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熊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寻熊氏家谱,第1张

你好!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好象不同地方的宗族家谱上的字辈不是一样的。

江西吉安“文运天开泰,家国进财丰”。

湖南娄底熊姓六修族谱派言:斗秀侃凌大,本梦嘉养之,楚才光安国,经纶启仕荣,咸丰豫履泰,师卒贲观临,益需谦节晋,乾震鼎恒升,圣智开新运,化雨溥元群,科学臻民富,诗书展俊昆,蕃衍江陵庆,康乐兆和平,英雄图壮景,飞虎跃前程,宏谟绵万世,宗泽迈长春。此派语前段是江西老派言,后派语是六修而续。

所以,建议您:问问家里人,来自己哪个地方,然后就到哪个地方去查。

拼音  Lo

郡望  豫章郡

名人  罗贯中,罗聘,罗荣桓,罗瑞卿,罗英德,罗香林

胜迹  缺

文献  罗氏重修族谱

历史  罗姓是当今中国第二十大姓,在台湾排名第二十八位。罗姓的出处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芈姓。也有说罗姓是祝融的后代。据记载,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称罗子国,在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他的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许多罗姓人认为自己是出自熊姓,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作“祝融”。他们的远祖是重离,是高辛时的祝融,后来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生陆终,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姓芈,有一个孙子叫穴熊,他的后代就是熊氏,并且逐渐转化成罗姓。罗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破多罗氏,解瑟罗氏和叱罗氏为罗姓。罗姓早期在长沙和豫章发展,唐代时迁居广东,元代时迁居福建,并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清朝时,罗姓进入台湾。罗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长沙,豫章,大埔,兴宁,扶阳,梅县,成都,襄阳等。通志氏族略:周时国名,熊姓国本自颛顼之后,受封于罗,子孙以为氏

历史

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 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之后改姓熊,属于同姓同祖。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注:"案《秘笈新书》引《姓纂》,以罗为祝融氏。"《姓苑》也说是"祝融氏之后"。《姓氏急就篇》则就"罗氏,颛顼后。"《通志·氏族略》:"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本来祝融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同一祖系。

至于罗系熊姓,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张澍注《世本》说:"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顾亭林以罗为芈姓,非是。"罗泌《路史·国名纪丙》也说:"罗,熊姓罗也。"又《后纪八》云:"罗,熊析也。"

又云:"濮、罗、归、越、夤、滇、麇、麋、芈 蛮,皆 芈分也。"《路史》明确地指出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可见罗为熊姓,系荆楚的分支,荆楚的先祖季连,始姓芈,系祝融吴回之孙。季连的孙子叫穴熊,以后成为荆楚国君熊姓的来源。据此,说罗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没有矛盾,却只能说是和荆楚同一祖系。至于说罗是芈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并无任何牴牾之处。

至于罗字的名义,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的,有《续甲骨文编录》六三七作" ",《续甲骨文编》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编》一一O七作" ",就象拿着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传:"鸟网为罗。"《礼记·月令·季春》:"田猎置罘,罗罔毕翳。"注:"罗罟曰罗罔。"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究竟罗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张澍粹集补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如内蒙古东部的虎尔哈部,据《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载,"虎尔哈",意为"大围网",是用以打鸟雀。则古老部落以此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罗部落是则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大概当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唐武德四年又建为罗州。我认为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大罗山就没有这种说法,应是《路史·国名纪丙》所说的:"罗,熊姓罗君也。"注"故信阳有罗山。"指出罗最早在罗山,罗山即因罗曾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命名的,今为河南罗山县。《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驲至于罗汭"。又云: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汭,次于莱山。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二《棫林、罗汭、莱山义》称:"《河南志》谓罗汭在罗山(县),莱山在光山(县)。……当以《河南志》为是。"也认为罗山是古罗汭,说明为古罗人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

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这个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于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围再围以围网,那成千上万的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而来,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周围预设的大围网之中。篝火周围便铺起一层厚厚的鸟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却被农民用棍挥舞击落在地。往往满载而归,成为人们的佳肴。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多,罗人的捕鸟收获更应多若十倍了,对以鸟肉来维持季节性的生活,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当时的事实。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集的优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吕,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域的荆山、楚水叶,罗人也迁到楚北面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

《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支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

