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姓氏“白”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请问姓氏“白”的来历?,第1张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春秋时秦有大夫名白乙丙,其后人以其名讳为氏,是为陕西白姓。

2、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炎帝大臣白阜后裔以白为氏,称为白姓。

3、出自芈姓。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颛顼芈姓后裔白公胜,被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包信东南),其子孙以封邑为氏,是为河南白姓。

4、以地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唐置白州(今广州博白),国人以地为氏,称为白姓。

5、赐姓而来。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赐姓白。

6、改姓或其他。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来;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之后裔中有白姓;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汉姓为白;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  

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灭滑,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  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白姓(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时,始皇一统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南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白温,迁华州下圭阝(今陕西渭南东北);白钅皇居郑州(今属河南);白钅皇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号。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湾,进而移于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陕西、河南等省为多,这四省白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郡望堂号    

白姓郡望主要有两个: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2、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南阳”、“香山”、“治生”等。

宗族特征    

1、“白”有纯洁之义,亦象征品德之高洁,白姓族人莫不以此严于律己,以家规家训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坛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时事,长庆集中载功德”为其写照;

3、白姓虽历经迁徙,但仍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辈份亦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如白方坚所撰《白氏家谱》中河北沧州白姓一支字行为:“玉寿克显,云亭松平,品宏茂令。”

名人精粹    

白丹:字圭,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水利家、经济思想家。其主张减轻税敛、“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白起: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大将,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屡战屡胜,长平一役,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后遭妒自杀。白建:南北朝时北齐人,历官进侍中、中书令等,并赐田韩城。白瑜娑:宁夏灵武人,隋末农奴起义首领。其出身奴隶,一呼四方皆应,聚众数万人,给隋政权以沉重打击。白居易:山西太原人,晚年居洛阳香山,为“香山九尧之一”。唐代大诗人,文学家,新乐府理论的创建者。其著作多讽谕时政,反映人民疾苦,如《卖炭翁》、《重赋》等。白行简:白居易之弟,唐代文学家。长于辞赋,著有《李娃传》、《三梦记》等。白敏中:下圭阝人,白居易从弟,唐代大臣。进士出身,历仕武宗,懿宗二朝,两度为相,政绩卓著。白玉蟾:闽清(今属福建)人,宋代名士,诏封紫清真人。博览群书,善书,工画,著有《海琼集》等。白朴:山西河曲人,元代戏曲家。其作品多歌颂自由恋爱,有《梧桐雨》、《东墙记》等,《墙头马上》为其代表作,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  “元曲四大家”。白景亮:元朝南阳人,知明法律,善于书算,官至衢州路总管。白朗:河南宝丰人,清代宝丰农民起义领袖,反清反袁,打击残害中国人民的传教士。后在虎狼爬岭战斗中受伤牺牲。白毓昆: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创刊《地学杂志》。武昌起义爆发后,宣传革命,策动滦州新军起义,参与组织“北方革命协会”。

一、孔子、孟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继往圣”、“开来学”的又一位

儒家代表人物。后人将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联在一起,称作“孔孟之道”。

它作为封建统治阶段的正统思想,其影响之大,是古代其他任何思想体系

所无法比拟的。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

于曲阜东南25公里的尼山。祖先是宋国的贵族,父亲叔梁纥在他幼年时

死去,母亲颜征在艰苦的条件下把他抚养成人。孔子早年便奋发学习,

办事勤恳。认真负责。年长后在中都(今汶上南)做地方官,还曾在鲁国

任管理建筑的司空及管法律刑狱的司寇。在任时忠于职守,政绩卓著。

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今莱芜)会盟时,孔子跟随鲁定公,机智勇敢地给

鲁国争了光。后因政治活动不得意,离开鲁国,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

年。他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培养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大影响。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用“仁”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放宽对劳动者的

剥削,以稳定统治。一次他周游列国,走到泰山脚下,见一个老妇人在坟

前痛哭。问起原因,得知她的公公、丈夫、儿子都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来

到这里,结果都被老虎吃了。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

主张“为政以德”,当政者要任用贤才,远离恶人。要“节财”,要“利

民”、“富民”、“使民以时”。他要通过施行“仁政”、“德治”实现

自己的理想社会。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他的学生来自当时许多国家,出身、年龄各不相

同,品行、性格多有差异,但他都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多

次对学生们说:“我有什么教什么,对你们从来没有隐瞒。”他提倡实事

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懂就向别人求教。他主张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和

做配合起来。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曾说:“不到学生想

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不去启

发他。”

孔子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教的内容有“礼、乐、射、

御、书、数”,即“六艺”。包括从政治国的大事(礼、乐)、军事体育

(射)、对外交际(御)、写字的能力(书)和计算的本领(数)。他反对死读

书,希望学生学了要用。他把学生分作“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科,

学习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孔子晚年除教学外,还着手整理了许多古代文

化。他删诗书,订礼乐、修周易,还把鲁国的国家档案加以整理,编成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珍贵的古代典籍,经过孔子整理,得以保存下来,这

是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

由于孔子的许多主张对稳定统治秩序有利,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奉为“文

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以他的思想

为基础改造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统治了二、三千年,其中糟粕部分当

然不少,但也包含着许多民主性的精华。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邹县)人。孟子

为鲁公族孟孙氏的后代,父亲早丧,自幼由母亲倪氏教养。孟母“三迁”、

“断机”一直传为教子的佳话。后来孟子跟孔子的孙子思子学习,对孔子的思

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与孔子

并称的儒学大师。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曾先后到齐、魏、宋、鲁等

国进行游说。在政治上,他主张推行“王道”,反对“霸道”,施行“仁政”。

在经济上,他提出“井田制”,“薄赋敛”。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这样做了,在

军事上就可以“得道多助”、“仁者无敌”。他主张对人们进行教化,主张

“修其孝悌忠信”,要人们“求放心”,发现、恢复和培养自己的“良知良

能”。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

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他宣称只有他的这一套“仁政”学说,才是上应

天理、下合人性的“爱民”之道,才是符合历史传统的“先王之道”。

孟子四处游说,虽得到一些人士的赞同,但由于各国诸侯互相兼并、侵吞,各国

的统治阶级不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义”说。这就注定了他在游说中

不断碰壁。晚年,他归隐故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叙诗书礼义,作《孟

子》七篇。这既是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在我国哲学史

和文学史上都占有较高的地位。

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4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效法孔子,广收门

