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快要出生了不知道要叫什么名字大家帮忙想想我姓杞
杞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杞凯瑞(寓意: 吉祥 幸福 安康 )
我个人不相信一些算命先生所说的姓名会决定人一生的运数,决定人一生命运的是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社会环境、机遇。环境和机遇我们个人之力无法改变太多;性格和能力却可后天培养,所以与其把自己和儿女的前程命运寄托于什么算命大师的取名改运,不如倾力于对自己和儿女性情品格和能力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夏后氏,为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氏称,夏朝王族以国为氏,为夏后氏,简称夏。先秦时代姓、氏含义不同,夏后氏为姒姓。华夏族即汉民族最早的称呼——夏族,也是起源于夏后。先秦《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后人常常将他们连在一起说成是人类的始祖。
后字的含义变化:1、早期都是指君主(由司而来,高于司),商代是后和王字换用,《说文解字》说“后者君也”。2、西周时期周王称天子,后字则用于指王妻,太后即老王的妻。3、现代推行简化字,而且日常文化不用“后”字,因此“后”简写为“后”,主要指“后”了。
据《竹书纪年》载,夏代多位君主称呼前冠以“后”字,如“后启”、“后相”、“后羿”、“后少康”、“后芬”、“后荒(芒)”、“后泄”、“后昊”、“后发”、“后桀”,据此推断,此“后”字在夏代当与“君”、“王”同义。“夏后“氏即“夏王” 之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夏后氏 简称 :夏 朝代 :夏朝 类别 :夏后氏为姒姓最大的本源氏族 涵义 :“夏后“氏即“夏王” 之义 引申 :华夏汉族的来源 发展 :夏、夏侯、欧阳、曾等百余个姓氏 起源,历史,祖先,夏朝君主, 起源 《 史记 · 夏本纪 》 记载 : “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 大禹 可见禹之前的世系传承为:黄帝——昌意——颛顼——鲧——禹 《史记·夏本纪》最后又记载: “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 按照以上记载,夏后氏之开基始祖为禹,姒姓,属于以国为氏。史书中把禹作为夏代的第一位君主,故常称为夏禹。《史记》中夏禹之后夏后氏的世系传承为:禹——启——太康(失国,后羿篡位)——仲康——相——少康——予 ——槐——芒——泄——不降——扃——厪——孔甲——皋——发——履癸(桀) 《竹书纪年》中夏禹之后夏后氏的世系传承为: 禹——启——太康(失国,后羿篡位)——少康——予(伯杼)——芬(发)——荒(芒)——泄——不降——扃——胤甲——昊——发(敬,惠)——桀 燧人氏配华胥氏生伏羲、女娲。 夏启 伏羲配女娲,生少典。 少典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黄帝。 黄帝生二子:长子少昊(又名玄嚣)、次子昌意。 少昊生九子:蟜极、重(又名句芒)、该(又名蓐收)、穷奇、般、倍伐、昧祖、穷申、瞽目。 昌意生一子:颛顼,又名干荒。 颛顼生六子:鲧曾、古蜀王、称、魍魉、穷蝉、梼杌。 鲧曾生鲧祖。鲧祖生鲧父。鲧父生鲧。鲧生禹,即姒文命。禹生姒启。 姒启生五子: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仲康生相。相生少康。少康生杼(也作予)。杼生槐。槐生芒。芒生泄。泄生不降、扃。不降生孔甲。孔甲生皋。皋生发。发生桀。扃生廑。 历史 汉朝上承东周,而夏商周三代在传承方面环环相扣,因此从史料继承的角度来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夏朝世系是具有其合理性的。西周中期(周孝王、周夷王前后)青铜器“遂公盨”上面铸有铭文98字,铭文记述“禹”是夏王朝的开国之君及大禹躬亲率众治洪水、大禹对民众布施仁政、德政的教诲等。遂公盨铭文中前后6处出现“德”,如要求民众要“齐明中正”,重视对祖先和神灵的祭祀。君主及官吏要有德于民,顾念天下黎民百姓,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好其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不仅是“周人尚德”的实证,还表明2900多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在秦人先祖秦公故里(天水市秦岭镇斜坡村),西南有秦公庙山,是秦人祖祠所在地,曾出土秦公簋,铭文曰“丕显朕皇祖受天命,鼎宅禹迹,十又二公"叔夷镈及钟铭文记述了成汤伐夏及咸有九州,处禹之都”。魏王墓室出土的竹简《竹书纪年》详细、清晰记载了夏朝君主世系。战国竹简《清华简》中如《尚书》散佚篇《厚父》详细记录了夏朝君主后桀亡国之事及夏朝“三后(大禹、夏后启、夏后孔甲)”。《山海经》也详细记载了夏朝的诸多人与事,如大禹、皋陶、大禹之子启、伯益等。 祖先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黄帝的后裔。