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的族谱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始于高祖李渊,终于哀帝,共20帝。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为最。唐高宗后,武则天称帝,国号“周”。
唐朝皇帝谱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
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中宗李显(656-710)
(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
(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
(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孟 氏 溯 源
(孟祥友整理发布)
孟姓,是中国一个比较老的姓氏,它起源于周代的姬姓,形成于春秋时代早期,据史国强所著的《中国姓氏起源》一书说:“孟姓起源于姬姓,是以祖上复姓改为单姓的。”据史书记载,周初分封天下诸侯时,周王(姓姬)把原属于商朝统治的奄地(今山东省曲阜一带)分封给了周公的长子伯禽,伯禽于公元前一零六三年在奄地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鲁,从而巩固了周朝在东方的统治地位。
鲁国从伯禽统治开始,到鲁恒公执政,中间共经历了十三代,三百五十二年,即公元前一0六三年—公元前七一一年。鲁桓公是鲁国的第十四代国君,他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是同,继承了王位称鲁庄公。以下先后是仲孙氏庆父、叔孙氏叔牙、季孙氏季友。公元前六九七年鲁桓公死,庄公继位。孟姓子孙即是仲孙氏庆父(鲁庄公的二儿子)的后代。那么,庆父是怎样由仲孙氏改为孟孙氏的呢?历史上说法有两种:
其一,据《孟子世家谱》载:“庆父初称仲孙,后更称孟孙,示不敢伯仲庄公也。子孙因以孟为姓。”意思是说,庆父非常讲究礼仪,他同鲁庄公虽为亲兄弟,但毕竟是君臣关系,为了明确他们之间的君臣关系,庆父遂由仲孙氏改为孟孙氏,以后其子孙又将复姓的孟孙氏改为单姓的孟氏。
其二,据《中外历史人物词典》介绍,庆父是鲁庄公的庶兄。庄公死后,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兄弟子侄之间矛盾激化,互相残杀,季友欲立庄公庶子般为君,庆父则不同意,于是杀死了般并逼迫季友逃往陈国。庆父立庄公的幼子八岁的公子开为君,即鲁闵公。闵公想起用季友为相,庆父又不同意,于是于公元前六六0年秋又杀死了闵公,自己也逃往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后季友返回鲁国,立僖公为君,并派人持重礼到莒国捉拿庆父。庆父在解往鲁国途中寻机自缢。庆父连弑二君,声望狼籍,其后代为隐 “讳祖上弑君之罪”,于是改仲孙氏为孟孙氏,后又改为孟氏。这一说法在《通志氏族略》中也有类似记载:“鲁有孟孙氏,盖桓公子庆父共仲之后,本为仲孙氏,讳弑君之罪,更为孟氏。”
以上两种说法虽然不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庆父是孟氏的始祖。
春秋时期,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都是鲁国著名的贵族,因为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古史称 “三桓子孙”。春秋末期,奴隶制度逐渐被封建制度代替。公元前五六二年,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瓜分了鲁国公室的土地,到公元前五三七年,他们又重新调整了分地,成为鲁国三家最大的新兴地主,鲁国民众也纷纷归附三家,成为他们的 “隐民”,鲁国政权也牢牢掌握在这三家之手。
孟氏家族从庆父传至孟轲共经历了十二代二百八十八年(公元前六六0—公元前三七二年)。由于史料缺乏,故其世系无从查考。
孟轲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后半期,这时,孟氏家族已经败落,孟轲之后历代,虽有族谱传世,但终因历史久远,战祸连年,孟氏族谱屡遭劫难而残缺不全。直到孟轲第四十五代孙孟宁时期,才从其故宅中得到较完整的祖传家谱,才能基本上理清从孟轲至今的世系状况。但若细细考证推敲,该族谱仍有不少疑点。现根据清朝道光年间编纂的《孟子世家谱》和光绪年间编纂的《重纂三迁志》两书的记载,将孟轲至今的世系叙述如下:
