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故城的蔡姓
三千多年前,蔡叔度立国,蔡仲又复国,后人以国为姓,于是有了蔡姓。普天下凡是姓蔡的,祖根都在上蔡。宋朝人编的百家姓里,蔡姓名列第155位。最近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蔡姓排名已提高到第44位。而在台湾,蔡姓人口居第8位。所有蔡姓人都称自己是周朝姬姓蔡国之后,唐代的姓氏书《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5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周王族本姓姬,因此蔡姓又被称为姬姓蔡氏。
上蔡县城西1·5公里处有一座高大土冢,那就是保存3000年的蔡叔度墓了。从外观上看,这位第一任蔡侯的墓冢实在没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比我们在农村常见的坟冢大一号而已。墓冢前面立有三通石碑,倒也高大挺拔,但都没有多少年历史。石碑前方留有大片空地,设有祭坛,显然是为拜谒祖宗的蔡氏后人准备的。墓地周围是高高低低的涧沟,一片空旷,连棵树也没有。在这万物肃杀的北方冬天,蔡叔度墓更显凄凉了——所幸,蔡叔度陵园公园已在筹建之中了,那时经常会有人拜谒他了。
这位蔡国的开国之君原本就是个悲剧人物,他发动的军事政变失败后,被周公旦软禁在蔡国城郊。史书上称他“既迁而死”,想必也是个性情刚烈之人。上蔡县文联原副主席李天亮说,在他心里,蔡叔度并不是反面人物,周公旦软禁蔡叔度也是无奈之举。1997年,李天亮写过一出豫剧———《蔡叔度》,剧终的情节是蔡叔度被取消了封国,押往囚禁处,周公旦亲自为他送行。“漫漫城郭十里亭,阵阵秋风烟雨蒙,杯杯浊酒醇又浓,一切尽在不言中”是最后的台词。李天亮说,恐怕历史的真实面目,只有周公旦和蔡叔度心里清楚。
蔡叔度的儿子蔡仲的墓在上蔡县蔡都镇东北,位于周口到上蔡公路的旁边。蔡仲墓形式和蔡叔度墓相仿,只是规模略小,蔡仲留给后人的是一个贤明的形象,他在家族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励精图治,为蔡家立国600年的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天亮先生说:“如今,蔡氏的后人也分成了两派,一派尊蔡叔度为始祖,一派觉得蔡仲更有代表性,认为蔡仲才是蔡姓的始祖。”这倒是个新鲜事儿。照我的想法,只要蔡叔度和蔡仲是亲父子,谁是始祖还不一回事嘛!李天亮还告诉记者,蔡叔度墓附近有9座古墓,传说都是历代蔡侯的墓冢,最近,海内外的蔡氏后裔还想在这里建蔡侯陵呢。 历史上蔡姓名人不少,有较真的学者专门统计了“二十五史”中列传的蔡氏名人,一共有112位,在所有姓氏中排名50位左右。广为人知的蔡氏名人有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东汉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蔡邕,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修建泉州洛阳桥的蔡襄,近代教育大师蔡元培,名将蔡锷,革命先驱蔡和森……
蔡氏在我国台湾省是名门望族,名列台湾百家姓第8位,人口超过60万。
台湾省的蔡氏不但人数多,而且经济实力雄厚,还出了几个世界级的富豪。根据1989年美国《财星》杂志调查,当时台湾的蔡万霖家族是世界第三富豪。蔡万霖主持的霖园关系企业集团,10多年前的资产总值就高达3000亿新台币;他的弟弟蔡万才经营的富邦集团,资产也超过150亿新台币。除了蔡万霖家族,台湾省的蔡志勇、蔡鸿文、蔡进季、蔡绍华等都是国际上知名的企业家,而他们都知道,自己的祖根在中原的上蔡。 当地同志介绍说,如今上蔡县土著的蔡姓不多,中国的东南沿海和台湾倒是蔡姓的主要聚居地。那么这些蔡氏后裔是怎么在海内外播迁的呢?