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昌意,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颛顼的父亲。据《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山海经》记载黄帝后裔分为五系,昌意为最大的一系,其子颛顼是一位贤明且子孙繁盛的帝王。 颛顼,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颛顼生子穷蝉是虞舜的天祖。后来的夏朝王族(姒姓十二支氏族,夏后氏为首)、诸侯国楚国贵族都成了他的子孙。 鲧 ,姓姒,字熙,帝颛顼之子。鲧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因为鲧禹父子二人率领众人治理洪水为人民谋福利,所以在中国几千年中夏鲧、大禹父子二人一直被世人所敬仰与歌颂。鲧是一位治水英雄,早在夏朝,鲧就被隆重祭祀。如《国语·鲁语上》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礼记·祭法》“ 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夏朝君主 夏朝开国君主大禹 禹,姓姒,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禹神、帝禹、夏禹、禹王,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是一位贤圣(道德与才智极高)帝王。大禹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孔子非常敬仰大禹并给予大禹极高的评价:“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称道大禹说:“禹亲自操蠹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股无、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荀子·成相篇》云:“禹傅土,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尚书·大禹谟》称颂大禹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鲁颂·宫》说后稷“俾民稼穑”是“缵禹之绪”。《商颂·殷武》称成汤是“设都于禹之迹”。《尚书·吕刑》以禹为夏朝最伟大的“三后”之一。战国时代诸子,不论儒、道、墨、法学派的著述中,都以大禹为“三代”(夏商周)圣王的第一人。《孟子·滕文公》称:“禹抑鸿水而天下平”;《荀子·成相》篇云:“禹有功,抑下鸿,避除水患逐共工”;《庄子》谓禹为大圣;《墨子》则屡称禹为“三代之圣王”;韩非子称禹为圣王。《淮南子》和《史记》等书也多次对大禹赞不绝口,古代对于明王大哲,诵其功德,常于名字上冠以“大”或“神圣”,所以禹也被称为大禹、神禹、帝禹、夏禹、禹王。 绍兴大禹陵 启 启,姓姒,又名夏启,夏后氏,大禹的儿子。大禹驾崩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叛, 巩固了政权,首次确立了王朝世袭制度。 太康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羿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 姒相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诸侯国寒国寒浞反叛夏朝并攻打姒相,姒相被寒浞之子浇所杀。 少康 少康,相的遗腹子。少康攻打寒浞并斩尽杀绝寒浞一族,寒浞绝嗣。夏后少康是夏朝很有作为的一位明君,史称“少康中兴”。 杼(宁)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朝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芬) 槐,杼的儿子。槐在位44年,期间先后征服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夏朝国力强盛,国土广大,威名远扬。 芒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降)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廑,扃的儿子。 孔甲 孔甲,不降的儿子。孔甲被周武王时期,周王室重典《尚书》之《厚父》篇尊称为夏朝“三后”(大禹、夏后启、夏后孔甲)之一。 皋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发,皋的儿子。 桀 桀,一名癸、履癸,发的儿子。因为夏王桀内政不修、酗酒(古代青铜器含重金属,常饮酒会引起重金属中毒)、军事实力不如商汤,又时逢夏都斟鄩(今洛阳二里头遗址)地区连年大旱,终至公元前16世纪,在今洛阳二里头遗址发生商汤伐夏后癸、商代夏的改朝换代。
1 世:黄帝 嫘祖氏 2 世:玄嚣
3 世:乔极 4 世:帝喾 庆都氏
5 世:唐尧 散宜氏 6 世:监明 凤巫氏
7 世:永河 密氏 8 世:济乐 姚氏
9 世:岁纪 陆、黎氏 10 世:正坤 鸠氏
11世:长历 熊、翟氏 12世:德尧 佶、薛氏
13世:仁宏 高阳氏 14世:廷光 姒、雍氏
15世:爵南 尚氏 16世:行矩 慕容氏
17世:复旺 蒙易氏 18世:茂清 史、丁氏