徒,办私学,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孟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他

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先后也有几百人。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

人生的乐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

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式教学。他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是要学生动脑筋,思

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就。

孟子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出现的儒学大师,被尊奉为“亚圣”。在漫长

的封建社会里,《孟子》一书被视为儒学圣教的入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称为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能在中国封建社

会的长期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二、颜子、曾子、子思子

孔子有弟子三千,但有成就者就只有77人。而时常跟随孔子左右的不过几人。

在这几个高徒中,颜子、曾子是最突出的代表,还有孔子的孙子子思子,加上孟

子,历史上合称为五大圣人,足见颜子、曾子、子思子的成就和地位。

颜子 颜子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他父亲颜路(颜无

繇),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比孔子小30岁,29岁时头发白尽,31岁去世。一生

虽然没有做过官,却贤名远扬,其言行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元朝文宗时被追

封为“复圣”。曲阜建有“复圣庙”,称为颜庙。

颜回一生好学生进,终生勤奋读书,为人廉洁谦逊,虽然出身贫寒,但从不羡慕

富贵,而以贫为安,以贫为乐,又有远大的志向。孔子在人前多次称赞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开

始跟孔子学习时,孔子恐怕他因穷而做出其他不好的事情来,便常常拿“节

俭”勉励他,不料颜回气节高尚,远出于一班富贵子弟之上。

颜回尊敬师长,对自己要求严格,德行出众。他对孔子孝敬非常。由于他潜心

好学,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孔子非常喜欢他。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到处讲学,颜回自始至终陪伴侍奉。

颜回虽然自视清高,不愿当官为吏,但他却有宏大政治抱负。他追随孔子,周游

列国,不被重用。他自己也曾游历过一些诸侯小国,无奈他时运不佳。孔子曾

感叹地对颜回说,你我志同道合,但你的命运比我更遭。可颜回并没有放弃自

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说:“愿做一个辅佐明君的国相,用德来教化官吏百姓,不

伤财,不害民,使天下无战事,百姓无兵害,牛马牧原野,人人耕其田。使子路无

所用其勇,子贡无所用其辩。”孔子听后击掌叹道:“这是多么高尚的宏大志

向啊!”

颜回一生虽然没有什么辉煌的政绩和著述,但其思想言行,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过很大影响,并为后世儒家所推崇。曲阜城里现存的颜庙,为元代所建。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加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明代景泰三年(公元

1452元),以64世孙的颜仪为翰林院壬博士,奉祀颜子。

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生于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嘉祥)人。曾参与

其父曾点同为孔子的学生,他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弟子中年纪较轻、水平甚

高的一人。

曾子年幼时,家境贫寒,连件象样的衣服也没有,家中经常断炊。但他仍然刻苦

学习,咏诗唱歌,自得其乐。

曾参16岁时,拜师孔子,做了孔子的弟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曾说过:

“参也鲁。”是说他质朴实在,踏实认真。他刻苦学习孔子的学说,能透彻地

理解孔子学说的真谛,并把孔子的学说用“忠恕”二字概括起来。曾子一生小

心谨慎,待人谨逊,治学严谨,注意修身。《论语》中记他说:“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的话,成为后世人们

