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谱序的序言如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马氏谱序的序言如下,第1张

喜际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时。经长期考察核证,我辈在十七世孙马兴文族长的带领下,经族正商定,重修我马氏家谱。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乃世上常理。寻根求源,我二十代孙马新同等六人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赴洪洞,奔青州,明察细访,实地观情。我马氏故里系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大屯。

我马氏嬴姓系伯益(舜时东夷部落首领)之后裔,助禹治水有功,禹让位给益不授,益避居萁山之北,夏帝启二年,费候伯益出国,六年伯益薨。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98年)赵国惠文帝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尔后子孙以马姓氏,我马氏起源于此(百家姓十四页注)。我先祖马援字文渊生于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寿终,享年63岁。东汉光武17年封伏波将军,援公之七代孙三国定西将军马超,居于扶凤郡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生于公元176年,随父马腾南征北战(素有三国英雄属马超之美称)辅佐刘备。后被封为五虎上将,其子孙宋代迁至山西洪洞县西马家屯。

我始祖德公、飞兴二公系先祖马援五十二代孙,公元1373年(明洪武6年)二公奉迁民之命从山西迁往青州,洪武帝听众臣之忠言,制定富民策,迁移民,开荒田,充要塞,保边关,晋民,东迁十八次,分布十八省市,五百多县市,其中山东九十二县市。我二公就在首迁六十户之中,只有我马氏一户迁山东青州云门山北定居,村名马家庄,德公、飞兴祖人众家大,和睦邻里,德公又兼医学之长,医德广善躬则治富诊断,远近素有赛华佗之美称。纳周氏为眷,共生三子玉、璞、裱。飞兴祖学界闻名,胸怀雄才大略,遂别提升知府要职,原配张氏生四子,神宝住开州(濮阳)、至宝住濮州(鄄城县)、贵宝住曹州(菏泽市)通宝住徐州(沛县)。在任之时又纳杜氏夫人(阖老之女)生育五子,福宝住青州(益都)、禄宝住莱州、祯宝住蓬莱县,祥宝住兖州、荣宝住济宁(名曰一马踩九州也)。洪武13年飞兴祖受皇命去鲁豫交界处视瘟疫,察民情,展转几载又纳甘氏,生一子名汲,住曹州安陵集。

我张氏祖母在青州期间由于姐妹不和,便领四子西归,行至开州地界,正遇征虏将军徐达,胡大海、李文忠领兵二十五万,消灭铁木耳(素有李文忠杀达子南望北斗之传说),去西之路受阻,遂至于开州东南九十里马李集定居张氏祖母则安葬于此。

我三门贵宝公于洪武15年(1382年)徙居于曹州白虎集西北五里马庄。仙逝后与焦氏夫人安葬于此地,膝下生八子,五子俊公守祖,三子俊岭于永乐6年(1408年)迁居巨野县城市马街。四子俊立于永乐14年(1416年)迁居嘉祥县南白马寺,二子世隆、六子彦忠、七子彦良于永乐2年迁居马常寨,长子让、八子彦清于永乐2年迁居于马村。

洪武二十五年,我德公、飞兴祖相继归天,弟葬矮槐树村,兄葬云门山向阳坡,苎墓四周苍松翠柏,奇山异石,环绕左右,山峰如巨龙起伏,延绵不断,祥云盖顶,紫气横升,好一座风水宝地供我祖安眠。

翌年玉祖三兄弟思返原籍,行至巨野东南三十五里金山堡东侧,观其山清水秀,松柏葱茂,祥云嵘绕,紫气腾空,肥质沃土,而安庄就业,命村名为马峰道隆村,而后数年名为马村。

追宗报本,念祖宗之功德,表后裔子孙之敬仰,众马氏子孙修谱之心勃发兴起,追源思宗而不能自治,一呼百应而奋然即起。经族长马兴文提议,众族正商洽,定于壬年之春正月初九在宿沙寺马庄定下今春修连谱之事项,二十日在巨野城西关衍斌之院,由二十一代孙马繁河重点阐述了修谱人事款项,迁祖坟立墓碑,并确定三十日在马山村召开修谱誓师大会。大会由二十二代孙马山村马衍旗主持召开。有十几位代表纷纷登台演讲,为修好家谱出谋献策,谱子孙以昭繁衍,谱庄村以定方位,谱祠墓以昭常祀,谱科第职称以振家声,立祖碑,述渊源,众人捐资蜂拥而致,接连不断,大会之隆重,人声之沸扬,气氛之空前热烈。经族正提议,理事会通过,确定今后修谱时间,二十年一大修,十年一小修。

