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姓的那姓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那姓的那姓起源,第1张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rai Hala,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⑵蒙古族那莫氏,亦称奈曼氏,源于辽国时期蒙古乃蛮部,以部为氏,世居敖汉(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im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莫氏等。

⑶蒙古族鼐奇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那颜吉歹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ikite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

⑷蒙古族纳雅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那雅勤部,以部为姓,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那氏、纳氏等。

⑸蒙古族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i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那氏、纳氏、伊氏等。

除了蒙古族那莫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其他像纳赖氏、鼐奇特氏、纳雅氏、纳伊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那姓,有三个主要的来源:

⑴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左右)率族人入附明朝。后徙居安徽全椒卫所,改汉名为陈景通。在其裔孙中,后有冠汉姓为那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

⑵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在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中期(公元1442年左右)入附明朝。入朝后,那罕帖木儿被授职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卒后其子倒刺火者袭职。至其孙子一辈时,有人改汉姓为那氏,有人改汉姓为郁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

⑶满族中的查喇拉氏,后改汉字单姓为那氏,清朝中期该族人中有入伊斯兰教者,将那氏带入回族之中。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

除了回族查喇拉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以外,其他回族那那罕后裔、那罕帖木儿后裔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夸尔达氏,亦称夸尔那氏、夸哈那氏,满语为Kuward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为那氏、桑氏等。

⑵满族那勒加氏,满语为Nalgiya Hala,满族脱谱姓氏,亦称那尔加拉氏,北京市满族有此姓,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汉姓为那氏。

⑶满族那木图氏,满语为Namutu Hala,世居诨都和色(今地待考),人口极其稀少,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⑷满族纳塔氏,满语为Nata 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纳坦部,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那氏、白氏、纳氏等。

⑸满族囊佳氏,满语为Nanggiya Hala,源为海西女真的后裔,世居绰尔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那氏。

⑹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所冠汉姓为那氏、春氏、康氏等。

⑺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那氏、石氏、赵氏、吴氏等。

⑻满族诺拉氏,满语为Nora mongu,是著名的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少,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那氏。

⑼满族纳拉氏,亦称那拉氏、纳喇氏,满语为Nara mongu,在文献《辽东纳拉氏谱书》中有记载:海西女真四部辉发部的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伊克得里氏,满语为Ikderi Hala),其始祖为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氏噶扬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氏。清朝中叶以后多称那氏、纳氏、康氏等。

⑽满族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汉义“盔顶”,本叶赫河之名。叶赫部的先世系蒙古土默特部,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成祖皇帝朱棣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开原界北围场,后兴恳达尔汉灭了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那拉氏(纳喇氏),迁徙至叶赫河两岸(今吉林叶赫河),改称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因此有族人称叶赫那拉氏(如慈禧太后即其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那氏、叶氏、纳氏等。

⑾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章家氏、斋佳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那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所冠汉姓为那氏、张氏、尹氏、章氏、杭氏、车氏、英氏、宁氏、桂氏等。

除了满族诺拉氏、叶赫氏、纳拉氏、章佳氏汉化那氏读音作Nuó以外,其他满族夸尔达氏、那勒加氏、那木图氏、纳塔氏、囊佳氏、讷哷氏、乌鲁哩氏汉化那氏读音皆作Nā。 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鄂温克族那克塔氏,世居郭络罗(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kt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那氏。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uó。

⑵鄂温克族那哈密瓜塔氏,亦称纳哈塔氏,源出金国时期鄂温克纳合部,世居郭络罗沟(今内蒙古阿荣旗得力琪尔)、扎罗木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扎罗木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hat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中有那氏、纳氏等。该支那氏正确读音是Nā。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丹阳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循法堂:明朝的那嵩,世为知府。那嵩沿袭祖职为沅江土官,严格遵照国家法令,循法无过。 那姓望族居丹阳(今安徽宣城)、京兆(今陕西长安东)、天水(今甘肃通渭县西南)。

安徽宣城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宣城十大旅游景点:

1、龙川风景区

龙川,又名坑口,位于绩溪县以东11公里处,是座典型的徽派村落,村庄呈南北走向的船形,东北首有龙须山,登源古溪贴着村东,自北向南流去。

2、太极洞

太极洞位于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交界处的石龙山内,虽属于宣城,但是离以竹海、溶洞闻名的宜兴很近,仅有35公里路程。

若在皖南想观赏溶洞,那么太极洞是首选,明代冯梦龙曾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为天下四绝。洞内冬暖夏凉,钟乳石千姿百态,有旱洞、水洞之分,可以步行游览,也可以乘船探秘地下暗河。

3、桃花潭

桃花潭位于泾县西南约40公里处的桃花潭镇,因李白在此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闻名。

