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5收藏

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都有谁?,第1张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文彭(1498--1573)是文徵明的长子,

明代嘉靖年间的书画家、篆刻家。

他的篆刻印章(青田石、寿山石),近期市场价每方大体上是1-3万元上下(与印章大小尺寸有关)。

你的藏品如果是更好的石料(例如鸡血石等),则价格会更高些。

甘旸,字旭、旭甫,号寅东,金陵人(今江苏南京)。精于篆刻,尤嗜秦汉印,精鉴赏。隐居鸡笼山下,以书刻自娱。晚年有《甘氏印集》行世。是明代为数不多在摹古、创作、理论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的篆刻家。

之前我们提到明代中后叶,流派篆刻艺术兴起的四个条件:印材、印人、印谱、印论。印材、印人不用多讲,文彭的贡献是最为重要的,而印谱,则要说到顾从德所辑《集古印谱》。我国早期的印谱,不少都是翻摹木刻本,多采用枣梨木翻刻,《集古印谱》即属此类。这类印谱,将古印依样画瓢地摹勒到枣梨木书版上,由于摹勒、刻版难免失真,加之刻工多不熟谙篆刻艺术,所成印谱,均去神存形,乃至于其形也大失到鱼鲁难辨,每每使篆刻行家里手懊丧不已。所以《集古印谱》的出版虽然掀起了仿学汉印的风气,但是其中很多印也为一些篆刻家所诟病。

甘旸便深感木刻的《集古印谱》神理不存,摹拟者翻讹叠出,古法澌灭,于是依照秦汉原印为翻本,用铜、玉摹刻,经过七年时间,于万历丙申年(公元1596年)刻成,名为《集古印正》,并附《印章集说》说明篆源、印制、印法、印材等各方面知识。《印章集说》有六十七个条目,实际上是集前人之说,经甘旸本人研究,而为印章艺术的专业术语的定义与释文。此《印章集说》在明代篆刻艺术兴起之后,在实践的基础上给以较为科学的分类与阐述,简洁明了,具有理论的规范性,所以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关于《印章集说》还有个有趣的小典故,《印章集说》被很多唯利是图的书贾看中,宣传鼓吹之下,曾经两次被篡改为文彭所著。也是因为这些缘故,很长很长的时间,乃至后面有很多近代的名家在自己的印学丛书中依然将《印章集说》归为文彭所著。

尽管有了这样的小插曲,《印章集说》依然被认为是一部印学的总纲。以归纳的方法与深厚的实践根基相结合,使得印学的用语得以规范和整理,为当时有志于印学之人提供了实际的指导。

在介绍赵宦光之时,我们曾提到明代篆刻刚刚兴起之时,有更新和复古两派。这两派没有高下之分,对于后世的篆刻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复古派的甘旸,在摹刻秦汉印上所下的功夫,使得其时印人更加真实准确的看到秦汉印面貌,对于篆刻的普及和规范化有着特殊的贡献。

有机会我们会详细系统的介绍甘旸的《印章集说》。

我们还是通过甘旸传世的印章来认识他的篆刻艺术。

姓名表字印:

印文:祝允明印

印章尺寸:21mm×21mm

四字白文姓名印,印文的排列是以右上角“祝”字始的逆时针排列。此种文字的排列方式也是篆刻艺术所独有。祝允明,明代著名的书法家,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徵明号称吴中四才子。为祝枝山所刻的这方姓名印,一是可以看出甘旸在吴中篆刻界的声望,二也可以看到其时吴门对于篆刻艺术兴盛所起的作用。

印文:朱完之印

印章尺寸:26mm×26mm

印文:朱之儒印

印章尺寸:29mm×29mm

两方四字朱文姓名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到汉印风格的“朱完之印”与圆篆文风格的“朱之儒印”的不同。汉印的篆法是将弯曲处作折的处理,并辅之以些许的圆润,平正浑厚,而玉箸篆的篆法书写则更加的秀美,这种做白文印如圆朱文印的风格亦是较为常见的。

印文:金元初印

印章尺寸:19mm×19mm

印文:金文华印

印章尺寸:22mm×22mm

四字朱文姓名印。与一般圆朱文的印章有所区别的是,此二印的篆文设计都更显平正,虽然不及汉印中篆法所表现的平正,但是亦较之一般圆朱文的秀美有所不同。这样的圆朱文风格虽非甘旸所创,但是亦是后世很多朱文印的典范。