★家谱序言各不相同,本序言摘自济宁及菏泽地区马氏家谱序言,其他各堂口,支脉与此序言并无关系。希望词条修改的各位马氏宗亲不要随意修改。序言中或有部分用词与现在略有差异,本人才疏学浅只能照抄,只为最本真记录事实。★

以下是藏族对白马姓氏的记载:

在平武县西北部的白马、木座、木皮、黄羊关4个藏族乡镜,聚居着一支古老的民族,通称白马藏族(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是氐族,系古代白马氏的后裔)。他们的服饰十分独特。不论男女,头上都戴一顶盘形、圆顶、荷叶边由羊毛压模后制成的白色毡帽,并在帽顶侧面插上一只或几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饰物。实际上,白马藏族属于藏族的分支,居住在九寨沟的高山上。白马是古藏语,汉语意思为藏族的兵。公元6世纪的某一天,吐蕃王朝东征大军与唐朝的部队在九寨沟一带相遇,于是,一场昏天昏地短兵相接的激战开始了,最后,这场战役以吐蕃王朝的胜利而告终。奇怪的是,这支打了胜仗的队伍并没有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进,而是就地留守。整个东征结束了,大部分的士兵都相继被召回,而这支队伍却没有接到任何回家的指令,永远被遗忘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这是一个忧伤了一千多年的故事。故乡的影子在思念的泪水中渐渐模糊,一切只能重新开始。他们躲在高山森林里,过上了半农半牧的隐蔽生活。时光在飞快地流逝,为了能够永远记住藏兵这个特殊的身份,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新名字白马。这又是一支忠诚了一千多年的队伍。如今,深山老林已变成白马藏族心目中最理想的家园,但他们用古藏语歌唱或讲述先民故事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

白马人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白马人服饰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色彩艳丽。白马女性胸前饰以白玉般的鱼骨牌,腰间围几匝金亮的古铜钱,穿上各色布料绘制的镶花袍裙,真是五彩斑斓,艳丽夺目。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白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的顶礼膜拜,也造就了他们勤劳、勇敢的性格,孕育了白马人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山深林茂,风吹草低,宽阔的河谷游弋着群群牛羊,年复一年荞麦花开,年复一年青稞飘香。辛勤的劳动,简朴的生活,孕育出白马人独具神韵的敬酒歌、跳槽盖、园园舞、猫猫舞等民族歌舞,白马人独特、浓郁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犹如一枝深山奇葩,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白马藏族的每个寨子后面的山都是神山。白马藏族不信佛教而信奉自然神,其中最崇信的是称为“叶西纳蒙”(意即“白马老爷”)的一座神山。长在神山上的树都是神树,这些树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可侵犯的,如果有人胆敢砍了这里的树,不但会遭到全寨人的唾弃。刻在门窗上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装饰,而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的信仰。据说,它与白马藏族的动物崇拜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有黑熊部落、猴子部落、蛇部落,最大的要算羊部落,部落里面又分小的部落,小的家族。动物的名字就是部落的名称,这是白马藏族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每当逢年过节,各个部落在戴上他们本部落的标志性面具后,驱邪祈福的歌舞表演就开始了。当地人把这种舞蹈称为十二相舞,实际上,这既是森林里动物真实生活状态的一种翻版,也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他们美丽的童年时光,长大后,心领神会的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成了舞者中新的一员。

白马藏族没有文字,也不识藏文,其语言与藏语相近但却不相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白马人个个都是能歌善舞,他们最重要的活动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日,此外,每年的农历4月18日和10月15日,也是他们重要的节日。在节日里,白马人都要跳他们的传统舞蹈--跳“曹盖”。他们戴木雕面具,以鼓钹和铜号为主要伴奏乐器,载歌载舞。白马人通过舞蹈,旨在祭祀神灵、祈求平安、驱鬼避邪,其拟兽舞蹈的特征说明它应是远古百兽率舞的遗存之一,也代表了白马藏族希望与自然界的野兽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演者在浑厚有力的鼓号声中,以碎步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而舞,舞姿多模拟各种禽兽的动作。这种舞蹈又被称为“十二相舞”。