加强修养,虚心检查,回顾自己的作为,以继续进步的著名格言。

《韩非子》中记载了曾子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场,他们的

小儿子哭着要跟母亲同往。为了为叫儿子去,其妻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回

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便回家了。等他妻子从市场回来时,曾参便去杀猪。妻

子说:“我刚才是和儿子说着玩着呢。”曾参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应言而

有信,对小孩更不要欺骗,当父母的在这方面应该做出样子来。如果不杀,就是

你欺骗了儿子,儿子以后便不服你管教。”妻子见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他把猪

杀了。这个故事告诉后人,一个人应言而有信,只有取信于人,才能施教于人。

曾子一生主要以教授弟子为业。他的著作除《孝经》外,还有《大学》传世。

曾参是儒家的主要传道者之一。明朝皇帝封他为威宗圣公。在孔庙中,是随孔

子爱祭的“四配”之一。后世还在他的故乡修庙、建村,其直系后裔被历代封

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当今曾子庙(宗圣庙)位于嘉祥城南18里的南武山之阳,是

明朝正统年间在“曾子书院”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历经明、清各代多次修

缮,拥有5进院落,内分3路,占地46亩。庙内除宗圣殿外,还有记其孝道的涌泉

井和纪念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堂等。

子思子 子思子姓孔名及,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约生

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子思子早年父死母改嫁,孤苦伶仃, 依祖

父孔子生活。受祖先熏陶,从小好学且养成了刚毅孤傲的性格。孔子死后,子

思子拜曾子为师,曾子将孔子的思想真谛全部传授于子思子。子思子受业后

“诚明道德”、“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潜心研究多年,终于著成了

《中庸》一书,为儒家经典之一。

子思子居鲁,曾周游齐国、卫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君主与大臣们都

要按照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办事,兴公室之利,杜绝私家专断朝政,对老百姓多

施恩惠,邻国之间礼尚往来。他不随俗应时,不贪图“公侯之尊”和荣华富贵,

鄙视谄媚奉迎,坚持贫贱自守。他多次拒绝诸侯聘请,闭门授徒著书。子思子

曾说:要成大志,必须去掉欲望,穿得再好,绫罗绸缎不过是为了温暖身体;吃得

再好,山珍海味也不过是为了充饥。以身取节者,必须知足。只有知足,才不至

于因贪利而损志。

子思子卒年62岁,葬孔子墓之南。他一生除了著有《中庸》一书外,还有《子

思子》七卷,早年亡佚。汉唐以来,子思子的著作附于孔子《礼记》中,所以其

说不显。宋朝才从《礼记》中抽出,自成一书。宋徽宗崇宁元年封其为沂水

侯,端平二年才经子思开祀,列十哲之间。宋咸淳三年加封子思为沂国公,配享

孔子,为孔庙四配之一。元文宗至顺二年加封其为述圣公。

三、孔融、王灿、仲长统、王弼

继孔孟之后,汉朝和三国时代,在济宁大地上,又涌现出了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

家、思想家。孔融、王灿、仲长统、王弼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孔融(135-208) 孔融字文举。生于东汉末年,是孔子的十二世

孙。其父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兄弟七人,他是第六。小时聪明过人,四岁

时家中每次吃梨,他总是取最小的吃,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孔融四岁让梨的故

事。孔融在文学上成就很大,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0岁时,跟父亲到了京师洛阳。听说名士河南尹李膺从不接见一般客

人,孔融有意试试他的为人,就对李府的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家世代故

交,请你通报一下。”李膺一看来者是十岁学童,非常奇怪地问道:“是公

子的祖父和我相识吧?”孔融说:“是我和先生相识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大

人的先人老子并称于世,有师友之谊,我与大人自然是累世故交了。”在座

的客人听了无不称奇,只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笑道:“从小聪明过

人,长大未必是奇才!”孔融立即接口说:“听大人如此高见,很可能您年

少时不太聪明吧?”李膺大笑说:“这小公子必有奇才。”

孔融13岁时,因父亲去世,回到故乡鲁国(今曲阜),一边守节,一边读

书。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襄旧友张俭很有才名,但遭到宦官侯览的妒嫉与怨

恨。侯览制造借口捉拿张俭,张逃到孔融家,孔襄不在,孔融自己作主张收

藏在家中。后来事情泄露,孔融又与哥哥一起想方设法,掩护张俭逃走。官

府把孔融兄弟抓去问罪。孔融与哥哥争着担罪。由于这件事,孔融的名声更

大了。

孔融好贤喜才,敢为知己者死。他任太中大夫时,常常宾客盈门。但孔融也

嫉恶如仇,不与流俗为伍。他在司徒杨赐府中做幕僚时,曾参与议论官吏中的

贪污受贿行为。他列举了有权势的宦官的种种罪行。司徒害怕得罪宦官,派

人责问孔融,孔融据理力争,振振有词。外戚何进当了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去送

贺表。孔融不得已到了何府,但越想越不情愿,等到何进派人来迎,他突然

夺过贺表就跑,终于弃官而去。何进大怒,私派刺客去追杀孔融。在谋士劝

说下,何进改变态度,反而以礼相待,推举他做侍御史。孔融则托病回到曲

阜家中,坚辞不仕。后来由于孔融在议论朝政时多次顶撞曹操,为曹操所忌

恨,于是制造罪名,将孔融全家老小满门抄斩,遇害时,孔融年56岁。

孔融口齿伶俐,文辞华美,有《孔北海集》传世。魏文帝曹丕非常爱读孔融

的文章,称赞他可与杨雄、班固媲美。并下令重金征集孔融文章,编辑成

册。

王灿(177-217) 王灿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济宁市东南)

人。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终年41岁。

王灿出身显贵,少年聪明好学,记忆力超人,14岁时已显示出他的才华。

一次友人和他同路外出,见路旁有一石碑,王灿就细读起来。同行的朋友等

他读完后问:“你能背诵下来吗?”王灿笑答:“这有何难。”说完背向石

碑,琅琅上口,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又一次王灿看人下棋,不知怎的棋子

乱了,王灿照原样把棋子摆好。大家不信,于是又摆开阵势下起来,棋到半

局,用手帕盖住,让王灿用另一副棋子摆出来。王灿摆完,打开手帕一对

照,竟一子不差,大家惊奇不已。

东汉初平元年(公年190年)夏季的一天,都城长安左中郎将蔡邕家宾客

满座,年近花甲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正忙得不可开交,忽然管家走来低

声耳语。蔡邕慌忙出前去迎客,匆忙中竟把鞋穿倒了,宾客见了,十分惊

讶。蔡邕便对宾客说:“这位是故司空王大人之孙,乃当世奇才,我远不如

也。”17时,由于他强闻博记,能文善算,博学多才而远近闻名,汉献帝

召他做官,封他为黄门侍郎。他因董卓当权,不肯就任。为远避战乱,寻求

知遇,南下荆州投靠他的同乡刘表。因王灿身体瘦小,相貌丑陋,刘表未予

重用,后归曹操,任职丞相椽,赐爵关内侯。曹操每次巡游外出或率军征

伐,总喜欢邀王灿同行。曹丕、曹植也非常尊重王灿。曹丕曾拜为侍中,人

俗称其“五侍中”。建安二十二年,王灿随军出征途中病逝。曹操父子非常

痛苦,曹丕亲率当时的知名文士哭拜尽礼,因为知道王灿生前爱听驴叫,曹

丕与众文士在墓前一起学驴叫,以示怀念。

在中国文学史上,王灿为“建安七子”之一,并且是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一个,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他的诗赋极其锤炼,风格清丽,读后令

人回味无穷。有诗、赋、论、议等60篇传世。他16岁创作的《七哀诗》

,发语悲切,情致凄惋,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的作品收录

在《王侍中集》一书中,流传至今。

仲长统(180-220)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济宁市东

南)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死于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终年41岁。是一个主张社会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家。

