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县的古交概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古交县的古交概况,第1张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土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城市。

古交市地处北纬37°40′6″至38°8′9″,东经111°43′8″至112°21′5″之间,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53公里,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全市辖10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21万。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置在古交镇。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县治徙大陵庄(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口。开元二年(714),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

民国26年(1937)11月,日军先后侵占了太原和交城县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国***领导的晋绥边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古交境内的建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民国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

民国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

从民国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1年8月改称为晋西北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3年11月该称上名)先是游动,后长驻在屯兰川关头村一带。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兰川、原平川一带,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狮子河一带。

民国35年(1946)冬,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

民国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阳曲县政府驻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的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刑家社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71年8月,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本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古交市位于太原盆地以西、吕梁山脉主峰关帝山东翼、云中山南端,东与太原市万柏林区接壤,西与娄烦县相连,南与交城县、清徐县为界,北同阳曲县、静乐县毗邻。南北长53公里,东西宽49公里,国土面积154259平方公里。古交市现辖3镇7乡4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河口镇、镇城底镇、嘉乐泉乡、马兰镇、梭峪乡、邢家社乡、阁上乡、岔口乡、原相乡、常安乡、屯兰街道办事处、东曲街道办事处、西曲街道办事处和桃园街道办事处。

2009年行政区划代码及城乡划分代码

140181 古交市

140181001 东曲街道

140181001001 112 新村街社区140181001002 112 建设路社区140181001003 112 川东社区

140181001004 112 青年路社区140181001005 112 义学路社区140181001006 112 汾西苑社区

140181001007 112 小峪沟社区140181001008 112 河南社区140181001009 112 铁磨沟社区

140181001010 112 长峪沟社区140181001200 220 芦子足村140181001201 220 西岭头村

140181001202 220 神堂岩村140181001203 220 许家山村140181001204 220 马连岩村

140181001205 220 高五足村

140181002 西曲街道

140181002001 112 矾石沟社区140181002002 112 迎宾路社区140181002003 112 滨河北路社区

140181002004 112 滩上社区140181002005 112 西曲社区140181002200 220 港立村

140181002201 220 石炭咀村140181002202 112 永树曲村

140181003 桃园街道

140181003001 112 腾飞路社区140181003002 112 当中街社区140181003003 112 千佛路社区

140181003004 112 桃园路社区140181003005 112 青山路社区140181003200 112 郝家庄村

140181003201 220 麻坪岭村140181003202 220 李家社村140181003203 112 梁庄村

140181003204 112 高升村140181003205 112 石家河村140181003206 220 东大岭村

140181004 屯兰街道

140181004001 112 康乐苑社区140181004002 112 屯乐苑社区140181004003 112 木瓜会社区

140181004004 112 屯村社区140181004005 112 冷泉社区140181004006 112 鹿庄社区

140181004200 220 风坪岭村

140181100河口镇

140181100001 220 扫石社区140181100002 112 汾水社区140181100200 112 河口村

140181100201 112 火山村140181100202 220 河下村140181100203 112 寨上村

140181100204 220 磨石村140181100205 220 耿家庄村140181100206 220 大南坪村

140181100207 220 小南坪村140181100208 220 沟底村140181100209 220 神堂坪村

140181100210 220 解家塔村140181100211 220 曹坪村140181100212 220 大坡村

140181100213 220 石堂河村140181100214 220 院家峁村140181100215 220 吾儿峁村

140181100216 220 后沟村140181100217 220 栲栳村

140181101 镇城底镇

140181101001 121 镇城底社区140181101200 122 下雁门村140181101201 122 长足上村

140181101202 122 上雁门村140181101203 220 城家曲村140181101204 220 阴家沟村

140181101205 220 八字山村140181101206 220 赤泥岩村140181101207 220 独兰村

140181101208 220 山头村140181101209 220 台盘村140181101210 220 佛罗汉村

140181101211 220 西岩村

140181102 马兰镇

140181102001 121 利民社区140181102002 121 西塔社区140181102003 121 马兰社区

140181102004 121 武家庄社区140181102200 122 姬家庄村140181102201 220 康庄村

140181102202 220 南龙沟村140181102203 220 北社村140181102204 220 下石沟村

140181102205 220 营立村140181102206 220 西沟村140181102207 220 七佛沟村

140181102208 220 南家山村140181102209 220 康家梁村140181102210 220 十字岩村