关系

据《周礼·夏官·罗氏》载:"罗氏掌罗乌鸟。"注:"能罗罔搏鸟者。"秦嘉谟辑补《世本》称:"周大罗氏掌鸟兽。其后氏焉。"《礼记·郊特性》云:"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罗氏致罗与女。"《周礼·夏官·大司马》载:"罗弊致禽以祀枋。"注:"罗弊,罔(即网)止也。"可见罗人的首领曾任周朝捕鸟之官,还将捕得的禽鸟贡献给周王,以充祭品。更可说明罗山县的大罗山,是因大罗氏活动过而得名的。这时罗所在地的正宁县的罗山和罗川,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的朝廷中任罗氏官职,如果这时远在湖北的房县或宜城,相隔千多里,决不能远至周都任职,更说明甘肃正宁县的罗山、罗川为罗的住地是切合实况的。罗人不但用罗网捕鸟,这时还发展到养了大批"鹰鹯鸷鸟,而罗氏教之猎。"驯养这些猛禽以逐捕飞禽。

由于罗离周京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罗、楚,他们便越过秦岭沿着淅水南迁。当楚王迁至淅川的丹阳时,罗也沿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西北面的房县,依附于楚。《姓氏罗急就篇》认为"封于罗,今房州也,子孙以为氏。"《姓考》说:"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邵罗《姓解》也说:"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

罗子国后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这平原沃野,是罗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水经注》:"夷水……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迳罗川城,故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路史·国名纪丙》也说是"在襄(阳府)之宜城。"证实了罗国所在地,确在今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国势强盛,楚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首当其冲,便遭楚国不断的侵凌。《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征伐绞国,"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国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罗,……(师行)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麻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余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

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否则,楚国决不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国,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邓国。所以,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对于罗的灭亡原因,据富辰谏周襄王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这个季姬,很可能是汉东诸姬国君的女儿,与罗联婚'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至于把罗的亡国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个妇人,未免过分。但罗子胜楚而骄,发展为骄奢*逸,不能团结民众,却是亡国的主要原因。

罗亡国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为罗侯氏。《姓氏急就篇》说:"罗侯氏,罗国为楚所灭,其后号罗侯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二也说:"罗侯,罗君之后,子孙氏焉。"《姓解》也称:"罗侯,即上罗国子孙,为楚所灭。有国日,尝封侯者,又自称罗侯氏。"《通志·氏族略》载:"罗侯,罗君之后,支孙我廿。其国在宜城山中,后迁枝江。"《路史·后纪八》云:"罗,后也入楚,有罗氏,罗侯氏。"苏轼《万石罗文传赞》中也说:"罗氏之先,无所见,岂左氏所称罗国哉。"国亡,以国名为姓,这些都是周、秦时期,亡国、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孙所惯行的通例。

迁徙

楚武王灭亡了罗子国之后,为了在北进时,防止可能遭到罗中遗民的干扰,于是便把罗的遗民迁到楚都丹阳附近的枝江,其目的与役使罗人修筑丹阳城有密切联系,罗这时已成为楚的附庸国。故《水经注》云:"枝江地,故罗国。"《路史·后纪八》也说:"初国宜城,后徙枝江。"《通志·民族略》亦从此说。

到了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因 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将罗的遗民迁到今日湖南汨罗,《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应劭日:"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称:"邱州,古罗国地。"指定的是岳州南境一带。《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罗县城,……春秋时罗国也。"光绪《湘阴图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灭罗,而徙都郢,乃从宜城徙罗丹阳,已而于湘阴乃是楚文王时。湘水之阴的罗国故址在汨我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八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罗子国城遗址尚留有继续的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1957年,湖南省博物馆曾在此发掘,发现城垣东西100米,南北宽400米,城北廓保存较好,墙基宽14米,高3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西南部有长25米、宽7米的土台,堆积有筒瓦、板瓦及绳纹陶片。城赴东面有文化遗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绳纹鬲、豆、罐及一些绳纹硬陶片等。从出土的陶器的质地、器形、纹饰来看,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风格基本一致。可知,城址的时代当属春秋战国时期。与罗子国迁此立城的历史吻合。

罗国的活动范围,在麋子国的南面,约在今汨罗江流域。由于罗人的关系,把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洞庭之南,罗水出焉。"《清一统志》云:"卢水源出卢山,南流迳故县城,至双江口入汨,以其流迳古罗县,故一名罗水。"卢水是罗水的一以,应是先因罗国所在而叫罗水,罗水流入湘江处叫罗渊,见于《水经注》,因位于罗水与罗国故地,才叫罗县。

光绪《湘阴图志》卷二十水志:"案罗水源出巴陵罗内(一名罗里),以北斗岭周环罗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谓之罗内,故得罗水之名,"其实,"罗水源出巴陵县葛藤尖",即今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内,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称汨罗江。清末"夏时涨水,深约二丈有奇,面阔约三十丈;冬时涨落,不通舟楫。"罗内的名称,系罗国活动之地,并非"周环罗列"而名。