19世:孔阳 巢氏 20世:日永 梁氏
21世:德荣 逢氏 22世:聚议 姜、吉氏
①金紫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安抚使
23世:刘累 佶、姒氏 24世:昌益 张、黄氏
25世:信盛 徐、张氏 26世:咏八 高阳氏
27世:相承 秦、农氏 28世:全福 巢氏
29世:美勋 景、姬氏 30世:钊宁 如、苏氏
31世:炳宽 昌氏 32世:文盛 妫氏
33世:锦遥 席、米脂氏 34世:升吉 芋氏
35氏:瑞明 任氏 36世:先柱 吉氏
37世:源传 姒氏 38世:维琮 西果氏
39世:新兴 休屠氏 40世:建吕 妫氏
41世:宝招 吕氏 42世:晨禄 詹、张氏
43世:任玉 姒氏 44世:添桢 甘、魏氏
45世:树鸿 卞、任氏 46世:登贵 吕氏
47世:俊通 田、曹氏 48世:彦武 巢氏
49氏:标林 费氏 50世:德朋 任、曾氏
51世:朝良 张氏 52世:廷声 张、毛、董氏
53世:元振 古风氏 54世:胜海 陶氏
55氏:试集 姒、孙、姚氏 56世:长远 张氏
57世:华封 古氏 58世:禄源 公孙氏
59世:星亮 任氏 60世:拱炤 杨氏
61世:报联 吕氏 62世:杜伯
63世:隰叔 逢辛氏 64世:士云 孔、张氏
65世:仑模 由、邹氏 66世:士为
67世:士谷 68世:士会 (范武子) 先何氏
69世:士燮(范文子) 赵、柳氏 70世:士匄 (范宣子) 赵氏
71世:士鞅(范献子) 郑、蔡氏 72世:士射(范昭子) 赵、申氏
73世:范弥牟 钟氏 74世:范蠡 黄、官氏
75世:范灵澄 姜氏 76世:范维孔 吕氏
77世:范金龙 陈氏 78世:范依信 周氏
79世:范雎 欧阳氏 80世:范楷 高、蓝氏
81世:范灿 司、马氏 82世:范比 苏氏
83世:范正和 邓氏 84世:范增 马、葛氏
85世:范馥 程氏 86世:范政 李氏
87世:范光忠 吴氏 88世:范今兴 夏氏
89世:范鹗 李氏 90世:范礼 彭氏
91世:范旺 马氏 92世:范竞 李氏
93世:范逢海 黄氏 94世:范正 高氏
95世:范袭 林氏 96世:范达 古氏
97世:范衍 顾氏 98世:范巨卿 罗、钟氏
99世:范丹 100世:范显 马氏
101世:范滂 申、田氏 102世:范粲
103世:范乔 104世:范晷
105世:范广 106世:范汪 袁氏
107世:范宁 袁氏 108世:范弘之 孙氏
109世:范晔 周氏 110世:范暑 张氏
111世:范缜 112世:范胥
113世:范迪 114世:范伟勋 成氏
115世:范让 冯氏 116世:范衡 梁氏
117世:范焕 谢氏 118世:范懋勋 包氏
119世:范履冰 赵氏 120世:范冬倩 朱氏
121世:范昆光 朱氏 122世:范正始 陈氏
123世:范远 周氏 124世:范隋 俞、王氏
125世:范梦龄 陈氏 126世:范赞谟 陈氏
127世:范墉 陈、谢氏 128世:范仲淹 李、曹氏
1、以国名为姓氏。简称以国为氏,指某国的人采用本国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大多是亡国后为纪念故国而采取的一种措施,也有立国后便以国名为姓氏的。自禹传位给儿子启,建立夏朝,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此后便有了以国为氏。夏朝及其所属的许多方国、诸侯国,灭亡后大都以国为氏,形成一些姓氏。例如,夏朝末年,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攻夏,首先攻灭夏的属国葛(在今河南宁陵北),接着又连续攻灭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在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在今河南许昌东,一说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内)等国,后又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之野大败夏桀军,灭掉夏朝。这些国家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分别形成葛、韦、顾、昆、吾、夏等姓氏。商朝的统治区相当辽阔,属下的方国、诸侯国也比较多,由此又产生一批出自国名的姓氏。例如,帝喾时火正重黎的裔孙于商代被封于程(即洛阳上程聚,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建立程国,后因国君入朝做官,不再为诸侯,子孙以国为氏,称为程氏。又如,商代有个诸侯国叫阮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境,因犯扰周部族,被周部族首领姬昌率军伐灭,子孙以国为氏,称为阮氏。再如,商朝自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后,又称殷朝、殷商或商殷,至末代暴君帝辛(即殷纣王)时,被周武王姬发率领诸侯军伐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商、殷二姓。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统治广阔的被征服地区,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相传,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先后建置71个诸侯国,其中同姓国(姬姓)40个,异姓国31个,武王兄弟15人(一说16人)及其它周王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为大小诸侯。例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霍、鲁、卫、毛、毕等,武王之子封于邘、晋、应、韩,周公旦之子封于凡、蒋、邢、祭等。异姓诸侯有妫姓陈国、姒姓杞国、子姓宋国等。这些大小诸侯国,后来都演变成为姓氏。以国为氏的姓氏主要形成于先秦时期,约有270个,大都属于常见姓。
