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第1张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 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

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

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

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

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

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

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

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

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

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

“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

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

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

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

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

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

槐指山西大槐树。

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

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

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 在其上办公。

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

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

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

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

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

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

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

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

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

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

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

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

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

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

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

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

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

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

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

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

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

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

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

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

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

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彬县

彬州作为西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最远可追溯到尧舜时期。

间接文化源头可追溯到尧封周人始祖后稷于邰地(陕西武功县),约公元前2100年。

其直接的源头就是后稷的十余世孙公刘避桀居豳时期(约前1562年,相当于夏朝末年)。

其后历经九世传至古公亶公(周太王)。

周人前后居豳历史约450年左右,在3500年前,周族部落首领公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豳”的小国。

这可以看作是彬州名称的起源。

彬县是周族的发祥地。

约过了三百年,约公元前1150年,因受戎狄侵扰,古公亶父被迫率族人迁岐,周族进一步发展壮大。

周武王姬发推翻商朝后,回故地彬县拜祭了一回先祖。

史记·周本记 记述道:“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阜以望商邑。

”意思是周武王率领天下守牧长官,登上豳山拜谒祭祀先祖公刘创建的豳国城邑。

之所以叫商邑,是因为豳国故城建于商汤时代,是受封于商朝的。

武王取得天下后,为什么从镐京跋山涉水来豳拜祭呢?首先是因为古豳国在他心中实在是太神圣了。

公刘避桀居豳三百多年,这里埋有先祖们的遗骨,更有意义的是,这里是周族的重要发祥地,倘若没有公刘及其后代在这里建国立业,哪里有他武王一统九州的王业呢?三千多年前,武王这次朝圣、祭祖、凯旋的盛典,使古豳名扬华夏。

著名的《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所描绘的就是现在彬县一带的先民从事农桑之风土人情。

秦朝时在这里设置漆县,东汉时设置新平郡,北魏时改为白土县。

西魏时在这里设置豳州,唐开元年间改称邠州(古邠州的管辖范围大约在今旬邑、淳化、彬县、长武四县区域)。

宋元设有州县两级政权。

明洪武年间撤销附郭新平县,辖地归州直辖。

民国初年裁州设县至今。

民国初年撤销邠州的建制,在原州治所在地设立邠县。

因“邠”字属生僻字,在中国文字学上“邠”与“彬”又是相通的,1964年文字改革时,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彬县”。

豳、邠、彬三字一脉相承,文彩斑斓之义斐然。

豳州自南北朝时期的后魏设置,后几废几复,行政沿革均有变化。

但无论是公刘时期的豳国,还是后世的新平、三水、漆县、邠州等,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旬邑、淳化、彬县、长武等地,即今人所说的“北五县”中的四县。

彬县人杰地灵,胜迹荟萃。

彬人纳豳山之雄魄,摄泾水之灵秀,正如古人所说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数百年”。

宋时隐士潘大临苦读于蒲泽谷中(城北水北村),以诗见重于范仲淹,因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赢得了宋之“真诗人”的美誉。

范仲淹知邠州,扬武布德,兴学育人。

彬地可谓名贤著绩之乡。

在这块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热土上,姜嫄、公刘、汉相公孙贺、前秦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诗人李白、唐中兴名臣郭子仪、五代后周卫王冯晖等无数风流人物在此建功立业。

国民革命的元老于佑任、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彭德怀、刘志丹、张占云等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东汉名儒李育、宋代诗人张舜民、明代彬州清官赵伦、阎本、阎让、刘昭、流芳百世、传颂至今。

近代,王富贵、张占云、胡彦英等一批伟烈之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彬县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大佛寺、彬塔),省级5处,县级17处。

全县24个文物点,分布在11个乡镇,馆藏文物上千件。

这些文物及文物点,都成为彬县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

大佛寺石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建于唐初的大佛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曾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

窟内阿弥陀佛是陕西第一大佛。

雄伟壮丽的彬州塔、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

后周卫王冯晖墓壁画、彩绘浮雕为研究五代史提供了珍贵的文史资料,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

公刘墓、前秦国王苻坚墓、彬塔、水帘洞等人文景观闻名遐迩。

林家堡村出土的唐代梵钟等一大批文物为彬县旅游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彬县发现的倒流壶成为耀州窑的标志。