140181102211 220 白草塔村140181102212 220 武家坡村140181102213 220 孙家圪垛村

140181200 阁上乡

140181200200 210 阁上村140181200201 220 猫儿尖村140181200202 220 西岔村

140181200203 220 红梁岩村140181200204 220 狮子村

140181201 加乐泉乡

140181201001 210 加乐泉社区140181201002 210 铁炉沟社区140181201200 220 冶元村

140181201201 210 咀头村140181201202 220 南村140181201203 220 象儿足村

140181201204 220 郝家曲村140181201205 220 盘道村140181201206 220 阳岩村

140181201207 220 杏树坪村140181201208 220 佛堂坪村140181201209 220 明家洼村

140181202 梭峪乡

140181202001 210 长峁社区140181202002 122 狮河口社区140181202200 210 梭峪村

140181202201 210 炉峪口村140181202202 210 会立村140181202203 210 李家沟村

140181202204 220 白家沟村140181202205 220 长港村140181202206 220 九龙塔村

140181202207 220 杏林坪村

140181203 岔口乡

140181203200 210 岔口村140181203201 220 提子头村140181203202 220 周山庄村

140181203203 220 安家沟村140181203204 220 随公沟村140181203205 220 关头村

140181203206 220 大应寒村140181203207 220 寨底村140181203208 220 大济沟村

140181203209 220 小济沟村140181203210 220 新房村140181203211 220 席麻沟村

140181203212 220 杜里沟村140181203213 220 石相沟村140181203214 220 麻会村

140181203215 220 梁儿上村

140181204 常安乡

140181204200 210 常安村140181204201 220 东塔村140181204202 220 科头村

140181204203 220 郭家梁村140181204204 220 水益村140181204205 220 龙庄沟村

140181204206 220 小娄峰村140181204207 220 睦联坡村140181204208 220 南头村

140181204209 220 曲坪村140181204210 220 水圪垛村140181204211 220 张山圪垛村

140181204212 220 端端圪垛村140181204213 220 麻家口村140181204214 220 西庄头村

140181204215 220 辛庄村

140181205 原相乡

140181205200 210 原相村140181205201 220 上白泉村140181205202 220 下白泉村

140181205203 220 寺行村140181205204 220 白岸村140181205205 220 姚家社村

140181205206 220 张家山村140181205207 220 兆峰村140181205208 220 胡家峪村

140181205209 220 赵河口村140181205210 220 上石沙村140181205211 220 下石沙村

140181206 邢家社乡

140181206200 210 邢家社村140181206201 220 西峪沟村140181206202 220 刘庄村

140181206203 220 龙子村140181206204 220 中社村140181206205 220 陈家社村

140181206206 220 阳屋上村140181206207 220 草庄头村140181206208 220 师家山村

140181206209 220 宋家庄村140181206210 220 南沟村140181206211 220 油房坪村

140181206212 220 上庄村140181206213 220 瓦屋沟村140181206214 220 关头村

140181206215 220 新华村140181206216 220 郑家庄村140181206217 220 康家社村 古交市地形复杂,峰峦叠嶂,沟谷纵横,外围地势较高,中部则逐渐低洼,形成盆地地貌。平均海拔1604米,西南之狐偃山标高为2100米,石千峰标高1600米,全市内标高近2000米的山峰有20余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则有70座。丘陵山地超过全市总面积的95%,而河谷平川尚不足5% 。

汾河由西向东横贯古交市。其它较大的河流有屯兰河、原平河及大川河,三河以扇形分布,注入汾河,古交市则居于三河及汾河一带的地段中。 1、煤为古交市主要矿藏,储量大,品种多,质量优,分布广。含煤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也含有不稳定的薄煤层或煤线;煤田面积为717平方公里,分布在古交、河口、镇城底3个镇和河南、刑家社、草庄头、原相、常安、姬家庄、梭峪、嘉乐泉、曹坪等9个乡;储量为983亿吨,煤种有肥煤、焦煤、瘦煤、贫煤及热变质无烟煤等,媒质良好,硫、磷灰分含量较低。

2、本市铁矿资源较为丰富,分布于11个乡镇,储量约3000万吨。有山西式铁矿和矽卡岩型磁铁矿两种。

3、锰铁矿 赋存于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下部、标志层20-30米内,有2-3个矿层,并有分岔现象。矿体呈层状、大型饼状、块状。矿石致密坚硬,由褐铁矿、赤铁矿、锰铁矿组成。

4、黄铁矿 有产出层位两个。其一是热变质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赋存于斑状二长岩与奥陶系和石炭系接触面上,矿体规模不大。其二是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底部奥陶系古侵蚀面上,与山西式铁矿同一层面。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致密块状。

5、铜矿 矿体有伟晶岩脉穿插花岗闪长岩脉,均见铜矿化,围岩接触面上见到孔雀石,并有辉目矿。

6、铝土矿 凡有山西式铁矿分布的地方都有铝土矿,矿体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与铁矿直接接触。矿石呈团块状、层状、透镜状、粗糙状结构。

7、石膏矿 矿石赋存于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与峰峰组一段的泥灰岩中,分上下石膏带。石膏矿具有固定层位,矿体呈斑状、扁豆状、条带状、角砾状、网脉状、结构致密,是优质矿层。

8、石英石 石英石矿属矽酸盐类在高温下稳定的变体,与伟晶花岗岩、长石等共生。矿体呈板块状、厚层状,结构致密坚硬,无节理,品质优良,用途较为广泛。

9、石灰石 主要开采奥陶系地层中的石灰岩,实测厚度1464-4760米,平均厚度2624米,呈厚层状,岩性致密坚硬,质纯。

另外,还有花岗斑岩、大理岩、玉石以及稀有元素锗、镓、铀等。 古交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数2808小时,年最高气温达40℃,最低气温为-20℃,年均温95℃,年均降水量46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025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雨量集中在每年的7、8、9月份。冬春季节多风,最大风速72米/秒,风向多北西。 结冰期从11月开始,翌年3月解冻,冰期约5个月。冻土深度05--08米。无霜期平均202天。现有耕地24万余亩,林地50万亩,草地50亩,尚有90万亩荒山弃地可供开发利用。

资源矿产

古交矿产丰富,依矿而立,缘矿而兴。煤田面积75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6亿吨,可开采储量50亿吨,其中70%以上是优质焦煤,其余为肥煤、瘦煤和无烟煤。古交煤田媒质优良,煤层稳定,具有埋藏浅、倾角小、厚度适中、适宜机械化开采等特点。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铝矾土、石英、石膏、白云石、石灰石等储量也很丰富。此外,硫磺、铜、银、云母、水晶石、花岗岩等也有一定储量。 古交市的前身为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58年设立。1988年经国家批准撤区建市。作为国家“六五”、

