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其中哪几个家族的势力最强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其中哪几个家族的势力最强呢?,第1张

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名门望族,其中有几个家族的势力是最强势的,那么他们都是哪些家族呢?今天老魏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邓氏家族

在东汉前期,邓禹家族是皇族大头。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在这里认识了正在起兵打算推翻王莽的刘秀,邓禹看刘秀气质不凡,日后必成大事,于是,便死心塌地的追随刘秀打天下。

刘秀也是心有灵犀,觉得邓禹非常的有才学和实力,便将他视为自己的张良,对他言听计从。果然,刘秀在邓禹等人的帮助下成功称帝,随后邓禹被封为大司徒、酂侯。后封为侯爷,进位太傅。刘秀驾崩之后,继位的刘庄将邓禹等跟随先帝出生入死的28位大将供奉在南宫云台阁,世人称其为‘云宫28将’。据统计在邓禹过后,邓氏一共有公侯31人,13位将军,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他的基层官员数不胜数。

二、耿氏家族

耿氏家族是东汉非常有名的家族,这个家族从东汉到建安时期一共为朝廷贡献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公卿十三人,驸马三人,侯爷十几位,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可以说耿氏家族的人分布在了东汉各个职位上,对东汉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三、梁统家族

东汉一朝,从刘秀到刘协一共195年,刘秀建武五年四月,梁统率领下属归附汉朝,到桓帝延熹二年,梁氏被涉,至此梁氏家族走向没落。从梁统到梁冀,共有15人封候。仅仅是梁冀一门,就有七位侯爷,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和大将军夫人。郡主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荀首是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是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的亲弟弟。荀首的身份地位,自不必多说,他是出自世家大族的,他的爷爷、父亲、哥哥、儿子皆在朝为官,且地位之高,职责之重。出自这样一个大家族,荀首从小就能够接受到优异的学习教育,在文学武功方面都非常厉害,而且还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

晋国还是晋成公统治时期,国君晋成公非常喜欢荀氏的这个机灵聪颖的小儿子荀首。因为荀首有一个嫡长子的哥哥荀林父,所以将来他没有办法继承荀氏的家业。晋成公宠爱荀首,为此他还特意将荀首分封出来,让荀首可以自立宗庙。能够受到国君的器重和赏识,荀首的能力和背景,应该是深得圣心的。

有了晋成公的偏爱,荀首得以从荀氏脱离出来,培养自己的家族智氏。由于是从荀首这一代才开始被分封出荀氏,所以荀首和荀氏本宗的关系,还算非常亲近的。荀首和哥哥荀林父兄友弟谦,到了荀首的儿子荀罃掌管智氏的时候,智氏家族和荀氏家族就没有从前那样亲密了。智氏发展迅猛,甚至一度超越本宗荀氏,压制荀氏。

我们先来说一说荀首是如何一步步脱离荀氏,然后强大起来的。荀首的亲哥哥荀林父对他非常友爱,大家肯能不知道,荀林父过了相当郁闷的一段政治时光。晋文公时期,赵氏家族赵衰深受圣宠,晋文公非常倚重赵衰。晋文公之后,晋襄公继位,赵衰和儿子赵盾共同把持朝政,赵氏家族开始独大。晋灵公时期,赵盾终于坐上六卿之首的正卿之位,更是身兼执政大夫和中军元帅两职。赵盾在晋国上下,说一不二,赵氏权倾朝野。赵盾在晋成公时期去世,他积劳成疾,在临终前却破格将上军将郤缺提拔为中军元帅,代替自己的位置,越过了中军佐荀林父。郤缺是赵盾的亲信,和赵氏亲近,赵盾当然要把手中的权力交到自己人手里了,荀林父始终不和赵氏亲近,两家的关系非常淡薄。荀林父郁闷啊,本来赵盾死了,中军元帅的位置就应该是他的,可是他却只能等到郤缺下任了,才可能有机会坐拥权力和地位。

郤缺死后,荀林父终于顺理成章当上了中军元帅和执政大夫,他一上位,就将自己的亲弟弟荀首拉入了晋国三军,为下军大夫。荀首在哥哥的帮助下,顺利加入晋军六卿的阵营,为将来正式进入六卿打好了基础。荀林父这么做,当然是有私心的,他深深的感觉到赵氏和郤氏两大家族的庞大,因此想要树立不同的势力和培养自己的亲信,用来平衡六卿的势力。

荀首虽然被分封出去,但是荀林父知道荀首始终是荀氏家族的人,不管怎么样,荀氏和荀首的智氏现在已经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好在,荀首在担任下军大夫的时候,经历的第一场大战,居然就是晋国被楚国狠狠打脸的一战——邲之战。晋国在邲之战大败于楚,狼狈地丢掉了春秋霸权,长达十年对楚国俯首称臣。邲之战是晋国的耻辱柱,但是荀首却在这一战中,尽可能的挽回了晋国的颜面。