颇具地方特色的大佛寺杆杖、蒜窝等梨枣木工艺制品和彬州梨、苹果、大晋枣等已成为旅游者争相购买的旅游品。

历史名人

姜嫄  一作姜原。

传为周族始祖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帝喾之妻。

据《诗·大雅·生民》和《史记·周本记》载:姜嫄野祭时在履迹坪(今城关镇南沟村内)踩踏巨人脚迹,怀孕生稷。

以为不祥,随之丢弃于隘巷,过往牛、马都避而不踩;又丢弃在山林,适逢林中人多,又弃于南河巨石上,飞鸟用翅膀遮盖,母狼用自乳喂养。

姜嫄以为神物,遂抱回抚养。

后世尊称姜嫄为圣母。

城内隘巷,城外履迹坪、狼 等均以姜嫄与其传说而得名。

今炭店乡水北村有姜嫄墓。

后稷  古代周族的始祖。

传说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曾一度被弃,故名弃。

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舜时为稷官,主管农事,教民耕种。

周族认为他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公刘  (前1600?—前1520?)一说为尧舜时农师后稷的曾孙,一说为后稷的十余世孙。

夏末商初在世,为豳地的开拓者,周族开国奠基人之一。

约公元前十六世纪末,夏桀暴虐乱政,废农桑。

公刘失去世袭的农官,率族迁徙于豳。

他跋山涉水,勘察地形,发现泾水北岸土肥水美,气候宜人,遂率族人安营扎寨,建立城邑。

公刘修复光大后稷开创的农耕事业。

整田界、定疆土,播五谷,种桑麻,饲禽畜,使犁锄得宜,栽播合时,收成甚丰,人心归顺,生活安定。

公刘利用日圭测影,确定农时节气,并观察研究地形地势,筑坝修渠,引水灌溉,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发展了豳地农业。

豳民因此丰衣足食,尊戴公刘,唱歌颂其“笃公刘”。

汤灭桀建商后恢复农桑,封公刘为豳公。

今龙高乡土陵村有公刘墓。

古公亶父  文王之祖。

古公即“远祖先公”的简称,亶父是其名字。

公刘居豳300多年后,古公亶父继位豳公。

此时,商王武乙暴虐,激化了民族矛盾,使豳地不断受到戎狄的侵扰。

《史记·周本记》载:古公于豳地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拥戴。

薰育戎狄侵犯,古公给予了大量财物,后又侵犯,欲占地夺民,百姓皆怒,请求抗战。

古公说:“有了百姓,做君主是有利的。

今戎狄所以侵犯,是为占地夺民。

民归附于我与归附他们是一样的。

民要为我而战,让我杀人父子而做君主,我不忍心去做。

”于是率家眷离豳,渡漆、沮,逾梁山,到达岐山周原。

豳人扶老携幼,随古公而去。

相传聚集出发的地点就是今城关镇万人村。

别国百姓闻知,也纷纷投奔古公。

古公迁岐后,定国号为周,遂设官吏,规划田土、筑城造室,拓荒耕播。

为发展生产、抗御戎狄、缓和内部矛盾,复用商助耕制,周族渐强,奠定了东进灭商之基。

周武王定天下后追尊为太王。

明嘉靖十五年(1536),县城南门外东隅建太王祠,明巡按陕西监察御史唐锜撰有碑文。

公孙贺 (—前91)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今彬县水口乡祁家崖村,曾用名孙村)。

