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皇帝继承制度与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是怎么选出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元朝的皇帝继承制度与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是怎么选出来的?,第1张

1294年,忽必烈在元世祖去世。因为皇太子早逝,王位继承成了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校易搜的作品。

忽必烈一生精心培养了两个人,一个是真金的长子甘,一个是真金的三子铁摩尔。因为他们各有优势,忽必烈一时无法决定,有生之年也没有明确的王位继承人。但是,所有的王贵起和朝廷大臣都知道忽必烈的意思,那就是选择他们中的一个人继承皇位。

元成宗蒂穆尔

很难决定,但我应该这样选皇帝。按照中原皇室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汉臣们倾向于选择长子干麻拉继位,而真正的公主,两兄弟的生母,却偏爱三子,希望铁木尔继位。蒙古国王意见不一,很难决定谁会继任。最后,阔阔真控制帖木儿的想法渐渐占了上风,但他的大儿子伽马拉不相信,于是阔阔真提出让兄弟俩公开竞争,并宣读了父亲的训诫。谁赢谁就是皇帝。当一个母亲自然知道儿子的所有细节时,她口吃了,失去了儿子。铁摩尔在1294年成为皇帝,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元成宗。

守成为王,但蒙古帝国又统一了。元成宗不像他的祖父忽必烈汗那样雄心勃勃。上台后,他不再寻求对外扩张,放弃了忽必烈征服安南和越南的计划,将注意力转向国内,减少税收,颁布法规,限制国王权力,暂时缓和了社会矛盾。他特地派江浙一带的佛教高僧宁一山到日本,恢复两国正常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忽必烈统治时期,窝阔台汗国的海都汗和察合台汗国的都瓦汗都不承认忽必烈为蒙古大汗,导致蒙古帝国解体。两人还联手在元朝西北制造事端。忽必烈派军队去征服。这两个人采取了游击战术,但他们不能退缩,袁的军队也不能完全消灭他们。元成宗上台后,停止对外扩张,集中精力解决内政。他派侄子海山彻底打败海都和杜洼,迫使他们的继承人加入元朝。由于伊尔汗国承认元朝的宗主国地位,钦察汗离元朝最远,喜欢“随大流”。所以此时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为成吉思汗的合法继承人,蒙古帝国名义上划入大一统。

奖励“粉丝”,铁腕反腐。元成宗之所以能够赢得蒙古所有汗国国王和贵族的支持,确保蒙古汗国的地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他慷慨地奖励了支持他的“粉丝”。喜欢他的人很高兴,但很快就耗尽了国库原有的储备。此外,国库每年的收入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只能通过发行更多的纸币来维持,导致纸币迅速贬值,价格居高不下,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

虽然元成宗给予丰厚的奖赏,但他对官员的腐败毫不留情。1995年7月,发布了一项特殊的圣旨,警告所有官员,再次犯下贿赂罪的人将受到二级惩罚,这是一项严厉的处理,并迅速改为三级惩罚。302年,江南地区发生了朱庆等人贪污受贿的案件,涉案官员众多。元成宗大怒,决心彻查贪官污吏。他任命傅玄官员以七种方式监督全国。那一年,他查处贪官一万八千余人,查出赃款一万五千八百余斤,审理冤假错案五千一百余件,对整顿官场、消除官僚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布鲁女王

元成宗十几岁时有酗酒的坏习惯。虽然他以坚强的毅力戒了酒,但身体已经严重损耗。因此,在他40岁之前,元成宗病得很重,他在政治事务上很懒惰。宫廷的政务基本都委托给了布鲁汉女王。布洛汉勾结朝廷官僚,排斥汉官,欺上瞒下,倒行逆施,使朝廷日益混乱。307年,元成宗帖木儿死于大渡河的玉德堂,时年42岁。

周王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宗。如此推演无穷。周王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所以称“天子”。这是“君权神授”观念,而自此这种王位世袭制度就逐步完善起来。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扩展资料

世袭制的优缺点

对后世政权的好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帝制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皇位世袭制弊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皇位继承制原则因在窄狭的世袭范围内选择接班人,不可能保证皇帝素质的优化与崇高。所选皇帝中幼儿、白痴、浪子、昏庸之徒众多,其祸国殃民定属必然。

参考资料:

-王伟世袭制

因为蒙古元朝的继承权多数时候都在嫡系手中传承,只要嫡系有子孙,就轮不到庶出的上。

忽必烈一共有12个儿子:

察必 皇后生育四个嫡子,长子 朵儿只 、次子太子 真金 、三子秦王 忙哥剌 、四子北平王 那木罕 ;

忽鲁黑臣 哈敦生第五子 忽里带 ;

朵儿别真 哈敦生第六子云南王 忽哥赤 、第七子西平王 奥鲁赤 ;

许慎真 哈敦生第八子 爱牙赤 、第九子宁远王 阔阔出 ;

不知名妃嫔生第十子 忽都鲁帖木儿 ;

巴牙兀剔 哈敦生第十一子镇南王 脱欢 ;

南必 哈敦生第十二子 铁蔑赤 。

12个皇子中,老大朵儿只早亡,老五忽里带、老十二铁蔑赤史书失载,老八爱牙赤有罪被流放大青岛,获得封爵的只有老二真金、老三忙哥剌、老四那木罕、老六忽哥赤、老七奥鲁赤、老九阔阔出、老十一脱欢七个人, 但有继承权的只有三位嫡子,即真金、忙哥剌、那木罕。

忽必烈三个嫡子中,死的最早的是老三忙哥剌,他留下两个嫡子 阿难答 和 按檀不花 ;随后死去的就是太子真金,真金有三个嫡子,分别是 甘麻剌 、 答拉麻八剌 、 铁穆耳 ,老四那木罕死的最晚,但他没有儿子,死后所有的政治资源都被大侄子甘麻剌继承。

在忽必烈晚年,有继承权的只有甘麻剌、铁穆耳、阿难答、按檀不花四个嫡孙,答拉麻八剌也就是元武宗元仁宗的父亲早亡。

忽必烈临死前并没有确定继承人,但由于老二真金是太子,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源远远超过三弟忙哥剌,所以,甘麻剌和铁穆耳,比阿难答兄弟更有资格继位。

甘麻剌有祖父的宠爱和漠北的军队支持,但他长期远离中央,和老母亲太子妃阔阔真关系不够亲近,和朝廷忠臣也很疏离,因此在竞争汗位中,败给母弟铁穆耳,铁穆耳就是元成宗。

所以,忽必烈虽然没有指定继承人,但有嫡孙在,其他庶出皇子就没有出头之日,这是蒙古特有的政治形态,和中原王朝不同。

就是这样。

无论传儿子,还是传孙子,元世祖忽必烈都有不少麻烦。事实上,他有传位给儿子的正式举动,但没有传位给孙子的正式表态。不过,元朝的第2任皇帝成宗铁穆尔,即忽必烈的嫡孙,他的上台也是凭实力。

纵观元朝始终,皇位的继承始终不稳,皇室的争斗消耗不少国力,否则国祚绝不止于百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忽必烈建立的元朝,跻身中华帝国历代王朝谱。换言之,元朝不是把汉地并入蒙古,而是以蒙古并入汉地。

但是,元朝权贵又不甘心被汉族同化,不像清朝权贵那样,大量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 这种尴尬也表现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元朝既没有承袭汉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也没有采取蒙古传统的代表选举制(忽里台大会)。

反观清朝,或许吸取元朝的教训,这个皇位继承是有明确制度。清初的时候,新皇帝的上台,由八旗会议决定。后来,由皇帝在生前写下密诏确定,以避免诸子夺储、后继无人。

元朝就比较糟糕,一方面不弄忽里台大会推举继承人,破坏草原传统让很多蒙古人反感;另一方面没有稳定的皇位传承规则,导致皇族内部有实力的人都蠢蠢欲动。 从1307年开始,到1333年为止,短短27年间,共有10人坐上皇帝宝座。

回到成宗铁穆尔这边,他的父亲是真金皇太子,由忽必烈根据汉族传统所立。上文也说到,在蒙古人眼里,连大汗都是推选出来的,哪里会有什么皇太子的存在。加上皇太子确立之后,汉人式的朋党又马上出现在朝廷,让忽必烈也是颇为头疼。