读了蔡国的历史就会知道,最初蔡氏迁往他国,是因为受楚国的逼迫。古书日本学者竹添光鸿《左氏会笺》中,有一段评论最到位,说春秋时最早臣服楚国的是蔡国,最死心塌地附属于楚国的也是蔡国,但受楚国迫害最深的还是蔡国,而对楚国打击最大的仍是蔡国……历史上蔡姓最初的几次大迁徙,无不与楚国有关。战国时期,蔡国在今天湖北的巴东县和始建县一带复国。后来楚国开发南方,先前迁到楚地的蔡人被迁到高蔡(即今天湖南常德市),建立高蔡国。再后来高蔡又被楚灭,一部分蔡人溯沅水而上,西迁于贵州地区,散布于20多个县市,他们后来被称作蔡家苗。
蔡国动乱、亡国的数百年间,其国人随着国家的逐渐衰落颠沛流离,他们有的南下楚、吴,有的迁到了秦、晋、齐、燕等国。这些远走他国的蔡国人都以蔡为姓,形成了较早的蔡氏。到了蔡国灭亡的时候,蔡人的足迹已经到达今天的河北、安徽、山东、山西、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江苏、江西等地。不过在当时,绝大多数蔡国移民仍留居在上蔡、新蔡和下蔡(安徽西部的凤台县)一带。
根据史书和蔡氏族谱的记载,在此之后,蔡姓的迁移就和中原其他姓氏的播迁融合在一起了。蔡氏向中国南方各地迁徙的原因和时间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移民基本一致。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晋朝永嘉年间。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即有名的“五胡乱华”。晋王朝迁都南京,中原的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当时济阳郡一带的蔡姓世族也在随之南迁。他们经过辗转迁徙,最后定居在今天的浙江一带。济阳考城(现在属民权)人蔡谟就是在这时避乱南迁的。永嘉南渡是中原汉人大规模向南方移民的开始,对后世影响至深,所以蔡谟就被视为济阳蔡氏的代表人物和南渡的蔡姓始祖。今天,大多数南方的蔡氏后裔认为自己的祖根地在河南济阳郡,在他们家族的祠堂里,都还挂着“济阳堂”的匾额。
济阳郡在今兰考、民权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就形成了蔡氏望族。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家族是当时济阳有名的世家大户,在他之后,有三国时魏尚书蔡睦、晋朝大司徒蔡谟、南北朝刘宋吏部尚书蔡兴宗等。一直到唐朝初年,蔡氏家族名人辈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济阳望族。蔡氏至今在兰考仍是人数较多的大姓之一。 随着中国历史上的数次移民潮,蔡氏后裔逐渐定居在江南沿海一带。宋元时期,中国人口流动频繁,到了明朝,全国各地到处都有蔡姓了。明清两代,政府有计划组织的移民活动也影响着蔡氏在全国的迁徙。
明清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蔡姓许多人漂洋过海迁至台湾甚至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刘翔南先生对蔡姓迁移台湾的历史非常有研究,根据他的研究,早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已有蔡姓人在岛上居住了。他们中有的是随军队入驻后落籍于当地的,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赴台定居的。据漳州的史志记载,明清时从漳州府7县赴台的蔡姓共48人。经过历代繁衍,今台北市区、台北金山乡、万里乡、基隆市一带的望族多为蔡氏。
南方的蔡姓应该是从北方迁过去的。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个蔡国,在今天的河南上蔡县,后蔡国迁都两次,先迁到今天的河南新蔡,又迁到安徽的周来后改周来地名也为蔡。最早的国都就被成为上蔡,后来的就被成为下蔡。后蔡被楚国所灭。
海内外很多蔡姓人氏都到上蔡寻根,上蔡的蔡国国君蔡叔度(一代)被蔡姓尊为始祖。后人修有蔡叔度墓。
广西的如果也是汉族,应该就是从此发源的,那里是最早的。
蔡这个字是草的意思,而且不是普通的草,是一种占卜用的神草
蔡氏家族如何?起源? 一、蔡姓来源:蔡氏的构成,主要有三大支: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1)姓蔡氏:姓蔡氏,相传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分布于渭河流域及河南省的东部和北部一带。殷代时,姓蔡氏担任祭司的职务,时常在商王的身边备顾问,所以其采地往往在王畿附近,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中牟县、长垣县、卫辉市,都可能曾是古蔡城的所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有些蔡人迁徙到今河北省邢台市北的蔡河地区,有的则南迁到今湖北省广济县与黄梅县交界的蔡山,也有部分归附蔡叔度,后世姓与姬姓两支蔡氏已融合为一体。