少时为骑士,从军数有功。

汉武帝为太子时,贺为舍人。

武帝即位,迁大仆。

贺的夫人君孺,是卫皇后之姊,由是有宠。

元朔六年(前123),贺以车骑将军,随从卫青出战有功,封南窌(jiao)候。

太初二年(前103),武帝要公孙贺代石庆为相。

贺说:“我本是山野之人, 因为骑马射箭才做了官, 要我当宰相,恐怕不能胜任。

”武帝受了感动,说:“扶起丞相”。

贺不得已而拜相,封葛绎侯。

征和二年(前91)因受其子敬声案牵连,死于狱中,归葬故乡。

今彬县祁家崖村有公孙贺墓。

雷恶地  (生卒年月不详)新平(今彬县)人,羌族。

前秦太初二年、后秦建初二年(387),率众响应前秦王苻登(苻坚族孙),受任征东将军,攻击后秦王姚苌。

太初四年(389)十二月,姚苌遣东门将军任盆诈降苻登,约定时间,开所守安定城东门击苻登。

这时,雷恶地领兵在外,听到消息,单骑驰见苻登说:“姚苌多诈,不可信也!”登乃止。

姚苌听到恶地见苻登的消息,对诸将说:“此羌见登,事不成矣!”苻登获救后,不但不赏恶地,反而疑忌起他的智勇才干。

恶地担心被害,遂降于姚苌。

姚苌任他为镇军将军。

第二年,前秦镇东将军魏褐飞自称冲天王,率兵攻击后秦,雷恶地叛后秦又支持魏褐飞,共同攻打杏城、李润(今华阴一代)。

姚苌深知恶地智略过人,若使其得逞,长安东北便非后秦凭籍了。

于是不顾群臣反对,亲自统兵东进迎战。

用计谋斩魏褐飞,歼其众。

雷恶地见大势已去,复降后秦,姚苌待之如初。

恶地很受感动,对人说:“我自以为智勇杰出,而每遇姚翁辄困,固其分也”。

从此效忠于后秦。

其人“猛毅清肃,不可干以非义,岭北诸豪皆敬惮之”(《晋书·姚苌载记》)

杜彦  (生卒年月不详)本为云中人,父迁家于豳。

彦性勇敢果断,善骑射。

北周时任左侍上士,击陈将吴明彻于土州,大破陈军。

又平叛蛮。

进而平郢州贼帅樊志,以战功拜大都督,赐爵永安县伯。

从韦孝宽击尉迟迥于相州,争战有功,封襄武县候。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进爵为公,平陈之役,以行军总管渡江击破南陵城,擒其守将许翼,进位柱国。

赐子宝安爵昌邑县公。

高智慧作乱,从杨素讨伐,解江州围。

智慧余党屯聚溪洞,彦水陆兼进,斩其渠帅。

贼李陀拥众数迁据彭山,彦袭击破之,斩陀,传首京师,又击徐州宜丰二洞,悉平之。

拜洪州总管,甚有治名。

岁余徵拜云州总管,突厥来侵,彦常擒斩其首领,由是畏惧,不敢再至。

继任朔方总管,突厥闻彦去,复来侵云州。

于是又任云州总管,突厥退走。

未几,以疾徵还长安,病卒。

朱玫  (?—887)邠州(今彬县)人。

唐代大将,位至宰相。

年轻从军,曾任州将。

乾符六年(879),任河东节度使府马步都教练使。

第二年,黄巢率义军入长安称帝,国号“大齐”,唐僖宗南逃成都。

广明二年(881),时为邠州通塞镇将的朱玫计斩大齐邠宁节度使王玫,与李重古合兵攻长安。

战于长安开远门,朱玫被枪刺穿咽喉而未死,以功升任晋州刺史,再为邠宁节度使、河南都统、京城西北面行营都统,以击义军。

黄巢义军失败后,僖宗还朝,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吴兴侯。

在权臣争斗中,唐僖宗二次出逃凤翔,朱玫保驾不成,劫持嗣襄王李熅为帝,自尊为大丞相,独专大权。

此时僖宗逃至兴元,大臣多归附。

而李熅朱玫又失人心。

于是朱玫被部将王行瑜(天平军节度使)所杀。

王行瑜  (?—895)邠州(今彬县)人,唐代大将。

年轻时随朱玫从军,提为列校。

以杀朱玫功,邠宁节度使。

光启三年(887),僖宗还长安后晋行瑜为检校刑部尚书,兼邠州刺史。

唐昭宗即位,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合兵擅自攻占兴元府,进而杀宰相杜让能,昭宗赐行瑜铁券。

晋为中书令,改号加尚父。

权望日重,欲行废立,杀宰相韦昭度。

继与太原节度使李克用结怨,克用率兵攻行瑜,行瑜兵败,逃梨园寨(今淳化县城),再逃回邠州。

克用追围邠州城,王行瑜在城头哭求投降,李克用不许,行瑜弃城逃往庆阳,途中被部属所杀,传首京师。

朱玫、王行瑜事见《新唐书·叛臣传》。

五代传奇美女花见羞,她被誉为“五代第一美女”,天生丽质,娇艳如花,芳菲满体;她是中国五代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美女,亲身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几乎见证了整个五代史;她祖籍邠州(今陕西彬县),17岁嫁给后梁名将刘彟为妾,刘彟死后为李嗣源所得,李嗣源称帝,她谦逊贤德,坚辞为后,颇有东汉光武帝阴皇后的风骨;她出身平民,性情温顺,心地善良,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唯因天生红颜,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满血腥杀戮的权力漩涡,虽然对权力、功名、利禄等一概看得很淡,数次虔诚向佛,却难遂其愿,最终死于非命,这正应了一句俗语:英雄当生于乱时,美女应活于盛世。