2、以邑名为姓氏。在奴隶社会时期,国王把奴隶和土地分封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包括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田邑,叫做“采邑”、“采地”或封地。分封以宗法制度为根据,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采邑原为世袭。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采邑又称食邑。此制盛于周朝,至战国时,由于采邑主相互兼并,世袭制度废弛。姓氏学中的以邑为氏,即是指采邑主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作为自已的姓氏。出自邑名的姓氏约有170多个,绝大部分形成于秦、汉之前,相当一部分为现在的常见姓。这些姓氏,有的出自周朝天子赐封之邑,有的出自各诸侯国赐封之邑,因之又可细分为出自周邑名、鲁邑名、晋邑名、卫邑名、齐邑名、楚邑名等。例如,古代有个刘邑(一作留邑),在今河南偃师南,春秋初期为郑国之邑,公元前721年为周平王所取得,至周匡王姬班,封其少子于此,是为刘康公,后来,子孙以封邑为氏,称为刘氏。因刘邑属周王直接管辖,故此支刘氏源于周邑名。又如,鲁国第13位君主鲁孝公有个儿子叫夷伯展,夷伯展的孙子无骇以祖父名命氏,姓展。展无骇的儿子叫展禽,字季,在鲁国任士师(狱官,主察狱讼之事),食邑于柳下(即柳下屯或柳屯,在今河南濮阳县东),世称柳下季,其子孙以封邑为氏,就是柳氏。此为出自鲁国邑名的姓氏。再如,西周时有个杨国,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变成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字叔向,为晋国大夫,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为氏,称为杨食我。这就是出自晋国邑名的杨氏。再如,春秋时楚国左司马沈尹戌在与吴国军队打仗时战死,其子沈诸梁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因“楚邑大夫皆称公”,故沈诸梁被称为“叶公”。叶公的子孙以他的封邑为姓氏,就是叶氏。因叶邑属楚国,故叶氏为出自楚邑名的姓氏。
3、以亭名乡名为姓氏。亭和乡都是古代行政区域单位。秦、汉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为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就曾当过泗水亭长,主管一亭的治安、诉讼等事。关于乡的所辖范围,历代不同。相传周代制度以12500户为一乡。春秋时齐国规定,郊内以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郊外以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十率为乡。秦、汉以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姓氏学中所说的“以亭为氏”、“以乡为氏”,就是指用亭名或乡名作姓氏。这两种情况为数不多,共有16个姓氏。其中,以亭为氏的姓氏有麋氏、采氏、俞豆氏、欧阳氏。现以欧阳氏为例,说明以亭为氏的情形。夏朝第五帝少康,封庶子(指嫡妻之次子以下或妾所生的儿子)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目的是奉守死在会稽的夏朝祖先禹的祭祀,后建立越国。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终于攻灭吴国。战国时,勾践的6世孙越王无强,曾使国力强盛一时,后与楚威王打仗时兵败被杀,他的儿子们争夺王位,各霸一方,搞得越国四分五裂,终于为楚国所灭。无强的二儿子名蹄,当时占据乌程欧余山之阳(即欧余山南)的欧阳亭(在今浙江吴兴县东),称为欧阳亭侯,他的后代以亭为氏,形成复姓欧阳氏和单姓欧氏。以乡为氏者多于以亭为氏,但也只有十几个。郝氏、裴氏属于以乡为氏,陆氏有一支是以乡为氏。太昊伏羲氏有佐臣郝省氏,辅助太昊治理部落,至商朝末期,郝省氏的裔孙期,被商王帝乙封于太原(今属山西)之郝乡,期以乡名为姓氏,就是郝氏。古代东夷族首领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邑。非子的支孙又被封于裴乡(在今山西闻喜县境),以乡为氏,称为裴氏。陆氏有一支源于古族陆浑之戎,还有一支出自战国时的齐国。齐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封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县西南)陆乡,子孙以乡为氏,称为陆氏。