白马藏族住房为“杉板房”,依山而建,屋顶呈“人”字形,上盖青瓦,记房屋均为三层,下层圈养牛、羊、猪、鸡等禽畜,中层住人,上层堆放粮食和作祭祀场所。

白马氏复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除了在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藏人”中还保有零星的白马氏族人以外,在中国大陆上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在台湾省亦不见,族人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白氏、马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但多以弘农、上邽、河内为郡望。

我也是姓马,我家,到我爷那辈也有完整的族谱,但是在解放的时候弄得支离破碎,我爷爷的祖籍是山东蓬莱,更早就不知道了,如今我在黑龙江,我早些年的时候也查过马氏的由来,但是根本就查不明白的,你弄到春秋战国时期了,这根本就能没头绪了,不说别的时期吧,三国时候司马家这个姓氏几经转变一部分人都改成马姓,但是你说有没有可能是赵奢的后人,这就让人无奈了,为什么?因为赵奢是全部汉人第一个姓马的,马氏都是从他这开始的,他开创的马姓,按这么说只要是姓马的都是他后代,如果你要问你是不是他的嫡系,这个咱就查查,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赵国是现在的哪呢?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如果你说你是湖北来的,如果你祖上没有迁移,在战国时期,湖北全省都是楚国地盘,当然,与赵国算是有那么一块相连接的,这么说的话,你有可能是分出来的一支,但是啊,赵奢姓马,他的仆人很多也赐姓马,谁让古代有这规矩呢,其实你真要找头绪,应该从马援开始找,他是正派的赵奢后代,这个马援呢,马援(前14—公元49年),汉族。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看见啦?他是陕西的,这个跟湖北也很接近,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凌。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他们是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又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国时蜀汉将领马超也是其后人。我查过了,马援的哥哥们剩下的孩子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他哥哥早年就死一个,所以后代主要是马援的孩子,当然他孩子很有名,一个女儿是皇后,四个儿子为马廖、马防、马光、马客卿,其中马防最为有名,这都不说,就得说三国时期的马腾,马超,这是他们正统子孙,马腾马超,马腾(-211)字寿成,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他有 子女:马超 马休 马铁 侄子:马岱,到这就出自侄子了,这个就不知道了,但说他亲儿子,其实这三个都是很有能力和才华,不过除了马超那两个都死了,马超追随刘备进蜀中,他先前也有儿子但是被人杀了,总之,子女:马秋(为张鲁所杀),马承(继承了马超斄乡侯的爵位),马氏(嫁与刘理为妃),另有不知名二子冀城被杀,马超就一个马承活得挺滋润,但是后代到这就查不明白了,所以说真正的可查的赵奢的后代到马超这几乎死绝了,有证明,章武元年221,超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好像这就有点结束了,但是我们知道,马超是有羌族血统的,羌族又跟古罗马有着千丝万缕关系,所以都说马超有外国人血统,者不可否认,最有意思的是此外,据史书记载,马超家族带有羌胡血统,与西边的各国关系良好。有学者认为,马超统率的部队“不尚弓弩”,而擅长使用西式的长标枪等武器,行军作战采用西式密集军阵,马超本人也穿类似当时西方国家的铠甲。上述情况表明,马超家族和中西亚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超之子为逃避追杀,选择到中西亚避难是合乎逻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想到在近1800年后,记者在亚美尼亚工作期间却遇到了当地一群自称来自中国马姓家族的后代。追根溯源,他们竟然是马超的后裔。(你有兴趣可以了解)如果这个是真的,那么赵奢的后人在中国可就没了,如果不是真的,那么按照当时的地理,马超家族应该在四川,就你现在的地方,四川稍南,你可以看看你家最最最老的人在哪住?在1800年前是不是在有人存在,要是有的话,就都明白了,我说的都是凭自己调查发现,不算确凿,你就当作咱老马家的家史看看吧

