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泉在相声界的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陈涌泉在相声界的辈分,第1张

陈涌泉在相声界排第六代,陈涌泉师从谭伯儒。

谭伯儒是“寿”字辈大师,师从郭瑞林(郭荣启的父亲), 与侯一尘、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是师兄弟,徒弟有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等。他的名言是:捧哏和逗哏必须互相谅解和同情,这样的搭档才能腻乎儿。

陈涌泉,1932年出生于北京市,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外祖父钟子良是清末民初“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先后编写了相声《八大改行》、《卖五器》、《都门记略》。 父亲陈子贞是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相声名家,代表作有《八猫图》、《穷富论》、《羊上树》等传留后世。

扩展资料:

早年经历

陈涌泉小学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一小学,毕业时以第48名的成绩被北京市第五中学录取,后拜谭伯如为师学习相声。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14岁的陈涌泉进入相声行业,担任“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文书。

1955年,陈涌泉开始相声创作,先后发表了《我没问题》、《新词就话》、《请医生》、《孕妇调查表》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涌泉被迫离开舞台。45岁时,陈涌泉复出登台。曾创作、改编、整理并发表过现代和传统单口、对口、三人相声、化妆相声、相声剧和相声理论文章50余段(篇)。

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讲学。与李金斗共录制相声专辑盒带6盘,共收录大小节目39段。个人单口相声专辑一盒。

—相声师承关系总表

—谭伯儒

—陈涌泉

人称“老来红”的捧哏大师杨少华算是资深的相声艺术家了,现如今在相声界也是颇有一番名望,但他的师承却并不被同行认可,不仅如此,还备受争议。

一、不被认可,源于未进行“摆知”

摆知,意为摆出来让大伙知道,是相声师徒传承关系正式的确定仪式,对应的是口盟。

杨少华1932年出生于北京,12岁时开始学习相声,有所长进之后就拜了郭荣启为师。不过十几岁的杨少华并没有进行摆知仪式,主要原因是杨少华的家境不是很好,没有钱财进行摆知,再加上郭荣启是比较随意的人,没有过于强求仪式的事情。

成家后的杨少华也因为没有精力去进行摆知仪式,因此,直到郭荣启先生离世也没有进行摆知,一直都是达成了口盟。随着郭荣启先生的离世,杨少华与其是否是师徒关系已无法证实,界内自然很多人不认可这段关系。

二、受马三立赏识,被认作“干儿子”

杨少华早年登台演出的时候,以慢和蔫坏出名,和不少老一辈相声演员都有搭档跟合作,也得到了老一辈一定的认可。马三立的赏识直接收他为义子,马三立作为寿字辈的相声演员,而杨少华作为相声圈里宝字辈的相声演员。

不管是作为郭荣启的学生,还是作为马三立的“干儿子”,这都是杨少华身份的一种体现。

三、越老越红,引发争议

如果杨少华一直按年少时的劲头发展,退休后拿着养老保险金颐养天年的话,那么根本就没人会关心他的师承是不是清楚,也不会有人在意他是不是海青(没有门户,没拜过师的艺人)。但偏偏赵伟洲老师创作了《枯木逢春》,偏偏让杨少华老爷子在花甲之年红遍全国。

接下来是又拍电视剧,又上春晚的,80多岁的高龄,连台词都记不住了,还能和儿子杨议在央视节目里说相声。这难免会引起部分业内人士的羡慕嫉妒,争议随之而来也不可避免了。

总结

到2021年,杨少华已有89岁高龄,比起年少时的巅峰时代,杨少华先生的状态不是那么好,但只要他还愿意站在舞台上说上几句,我们观众还是会致予他崇高的敬意和掌声。

艺术向来都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的,某些艺术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才会更加的历久弥新,每一位为艺术献身的人我们都应该牢记,衷心感恩他们的付出!

两种说法.

一种是德寿立仁义,一种是德寿宝文明

德和寿两代没有争议.”宝”字辈开始有争议的.张寿臣先生的弟子,原来皆按“立”字排名(冯立樟、康立本、叶立中、田立禾等),后因常宝堃(艺名常立桐,绰号小蘑菇)享名的社会影响,其它名门再收徒时,都纷纷按“宝”字排名了(如:侯宝林、赵宝琛、欧宝璨、孙宝才、冯宝华、杨宝璋、陈宝泰、郭宝珊等等)。

人数较多,反而超过“立”字排名者。

就连常宝堃艺名立桐、刘宝瑞艺名立棠,亦均未叫开,为人所罕知了。

就成了宝字辈.