山城古交

“七五”“八五”计划重点开发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古交市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基础设施、公众福利等各项事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间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1998年底,国家重点建设的五对特大型矿井和两对中型矿井全部建成投产,全市形成了年产原煤2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到200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6亿元,财政总收入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3元。特别是财政总收入在高基数上实现了高增长,全年突破7亿元大关,总量在太原市十县市区名列第二,全省119个县市区名列第七。

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太古岚铁路和太佳公路穿越全境。太古高等级公路全线通车,扩展了古交与外界的联系,使古交和太原飞机场之间的距离缩短为60公里,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86公里,市乡、乡村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话程控装机容量达2541万门,移动通讯网覆盖全境,方便快捷。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形成体系,遍布城乡,山西引黄入晋引水工程穿越古交,距汾河水库也不过50公里之遥。

除煤焦铁产业外,古交的林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潜力巨大,古交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退耕还林的任务很重。另外,古交是一个工矿城市,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再加上它地理位置优势,是省城太原连接晋西北的唯一城市,可以辐射晋西北9县200余万人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跨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开放的古交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境界,随着古交电厂、山西金业煤焦化集团公司百万吨焦炉的相继建成投产,再一次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作出“提升二产、强化一产、发展三产”的战略决策,并且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的情况下,古交市必将步入改革和开放的快车道。

古交吊桥

东曲街道、西曲街道、桃园街道、屯兰街道、河口镇、镇城底镇、马兰镇、阁上乡、加乐泉乡、梭峪乡、岔口乡、常安乡、原相乡、邢家社乡。 东曲街道  位于古交市城区大川河以东。面积7873平方千米,总人口319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88人。辖大川东一、大川东二、义学路一、义学路二、青年路、建设路、东平路、前进路、大维滩、三岔口、铁麿沟、小峪沟、河南、长峪沟14个居委会;羊圈港、神堂岩、木路塔、许家山、芦子足、张家里、高五足、黄台丰、西岭头、马连岩10个村委会,30个自然村。西曲街道  位于古交市城区汾河以北。面积2129平方千米,总人口143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51人。辖矾石沟、迎滨路、向阳坡、桥西、桥东、滩上、西坡、西曲8个居委会;港立、石炭咀、永树曲3个村委会,9个自然村。办事处驻西曲居委会。桃园街道  位于古交城区大川河以西。面积6361平方千米,总人口215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712人。辖滨河路、千佛寺、桃园路、桃园小区、腾飞路、仁义街、当中街、大川西路、通顺街、康家梁、南坪街、寺塔梁12个居委会;李家社、麻坪岭、郝家庄、石家河、梁庄、高升、东大岭7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办事处驻仁义街居委会。屯兰街道  距离古交市城区中心较近,辖区面积1918平方千米,总人口11393人。办事处驻木瓜会居委会。 河口镇  位于古交市东北方向。面积19847平方千米,总人口19973人。辖河口、火山、河下、寨上、磨石、耿家庄、等时辰、沙岩、沟底、艾岩、曹坪、石当河、乔家山、大坡、水头、韦圪垛、大汶上、南峪、后沟、温家山、小洼、胡市局、红崖头、大南坪、大港、小南坪、六家河、崖头、院家峁、吾儿峁、马连嘴、南社、大山、陈家山、神堂坪、解家塔、扫石37个村委会,75个自然村。镇政府驻河口村,常住人口4464人。镇城底镇  位于古交市正西方向。面积4966平方千米,总人口10130人。辖长足上、上雁门、下雁门、成家曲、独兰、山头、赤泥岩、阴家沟、西岩、八字山、佛罗汉、台盘12个村委会,17个自然村;镇城底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镇城底居委会,常住人口4102人。马兰镇  位于古交市西南,面积11455平方千米,总人口18607人。辖康庄、姬家庄、南龙沟、十字岩、武家坡、西沟、北社、下石沟、南家山、营立、七佛沟、康家梁、孙家圪垛、白草塔14个村委会,23个自然村;武家庄、平安路、昌盛、永兴路、利民路、育英路、西塔路、马兰8个居委会。镇政府驻武家庄居委会,常住人口6643人。 阁上乡  位于古交市北部,面积19240平方千米,总人口1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人。辖8个村委会:阁上村、猫儿尖村、老书寺村、红梁岩村、狮子村、西岔村、五端山村、曹庄村,2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阁上村。加乐泉乡  位于古交市西北。面积12215平方千米,总人口15149人。辖咀头、南村、象儿足、羊儿山、郝家曲、冶元、阳岩、杏树坪、楼岭、佛堂坪、明家洼、盘道12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加乐泉、铁炉沟2个居委会。乡政府驻加乐泉居委会,常住4653人。梭峪乡  位于古交市西北。面积4240平方千米,总人口15206人。辖炉峪口、李家沟、杏林坪、梭峪、白家沟、石佛岩、九老塔、会立、鱼龙庄、米家洼、长港11个村委会,20个自然村;长峁、狮河口2个居委会。乡政府驻梭峪村,常住人口7479人。岔口乡  位于古交市西南端,是距离市中心最远的乡。面积17698平方千米,总人口90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人。辖20个村委会:随公沟村、老鸦沟村、岔口村、提子头村、塔地沟村、尖牛坪村、鸿雁沟村、关头村、大应寒村、寨底村、大济沟村、小济沟村、新房村、席麻沟村、杜里沟村、石相沟村、麻会村、梁儿上村、周山庄村、安家沟村,34个自然村。乡政府驻下阳坡村。 常安乡  位于古交市西南。面积9753平方千米,总人口898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9人。辖16个村委会:麻家口村、西庄头村、辛庄村、常安村、东塔村、科头村、郭家梁村、水益村、龙庄沟村、小娄峰村、睦联坡村、南头村、曲坪村、水圪垛村、张山圪垛村、端端圪垛村,18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常安村。原相乡  位于古交市以南。面积10372平方千米,总人口65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0人。辖17个村委会:原相村、上白泉村、下白泉村、寺行村、白岸村、姚家社村、张家山村、任家沟村、胡家峪村、后岭底村、上石沙村、下石沙村、兆峰村、赵河口村、圪达沟村、潘家岭村、丁家沟村,22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原相村。邢家社乡  位于古交市东南方向。面积26192平方千米,总人口11218人。辖马头山、三家村、底家沟、刘庄、西峪沟、胡岩刁、师家山、候家山、楼儿村、阳屋上、富家洼、龙子、中社、邢家社、后仙里、闫家峪、油房坪、瓦屋沟、武家湾、陈家社、岳家湾、草庄头、水泉源、沟儿里、宋家庄、新华、杨庄、南沟、下庄、上庄、郎沟、关口、郑家庄33个村委会,59个自然村。乡政府驻邢家社村,常住人口941人。