据《新五代史》记载,花见羞乃邠州(今陕西彬县)人氏。

和花蕊夫人一样,花见羞并不姓花,她父亲王氏在城内经营一家副食商店。

及笄之年的花见羞生得眉如远山,目如秋水,鼻似琼瑶,齿似瓠犀。

因为天生丽质,芳菲满体,容颜比春日里盛开的鲜花还要娇艳,远亲近邻们送她一个美名“花见羞”。

虽然出身低微,但父母还是请了专门的私塾教女儿诗书文章、琴瑟音律。

花见羞聪明机灵,学习能力很强。

由于从小在店里帮父母料理生意,见多识广,察眼观色,历练得心灵手巧,待人接物从容得体。

少年时代的特殊历练对她后来的人生经历帮助很大。

由于家教严格,花见羞从小就性情温顺,心地善良。

后梁名将刘彟得知花见羞的艳名,携重礼上门提亲。

刘彟年龄虽大,但文武兼修,很有气度,威名远播。

战乱时期,王家正需要有刘彟这样的军人背景。

于是,年仅17岁的花见羞(“王氏”)成了年过花甲的刘彟的爱妾,这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婚姻,不知羡煞了陕西陕北的多少痴情少男。

( “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的调侃之作。

张先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作诗调侃他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夫少妻,也即“老牛吃嫩草”的委婉的说法。

)老夫少妻恩爱和谐,相敬如宾。

或许是天妒红颜,甜蜜美满的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年,刘彟就在征战中死去。

刘彟死后,花见羞虽然不是正妻,仍然为他结庐守节。

那段时间,人们时常见到花见羞一身白衣,踯躅在刘彟墓旁。

杂树野花丛中,群鸟掠空悲鸣而过,风吹衣袂飘飘,窈窕动人的花见羞临风伫立,寂寞如洛水中冉冉升起的洛神。

城中仰慕花见羞姿色的富家子弟纷纷托人上门说合,愿出重金娶她为妾,她却一概回绝。

李存勖灭后梁,最先攻入都城的是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

李嗣源出身沙陀平民,没有姓氏,只有一个小名邈佶烈,“李嗣源”为养父李克用所赐。

李存勖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任命李嗣源为天平节度使。

李嗣源进兵邠城。

这位敢于弯弓射虎的武夫,见到花见羞时竟然魂飞魄散,当即拜倒在花见羞的石榴裙下。

为了获得花见羞的芳心,李嗣源不惜向敌国名将刘彟的孤坟长揖行礼。

为其诚心所感,花见羞终于褪去孝服,投入到李嗣源的怀抱,此时的花见羞年仅20岁。

李存勖与李嗣源同为李克用养子,两人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

花见羞深恐自己的第二任丈夫招致杀身之祸,奉劝他恬淡自保, 不可须臾离开军中,以免李存勖乘机戟杀。

后唐天成元(926),李嗣源于平叛路上被哗变的士兵拥立为帝,与李存勖公然决裂。

花见羞高瞻远瞩,为李嗣源献策道:河北各地形势复杂,难以立国,不如渡过黄河,以开封为帝基,进图洛阳。

李嗣源深以为然。

正当李嗣源率军抢渡黄河之际,传来洛阳城中发生军变的消息。

伶人出身的禁军统领郭从谦发动叛乱,乱军中李存勖中流矢而死,计划没有变化快。

李嗣源急令大队人马掉转马头,星夜飞驰洛阳。

战乱很快平定,李嗣源即立为帝,史为唐明宗。

李存勖狂妄自大,继位后信任伶官、宦官,苛剥百姓,终至内乱。

李嗣源采纳花见羞的建议,革除了李存勖在位时的颇多苛政,撤销了一些有名无实的机构,推崇节俭,勤政爱民,老百姓逐渐安居乐业,于是朝野出现了整个五代时期难得的短暂安宁。

当初李嗣源只是贪恋花见羞的美颜,绝没想到一个糕饼店老板的女儿竟有如此高明的政治修养。

更为难得的是,她的谦逊美德与东汉开国皇后阴丽华相比也当毫不逊色。

李嗣源娶花见羞时,正妻夏氏已死,他想立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却说:“皇后只不过是个名号,只要彼此相爱,有无名号并不重要。