仲长统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善于文辞。20岁时,他游学青州、徐州、并

州、冀州之间(今山东、江苏、山西、河北一带),熟知各地风土人情。凡

是与他交往者,都非常羡慕他的才华。他性格豪爽洒脱,不拘小节,直言不

讳,当时就有人称他为“狂生”。由于他声名卓著,州郡几次要征召他去任

职,他都借故推辞不去。他认为人生易逝,名不常存,做官不如安居乐业。

仲长统生活在朝政腐败、战乱纷争、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的东汉末年建

安时期。官僚知识分子中间,也有一部分人对当权的统治者发出抗议,形成

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仲长统则是“清议”运动的领袖之一。仲长

统等著书立说,反对地主豪强的放纵奢侈和官吏的贪婪残暴,这种“刑名法

术之学”虽然难以挽救东汉末年衰败的总趋势,但在打击腐败势力,抑制苛

暴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仲长统反对宗教神学的“天道”,他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他否认

天命,认为天下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所致。主张统治者应

该“因时施治”,“宽猛相济”。教化与刑罚交互使用。在政治上主张废除

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主张用限田的办法来制止土

地兼并,确定合理的税收,保持农业的稳定;在吏制上主张唯贤是举,选用

善士,人尽其才。仲长统提出的这些主张,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

性,但确实有其进步意义。

仲长统著书立说十余万言,收录在《昌言》一书。昌言,即“当言”的意

思。他的这些主张,一直为后世不少政治家所推崇。

王弼(226-249)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金乡)人。生于三

国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正始十年,享年24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

家和哲学家。

王弼出身为汉魏名门,从小天资过人,成熟较早。他不愿为官,潜心于学术

研究,致力于著述。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

子指略》、《论语释疑》等。在这些著作中,他阐发了老了的思想,试图用

老子思想来解释社会,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王弼认为天下万物皆表现

为“有”,但“有”的开始就是“无”,“无”是万物之本源。他认为,把

某一事物的属性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不能反映世界的多样性、差别性。

王弼主张“崇本抑末”,并对本末范畴加以探讨,这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是第

一次,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把万物本源归结为“无”,显然陷入了唯心主

义。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大师之一。王弼之后,魏晋玄学的许多争论都是

在王弼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加以发挥的。所以说,王弼在中国哲学

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哲学家。

四、白英

白英,字节之。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自幼聪明好学,

早年以耕田为业,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势。他豪爽耿直,学识渊博,

不慕名利,老百姓敬仰他,称他隐逸君子。

著名的大运河于隋朝开挖后,至元朝重修,成为连接黄淮、长江等五大水系

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时候,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上,以汶上南旺镇为中心

形成一个水背,因地势高,水源不足,这段运河未通航。工部尚书宋礼受命

前来治河,虽想尽千方百计,却仍没有解决问题。宋礼很是为难,便乔装出

访,来到汶上城北,适遇白英。两人坐在彩山之下的场圃上,讨论起治水通

航之事。宋礼见白英性格豪爽,治水学识渊博,于是虚心请教,并请白英任

主要技师,开始了治理运河的水利工程。

白英对运河的治理,早已思虑10年之久,对运河进行过勘察,掌握了山东

境内(临清到济宁)运河一带地势水情,及运河无水不能通航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治理运河的6条办法。

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按白英的设计规划重新施工,亲赴现场指挥。经过

民工们艰苦奋战,历时9年,完成了开汶济宁段运河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

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泉泉相映,汇成一条完整的人工

水系。

白英治水,独具匠心,功绩卓著,利国惠民,为历代百姓和墨客文人所颂

扬。汶上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他点泉治水的动人故事。为纪念南旺分水工程

的胜利竣工,为长期发挥这一设施的巨大成效,明永乐年间,在南旺分水口

建一龙庙,取名为“南旺分水龙王庙”。庙内有白公祠和白英塑像,以供后

世瞻仰。明正德七年(1512年),追封白英为“功曹神”。清雍正年

间,又追封白英为“永济神”。光绪年间还加封为“大王”。民国初年,美

国水利专家方维观此工程后赞叹道:“此种工作,当十四、五世纪工程学胚

胎时代,必视为绝大事业……令我后人见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五、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号东

塘、岸塘,自称之亭山人,孔子64代孙。他出身世代书香门

第,祖居曲阜城南小湖上村。其父孔贞潘是明崇祯年间的举

人,博学多才,崇尚气节。清兵入关,曾组织过百姓保卫乡

里。孔尚任为贞潘第三子,自幼随父住在曲阜西南二里许的苗孔别墅

中。长大后曾在孔、颜、曾、孟“四氏学堂”就读。屡试不中,隐居城北石

门中读书。曾被67代衍圣公孔毓圻请出来撰修家谱。康熙二十三年

(1684)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到曲阜祭奠孔子。孔尚任被推荐为皇

帝游览林庙古迹的向导,并在孔庙诗礼堂设案为皇帝讲解经书,受到皇帝赏识,

下诏不拘定例,额外授予国子监博士。第二年孔尚任赴京就任国子监博士位,

向满汉八旗子弟讲授儒家经籍。

两年后,孔尚任便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杨治理黄河决口,康熙二十九年回

到北京,仍任国子监博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升任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两年后进阶为承德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升任户部广东清吏

司员外郎。不久被免官闲居。

孔尚任曾编过《孔氏家谱》,修过《阙里志》,写过几百首诗。他一生还有

许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典戏剧《桃花扇》。

《桃花扇》通过复社文人侯方域(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悲

愤地反映了风云突变的历史,表达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无限情思。剧中以侯方

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为线索,铺陈剧情,塑造了一个才貌超群,又具有忧国

忧民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一代名妓李香君。《桃花扇》主题深刻,情节动人,

人物形象鲜明,为我国戏剧史上的名剧之一

大舅死了。横死。

他是被人一斧头砍到脖子上砍死的。凶手原本的意图大概是想让他身首异处

但是那一刀砍得还不够狠

大舅的脑袋晃晃悠悠地连在脖子上。直到尸体被发现

他的头仍然折成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

颤颤巍巍地在跟脖子做最后的亲密接触。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作为一个几乎快没有头的鬼魂

