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子王旗蒙古人的来历
四子王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胞弟哈卜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代系孙诺延泰,其有四子分牧而居,故称四子部落。四子王旗称谓由此而来。格根塔拉草原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仅128公里,呼和浩特—锡林浩特S101省道专线直达景区,交通十分便利。“格根塔拉”是蒙古语,意为辽阔明亮的草原。近年来已形成独具草原风情的旅游景区。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飞船主着陆场,仅距格根塔拉50公里。格根塔拉也是通往口岸城市二连浩特的必经之地。广袤浩瀚的杜尔伯特(蒙语意为四子王)大草原,每当夏秋之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蓝天碧水、白云彩虹,炊烟缕缕、牧笛声声,人欢马叫、牛羊追逐,一幅令人陶醉的草原美景。
这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仅地表水资源总量就达9620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高达52亿立方米;现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黄金、钨、铝、铅、萤石、芒硝、石油、天青石、石英等。此外,这里还是理想的避暑和旅游观光胜地,境内有远近闻名的王爷府,希拉莫日庙和格根塔拉胶色隆旅游点,还有许多召庙、古墓群、古城遗址及近期出土的犀牛化石群等供旅游者参观。
该旗的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6年,国家为扶持四子王旗的社会经济发展,已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100多万元,使全旗的工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1992年底,工牧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交通、通讯也大为改观。
我所收集到的有关“瓜尔佳氏”的一些资料。感觉很有意义,供大家学习参考。
满族老姓翻译成汉字,经常出现同姓异译的现象。美国满族学者关朝君先生认为,瓜尔佳氏和瓜勒佳氏是一个“历史之谜”,于2006年初悬赏万元人民币,欲解开这个谜。沈阳新闻媒体还专门报导了这件事。
笔者觉得无论如何,朝君先生这一举动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满族老姓的遗忘和内涵的模糊,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史的一件憾事。
清朝灭亡后,满族历史不被重视了很长时间。满族姓氏彻底改成汉字姓后,老姓逐渐被淡忘。今天,绝大多数满族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本来姓氏,更不知道姓氏本身的意义所在。为了响应朝君先生,笔者就瓜尔佳氏和瓜勒佳氏的“千古之谜”,谈谈个人的认识,不为赏金,只为民族文化尽绵薄之力。
满语有一个特殊的音节“勒”“尔”不分
满语中有一个音节,是用舌尖发出的“嘟噜”音,这样,最初的翻译者,就把这个音节译作汉字的“尔”或“勒”,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简明满汉词典》,有“瓜尔佳”的满文,其罗马音标是“Guwalgiya”。其中的“l”在满语词组中间使用时,既可以译成汉语“尔”,也可以译成“勒”。由于,《八旗通志》、《清史稿》等官方文献采纳了“瓜尔佳”,其他就成了异译。