因此,真金皇太子病死之后,忽必烈就没有再立太子,不过依旧表现出对太子第3个嫡子的期望。 这个幸运儿就是铁穆尔,他接受祖父授予的皇太子之印,并被派去北方监督军队。

这种暗示,仅仅是忽必烈向朝臣发出的1个信号,并非正式的立储宣告。但是,这对于铁穆尔登上帝位,却十分重要。忽必烈死后,铁穆尔受到伯颜力荐,后者是先帝的亲信兼顾命大臣。

这个伯颜不简单,长期代替忽必烈在北方同叛军作战,数度化解元朝的统治危机,令窝阔台汗国海都为首的草原军队止步不前。伯颜在朝廷上,不仅断然否决诸臣对铁穆尔的异议,还下令诸王宗亲、文武百官朝觐新皇帝。

可以看出,铁穆尔登上帝位,制度上给的红利是薄弱的,毕竟没有确定传承给他 。他靠的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嫡孙身份。 这一点,大家容易理解,大老婆(皇后)生的子孙有优先继承权,中外的情况一致。当年,成吉思汗确定继承人,也是在4个嫡子当中挑选,以他如神的地位,忽里台大会只是过1个重要的形式。

2、皇太子之子。 如果说嫡孙身份,减少一大半竞争者,那么皇太子之子的身份,就让他更容易获得汉地军民的支持。忽必烈生前对铁穆尔的重视,更是给他带上加持的光环,号召力大大增强。

3、伯颜的支持。 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凭借伯颜的威望和实力,他轻松让朝廷的蒙古异己者折腰,强行否决召开忽里台大会的必要性,也强行确定汉式君臣的名分。

铁穆尔即位,但蒙古人并没有忘记大汗选举传统,其后皇位继承难免纷扰不断。在乱局之间,后世的元朝皇帝只有依靠“拳头”和“谋略”争天下。

最初蒙古人选大汗采用的是忽里台大会制度,也就是贵族圈内的民主选举。可是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以后,这种制度就开始有点儿变味道了,尤其是成吉思汗在选择接班人时,就采取了指定的做法。

这么一来蒙古人的习俗就这么被破坏了,大家越来越不重视忽里台大会,反而对中原地区的嫡子继承制很感兴趣。

此后不光中原人看重嫡子继承制度,在蒙古也是一样,只有嫡子才有资格承袭老爹的所有家产。这也是为啥明朝取代元朝后,坚定不移地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因。

你看成吉思汗,号称行走的播种机,走到哪儿孩子生到哪儿,他的儿子至少上百人。可是我们所熟知的,也就是那4个嫡子。分别是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

忽必烈有9个儿子,但是这里面真正的嫡子只有2名,分别是老大朵儿只和老二真金。他们俩都是忽必烈的原配皇后弘吉剌·察必所生。

因此论继承权,肯定这两个儿子了。可惜老大朵儿只早逝,所以忽必烈称帝以后,便将老二真金立为太子。

按道理来说,真金会顺理成章登基。可惜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寿命太长,把这个太子给活活熬死了,那么接下来咋整呢?皇位继承权该给谁呢?

一、给嫡孙也不给庶子。

刚才说了,在蒙古人的世界里,嫡庶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庶子是没有资格继承大位的,哪怕是嫡子死光了,只要嫡子有后代,那也轮不到庶子来继承大统。

很显然虽然朵儿只和真金都早逝了,可是真金还有儿子活着!真金和他的正妻弘吉剌·伯蓝也怯赤一共生了3个儿子分别是:

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 、三子元成宗铁穆耳。

这就是说,忽必烈的嫡孙还有3个活着,既然嫡系这边人丁兴旺,自然轮不到庶子来继承大位了。 其他7个庶子只能干瞪眼,就算是这3个孩子的叔叔,也没有继承权。

即使忽必烈还有俩皇后,但都不足以取代原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其他儿子姑且都可以当成庶出来看待。

二、为啥选择老三铁穆耳?

我们注意到,太子真金的三个儿子里,铁穆耳是年纪最小的一个,排行老三。结果忽必烈偏偏选了他做接班人,这是为啥呢?前面俩孙子都是摆设吗?