王氏族谱,郡望:太原郡(今山西太原洪洞县一带) 堂号:三槐堂 字辈为:从、家、士、守、敬、宝、如、田

郭姓渊源

古今分布 从上述郭姓悠长的姓氏源流和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郭姓渐渐地从山西、陕西、河南的开基地向外播迁发展,致使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有郭姓人活动的足迹。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100个大姓中,郭姓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一千万左右,其中尚未包括海外侨胞。 河南省 河南省是郭姓人最原始的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广泛分布的主要地区。早在夏商周时代,郭姓人就在河南登封、荥阳一带居住和繁衍生息。东汉以后,郭姓人迁居到了光州固始。自汉至今河南省有以郭命名的村落二十多个,这些村落都是郭姓族人聚居的地方。 郭连,今禹州市郭连乡人民 驻地,是东汉曹操谋士郭嘉的故里。郭村镇,今商丘市辖镇,唐代郭氏在此建村,后渐成集镇,故名郭村镇。郭店,今夏邑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唐称郭家店,1927年更名郭店集,后简称今名。郭村,禹州市梁北乡人民 驻地,明代以后郭姓迁居于此,故名郭村。郭屯,在宁陵县城关 镇西南8公里的洮河南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郭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三村,称三官屯,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村合并筑寨,改今名。郭全屯,在卫辉市区西 75公里处,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迁民碑载:山西泽州移民110户迁此,里长郭全,村以郭全之名命之。郭庄,今夏邑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因明洪武年间郭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老家,在虞城县城关镇东南18公里处,明永乐十三年 (1415年)建村,名郭庄,正德年间人郭臣被招为驸马,得封地,更名宗禄村,清代村民外迁,此村遂名郭老家。郭庄,今原阳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永乐年间,郭辂迁此建村,名郭辂庄,简称今名。郭滩,今唐河县郭滩乡人民 驻地,明末郭姓在水潭边建村,取名郭家潭,后演变为郭滩。郭家河,今新县郭家河乡人民 驻地。此地的店铺处于河湾,原名拐弯店,后改陈家围。清初郭姓迁此,并成大族,遂改今名。郭岗,在镇平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外,郭姓始居此,盖有楼房,故名。另外,又有郭庄 (属滑县)、郭里(属安阳市郊区)、郭亮屯 (属辉县市)等村落,亦都是郭姓人的居住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郭姓人比较早的一个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地区。山西太原、阳曲、汾阳一带的郭姓发展很快,并且形成望族,长盛不衰。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阳曲有姓氏333个,超过两千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占总人口的 5592%,其中郭姓有4875人,按数量占第六位。在山西境内,既有以郭字命名的县、镇,又有因郭姓人聚居而命名的郭氏村落。高村乡北社村的郭家堡虽然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郭家堡堡名的碑石仍嵌在堡门的上方,这里现在仍居住着许多郭姓后人。泥屯镇的白空社有郭郡马(夫人为宁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诰封巫乡君郭门朱氏墓志铭》,从碑记可看到郭郡马与夫人的生活片断与业绩。此村原有6个郭姓神轴,后四个被烧,从现存的两个也可以看出郭氏家族几十代的变化。今汾阳县有金代设置的郭栅镇,以及山西寿阳县南寿水滨的郭村,在山西平陆县东北百余里濒临黄河的地方有郭原村,在山西灵石县南 25里有郭家沟。 陕西省 陕西省是郭姓人的又一个比较早的开基地和主要分布地区。早在周代,郭姓人就在陕西冯翊繁衍生息。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郭姓人除在冯翊发展之外,又分布到华阴等地,唐时一代功臣郭子仪出生在华州,他有八子七婿七十二孙,家人数千,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陕西省也有因郭姓得名的州治记载,例如隋唐宋时代的郭州,就在陕西的西宁镇。郭家塔,在陕西宜君县。 山东省 山东省是郭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山东自古至今,以郭姓得名的村庄 19个,这些村落中至今仍以郭姓人居多。郭城,在山东聊城县东北,春秋时亡国郭氏的栖息之地。单县的郭村镇,是明洪武年间郭氏自山西洪武县迁此定居而立,初名郭村,后成集镇。郭太平,今临沂市太平乡人民 驻地,位于市区东北17公里,沂河南岸,明洪武年间郭姓在此建村,取吉祥之意,故名。郭庄,今淄博市山区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初建村,因郭姓僧人在此建塔寺,故名。郭屯镇,属郓城县辖境,原为明永乐年间王氏建村,村名王文光屯,宣德年间因郭氏为屯长,更名郭官屯,后简称郭屯。潍坊市寒亭区的郭家官庄镇,明代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家店镇,属莱州市辖镇,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姓在此建村,并开设饭店,故名。郭庄,今郓城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清光绪初年郭氏建村。郭庄镇,济南市历城区辖镇,郭姓最早在此开店,得名。郭寨,今夏津县郭寨乡人民 驻地,明末由李蛮屯、贾家坊、姜家庄合为一村,因郭姓居多,定村名郭寨。此外,还有郭仓、郭楼、郭家寨、郭店屯、郭里集等都是以郭姓聚居而得名的。 河北省 河北省郭姓人的历史渊源,与山东一样都是在春秋时代播迁繁衍下来的。中山鼓城、馆陶、曲沃、魏郡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等地,是隋唐时代郭姓人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且形成为大族。以郭氏命名的村落有:郭家庄,在抚宁县北;郭家屯,在隆化县西北;郭磊庄,在万全县西南;郭疃镇,在沧县东;郭苏镇,在乎西县西北 40里;郭庄镇,有两个,一在献县东,一在无极县西20里。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省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境内的郭姓移民及其后代,他们与中原地区的郭姓血脉相承。以郭命名的郭姓人的居聚地主要有:湖北省的郭河镇,又名郭家河,属仙桃市辖;秭归县的郭家坝镇;郭家庄,今丹江口市茯苓乡人民 驻地;郭家冲,在广济县;郭峪,今谷城县郭峪乡人民 驻地。江苏省的泰邑、润东、京江(今镇江市)等县市都有郭姓人居住。江都县郭村镇、今铜山县郭集苍乡人民 驻地、今滨海县陈涛乡人民 驻地、今宝应县郭桥乡人民 驻地、今吴县郭苍乡人民 驻地、今如皋县郭园乡人民 驻地、今句容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以郭作为地名的。又有郭家寨,在泰兴县泰兴镇北,相传宋代岳飞部将郭某曾在此扎寨,故名。浙江省的宁波、鄞县、萧山、龙泉,安徽省的亳州以及今蒙城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今蒙城县郭集乡人民 驻地、今五河县郭府乡人民 驻地、今黄山市黄山区郭村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古今郭姓族人聚居、分布的主要地区。 