这种情况也同时出现在满族其他姓氏上,如本人的家谱就是“伊勒根交罗”。再如,《黑龙江志稿》中载“卦勒察,亦曰瓜尔察”。
这种情况还表现在满族姓氏的历史传承上,如满族的“珠尔根氏”就源于女真族的“阿勒根氏”。
另外,黑龙江地区地方满语,“尔”的发音更接近“勒”。如哈尔滨的民间发音为“哈勒滨”,“勒”仍保留一点舌尖“嘟噜”音。
“瓜尔佳”与“瓜勒佳”是典型的同姓异译
清朝国史馆编撰的《国史列传》,应该说是研究考证满族姓氏最具权威的历史文字资料。在《国史列传》中,多次出现“瓜尔佳氏”和“瓜勒佳氏”,为我们考证二者的关系,提供了足弥珍贵的材料。
1.华善家族(苏完)并用瓜尔佳、瓜勒佳。
清初开国勋臣一等伯《石廷柱列传》载“先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曾祖布哈,明成化中任建州左卫指挥佥事。祖阿尔松阿袭职。父石翰始家于辽东,遂以石为氏。”最初,他的家族被隶于汉军正白旗。
华善是石廷柱的第三子,豫亲王多铎的女婿,累官内大臣、定南将军。康熙27年3月,他上疏康熙大帝,强调自己的高祖“原系苏完人,姓瓜尔佳氏。”要求“乞恩改入满洲旗籍”。这件事,在当时没有成功。但是,他的家族却恢复了老姓。华善的曾孙户部侍郎、三等子三泰,以及三泰之子领队大臣佛住的列传中都有记载。
《三泰列传》载:“三泰,汉军正白旗人。曾祖内大臣华善,以其先系苏完人,姓瓜勒佳氏,奏请改入满洲旗籍。”这里用的是“瓜勒佳氏”。
《佛住列传》载:“佛住,满洲正白旗人。其先苏完人,姓瓜勒佳氏,高祖内大臣华善,由汉军奏改入籍。”这里也用的是“瓜勒佳氏”。
这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其他家族。
2.劳萨家族(安褚拉库)并用瓜尔佳、瓜勒佳。
劳萨,满洲镶红旗人,开国勋臣。《国史列传‧劳萨列传》载:“劳萨,姓瓜尔佳氏,其先世居安褚拉库。”
《国史列传‧钦拜列传》载:“钦拜,满洲镶红旗人,姓瓜勒佳氏,曾祖罗璧,国初随兄劳萨来归。”钦拜累官绥远大将军、领侍卫内大臣。这里用的是“瓜勒佳氏”。
3.五岱家族(黑龙江)并用瓜尔佳、瓜勒佳。
五岱,黑龙江人,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尚书房总谙达,满洲正黄旗人。《清史稿》、《黑龙江志稿》《国史列传》等文献都有他的传记,均为瓜勒佳氏。
但是,他的儿子佛伦保却用瓜尔佳氏。《国史列传‧佛伦保列传》载:“佛伦保,姓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父领侍卫内大臣五岱,自有传。”
以上3个不同的家族出现的同一现象,足可以证明:瓜尔佳和瓜勒佳是同姓异译。
不同文献瓜尔佳与瓜勒佳混用现象
笔者还注意到,在不同的文献上,同一个人存在混用瓜尔佳与瓜勒佳的。
1.满福一人用二“姓”。
《国史列传‧满福列传》载:“满福,瓜勒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康熙五十二年袭世管佐领……。”但是,同一个人在《清史稿‧满福传》却是:“满福,满洲镶蓝旗人,姓瓜尔佳氏。自世管佐领累迁拉林副都统。”
2.富德一人亦用二“姓”。
《国史列传‧富德列传》载:“富德,满洲正黄旗人,姓瓜勒佳氏。”累官领侍卫内大臣,封靖远一等侯,因罪被斩。但在《清史稿‧富德传》中则是:“富德,瓜尔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驻防吉林。”
瓜尔佳氏的其他异译
1.关佳氏。“瓜尔”快读近似“关”,因此,有的家族用“关佳氏”。如三等公额勒登保,《清史稿》为关佳氏,但他的侄子侍卫内大臣哈郎阿,同在《清史稿》中为瓜尔佳氏。
2.郭佳氏。这是达斡尔满洲瓜尔佳氏经常使用的别译,还译做郭尔佳。《国史列传‧阿满泰列传》:“阿满泰,姓郭佳氏。本黑龙江达斡尔披甲。”民国编修的《黑龙江志稿》载:“阿满泰,达虎里瓜尔佳氏。”“达虎里是达斡尔的别译。
3.瓜勒嘉氏。《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表》:“瓜勒嘉氏,镶白旗兵爱西勒岱妻,守节,乾隆年旌。”,在这个表中,瓜勒嘉氏频频出现。瓜勒嘉,就是“瓜勒佳”的异写。
