十册
美国
11961江苏常熟衔上赵氏十修宗谱□□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存卷2、5)
11962江苏昆山赵氏家乘十六卷
(民国)赵诒琛等辑
民国八年(1919)刻本
科图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中央
民院 天津图 河北大学 山西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华东师
大 南京博 江苏泰州图 江苏苏州图
江苏苏州博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市
图 江苏昆山县图 浙江嘉兴市图 湖
北图 西南师院 云南图 日本 美国
11963江苏昆山浦阳赵氏家乘十卷
(民国)赵诒琛等跋
民国三年(1914)刊本 四册
美国
11964江苏昆山新阳赵氏清芬录三卷
(清)赵诒琛编
民国六年(1917)义庄重刻本 一册
北图 中央民院
11965江窦昆山赵氏清芬录再续题辞
(民国)赵诒琛编
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一册
北图
11966江苏太仓璜泾赵氏宗谱不分卷
(明)赵璧纂 (清)赵封补修
清钞本
科图
11967江苏赵氏支谱十二卷
(清)赵书 赵祖培修纂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 十四册
科图
11968浙江杭州武林赵氏家乘一卷
(清)赵德煃修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11969浙江杭州赵洪氏宗谱附祖先坟墓碑记图考
不分卷
(民国)赵洪绳武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家谱失传,今后有办法续谱吗?
本文2023-11-01 17:39: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