桃花潭镇古称南阳镇,桃花潭其实是青弋江的一段,东岸的陈村与西岸的万村隔潭相望,这两座徽派古村算不上精致,却有一种沧桑的美。老街上铺着不规则的鹅卵石,两侧墙壁斑驳,一旦穿过狭窄的老街,见到豁然开朗的清澈潭水,令人惊喜。

4、查济

查济距东边李白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桃花潭约20多公里,游客常把两者放在一起游览。这座建于唐初的徽派古村,自始祖查文熙定居于此开始,一直聚居着查姓家族。

岑溪、许溪、石溪三溪在村中汇流,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沿溪而建。村中祠堂众多,建筑上的徽派三雕砖雕、木雕、石雕很是精美。随处可见的来写生的学生,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5、敬亭山

敬亭山位于宣城市中心以北5公里处,主峰一峰海拔317米,谢_、李白等文人为它留下许多诗篇,其中以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为出名。外地人来此为了追寻李白足迹;当地人则喜欢来爬山,大片的茶园和竹林带来了清新空气,站在山顶俯看山下的视野也很好。

6、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全长15公里,它连接着安徽绩溪县的伏岭镇和浙江临安市的马啸乡,是古时候连接徽州和杭州的重要运输通道,而如今已经成为了初级徒步者的天堂。

而这条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则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它位于古道起始一段,也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而徒步古道的最佳季节是3月下旬,此时满山的杜鹃花盛开,非常好看。

7、太极湖村

太极湖村,又名湖村,位于绩溪县东北约17公里处,南宋龙川枢密使胡云龙葬于此地,胡氏后代守墓成村,后来章氏超越胡氏,成为村中大姓。

缘溪河穿村而过,呈反“S”形,河西是村庄,河东是农田,整个村落看上就像一副太极图,4月可赏农田上的油菜花开。比起其他徽派古村,太极湖村不大,但以众多砖雕门楼取胜,精细的砖雕层层叠加,最高竟有九层之多。

8、夏霖风景区

夏霖风景区位于宁国市中溪镇境内,面积174平方千米,在省道104线上,距黄山220千米,离西湖110千米,距上海290公里车程,离南京220公里车程,为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碰撞挤压带。

境内多瀑布、怪石、崖洞、奇潭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是云集众多瀑布,享有皖南第一大瀑布群的美誉。“Y”形河流两侧瀑布成群,怪石多姿,深林绝壁、云锁幽谷。

9、鄣山大峡谷

鄣山大峡谷,又名伟人谷,位于绩溪县以东22公里处,据说轩辕黄帝曾携容成子、浮丘公在此山中采药炼丹,今山中仍有天子墓、丞相坟等遗迹,因此鄣山古称三天子都、三王山,春秋时吴越以此为界。景区内溪水一路伴着峡谷,可以玩水,又有各种奇石可看,植被品种很多,是天然的氧吧。

10、水墨汀溪风景区

水墨汀溪风景区位于宣泾公路以南35公里处,从宣泾公路弯进来,一路都是山路,算是“养在深闺中”的景点,游人不多。整个景区是一条峡谷,以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为主,流水和竹林伴随着步道,不时能见到瀑布,也有漂流、滑翔伞这样的游乐设施,适合周末休闲游。

宁国青龙湾景区怎么样

宁国青龙湾生态旅游区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宣城市宁国市境内,属山地湖泊型景区,以丽质天成的山水风光,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宁静质朴的田园风情为突出。

景区内湖水秀美,游鱼奇珍,尤以丽质天成的山水风光、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宁静质朴的田园风情最为突出,迎合了现代旅游回归自然的需求,是具有典型江南特色的山地湖泊兼具型旅游度假胜地。

境内有高峰山, 奇花异木,珍稀动植物繁多,有宋治平(1064-1067)间立碑为记,至今岁逾千年的罗汉松,有隆冬落雪即溶呼为“豆腐台”的奇迹,并有龙宫响水、长台瀑布、狮背云海等自然景观10多处,登临决定东南眺,犀峰攒簇如“翠螺千点,攒列几案”,千顷山、龙山、紫岩三山巅之上有天池,远接天际,烟水迷蒙,恬淡如画。

景区依托港口湾水库而建,有38个独立或相连的岛屿,有植物483种,动物215种,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在狭长的湖水中,可游船感受山川美景。

其间湖水秀美,山川怡人,青林翠竹,四季长青;狭谷水溪,游鱼奇珍,高峰如云,峭壁林立,万亩甜槠,蔚为壮观。

青龙湾旅游区广至数百平方公里,水域面积32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山青水绿,被专家称为“一级空气一级水”、“动物的王国、生物多样性的殿堂、基因库里宝贵的净土”,其间高峰入云、峭壁林立、峡谷幽长、古木参天、游鱼奇珍,置身其中宛如步入人间天堂。