4.固尔佳氏。近年调查,双城市锡伯族中有姓“固尔佳”的。关于满洲姓氏的文献没有“固尔佳”,应是锡伯瓜尔佳氏的同音异写。
四、瓜尔佳氏的历史渊源和含义。
瓜尔佳氏是满族八大姓,后族尚主,人才辈出,最为兴旺。关于瓜尔佳氏有许多说法,主要是:
1以部为氏。
《皇朝通志‧姓氏略》载:“瓜尔佳本金部名,见《金史》,以部为氏。”这里说的“部”,在《金史》上写做“夹古部”或“加古部”等。
双城市水泉乡大庆村满族农民关春华的家谱记载,他家的远祖是瓜尔佳部人,因此,族人以瓜尔佳为氏。
2.源于金代白号之姓“夹古”和“古里甲”。
这个观点和《皇朝通志》基本一致。
夹古被异写为“瓜尔佳”,最早见于金元时期,如比较著名的元代“兴元省瓜尔佳公神道碑”,就是最权威的实证。
在《金史》中,还有乾隆皇帝“钦定国语解”。这位崇尚“国语骑射”的清朝皇帝,把这两个金代姓氏的发音进行了订正:夹古,即喀哷固。古里甲,即顾斡勒基雅。这样,两个金代女真姓氏更接近了“瓜尔佳”的发音。这个订正被清朝史学家广泛采用,如清末李有棠撰写的《金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帝基肇造》载:“准塔、苏拉布,皆瓜尔佳部人。”同样内容,《金史‧始祖以下诸子》则为:“准德、束里保,皆加古部人。”加古即瓜尔佳。这个的部人以部为氏,在金代出了许多历史名人,如工部尚书夹谷谢奴,西北路招讨使夹古查剌,芮国公、百岁老臣节度使夹谷吾里补,左丞相夹谷清臣,平章政事、英国公夹谷衡、翰林学士承旨夹谷必兰等。他们的姓在《金史纪事本末》,以及《续资治通鉴》中,均改为瓜尔佳氏。
3.俄国学者的3个解释。
俄国学者史禄国曾对部分满族姓氏的含义进行了考察。他在《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一书中说:瓜尔佳,古老的满族氏族。人口众多。从宁古塔移居各地。有四个分支:舒舒、苏完、可斯克亚和苏阿颜。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和尼马齐哈拉形成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他还说,这个名称的意义满族人自己也不甚了然。一些满族人由此联想到一个表示“关厢”的词。另一些满族人由此联想到另一个表示“捣乱、懦弱”的词,如此等等。满族人并不很喜欢这种解释。
史禄国接下来又有一个调查记录:这一名称可以翻译成“围绕菜园的水沟”。
史禄国的上述解释显然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不符合满族先世的意识形态和生产生活环境。在“瓜尔佳”一词出现时,满族先民绝不可能有什么“围绕菜园的水沟”。
4.瓜尔佳即“官家”。
老北京传说,瓜尔佳与“官家”有关。但是,这个传说没有可靠的依据,因为满语“官”的发音是“哈番”。
5.地名。
满族的世居地有“瓜尔佳”,如满洲镶蓝旗人喀喀齐,世居瓜尔佳,以地为氏。瓜尔佳为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属地,是钮祜禄氏、瓜尔佳氏、佟佳氏、章佳氏世居地。据考证,为今辽宁省新宾县上夹河镇。此外,还有“叶赫瓜尔佳”,今地待考。
据史料记载,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酸尼、苏完呢)、叶赫、讷殷、蜚优城、安褚拉库、尼马察、瓦尔喀、费德里、哈达、乌拉、呼尔哈、嘉通阿、嘉木湖、辉发、长白山等地。《清稗类钞》说,瓜尔佳氏以苏完为贵,荣禄当户部尚书时,遇到一个同姓都统,对他说:“我们是同族啊!”都统反问:“是世居苏完吗?”荣禄说不是。都统摇头说:“咱俩不是一家子。”
以上说法,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笔者倾向于第一、第二种说法。
其他民族瓜尔佳氏
锡伯族、达斡尔族等东北少数民族都有瓜尔佳氏。尤以锡伯族为最多,他们的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清朝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是锡伯族人。