4、以居住地为姓氏。这种得姓方式,是“因所居而命”,有悠久的历史。相传,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舜,生于姚墟(在今河南范县濮城南),因生地以为姓,姓姚。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汭(妫水一作沩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妫汭,妫水隈曲之处),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妫。又据传,少典娶于有蟜氏,生炎帝,因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西),以水命姓为姜;黄帝生于寿丘,长居姬水,因而姓姬。姚、妫、姜、姬等,都是很古老的姓,亦即早期“因所居而命”的姓。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如《左传 隐公八年》所说的“胙之土而命之氏”,即天子赐给有德之人土地并根据封地命名氏的时代,“以地为氏”的面比较窄,多是不得受氏之人采用这种方式。正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说:“有封土者,以封土命氏;无封土者,以地居命氏。”不过,并不是所有无封土者都可以用地居命氏的,因为“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而只有“善恶显著、族类繁盛”而又无封土者,方可以地居(即居住地)为氏。以地居为氏者,复姓较多,一般都表示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往往带有方位词和“郭”字或门、宫、闾、丘、野、里等字。“郭”为外城,也就是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孟子公孙丑下》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说法。姜姓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者,以居住地为氏,分别形成东郭氏、南郭氏、西郭氏、北郭氏。“门”为建筑物的出入口,这里专指城门。春秋时,郑国大夫有居于西门者,因以为氏,称为西门氏;鲁庄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因以为氏,就是东门氏。还有南门氏、北门氏,也都是以所居为氏。“宫”为古代房屋的通称,后专指帝王的住所。居住在北宫、南宫、东宫、西宫者,后都以地居命氏,如卫成公曾孙括,世为卫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鲁国有人名阅,居南宫,因以为氏,称南宫阅;齐国大夫得臣,居东宫,其后代称为东宫氏。“闾”原为里巷的大门,后为里巷的代称。居于邑之西闾、东闾者,后分别形成西闾氏、东闾氏。“丘”是小土山、土堆。居于丘东者为东丘氏,居于丘北者为北丘氏。“野”就是郊外,冠以西、北等方向,标明所居地,后演变为西野氏、北野氏。“里”为古代居民聚居的地方。《诗毛传》说:“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春秋时郑国执政大臣子产,居于东里,其支庶子孙以居住地为氏,就是东里氏。
5、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人人都有姓和名,有的人还有字。字,是人的表字,也就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例如,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岳飞字鹏举。用先人的名或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以名为氏”或“以字为氏”。因《尔雅释亲》说“父之考为王父”,即祖父也叫“王父”,所以,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又称“以王父字为氏”。在中华姓氏中,以名为氏和以字为氏的现象比较普遍,大约有500多个,主要形成于商、周时期。商朝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字汤,又称成汤,是一位爱护民众、施行仁政的君主,他的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就是汤氏。此后,有用祖父的名或字作为姓氏的,也有用父亲的名或字作姓氏者,而以前者居多。古代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言公孙,于是便以王父字为氏,无字者则以名为氏。例如,卫国始祖姬封8世孙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惠孙,称公子惠孙;惠孙的儿子名耳,称公孙耳,为卫国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东北),生儿名乙,字武仲,武仲以祖父之字为氏,形成孙氏重要的一支。