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泊镇的历史名人
大水泊镇人文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
刘瑜,明代进士。
今大水泊镇客岭村人。
明弘治三年(1490年)与丛兰同榜中进士。
这是文登第一次同榜两进士。
刘瑜步入仕途后,所历各职皆有政绩,后升至陕西左参政。
刘启先,字士元,号后如,刘瑜之孙。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
任职时秉公办事,卓有政绩,丝毫不为私利所动,品行广受赞誉。
著有《春秋说约》《蛩音陋室稿》《新元集》等。
张燕春(1865~1930),清末举人。
今大水泊镇山后张家村人。
光绪十七年(1891年)山东乡试考中举人。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著有《餐霞斋肆集》。
于氏书香世家。
大水泊村于氏世代书香之家,明清两代,进士、举人济济。
文献记载,从明代于应第开始,于氏家族就崇文好学,累代不衰。
于氏兄弟相处非常友爱,为一方楷模。
一门三进士。
于鹏翀,字圣庵。
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列三甲第二百七十六名。
其弟于鹏翰,字六息,号山白。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与其长子于涟同榜中进士。
于鹏翰列三甲第九十七名,于涟列二甲第五十三名。
三年中,一门两代三进士,在文登只此一家。
同村人于可讬,与于鹏翰同族,于可讬为孙辈,字阿辅,号龙河。
顺治十二年(1655年)中进士。
文登于氏家族的儒学之风,名振胶东。
于令淓,于可托曾孙。
字箕来,号方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附贡。
赐翰林院检讨。
主讲于永平府敬胜书院。
工书法,著有《勤贻堂稿》《蔚斋试草》《古今文》《古近体诗》《四书讲义》《族谱》《方石书话》等。
于书佃,于令淓之子。
字泉南,号牧叟、田耘、东海散人。
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任济南府学训导。
著名书法家。
其书遵父训,由颜体入手,学秦篆、汉隶、魏碑,六朝、唐宋无不探求,留下了千古佳作“大明湖”坊额和《大明湖碑记》。
于令淓、于书佃父子位清朝200年间书法百人之列。
于氏书法艺术累世不绝。
于克襄。
字莲亭。
大水泊村人。
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
著有《铁槎山房闻见录》10卷,《铁槎山诗存》6卷。
《铁槎山房闻见录》至今尚存。
于植元(1927-2003),于令淓七世孙,幼承家学,诗书画印俱能。
1946年只身去大连,后历任旅大师专副教授、校长,大连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等。
社会 众多,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
在中国古代历史、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日关系史、满族文字、书法美学领域造诣较高,被美国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终身成就奖。
书法以行草见长,进入现代中国著名书法家前20名,先后与12任日本首相有作品交往。
竹下登竞选首相时,他送去“能从竹下登龙门”条幅,被日本各大报刊载。
后竹下登竞选成功,其作品更是轰动日本,前后应邀访日50余次,日方曾一次向他赠送5吨珍贵日文图书。
他为佳能、精工两大公司题写的“唯佳方能”和“精为上工”条幅,被奉为经营方略。
于
101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民国)于春林重修
民国七年(1918)钞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九年,此为十修。
102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
(民国)于清中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为叙堂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3 山东 壹于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于宗洵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山东烟台市图
104 山东荣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于锡琨 于源璋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铜字本
山东荣城县堐头镇海堐村
105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
钞本
江苏丰县师在乡于王庄
106 江苏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于树滋纂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活字本 十二册
北京师大
107 江苏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树滋纂辑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108 江苏金坛于氏族谱不分卷
(清)于嘉树修 于景章等纂
清光绪六年(1880)福谦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南京大学
109 江苏金坛于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于廷杨等修
清宣统三年(1911)福谦堂刻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注:谱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六修。
110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
(清)于文泰等五修
清光绪十七年(1837)佑启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111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十卷
(清)于肇麟等六修
清光绪四年(1878)佑启堂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2 浙江嵊县剡北于氏正大宗教谱四卷
(清)于均士 于恒吉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113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五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山乡
114 浙江兰溪于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灵洞乡
115 浙江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民国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116 湖北新洲于是宗谱六卷
(民国)于万国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木刻本
湖北新洲桃源乡熊店村
117 贵州于氏家谱不分卷
(清)于德懋编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锓板刊本
日本 美国
民国四年(1915)贵阳重印清光绪刊本
北图、辽宁图、美国
民国八年(1919)天津新华印刷局铅印本
北图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贵阳市、贵筑县等。版心作《族谱》,书名业作《河内郡谱牒》。
118 于氏宗谱五卷
(清)于准纂修
清康熙间家刻本
北图
119 于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于德甫 于树 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120 于氏宗谱一卷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于姓是一大族旺族据考证:于姓由来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 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 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 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
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 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 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 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 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 西峡、方城等27个县
http://postbaiducom/fkw=%D3%DA%CA%CF%BC%D2%D7%E5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繁衍播迁河南泌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历史名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磾: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磾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濆: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成龙: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大水泊镇的历史名人
本文2023-11-01 10:28: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6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