据《八旗氏族通谱》苏完地方瓜尔佳氏条载:“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察迁于席北,珠察自瓦尔喀再迁于西尔希阿齐哈渡口。”席北,即锡伯。可见锡伯族瓜尔佳氏与满族瓜尔佳氏同宗同源。
达斡尔族中瓜尔佳氏,别译为“郭佳氏”。著名历史人物道光朝权相大学士穆彰阿。
六、瓜尔佳氏的汉字姓。
瓜尔佳氏多冠汉字姓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森、佟、唐、荣、敖等。
世居苏完者,多姓关、苏;世居叶赫者,姓关、叶;内大臣华善之族,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姓“胡”;大学士车克曾赐姓“觉罗”,其后多姓果;一等公鳌拜之裔姓“敖”、“金”;二等男爵巴山之后姓鲍;大学士荣禄之后姓“荣”;世居雅尔古地方的姓“唐”;居住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姓常。
根据现在有据可查的资料,我瓜尔佳氏的最早始祖可追溯到阿拉哈哈达。
阿拉哈哈达在金亡后依附蒙古建立了锡伯国。
阿拉哈哈达有子三人:长子佛尔和、次子尼雅哈奇、三子珠察。
后三兄弟不知什么原因分为三部。
长子佛尔和留在苏完原地;
次子尼雅哈奇向北偏西迁移到non ula 上游居住,继续依附科尔沁蒙古;
三子珠察率部迁徙到瓦尔喀一带居住。
苏完,也称苏瓦延,满语xuwayan,**的意思。
苏完地方在今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南和吉林市的西南。
留在苏完地方的锡伯国余部就是后来的苏完部,苏完瓜尔佳就是指此部的瓜尔佳氏。
迁徙到non ula (嫩江)上游的一部继续称自己所部为sibe gurun(锡伯国),他们就是后来清康熙年间迁回盛京的所谓锡伯族。
而三子珠察的后人中的一大部分在后金建立后不久也从ilan i ba(依兰地方)来到建州归顺太祖。
苏完瓜尔佳和从ilan归顺来的锡伯人中的相当一部分(瓜尔佳氏)就是后来的满洲瓜尔佳氏,而依附科尔沁蒙古、在康熙年间才迁回盛京的锡伯人就是后来的所谓锡伯族!
可见锡伯瓜尔佳和满洲瓜尔佳是同祖!
满族八大姓之关(瓜尔佳)
关(瓜尔佳氏)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女真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旧姓夹谷,加古,古里甲俄国学者史禄国说,对于瓜尔佳的含义,满族人也不甚了然,他认为与满语"捣乱,懦弱"有关,还可以翻译为"围绕菜园的水沟"他说,这个氏族与奇塔尔(喜塔腊),尼马齐氏族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阔雅里满洲,他们同时用猪和羊祭祀还有一种说法,瓜尔佳是地名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明末,瓜尔佳氏散居在苏完(吉林省双阳县境)叶赫(吉林省梨树县境),讷殷,安褚拉库,尼马察,哈达,瓦尔喀,嘉木湖(辽宁省新宾县境),蜚优城(吉林省珲春北),辉发,长白山等地 所冠汉字姓多为关,还有石,鲍,汪,李,高,顾,白,胡,郭,果,苏,叶,常,喜,侯等世居苏完者,多姓苏;世居叶赫者,姓叶,关;内大臣华善之后,姓石;川陕总督音泰之族冠汉字姓"胡";车克之后,姓果;居住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姓常 金朝,该氏族的著名人物有:工部尚书夹谷谢奴,芮国公,百岁老臣夹谷吾里补,左丞相夹谷清臣,平章政事,英国公夹谷衡,工部尚书夹古谢奴,元帅古里甲石伦 清朝,瓜尔佳氏涌现出许多显贵家族其中第一望族是开国元勋,苏完部长索尔果家族他的儿子费英东是太祖最倚重的四大臣之一,受命总领八旗左翼四旗,屡建战功,被授予一等总兵官 著名人物有:康熙醇怡皇贵妃,嘉庆安嫔 