在晋军一面倒的局势下,荀首带着荀氏和智氏亲卫军,冲入楚军阵营中,奋勇杀敌,不但杀掉了一名楚国连尹襄老,还俘虏了一位楚国公子。虽然荀首的目的不是要杀多少的楚军,而是要找到自己失踪的儿子荀罃,但是荀首的战绩不能否定,他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危机时刻,荀首临危不乱,明明可以率先渡河撤退,但是他却坚持留下来,还冲着楚军而去,就是为了夺回儿子。见儿子被对方所俘虏,他冷静指挥,杀掉楚营大将,带走其尸体。同时也俘虏楚国公子当做人质,将来才能够用他们换回自己的儿子。

荀首在中年时期,能力才得以展露,实在是晋国的损失。不止如此,荀首能力出众,但是始终没能当上晋国的执政大夫,也是晋国的损失。

荀氏门风龙变化,谢家庭树玉扶疏。一个家族的兴盛取决于众多因素,从籍籍无名到初立门户,再到鼎盛长久,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那 么颍川荀氏在汉末是如何兴起的呢?

颍川荀氏的奠基人可以说是荀淑, 也就是荀彧的祖父,荀淑因为德行出众,被人称作“神君”。在东汉后期,荀淑属于当世大名士,《三国志·荀彧传》称荀淑“知名当世”,《世说新语·德行》提及荀淑海内知名。

在重视品行的时代 ,荀淑这样德行过人的自然备受青睐 。荀淑的名声也不只是源自于他的品行,荀淑不仅才华过人,更有知人之明,他提携的人物都是英才俊杰,像李固、李膺这样的名士都愿意尊他为师。同时,举荐荀淑的房植被称作“天下规矩房伯武”,杜乔则与李固齐名, 这两位也可以合称“李杜”,他们都在曹丕所旌表的“二十四贤”中。

更重要的是,荀淑始终是站在党人立场上的, 他的侄子荀昱、荀昙都是一时俊彦,荀昱与李膺、陈蕃等人一同参与了诛杀宦官的谋划。后来事情败露,荀昱、李膺等人身死,荀昙受到牵连终身不得为官。

荀淑的子嗣也很优秀,被称作“荀氏八龙” :荀俭(jiǎn)、荀绲(gǔn,荀彧之父)、荀靖(jìng)、荀焘(tāo)、荀汪、荀爽、荀肃、荀专(旉、敷fū)。但汉末清议之风盛行,同乡互相提携更是常有的事,荀氏八龙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荀爽、荀靖、荀绲尤为出众。

荀绲被周瑜从祖父周景提携时,属于“天下英俊之士”之一,与其并列的有“三君”之一的陈蕃,还有“八俊”之一的朱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典故就源自陈蕃。荀靖没有出仕,但也以自身才华闻名 ,荀爽更是传奇,从一介布衣到司空只用了95天 ,也可说明荀爽的名气有多大,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呐。

荀爽虽然没有多少政绩能拿得出手,但荀爽对颍川荀氏的贡献也不止于此。在众多家族中,有经学传家的才能更进一步,有足够的知识底蕴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弘农杨氏治《欧阳尚书》,汝南袁氏治《孟氏易》, 荀爽同样醉心于经学研究。 案《后汉书·荀淑传》,荀爽著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等书籍,被时人称作 “硕儒 ”。

经历了荀淑、荀爽两代人的奠基 ,颍川荀氏在荀彧、荀攸这一代渐渐步入了鼎盛时期。看看荀彧给曹操举荐的人才:荀攸、郭嘉、戏志才、陈群、杜袭、司马懿、钟繇、杜畿、赵俨,兴许荀彧引荐的人实际上更多,但较为出名的就这些。

颍川荀氏经历与曹氏、司马氏的联姻,不仅没有在魏晋嬗代的过程中消逝,反而成了这一时期的名门望族。 一个家族要想兴盛,要开枝散叶广结良缘,要与举主、亲友、乡党、门生、故吏、姻亲交游,要选择正确的阵营,要有才学过人者、德高望重者,用于获取名望 。

家族兴盛,枝繁叶茂是不可或缺的。

单从个人能力来说,荀攸确实不一定比荀彧和程昱差,而他的名声却远远不如另外两人,很多人觉得这是因为荀攸太过低调,不愿意争名,但真实原因显然没这么简单。

大家知道,在荀彧和曹操决裂之前,荀彧一直都是曹操集团的二把手,而他这个二把手还并不能算是曹操的小弟,他和曹操更多的是一种同盟合作关系,而事实上,荀彧一直到死,所任职的都是大汉朝的官,而并非是曹操的私属,从这方面来说,他与郭嘉、程昱都是不一样。