不知道大舅到了阴间会不会遭到歧视。

其实你并不能怪我冷酷无情。乡下本家是大舅在当家

在我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

他就把妈老陈头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到家里的了,躺在床上,他心惊肉跳的祈祷着。妈和我赶出了本家。而原因

是我妈抵死都不肯说出我的父亲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开始在出口处的岩壁上,雕刻自己的名字。是谁。妈妈不得不离开那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庄园

独自到城里来打拼。

最奇怪的是大舅的遗嘱。

他把本家的一多半财产都留给了我。

不过仔细想想这事也能说通。妈妈虽然几乎不跟我聊本家的事情

但是我却记得她曾偶然间提起过

宋家有件怪事

而这种怪事对于那种老式家族来说又是极为严重的。

无后。

除了我妈生下了我以外

她那一辈的人全都无儿无女。

也是

这样说来

不把遗产留给我这个唯一的后人

难道还让它在那个不见天日的乡下自己烂成灰

我本来是想耍耍性格哭着大喊我不要你的臭钱的。但是没有钞票来让我甩得满天飞做效果

也没有人会闲下心来观赏我的独角戏。

妈妈苦心送我去洋人的学校读书不是为了让我演这种乡下泼妇的戏码。

最重要的是

卧病在床的妈妈正急需手术的钱。

怀着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的心情

我找到了大舅的律师。

大舅的律师在法租界

是个留洋回来的华人。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一辈子窝在乡下大庄园里的大舅

是怎么知道了世界上出现了律师这种东西。

律师很职业化地接待了我

给了我大舅生前留下来的一份手写文件。那份文件说

我必须在本家家谱上面划掉我的名字。也就是说

我妈的这一支从我这里就会完全跟本家脱离关系。这我倒是无所谓

本来我也不想和那个古老封建的家族有任何的瓜葛了。

而文件里的第二个要求却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大舅要求我必母亲看见李梦的脸色不是很好,她问:"你怎么了?"须在本家庄园里找到最粗的一棵槐树

在正对南方的树脚下挖出一样东西来。然后再把那东西摆在家族祠堂的最高处。

怪是怪了点

但是他们那一辈的人

又长年生活在乡下

有些看来不可思议的迷信这次,陈子君竟然要把仿真娃娃的玩具放到床上,使得丁峰心里尤为恐惧,的确如陈子君所说,他心里有鬼。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看完文件

耸耸肩

不置可否。

律师见我读完了文件

立马说:“那份文件你看完就可以带走。你舅舅说那是绝密的东西

连我都没有看过。但是

你要记住一点

当你完成了文件里的要求

要留下凭证带回来给我看。我确认无误之后就会开始办理手续

把你应得的财产转到你的名下。”

我点点头

跟他客套几句

离开了他的事务所。

去乡下之前我跟妈妈道别

我说有一家洋人的医院愿意无偿帮助她

现在需要去跟他们谈谈细节。

我摸着鼻子笑着跟妈妈说

洋人这种东西就是奇怪。同一个国家的人

一些要跟你打个没完没了

一些又圣人似的给你些好处。

她反倒看得比较淡:“其实啊

小牵

妈妈这个关节病是老毛病了

一时也不妨事。你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了。”

我笑笑

不搭腔。她看起来好多了

这样我离开一段时间也不会太担心。

在我收拾好行装准备离去的时候

妈妈忽然走到门口来送我

她像是有第六感:“小牵啊

你这次出去注意安全。还有

妈还是那句老话

千万千万不要回本家去。”

我背对着她点了点头:“妈

你放心好了。我就算去了大家也谁都不认识谁了

干瞪着眼多尴尬啊。我不会做这种傻事的。”

而自始至终我都没敢回头看妈妈一眼。孤儿寡母地就被赶出家门

这种事对她来说的确是打击大了点。

来到这个我出生的乡下时我只感觉到陌生。虽然乡间的变化不会太大

但我对本家的记忆已经淡到几乎没有了。向乡里人打听宋家的宅子

大家却都像看到鬼一样一听到我的问题就惊恐地跑开了。有个六七岁大的小男孩刚给我指了指方向

就被他母亲赶忙抱走了

她慌张地抚着小孩的额头

仿佛他刚刚做了一件极不吉利的事情。

在我的印象里

本家应该是在当地很有声望的才对啊我不在的这十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敲了敲那个厚重的大木门

一个驼背的老人给我开了门。我说明了来意

他敌视地看着我

然而还是让出了路。

空荡荡的大宅子

即使在白天也让人觉得阴森可怖。

穿过天井

我在客厅不知道大家有过失眠的经历吗?我想,多多少少会有两次吧?特别是我们这个年纪的朋友,大多数是夜猫子,杂念也会比较多,所以,应该会有过失眠的。我前些时候直失眠,真是痛苦,天天晚上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怎么也睡不着。平时虽然我的睡眠就比较少,但是,连续几天不能睡觉的感觉也实在是有些让人无法忍受。所以,我常常会在半夜里爬起来,看贴子,写贴子。里面等着。驼背老人姓钱

是宅子里的老管家。他给我沏了杯茶

去叫大舅母。

我无意品茗

在客厅里四下走动着到处看看。这样的地方

对于我这个平日里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租界和租界之间

看惯了洋人尖顶大房子的年轻人来说

实在新鲜奇妙。

大舅母是个干瘦的中年女人

走路毫无声响

直到她在我身后冷漠地喊了声:“是小牵啊”我才注意到她。

“噢……大舅母好。”