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嘉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长子云卿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五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孙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遵庆生一子,曰孟琯,琯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从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乱于山东。
一0三六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从此,孟轲才开始享受祭祀,其后代子孙也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 “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孟宁生二子,长子曰存,次子曰坚,长子孟存留在家里守护孟轲的林庙,主祀事,次子孟坚被朝廷委以徐州知州。孟存生二子,长子曰况,次子曰海。况生一子曰彬,彬生二子,长子曰澄,次子曰沂。澄生一子曰德成,德成生三子曰述祖、光祖、荣祖。述祖生四子,曰惟清、惟忠、惟敬、惟信。惟清生之平,之平生三子,曰思春、思温、思润。思春生克刚,克刚是孟轲的第五十五代孙。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因而孟希文则为孟轲的第五十六代传人。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累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累生传梿 ,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 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庆榕、庆棠。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由此可知 广 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 字辈为七十一代,宪 字辈为七十二代,庆 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一、八旗传说
"从龙人关"说的是八条小龙,听从玉皇大帝谕旨,齐心同共将日月分离完成当今有白天黑夜之分的世界。
八小龙相互结合在一起,正象汉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画,实际上就是八条小龙组合而成。金字塔两条龙头合在一起,变成了金字头上的尖,他们齐心协力,象个楔子,在日头和月亮之间一拱,就真的把日头和月亮给拱开了。这八条小龙完成了任务,也累得筋疲力尽,纷纷朝地上掉下去,此时,刮起一阵大风。说来也巧,不知道从哪里刮来八块颜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这八条小龙正巧每条龙落在一块布上。
后来,后金国将这八块带有龙图案的布当成了旗标,由于八条龙和八块布的颜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二、盛京增旗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我百年旧家谱记载:
先祖三大爷(陈代富),盛京正黄旗
注:辽宁省北镇满族正蓝旗陈氏字辈
茂
忠号景嘉代
自邦可永天
世文继国鸿
德广大占朝
明兴胜良久
祥兆吉庆有
金声智玉振
仁正恩承守
三、北京布局
进驻北京后,满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卫驻扎(京旗)、(禁旅八旗):
北京城内城是方城,按方位颜色布防:
两黄旗驻北方(驻德胜门、安定门);
两白旗驻东方(东直门、朝阳门);
两红旗驻西方(西直门、阜成门);
两蓝旗驻南方(崇文门、宣武门)
我百年旧家谱记载:
先祖大爷(陈代文),顺天府都京正黄旗
注:北京地区应有同族人
另谱记载三代人:
陈景和
陈嘉良
陈代文
四、兴京增旗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我百年旧家谱记载:
先祖二大爷(陈代科),镶红旗(兴京厢红旗);
注:辽宁抚顺地区应有同族人
另谱记载三代人:
陈代科
陈自富
陈邦英、陈邦杰、陈邦颜、陈邦德
五、拨旗
清朝旗人的旗籍,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军区。所以通常情况下,清朝旗人的旗籍是明确的、不变的。