而荀彧之所以在曹操集团中能够获得这样的地位,一方面自然是荀彧能力突出,但更多的还是因为荀彧的身份和地位。当时的荀彧是荀氏家族的领衔人物,而荀氏家族又是颍川士族的代表,而颍川士族又是当时天下所有豪门士族的标杆和旗帜。

曹操想要夺取天下,必然要和豪门士族合作,所以当荀彧加盟曹操时,曹操直接夸荀彧是王佐之才。因为,有了荀彧的加盟,曹操就更容易得到豪门士族支持。也正是因为荀彧有着这样的地位和身份,所以他在曹操集团中,一直是排在第一位的。

至于程昱,他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谋臣,他可是兖州的地头蛇,大家知道,兖州算得上是曹操的大本营,是他发家的地方,而当年曹操之所以能够占据兖州,正是靠着程昱在兖州的影响力。

后来吕布偷袭兖州,整个兖州只剩下三座城池还挂着曹操的大旗,而这三座城池,正是程昱家族所控制的地盘。而后面曹操正是靠着这三座城池的力量,再度击败吕布翻盘。

可以说,当时如果没有程昱,曹操恐怕当时就交了粮本,所以程昱对于曹操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谋臣,而是整个兖州集团的领衔人物,也是曹操集团中元老派的核心人物。也正因为此,程昱才能够在曹操集团中仅次于荀彧。

至于荀攸,他既没有荀彧这种能够左右天下豪门士族的影响力,又没有程昱的资历和实力,即便他能力比二人强,也只能屈居于二人之下。更不用说荀攸本身也是荀氏家族的人员,所以他必然要以荀彧为尊,自然不能处处表现得太过高调,因为荀彧才是荀氏家族的掌门人,荀攸只是个晚辈。

中国历史上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在汉末三国时期除了个人的并起外,还有家族的并起,汉末三国“九大家族”,哪个家族下场最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汝南袁氏

袁家是毫无争议的汉末三国第一士族。东汉前期,袁家始祖袁安就已经官至三公。从袁安开始,连续四代,袁家都有人官至三公,官至九卿、太守的就更多了。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当时的士人,都非常愿意效忠袁绍。袁绍起兵谋反后,在官渡这个地方跟曹操打了一场大仗,最后曹操以少数兵马就战胜了大鼓军队的袁绍,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割了袁绍的地方势力,最后也是被曹操一下子就打败了,最后袁氏家族也是灭亡了。

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同样是“四世三公”,与袁家地位相当。杨家始祖是西汉开国功臣杨喜,他参与分尸项羽,被封侯。东汉安帝时,名臣杨震官至太尉。汉末三国时,杨彪官至三公。由于忠心汉朝,杨彪备受曹操打压,几乎被杀。杨彪之子杨修,因为亲近曹植,又是袁绍外甥,被曹操因事杀害。曹丕代汉后,想任命杨彪为太尉。但杨彪选择为汉朝尽忠,推辞了。

颍川荀氏

颍川荀氏也是汉末三国时期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荀氏是荀子之后。荀淑是汉末一代名士,他的八个儿子,号称“八龙”。荀淑之子荀爽,汉末时官至司空。

荀淑的侄子是荀彧。荀彧投奔曹操后,推荐了司马懿、钟繇、戏志才、郭嘉、陈群、杜袭等谋士,可见荀家的人脉和影响力。曹营之中,荀彧坐镇许昌,总理朝廷政务;荀衍(荀彧之兄)坐镇邺城,负责河北军政;荀攸为曹操贴身谋士。荀家可谓是曹家的合伙人。虽然荀彧被曹操逼死,但荀家的地位却并没有受到影响。荀家到晋代时,依然非常显赫。

颍川陈氏

陈氏原是寒微之家。陈家始祖陈寔,依靠自己非比寻常的品德,逐渐积累起崇高的声望。陈寔参加了汉末的反宦官斗争,是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士之一。陈寔活了83岁,凭一己之力,把陈家从平民之家,拉到一流士族行列。

陈寔之孙陈群,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著名的“九品中正制”,即出自陈群之手。曹丕继位后,陈群官至镇军大将军。曹丕去世后,陈群与司马懿、曹真一起接受遗诏,成为辅政大臣。陈群之子陈泰,官至征西将军,多次击败蜀国大将姜维。陈家与司马家关系极好,为司马氏的兴起出了不少力。