她嘲讽地看着我:“这么急钱翔已然绝望,行尸走肉般麻木前行。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高墙的另边传来了敲击声,立刻敲墙回应。你大舅刚死就过来分家产了”好啊

一点客套也无。看来我这次的本家之旅不会愉快。

“是

大舅母。当初就是大舅把我和我妈赶出了这宅子

现在大舅去世了

我想我也该过来做个了结。”我不动声色

也不示弱。

“了结”大舅母笑出声来

“你以为你对本家的事了解多少你虽名义上不是外人

但日记都是十分保密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交换日记的时候,每个人又会觉得害怕,如果和鬼交换日记那样就更害怕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交换日记。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跟我们了结”

我端起茶杯

用杯盖撇了撇茶叶

然而却没有喝:“我想大舅的遗嘱你们大概也都知道了。并不是我想来争夺这份家产。大舅忽然醒悟了

也觉得对不起我妈

想要补偿

谁知道……”

我话还没有说完

宅子里忽然冒出一声凄厉的尖叫。那叫声里的惊恐几乎要刺破我的耳膜

我手一抖

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碎了。

大舅母听到那叫声脸色一变

转身就要离去。我又忙说:“如果这里不欢迎我的话我也可以到外面去住

等把事情办完我立马离开这里。”

大舅母的脚步停住了:“那倒也还不至于

这宅子够深够大

什么样的好会儿,宋小蝉才镇静下来,但她依旧不安地道:"你们是谁你们想干什么"人也都还能容得下镇得住。你既然来了就住下吧。钱管家会给你安排的。”她淡淡地说

“不过

你要当心了。宅子里

闹鬼。”说完

她头也不回地疾步离去。

我大笑

要用这种低劣的手段吓唬我

站起身准备去找钱管家

却忽然定住不动了。茶杯落地处一摊湿

茶水里有些明显不是茶叶的小圆点很是扎眼。我俯身去看

竟是些蚂蚁。这老式的宅子就建在泥地之上

按说有些虫蚁也不足为奇。但那些蚂蚁并不像通常溺水那样挣扎着爬开

而是定定地蜷缩在茶水里

隐隐泛着诡异的紫色。

茶里有毒。

按说这种老式家族

吃饭时间是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的重要时光

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但是到了晚饭时却是由钱管家把饭送到了我的屋子里。

他无奈地说:“这十年里本家变了不少

两年前大家就已经各在各屋吃了。”

我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等他去得远了

忙把饭菜都倒了

拿出包里剩下的干粮来吃。

我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虽然他们暗自里各怀鬼胎

但我尽快把大舅吩咐的怪事弄完就离开

他们也奈何不了我什么。

于是当下就找到钱管家让他带我去见舅母。

“舅母

我自小离家

对本家的事情也不太了解。我思谋着

能不能把族谱借我看看我这也好不容易回家一趟。”

舅母有些讶异地看着我:“这个……我做不了主。你去问老太太――你外婆吧。”

她似乎是不想跟我有过多的对话

说完就扭头往前带路。

外婆住在宅子东侧的厢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直是老人住着的

房子里有股书生汪某喜欢在自家附近的小树林里读书,读就是整天。他饿了啃自带的馍,渴了喝溪水,闷了抬头看看天上的云。然而,尽管他如此用功,科举考试却屡战屡败。说不出的阴冷。

外婆满脸皱纹

神色冷漠

看我的眼神里带着点莫名的妖异。我一下子想到了蒲松龄写的《聂小倩》里的槐树精。

“找我来看家谱真没想到你们年轻人还会对这个感兴趣。不过――宋家也的确是很久很久都没有年轻人的影子了。”

“啊那么宋家现在还有些什么人啊年轻一辈呢”我装作对宋家的事毫不知情。

老太太的嘴角抽了抽:“宋家没什么后人。收养了几个也都不到一年就死光了。”

她平淡地说出这句话

我心中却微微一颤。

这宅子确实有些邪门。也许妈妈对我的劝阻并不仅仅只是基于对本家的敌意

外婆去里屋拿了一本厚厚的暗**簿子给我。我随意地翻了翻

在最后面果然看到了我的名字

但是我的心却渐渐地沉了下去。

那家谱上赫然记着另一个跟我同辈的人的名字。是大舅和大舅母的儿子

叫宋礼成。

我忍不住问:“那个……大舅母

您的儿子呢我来本家怎么没看到”

谁知道这么一个普通的问题竟然让在场两个当家的女人和钱管家全都脸色一变。

舅母凶狠中带着点恐惧地看着我:“你……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

他们的反应更加深了我的疑惑:“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舅母……你们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意思就把这族谱拿去你的屋子细细看吧!钱管家

送送他。”外婆下了逐客令。

钱管家驼着背

一脸做作的笑容

在前面给我带路。

我想了想

开口问他:“钱管家

我一来本家就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大的宅子里没什么人气啊其他人呢”

钱管家的肩膀微微颤抖:“那个……没什么……大家都已经各有各的家业了。现在……宋家宅子里加上您也就咱们四个了。”他始终不敢回头看我。

我知道他说了谎

至少今天在前厅听到的那声尖叫

就绝对不是出自外婆的口。

然而我也并不想多管闲事。在家谱上把自己的名字重重地划掉

上床睡觉。

现在只等明天去找那棵最粗的槐树了。

我并不是一个多事的人

我只想早点拿到遗产回去给妈治病。所以第二天一早我就把家谱交给了舅妈

她仿佛避瘟神似的

赶快把那老旧的**簿子丢给了钱管家。我提出想在宅子里到处走走

她也并没有多表示什么

只是讳莫如深地说:“你一直不在本家

现在想多了解一下本家的事情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有两个地方你一个人千万去不得。一个是老太太住的东侧厢房

一个是宅子最里面的那个小院子。”舅母说到那个小院子的时候自己都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我不置可否地晃了晃脑袋