苏完瓜尔佳有:开国第一功臣,三等信勇公费英东额驸,十六大臣杨善,十六大臣宜荪,尚书兼议政大臣郎格,十六大臣卫齐,顾命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大学士车克;国史院大学士,巴什克刚林;工部尚书石国柱,刑部承政石天柱,兵部尚书石廷柱,内大臣华善和硕额驸;工部理事官禧福;侍郎,三等伯三泰;两江总督麻吉勒;西安将军皂保 叶赫瓜尔佳有:刑部尚书叶成额;理藩院员外郎罗多礼,云贵总督,户部侍郎巴锡 乌喇瓜尔佳有:十六大臣多鼐,都统鄂莫克图,都统索浑;内大臣满都礼;都统,一等威勇侯额勒登保;副都统,三等子吴巴海;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努三
蒙古各部旗王公世系,清代的比较好找,《清史稿》《清代蒙古官吏传》《钦定外蕃回部王公表传》等等书中都有系统的记载,只是进入民国后的王公世系就很不好找了,内蒙古、青海蒙古、宁夏蒙古各旗王公世系还好找,而新疆蒙古、外蒙古、科布多蒙古好象就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或是论文,所以肯请大家帮忙,帮着找找这方面的资料,希望把民国以后至蒙古独立这段时期的外蒙古、科布多蒙古王公世系以及新疆蒙古补全。
另外。“外蒙”四大部落所属各旗王公袭爵年月官衔姓名及科布多乌梁海王公袭爵表我是从“《库伦独立始末记》订误”这篇论文最后所列出的参考 文献中看到的。只是没有找到。
还有我从网上看到有本《蒙回藏汗王公衔名表》的书,
蒙藏院封叙科 编
民国14年(1925) : 蒙文书社出版的。现在很难找到。也肯请大家帮忙找找。现找到蒙古四子部世系如下表所示:
哈撒儿
↓
……
阿克萨噶勒代(7世)
↓
阿鲁克特穆尔 乌鲁克特穆尔
↓
……
图美尼雅哈奇(13世)
↓
巴衮诺颜
↓
诺延泰(15世)
↓
僧格 索诺木 鄂木布 伊尔扎木
↓
巴贝
↓
沙嘎达尔
↓
丹巴彭苏
↓
桑吉扎布
↓
阿尔巴登道尔吉
↓
齐林旺吉拉 若希阳丕勒
↓
彭楚克双日布
↓
伊什楚克鲁布 伊喜车登
↓
那木海道尔吉
↓
拉旺那尔布
↓
班第贡扎布
↓
苏达那木朝格吉(28世)
康熙三十一年,即公元1692年,康熙皇帝从科尔沁蒙古赎出其所属的锡伯人、挂勒察人、达斡尔人等14458名,其中可披甲入伍者达11850名,分别编成84个牛录,为八旗满洲的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补充丁口。这批人分别驻守齐齐哈尔、伯都纳、乌拉3处,隶属于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管辖,为与佛满洲区分,统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后来,这批人又被陆续调拨到八旗的其他驻防地。锡伯和达斡尔后来都发展为单一的民族个体,而挂勒察人却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挂勒察人到底去了哪里呢?今天他们又是什么民族? 科尔沁蒙古所属锡伯、挂勒察、达斡尔的来源 锡伯 锡伯族的族属至今仍有争议,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主流的鲜卑说;二是较有争议的女真说;三是地名说。 鲜卑说 普遍认为锡伯是鲜卑的转音,文献中对于锡伯的记述有须卜、犀比、鲜卑、悉比、矢必、师比、斜婆、西伯、实伯、史伯、洗白、西北、西僰、席百、席伯、席北、什伯、矢比、喜伯等,自清代始以锡伯的字样称呼。 《朔方备乘》卷三十一载:「 ”鲜卑音转为锡伯,亦作席北,今黑龙江南,吉林西镜,有锡伯部落,即鲜卑遗民。俄罗斯东境,称西伯利部,亦作西毕尔,亦作昔白利牙,皆既鲜卑译字之异,盖鲜卑檀石槐盛时,并有俄罗斯东境地,后其部落北徙,苗裔至今尤存,记载阙略,赖称名未改,犹可考也。” 女真说 《满洲源流考》中记载:「 ”太宗诏谕嫩江锡伯曰:我与尔等先世本是同源。” 这是皇太极在九国之战后招募锡伯等人来投旗所言,但是这话并没有说出根据,很可能是攀附和利用的关系。但是锡伯族的语言确实和满族语言相近,且清人大都认为锡伯人发源于女真瓜尔佳氏的苏完部。