满洲共分八旗,但旗人的旗籍却远不止八种。以正蓝旗为例,旗下人等的旗籍分为正蓝旗满洲、正蓝旗蒙古、正蓝旗汉军和正蓝旗包衣,其他七旗亦然。
通常情况下旗籍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变。但是,这种固定指的是没有政治干预的情况下。只要负责制定八旗“编制”的人——皇帝想要改变,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出于平衡各旗实力和人口的需要,各旗之间的置换还是事实存在的。如某旗旗人口过多了、实力过大了,皇帝则会将其中部分划拨给人口较少、实力较弱的某旗,以保持各旗之间的总体平衡。既然所在被划拨给了其他旗,隶属这些旗人自然也是要改变旗籍的。
例如正黄旗被削去后拨给了正蓝旗,那么旗下人等的旗籍自然就跟着改变了,甚至整旗“易帜”的事情也都是事实存在的。这种改变就称为"拨旗"。
旧谱记载:
康熙四年间由辽阳北胡贵屯
先祖兄弟三位
大爷拨旗入顺天府都京正黄旗
二爷拨旗入兴京厢红旗
三爷拨旗入盛京正黄旗
也就是说,在康熙四年前的辽阳北胡贵屯,他们三位都在旗。只是拨旗分别入到顺天府都京正黄旗、兴京厢红旗和盛京正黄旗。
此时,应该有大事件发生,才会出现了拨旗。
六、拨民
历史上有两次大拨民。
清朝统一全国后,清廷为发展辽东农业生产,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开垦荒地例》到顺治八年开始正式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开始,陆续颁布《辽东招民开垦奖励条例》、《辽东招民令》等奖励移民辽东的政策。
此后,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的人,源源不断来到这里安家屯垦。
奖励移民政策规定“凡招来新民,归部遣官偕同县官,城中每丁给地基二绳, 约三丈(二日)于野,每丁给地五绳(二十五亩),永为民业”,同时免费为移民提供口粮和农机作物,另外还规定“至百名者文授知县(相当于今县级),武授守备(相当于今上尉)。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相当于今副县级),武授千总(相当于今中尉)”顺治十五年还规定“还依开垦面积之多寡,决定地方官的升迁,或赐匾额,高悬门第,以示褒奖”。政策十分优惠,许多地方整村屯迁来,有的地方官率领而来,推动了屯垦。
旧谱和老谱中,对山东如何进入辽宁没有交待。但从时间段上分析,很接近拨民。
七、抬旗
除了旗份置换之外,改变旗籍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抬旗和降旗了。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人并不多,主要分为外戚、功臣两类。
对于一些立下了重大功勋的旗下功臣,皇帝们往往也会通过抬旗进行笼络。有抬旗就有降旗,降旗不是恩典而是一种处分。
除了前面说到的那些,还有一类非常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出旗为民的汉军。
旧谱记载:先祖自皋 由盛京后拨与广宁蒙古正蓝旗驻防
这实际上也属一种抬旗。因为,在每旗四种旗籍之中,满洲地位最高、蒙古次之、汉军再次之、包衣最低。包衣理论上是奴籍,地位应该低于非奴籍的汉军才对。
先祖陈自皋的父亲拨旗入盛京正黄旗。此时,先祖陈自皋也归盛京正黄旗。这里没有特指,实际上为正黄旗汉军。先祖陈自皋,由现沈阳的盛京汉军正黄旗后拨与现北镇的广宁蒙古正蓝旗驻防。
这里特指:蒙古正蓝旗。也就是说,由原汉军正黄旗,抬旗为蒙古正蓝旗。
八、红册地
红册地,清代登载旗地的官方印册称红册,入册之旗地为红册地。也就是说,红册地是清政府划定的良田,分发给旗人。
清朝旗人的田地渐渐进入流通领域,使得国有变为私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演变路径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通过直接圈占的方式,拥有了大量国有土地。这些土地被分给旗人,作为他们生计的保障。清政府认为和希望这样一来,所有的满族人和他们的后代就可以永远无衣食之忧,永远安居乐业。
旧谱记载:曾祖兄弟 拾壹人(可喜、可仕 等)应领红册地六拾亩、又应领祖地三拾亩。
也就是可:在清政府领政府在册的土地60亩,自家祖地30亩。共计90亩。
注:清朝时一亩地等于现在092亩
清朝以5方尺为步,以240步为一亩,而清代的一尺约合32公分左右。
计算可得清朝时一亩约为6144平方米。
现代一亩大约66667平方米。
九、我祖轨迹
我祖,355年前,在辽宁省辽阳市胡贵屯(现:辽宁省鞍山市腾鳌镇),后入沈阳的盛京正黄旗。
先祖陈自皋由盛京(现沈阳)到广宁(现北镇),为满族的蒙古正蓝旗驻防。
为寻祖,现寻找当年相关的人和事?