在汨罗江北岸的楚塘乡楚南村有汨罗山,又叫罗山,屈子祠前有罗渊,皆以罗国活动地域而名。罗子国以北就是麋子国的活动范围。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秦汉时,罗国遗民,有的留居长沙郡,有的东迁豫章郡(江西南昌),《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裔,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长沙。"《太平寰宇记》卷一O六洪州载,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式各地。

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的潇水支流有一条罗水,当系一支罗人南迁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分布之区,至今壮族语称田为罗,即山间田之意,也说明罗人有一部分南迁至两广与骆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罗为名的地方,决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罗人则又向西南,从滇东、滇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罗斛国,后来并吞了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的主体,成为泰族的一部分。

当罗被楚灭时,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他们和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来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的大姓罗氏。罗国被楚吞后,万通之子芳噩逃蜀途中家眷十九口被杀,子礄领剩余国人西逃,沿江行越天雪山梦神指引在舍卫诸地重建憍萨罗国城,有释迦族国人又建立舍卫城,释迦牟尼祖父五百罗汉第四百六十一尊狮子颊尊者是其国人。另一支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宇辰成为布依族的大姓。罗姓布依族人是古罗子国之后,罗子国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罗后,在那里定居过一段时期。后来,有一支又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据说罗霄山脉的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后来,复从江西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 《经世大典·招捕总录》的《八番顺元诸蛮》篇中载: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顺元诸蛮夷官》篇中则作:"罗甸国主罗阿察","罗阿资罗甸国遏蛮军安扶使",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又分别立八番、罗甸二宣慰司。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和罗番的后裔。咸丰《安顺府志》卷一五《风俗志》载仲家七大姓中有罗氏。有的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加入了瑶族十二姓之一,如广西龙胜的白水保存的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的《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有罗竹奉。

国君

第一世 郐公匡正 孝公次子。 周武王三年,因镇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此处有罗水之 阳,故国号为罗,罗姓自此始,子孙以罗为氏。公镇守罗国,即罗国城是也。子三:昌允、昌兰、昌祚

第二世 宣公奕芳 号昌允世袭祖爵为都司。配叶氏,次娶郝氏。子三:祯德、祥德、禧德

第三世 定公祥德 荫袭卫守计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子二:甲应、中应

第四世 代公讳隆 号甲应 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配周氏,娶毛氏。子三:文波、文海、文沧

第五世 文波公讳安 世袭子爵。配东方湛氏,娶周氏。生子:德、善

第六世 德公效贤,号德智,世袭祖爵。配南宫氏,娶邱氏,三配伏氏。子二:凝猬、凝蝠。

第七世 昭公讳操,号凝猬 世袭祖爵候。配王氏,娶胥氏,三配李氏。子三:进贤、进贵、进贡

第八世 真公进贤 世袭祖爵。配王氏,娶颛孙氏。子三:宏、容、宜

第九世 介公顺 号宏,世袭祖爵。配卜氏,娶张氏,续配陕氏。子二:璿、施

第十世 庄公璇 号璿,讳庄严,世袭祖爵。配程氏,娶莫氏,续配汪氏。子一:辇

第十一世 景伯日通 号辇,世袭祖爵。配李氏,娶鲁氏,子二:赞、舜

第十二世 世伯讳胜 号赞 世袭祖爵。配卜氏,娶李氏,续配韦氏。子三:静、仲、晏

第十三世 静公善 世袭祖爵。配汤氏,娶卜氏,三配张氏。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

第十四世 还公洪统 讳郁,字岩,世袭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东迁,王室渐衰,号令不行,列国干戈烟起。 公仍守城坚固。配彭氏,娶端木氏。生子:彦一

第十五世 平公讳和 号彦一,世袭祖爵。固守城廓。配陆氏,子二:班、瑶

第十六世 文武公班讳煌,号怀沙,世袭祖爵。周平王东迁后,桓王十三年甲戌,楚伐郧、绞二国胜之。起意并吞罗国。楚王使屈瑕斗廉领兵伐罗。轻视罗为小国,兵渡鄢水。于是班公与众商议,合卢戎国之军于鄢水,大败楚师。屈瑕羞归楚国,逃到荒谷林中自缢而亡。时人赋诗云曰:"胆略骁勇楚屈瑕,征郧伐绞智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戟,空使功史丧谷崖。"史称楚罗鄢北之战。配田氏,娶黄氏,三配夏氏。子三:震、雯、零

第十七世 幽公震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配张氏,娶颜氏,三配邹氏,子三:博吉、博告、博古