文字辈的也有,七代相声演员应排“仁”字,但却以“文”字排名者为广,遍布全国(像:天津刘文亨;黑龙江郭文岐;江苏任文利;福建马文光;宁夏王文进;新疆殷文硕;安徽金文和;广西郭文超;河北刘文亮;山东孟文辉;河南马文瑞;北京史文惠等等)。

其原因,据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说:“文”字排名,始源于我。

1943年我在天津拜师。

因师哥叫李伯仁,前辈艺人谢瑞芝老先生遂按“伯”字排序,给起名:苏伯光。

转年,到北京演出时,张寿臣先生说,第四代演员有孙伯珍、卢伯三,再取“伯”排列不合适.不该按“伯”,应排“仁”字,又起名:苏仲仁。

则一人俩名,后为统一,而又不违双方二老的意愿,只好用本名:苏文茂;不料,遂引出众多排“文”字的师弟们来。

第八代相声演员,目前尚无按“义”字排名的,几乎都用其本名。

唯新疆殷文硕的弟子按“迪”字排名(如:阿迪华、高迪艺、郭迪传、马迪飞等)。

第九代只有德云社的有字,并不是只有云和鹤,只是目前只招到鹤字科.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是以这副对子排的名,两年招一批学员。

但这八字科的学员辈分相同,只是入学年龄不同,这也是按照戏曲界的讲究排下来的

张三禄是第一代相声祖师爷,但相声界仍尊朱绍文为祖师爷。

第一代,朱绍文,阿彦涛与沈春和,师兄弟三人。

第二代,朱绍文的弟子徐有禄和范有缘等,阿彦涛的弟子春长龙等。

第三代,“德”字辈。

第四代,“寿”字辈。

第五代,“宝”(立)字辈。

第六代,“文”(仁)(心)字辈。

第七代,“义”字辈。

第八代暂无字辈。

正式开始排辈是从相声八德开始

而后是德寿宝文明

目前比较活跃的郭德纲就是明字辈的

但是也可以自己把自己的弟子单独排字,不过仍然属于这个上面这5个字辈

比如,马三爷的弟子,应该是宝字宝字辈,但他们都以笑字做艺名

郭德纲的师兄弟们(主要是德云社里的)如徐德亮,张德武等,都是以德字为号的,但是他们依然属于明字辈的

第八代目前没有权威的字辈,郭德纲的徒弟目前是有云字和鹤字科的学员,(只代表不同时期收的徒弟,云鹤都是一个辈的)

相声“谱系”相当于相声行业的“家族成员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家谱”,它记录下每一个相声演员师承关系、隶属门派、辈分高低。

相声界是按“德、寿、宝、文、明”排辈分的。

相声界对于辈分的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称谓是“德、寿、宝、文”。“德”字辈和“寿”字辈的的老先生们现在几乎都已不在了; “宝”字辈的代表人物就多了,像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常宝华、马志明等;。

“文”字辈的有苏文茂、高英培、马季、唐杰忠、魏文亮、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等; 作为“明”字辈的郭德纲按照自创的“云鹤九霄龙游四海”这八个字来收徒弟。

扩展资料: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季,侯耀文,苏文茂,郭德纲,岳云鹏等。

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参考资料:-相声

德云社刚建社时就三名演员:张文顺,郭德纲,李菁。张文顺是长辈,也是德云社的元老,郭德纲十分尊敬他。德云社的是由张文顺先生命名的,张先生非常喜欢"德"、"云"两字。相生兴起时有大名鼎鼎的"相声八德",还有就是郭德纲一辈是新字德辈。而"云"则是因为当时张先生的书房名叫云什么,我忘了。所以张先生给起名叫德云社,这是郭德纲说的。包括德云社后辈成员的排字,"云"、"鹤",都是根据张先生提的"云鹤九霄,龙腾四海"来排的,足以见德云社对张文顺的尊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鹤字科不是比云字科小一辈,而是小一科,就像我们上学的低一年级,而他们的辈份高低,则要看正式拜师了 郭德纲

  郭德纲1973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民间艺术。

  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曾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曾受到许多相声名家的指点、传授。其间又潜心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于梨园,工文丑、工铜锤,对丰富自己的相声表演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借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技艺全面,成为青年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2004年拜师相声艺术家侯耀文。他现居北京,在北京德云社相声团体发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相声,上演节目达六百余段,深受京津相声迷喜爱。

  于 谦

  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学院影视导演系大专班。参加诸多影视作品拍摄,代表作品《九九归一》《天下第一丑》《人虫》《新刀马旦》等,并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及地方台的长期栏目中担任节目编导及主持人。2002年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演出节目达数百段至多,深受观众喜爱。

  张文顺 (已故)

  北京相声名家,北京市曲艺团第一科学员,师承佟大方先生。复跟随“架冬瓜”先生学习滑稽大鼓。退休后与郭德纲搭档表演传统相声。其捧哏风格幽默含蓄,自成一家,并发掘保存上演了一些已不多见的传统单口相声。

  李文山

  1938年生人,自幼生长在北京天桥,酷爱相声。50年代曾与郭全宝先生创作合说相声《历书与皇历》,60年代曾在邮政文工团与李文贵合作创作相声《杂谈空城计》、《南来北往》、《女英雄》、《一比吓一跳》等。70年代创作的相声代表北京唯一一段相声参加全国曲艺调演。80年代曾与郝爱民合作,并调入北京宣武说唱团至退休。90年代至今发挥余热,继续创作演出。

  邢文昭

  自幼喜欢相声,1959年加入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学员班,专攻相声表演。1961年拜刘宝瑞大师学习,代表作品《官场斗》、《韩复渠演讲》。50年代曾与马季、李文华、李国盛等在北京工人艺术团工作。60年代参加全国第一届文艺汇演,并在全国工会曲艺汇演中获表演奖。2001年在全国小品比赛中参演的《四个老头》获一等奖。