(2)姬姓蔡氏: 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从此其胄裔以国为氏:姬姓蔡氏立姓,至今已有三千零五十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蔡氏的足迹已经遍布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地。秦、汉时期,蔡姓主要活动地在中原地区,在河南省东部与山东省西部一带形成了著名的济阳蔡姓。西晋末,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苏、浙江地区:自东晋以后,居于我国南方的蔡姓人氏,都认为自己的祖根在河南济阳考城,并把“济阳”作为家族专用的堂号,沿用至今。唐初和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有两次移民福建的活动,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姓奠定了基础;唐代两次移民入闽的蔡姓甚众,其确切人数已经无法统计,而且彼此混为一体,发展成福建大姓,后来又成为台湾、广东蔡姓的主要来源。经历了唐末五代的战乱洗劫之后,蔡姓已经散布江南各地(福建、浙江、江西、江苏);到宋朝时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较少,人口剧增,蔡姓继承祖先敦厚重礼的优良传统,耕读传家,拚搏奋进,出现了些新兴的显赫家族及名人。元、明、清时期,蔡姓继续在全国各地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中华人口众多,影响巨大的姓族。明末清初,蔡姓渡海入台湾,主要来自福建泉州府、漳州府及广东潮州府、嘉应州。蔡姓目前为台湾第八大姓,大多集中于台北、台南、嘉义等地。
蔡姓人氏向国外的移民开始于明代,其主要的出发地是我国沿海地区,以福建、广东、台湾诸省为多,到东南亚和日本、欧美等地谋生、经商、打工、求学。
(3)外族改姓的蔡氏:我国南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北宋时,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时,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匾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汉姓蔡,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尤兴盛于东北地区。
战国时,高蔡国的蔡姓族人,后来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认为唐、宋、明、清时期,贵州、广西、湖南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时蔡国的后代。
蔡姓迁徙史
蔡氏得姓之初,蔡氏族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上蔡一带,随着蔡国的搬迁,部分族人迁到了安徽一带。先秦时期,蔡氏主要在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者。战国时,燕国(都蓟,在现在的北京市)人蔡泽曾游说了大小许多诸侯,但一直得不到重用。一次,他找当时有名的相术家唐单相面,唐举仔细看过他的相貌之后笑着说:“看先生长得蝎鼻,宽肩膀,大眉毛,有圣人之相。而圣人是从不相面的。”蔡泽知道唐举跟他开玩笑,于是对唐举说:“我知道我今后一定能够富贵,只是不知道我能够活多大岁数,愿听先生的高论。”唐举说:“先生的年龄,从今往后还能活43岁。”蔡泽大笑而去。
在返回的路上,蔡泽对他的车夫说:“我骑着高头大马,可以任意驰骋;怀揣着官印,可以陪王伴驾;吃穿不愁,富贵无比, 43年已经足够了。”他自以为富贵唾手可得,于是开始周游列国,向诸侯宣扬他的治国之策。他先到赵国,后又到韩国、魏国,没想到处处受>>
蔡氏起源于哪里? 一、蔡氏有三个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2、源自姓。出自黄帝支裔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是黄础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蔡系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3、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朝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为汉姓蔡。这些外族在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兴盛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二、蔡氏名人有:蔡伦、蔡文姬、蔡廷锴等人。
蔡姓的来历是什么 1、来历