舅母当做我答应了。迈开她不带声响的步子和钱管家一起离开了。

外婆的东厢房我昨晚去了一趟

不要说大槐树了

连个小枯枝都没有。请我去我也不见得会去第二次。而如果在别处能找到大槐树的话我也不会去犯这老宅子的忌讳一个人跑去什么最深的院子里去。

古老的家族往往会有很多见不得光的秘密。日积月累下来

那些秘密被掩埋得极深

也极具危险性。说不好

那些秘密里究竟有什么诡异恐怖的存在。

而事情偏偏如此不凑巧

我转遍了这个空落落的大宅子

没有看到一个活人

也没有看到一棵槐树。眼看着就要接近那扇已经腐朽的小门

我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我轻轻一推

木门上的那块轻轻挂上的铜锁就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木门吱呀一声自己开了。我感到一股阴冷的风迎面朝自己吹来。

应该是这里了。民间都说槐树性阴

容易聚集到不干净的东西。

而我一踏进院子就确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大的槐树在院子外面连影子都没有看到。

那棵槐树显然是在长了很多很多年之后被人拦腰砍断。因为根系发达

留下的那小段粗壮的树干竟也没有枯死。

我正在惊疑

准备上前去看看

忽然听到身后木门砰地一声被狠狠地关上了。我转过身去

看到一个脸色苍白的少女站在门口冷冷地看着我。

我吓了一跳

忍不住问:“你……你是人是鬼”我没有问“你是谁”

竟脱口说出这句话来

不禁有些脸红。

然而她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现在应该还半人不鬼的

不过离鬼也不远了。”说着

她凄凉地笑笑

那笑容仿佛让这窄窄的院子更加冷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

她却又说:“听说宅子里来了客人

想必就是你吧”

我点点头

又有些犹豫地问:“你是谁啊怎么一个人住在这个院子里

舅妈还嘱咐我说千万不要到这个院子里面来。”

少女听了我的话怒极

微微有些发抖

她冷笑:“她当然不准你来这里了。因为她害怕你知道……”

“知道什么”我不禁凑近了身子。

少女咬了咬嘴唇:“她害怕你知道

我是你的妻子。”

我听了她的话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连退了五步

被身后的小石子绊倒

跌坐在地上

也不知道站起来

只是不住地说:“你……你在跟我开玩笑

对不对”

她摇摇头

警惕地看了看门口

对我伸出手:“来

你站起来

我们到屋里去

我会告诉你全部的实情。”

“你很惊讶自己竟然有一个妻子

对不对”少女略带嘲讽地看着我。

我摇摇头

没有说话。并不是惊讶

而是觉有关十字军东征的史书上也有记载:法兰克人攻克欧撒拉逊人的城堡后,因断粮锯尸割肉,煮熟充饥。当年英国清教徒乘坐"月花号"轮船首次抵达美洲大陆时,也曾因饥肠辘辘而吃人――将刚下葬的亲友挖出来吃掉。得滑稽。我今年才刚满十九

又接受的新式教育

自然不会早婚。况且我的户籍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单身。这个少女可能是神经有问题。

“我要说的事情会更让你震惊。你的妻子

这么多年来都被迫跟别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少女说着咬了咬下唇

眼神愤恨。

宋家老宅里面竟有这种勾当

“那么……那个男人呢”我忍不住问。

少女幽幽地望了一眼窗外

指向了那个被砍断的老槐树:“他就被埋在那底下。”

她的话很平静

但是我却激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大舅让我挖出来的东西

就在那里。

我试探着问:“我能……见见他么”我已经完全把她当成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谁知少女讶异地望着我:“他在被埋在那里的意思当然是他已经死了啊。”

我气结

觉得自己被耍了。但还是耐住性子:“既然他早已经死了

为什么你还会在这里‘跟他一起生活’”

“就是因为他死了我才被要求陪他住在这里的。”少女淡淡地说。然而我却越来越不明白了。

“这全都是因为你。”少女接着说下去

“我还没出世的时候就跟你指腹为婚

也因为这样

我很小就被接来本家。本来自己也已经很接受了这个既定的命运

但是没想到老太太竟然又有了别的安排。她要我跟大当家已经死去的儿子宋礼成结婚。”

“既然他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你们结婚”我不解。

“就是因为他死了才要我跟他结婚的。他是因为你而死的

老太太说把你的妻子给他能够平息他灵魂的愤怒。”

少女说是要告诉我一切

但是她的话却只是让我变得更冷

更迷惑。

因为我而死这怎么可能那时候的我也半夜,我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我老公似乎也没有睡觉,他看着我的脸说道:"还在想那个怪物吗?"不过只是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吧。

少女看着我叹了口气:“如果要让你明白看来得从头说起了。”

我苦笑

早该如此。

宋家是望族

但是在我母亲那一代却忽然没了后嗣

这可是件大事。也因为这样

宋家一直都对那些能够在这方面提供帮助的各种江湖术士、神医巫蛊分外礼遇。

有一天

本家门口来了个讨饭的道士

家里人对这种云游四海的仙人不敢怠慢

于是就好酒好菜地招待他。那道人倒也是知恩图报

吃完后抹抹嘴

在老太太耳旁嘀咕了两句。老太太听得喜上眉梢不住地点头微笑

听到最后却又皱了皱眉头。

宋家又送给那道人许多盘缠

那道人也不推却

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老太太说:“我最后跟你说的话万万不可马虎!”