福建广东省 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郭姓族人移民及后代,与中原地区的郭姓族人血脉相承。此后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又有人成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一些郭姓人的始迁祖。今福州市侯官、福建省东部的长乐、泉州、漳州、龙溪、魏塘、在平和县小溪镇西南的郭坑,是福建郭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区。肇庆以及潮州大埔、大麻、潮州市南的郭陇、广州市北的白云山区的郭塘,是广东郭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台湾省 台湾省的郭姓族人主要是从沿海的福建、广东省播迁去的。并在台湾各地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台湾的十大姓之一。郭姓人在台湾主要分布地区有新竹、新化、彰化、淡水、嘉义、台南、台北等县以及台南台北等市。 郭姓来源 一、为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相传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处虞、郑之间,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东、西虢开国君主都是周文王之弟。周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诸侯不满,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周平王灭虢,于是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以郭为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为以居处为氏。 ‘郭’字原意为外城,即因居住在城外,而以居处为氏。 三、为夏、商时代郭支、郭崇的后裔,可见郭氏早在四千多年前即已存在。 四、为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戌纳,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又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再如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郭姓迁徒史 春秋战国时期 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他们在饱尝流亡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政治,或穷经皓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着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姓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最大。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颖-禾 水)川(治今河南许昌)。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属山西),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出自太原。郭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权迭立,豪强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被迫离开故土,避乱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内。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骚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这次过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隋唐时期 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姓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 迁入香港 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南头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 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着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区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迹,香港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香港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贡献。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 “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还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迁入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台湾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 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台湾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 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迁徙海外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柬埔寨、老挝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如大企业家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三槐堂王氏族谱

我不知道改过没有,爷爷 家 字辈 ,爸爸 远 字辈, 我 诗 字辈 儿子 书 字辈。家谱有记载的是江西南昌县逃避安史之乱迁移到今天的湖北武昌,先辈们光辉的影子今天都可以看到,武昌知府大人洪玉公,退休后来到今洪湖市永丰村将泥湖改名南昌湖为了纪念祖籍,今天还有一个村子以先辈的字命名洪善公,他一生行善 今天的洪善村洪善庙都是后人为他修建。

三槐堂王氏族谱字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营立村基本概况

营立村位于古交市西面,屯兰川中游,距古交市17公里,属马兰镇管辖,全村人口1860人,面积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余亩。

2009年以马进忠为首的新的班子上任后,着手营立的新农村建设,完成了4600平方米的水泥路面硬化,修建排水沟800米,铺设道路两旁的花岗岩路牙石500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盏,绿化村庄道路中只松树、云杉1600株,村西修筑护村坝700米,铺水泥路3500平方米,绿化凤凰山种植油松、柏树、国槐、云杉、塔松、桃、杏树40000余株,重建了已倒塌的古建筑狐神庙、文昌阁、魁星楼、合林寺、凤凰山党员之家、小公园2处,村委会大楼1栋,村民住宅楼2栋,营立村三层教学楼一座,蜿蜒屯兰川畔,秀美凤凰山下,营里村这棵璀璨的明珠正闪闪发光。

