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镇的历史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黄桥镇的历史文化,第1张

黄桥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共有24条古街巷。特别是珠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原貌。这些街巷沿街多以店面房为主,前店后作。巷道较宽,两旁建筑屋檐低矮,青砖小瓦,硬山屋面,用材粗大,举折平缓,矮挞子门,完整地反映了黄桥原有的城镇风貌、适当的街区尺度和地方特色。

镇内有福慧寺、宗镜庵、真武庙等古寺庙3座;以及何氏、韩氏、王氏、钱氏、张氏、闾氏、沈氏7个宗祠;有文明桥、致富桥古桥2座;镇内还保存有大批唐、宋、明、清石刻、木匾。

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旧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新四军第三纵队司令部旧址、黄桥决战支前站旧址;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明清民居建筑群;泰兴市文物保护单位15处:如牛皋洗马池、顾孝子墓、丁文江故居、丁西林故居、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粟裕骨灰安放处等。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在古朴而幽深的黄桥米巷东首,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清代园林建筑——丁家花园。这里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的故居。

民国29年(1940年),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横渡长江,东进黄桥,设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指挥了名震中外的黄桥决战,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苏北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50年),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首尾两战均在黄桥地区发生,其中就包括甚为著名以少胜多的“黄桥战役”。

黄桥战役纪念馆于1979年筹建,1990年又进行了扩建。全馆占地176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通过各种途径的征集及整理,现馆藏历史照片2500多幅,革命文物235件,新四军老战士及名人字画300多幅,于1980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工字楼

工字楼,原为黄桥中学教学楼,砖木结构。1940年,新四军东进黄桥后,苏中、苏北军事指挥部就设在这里。陈、粟二将军曾在此制订了“以黄桥为中心,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在这里指挥了“营溪反击战”、“黄桥决战”、“攻打姜堰”等战斗。

工字楼是我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正义战胜邪恶的历史见证。198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工字楼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桥战役革命烈士陵园

黄桥战役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黄桥公园内北侧,园内松青柏翠,庄严肃穆。数百名革命先烈安卧其中。纪念碑上镌刻着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的题词:“黄桥战役革命烈士永垂千古。”许多当年参加过黄桥地区革命和黄桥战役的老同志以及他们的后代,经常来此悼念他们的战友和先辈,寄托他们的衰思。这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韩秋岩故居

韩秋岩故居位于黄桥镇珠巷东首,系清末建筑。韩秋岩是高级工程师、著名书画家,黄桥中学创始人之一,曾任美协江苏分会会员、苏州国画院画师、苏州沧浪诗社社长等职。

韩秋岩故居原有房屋11间,前后三进,占地面积418平方米,建筑面积21146平方米。现存房屋三间,是1989年韩秋岩为建黄桥图书馆所捐,砖木结构,檐高3米,进深62米,面积7626 平方米;门前天井8364平方米,青砖铺设。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顾孝子亭

宋顾孝子亭顾昕,宋代永丰里(今黄桥)人。其事母至孝,每起必问母所欲,历50年来未尝稍懈。母病,昼夜侍奉,衣不解带。母目失明,他昼夜号泣,直至痊愈方休。明成祖文皇帝闻其孝行后,作诗两首,并附以序,以示表彰。后人为纪念其孝行,就其葬地建造了“顾孝子亭”。明万历十九年(1620年)泰兴知县段尚绣又在亭中立石碑,上刻“宋顾孝子墓”5字,两侧石柱刻对联一副:“孝列史书,五十载晨昏不改;墓凭碑石,二百年风雨无伤”。后由于年久,碑亭圮废。2000年,黄桥人将其重新修复并移至黄桥公园内。 御史府

御史府建造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近500年历史。前后六进,第一进为三开间,第二、三、四、五进均为五开间,第六进系楼房,亦为五开间,两侧各有耳楼两间,计间平房18间楼房,楼板全部楠木铺就,至今没有一点锈痕。整个建筑为民居风格,砖木结构,砖雕门墙。

御史府御史府是明代何棐的府第。何棐17岁考中秀才,20岁得中举人,21岁殿试为二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由于何棐为官清廉,颇有建树,故官位一路升攀,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军中纪功(督军)、广西按察司副使、南京太仆寺少卿。位从三品。

将军府

将军府位于黄桥王家巷东首,系民国中将朱履先的府第。现存28间房屋,三间对厅,三间敞厅,九间堂屋,四间楼房,六间仓房,一间厨房,两间门房,均为砖木结构,现仍保存完好。

朱履先又名朱先志,参加过1911年辛亥革命起义。解放后,历任苏北行署副主任、苏北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委员等职。

丁西林故居

丁西林先生的故居始建于清代,砖木结构,现存四进计15间平房,水磨砖镂雕门楼,整个建筑为清朝风格,至今保存完好。

丁西林先生一生曾担任过民国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物理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对外友协和对外文联负责人,也是中国著名的喜剧大师。