长子甘麻剌,是忽必烈的嫡长孙,按道理来说他作为接班人的概率最大。

但是很可惜,他和皇位失之交臂。年幼的甘麻剌,从小就离开了母亲,是他的奶奶弘吉剌·察必皇后养大的。所以甘麻剌和自己的母亲感情很一般,母亲更加疼爱另外两个孩子。

所以说大儿子甘麻剌很早就不得父母的疼爱,早早被爷爷忽必烈弄到北方镇守边境了。太子真金去世以后,甘麻剌又被调到云南镇守,此后又去了漠北。

总之没什么机会入朝。由此可见,因为受到儿媳妇的影响,忽必烈也不太愿意把大位传给自己的长孙甘麻剌。

次子答剌麻八剌早逝。

太子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并没有打算让他的大孙子甘麻剌继位,反而打算让他的次孙答剌麻八剌成为接班人。

不过这个孩子在政治上的作为基本为零,甚至有史料记载他是个哑巴或者失聪,因此从能力上来说,他基本没什么机会继承大位。

最关键的是,在1292年,29岁的答剌麻八剌突然生病去世了! 当时忽必烈还活着呢,所以皇位自然也轮不到他了。

三子铁穆耳,文治武功的合适人选。

铁穆耳深受其母阔阔真的喜爱,所以也是她极力支持成为大位接班人的对象。此外,忽必烈曾经派遣铁穆耳镇守蒙古汗国的故都哈剌和林。

这地方都是蒙古最为精锐的北方驻军,很显然忽必烈是希望铁穆耳能够在这里建立一定的威信,为他日后登基奠定基础。

同时,忽必烈还给铁穆耳派遣了开国四杰之一博尔术的孙子玉昔贴木儿给他打下手,这么一来铁穆耳身边的势力进一步得到扩大。最终铁穆耳成为了接班人。

三、铁穆耳要比朱允炆强得多。

为啥铁穆耳能守得住江山,同样是皇孙继位的朱允炆偏偏就不行呢?其实很简单,因为铁穆耳的能力的确很出众。

忽必烈去世以后,铁穆耳赶紧回到了漠南,组建了临时执政集团。这个时候他的大哥晋王甘麻剌正在镇守岭北,手握实权,是铁穆耳最大的威胁。

很显然,忽必烈没有给他那些庶出的儿子足够大的权力,否则肯定会冒出一两个朱棣这种类型的刺儿头。

不等晋王甘麻剌发难,铁穆耳这边已经派人去责问他究竟怎么想,晋王甘麻剌只好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可是心里肯定不服气啊!

结果你猜怎么这? 在他们的母亲阔阔真的建议下,兄弟俩比赛朗诵祖宗宝训,看谁读得通顺就让谁做大汗。

有这么做母亲的吗?天下人都知道晋王甘麻剌是个结巴,他怎么可能赢得了铁穆耳呢?最终铁穆耳获胜,成为了大汗。

总结:铁穆耳干的还是不错的。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期间,停止了四处征战,选择休 养生 息。同时减免了不少地区的赋税。对于先辈们册封的地方王爷们,铁穆耳也没有像朱允炆那样一杆子打死,而是采取逐步限制对方势力的办法,慢慢削弱他们的力量。

西北发生叛乱以后,铁穆耳也毫不手软,派人平定了海都、笃哇等王爷的叛乱。 由于他的表现非常突出,稳住了元朝大局,所以其他四大汗国都宣布承认铁穆耳是成吉思汗大位的合法继承人,也是大蒙古国真正的大汗。

不过可惜的是,这位老兄没有儿子。皇帝没儿子,绝对是一件足以撼天动地的事情,这为后来元朝动荡的传位局面,埋下了伏笔。

参考资料:

《元史》

这是蒙古人的特有的继承制度造成的。在蒙古的汗位的继承中,受到三种因素的制约:

第一种是忽里台。

忽里台是蒙古语,意思是聚会。汉文音译“大朝会”。实质上是蒙古部落议事会制度,凡对外发动战争等大事,一定要召开会议,做出决定。蒙古大汗的继立,必须经忽里台推戴后才具有合法性。

元朝建立后,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召开忽里台,主要的参加者有宗王驸马、文武大臣等。例如在元成宗铁穆耳继位时,亲自去上都参加忽里台大会。

不过此时的忽里台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在会上新皇帝要做的只有宣读祖训大法,颁发赏赐。

第二种是嫡长子继承制。

虽然在12世纪的草原上,长子继承权已得到习惯上的承认,但是执行的并不严格。如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并没有继承汗位,成吉思汗将汗位传给了三子窝阔台;