陈国第16位君主陈宣公有个儿子叫少西,字子夏;子夏有子叫御叔,为陈国大夫,娶郑穆公之女为妻,生征舒;征舒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始以王父字为氏,形成夏氏的一支。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衎,字乐父,生倾父泽,泽生夷父须;夷父须以王父字为氏,就是乐氏。以名或以字为氏,往往出于某种缘故,有的还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石姓的形成就是这样。卫国始祖姬封的6世孙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què音却),字石,又称石碏,卫庄公时任上卿,是个著名的贤臣。碏的儿子叫厚,是卫桓公的弟弟州吁的心腹干将。州吁企图篡权,经与厚密谋,袭杀卫桓公,自立为卫君,拜厚为大夫,因而引起国人的怨恨和诸侯的不满。碏设计捉杀州吁,又大义灭亲,派人杀掉亲生儿子厚,被《春秋》一书称赞为“纯臣”。碏的孙子骀仲,以碏的字命氏,就是石氏。
6、以官职名为姓氏。古代官员的子孙 ,用先人的官职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以官为氏。以官为氏形成的姓氏约有130多个,大都产生于先秦时期,而先秦时期的官职名目繁多,且文献资料很不完整,因此,这里只能拾取部分姓氏来源予以介绍。史姓是史官后裔,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仓颉的后代,一说是西周初期史官史佚的后代。仓颉,即苍颉,又称史皇,传为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始创者。史佚姓尹,“史”乃官名,故亦称“尹佚”,是周成王时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常立于天子后面。有一次,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做游戏,削桐叶为圭(用作凭信的玉),说:“以此封你。”在场的史佚就请成王择日立叔虞。成王说:“我这是给他开玩笑呀!”史佚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遂封叔虞于唐,即后来的晋国。于此可见,史佚履行职责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与史官有关的姓是董姓。春秋时,周朝有个大夫叫辛有,他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任史官,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称为董氏。商朝与西周时期,有一种辅弼之官叫“尹”,职位相当于宰相。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尹”即官名。他为周朝立有大功,他的儿子伯奇以他的官职为姓氏,即是尹氏。大寿星彭祖的后裔有个叫彭孚的人,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分上、中、下三等),他的后代以他的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周朝有乐官名“钟师”,掌击钟奏乐,其后代称为钟氏。商朝中后期,有一种主管祭祀仪式、以赞词告神祈福的官叫“祝”,祝官的后代就姓祝。古代露天的谷仓叫“庾”,执掌露天谷仓的官叫掌庾大夫,其后代便称为庾氏。春秋时,有一种穿红色衣服、主管集市贸易的官叫“褚师”,宋、郑、卫国都设有此官,他们的子孙以官为氏,复姓褚师,后省文为褚氏。楚国有连尹、连敖,分别为主射之官和负责接待少数民族之官,他们的后代以官为氏,称为连氏。西周时设置的官,还有司士,掌群臣的爵禄;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司空(亦作司工),掌管工程;司徒(亦作司土),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这些官员的后代,大都以先人的官职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形成一些复姓。
7、以爵位或谥号为姓氏。中国古代的贵族,大都是生有爵,死有谥。爵指爵位,就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先秦时期的爵位分为五等,即《礼记王制》所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此外,“皇”、“王”等亦属爵位之类。采用爵位名及与之相关的字命名姓氏,称为以爵为氏。例如,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有出自虞舜后裔妫姓之王,出自商朝子姓之王,出自周朝姬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氏及赐姓、冒姓王氏等,但其形成,则多数是以爵为氏,即《姓氏考略》所说:“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王族的后代),号曰王氏。”再如,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晋国分裂的局面,此后,历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晋武公)杀死,缗的子孙逃难到其它诸侯国,以祖上原来的爵号“侯”为姓氏,就是侯氏。