①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武王灭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史称蔡叔度。周成王时,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新蔡国在河南的上蔡县。楚灭蔡后,国人以国为姓,散居各地。
②源自姓。出自黄帝支裔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在尧舜夏时期,姓所属的燕、阚、尹、蔡、鲁等氏族分布于渭河流域,沿黄河向西到豫东和豫西一带。蔡系姓的支系,在部落中担任祭祀的职责,具有很高的地位。蔡、祭二字古代通用,故蔡出自祭。
③源自少数民族。蔡姓中流入外族血液的事件,主要发生于宋朝以后,北宋金国的女真人乌林答姓族后来全部改为汉姓蔡,清时满洲八旗姓蔡佳氏、乌灵阿氏、萨玛喇氏等后来也全部改汉姓蔡。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汉族的蔡姓,尤盛兴于东北地区。贵州和广西的少数民族中的蔡姓有很大一部分被同化为南方汉族,主要发生于明清之际。
2、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蔡氏足迹已经遍布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湖南、贵州地区。战国时,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出发向南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与当地土著混居,成为当今苗、土家、瑶、布依等族蔡姓先民。可以认为唐宋明清时期,黔桂湘的蔡姓土司乃是春秋时蔡国的后代。秦汉时期,蔡姓主要的活动地在中原地区,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著名的济阳蔡姓,这是蔡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名人辈出,影响深远。西晋末,北方战乱,中原民众大量南迁。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到唐朝初期和末期,中原两次移民福建,蔡姓为主要姓族之一,这为蔡姓成为南方著名大姓奠定了基础。到宋朝时,蔡姓已经散布于江南各地,蔡姓主体已经在福建形成。明末清初蔡姓进入了台湾。
“蔡”姓的起源和演变 蔡姓的起源与演变: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
蔡姓的有名历史人物:蔡伦、至孝的蔡顺、蔡元培、定六经的蔡邕(焦尾琴)、蔡文姬、蔡谔。
蔡祭古时通用 姓氏系承仲胡
关于蔡氏的姓氏来源,历来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而肯定的记载,譬如,《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于蔡,子孙以国为氏,晋有蔡墨,秦相蔡泽,望出济阳,蔡、祭,古通用。”
《性纂》上也指出:“周、蔡叔度既死,其子曰胡,续封,是为蔡仲,后因氏焉。”
另外,还有一项明代的归震川《华亭蔡氏新谱序》,把蔡氏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更为清楚。该序文是这样记载的:“蔡之先出于周文王,而蔡叔度,武王之同母弟,以武庚之乱迁,其子胡,能改行,率德驯善,周公举以为鲁卿土,复封之蔡,尚书,蔡仲之命是也。今蔡州有蔡城,其后平侯徙居今新蔡,昭侯徙州来,今寿州也,后二十六年灭于楚。”
由上述的记载,有关蔡氏的来源便一目了然,清楚明白了。他们在得姓之初,主要是繁衍于现在河南省的上蔡县一带,传到蔡平侯的时候,其他被野心勃勃的楚国所夺,就随着平王东迁,被改封于现有的河南省新蔡县。到了昭侯之时,楚国“阴魂不散”又动脑筋到蔡国的头上,他们不得已,只好又迁徙到下蔡,也就是现在安徽省凤台县的地方。不过,他们对楚国一让再让,却仍然不能使楚国“感动”,最后还是难逃被强楚所灭的命运。于是,曾经在周朝初年一度掀起满天风云的蔡国,自此在历史上消失,而他们的后裔,却世代繁衍,同时表现卓越出色,终于成为了一个族大人众的著名姓氏。
蔡氏在历史上的表现,真当得上“杰出卓越”四个字而无愧。汉代的数百年间,蔡氏的表现更加不得了,造纸的蔡伦,至孝的蔡顺,以及定六经文字的蔡邕,都是在历史上闪耀着无比光华的名字。他们的大名,千百年来大家耳熟能详,他们的事迹,更早已深入民心。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一位宦官,由于有才学而深受皇帝的器重,后来并被汉安帝封为龙亭侯。他所发明的纸,被称为“蔡侯纸”,其制作方法依照《本草纲目》的记载,是这样的:“东汉和帝时,桂阳蔡伦始采树皮,故帛、鱼网、麻缯,煮烂造纸,天下乃通用之。”
蔡邕在当时名望的崇高,真可以说是如日之中天,《后汉书》还记载有他的另一段故事说,当董卓当了汉献帝的司空之后,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曾经强迫他出来做官,并且“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董卓虽然不是好人,后来在王允诛董卓之后,他甚至被连累而冤枉死于狱中,但当时蔡邕的响亮声誉,却已足令后世子孙引以自豪自傲。