可以去山东省单县马氏家族理事会咨询。

 2016年9月13日,经过马长贵、德民等几位创始人努力,在单县开发区成立山东省单县马氏家族理事会。与会的83个村庄的马氏宗亲代表推选选举出了单县马氏家族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分别是:

顾问:马长贵、永轩、庆军;

会长:马德民;

副会长:马钦平、永训、秉林;

秘书长:马永奎;

副秘书长:马晓松;

家谱主编:马世玉;

副主编:马庆亮。

马姓,中华较大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

赵国宗室赵奢为马氏得姓始祖。因其封地封在马服(位于邯郸西北),人称“马服君”,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

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扶风郡为主要郡望,铜柱堂为主要堂号。

2013年,马姓人口为119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106%,排名第17位。

马一鹰/文

导言

很好奇地百度搜索了一下“清凉寺”。原来,国内叫“清凉寺”的较多。目前,知道的知名的就有十二家。

“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川东第一净土道场大竹净土寺、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大竹云雾寺、六祖故里“六祖圣山”上的天露寺,曾请长鄄清凉寺第五代住持道真和尚为教授;这四家古寺,都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能请他去教佛法,可见当时长鄄清凉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从清凉寺开始到民国时期的长鄄,除清凉寺外,还有过灵光庙、五通庙、楠木山庙、鹅梨界白马仙娘庙、华严庵、朝阳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观等多处;国内诸多高僧名道云游至此,常年香火不断。

概况

第一部分、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

N O1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清凉台上的清凉寺,始建于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一座皇家寺院。清凉台古称清泠台,台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汉梁孝王之行宫,为昔日梁园七台八景之一。

N O2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城西北五公里处的清凉寺,始建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扩建于唐朝,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阶段。康熙、乾隆、咸丰等历代皇帝都来该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光临寺院,留下真迹碑文和诗词60多篇;对研究历史和书法,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N O3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老城北关外的康家山顶端的清凉寺,始建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原为爱国英雄苏武家族的避暑胜地,后捐献给释家建佛寺。

N O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清凉寺,始建于南朝(420-589年)。高僧文益禅师居住在寺内,创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曾到此避暑,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于该寺。

N O5

山西五台山清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N O6

西安市长安区上塔坡村的清凉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弘扬华严宗的根本道场之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祖母的墓园在清凉寺的南邻。

N O7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的清凉寺,前身是隋末唐初卢师创建的“卢师寺”;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为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类别为古遗址。

N O8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县城北十里地的清凉村(清凉川)的清凉寺,始建于唐朝(618-907年),处于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官道”(傥骆道)出秦岭崇山之南口,环境优美、山清水秀。

N O9

山西省宿州市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的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清凉山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907-1125年)所建。

N O10

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22号的清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初名报恩感慈禅院,毁于元末。明永乐元年(1403)移建今址,称清凉寺,后改名端明寺,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朝光绪至民国间,静波禅师及前任住持,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禅堂等300余间。

N O11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大宝乡九峰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清凉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元末明初第一号猛将、战神张定边遁入空门,在此修行,成为九峰初祖,创立了临济正宗九峰派;历代高僧在此修行,使清凉寺成为各闻遐迩的川西佛教名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迁址重建。

N O12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清凉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蚊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乃大喜,即随口赞日:“真清凉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

第二部分、长鄄清凉寺:

一、清凉寺的概况:

由隆回县民政局编、黄元龙执行主编的《隆回地名文化集锦》中记载:

长鄄这片地域,犹如台桌上的一只青花瓷碗,四面环山,东面“斋粑垴”、北面“三角寨”、西面“元古寨”、南面“狗脑寨”,平均气温比周边乡镇低3摄氏度;这里,山清水秀,松树、杉树、楠竹漫山遍野,平地的田垅有山泉水滋润,很少有歉收之忧。

明清之交的长鄄,正当才、志、高三代时期(八、九、十代);李自成的部将、栗平人王进才血洗长鄄,马才暤被杀,马才东次子马志魁被杀,马才东第四子马志超的儿子和儿媳被掳。