第十八世 博吉世袭祖爵。以鄱水胜楚。配张淳氏女,娶郭氏。子二:干、坤

第十九世 太公讳尊号乾,世袭祖爵。配蒋氏,娶郭氏,子四:晖、旺、晆、暄

第二十世 桓君晖讳焕彩,国势渐衰,被楚吞,贡税制。配傅氏,娶韩氏,三配曹氏。子二:缙、绅

第二十一世 惠君缙国势渐衰,被楚吞,贡税制。配饶氏,娶姚氏,三配张氏,子二:敬、敦

第二十二世 敬君屏 世袭祖爵,国势渐衰,被楚吞,贡税楚。配程氏,娶姬氏,子一:家斯

第二十三世 研君家斯国势尽衰,被楚吞贡税楚。。配惠氏,娶戚氏,三配宦氏。子三:万忠、万通、万严

第二十四世 乙君万通 字思晦襄王辛卯生。定王乙丑,楚报荒谷之耻,侵占罗国,国亡。公遂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虚山野草林居焉。公死于荒蓼石室,国人逃奔散处。娶骆门茅氏。子二:芳噩(讳方万通长子, 逃蜀途中,家眷十九口被楚杀,嗣男礄带剩余国人西逃,沿江行越天雪山梦神指引建罗国城,即尼泊尔舍卫诸地,有传狮子颊尊者为其国人)

1大罗山有多少年的历史

几千年了

神话传说中的玄门圣山,相传乃是鸿蒙元气凝结所化。

乃是太上老君的道场~"玄都紫府"中的玄都。

玄都紫府:玄都指的是"大罗山",紫府就是指"八景宫"。

三大无上仙宫之一(玄都紫府:大罗山~八景宫、玉京金阙:昆仑山~玉虚宫、神洲天朝:蓬莱岛~碧游宫)。

大罗山巅之上有一洞,名唤"玄都洞"。洞内有一宫,名唤"八景宫"。太上圣人(太上老君)居其间,普讲道德箴言。

玄都洞外有一对联,联曰:

道判混元,曾见太极两仪生四象;鸿蒙传法,又将胡人西度出函关。

大罗山仙境之美有诗为证,诗曰: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坡生瑞草,地长灵芝。根连地秀,顶接天齐。青松绿柳,紫菊红梅。碧桃银杏,火枣交梨。

仙翁判画,隐者围棋。群仙谈道,静讲玄机。闻经怪兽,听法狐狸。彪熊剪尾,豹舞猿啼。龙吟虎啸,翠茖莺飞。犀牛望月,海马声嘶。异禽多变化,仙鸟世间稀。孔雀谈经句,仙童玉笛吹。

怪松盘古顶,宝树映沙堤。山高红日近,涧阔水流低。清幽仙境院,风景胜瑶池。此间无限景,世上少人知。

2温州大罗山有哪些魅力

321 仙岩景区

仙岩景区位于大罗山景区西部,居于温州与瑞安的中心地带,104国道与在建的雨台温高速公路从其西则穿越,交通便捷,但目前仙岩景区与大罗山其它景区尚无游线连接,呈相对孤立之势。

仙岩景区以瀑潭景观享誉全国,朱自清笔下的梅雨瀑、梅雨潭几乎植根于所有中国人心目之中,但是旅游开发、宣传力度与其资源享誉度以及资源自身的品质明显滞后,造成了人人都知道梅雨潭,却不知道梅雨潭就在温州大罗山的现实。梅雨潭、梅雨瀑是仙岩乃至整个大罗山景区的最具开发潜质的景观,可成为大罗山旅游资源的形象代表。

仙岩景区由虎溪连接而成包括梅雨瀑、梅雨潭在内的五潭三瀑与凝灰岩山体结合的自然山水景观,在温州地区堪称最佳,是大罗山景区自然山水的代表,加上化成洞景区的清幽洞景,天河景区浩淼的水景,以及整个仙岩景区保持良好的生物群落、珍稀动植动种,使得仙岩成为整个大罗山景区最具有自然山水生态旅游开发潜质的景区。

同时,仙岩也不乏具有深远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仙岩山水天人合一的寿禅寺,永嘉学派的讲学地——止斋祠,以及始于南朝遍布于仙岩山水之间的摩崖石刻,尤其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此留下的足迹与文字,更使仙岩的自然山水增添了人文之灵气。目前,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共处,未来开发应能够保持这种平衡。

322 瑶溪景区

瑶溪风景区位于大罗山东北部,温州龙湾工业新区西南侧,景区与温州港、温州机场咫尺之遥,交通区位优势在大罗山西大景区中得天独厚。同时,瑶溪景区与天柱寺景区同处大罗山东麓,景区内可直接眺望东海海景与日出景色,瓯江、东海、龙湾新区城市景观与瑶溪山水景观交相辉映,将成为瑶溪景区景观资源的一大特色。