夏夫人是陛下的原配,虽已过世两年,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且领兵在外,夏氏的亲属也多官居要职。

不如暂且追封原配夫人为后,一来可以体现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安定父子关系,并笼络夏氏族人。

”李嗣源为花见羞的远见卓识所折服,同时也为花见羞的谦让美德感动,于是欣然采纳了花见羞的意见。

果然满朝文武都认为皇上处事缜密,不忘旧情,乐意为朝廷尽忠效力。

刘彟死后留给花见羞一笔不菲的财产,花见羞很懂得物尽其用的道理,将其遍送“明宗左右及诸子妇”,一时花见羞在朝廷中的人气指数扶摇直上。

三年之后,群臣纷纷上表,认为皇后母仪天下,不可长久虚置,一致推荐花见羞为皇后,李嗣源也认为皇后非她莫属。

花见羞却坚辞不肯,并力荐曹淑妃为后。

她的理由是:曹淑妃从前侍候过夏氏夫人,并对夏夫人的两个儿子有哺育之恩。

李嗣源见花见羞态度坚决,只得遵从她的意愿立曹氏为后,花见羞则仍为淑妃。

花见羞对曹皇后非常尊重,曹皇后对她更是感激涕零。

明宗征战半世,此时疾病缠身,宫中的大事多采纳花见羞的意见。

花见羞虽然不是皇后,实际则是无冕皇后。

花见羞与宦官孟汉琼联合,秉承明宗的旨意诛杀了重臣安重诲。

刘彟的两个儿子也得赐官爵,从此衣食无忧。

李嗣源在位八年,虽然保持了朝政的总体平稳,但却无力改变唐末以来地方将官拥兵自重、恃骄犯上的大气候。

长兴四年(933),李从荣乘唐昭宗病危之机率先发难,兵败被杀,67岁的明宗也受惊吓而死。

李嗣源的第五子宋王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

闵帝无能,实权掌握在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手中,(两人原是李嗣源的左、右手,李从珂更是李嗣源的养子兼女婿。

)两人都不把李从厚放在眼里,朝廷又一次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闵帝封花见羞为皇太妃。

四个月之后,李从珂杀闵帝取而代之,是为末帝。

闵帝以花见羞曾过多干预朝政,对她有意冷淡。

花见羞自己并未生育,进宫后收养了许王李从益。

一次,末帝在太妃宫院置酒,花见羞举杯戚然道:“吾愿辞皇帝,出家当比丘尼。

”帝问何为,花见羞道:“小儿李从益,若你不容,则他死之日,我有何面目见先帝!”言罢声泪俱下。

末帝为之凄然,从此对她母子例外优待。

李从珂只做了不满三年皇帝,又被石敬瑭撵下龙辇。

后晋大兵来犯时,末帝聚集族人自焚。

珍惜生命的花见羞镇静地对曹太后说:“事情紧急,但并非无可救药,何不暂且躲避?”已抱必死信念的曹太后决定舍生取义,从容道:“我们李家到了这一地步,我不忍心独生,妹妹自己保重吧!”曹太后和末帝等均自焚而死,花见羞与李从益兄妹因躲藏严密,得以脱险。

大难不死,花见羞为石敬瑭所获,再一次自请为尼。

石敬瑭敬重花见羞人品,觉得留她可以收买人心,遂将她母子迁至德宫,一体宽宥。

后晋迁都汴梁,又携她母子随行。

高祖皇后对花见羞十分敬重。

天福四年,石敬瑭为后唐立宗庙,封李从益为郇国公,以主持后唐宗庙。

石敬瑭为帝七年,于公元942年病亡,养子石重贵继位,是为出帝。

石重贵听从权臣冯道、景延广的建议,与契丹人反目。

花见羞母子还归洛阳。

契丹人耶律德光率大军攻破汴梁。

为使无辜百姓免遭兵燹,花见羞返回京师面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敬慕花见羞人品,看到明宗画像后焚香跪拜,对花见羞道:“明宗与我约为弟兄,你便是我的嫂嫂。