营立村与康家梁村、姬家庄村、白草塔村、十字岩村、下石沟村、康庄村、南龙沟村、西沟村、北社村、七佛沟村、武家坡村、南家山村、孙家圪垛村、利民社区相邻。

2020年8月26日,山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营立村为2020—2022周期山西省卫生村。

营立村附近有古交红豆山庄、吕梁山、古交千佛寺、草庄头战斗遗址、彭德怀路居地等旅游景点,有擦圪蚪、古交黄花、古交木耳、古交蘑菇、古交小米等特产。

据任氏谱牒记载,始迁祖有智公原有兄弟七人,名讳有仁、有义、有礼、有智、有信、有道、有德。惟长兄有仁留居守祖,其余兄弟六人分别迁徒落居直隶、山东一带(据十七世孙延耕说,始迁祖有智公为山西洪洞任氏第四十四世孙)。有智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直隶保定府枣强县,又旋徙山东滨邑(今山东滨州市),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从滨邑迁至青州府寿光县西北隅立南雷子埠村(今属东营市广饶县)。当时,这里土埠群起,村北有一雷公庙,故立村名为南雷子埠。村南有阳河流水潺潺,村北有淄河蜿蜓曲折。二水丰沛明澈,鱼蟹甚多。东有广阔的清水泊、巨淀湖,芦苇茂密丛生,故祖上家家从事编织苇席之手工业。站在土埠之上,向南远眺,云门山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向北遥望,广袤的原野蔚为大观。我雷子埠实属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始迁祖有智,二世祖江,(据说还有二世祖海等,来源同上)三世祖盘、蓝,四世祖光祐、光祜(hu四声)、光先,五世祖钺、金、巩、鈗、镛、九忿、钲、锜、鋐、锖、铣、锋、谨、权、量、审、法、度、官,以上二十六祖百余年在南雷子埠以稼穑为业繁衍生息。

随着人口的增多,族人四处发展。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世祖光祐、光先后裔在埠阴两侧分别东西立村,东边即现在的东雷子埠村,西边为现在的西雷子埠村。后来,以西雷子埠村为中心建了一座任氏祠堂,供族人奉仰先祖。每逢过年过节,族人轮流祭祀。明隆庆元年(1567年),五世量祖之后高六公相继迁往寿光羊角沟南任家庄子村,其后人相继迁往大家洼村、邵家村、西北河等村,同期,审祖后裔守道公迁岳庄村,后人分居风凰庄子村、斜庙村、高密市等地。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五世金祖之后裔迁淄河以东,因此处老淄河东岸有一过河道口,故村名为东河口村。万历末年(1620年),有任姓从西雷子埠村去河北岸的一片注地垦荒并立村,因当时条件艰苦,住茅草屋子,常年辛勤耕耘,后人故名北辛村。崇祯元年(1628年),五世铳祖之孙程万、凌霄等迁居寿光韩家庄子村。康熙十年(1671年),五世镛祖之后裔从西雷子埠村迁往淄河北岸定居,因西与西刘桥村相望,故名东流桥村。后来又有任姓迁入西河口村。南雷子埠村、西雷子埠村、东雷子埠村、东河口村、北辛村、东流桥村、西河口村合称五雷子埠。与此同时,三世蓝祖之后裔道、度去寿光饮马村、青州阳河村一带立村定居。

早在嘉庆六年(1801年)已查明,今昌色市ト庄镇南任、东任、北任村之任姓皆为我五世官祖之后裔,此次续修宗谱纳入谱系。据乾隆年间考稽,离始祖居住地雷子埠四十华里乐邑官仓后(今乐安街道钟家村、广饶街道十三村)的任姓,均为四世光枯祖之子征、锜、的后裔。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五世祖绣春命其子象乾查稽老谱按世系修谱,考证了锋祖三兄。十五世贵初祖等在1990年又考稽锋祖四兄销、五兄统入谱。深感遗憾的是,谨、法二祖之后裔下落不详,难以记叙。

我任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广饶、寿光、昌邑、青州境内。平度、昌乐、莱州、博山、莱芜、滨州、高密、东三省等地,也有我任氏后商分散居住。由于人口繁行众多,从五世祖开始分支脉,相继分家自立。其主要居住村落如下:

钺祖一支:主要居住南雷子埠村,部分住西雷子埠村。清康熙年间十二世润祖去南寨落居,清乾隆年间十一世河祖迁居大王孙庄村。

金祖一支:大部分住东河口村,少部分居住西雷子埠村。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七世如陵祖迁居辛罗营(现寿光稻田桂村一带),其后裔克和公于清同治八年入谱;如岐祖(字率西)迁青州刁桥数年,后辗转至广饶南寨村。

巩祖一支:主要居西雷子埠村,西河口村有一少部分。可靠记载,十世洙祖,于明天顺末年迁任楼村(今大王镇);新文祖居寿光县彭家道口。

鈗祖一支:其后裔一民祖之后多数住东雷子埠村民祖之子程万、凌霄等于明崇元年迁寿光韩家庄子;十三世天命祖于清乾隆五十九年自韩家庄子迁出,住广饶颜徐店姑母家,清同治八年考证,天命祖更名寿茂,其后裔去央上村居住;十四世岐岩祖、永样祖居寿光市韭巷一带。二民祖之后裔居住西雷子埠,十六世祖登元、登奎二人先去央上村,后居东常徐村;清末十五世祖维勇由西雷子埠村去义和村居住。