通过两方白文印与两方朱文印的对比,希望大家对各种篆文设计风格有更加清晰的概念。

接着我们要看到的是甘旸传世作品中较多的一类,摹临的秦汉玺印。这里说玺印是因为其中有很多先秦古玺风格的印章,亦有秦汉印的典范。

印文:荆王之玺

印章尺寸:24mm×24mm

四字带边栏白文印。先秦古玺风格的白文印,其中较为值得注意的是边栏的处理,只在四面作四画作边栏,而不是连为一体的正方形边栏。此种做法,在清末的很多篆刻家作品中可以见到。明代是篆刻艺术兴盛的时期,这期间,文人自刻印刚刚兴起,很多风格没有定型,所以风格更加的多样与丰富,有些甚至不合规矩,但是也是这样的多样性,才使得此时的篆刻艺术更加的值得大家研究。回到此印,其中所追求的古玺因时间所造就的沧桑与岁月感,略显粗狂朴拙的刻法所寻求的巧拙相对,都有可取之处。我们看篆刻作品,看到很多名家的作品,都会看到其中的一脉相承与个人的理解变化。

印文:日利

印章尺寸:15mm×15mm

两字白文印。古玺风格的成语玺,这里成语印的成语是指已有的语句。印文为“日利”二字的先秦古玺有很多,可以说是古玺成语玺中最多见的。章法依然是通过残破与笔画与印边的粘连来形成沧桑感与岁月感,这种残破的处理,是不容易的,要做到不刻意、不做作,否则便是画蛇添足。

印文:出入日利

印章尺寸:16mm×16mm

带边格四字白文印。这种带田字边格的白文印是秦代的典型样式。“出入日利”成语印,成语印也被认为是最早的闲文印,一般是表示吉祥、入意的语句。如我们上文的“日利”,此印的“出入日利”,类似的还有“宜官”、“宜行”等等。

印文:明威将军

印章尺寸:32mm×32mm

印文:龙威将军上护军

印章尺寸:37mm×37mm

印文:关内侯印

印章尺寸:23mm×23mm

上面三方汉印都是汉印中将军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到甘旸对汉印的摹临水准。汉印与将军印喜欢的朋友可以找一下我们之前的文章。

印文:萝月山房

印章尺寸:44mm×44mm

印文:梅妆阁

印章尺寸:28mm×28mm

印文:三全道人

印章尺寸:45mm×45mm

印文:莲峰鹤岭中人

印章尺寸:49mm×49mm

最后带来的这四方朱文印,给大家自己欣赏,虽然都是朱文印,可是风格特色,章法篆法都是有不同的。也可以从中看到虽然作为复古派代表的甘旸,在继承秦汉玺印,推崇秦汉玺印的同时,亦有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不是完全的照搬。在摹古之后亦是有自己的创作的。

只见一面边款,且太小,又没有印章正文参照,不敢断言。但从边款看,现代气息浓郁,恐怕赝品的可能性多一些。

文彭是文徵明儿子,明代人。书画未在现当代多有名,但文彭印章在中国篆刻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他,首开文人篆刻之先河。篆刻从文彭开始,方独立成为一个艺术门类。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彭是篆刻艺术的鼻祖。

  篆刻是艺术,也是印章艺术,它是特有的汉字艺术形式。篆刻文化篆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战国时期就已有篆刻文化,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不断完善,如今的篆刻文化已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那么,你对篆刻了解多少呢?下面的 湖南文化 为你带来更多内容。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

 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文彭一度被后称之为为文人篆刻的开山鼻祖。

在中国篆刻史上,文彭被后世尊为明清篆刻流派开山人物。他顺应时代潮流,采用石材刻印,使叶蜡石被文人篆刻家广泛地接受和使用,进而改变了文人和印工“篆”“刻”分工的创作模式,引发了印人自篆自刻的群体现象,并沿袭至今。

在中国篆刻史上,如果要公推一位,且只能推出一位篆刻家作为代表的话,被后世尊为明清篆刻流派开山人物的文彭必定高票当选。他顺应时代潮流,采用石材刻印,推动了叶蜡石被正式纳入印材的进程,使叶蜡石被文人篆刻家广泛地接受和使用,进而改变了文人和印工“篆”“刻”分工的创作模式,引发了印人自篆自刻的群体现象,并沿袭至今。他的印风清峻工稳,端庄古雅,为世人所喜,从者如流,形成了文人篆刻史上的第一个流派。清人周亮工在《印人传·书文国博印后》中说:“但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云_遍天下,余亦知无容赞一词。”

篆刻艺术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
点击下载
上一篇:求郑氏辈分排列下一篇:族谱的写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