瑶溪景区内部现主要包括五大子景区——千佛塔—国安寺景区、龙岗寺景区、张璁祖祠、钟秀园与瑶溪山庄景区。除瑶溪山庄景区之外,其余皆为人文历史景观为核心的景区。而瑶溪山庄景区内部的板障潭、水石同踪等自然山水景点堪称瑶溪自然山水的精华。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历史人为开山毁林,瑶溪自然景观质量受到影响,尤其是连片的大型基地选择山坡而建,更是对山景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同时,瑶溪景区目前缺乏登山观江望海赏日出的景点,没有能够发挥其棣山面海的优势,同天柱寺景区相比此特色发挥不足。

瑶溪景区同目前以人文景观为主要优势资源,但各人文历史景点点状分散分布,交通联系不便且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千佛塔、张璁祖祠、永昌堡几下桥富历史价值的景点相互独立,未形成景点群,以及游线网络,各自为政,未能发挥集团优势吸引更我的游客,无法增强游客在瑶溪景区游览的连贯性、趣味性。

323 天柱寺景区

天柱寺景区位于大罗山东南片区,东临温州龙湾工业新区,南临瑞安区,以山峰、飞瀑、碧水、寺院为特色景观,是温州新区的城市背景。天柱寺在天柱峰下,四周群山环绕。天柱峰,独秀挺拔,高插云霄,如柱鼎立。寺以峰名,峰因寺彰。附近有湖山胜景,古刹筠风、东海朝晖、广寒小憩、西潭飞瀑、成洞横云等六景。

但目前景区开发力度相对较弱,天柱水库、瀑布等风景资源破坏严重,山麓地段多污染企业,墓地在朝向良好的坡地大片分布,整个景区处于无序状态。

天柱寺景区东望大海,是大罗山距离东海最近的景区,观日出效果最佳,景区内天柱水库、蜂台水库周围花岗岩山体奇特,气势雄伟。尤其在沟口地段美人崖天然生成,可引用蜂台水库水源恢复美人瀑景观,将成为天柱寺景区代表景观。

324 茶山景区

茶山风景区占据大罗山西北,隔三垟水网与温州主城区相望,是大罗山区距离温州主城最近的风景区,也是目前大罗山内部开发强度最大的一个景区,包括五美园、卧龙、山重楼、香山、花果山五个亚景区。其中五美园、香山寺等景点初具规模,结合秋季的杨梅节、柑橘节,每年吸引来自温州以及外地游客数十万人。

茶山景区是大罗山内花岗岩地貌景观最为典型与集中的地区,岩石造型奇特,洞府景观幽深、奥妙,卧龙溪峡谷、瀑布景观壮美、险峻,名望虽不及仙岩,但具有山水观光、探险旅游的潜质,尤其结合北侧的三垟水网,开发山水越野运动(登山、山地车、轮滑结合皮划艇)的潜质巨大。另外香山寺是大罗山区最大的佛教寺庙,可成为整个景区宗教旅游的代表景点。而茶山西麓温州高教园区的建设也将为此景区带来更稳定的客源。

3大罗山的神话传说中的圣山

神话传说中的圣山,相传乃是鸿蒙元气凝结所化。

大罗山巅之上有一洞,名唤玄都洞。洞内有一宫,名唤八景宫。太上圣人(太上老君)居其间,普讲道德箴言。

大罗山仙境之美有诗为证,诗曰: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坡生瑞草,地长灵芝。根连地秀,顶接天齐。青松绿柳,紫菊红梅。碧桃银杏,火枣交梨。

仙翁判画,隐者围棋。群仙谈道,静讲玄机。闻经怪兽,听法狐狸。彪熊剪尾,豹舞猿啼。龙吟虎啸,翠茖莺飞。犀牛望月,海马声嘶。异禽多变化,仙鸟世间稀。孔雀谈经句,仙童玉笛吹。

怪松盘古顶,宝树映沙堤。山高红日近,涧阔水流低。清幽仙境院,风景胜瑶池。此间无限景,世上少人知。

玄都洞之美有诗为证,诗曰:

金碧辉煌,珠玉灿烂。菁葱婆娑,苍苔欲滴。仙鸾仙鹤成群,白鹿白猿作对。香烟缥缈冲霄汉,彩色氤氲遶碧空。雾隐楼台重叠迭,霞盘殿阁紫阴阴。祥光万道临福地,瑞气千条照洞门。大罗宫内金钟响,八景宫开玉磬鸣。开天辟地神仙府,才是玄都第一重。