马志超万念俱灰,为了度过凄凉的晚年,用所有的积蓄在清凉山上修建了一座佛寺,命名为兴隆寺。

后来,马才东后裔在兴隆寺的原址上扩建并改名为清凉寺,规模宏大、佛事兴隆;新命名的清凉寺,先后有六位住持。

第一代住持,姓刘,实名不详,早年在黄皮岭一带教私塾,因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前期曾远赴四川的清凉寺研习佛法。其石塔墓居罗汉松之右,距清凉寺大门5米;塔高2米,底径1米;麻石建造,塔身已多处裂缝,碑文已风化;是墓群中最古老最矮小的一座。

第二代住持,法名茂清。其石塔墓居罗汉松之左,清凉寺大门正前方;其塔身高约3米,已数处裂缝,碑文依稀可见。

第三代住持,马昌勋后裔,母欧阳氏,“荣”字辈;俗名马际远,法名玉兰。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生于长鄄曾家院庙湾里。其石塔墓高324米,有5层;无论高度、层数以及碑刻的完好,都居其它四座之首。

轶事一:

从小体弱多病,被父母送到清凉寺,受教于茂弘祖师;他专心礼佛,连年不回家,父母因思念多有责怪;就将白玉兰(因开白花本地人称之为白花树)每隔一段路栽一棵,从屋前一直栽到清凉寺,对父母说:“您们看到玉兰树,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后来,这些树大都被毁,如今还剩下长家村二组庙湾里两棵;其中一棵的树干腐烂了,只剩下半边带皮的残树干,但仍然富有生命力,每年都开白花;另一棵在离此树百米之处的水口石拱桥旁,枝繁叶茂,每年秋天孕育花苞,次年正月开放,芳香四溢、白如纯玉,十分好看。

轶事二:

茂清祖师想考验他的法行长进,问:“乃参南岳是如何?”答:“踏遍祝融千叠峰。”问:“别开一句又作何?”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答:“叼和尚之力。”问:“喝棒直相玄,要彻悟因缘。”

轶事三:

玉兰和尚说话十分灵验。有一次一位山主趁他稽首礼佛之际,故意戏弄,从背上跨过去;他起身不见了山主,顺口说道:“莫不是见鬼了”;不几天,这位山主暴病而亡。从此玉兰和尚再不乱说话,避而不见客,在殿后的山坎边挖了个土洞,在里面住了三年,直到去世。

第四代住持,法名“再学”。其石塔墓建在距清凉寺两里远的砧板凼。

第五代住持,道真(讳达正)和尚的塔铭仍在;据塔铭记载:他“于乾隆八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古塘曾氏。幼常染疾寄于佛下,故八岁入梵宫,侍师祖玉兰和尚,操修正法。二十岁受戒,二十二岁遍参诸方,历行有得。三十三岁时,有“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四川省大竹县净土和云雾二寺、广东省新兴县天露寺请为教授。”

补充:

“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川东第一净土道场大竹净土寺、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大竹云雾寺、六祖故里“六祖圣山”上的天露寺,都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能请他去教佛法,可见当初清凉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代住持,法名融开,是个番僧,远从西藏来到清凉寺。他的武功极强,有人将近两尺长的铁耙齿钉入地下,地面仅留一寸高,他只用脚一扫,耙齿脱地而出。融开和尚住持的时候已到清朝末年,他觉得应该确定下一代住持了。于是把众弟子集合在空坪上说:“谁把我抛出去的木鱼接住,谁就是下一代住持……说完,他把木鱼往空中一抛,众弟子争相抢接,竟没有一个人接住。所有在场人唏嘘不已,大家心里清楚,是不祥的预兆,清凉寺将走下坡路了。再往后几年,融开和尚撒手辞尘,没有人替他修建石塔墓,采取土葬,就埋在路边道真和尚的塔墓旁。

从清凉寺开始到民国时期的长鄄,除清凉寺外,还有过灵光庙、楠木山庙、鹅梨界白马仙娘庙、华严庵、朝阳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观等多处;国内诸多高僧名道云游至此,常年香火不断。