”遂传令三军不得扰民,更不得滥杀无辜。

(与事实大相径庭。

)又让欲图霸中原的赵延寿娶李从益妹妹为妻,并封李从益为彰信军节度使。

冷眼淡看江山更迭如走马灯一般的花见羞代李从益婉言谢过,携子重返洛阳。

(错了,乱世拥兵,方可自保啊!)耶律德光北归,留萧翰驻守汴州。

此时“五代”的接力棒传至第四棒,即后汉高祖刘知远手上。

刘知远起兵太原,声势颇大。

萧翰心虚,欲撤兵北去,看中花见羞和李从益的号召力,想让李从益做中原的傀儡皇帝。

花见羞母子得知消息后慌忙出逃,仍然为使者截获。

李从益被推上皇帝龙座接受群臣拜贺。

花见羞含着热泪道:“我孤儿寡母为萧翰所迫,这难道是福吗?我看为祸不远!”萧翰北去,仅为汴州城留下不足两千契丹兵的兵力。

汉高祖刘知远领兵来犯,气势汹汹。

李从益派人召请高行周、武行德等地方军阀商议抵御,高、武却按兵不动。

李从益只好指挥契丹兵闭城自守。

花见羞审时度势,对儿子说:“我们家是亡国的后代,岂敢与人争天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往迎刘知远。

刘知远闻说李从益先前曾想抵抗,遂派大将郭从义入汴州杀花见羞母子。

花见羞面无惧色,怒斥郭从义道:“我家母子何罪之有?为何不留我儿子一命,使他每年寒食敬孝道于明宗?”郭从仪奉旨行刑。

听到花见羞悲怆 声的人们都潸然泪下。

李从益死时年仅17岁,花见羞42岁。

刘知远同样“名不符实”,(不“知远”。

)连孤儿寡母也不放过,他自己又岂能有好下场?总计后汉仅苟延四年,他自己更是当了不足一年皇帝就一命呜呼,(从公元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到次年正月,不满12个月。

)儿子承佑两年后也被乱军击杀。

花见羞是五代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美女之一。

她身历后梁、后唐、后晋直至后汉,几乎见证了五代所有王朝的兴衰。

(除后周之外。

)她出身平民,向往平淡如水的生活,由于天生红颜,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充满血腥杀戮的权力漩涡。

虽然对权力、功名、利禄等一概看得很淡,数次虔诚向佛,却难遂其愿,最终难免死于非命。

这只应了一句成语:生不逢时。

还应了一句俗语:英雄可以生于乱时,美女则最好生于盛世。

衡阳第一家

渔溪王氏宗祠

追根溯源——

编辑:王晓钟

:

1、 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蟜 (jiao) 极,玄嚣之子。

4、帝喾(ku),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 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姬后稷(ji),帝喾之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姬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姬鞠 ,不窟之子。

8、姬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 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 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姬庆节,公刘之子。

10、姬皇仆,庆节之子。

11、姬差弗,皇仆之子。

12、姬毁隃,差弗之子。

13、姬公非,毁喻之子。

14、姬高圉[yǔ] ,公非之子。

15、姬亚圉,高圉之子

16、姬公叔祖,亚圉之子。(从庆节至公叔祖这八位首领都是父死后子继位)

17、姬亶父,公叔祖之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 肥美,宜农稼。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8、姬季历,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9、姬昌,季历之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在位从公元前1182年——公元1133年。)

20、姬发,姬昌之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在位从公元前1133年至公元前1116年。

21、姬诵,姬发之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在位从公元前1116年至公元前1079年。

22、姬钊,姬诵之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在位从公元前1079年至公元前1053年。

23、姬瑕,姬钊之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在位从公元前1053年至公元前1002年。

24、姬满,姬瑕之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在位从公元前1002年至公元前947年。

25、姬伊(翳)扈,姬满之子,即恭王,一作共王。在位从公元前947年至公元前935年。

26、姬囏(jiān),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在位5年,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囏禧之子姬燮继位)在位从公元前935年至公元前895年。

26、姬燮,姬囏之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在位从公元前895年至公元前877年。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在位从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28、姬静,姬胡之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共和(一说为皇君姬和摄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

29、姬宫涅,姬静之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2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之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1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之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之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在位从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33、姬佗,姬林之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在位从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34、姬胡齐(僖),姬佗之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在位从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35、姬阆,姬胡齐之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在位从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36、姬郑,姬阆之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之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在位从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38、姬喻,姬壬臣之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在位从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在位从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40、姬泄心,姬夷之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在位从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41、太子晋,东周灵王姬泄心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42、王宗敬,子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43、王仕蠲[juān] (一名凤),宗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生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4、王知瑜(王智),(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45、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46、王 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47、王 颖(王硕),(一名芝,丰之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48、王 荣,(一名亿,芝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49、王 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50、王 坟,错之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51、王 渝,坟之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景。