“文姬归汉“的女主角蔡文姬,则是蔡邕的女儿,她在离别胡夫及胡子时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和她当着曹操的面诵忆所读四百余篇坟籍的故事,一样的有名。
蔡姓对联的来历 ――蔡(Cài)姓出自姓,为黄帝支裔。得姓始祖:蔡仲。周武王将其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其子胡是为蔡仲。蔡国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六君,立国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灭,亡国后蔡姓子孙散居各地,以国为氏,称为蔡氏。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六,在台湾排名第九。
济阳郡汝南郡丹阳郡诸支挺秀;
克慎堂贺岁堂承启堂各族争芳。
――全联典出蔡姓的郡望和堂号。
芳池月映《胡茄》拍;
故宅风存“飞白”书。
――上联典指东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名琰,字文姬,蔡邕之女,有“才女”之称。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户晓,作品《胡茄十八拍》尤为著名。下联典指东汉时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他博学多才,善散文词赋,又工书且画,曾创“飞白”书,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琴声经学先生事;
荔谱茶笺学士风。
――上联典指南宋理学家蔡元定福建建阳人,在理学、易学与音律研究等方面均有成就,常与朱熹对榻讲论经义。四方求学者,必俾先从定元质正。有《律吕新书》《大衍详说》《八图阵》传世。下联典指北宋书法家蔡襄,仙游人。官至端门殿学士。为“宋四家”之一。有《茶录》哗荔枝谱》等。
桂阳纸造,和帝颁诏夸技巧;
泉郡修桥,闽人勒石颂仁风。
――上联典指东汉宦官蔡伦,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创造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造纸之法。时称“蔡侯纸”,于公元105年献给东汉和帝,受到高度赞扬。下联典指北宋时杰出书法家蔡襄,兴化仙游人,工书善画,其楷、行、草书皆具特色,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录》《荔枝谱》等。知泉州时,建洛阳桥,植松七百里,闽人勒碑颂其德。
附:
铁血救国;
耕读传家。
――此联为萧子升赠中国 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联。
芳池月映;
故宅风存。
――此联为湖南省耒阳市蔡侯(伦)祠联。
耒将兰气冲皇泽;
去引星文捧碧空。
――此联为唐代诗人蔡希周《奉和扈从温泉宫承恩刚浴》诗句联。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此联为孙中山挽蔡锷联。
惜竹不除当路笋;
伐薪教护带巢枝。
――此联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赠友联。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此联为清代诗人、书法家蔡之定撰书联。
自九峰别派龙峰,衍百代弘扬祖德;
由仙里卜居犀里,至三世以嗣乡贤。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蔡氏宗祠“建阳堂”联。
相宝琼林历宋、历元、历明、历清,祖德千年不朽;
敷功帝关为卿、为伯、为臬、为宪,孙谋百世长光。
――此联为台湾省金门岛双乳山下青山坪琼林村蔡氏家庙联。
薛家新制巧;
蔡氏旧名高。
――佚名撰文具纸张店联。上联典指中唐女诗人薛涛。下联典指东汉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
蔡姓氏的由来 蔡姓是以国为姓的。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弟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能够与父亲的反叛行为决裂,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其子孙就以国为姓。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桂阳(郡治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南朝宋有画家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兴化人(莆田人)蔡襄,为北宋庆历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建造洛阳桥,名扬天下。