在明朝洪武年间,女真苏完部瓜尔佳氏由佛尔和、尼雅哈奇、珠察三兄弟共掌,后部落分为三部分别迁徙。尼雅哈奇迁徙到溪泊地方,其部落分为两部分,主力部落居于溪泊的中西部,以绰尔城为中心,以居住地或苏完部的西北方之意为部落名,逐渐汉译为锡伯。这一点,无论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还是《满洲苏完部瓜尔佳氏全族宗谱》都给予了记述和证实。 地名说 地名之说认为锡伯是蒙古语「 ”shibiz”的音译,即「 ”沼泽”的意思。瀛云萍先生的《八旗源流》等考略认为这是嫩江下游以月亮泡为中心的一片大沼泽,而锡伯人主要活动绰尔城就位于沼泽之内,「 ”shibiz”即溪泊,久居此地的人,先不论族属,就被定名为溪泊人,久而久之汉译为锡伯。东胡民族许多的部落多是以所居地方或者河流来定名,所以这一点可信度是很强的。 挂勒察 《圣武记》中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叶赫、哈达、辉发、乌拉(扈伦四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蒙古三部)、珠舍里、讷殷(长白山二部),九国之师三万来侵,营浑河北岸,国人皆惧。” 这是挂勒察一名首次出现于文献之中,这是历史上著名的「 ”九部之战”,也称「 ”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在古勒山击败以海西女真叶赫部为首的九部联军,一举改变女真各部对比态势,成为女真统一战争的转折点。此役之中出现的挂勒察部与锡伯、科尔沁共同算为蒙古三部,而历史上对于挂勒察的描述甚少,但是同大多数东胡民族一样,挂勒察人的族属也有争议。 女真说 女真说即挂勒察与锡伯同出一源,当初苏完部尼雅哈奇迁居到溪泊地方后,主力部分成为锡伯部,而另一小部分迁居到溪泊的东北,今天黑龙江肇源一带,仍以姓氏「 ”瓜尔佳”为部落名,久而久之汉译为挂勒察。日本人三田村泰勒在《清朝前史研究》中给出的后金开国五大臣费英东家族世系表也给出了佐证。康熙皇帝在关注到科尔沁蒙古控制的诸小部族时也多次提到同源之说,《乃济陀音二世传》中描述了一段康熙皇帝请活佛托音-呼图克图前往科尔沁招募挂勒察等部时的诏谕: 「 ”科尔沁十旗是你的檀越,也是朕的舅家,那里有我们满洲人锡伯,呼勒沁部落,你去把锡伯、呼勒沁人请来,朕欲赐斋其诺颜,把他们招收过来。「 ” 蒙古说 即挂勒察前身是古郭尔罗斯部,即蒙古英雄纳仁汗所部,其游牧地就在后来挂勒察部所居的松嫩平原一带。据《蒙古族通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第16世孙乌巴什按蒙古分封接管了这一地区,并以郭尔罗斯为部落封号,但部分纳仁汗遗部认为孛尔只斤氏的郭尔罗斯不在纯粹,遂拒绝合并,而且为了区别新的郭尔罗斯,起名挂尔察、挂勒察,意思为江边的人。也有认为天聪九年(1635),挂勒察的主力便已归顺后金,取名为纳仁汗苏木,但是相关技术的编入上三旗正白旗却是康熙年间的事儿,而且正白旗成为上三旗是顺治年间。 达斡尔 达斡尔族的在现代的争议较少,无论是学者研究和后期的DNA验证,都把他们实际指向了一个古老的民族——契丹。学者普遍认为达斡尔族源于契丹八大部之一的大贺氏部落,随着历史的变迁也曾融入部分蒙古、女真、鄂温克、锡伯等族的血统。有专家曾提取达斡尔族的DNA与古代标本进行比对,证实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达斡尔即大贺氏或大贺尔的转音,《清史稿》、《满洲源流考》称其为达呼尔,《清实录》称为打虎儿,各种文献记载大多为相似的转音。 三部与科尔沁的从属 三部所居的松嫩平原流域在元末明初之时归兀良哈蒙古控制,元朝灭亡,漠北蒙古诸部的一支。明朝再此建立三卫所: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合称”兀良哈三卫「 ”或”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的关系时断时续,鞑靼和瓦剌强时,他们袭扰明边境,明强时,他们又奉调听命,明廷也是多次对其进行招抚和打击。