其生活轨迹如下:
山东陈家花园;
辽宁省辽阳市胡贵屯(现:辽宁省鞍山市腾鳌镇),为盛京正黄旗;
由现沈阳(盛京)后拨与现北镇(广宁),为蒙古正蓝旗驻防。
山东一一腾鳌镇一一沈阳一一北镇
十、老谱旧谱
2020年11月13日,北镇陈大文、陈德祥、陈广宇、陈大勇,在陈大力的引领下,到北镇白厂门的陈广和家,调研其保存的一页老家谱,被称为:旧谱。
家族中,现保存较完整的已七十九年的康德八年(公元1941年)老谱和已六十五年的1955年老谱,现又出现一个上百年的旧谱。经比对,这二老一旧,整体吻合,相互补充。
十一、旧谱年代
相传:康熙年间旧谱。
从旧谱存留日期看,康熙四年指的是始祖的生活年代,不是续写谱时间。
从旧谱持谱人讲,从纸张、字迹分析看:这张旧谱老页上百年是无疑的,准确的具体年代可由其他方式来确定。
但下方"国"字辈以下的文字,应属后加的。因有简体字出现,也就五十年的光景吧。
十二、专家评议
经请文字专家郭凯先生评议如下:
康熙四年间由辽阳北胡贵屯
先祖兄弟三位
大爷拨旗入顺天府都京正黄旗
二爷 拨旗入兴京厢红旗
三爷 拨旗入盛京正黄旗
先祖自皋 由盛京后拨与广宁蒙古正蓝旗驻防
高祖 兄弟二人邦福 邦君
曾祖兄弟 拾壹人可喜 可仕 应领红册地六拾亩 又应领祖地三拾亩
祖 永 信 寿
1、上稿下面存在部分文字不清之处;
2、“二爷”一行里面是“兴”,即:兴;
3、“先祖自皋”一行里是“与”,即:与;
4、辽,即辽。 拨,即拨。拨旗,取而代之之意,归旗入满。
厢红旗,即镶红旗。
顺天府,明清时设于京师(今北京)之府制。
兴京,原名赫图阿拉(满语),现辽宁新宾县西老城村。
盛京,现辽宁沈阳、辽河一带。
5、最后一行国政 国荣 国顺是后来加上的。“国”字繁体字是“国”。使用“国”,至少应是一九五六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字开始使用。
“国”字一行与前边的字迹有不同之处。
应,即:应。
亩,即:亩。
6、还有一点点疑惑,“高”字虽无繁体字,简化字前先人习惯用“髙”。“髙”是“高”的异体字。
7、此谱的年代(有一百多年)仍存疑点。按辈份称呼顺序:高祖 曾祖(父亲的爷爷) 祖(父亲的父亲) 父(吾辈之父) 吾辈。按此推断持谱人或抄谱人应是“国”字辈,下边是:鸿 德 广。但怎么出现简体“国”字呢?
修谱人应是“继”字辈人,后加入“国”字辈的后人。这样推断才可出现简化“国”字。
十三、康熙四年
公元1665年是清朝康熙四年,距近已355年。
说明该旧谱页,是从公元1665年的清朝康熙四年的三位先祖续写的。
十四、辽阳北胡贵屯
明代东北辽阳县胡贵屯,就是今辽宁省鞍山市腾鳌镇。
腾鳌镇,原又叫腾鳌堡。因曾有巨鳌在此“飞天”的传说而得名。关于腾鳌堡地名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鳌为龙的九子之一,有挥海之力;而腾则为腾飞。这里真有鳌腾空飞起?没想到,还真是腾鳌名头由来的正解。
据传说,金朝时,此地住着两个大户人家,一家姓胡、一家姓贵,这里因此被称为“胡贵屯”。两大户人家以种地、打猎为生,彼此相依为命,怎奈此地非涝即旱,几乎没有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为摆脱旱涝之苦,胡、贵两家联合起来,举全族之力祭天神,乞求天降吉祥。祭天的地址就选在附近的一个大河塘沿上,当地人称之为泡子。
泡子虽说面积不大,却深不见底,鱼虾成群,水面上时常泛着一层神秘的幽蓝之光。风吹水面时,水波痕迹诡谲异常,似乎水下隐隐约约有巨物晃动,尤其在黑夜,泡子里不时传来非人力可为的划水声,此怪声每每于午夜时分惊悚响起,听得人心惊胆战。
胡、贵两家开始祭天神时,晴朗的天空中飘着祥云。忽然,乌云蔽日,雷电交加。胡、贵两家人猝不及防,被从天而降的急雨浇得里外湿透。就在大家惊魂未定时,只见泡子里水面浪花翻滚,中央的浪花如水烧不断地吐泡翻滚并向上凸起,一巨形怪物腾空而起。两家人斗胆定睛一看,此怪物长龙头、生龟背、后拖一条麒麟尾,腾云驾雾在空中转了三圈后,发出响彻天地的一声长啸,越过东面双龙山后划天而去。此物一去,不多时便云开雾散,艳阳高照。
胡、贵两家人被这眼前发生的一幕惊呆了。年长者认定此物为鳌。人们惊恐万状举家西迁,两个大户分处两地,这就是今天的周正村和贵兴村。在周正村居住的胡氏人家,是当地的旺族,家大业大、人口众多。贵姓人家则分化为多个姓氏,为求吉祥,称居住区为贵兴。而巨鳌腾空而起之地自然顺理成章称为腾鳌,这便是腾鳌地名胡贵屯的由来。