古风广场

古风广场位于古镇黄桥十桥中路中段,座西朝东,场内设有民俗铜雕、假山花坛,有石凳石椅供人小坐,有奇花异草让人观尝。地面以青砖铺就成多种图案纹络,格调独特。一派古朴典雅、娴静庄重的景象。与其相衬托的是一片明代建筑群,南有进,北有进,共计间平房。造型别致,古色古香,一律青砖灰瓦,飞檐翘脊,木制花窗,雕栋画梁,其门楼均为砖雕和汉白玉石砌就。充分展示了其时代风格和民族色彩。尤其这片明代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在苏北乃至江苏均属罕见。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位于黄桥镇珠巷街124号,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苏北地区比较罕见,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宗祠由大门堂、仪门、大厅、振裔楼组成。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两边垛头设大块砖雕,刻上有灵芝、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2005年原人民日报总编、中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为该祠题字“江北第一祠”。

中国的何姓大部分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出现的,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姓纂》记载:“周成王弟唐叔虞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这说明何氏得姓是十分偶然的。发源地在江淮流域,韩与何的发音十分接近,韩姓后代怀着亡国之痛,也就将错就错,从此以何为姓了。

又据《海阳水木记》载:“何姓初祖名城,为韩麓王支子。韩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尝与韩非同秉国政,谏韩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韩王安被秦所虏,国破家亡,城与妻姜氏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后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得,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乃下令潜访六国,欲尽屠害之,秦吏循令遗胥,密遍诘居人姓氏,胥登祖舟问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因戏指水以应日: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曰:是河姓耶祖漫应之,氏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乃知秦令,大骇而叹日:岂非天启,吾家幸免于刀斧者,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定籍庐江,力耕致富,讲礼睦邻,庐人重之。城公姜妣皆寿百龄,卒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世称何坟岗,至宋犹存。”

北宋崇宁间进士李光,官太常博士,为一代大儒。曾经游览何姓始祖卒葬地,并题诗云:“何坟岗上草幽青,七国仂峦尚可惊.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好怪误疑冰。川I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杯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明朝高士何不偕《不去庐集》中载有何氏初祖诗一首,句云:“扁舟来往织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翻觉桃源人更拙,举家何用绝交亲。”

以上所述均可作为何氏得姓始祖源起于安徽庐江的佐证。庐江是何氏始祖发祥地,所以自来即以庐江为堂号。

关于何姓起源、在客家何氏宗亲中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何氏的得姓始祖为韩庶。韩庶因避父仇,在奔逃时,遇有盘诘,仓皇惊答,缘韩何音近,讹韩为何,遂以何为姓。这种说法来源于《安徽省宿松县何姓受姓源流考》。韩庶,字自修,其父信公,汉惠帝四年(前191年)举孝廉,后被封为县令,文帝时升车骑都尉,后为河东太守;祖父胜公,早逝;曾祖父隆公与高祖父允公,隐匿民间,允公即为战国时代韩国最后一个国王韩王安之子。按此说法何氏受姓要比指河为姓的韩整王支子韩城迟上百年。有许多学者认为,事实上何氏受姓要比汉文帝时早得多,而在《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的姓始一章中,述及韩王安在位九年,国灭于秦,而韩亡,项梁立安之子横阳君为韩王,从张良计也,既而为羽所灭,成之弟允,惧祸及,遁迹闾巷,因手有何字纹,遂改姓为何,何之受姓自此始。故安徽潜山旧谱以公为始祖。以上这些说法是否正确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不过所有这些说法有一共同点,即何姓是由韩姓转变而来的。

何氏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望族就出在庐江(安徽庐江)、东海(山东郯城)、陈郡(河南淮阳)三个地方,故何氏宗祠有“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之联语。

综上述,何姓是由韩姓分出来的。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文王,也就是轩辕黄帝的后裔。所以许多何氏族谱里写有“远溯吾宗,本支于黄帝,源流于姬周,派衍于韩原。”

相传何氏人闽最早在汉武帝时。江西九江何氏兄弟九人,因知其父参与淮南王阴谋叛乱,故偕逃入闽,居于仙游九鲤湖飞升,世人称为九仙祖。泉州城郊马甲双髻山有专庙奉祀,又称大仙公。另据福建文献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闽越,后因闽地险而多阻,闽人剽悍数反,诏军吏将其民徙外江淮间,久旷其地。由此可见,福建当时地僻人稀,故上述何氏入闽传说有待考证。

何姓人入闽见于记载的有:

《闽省何氏大宗谱》记载:先祖何雄于汉末入闽,拒孙策战死,子孙皆留于闽。

《邵武何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光州固始人,东晋末避乱入闽,居邵武小溪(今邵武东区七台)。

何姓来源  

⒈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从“纸质家谱”到“网上家谱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百姓通谱

黄桥镇的历史文化

黄桥镇区内现有东、南、西3片传统风貌古街区,总面积达28万平方米,共有24条古街巷。特别是珠巷、罗家巷、王家巷、米巷等街巷原汁原味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