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中国什么剧的开创者之一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郭沫若是中国什么剧的开创者之一,第1张

郭沫若是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

1922年3月15日,郭沫若主持创办的《创造季刊》问世;同年,译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完成。1923年春,自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同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与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屠格涅夫长篇小说《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系统了解,从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5年,历史剧《聂嫈》、论著《文学论集》、组诗《瓶》发表。

历史剧的创作目的:

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在西方,属于这一剧种的作品,古已有之。黑格尔在运用这一名称时,把它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作品,并把“维持历史的忠实”作为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其创作目的有:

其一,作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绪,在史料的选择上作了有利于这种表达的选择和改造。

其二,在少量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扩展和虚构。

其三,还有一部分作品,在史料的运用上,是相当“忠实”的。从作品的思想情绪来看,史料似乎只是提供了作家艺术地表现他的情感的躯壳。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1928年起,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郭沫若生母出生于黄平旧州?

“我的母亲六十六年前是生在贵州黄平州的,我的外祖父杜琢章公是当时黄平州的州官。到任不久,便遇到苗民起事,致使城池失守,外祖父手刃了四岁的四姨,在公堂上自尽了。”这是郭沫若作品《芭蕉花》中的一段文字记述。

此外,郭老在他的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中,也曾提到过“生母出生地”。

循着父亲的笔触,黔东南州50年州庆期间,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女士赴黄平旧州寻访一代文豪郭沫若生母出生地。

在回忆母亲的文字中,郭沫若称:“和父亲的风貌成反照的是我们母亲。母亲给我的印象是开朗的,乐观的……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的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

“姊妹碑”是有力证据

郭沫若生母出生于黄平,这一说法,早年仅在郭沫若作品中有叙述。2003年,偶然发现的两块残碑,解决了黄平人多年来悬在心上的一大疑问:郭沫若母亲杜氏出生地,的确是在黄平旧州。

残碑分为两块,发现地点为清末咸丰年间的黄平州府(今为旧州二小校园)附近,较大的一块碑石上残留有“道衔黄平知州”字样,另一较小的残碑则留下“桢回籍后”4字。根据残碑文字推测,此碑系杜氏后人为凭吊清咸丰8年任黄平州知州的杜琢章而立。

“……我们的母亲那时才满一岁,刘奶妈把我们的母亲背着跳进池子,逃了出来,在途中遇到过两次匪难……直到母亲满了4岁,大舅赴黄平收尸,取道云南,才把母亲和刘奶妈带回了四川。”

郭老记述的这段其母经历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系发生在清咸丰八年的苗族起义,当时旧州城被苗族义军攻破,时任知州的郭沫若的外祖父杜琢章自尽于州署大堂上,而其时年仅1岁的郭沫若的母亲杜氏在奶妈帮助下幸存下来。

无独有偶,发现这块残碑后,在发现地附近一农户家,一块保存较完好的杜琢章前一任知州陈世镖的墓碑也被发现。据记载陈世镖是咸丰七年,由旧州率军增援瓮安时,战死于瓮安,其职由杜琢章接任。这两块墓碑,当地人称“姊妹碑”。

“姊妹碑”的发现,与郭沫若文章互为印证,将那段历史定格。

“打‘文学巨匠’牌,丰富旧州文化”

有话说:黄平之魂在旧州。近年来,黄平县采取措施全力发展旅游业,镇党委、镇政府已经完成了《旧州古镇保护整治规划》和《旧州镇古镇建设总规》两个规划。

杜琢章残碑的发现,让早已不平静的旧州再次掀起了波澜。该县副县长潘洪波为此呼吁:“旧州文化要打‘文学巨匠’牌。”

“汉且兰国邑”旧州,为历代州、郡、府所在地。西大街一字排开的商铺仍保持着原样,饱经沧桑的石板街、古城墙、老里坝码头、福众桥,见证着古镇昔日的生气与喧哗。

在第一个发现残碑的旧州镇二小老师孙勤基引领下,郭女士去追忆祖辈当年的足迹,找寻那散落的点点滴滴。

当年的古驿道,鹅卵石铺就。如今,残存不多的小道上,生机盎然地长满了杂草。当年的州署大衙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今天的旧州二小。校园中有口古井,据说供应着当年衙门内所有用水。揭开井盖,古井幽深,据当地人介绍,井水从未干涸过。最有力的实物佐证———“姊妹碑”,暂时摆放在古井不远处的一间教室里。趴在残碑前,郭女士轻轻吹去孩童随意在上面蹬踩的脚印,仔细观看每一行碑文。