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一个称号,叫做“谥”或“谥号”。 谥号用字有褒义,也有贬义,还有悲悼性的,如文、武、庄、宣、厉、哀、悼等。上古有号无谥,西周初始制谥法,秦始皇废而不用,至汉初恢复。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臣下之谥,由朝廷赐予。《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此外,从东汉开始,又有私谥,即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族、门生或故吏为其立谥。例如,夏恭卒,诸儒私谥曰宣明君;陈寔卒,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共谥为文范先生。获得谥号的人,其子孙采用祖上的谥号为姓氏,称为以谥为氏。此类姓氏,大都形成于先秦时期,约有30多个。例如,商朝末年居住在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其领袖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他病逝后,他的儿子姬发继承其遗志,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按照“经纬天地曰文”之义,给姬昌追加谥号为“文王”。周文王姬昌的支庶子孙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文氏。陈国始祖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其子孙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称为胡氏。宋国第16位国君名冯,死后谥“庄”,史称宋庄公;楚庄王名侣,“庄”也是谥号,他们的后代以谥为氏,均称庄氏。
8、以技艺为姓氏。古代有一些职业,技术性很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以技艺传家,又用技艺名称命名姓氏,称为以技为氏,比如巫氏、卜氏,便属于此类。那时的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有神灵,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法术使神降临,以实现自己的某种愿望。这种法术称为巫术;会这种法术、能以舞蹈使神降临的人称为“巫”。巫的权力很大,主要的职司是奉祀天帝鬼神及为人祈福禳灾,并兼事占卜、星历之术。商代最重巫,周代巫的地位渐降,其后巫的职权逐渐缩小,演变成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早期从事巫这种职业的人,以技艺传家,因以为氏,就是巫氏。再就是商、周时的人非常迷信,他们在做事之前往往要先占卜,看看吉凶之兆。早期的占卜,是用火灼龟甲,从灼开的裂纹推测出行事的吉凶,后来用铜钱、牙牌等预测祸福。商朝设有“太卜”一官,为六太之一,周朝属春官,为卜筮官之长,也称卜正。《左传桓公十一年》记有“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之语,可见卜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职业。相传夏启的后裔中有人从事这种职业,周文王的儿子叔绣的后裔中也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他们以技为氏,称为卜氏。西周初期,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和管叔、蔡叔的叛乱后,分给卫康叔以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等“殷民七族”,作为卫国的种族奴隶;又分给自己的长子伯禽以徐氏、条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等“殷民六族”,作为鲁国的种族奴隶。这殷商遗民13族,大都属于百工(即百官)之列,他们各占有一批技术奴隶,且有世传的专门技术,后来又以技为氏。这些姓氏具体是怎样形成的,古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却可以从它们的字义中寻得一些蛛丝马迹。例如,据《康熙字典》载“施者,旗也”可知,施氏原是旗工,后以技艺为氏。“樊”的字义为篱笆或筑篱围绕,那么,樊氏就是以筑篱笆为职业的工匠以技术传家、又以技为氏形成的。其它也大都与上述情况相似,如索氏系由绳工形成,繁氏系由马缨工形成,陶氏系由制陶工形成,锜氏系制造兵器架的工匠以技为氏形成的。从“殷民七族”与“殷民六族”的情况可知,以技为氏的现象,早在商代已经出现。