民国时期,名震佛教界的清凉寺逐渐清冷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其产业收归长鄄学校所有;拆除后,大殿只剩下石砌佛台,其它地面则种上了作物,清凉寺由此变成清冷地了。1999年,长鄄人集资复修了清凉寺。复修后的清凉寺总占地3亩,砖木结构、小青瓦顶,三重两进,依次为山门、前殿、天井、后殿;右侧建有厢楼,上层供香客歇宿,下层是餐厅,可供上百人就餐。整个寺院虽不及清朝时期繁盛,但也装修古朴,设备齐全。如今的清凉寺已没有和尚住持,只由近处一位老大爷看管;老人诚心礼佛、尽职尽责、热情待客、管理有方,加上寺院辉煌的历史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寺院的香火日趋兴旺;求财求子的,祈福祈寿的,绵绵不断而来。

二、清凉寺罗汉松的传说:

罗汉松位于僧人塔墓群之中,距清凉寺大门四米。树高5米,树干粗15米,灰**,呈螺纹状;树顶枝叶苍翠欲滴,形如手掌。

此树是清凉寺第一代住持于清朝初年,从四川清凉寺移栽的树苗,距今近四百年。

罗汉松长到5米高,1米多粗时,不再增高增粗了,经风霜雨雪而不倒。

七十年代初的某一个三月份,郁郁葱葱的罗汉松树干枯焦树叶枯萎,满长鄄争传罗汉松死了。当地有位村民想把它据为己有,理由一、罗汉松树质坚硬适合做桌子,板面如同钢板永久不烂;理由二、锯成板子出售可以发笔小财。所以他先后从长久、鸟树下、高平以双倍工钱约请最有经验的锯木师傅,但是一个个都二话没说掉头就走,以后再无人提砍罗汉松。

1977年二月,罗汉松的黄叶泛青,接着越来越青;满长鄄盛传罗汉松复活了。

如今,罗汉松越长越茂盛,翡翠般的树冠和五彩缤纷的清凉寺前门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游人香客的眼球。近年,隆回县林业局拨款,将罗汉松作为珍稀古树加以保护。

三、清凉寺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含清凉山僧人墓群),位于隆回县荷田乡长鄄村一组清凉山,始建于明代,民国初年尽毁。现重建寺庙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门、前殿、后殿,东侧建厢楼。后殿为砖木结构,小青瓦悬山顶。寺庙前有舍利形制石塔墓4座,均为安放该寺庙有影响的几位僧人的逝后灵骨和生前衣钵。塔呈六角形,有三、四、五层不等,葫芦宝顶。其中最高一座五层,高324米,塔底层嵌清咸丰九年(1859)墓碑1通,碑文记载墓主达正法师等生平及清凉庵的渊源。2011年9月公布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寺庙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墓群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以上内容来源于《隆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四、关于清凉寺的题诗:

N O1

在长鄄清凉寺的清凉塔上,存有清朝乾隆后期拔贡(相当于举人副榜)马卓庵的律诗:

蒲团踏破奉金人,衣钵非从见叶呻;

缘觉得缘期得通,悟空通悟便通真。

心悬慧镜原无垢,塔有清风再扫尘;

般若静存储舍利,此间福地媲??

N O2

清凉寺读马少侨先生联有感

萧伟群

名山古寺廓然开,揽胜寻芳群客来。

老树轻斜云屡护,小龙偏爱日初偎。

休疑避俗终仙地,始信祈神拜佛台。

愧我登迟时不早,清凉受读仰高才。

注:小龙树上有蛇

N O3

七律·复游长鄄清凉寺

魏海波

万绿丛中现寺楼,梵宫沵入极清幽。

香斟茶茗欢为饮,坐定蒲团暂且留。

佛在此间多客旅,心从塔下自禅修。

还生枯树流芳远,暮鼓晨钟足解忧。

N O4

此是古丛林,证五蕴皆空,一尘不染;

重修新佛院,看九溪泻玉,三角飞云。

——题清凉寺

N O5

枯树竟还生,意到虔时神有眼;

菩心如赐福,运逢亨处石成金。

——题清凉寺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1]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

马氏谱序的序言如下

喜际承平日,政通人和,盛世之时。经长期考察核证,我辈在十七世孙马兴文族长的带领下,经族正商定,重修我马氏家谱。国有史,县有志,族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