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蔡沈,均为建阳(今属福建)人。金朝有文学家蔡松年、蔡。元代有江西农民起义首领蔡五九。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蔡伯贯。清代有画家蔡元有。到近现代,蔡姓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教育家蔡元培;军事家、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蔡畅兄妹;抗日名将、全国政协副主席蔡廷锴;**导演蔡楚生等。由此可见,蔡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蔡氏图腾的来历 蔡姓是炎帝氏中的以长尾鸟为图腾的氏族的族称。因为这种鸟好杀好斗,直到斗死才肯罢休,在甲骨文中作“杀”解,这种长尾鸟是山雉。这个字后来又衍化为“刈”。蔡图腾由两个鸟的图形组成,右面的鸟是蔡的本字,左面的鸟代表炎帝的丹凤,即山雉。蔡姓也是具有司天权的氏族,同样也是炎帝族的别称。周公封文王孙胡于蔡,称蔡钟(一作仲),子孙以国为姓。
有关蔡氏的来源的故事 蔡姓姓氏探源:
蔡姓相传出自黄帝,远祖与黄帝裔孙周文王有关。据些蔡姓谱牒记载,周文王第5子叔度在西周武帝时
被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建蔡国,史称蔡叔。蔡叔的子孙世代统治蔡国,前后沿续约600年。公元前44
7年,蔡国被楚国灭掉,蔡国遗民便改姓蔡。
蔡姓人在国以后,开始迁居中原各地。至西汉末年,又有蔡勋避王征召,迁居留圉县(今河南杞县南)
后来,留分置济阳郡,其裔又称济阳人。汉魏时期,蔡姓是当地大族。至西晋末年,一些蔡姓人又迁居江, 仕于晋南朝。隋唐以后,蔡姓在南北各地都有发展。其是有南沿海一带,至今仍有“林王郑蔡,天下占一
半”的俗谚。
蔡姓人得姓于蔡国,发展于济阳,故蔡姓人大多以“济阳”为郡望。战国时,蔡泽在秦国担任相,以
足智多谋见称于世。至汉代,蔡伦是纸的发明家,蔡邕是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蔡琰则是著名的妇女文学
家和汉朝、匈奴之间的友好使者,人们至今还在传颂着“文姬(蔡琰字)归汉”的故事。此后,蔡姓中又
相继出了宋相蔡京、名臣蔡攸、蔡、金文学家蔡、清名臣蔡新、蔡锡勇、民国名将蔡锷、教育家蔡元培以
及当代革命家蔡和森、蔡锴、蔡畅等著名人物。
蔡氏 起源什么地方 蔡:
云南 蔡姓,于公元1224年随赛典赤・赡思丁率官兵进入蒙古,1240年入华到燕京(北京)。1274年赛典赤征战云南,始祖蔡印奇将军在其部下任指挥之职。后随赛典赤长子纳速拉丁征战大理,遂落籍云南县(今祥云县),后又迁大理赵州红岩班曲村(今弥渡县),世代以经书传世,耕读传家。现在红岩班曲村的祖茔遗址仍在,长达二十多辈。但由于历史变迁,历程坎坷,饱经风霜,战乱和自然灾害频繁,又有分支迁邓州(今邓川县),新兴(今玉溪市)、昭通市鲁甸县等地。
咸丰、同治年间,清王朝多次掀起“杀回灭回” ,迫使大理各州县 起义,在杜文秀的 起义军中,也有蔡姓不少官兵参加。如在姚州起义的蔡发春及其弟蔡遇春、蔡德春亦是蔡姓支系,蔡发春与杜文秀又是儿女亲家(蔡廷栋之妻杜凤扬为杜文秀女),因杜氏大理政权1872年覆灭,遭全家遭屠戮,蔡姓家族95%以上全部遇难,幸存者离乡别境,逃散各方。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岩洞村 蔡姓系康熙二十八年至玉溪市纳古乡 寺任教的蔡(字至衡)之子孙。
《民国昭通志》说:“前清哈元生两次平昭,所带兵丁多系 ,科举时代,常中武魁,及中伍者,亦列显官,但居乡人多,除农牧外,以走厂(办矿)贸易为事。”从鲁甸桃园、岩洞 聚居区调查,乐马厂银矿盛时,各村有一半人从事开矿、炼矿,如桃园乡阮家院子村一些大户用骡马驮矿砂到大水井冶炼。在乐马厂矿区,至今还有 矿工后裔在龙头山、乐马口、回子坡等 村居住。在矿区八宝有大 寺遗址,老君山下和老屋基有两处 坟山。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 大寺碑》说:“滇之乐马老厂,实为名胜之区,吾教亲友,何止亿万之广,乾隆年间有捆载荣归者,众皆欣羡。”如“客籍马”原籍陕西,雍正元年(1722年)第16世祖迁移贵州威宁,雍正八年(1729年)迁来鲁甸岩洞村,在乐马厂银矿烧炼银罐。
住鲁甸县马漉沟、白沙坡村蔡姓,原籍湖南邵阳人,乾隆时来乐马厂办矿落籍。岩洞村蔡家,是清咸丰初年蔡文炳大阿訇,从滇西弥渡县来乐马厂大 寺任掌教,凡知名弟子四十名。因与昭、威、鲁三属统领李本忠“情如手足”,1856年遂被延请至岩洞村大 寺执教主讲《古兰经》,遂定居岩洞村小礼拜寺,世代以经书传世,耕读传家,并至各处执教于 寺。后蔡文炳之兄蔡文魁从滇西来寻访,被亲友挽留,亦在此定居。无论是居住大理州巍山县文华镇、下关市城关镇、嵩明县上大路积德村、澜沧县竹塘乡、咸宁县的哈喇河乡黑石镇、昭通市城镇、白泥井、鲁甸县岩洞村、箐门村、文屏镇、大水塘村李家院子,排行分明,分支清楚。
蔡国故城的蔡姓
本文2023-11-01 10:38: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6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