52、王 息,渝之长子。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生子恢、愤。

53、王 恢,息之长子。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54、王 亢(王永、王瓦),字典羽,恢之子。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55、王 颐,亢之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56、王 翦,颐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武城侯。《史记》中有《王翦、白起列传》。

57、王 贲,字典武,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典武侯。生子离、武。

59、王 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 ,兵败自殉。称陵武侯。生子元、威。

59、王 元,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时间段处在公元前206年左右)

从太子晋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郁疾而终。太子晋之子、周灵王之孙姬宗敬长大成人,官至司徒,见周室衰落、天下大乱,心灰意冷请辞官位、避居太原,改姬姓为王姓,开创了中华大地上龙兴一支太原王氏。

王宗敬第二十代孙王离,封秦二世时大将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钜鹿之战,王离失败被俘,军营副将遭敌军杀害,家族亲人受朝廷追杀。王离的儿子王元得到消息后,深夜起程,举家逃迁至山东半岛琅琊郡(今山东省胶南),并在此落脚开基,被后世尊称王氏琅琊祖。经秦汉两晋、历南北朝,一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琅琊王氏一族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开枝派叶,繁衍生息。隋唐以后,琅琊王氏不断往南迁徙,开户荫槐,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各地,衡阳王氏均系琅琊王氏的后裔。

“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至北宋,琅琊王氏真定系后裔王绍冕,北直真定灵寿(河北正定灵寿)人,世代为官,祖父王志松,字继周,后周授安徽青阳县令。父亲王定忠,字邦靖,宋正五品奉政大夫,王绍冕本人宋建隆元年进士。绍冕公长子王万庄,字敬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科取进士,授文林郎,宋涥化四年(公元九九三)任湖广宝庆邵阳县令来到湖南。曾因公事往返于邵阳和衡阳,并娶衡阳长平乡周姓女子为妻,亲眼所见衡岳巍巍、丘壑连绵、水重山复,乃钟灵毓秀之地,因早就仰慕“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诗家化境,一颗“暮天飞旅燕,故国在衡阳”的归心,油然而生。

万庄公请风水先生即刻前往衡阳长平乡,堪察地相,遴选佳址。

穿山渡水掷金轮,八卦周易测乾坤。风水先生不负所托,踏破铁鞋,终于觅得一吉祥之地。此地背山有靠,山青发秀接衡岳之神韵;面水有照,水环泉抱聚湘支之灵气。山水之间平野宽阔,气清云仪,为有福之貌。而站在远处城基峰上瞭望,九道水口向外奔涌,竟似倒流回归,呈“九龙捧圣”之势,实帝王天相。万庄公激动不已,当即北上真定灵寿县,接来父亲绍冕公和胞弟万滨与万韬。父子四人仔细校察。虽无意帝王之说,但见这里山可狩猎、水可捕捞,渔米皆丰,适宜子孙生存,确乃藏积万金、发人振业、光宗耀祖之吉地也,万庄公非常高兴,买下此地——这就是当时的衡阳府长坪乡大渔塘,现在的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

万庄公任邵阳县令致仕(退休)后迁家带小定居大渔塘枞杨堂。大弟王万滨也慕名而来,选了一块好地,定居衡阳太平乡沙塘(今衡南县近尾洲镇义仁村); 小弟王万韬追随二兄,迁居衡阳怀节乡荷叶坪(今衡南县松江乡荷叶坪村)。衡阳渔溪王氏自北宋王万庄卜居大渔塘,至嘉祐六年(公元一零六一年)永贤公始建祠堂,大门悬挂“楚南第一家”横匾,称“崇本堂”。尊王万庄父亲王绍冕为衡阳琅琊王氏始祖。三宗谓称:渔溪王氏,沙塘清溪王氏,荷溪王氏。三兄弟合祠通谱,定子孙班辈歌,三宗后代照此排序,不得更改,四世之后各宗立祠,分修谱笺。“后乌衣巷而兴秀钟南岳,继黑头公以起望重东山”,衡阳历史不可替代的家族从此兴起——渔溪王氏。

字辈联歌:

志定绍万载,邦永思汝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 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典训,显扬集华英, 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丰亨