  谢天顺

  谢天顺:(1946— )天津人。五十年代末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师承相声名家郭荣起。他生于曲艺世家,受环境熏陶和名师指导,加之自己勤奋的学习和不断的舞台实践,成绩突出,进步很快。他擅长捧哏,多年来先后与马志明、赵伟洲、刘俊杰、刘西雨等合作,演出了《白事会》、《拴娃娃》、《报菜名》、《论拳》以及《纠纷》、《话说天津卫》、《治病》等相声。他的功底扎实,火候恰到好处,表演火爆,大方自然,善于把握现场效果,能够掌握不同风格的新老节目。在2003年10月的“津门曲荟”上与魏文亮、刘俊杰、张永久等合作重排了传统相声剧《张古董借妻》。

   张德武

  自幼酷爱曲艺,有多年演出经验,拜北京相声名家张文顺先生为师,擅使文哏,柳活节目。

  高 峰

  师承相声名家范振钰先生,勤奋好学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捧逗俱佳。并跟随金文声先生学习王派快板表演。

  史爱东

  现年37岁,师从梁厚民先生学习快板书,很好的继承了师傅的代表段子,如《酒迷》、《隐身草》等。后期学习相声捧哏,与孔云龙合作,颇受好评。

  王 惠

  女,自幼学艺,九岁登台,十四岁于天津成功举办个人专场,轰动曲坛。王惠勤奋好学,深得天津所有白派名家亲传,更得京韵大师骆玉笙先生指教。使得技艺突飞猛进,并于2002年赴台演出,大获成功。王惠的演唱特点行腔委婉、韵味醇厚、吐字讲究、妩媚多姿,善于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郭德纲夫人,现德云社大管家。

  肖佳玉

  出生于曲艺世家,自幼喜爱曲艺。从六岁起跟随父亲肖四北学习扬琴,并参加各种演出。中学毕业后又在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继续学习乐器。现在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表演专业。现在北京德云社担任主持人。

   曹云金

  2001年经田立禾先生开蒙,2002年拜师郭德纲先生学习相声艺术至今。经常表演的节目有《拴娃娃》、《大保镖》、《兵器谱》、《托妻献子》等。

  刘云天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本科生,11岁拜孟繁贵为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北方曲艺学校,2004到2005年参加中法文化年表演话剧《一日烦》。后拜郭德纲为师学习评书。

  孔云龙

  自幼喜爱艺术,2004年跟随郭德纲老师学习相声至今。常演的节目有《地理图》、《竹城水寨》等贯口类作品。

  李云杰

  自幼喜爱艺术,曾学习京剧青衣,后拜杨进明学习相声,拜郭德纲学习太平歌词。能演唱数十段太平歌词。

  岳云鹏

  自幼喜爱相声艺术,2004年跟随郭德纲老师学习相声、太平歌词、竹板书。能表演数十个曲目,为当今为数不多的太平歌词演员。

  栾云平

  自幼酷爱相声,师承郭德纲。捧逗兼擅,尤擅演出《反八扇》之类的节目。

  朱云峰

  1991年出生于哈尔滨。曾随来宝刚先生学习快板。2004年拜郭德纲为师。

  崇云昆

  自幼喜爱曲艺,拜师李菁学习快板艺术,颇具梁派特色。

相声界是按“德、寿、宝、文、明”排辈分的。

相声界对于辈分的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称谓是“德、寿、宝、文”。“德”字辈和“寿”字辈的的老先生们现在几乎都已不在了;

 “宝”字辈的代表人物就多了,像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常宝华、马志明等;

“文”字辈的有苏文茂、高英培、马季、唐杰忠、魏文亮、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等;

作为“明”字辈的郭德纲按照自创的“云鹤九霄龙游四海”这八个字来收徒弟。

《中国相声史》:

在马三立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中国相声史》上,都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据了解,这一说法在天津相声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

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不能把一些滑稽艺人就当成相声的创始人,如果这样说东方朔也是相声的创始人,他们赞同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是第一代。

在《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中,还有几位小品演员的名字,原来他们也早就拜师入门了,其中有巩汉林拜唐杰忠为师,黄宏、兰成拜马季为师,李嘉存拜高英培为师等。

相声界是按“德、寿、宝、文、明”排辈分的。

相声界对于辈分的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称谓是“德、寿、宝、文”。“德”字辈和“寿”字辈的的老先生们现在几乎都已不在了; “宝”字辈的代表人物就多了,像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常宝华、马志明等; “文”字辈的有苏文茂、高英培、马季、唐杰忠、魏文亮、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等; 作为“明”字辈的郭德纲按照自创的“云鹤九霄龙游四海”这八个字来收徒弟。

扩展资料:

相声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

陈涌泉在相声界的辈分

陈涌泉在相声界排第六代,陈涌泉师从谭伯儒。谭伯儒是“寿”字辈大师,师从郭瑞林(郭荣启的父亲), 与侯一尘、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