4大罗山的景区概念

大罗山风景旅游区概念性设计之一郊野公园一、景区性质温州市区的北、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大罗山为大都市的“绿心”,吹台山为城市的“绿屏”,与城市关系密切。

温州市属工贸、港口城市及浙东南中心城市。当前城市面临的问题:(1)用地紧张(城市)(地价哄抬)。

(2)劳动密集型产业、科研力弱,缺乏集约型,高科技企业。(3)城市工业污染严重。

(4)软环境问题突出,城市环境差,缺乏高科技人才。因此大罗山的风景旅游开发应以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为特色,集商务、度假,观光旅游,健身休闲,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城市郊野公园。

二、规划思想在保护大罗山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其地理优势,以务实的绿色开发来改善人居环境,为温州的经济腾飞创造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根据区位特征、城市总体规划及温州大都市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大罗山的性质及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2系统性原则:综合分析温州市的旅游资源确定大罗山景区的定位及发展方向,达到与其他景区优势互补,形成统一的旅游系统。3参与性原则:结合现代人的观念,以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为特色,创造可居,可游的城市山水乐园。

4绿色开发原则:以务实来体现永嘉学派思想,达到开发,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5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形成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城市郊野公园。

四、规划范围包括大罗山四景区,三垟水网、张璁祠、永昌堡等部分。五、规划内容1入口选择及游线组织根据现状条件和城市总体规划在大罗山景区设计主要出入口,分别是:仙岩、茶山、徐岙、天柱、瑞安、瑶溪峰台山地乐园。

其中:仙岩、茶山、峰台山地乐园为步行出入口,其余4个为车行出入口。游线组织见图。

2分区规划根据开发现状及区位特征、周边环境,将大罗山风景区分为八个景区,分别是:商务、度假区、娱乐、健身体能训练区、水乡风情、水上活动区、狩猎探险区、仙岩保护观光区、休闲活动区、农家乐景区。①商务度假区以瑶溪山庄和国际网球中心为核心,结合瑶溪丰富的景观资源开发商务度假活动,设置会馆度假村,野餐野营场,山地浴场,室外剧场等使游人既能享受山林野趣,又可少鸟瞰温州夜景,同时可与三洋水网的水乡风情及农家乐景区联为一体,满足游人多层次的需求。

②娱乐健身体能训练区本区地形变化复杂,地势陡峭,由于乱掘滥挖,造成沟壑纵横,而且由于该区毗邻大学城,潜在的学术活动需求及学生流促使本区定位为娱乐、健身、体能训练区,包括登山,攀岩,自行车健身等活动。以及在峰台水库处建一山地乐园与现规划的温州乐园,共同服务于温州市民。

③水乡风情,水上活动区三垟水网沙道纵横,山清水秀。在此区拟开展无污染的水上项目如划艇,水上迷宫等,游人结合采摘、养殖等农家活动体验江南水乡魅力。

④休闲活动区本区背山面海、区位独特,拟将此处建成观海休闲活动区,远景规划此处亦可开发为观海别墅区。⑤农家乐景区结合茶山杨梅、柑桔、茶叶、桂花和天河农家乐村落构成特色鲜明的农家乐景区,游客可亲身参与操作体验回归田园的乐趣。

⑥山林别墅区在最接近城市中心的部分开发山地别墅区,即可享受山林野趣,又可眺望城市美景,海天一色。⑦狩猎探险区本区结合原有林场及化成洞景区开发狩猎、探险活动,满足现代人追求 、挑战的心理需求。

⑧仙岩保护观光区以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梅雨潭瀑布群和圣寿禅寺景观及天河天高云淡的浩淼水景。3保护规划根据大罗山景源特征及开发力度,拟设各级保护区。

绝对保护区:保护大罗山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包括:梅雨潭、雷响潭、龙须潭及上游水库。天河水库、永昌堡、千佛塔等各景区。

重点保护区:香山寺景区、三墙水网景区、天柱寺景区、天河西水库景区、天河水库景区,禁止污染及有损景观的行为发生。适度保护区:其余大罗山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在不破坏的水源及景观的前提下,适度开发。

大罗山风景旅游区概念性设计之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模式一、景区性质大罗山同温州市其它景区相比,具有紧靠温州、花岗岩体、靠江面海的特征。大罗山对于温州,正如紫金山对于南京、崂山于青岛,乃至西湖于杭州、东湖于武汉,山水因城而闻名,城因山水而更灵秀。