至宋仁宗时期,皇帝赵祯重文抑武、宽容治国,开创了国富民强的“仁宗盛治”。仁宗时期人才辈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义胆的名士。渔溪王氏不落窠臼,也出了文化名人——王永贤(王万庄公第四代孙),永贤进士出身,谦虚恭谨,为观文殿学士,得皇帝、宰辅以及同僚的赏识。有一次,他参加御史林悦组织的笔会,仁宗驾临,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赠给林氏家族,诗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盘根大,新出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三千年所万千年。这首诗赞美林氏家族忠孝门第,子孙贤能,并表达了殷殷祝福。王永贤从中感知宋仁宗是多么仰先贤遗风、爱忠孝子民。想到自己王氏家族自古以来皆满门忠孝,贤才辈出,是时候也该修谱正史,以励后人奋发图强,报效国家。见贤思齐,王永贤开始启动王氏宗祠修谱工作,谱序请上司恩师两部尚书(兵部、刑部)、大文豪、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写,欧阳修在序中言:乎文学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文浸浸乎跻华,则夫亢宗昭祖而光启后人,盖有日矣。赞美王永贤文章灿烂、才华超群,足可以光宗耀祖并启迪后人。又言: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斯谱也安知不若昔之贵且贤者而并传欤。 这是欧阳修在预言,王氏家族将不断涌现贤达显贵并代代相传。王永贤效法林悦,也组织了一场笔会,邀请状元、榜眼、探花,文坛才子、名流大家,题联作诗,书赠墨宝。永贤自己也题一序,一并将这些珠玑文墨送回家乡,交族人刻于宗祠、印在谱上。光华灿烂的衡阳渔溪王氏第一谱成时, 正是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

“培根深百尺,槐荫庇千秋。”话说王万庄公生有三子,名王载兴、王载文、王载武。长子王载兴又生二子,名叫王邦甸、王邦匀,从始祖绍冕公算起,邦字辈正是第四代,按族规可以立支祠了,王邦甸在衡阳江东酃湖立了祠堂,称载兴户,在此娶妻生子、定居传后。他的弟弟王邦匀随父亲王载兴回到祖籍地河北真定去了,在北方生根开花也不忘源出衡阳渔溪一脉,1999年,王邦匀的后裔回来认宗祭祖。王万庄的第三个儿子王载武,因官任江苏,婚配江南,定居在苏州吴县洞庭山。清同治十一年,王载武的后人、吴县县令、一个叫王昌期的子孙,来王氏宗祠认祖归宗,并敬匾一块,曰“世德昭垂”。万庄公第二个儿子王载文,一直留守渔溪,耕读传家,王永贤就是他的嫡孙子。王载文之后分祠开户:

宗福户、宗寿户、宗瑞户、宗尧户、庶叔户、庆叔户、宗志户、才叔户、忠叔户、雍和户、铭孙户、嗣孙户、胜夫户、通叔户、顺夫户、隆叔户、宝叔户、庆夫户、祥夫户、立夫户、寿夫户、宁夫户、益叔户、汝富户、庚叔户、荣甫户等。

  王氏族谱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古滕王家堂族谱》山东滕州西马村保存,大王庄王氏族谱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氏族谱》 山东即墨 康熙四年修 光绪己亥年末次重修 敦德堂存版

  &&&&&&&&&&&&&&&&&&&&&&&&

  王氏宗谱字辈:旧名序:“清山士光延子继振维守志应怀良佐正学斯克传”,旧字序:“大任荣旭世元汉承乃朝瑞景宜有庆国家毓英贤”;新名序:“青缃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聊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喜盈添祖泽垂千载敦伦庆奕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行启后延子孙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显耀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良曜照上乾”。

  王氏宗谱字辈:新名序:“青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新字序:“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广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明曜照上乾树灿培钩泽枝荣增锦江学乃家中宾书为品上珠”。

  王氏槐堂字辈: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王氏绍槐字辈:旧名序:“文章开国运忠孝大家声”,旧字序:“子孙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树连生茂三槐俊秀贤彦才诚宾贵儒士必优先民主新时代和平永乐然”;新字序:“世泽垂千载敦伦庆万年克俭承前绪存仁启后延兰桂传进步礼义宽心田丕达流芳远荣显福长绵日月开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辉齐秉现朗曜照上乾”。

有没有历史文献记载了洪洞大迁徙是各家族的去向?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