宁国素有“中国元竹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之美誉,青龙湾地腴物丰,盛产山核桃、竹笋、银杏、板栗、香菇、茶叶等。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享受自然原始的山水风光,体验民风纯朴的乡村生活,品尝可口的地方风味佳肴和特色农家土菜,探险、垂钓、游艇、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满足游人多方面的需求。

想问宣城宁国石柱山怎么样

石柱山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宣城宁国市霞西镇,是一个集奇、险、秀为一体的自然生态观光类风景区,共有5大核心景点,被誉为皖南张家界。

石柱山景区内内植被葱郁,森林茂密、石峰耸立、瀑布飞溅、古树参天,气候宜人。

在典型的江南特色之上,这里更集山石之奇幻、峡谷之险深、林木之高古等诸多妙处于一身。

畅游石柱山景区,翠竹、苍松、榧林四处掩隐,小溪、溶洞、飞瀑随意点缀;日出、晨雾、暮霭、晚风、夕照、雨洒、雪落、月光在葱郁的山林间变幻万端。

一年四季,石柱山上绿色飞逸,石柱山脚鸡犬相闻,大自然的千古灵秀,在这里造化出一个不染丝毫尘俗、自由自在的桃源世界。

景区内石观音、石长城、情人谷、_花溪、青山石壁等几大核心景点各具特色,侏罗纪时期古树化石引起全国轰动,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石柱山景区核心景点之一石观音,一座70余米高的“飞来”巨型石柱屹立山顶,上细下粗,与地相接处方圆约20平方米,外形笔立巍峨,内质沉静肃穆,其神情体态极似普度万千众生的南海观世音菩萨。

自明清时期,石柱山即是“宁国八景之一”。百岁老人、千龄香榧、万阶长城、亿年化石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将石柱山营造出一种绝美而又神秘的人间仙境!

宣城宁国石柱山风景导游图(点击浏览大图)

安徽宁国值得一去的4个旅游景点,小众冷门,但有趣、有故事

第一次听说安徽宁国时,惊讶于“宁国”二字,以“国”字命名的城市非常之少,一共也就三处,安徽宁国就是其中之一。宁国,地处皖南山地丘陵地带,是安徽省辖县级市,目前为宣城代管。宁国 历史 悠久,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 历史 ,同时这里的自然景观也是非常优美,是我国著名的元竹、核桃之乡。

宁国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我也是第一次去宁国,先后游览了华东大裂谷、南阳千亩紫薇花海、大树窠古树群、网红“小河鱼”等,这些景点虽然很小众冷门,但却有着别样的风景及令人颇为感动的故事蕴含其中。

提起大裂谷,最先想到的就是东非大裂谷,但那距离我实在太过于遥远,华东大裂谷虽然没有东非大裂谷那般震撼,却也因茂密的植被而给人一种如世外桃源般的感觉。华东大裂谷位于宁国市宁墩镇,地处皖浙交界地带的天目山余脉处,由于整个景区目前通体封闭的状态,生态比较原始,到华东大裂谷可登至山顶处的观景台,这里是观赏大裂谷最佳的地带。

放眼望去,整个峡谷一片绿油油的景象,松鼠、柏树与竹林等森林景观融汇在一起,将山谷及山脉装扮的犹如世外桃源。置身其中,满眼的绿色,清新的空气,整个人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大树窠古树群位于宁国宁墩镇纽乐村,这是一个比较原始的村落,零星分布的几座房屋在枝_繁茂的古树掩映下,尽显古色古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院落里的那棵梧桐树,遮天蔽日,阴凉着我暖暖的夏日童年记忆。

房屋内依然居住着当地的村民,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说道:“这些参天大树在自己刚记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路边这棵古树最少得有300年的 历史 ,从小看着一直到现在。”可见,是他们一直在守护着这些古树,也是古树一直在守护着他们。

仰望古树,躯干粗大浑厚,三五个人似乎都不能将之环抱,且时至今日这些古树似乎依然顽强有力的生长着、茂密着,阳光透过枝_洒落下来的温暖阳光,温暖着每个守护着这棵古树的人,也温暖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

在宁国市宁有一个美丽的乡村,这里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当地村民还孕育了近千亩的紫薇花海,这里就是南阳村。南阳村地处天目山余脉谷底地带,小河穿村而过,茂密的丛林将村落装扮的如世外桃源一般。

南阳村村民利用空闲的土地种植了近千亩的紫薇花,每到8-10月份紫薇花开的季节,也是当地最美的时候,近千亩的紫薇花盛开于山谷间,放眼望去,犹如一片花的海洋,零星的房屋点缀其中,增添了一份意境,也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紫薇花有“百日红”的美誉,同时也有好运将来的象征,如果居住的地方周边盛开有大片的紫薇花,也就预示着紫薇仙子会给这里带来祝福及好运。