十五、清朝旗人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
清朝最早的八旗是由努尔哈赤时代创立的满洲八旗,此后随着地域不断扩大,陆续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些统称为八旗,实际是24旗,彼此都是独立的,以满洲八旗地位最高。
十六、兄弟旗人
从旧谱页看,陈氏先祖兄弟三人分别在正黄旗和镶红旗中任职。
先祖大爷(陈代文),正黄旗(顺天府都京正黄旗)
先祖二大爷(陈代科),镶红旗(兴京厢红旗);
先祖三大爷(陈代富),正黄旗(盛京正黄旗)。
十七、蒙古正蓝旗
先祖陈自皋是蒙古正蓝旗,不是常常认为的汉军正蓝旗。
清代的八旗军,包括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在行军、驻营时所居的位置是固定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
十八、走进腾鳌镇
2017年10月12日,按老家谱记载,我祖陈代富由汉族转为满族正蓝旗,由腾鳌镇驻守北镇,河南陈广明自驾考证为: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腾鳌镇永安村。北镇满族正蓝旗陈氏的故乡一一鞍山海城市腾鳌镇永安村。
十九、腾鳌镇寻祖
我们老家谱记载:我祖陈代富由汉族转为满族正蓝旗,由辽宁省鞍山海城市腾鳌镇,于顺治十八年拨往广宁(现北镇)驻防。
为此,我独人自驾寻根到海城市腾鳌镇,它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
腾鳌镇的副镇长让我去找曾写过自家家谱的镇党办副主任接待了我。
并拿出腾鳌古镇《腾鳌镇志》,指着记载:1651年(清顺治八年)清政府开始向腾鳌移民。和我们的家谱对比指出:很吻合。说明从山东来腾鳌时间也不长,也只有10年。
又指着:汉人在清朝廷有功之臣并入了旗籍者,统称新满洲。他肯定的说我们的先辈给清政府立过功,而且功绩比较大才会同意转入满旗旗人,也就是属新满洲。
他说,整个腾鳌镇陈姓就很少,整个县政府就没有陈姓的。从我们的情况分析,由于从山东过来时间不长,很远的村子不会,只应该在离镇上很近的永安村。并翻到镇志上:永安村清顺治八年,山东移民迁来东北,当时仅有10余户。随后笑着说东北宪兵司令陈兴亚出生该村,是个大人物,只是张学良在张作霖的指使下被他亲手抓起来了。所以,不能宣扬,他家的房子也都拆掉盖楼了。只是你们辈份的用字对不上,应该是你们到山东以后自选了这十五个字,你看共四组,应该每组五个字,可第一组且用了六个字。他又说该村仅此一陈姓大户。你赶紧去,上午是他们选人大代表,所有人都在。
当我来到村政府时,确实人都在准备选举。老村长也很热情,办公室的一位男士接过话说:你去马路对面找陈安荣吧,他哥哥就在她家住,他弟弟陈安顶家也有,我都给他们写过家谱。
我找到八号楼二楼西户陈安荣家时,她说她是出门人对家谱不感兴趣,只知道每年过年对着拜,她也没仔细看过。
这时我想不用看了,因为,挂墙上的家谱写不上几代人。我返回村部证实确实他只给他们写了四代。
二十、广宁
广宁,今天辽宁省北镇市。
金天会元年(1123年)升辽显州为广宁府,府址在今广宁镇,下设闾阳、望平、广宁、钟秀4县。至明代,广宁成为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
这个可不太好分,我以为你是问蒋介石的呢?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重庆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省)侯稔、云阳(今陕西省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省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
我只能给你这么多资料了。
唐姓的族谱
本文2023-11-01 16:55:0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