窝阔台不喜欢长子贵由,欲立三子阔出为汗,阔出战死后,窝阔台又欲立阔出的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窝阔台长子贵由能继承汗位全凭窝阔台皇后乃马真的帮助。

占领中原以后,忽必烈并没有明确嫡长子继承。

第三种是幼子继承父业传统。

在12世纪的蒙古人中,有一个风俗,即长室中的幼子应成为其父的继承人。父亲的斡耳朵、家室等财产由幼子继承。

斡耳朵,是“宫帐”“宫廷”的意思。蒙、元时期,皇帝、皇后斡耳朵各有资产、私属人户,死后由亲族继承。例如,成吉思汗有四大斡耳朵,后由拖雷及其后裔晋王一系继承。

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幼子拖雷监国两年。因为术赤已经去世,老二察合台支持窝阔台,拖雷感觉力量单薄,只有采取暂时退让办法,支持窝阔台。最终,窝阔台登上汗位。

史料对拖雷的死因记载不清楚,有可能是窝阔台汗为了消除隐患,将拖雷毒死了。

蒙、元所谓皇位继承受到以上三种因素的影响,忽必烈将皇位传给孙子亦不例外。

忽必烈有四个嫡子:

除了长子早夭外,其他三个都是忽必烈考察和选择储君的对象。

忙哥刺 ,1272年被封为安西王,次年,进封秦王。地位尊崇。1278年冬,忙哥刺去世。据说他因为想夺权被忽必烈处死。

那木罕 ,封为北平王,出镇漠北。

真金 于1273年被册封为皇太子,1285年,江南行台御史上封事写了一道奏章,建议忽必烈应该禅位给太子。奏章到了中央御史台,被压下了。有人偷偷地将这件事汇报给了忽必烈,忽必烈下令彻查。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真金太子被这件事吓死了。

真金死后,忽必烈要选择新的储君。当时嫡子中那木罕还健在。真金太子有三子甘麻刺、答刺麻八刺和铁穆耳。

那木罕为什么被淘汰了呢?

因为他身上有两个致命的缺点:

在四位嫡子均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储君只能在真金的后人里选择了。1293年年忽必烈封铁穆耳为皇太孙,镇守漠北。

1294年,忽必烈驾崩,虽然铁穆耳握有皇太子印,但是他的大哥甘麻刺实力也很强。甘麻刺统领拖雷留下的四大斡耳朵,镇守蒙古。兄弟二人的实力不分伯仲。最终,铁穆耳胜出。

铁穆耳所以能成功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当妈的偏心,喜欢小儿子。

阔阔真是忽必烈钦定的太子妃,深受忽必烈的喜爱,她站在幼子一边,是铁穆耳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顾命大臣和东宫旧臣的支持。

1294年,忽必烈弥留之际,令枢密院知事玉昔帖木儿、伯颜和不忽木三人为顾命大臣。当时三人号称受忽必烈遗命,他们的向背左右继承人的归属。

在上都举行的忽里台大会上,玉昔帖木儿和伯颜利用自己的威望,对其他人软硬兼施,逼他们承认铁穆耳为新帝。

真金的东宫旧臣更是没有怨言,大力支持铁穆耳。

第三,铁穆耳自己有本事,比他的兄长要强。

铁穆耳在东征乃颜和镇守漠北期间,表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蒙古贵族的认可;他大哥甘麻刺的表现比不上弟弟,在漠北前线的表现令人失望,忽必烈不得不把他调离。

孙子铁穆耳得到了两大将的支持,最后登基为帝,是为元成宗;

元世祖忽必烈年老之后,本打算传位给太子真金,不料真金竟然比他先死,真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了,而真金之死跟忽必烈有很大的关系。之前真金就很不爽忽必烈所重用的阿合马等亲信,于是受到一批汉人儒臣的拥护,但是对忽必烈则唯唯诺诺,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朝政大权始终掌握忽必烈本人手中。

前面提了一下关于权臣阿合马的事情,阿合马死后,其党羽余有不甘,想要卷土重来,突破口就是皇太子真金。就在此时,一个汉人上疏说道:“陛下年事已高,希望尽早退位,不要有垂帘听政的事情发生。”忽必烈此人戎马半生,权力欲极重,怎么可能会听从这些话语。此人的上疏典型就是找死,说白了就是给真金太子找茬的。而真金得知此事后深为恐惧。御史台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就将大臣的奏章暗中压了下来。阿合马余党探知此事,决计发难,准备向元世祖揭发。