大罗山在地理区位上居于大温州城市中心地带,对温州不仅仅具有生态意义,更是温州成为“山水城市”形象建设的核心素材,成为温州城市一系列视线走廊的对景,而与此同时,大罗山也可因温州而提高其自身的知名度,尤其是仙岩梅雨瀑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大罗山有理由成为闻名全国的城郊型自然风景区。大罗山与黄山、崂山类似,同属花岗岩山体,在浙南地区众多沉积岩丹霞山为主的地貌中较为独特,山形以巧、奇、秀取胜,溪流、瀑布星罗棋布,三垟水网湿地景观与大罗山山体相得益彰,共同组成山水相依的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系统。

同时大罗山北临瓯江、东面东海,气势开阔,山内众多的人文历史遗迹,尤其是有现代浪漫文人朱自清的描绘,更增添了大罗山的旅游魅力。因此将大罗山定性。

5历史上真的有罗国吗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

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

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汩罗。可是,这个商、周时期的古国,在古代史料中却寥寥无几,是值得深入探讨和考证的。

  罗子国的起源和立国   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 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之后改姓熊,属于同姓同祖。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

注:“案《秘笈新书》引《姓纂》,以罗为祝融氏。”《姓苑》也说是“祝融氏之后”。

《姓氏急就篇》则就“罗氏,颛顼后。”《通志·氏族略》:“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

本来祝融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同一祖系。   至于罗系熊姓,据《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

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曰:“罗,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姓焉。

是则熊姓又似出芈姓也。”张澍注《世本》说:“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

顾亭林以罗为芈姓,非是。”罗泌《路史·国名纪丙》也说:“罗,熊姓罗君也。”

又《后纪八》云:“罗,熊析也。”又云:“濮、罗、归、越、夤、滇、麇、麋、芈 蛮,皆 芈分也。”

《路史》明确地指出罗本姓熊,是芈姓的分支。可见罗为熊姓,系荆楚的分支,荆楚的先祖季连,始姓芈,系祝融吴回之孙。

季连的孙子叫穴熊,以后成为荆楚国君熊姓的来源。据此,说罗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都没有矛盾,却只能说是和荆楚同一祖系。

至于说罗是芈姓也好,熊姓也好,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并无任何抵牾之处。   至于罗字的名义,最早出现于甲骨文的,有《续甲骨文编录》六三七作“ ”,《续甲骨文编》七四三作“ ”,又四二一八作“ ”,《殷契粹编》一一O七作“ ”,就象拿着鸟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

注:“谓罗络之。”疏:“罗,鸟飞张网以罗之。”

《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传:“鸟网为罗。”

《礼记·月令·季春》:“田猎置罘,罗罔毕翳。”注:“罗罟曰罗罔。”

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究竟罗网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张澍粹集补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罗。宋衷注:句芒,伏羲臣。”

《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可见华夏族在很古的时候,就已发明罗来捕鸟,创造了狩猎的一种工具。

如内蒙古东部的虎尔哈部,据《御制增订清文鉴》卷二十二载,“虎尔哈”,意为“大围网”,是用以打鸟雀。则古老部落以此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以后,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便称为罗。这个罗部落是则荆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来的。

大概当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郑县)和熊山(河南郾城县东三十五里)的时候,罗便活动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载:“罗山,大(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

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载:“隋县治在此山下,因以名县。”

唐武德四年又建为罗州。我认为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大罗山就没有这种说法,应是《路史·国名纪丙》所说的:“罗,熊姓罗君也。”

注“故信阳有罗山。”指出罗最早在罗山,罗山即因罗曾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命名的,今为河南罗山县。

《左传·昭公五年》:“楚子以馹至于罗汭”。又云: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汭,次于莱山。

俞正燮《癸已类稿》卷二《棫林、罗汭、莱山义》称:“《河南志》谓罗汭在罗山(县),莱山在光山(县)。……当以《河南志》为是。”

也认为罗山是古罗汭,说明为古罗人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的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的掘山,北流入淮水。

大小罗山正位于大批候鸟南北迁移的重要“鸟站”,是罗人以罗捕鸟最优越的地方。这个地方,在解放以前,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每于春秋两季的夜晚,于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围再围以围网,那成千上万的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而来,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头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挣扎。

没有死伤的,则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晕头转向,向四周乱窜,结果都撞入周围预设的大围网之中。篝火周围便铺起一层厚厚的鸟体,个别振翅欲飞的鸟,却被农民用棍挥舞击落在地。

往往满载而归,成为人们的佳肴。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多,罗人的捕鸟收获更应多若十倍了,对以鸟肉来维持季节性的生活,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也是当时的事实。

罗人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山与罗田,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麇。