道人走了没有多久

我母亲和大舅母就都怀孕了。宋家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只有老太太一个人

在高兴之余会常常看着舅母露出忧郁的神色。

生下来两个男孩

同一天出生。这在宋家更是加倍的喜事。但是在孩子摆满月酒那天

老太太却严肃地宣布了一件事

要把舅母家的孩子拿去祭天。此言一出

全家人都被震惊了。但是老太太的态度非常坚决

她说着是那道士的嘱咐。福祸相倚。伴随着宋家传人的出世

宋家的大煞星也会一齐降临。如果不把辈分大的那个煞星祭天的话

宋家今后将永无宁日

只要那煞星活着一天

宋家就永远不会有后人

即使现今活着的人也会慢慢死的死散的散。

全家人听到这一番话都不敢说什么了。因为那个道人来了没多久宋家就有后了

本家从上到下对那人都极为迷信。

用父母的话来说,你已经注定不能成为个文化人了,有那个时间不如多用来捡些破烂垃圾,多换点钱,留着以后讨个媳妇,正儿经的过日子。 后来的故事残忍而平顺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大人们手里。但是当家的大舅却因此对我的母亲和我分外憎恨

最终甚至把我和母亲赶出了本家。

但是宋家的灾难非但没有因为宋礼成的她边慢慢地挪动脚步,边幻想着他的长相:是像萌萌的都教授,还是斯斯文文具有古典美的小书生可是那个帅哥仿佛看穿了她的伎俩,总是能恰好躲过她的目光。死被平息

反而愈演愈烈

那些在将宋礼成祭天了之后本来应该消除了的噩运

反而像是箴言一样一一应验。于是宋家就变成了如今这个凋零的样子。

老太太说是宋礼成的冤魂作怪

为了平息他的怨恨

就把我指腹为婚的少女静廷许给了早已死去的他。

想必大舅遗嘱里让我做的那一切

也是为了同样的理由吧。

这样一来

那杯下了毒的茶也就有了解释。是舅母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还是外婆为了平息怨灵

这样的选择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只是感觉到彻骨的悲哀

从小就被赶走离开这个家

这么多年后回来了

迎接我的却是惊心动魄的暗涌。

“静廷

看来你们两个相谈甚欢啊。”门口传来不冷不热的声音。

有人推开门

是宋家仅剩的另外三人

不知道在那里站了多久。老太太冷着一张脸

极为严肃:“没有想到我们保守了这么久的秘密终究还是被这个丫头捅破了。”

被叫做静廷的少女下意识地带着恐惧退后了两步

但是却又挺了挺胸咬着嘴唇:“我觉得他有权利知道这些。”

老太太眼里怒光更盛:“你你有什么资格‘觉得’”

我有些不忍:“外婆

你这样为难她无非是为了要平息表哥的愤怒

是不是其实我到这里来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你们大可不必对我这么敌意。”

“你”老太太有些不信

但是脸色明显缓和了。

“是的。舅舅临死前给我留了一封信

里面有他找到的安抚表哥的法子。我想他这么郑重其事也一定说明这个方法来之不易行之有效吧。”

舅母若有所思:“他让你做这些来救宋家

交换条件就是留给你的那些遗产”

我笑笑

点头。

大家开诚布公

事情反而好办。我甚至没有自己动手

挖坟的事情也交给了驼背的钱管家。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婴灵

宋礼成的骸骨在阴气极重的老槐树下埋了那么久

也极为可怖。

小小的一副骨架已经完全化为泥土的颜色

眼眶显得极深

似乎能让人一不小心就陷下去。不知道为什么

我总觉得那早已空无一物的眼光里射出什么东西

穿透了我。

但我总归是一个接受西化教育的孩子。照着大舅的吩咐摆好了整个骨架

又让舅母写了封手书作为凭证。

一切都办妥了。

我松一口气

但是又觉得一切都有点太容易了

容易得像是假的。历史上王子们为了当上皇帝往往机关算尽

即使是现在的富商豪贾之间

勾心斗角也复杂到难以描述的程度。我凭什么能够这样轻易地得到这样大一笔财产呢

然而律师并没有我这么多怀疑

他按照应有的程序走一遍

不仅妈妈的病有了着落

我们一家子甚至下半生都不必再为生计忙碌奔波了。

妈妈的手术很顺利。但是忽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小牵

我治病的钱是本家的吧”

我沉默不语。其实自己也知道这种谎言维持不了多久

但是没有想到妈妈竟然这么沉得住气

现在才揭穿我。但是无论如何

她的病已经好了

谢天谢地。

“是你大舅留给你的钱吧”她并不看我

“其实你大舅来这里找我商量过这件事

是我给他介绍的律师。这所有的计划其实都是我们两个共同商议出来的。”

竟然还有秘密宋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家族啊。

“你以为自己用了这么多年的身份真的属于你吗你真的是宋礼牵吗”

“妈妈

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我有些着急了。

“你的名字应该是宋礼成的。”

“可是……可是他不是已经死了吗很多年前就已经死了啊

我亲眼看到那个小小的骸骨的。”

“那个死去的小孩

其实才是宋礼牵。当初我和你大舅母同一天生出的小孩。但是我生下的小孩却有先天缺陷

呼吸一直都很困难。但是宋家有后了这是多大的喜事啊

我也就一直瞒着这件事

宋家上下除了你大舅和一个郎中以外没有人知道。到你们满月的那一天

小牵已经快有些撑不住了。刚好你外婆又说出那样的事。你大舅悄悄和我商量

既然两个小孩长得这么像

何不用眼见就活不长的小牵来代替小礼祭天呢后来为了不让他人发现这个秘密

我和你大舅又合演了一出戏

我带着你离开了本家。我们本以为这样是最好的选择。没有想到……最后宋家竟然真的衰落了。谁也没办法说出这究竟和我们当初的选择有没有关系。你是你大舅的孩子

他想在自己死后告诉你这个事实

并且给你留下足够生活的财产。这才有了你的本家之行……”

妈妈

或者说姑姑又说了什么

我却没有听进去。我只是跌坐在长椅上

脑子里不断地在想

原来我这十九年的人生都是替一个早已死去的孩子活的。

那么你呢你能肯定自己就应该是现在的这个人吗你能肯定吗

热门推荐:妈妈王子灵魂舅舅性

请问姓氏“白”的来历?

白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寻根溯源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