建文帝时期,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第16世孙乌巴什率部迁入兀良哈三卫控制地区,接管了郭尔罗斯部落,成为兀良哈的部署,也就是后来形成的科尔沁蒙古。永乐年间,兀良哈三卫的主力因为成祖征鞑靼而逐渐南迁,原有的牧场由科尔沁蒙古继承。 《满洲实录》中记载:”哈达国汗姓那喇名万,本扈伦国族也,后因住哈达处,故名哈达,乃乌拉部彻彻木之子,纳齐卜录第七代孙也。其祖克锡纳都督被族人达尔罕所杀。万,遂逃往锡伯部绥哈城。「 ” 这是锡伯一次首次出现,仍以是部落名称出现,并不是任何一个部族的从属,前文提到九部之战的记述,其中挂勒察与锡伯是与科尔沁并列的蒙古三部,证明双方最多是邻居关系。真正的变化正是来源于这次的九部之战,努尔哈赤将九部打败,实力较弱的挂勒察与锡伯的部落组织被打散,参战的甲丁多数被编入八旗满洲,留居故地的部落民一部分也来投靠后金,另一部分完全沦为科尔沁蒙古贵族的从属。天聪四年,即公元1630年,皇太极将科尔沁蒙古编为十旗,其中并不包含锡伯、挂勒察和达斡尔。 康熙的赎买和分派 康熙皇帝赎买锡伯、挂勒察和达斡尔人的主要原因是防卫东北的需要,当时的沙皇俄国势力已经进入东北,《尼布楚条约》后,虽然勘定了国界,可仍然蠢蠢欲动,且西部的葛尔丹正闹叛乱,仍康熙无暇东顾,急需力量填补东北防御空白。某种意义上,对于康熙帝来说锡伯、挂勒察和达斡尔都可称为同源,而且国初三族都有大量人员投旗效力较好控制,同时也达到不让蒙古诸部做大的效果。当时的科尔沁蒙古不但是清皇室的世代姻亲,同时也是控制蒙古诸部的重要同盟,康熙无法直接夺取,只得采用赎买的方式。根据后期的记述,一名可以披甲入伍的成丁,其主人家甚至可以得到80两白银的赎买金。 锡伯、挂勒察、达斡尔人被赎出后随即被编伍分派驻防,初期驻防在齐齐哈尔、伯都纳、乌拉三处,齐齐哈尔分派锡伯和达斡尔中选出1000名披甲人驻守,后又选出2600名余丁,合编为24个牛录。其中锡伯人2850名,达斡尔人750名,各牛录的佐领均为锡伯人。伯都纳分派锡伯和挂勒察中选出成丁2000名披甲入伍,把锡伯人大部迁于伯都纳附近,共计合编40个牛录。乌拉驻防主要由锡伯人组成,共计20个牛录。这84个牛录的披甲人主要从事军事任务,而余丁则要开垦种地,收成的一半供养披甲人,一半缴纳官粮。当然对于这三部人还是有许多有待政策的,例如供给耕牛、免征官粮等,且由于三部之人在科尔沁蒙古控制多年,多数只会讲蒙语,又设立官学教授满语等。康熙三十八年后,有开始将驻防三地的披甲人向各地调拨,除少部分为,大部分混同于八旗满洲。 挂勒察哪去了 锡伯族和达斡尔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挂勒察却消失在历史的记述之中,这是为什么?首先如无论是按挂勒察蒙古说还是女真说,挂勒察都是较小部族人数较少,九部之战时,挂勒察出征的成丁大部分被打散,除战亡外,多数投旗被编入八旗满洲。随后,后金和清初三次对挂勒察人进行清剿,大量人口、牛马被掳,这些人都被遍入满洲,这些人都区别于后期赎买的挂勒察人,属于佛满洲,即旧满洲,随着清军定鼎中原,早已融入了八旗满洲。其后逐渐来投和赎买的挂勒察人人数较少,被分散编入满洲、锡伯、达斡尔的牛录,逐渐融入该牛录,而且挂勒察人被打散后基本没有形成大的聚落,后期也就难以形成完整的族属。锡伯族人数较多,虽然在分派的过程中仍有大量融入满洲等牛录,但主题聚落仍存,譬如新疆和东北许多地区,还可以确定族属,同时锡伯人中军官数量大,能量也是挂勒察人不能比拟的,康熙年间,锡伯人甚至在盛京建立家庙。而达斡尔人除了科尔沁的部分外,在黑龙江和西伯利亚仍有部落遗存,同时他们确实与满洲人稍显不同,许多习俗得以区分。挂勒察人哪都没去,还在这片土地之上,有可能是满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甚至是汉族等等,中华民族融合的大江之中,有着无数小民族汇流的历史隐藏其间,等待你我的发现。
四子王旗蒙古人的来历
本文2023-11-01 14:48: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