乱世,就是各方势力重新“洗牌”的过程,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杨氏、袁氏等顶级大家族,都渐渐没落,尤其是袁氏,几乎是从最顶级大家族没落到差点被灭族;而一些家族逐渐成长为新的大家族。

诸葛家族

说起诸葛家族,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诸葛亮,但在诸葛亮崛起之前,诸葛家族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家族而已;虽然司马家族是琅琊郡的望族,但其祖上并没有出现过大官,最高也不过先祖诸葛丰曾担任过司隶校尉一职而已,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也仅是袁术麾下的豫章太守,后又称为刘表的属官。

这样的家世,简直就是底层小家族了;但后来却出了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诞这三个人杰;诸葛亮后辅佐刘备成就霸业,官至丞相,权倾一时;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大官了;诸葛诞在曹魏也是官至征东大将军,也是实权派。一门三人的崛起,让诸葛家族成为当时的顶级大家族。

但后来在蜀汉被灭之时,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都战死,仅剩一个诸葛京;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后成东吴权臣,可惜后来由于太过嚣张跋扈,被吴主孙亮和托孤大臣孙峻联手诛杀,并被灭三族;最后诸葛诞,由于起兵反对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派人所斩,并被夷灭三族;至此,诸葛家族又被打回原形,仅诸葛京在晋朝担任江州刺史而已。自从蜀国灭亡了之后,诸葛家族也就没落了,一直到现今,诸葛家族都没有什么能人经验世界了。

孙氏家族

孙氏家族据说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这孙氏家族世代在吴地作官,乃是吴郡首屈一指的望族,但终究只不过是地方家族而已,距离权力中枢距离太过遥远;直到孙坚出生后,孙氏家族才开始发迹。孙坚自幼便勇武不凡,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孙坚带领孙氏家族走向辉煌的基石,但真正让孙氏家族名震天下的还是孙策,孙策在父亲孙坚战死后,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后又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最终成为一方大诸侯,被朝廷任命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

之后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并夺取豫章郡,最终一统江东。但就在孙策想北伐曹操的时候,却被刺客刺杀,临终前让位于弟弟孙权。孙权得孙策的基业后也是不凡,先是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后又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兵不血刃占领交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最终于公元229年登基称帝,孙氏家族权势达到极致。

曹氏家族

很多人都认为曹氏家族原本就是顶级大家族,其实不然,原本曹氏家族应该只是一个地方的普通家族而已,与夏侯家族关系匪浅。后曹嵩被大宦官曹腾收为养子,借助曹腾的权势,曹嵩官至九卿大鸿胪、大司农,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这曹嵩别的本事没有,敛财能力那是一流,曾给西园捐钱一亿万钱,买了个三公之首的太尉官职,但没当多久就被撤了……

这曹氏家族虽然普通,但人才却是出了不少,加上曹嵩多年的敛财,所以曹操起事就顺理成章了。曹操早年以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后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

再之后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代汉自立,建立了魏国。曹氏家族的人才储备量是刘备和孙权羡慕不已的,典型的有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及夏侯家族的夏侯惇、夏侯渊等等。

司马家族

据说司马家族高阳之子重黎(祝融)的后裔,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说去来也算是高官吧,但是和那些顶级豪门世家比起来,还真的不算什么,三公都没出一个;但是司马家族却出了司马懿这个绝世天才,司马懿被曹操强行征辟后,便开始了家族的逆袭。

前期的司马懿表现只能说很一般,备受压制,但是在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而后经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经营,彻底架空了魏国曹氏,在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掌权后,干脆直接代汉自立,建立了晋朝;所以魏国成了三国中第二个被灭掉的国家(第一个是蜀国),在十余年后,又灭掉了东吴,最终一统三国,建立了大一统的晋王朝。不过保持不了很久,就在晋国建立不久,司马炎继任了几十年而已,晋朝就被八国之乱而击破了,连司马炎都被俘获了,司马家族就这样没落了。

卢氏家族

这个家族想必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这个家族是四大家族里面下场最好的一个家族。其中代表人物是卢植。他可是公孙瓒和刘备的老师,能力也是世界所认可的,甚至是卢植死后,曹操也是亲自为他扫墓,虽然说卢氏家族在三国中并不出名,但是卢氏家族却能立足几千年,因为他们家族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强调要忠心君主,不可以有争霸天下为己任的想法,所以这个家族在后代一共出了二十几位丞相,十分了得!

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其中哪几个家族的势力最强呢?

东汉时期出现了很多的名门望族,其中有几个家族的势力是最强势的,那么他们都是哪些家族呢?今天老魏就跟大家聊聊这个问题。—、邓氏家族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