拥护太子的右丞相安童知道此事已瞒不下去,干脆抢先向忽必烈陈述事情本末,指出阿合马余党欲借机陷害太子。忽必烈听到有人居然要他提前让位给太子,勃然大怒,厉声责问道:“你们就没罪吗”安童带头认罪,但同时向皇上指出,阿合马的党羽此举目的是要危及太子,搞乱天下。经过劝说,忽必烈才怒气稍解。阿合马的余党虽然没有成功,并受到严惩,太子真金也给吓得心惊肉跳,忧郁成病,不久撒手归天,年仅43岁。

真金死时,忽必烈已年逾古稀,接班人只能在真金的儿子中选。真金与其妻阔阔真共生三子,长子晋王甘麻剌,次子答剌麻不剌,三子铁穆耳。阔阔真偏爱小儿子,怂恿大臣劝说皇上立铁穆耳为皇储。为使铁穆耳积聚掌权的资本,就先遣他出镇北边,争取军功,并委派重臣玉昔帖木儿辅行。

玉昔帖木儿是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博尔术的孙子,曾屡立战功,深受忽必烈重用。他在受命之际,劝忽必烈把真金的旧玺授予铁穆耳,以正名分,为以后登基抢占先机。阔阔真又搞到一块秦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交给铁穆耳,以为“受命之符”。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79岁。宗室诸王会集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议立新君。宗王大臣讨论了三个多月,仍难拍板。当时,唯一能与铁穆耳分庭抗礼的是他的大哥晋王甘麻刺。甘麻剌也曾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的四大宫帐和北方诸军,管辖蒙古本土,拥有相当大的势力。支持甘麻剌的宗王认为长孙继承帝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铁穆耳一派坚持先帝爷爷留下了遗言,这遗诏是绝对不可更改的,关键是铁穆耳得到了当年参与灭南宋大将伯颜和玉昔帖木儿两个重臣的支持。眼看双方争执不下,伯颜也不客气了,直接拔出宝剑,立于大殿上,说立铁穆耳乃是先帝所命令的,哪个敢质疑的我就送谁去见先帝。这气势跟两百多年以前的述律太后废长立幼有的一拼,眼看伯颜这么玩了,其他大臣一看算了铁穆耳就铁穆耳吧,反正也不会是自己,于是三呼万岁。

此时玉昔帖木儿则向大哥甘麻刺施加压力说:“先帝去世已经三个多月了,皇位空虚,迟则生变,你作为兄长,有何态度?甘麻剌也不傻,看伯颜那吃人的样子,知道如果不表态就得去陪伴先帝了,只得无可奈何地表态:“给铁穆耳当皇帝吧,我外放给你守护草原。”于是在群臣的劝进下,铁穆耳终于当上了皇帝,是为元成宗。

元成宗继承祖宗创下的偌大家业,史书上称他“ 垂拱而治,善于守成 ”。实际上也就是坐吃前人的遗产,混混日子的一类。元成宗即位五年,还不知六部官员名字是谁。在元成宗一朝,政府机构庞杂,贪官污吏横行。元成宗晚年多病,更是不管国家政事,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各自拉帮结派,元成宗一死,两大政治势力又为夺取帝位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斗。

从部落时期到清朝,跨度约为一万多年,在这一万多年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包括国家的形态以及最高统治者的继承方式,从我们鲜有耳闻的“家长制”到最科学最完善的“密储制”,继承制度都发生了哪些改变呢?我们从公元前八世纪左右的部落时期开始说起,看这一万年间继承方式的改变。

部落时期——家长制

家长,因名思义,一家之长。所谓家长制,也就是由家族中的长者掌握经济大权,处于部落最高首领的位置,家族中的其他成员都要服从。权力不划分,仅属于家长一个人,管理的范围也只是血缘关系和亲缘团体。这个类似于现在家庭的关系,家庭中的权力由父母掌握。

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是部落时期的遗址

在部落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的分工也不发达。一个部落通的人口数量也较少,部落首领是这个“大家”的家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逐渐壮大,社会生产力逐渐提升,部落之间产生了必要的联系,就进入了部落联盟时期