9、以排行次序为姓氏。同姓一家一族,有长有幼,先后排列,有一定的次序;用表示排行次序的字或词命名姓氏,叫做以次为氏。譬如,旧时在兄弟排行的次序里,伯和孟都是代表最大的,仲代表第二,叔代表第三,季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孟、仲、叔、季,都是姓氏,出自鲁国。鲁桓公之子鲁庄公有三个弟弟,大弟弟叫庆父,二弟弟叫叔牙,三弟弟叫季友。庆父是个品行极坏的人,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无子,他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死后,季友按照庄公的意愿立庄公之子斑。庆父派人杀死斑,改立庄公与叔姜所生之子开,是为湣公。湣公继位二年(公元前660年),庆父又派人杀死湣公,欲自立。因此,鲁国人非常恨他,都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庆父逃到莒国,但季友用贿赂求莒国将其送回,结果,庆父在回国途中自杀。此时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因庆父在庶子(妾所生之子)中排行老大,又为避讳弑君之罪,他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简化为孟氏。叔牙为庆父的同母弟弟,在庆父作乱时为虎作伥,后喝毒酒自杀,其后人公孙兹被鲁国立为叔氏。季友的后人,称为季孙氏,后简化为季氏。有的字,虽非标明兄弟姐妹排行之用,但却表示在宗族中大的顺序,例如:“祖”字是子孙对先人的称号,商朝的国王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等,他们的支庶子孙因以为氏,形成祖氏;古氏有一支是周族领袖古公亶父(亦称周太王,周文王姬昌的祖父)的后代,是他的子孙中有一支以他的名号为姓氏形成的,这里的“古公”就是先公、先祖的意思。以次为氏还有一种情况是表示宗族门秩次第的,均出自齐国的田氏。公元前221年,田氏齐国为秦所灭。秦末,田氏欲重建齐国,竞相称王。西汉初,刘邦派韩信平定齐地,不久,令诸田徙居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田氏族大人众,为便于区别,遂以门秩次第呼之,称为第一门、第二门……第八门,后演变成为“第一”至“第八”8个姓氏。如:齐王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门,因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门,因为第三氏;田广之弟田英为第八门,因为第八氏。以次为氏者较少,总共只有30多个姓氏。
10、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德行”就是道德和品行,古人又以善或恶显著者为标准,分为“吉德”与“凶德”。采用与德行有关的字作为姓氏,称为以德为氏,为数甚少,只有10几个。例如:春秋时晋国大夫赵衰,据说对人象冬天的太阳般的温暖,于是被称为冬日氏,此所谓“以吉德为氏”;西汉淮南王英布,年轻时以罪被黥(在犯人脸上刺记号并涂墨的一种刑罚),遂被改掉原来的姓而称为黥氏,此所谓“以凶德为氏”。古代某一家族发生了有重大纪念意义或有显著影响的事件,采用能够代表这些事的字作为姓氏,叫做以事为氏。以事为氏形成的姓氏只有20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是窦姓。因“窦”的字义为孔或洞,于是窦姓起源便有一段与孔、洞有关的故事。夏朝开国之君启死后,他的5个儿子互相争权夺位,造成分裂混乱的局面,结果被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夺取了政权。启子太康和仲康流亡到洛水一带,相继死去,后来,仲康之子相逃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即位,不久被后羿之臣寒浞攻杀。当时,帝相之妻后缗已经怀孕,于混乱中从墙洞逃出,奔回娘家有仍氏(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生下儿子少康。少康长大后,在原夏贵族靡的配合下,攻灭寒浞,重建夏朝;后来,其长子杼继承帝位,二儿子名龙,留居外祖父家,为纪念祖母从墙洞中逃出而有夏朝中兴,便以“窦”作为自己的姓氏。还有复姓白马氏和单姓车氏的来历也颇有意思。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平定武庚的反叛后,封殷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微子启于商族旧都一带,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启对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必恭必敬,据说曾乘白马去朝见周天子。微子启死,传位给其弟衍(即微仲),他们兄弟二人的子孙中,有的认为乘白马朝周是一件有影响的事,因以为氏,形成白马氏。西汉时有个田千秋,武帝时官至丞相,封富民侯,为人敦厚,居位称职,昭帝时以其年老而特许乘小车入朝,因称“车丞相”;其子孙引以为荣,便以车为氏。
11、皇帝赐予姓氏。
12、因避讳或避难而改姓。
13、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
14、姓氏的其它来源。中华姓氏源头众多,无奇不有,除了前面介绍的各种来源外,还有其它原因形成的姓氏,如冒姓、音讹、声转、异写、省文等。
我的孩子快要出生了不知道要叫什么名字大家帮忙想想我姓杞
本文2023-11-01 17:32: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