镛祖一支:多数居住东流桥村,部分住昌邑城北小任家村。

九忿祖一支:居住南雷子埠村。

钲、锜、鋐三祖各支:主要分布于现广饶县城西关十三村、钟家村。后来又有人自西关十三村迁居广饶封庙村、皮里村,但未能入谱,部分去向不详。

锖祖一支:其后裔昂祖居西河口村,孝孟祖居住北辛村,部分下落不详。

铣祖一支:其后多数居住寿光市马齐村,部分下落不明。

锋祖一支:其后裔三乐祖大部居住南雷子埠村,外出去黄桥者,部分旋即归宗,部分留居;仕宦后裔多数居济阳县五里后等村,部分下落不详

谨祖一支:老谱标注其后人住津邑,十世祖以后无考。

权祖一支:居东雷子埠村。

量祖一支:主要分布于寿光任家庄子村、大家洼村、邵家岭村、西北河村、风凰庄子村等处。

审祖一支:多数居住寿光岳庄村、斜庙村,部分去向不详。

法祖一支:后人去向不详。

度祖一支:其后裔居寿光饮马村,部分居青州阳河村一带。

官祖一支:据考证,自雷子埠迁出后几经银转,最后落居现在的昌邑市ト庄镇南任家村、东任家村、北任家村。官祖之后修祖,嘉庆六年曾前来我雷子埠祭祖。

                                          十九世孙    耀忠道记

广饶雷埠《任氏宗谱》付梓 跨越 90 年再度寻根续谱

2013年4月4日,广饶县稻庄镇西雷埠村聚集了近400位任氏族人、乡邻,不少族人来自寿光、昌邑和寒亭等地,参加雷埠《任氏宗谱》颁发庆典仪式。一位拿到新宗谱的任氏族人非常激动,抚摸着印刷精美、装帧古朴大方的宗谱说:“终于了了多年的心愿了。”

百人呕心沥血两年共续宗谱

2011年春节期间,任氏家族中的年长者提议续修宗谱。春节过后,数位任氏族人开始寻找旧谱资料,逐村走访、发动。2011年5月成立续谱委员会,开始筹备续谱工作。2012年8月,充实调整编委会成员并设立秘书处,开始全面宣传发动、筹集资金、资料搜集、老谱序文言文翻译、文字材料整理撰写等工作。

因为本次续谱时间跨度长,资料缺失多,族人搬迁广,且搜集到可供参考的资料仅有光绪二十年、民国十年续修的宗谱两册。宗谱续修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参与续谱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共有百余人参与到修谱工作中来。任氏族人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寻找宗谱资料,进行翻译工作,对材料进行整理。本次续谱,不仅重新梳理了雷埠任氏各系支的传承关系,续谱还与时俱进,将女性族人实名入谱。重新续订的雷埠《任氏宗谱》,新增族人27500人,涉及昌邑、寿光、寒亭、广饶县(市、区)的37个村庄。新续修的《任氏宗谱》,收录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为国捐躯的47名革命烈士的事迹,同时录入了传略人物33名,当代知名人物97名,使谱籍内容更加充实。

今年4月3日,续修的宗谱付梓成书,共5卷30万字,除族人收藏外,存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东营市史志办、广饶县史志办、山西洪洞县史志办各1部,东营市档案馆、广饶县档案馆各3部。

跨越九十年续谱         为了尊祖 寻根

“新谱修成,了却了宗亲族人期盼多年的夙愿。这既是我任氏族人尊宗敬祖的具体体现,更是我族宗脉和谐凝聚的最佳例证。”参与宗谱编撰的任氏族人告诉记者,跨越九十年再续宗谱,就是为了理清宗族承继关系,尊祖 寻根 。

据任氏族人介绍,任姓是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任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位列第五十九位,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自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雷埠任氏始迁祖有智公迁此定居,至今已有632年之久。世事变迁,往事烟尘,而宗谱则可以见证宗族变迁的历史。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家乘,是记载一姓 世系 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记者从东营市史志办了解到,编修家谱、族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数典认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为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族谱还被称为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方志、族谱)之一,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与雷埠《任氏宗谱》编纂工作的执行总编认为,宗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历史,从宗谱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历史足迹,也折射出国家的一段历史。宗谱中著名人物的优秀事迹,会激励后代子孙努力奋发上进,宗谱还是一座连心桥,族人可从中寻找归属感。宗谱编修,可以维系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大小传统,维系国家和家族血脉的传承延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雷埠《任氏宗谱》的编修,可以进一步挖掘任氏家族史料,弄清宗族血脉关系,加深对故乡的感情,促进家族和谐。 (记者 孙娟)

南阳市:昌-忠-孝-仁-爱。

南阳市:汉-毅-弘-达-兴-金-印-亮-广-慧-国-顺-民-昌-盛。

南阳市〖始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卧龙区百里奚街道社区〖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七里园乡大庄村:宋廷贵(字步蟾,妣解氏)-宋宏臣(字亮輈,妣杜氏)-宋尽道(字庻庵,妣谢氏、继张氏、续张氏)-宋尽伦(自敦五)、宋天树(字春卿)、天赐(字纯嘏)、宋天盈(字玉枢,妣丁氏)、宋天桂(字香山)-宋德耀(字光远)、宋德灿(字英甫)、宋德辉(自煌甫)、宋德煜(道光乙丑相11月初10日吉时生,排行四,字旭,斋号晓楼,同治3年甲子科乡试中式第62名;妣郭氏)-春祥、寿祥、兆祥、嘉祥、凝祥、卯祥、宝祥、泰祥、安祥-金堂、升堂、中堂。