部落联盟时期——禅让制

部落联盟时期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部落之间也有了区别,也产生了社会分工,不同部落各有所长。例如夏部落掌握当时最先进的水利制度,所以治水是大禹,这也就是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失败但是舜还要用禹治水的原因。周朝建立者文王武王的祖先周部落是当时掌握当时先进的农业制度。在部落联盟时期,社会分工出现,社会生产力增加,同时也要部落联系起来,这就需要人们推选出部落首领。这一时期首领更换采取的措施就是禅让制,在部落内进行投票选出继承人,再对此人进行考察。在尧选继承人时,各部落推举舜为继承人,然后对舜进行考察,是煅炼和培养,为期三年,然后将首领位置传给舜。

舜祠堂,传说尧将帝位禅让给了舜

这时期的禅让制是一种"军事民主制",部落首领像是个"联络人",手里的实际权力不大。在尧选人治水的时候,部落都推举鲧,但尧觉得鲧不能胜任,无奈迫于大臣之间的压力还是同意了鲧去治水。最终鲧因为治水无功被舜所杀。既然是因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走到了一起,那部落联盟之间,说话就应当是谁拳头大谁说话算,如果拳头足够大,那么就可以大到连继承帝位都说了算,于是,就有了夏传子,家天下。

夏商时期传承一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自从夏朝开始家天下帝位的传承开始了家天下,帝位开始在家族内传承。这段时间是首领制度从禅让制到之后的嫡长子继承制的过渡期,这段时间帝位继承没有什么固定的规律。一般是兄终弟及,父死子承,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所以国家的帝位继承比较混乱,但兄终弟及,父死子承是主旋律,例如商朝一共传了17世却有31位帝王,很多都是兄弟之间相互传承。在商朝后期,嫡长子继承制才逐渐占上风,而嫡长子继承制被确立为制度,是在周朝实现的。

周公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在周公时期被确立为具体制度。所谓嫡长子就是王后或者皇后的第一个儿子,皇后的儿子成为嫡出,妃子或者妾的儿子是庶出。这个时代,母以子贵,母亲的地位决定着儿子的地位,正所谓: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朝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四级贵族体系。周天子将王位传给嫡长子,其他的儿子则被封为诸侯;同样,诸侯的庶子封为大夫,嫡长子继承诸侯的位置。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嫡长子继承制是天子和各级贵族的传位方式,虽然有例外,但是整体保持嫡长子即位。

春秋战国以后,秦朝统一六国,经历秦皇汉武,魏晋南北朝,唐宗宋祖,几千年来,汉族政权和汉化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帝位继承上始终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旋律。虽然出现过很多非嫡长子即位,如李世民、赵光义,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已经成为皇位传承的根本制度。历史上出现了皇帝不喜欢嫡长子,但是碍于制度,选择妥协,立嫡长子为太子。

晋惠帝司马衷,晋武帝嫡长子,被称为“白痴皇帝”,在位期间暴发“八王之乱”

嫡长子继承制能避免亲兄弟因为皇位大打出手,维护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嫡长子继承制的缺点也展现了出来,嫡长子是最“贵”的那一个,但不一定是最贤能的,有时候明知嫡长子缺点很多,但是碍于制度,还选择嫡长子,这是给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的体现。

元朝和清朝——少数民族大一统的传承制度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同时也拒绝汉文化,在皇位继承上十分混乱,以至于出现过2年内换过5次皇帝。元朝继承皇位没有明确的制度可循,出现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死侄继、侄死叔继、祖父死孙继多种情况,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也是元朝短命的原因。

从1328年天顺帝即位到1329年元宁宗退位,这两年元朝换过五次皇帝,其中元文宗登基两次

相比元朝,清朝的皇位继承就安稳的多,除了康熙时期出现的九子夺嫡,但整体上还是很平稳的,没有一个皇子因为夺位斗争而死。同时,雍正帝在立储君时,还创立了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中最科学最完善的制度——密储制。皇帝在生前不公布皇位继承人是谁,把继承人秘密的写在纸上,一式两份,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另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待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取下“建储匣”,与皇帝身边的文书对照,宣布皇位继承人。

总结

从“家长制”到“密储制”,中国社会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时期发展到了成熟的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最高统治者继承方式的转变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没有最好的继承制度,只有最适合当时条件的制度。