6温州瑞安市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瑞安为东瓯古邑。最早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聚落。夏、商、西周、春秋为扬州之域瓯地。其后受时局变化,朝代更迭,行政所属动荡变化,直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县治,迄今为止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建县之始。

太平二年(257),罗阳县属临海郡。

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

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境南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县及泰顺县一部)。

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县治迁邵公屿。

隋开皇九年(589),省横阳入安固县,县属之。

开皇十二年(592),省安固县入永嘉县。

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置东嘉州,析永嘉县置安固、横阳等4县。

贞观元年(627),省横阳入安固。

大足元年(701),复析安固县置横阳县。

唐天复二年(902,一作天复三年),安固县改瑞安县。

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

元贞元年(1295),以瑞安县超五万户升州。

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为县。

景泰三年(1452),置泰顺县,割瑞安义翔乡5都12里属之。

中华民国35年置文成县,析瑞安西部大峃、龙凤、金樟、峃口等10乡属之。

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5月14日,成立瑞安县人民 筹备委员会;9月5日,瑞安县人民 正式成立。

1955年10月,改瑞安县人民 为瑞安县人民委员会。

1955~1957年,北麂、北龙二乡曾—度划属洞头县。

1958年10月14日,文成县并入瑞安县。

1961年8月10日(上级发文时间),文成县从瑞安县内析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 )迁到仓前街134号。

1969年1月,改瑞安县人民委员会为瑞安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瑞安县革委员会复置瑞安县人民 。

1987年4月15日(国务院文件4月15日下达,7月1日召开撤县设市庆祝会,全市即日启用新印鉴)撤县设市(县级),置瑞安市人民 ,管辖范围不变。

1949—1996年,瑞安市(县)先后隶属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浙江省第五专区、浙江省温州专区、浙江省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浙江省温州地区、浙江省温州市人民 。

1999年1月,市人民 从仓前街搬迁到安阳新区新市政大院办公。

2001年仙岩镇、丽岙镇划属温州市瓯海区,塘下镇的梅头办事处划属温州市龙湾区。

7温州瑞安市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瑞安为东瓯古邑。

最早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聚落。夏、商、西周、春秋为扬州之域瓯地。

其后受时局变化,朝代更迭,行政所属动荡变化,直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县治,迄今为止已有1750多年的悠久历史。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建县之始。

太平二年(257),罗阳县属临海郡。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境南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为平阳、苍南县及泰顺县一部)。

东晋太宁元年(323),安固县治迁邵公屿。隋开皇九年(589),省横阳入安固县,县属之。

开皇十二年(592),省安固县入永嘉县。武德五年(622),以永嘉县置东嘉州,析永嘉县置安固、横阳等4县。

贞观元年(627),省横阳入安固。大足元年(701),复析安固县置横阳县。

唐天复二年(902,一作天复三年),安固县改瑞安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元贞元年(1295),以瑞安县超五万户升州。

明洪武二年,降瑞安州为县。景泰三年(1452),置泰顺县,割瑞安义翔乡5都12里属之。

中华民国35年置文成县,析瑞安西部大峃、龙凤、金樟、峃口等10乡属之。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5月14日,成立瑞安县人民 筹备委员会;9月5日,瑞安县人民 正式成立。

1955年10月,改瑞安县人民 为瑞安县人民委员会。1955~1957年,北麂、北龙二乡曾—度划属洞头县。

1958年10月14日,文成县并入瑞安县。1961年8月10日(上级发文时间),文成县从瑞安县内析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 )迁到仓前街134号。1969年1月,改瑞安县人民委员会为瑞安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瑞安县革委员会复置瑞安县人民 。1987年4月15日(国务院文件4月15日下达,7月1日召开撤县设市庆祝会,全市即日启用新印鉴)撤县设市(县级),置瑞安市人民 ,管辖范围不变。

1949—1996年,瑞安市(县)先后隶属温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浙江省第五专区、浙江省温州专区、浙江省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浙江省温州地区、浙江省温州市人民 。1999年1月,市人民 从仓前街搬迁到安阳新区新市政大院办公。

2001年仙岩镇、丽岙镇划属温州市瓯海区,塘下镇的梅头办事处划属温州市龙湾区。

祖先起籍源地一事,凡是由:孔学原起,月用贤良,世合街荣,齐家治国,十六字为由,取名的都是江西宁江府猪市坝小桥头起籍,有祠堂,共一石四斗米租,请人奉管,起籍原因是:天乾三年,水旱三年红燕三年,共受九年旱灾,无法生活,逃出江西,现在居住在贵州安顺花江,想了解一下祖先源地的发展情况,

寻熊氏家谱

你好!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附寻祖步骤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