对已发现或整理好了的部分文物,郭女士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她说:“对姊妹碑,我毫无疑问。”她希望当地能尽快采取更有效措施,保护好古碑,防止进一步风化。她觉得校园那口保存完好的古井也是个不错的资源,可以很好地开辟成一人文景观。

铁骨铮铮郭沫若,冰清玉洁苍井空,忠贞不二冯玉祥,爱国英雄张学良。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关于郭沫若的段子。空穴来风,必定是有所根据。

鲁迅先生也曾对郭沫若做过相关评价:“远看是条狗;近看是一条东洋狗;仔细一看,原来是沫若先生。”

这可以算是一个佐证。

为了鲁迅先生这句话,郭沫若还和鲁迅打过几次嘴仗。就是在这几次交锋当中,鲁迅先生总结说,“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

郭沫若确实有才。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三大家之一。另外两人是鲁迅和茅盾。鲁迅不用说了。如今的“茅盾文学奖”是新中国在文学方面的最高奖项。可见,郭沫若的水平还是有的。

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娶过一个日本老婆,并且共同繁育了后代。但是最后郭沫若始乱终弃,对这个妻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

所以郭沫若自己的儿子曾经控诉他,“对于家庭来说,郭沫若就是罪人。”

在郭沫若的坚持和主持之下,人们对明神宗的定陵进行了发掘。结果许多文物由于时代局限、缺少保护手段,导致最后被毁。

发掘定陵之后,郭沫若仍然不吸取经验教训,鼓吹要发掘陕西乾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所幸最后被制止。

这一切,可以说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于国于家,他都是如此自私。所以,鲁迅先生说的一点不错。

鲁迅和郭沫若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们之前间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更有甚者鲁迅还说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还得从1927年说起,创造社和太阳社(当时的文学团体)的左翼青年们集体“围攻”鲁迅,说他是睡在鼓里的小资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落伍者,他的笔下没有光明,只会利用中国人的病态性格来混淆青年人的耳目。而郭沫若就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骂鲁迅最狠的。1928年夏,他化名杜荃发表了《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对鲁迅大家指责。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是一个不得志的法西斯谛反革命人物。鲁迅看到之后什么反应?恼火,大为恼火。回他一句“才子加流氓”。这句话说得很贴切。

先说“才子”,郭沫若的确是位大才子,在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之中他当仁不让堪称第一。他集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作家、剧作家、评论家等各类名号于一身,这可不是胡说的,都是实至名归。他的甲骨文研究非常有成效,“甲骨四堂”便有他一席之地;他的浪漫主义新诗,他的历史文化研究,他的戏剧作品,都是不可否认的实证。鲁迅在骂他流氓之前,也不得不先承认他是一个才子。

再说说“流氓”,鲁迅为什么说他是流氓呢?郭沫若出身于四川乐山,那个时候当地盛产土匪,当地人多少也沾了一点匪气。郭沫若后来也说过自己是天生的流氓痞棍。当然了,当时郭沫若还很年轻,多少有一些年少轻狂。当时那么多年轻的文坛小青年都在攻击鲁迅,只是他攻击得太厉害了而已。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些人在极力地贬低鲁迅、郭沫若,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只想说,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请不要只顾着咒骂,却忘了他们为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革命做出的成绩。

况且在现代文人中,郭沫若最具争议。但对他的评价,很多方面尚未定论,特别是他的人格问题,更是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林语堂对郭的评价是——“集古今肉麻之大成”。

胡适对郭沫若的评价:“郭沫若这个人反复善变,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鲁迅骂他是“才子加流氓。”

他确实有才华,特别是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曾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岁半上私塾,7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华。他在考古、金石、历史研究、诗歌、文学创作等等方面都是个奇才。

然而,自古男神本“多情”。

如果你认为郭沫若只是一生拥有三段婚姻,并且有过抛弃妻子黑历史的浪漫诗人的话,那你就错了。

正如谢一苇所言,他“生性浪漫,曾经给患难与共的妻子带来许多烦恼和伤害。”男神其实一直都没有停下寻找“浪漫”的脚步,另有情人三五人(已知)。

学界不得不承认的有安琳,是郭沫若在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与郭沫若度过一段短暂的时光后被抛弃;黄定慧,郭沫若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与郭沫若有一段情;另有妓女几人有过交集,所以才殃及妻子安娜。

郭沫若是中国什么剧的开创者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1922年3月15日,郭沫若主持创办的《创造季刊》问世;同年,译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完成。1923年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