周朝设立了宗法制,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中国深受宗法制影响。嫡长制一经确立之后,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过渡的基本或理想的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因短命而亡未及确立太子、清朝采取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上法”。在正常情况下,嫡子是取得皇位继承人最过硬的条件。如明太祖朱元璋冈太子早逝,于是选立大子的儿子(嫡长孙)为法定继承人,理由就是“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储极,四海系心。”后来明成祖舍去功勋卓著的次子朱高照,立嫡长子高炽为太子,也是基于“长嫡承统,万世正法”的认识。然而,就具体实行情况看,由于条件不具备或人为的因素,嫡长制在实际操作上不得不大打折扣。首先,由于无法控制的生理方面的原因,历史上许多皇后往往不生儿子,或者虽有嫡子,但因医疗保健水平的落后而患病早夭,使得“立嫡”的首要条件得不到保证。故秦汉两朝28个皇帝中,嫡出者仅3人,东汉皇帝竟无一人嫡出;宋代18个皇帝中仅3人嫡出;明代16个皇帝中也仅5人嫡出。嫡子在历代君主总数中的比例很小。这样,在不能“立嫡”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立长”的原则,在其他庶出的皇子中按照年龄顺序选择继承人。其次,君主也常常出于个人的好恶而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从根本上说,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力了统治集团的利益而存在的,统治者一旦觉得某种制度妨碍其利益时,就会千方百计规避和破坏这种制度。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位继承人问题本来就是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这决定了作为掌握最高统治权力的君主必然要想方设法施加自己的影响力,而不会绝对拘泥于既定的制度、另外,专制制度说到底还是一种人治的政治,这决定了它的任何具体制度都具有弹性或伸缩性,至多都只能是一种礼法或习惯法,而缺乏现代法律制度的刚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专制君主往往既是制度的创制或推行者,同时又是制度的规避与破坏者。具体说,君主对太子好恶往往是影响嫡长制能否实行的重耍因索。如汉武帝晚年喜爱少子刘弗陵,常常对人夸他“类我”,后来果然将其立为太子”。后世君主也常常以此为理由废嫡立爱。与外,皇帝对于太子生母的感情变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变数。因此,嫡长制下的继承人资格最终是根据生母的身份贵贱确定的,一旦皇位继承人的生母因失宠而动摇皇后地位,势必连带危及太子的地位。而在皇帝多内宠的情况下,受宠对象往往随时而变,必然使嫡长制不断遭到破坏。如汉武帝时卫后宠衰,太子刘据于是不保;光武帝刘秀由郭氏而移宠张丽华,太子刘强只有惶恐让位与阴氏之子(明帝刘庄),都是著名的事例。最后,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如东汉时期一些外戚后妃为了把持朝政,乃至故意“贪立幼主以久其政”;唐代中后期,宦官不仅把持朝政,甚至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对皇帝废立生杀,当然也就谈不上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了。在这种情况下,势必出现嫡长制的某些变通或变态的情况;其一是兄弟相及。如唐敬宗无子传位于其弟文宗,文宗无嗣传位于另一皇弟武宗,宋哲宗无嗣传位于徽宗;其二是选择宗室子弟入继。通常是在皇帝无嗣的情况下,从皇室近亲子弟中过继一入,以填补皇位继承入的真空。如西汉宣帝、哀帝,东汉的安、质、桓、灵诸帝,宋代的英宗、孝宗、理宗,明代世宗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应当说,仅就皇位嫡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开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势必在嫡长制的“产出”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求之间造成严重的脱节:一方面,君主专制制度毕竟是一种人治形式,在制度的设计,君上被赋予至高无上、不受法律限制的绝对权力,被摆在“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的位置,这要求君主必须是至圣治明、至善至美的全能人物;然而嫡长制恰恰是立嫡、立长而“不以贤”,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历史上幼童、白痴、昏庸之徒不断登位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至于嫡长制实行中的一些变通和变态方式,有的原本就是君主个人好恶或者权贵势力争权夺利的产物,当然也不可能解决君主权力与能力不平衡问题。

元朝的皇帝继承制度与其他朝代有很大不同是怎么选出来的?

1294年,忽必烈在元世祖去世。因为皇太子早逝,王位继承成了大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校易搜的作品。忽必烈一生精心培养了两个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