卧龙区陆营镇陈庄村:始迁祖宋文升(字中魁),御配恩惠氏-2世:宋濂式(字清洁),配吕氏-3世:宋贤(字德纯),配张氏-4世:宋魁章(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成章(字斐然,曾任开封(汴梁)府京城师傅,道光皇帝尊称为宋公,道光二年御赐荣寿碑一座),配周氏、阎氏;宋成振,配孟氏-5世:宋钧(后裔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宋文(字华国),配吴氏、王氏、贾氏;宋元,配袁氏、杨氏-6世:道善、向善、乐善(迁徙湖北省老河口市);宝善(字安全),配吕氏、张氏;全善(明善、字昭亭),配冯氏、王氏、刘氏;国善,配袁氏、马氏-7世:占(三)-8世:百-9世:德(振)-10世:景-11世:应(英)-12世:厚-13世:长-14世:远。

卧龙区陆营镇冢头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卧龙区潦河镇崔营村〖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领(凌)-敏。

宛城区〖始迁祖原居山东青州府草坊集后,有碑记可查三十二代,迄今六百余年〗:鸿-金-增-慈-保-爱。

宛城区白河镇溧河店(80年代因建筑迁坟,在溧河店北宋坟挖出的墓碑记载,自唐河县宋营迁居冯堂,又从冯堂迁溧河店,俗称“老六门”,代表名号有:榆树底宋家,椿树底宋家,银匠楼宋家,油坊宋家等,及炮楼院,盐场、杂货铺等,其世系字辈为):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江-朝金、朝寅(子四:荣、华、儒、陶)-陶(妣张太君)-永宁(妣李、王太君,子七:大、晟、昌、昂、五、六、普)-普(妣阚太君,子四:立德(出继四门昂)、润德、耀德、慎德(润德,妣袁、王、邢、雷太君;耀德,妣武、张、姚太君;慎德,毓琨,孟太君)-玽、璁、琮、珍、珂、琳、玶、瑾、振(溶、雷太君)-燕、渲、浩、法、聘、崎、仙舟、渠潧、漳潧(广山、徐太君)-金全、金成、金铭(妣袁氏文华)、金玉(妣谢氏志兰)、金有-志、万、堂、亭、明、英、德-长-江-海(民国八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晢-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参见社旗县桥头镇大宋庄、晋庄镇大里宋、李店镇、唐河县桐寨铺镇宋营村、郭滩镇宋营村)。

宛城区瓦店镇:〖始祖公宋九经,约在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洞宋家川迁居今南阳市卧龙区冢头村〗:祖-业-忠-志-远-德-荣-传-万-春-善-照-应-宣-振-家-道-永-世-昌-(1995年续修)冠-强-卓-昂-昆-伟-丰-育-迪-勤-浩-敖-勉-彦-明-礼-冶-吉-宁-平。

宛城区红泥湾镇〖始迁祖宋桐,配邱氏,初居山西洪桐,明朝洪武24年(公元1392年)迁南阳府唐河县西北四十里宋家营居住,宋桐卒后葬于桐河南七里许王家桥〗:承-平-庆-康-乐-(清乾隆28年续谱)国-九-文-维-□(单字)-永-元-法-大-邦-同-万-长-江-海-(民国8年续谱)宗-德-克-世-守-朝-应-毓-富-恒-(公元2002年续谱)宪-顺-政-昭-彬-仁-明-哲-钦-礼-嘉-丰-睿-祥-生-宣-成-润-环-东。

宛城区官庄镇(南阳油田)〖先祖系文贞公宋璟第58世孙,自四川遂宁迁居〗:祖-其-经。

邓州市罗庄镇:相-云-合-英。

邓州市小杨营乡白庙岗村:三-公-相-汉。

邓州市后桥:三-公-相-汉-九-卿-佐-元-宗-子-和-顺-崇-德-象-贤。(同湖北省襄阳市襄阳区宋营村)

南召县皇后乡郭庄村:祥-广-来-金-玉-蓝-天-朝-富-贵。

南召县石门乡宋家沟村:始迁祖宋由—宋国敬—宋典—德—文—广(立)—长—建(向)。

南召县(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移居河南孟津,后由孟津迁居南召):希-朝-德-其-大-文-国-可-有-长-学-福-道-宽-广-心-平-治-安-祥-干-孟-宏-召-业-勤-俭-定-运-康-哲-诚-修-忠-正-耘-和-景-群-章-师-谊-存-翰-公-恒-持-俊-彦-赠-冠-宇-献-机-勇-宗-泽-贺-同-庆。

方城县〖一支迁唐河县〗:应-生-玉-文。

方城县〖自山西洪洞移居豫东又迁方城〗:宇-法-国-德-洪-兰-天。

方城县广阳镇〖自山西洪桐县迁来〗:明-成-文-俊-春-国(登、付、清)。

方城县博望镇湾街村:全-有-明。

方城县杨楼乡宋庄村〖始迁祖宋明自襄县迁居〗:明-天-化-田-金-庆-自-彦。

镇平县:振-炳-天-建-德-也-远。

镇平县殷宋营〖始迁祖宋士艺,

古交县的古交概况

古交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部,是全国最大的土焦煤生产基地,也是吕梁山东麓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连接省城太原和晋西北的现代化工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