谁曾想到,经常看到有人捕捉的小河鱼在南阳村竟然成了“网红”。早在2013年的时候,南阳村就已经命令禁止捕捉小河鱼,对于捕捞者一经发现除了批评教育外,严重的还会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可见当地对于小河鱼的保护是多么严厉,这样做对于生态保护非常有利,让很多人可以找回小时候的记忆。

南阳村观赏“网红”小河鱼的最佳位置在一处古桥旁,据悉这座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 历史 ,古桥与古树遥相呼应,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古桥之下即可看到一群群自由自在游动着的小河鱼,据悉自保护小河鱼以来,这条小河已经拥有数十万条小河鱼,当地村民不仅保护它们,甚至还把他们当成宠物养,多么淳朴的村民啊!这些小河鱼似乎不怎么怕人,一有人靠近河岸边,它们便主动游过来,非常有趣,这在很多地方几乎是看不到的景象。

当然,宁国市还有许多值得游玩的地方,虽然很多景点都不知名,但却给人一种如世外桃源般的体验,甚至于能找回一些属于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宣城宁国有哪些景点

有国家AAAA级度假圣地“恩龙世界木屋村”

享有皖南第一大瀑布群美誉的“夏霖风景区”

北亚热带东北部边缘保存最好、林相最完整的唯一一片原始森林“板桥自然保护区”(青龙湾生态旅游区)

享有天下之奇山有门,山门之奇天下无的“山门洞”等等

而且宁国还有诸多的水上漂流项目

梦中宁国府,多彩山水城欢迎天下游客来宁国旅游

1、《章氏家训》

《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章氏家训》的作者并非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而是

五代十国之时的章仔钧,世称其为太傅公。故《章氏家训》的名字实为《太傅仔钧公家训》。

2、《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3、《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4、《曾国藩家训》

主要从为人处世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曾氏家训和家书等内容,是一本非常有史学价值的书籍。

5、《黄怀宁家训》

黄怀宁家训的主要内容有每人每年精读五本书,六亲兼顾,帮助人等。

扩展资料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参考资料-家训

  枞阳家谱资料

  程姓:

  桐城《程氏宗谱》14卷

  清乾隆14年(1749)程久泰始修。程发强、程裔后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存子堂活字本14册

  安徽地区博、日、美馆藏号:10571

  桐城《皖桐曲水村程氏宗谱》14卷首1卷

  程翰桂修,清嘉庆23年

  (1818)崇箴堂活字本18册。

  人民大学馆藏号:10570

  《皖桐程氏宗谱》20卷首1卷末1卷

  (清)程怡、程茂林纂辑 光绪十八年(1892)伊洛堂刻本22册2046页

  河北大学馆藏号:10572

  桐城《程氏宗谱》28卷。

  清光绪27年(1901)木刻本。

  浙江绍兴博馆藏号:10573

  查康熙四十三年《程氏人物志》程氏各派居里:桐城,县城西门一派;县城东南方向山口一派。

  婺源一支迁桐城始祖:应雷(寿二)、应经(子和)、仁高(德二)、应宰。后裔居:小龙湾黄村圩、青庙堂、缪家山。

  元末程举一避乱居桐城县西丁家冲,后裔分为丁家冲和冯头山两支。

  元末程颐十一世孙程庆四由婺源迁蕃阳瓦屑坝,眀初由瓦屑坝迁桐西瓦庄坂。

  伯符九十二世,簧墩湘公派婺源彰安上宅黄莲木坞时广公支下:文学、文迪兄弟俩约在眀弘治年间由婺源迁桐城。文学子道远;文迪子道孙。

  张姓: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鲁山等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书签堂木活字本刊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皖桐张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

  (清)张联元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书鉴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士端 张焕之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二十九册

  安徽桐城·桐城南乡姥山张氏五修谱二十六卷

  张廷镇 张泽辛纂修

  191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安徽桐城·横螃张氏宗谱二十八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民国)张宗铎等辑

  1915年笃亲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氏双河股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

  张光麟 张光廷等纂修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安徽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

  (清)张绍华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刻本二十四册

  安徽桐城·皖桐南湾张氏重修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张惕侬等重修

  1924年一本堂重刊本十四册

  安徽桐城·连城张左塘公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缺卷12)

  (民国)张贤藩 张维藩等纂

  1931年活字本

  安徽桐城·张氏宗谱三十五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人民大学 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安庆市图书馆 美国

  (民国)张开枚等续修

  1933年铅印本二十八册

  民国《横峰张氏宗谱》二十八卷,张宗铎等修,民国四年(1915)笃亲堂铅印本,原装二十八册。横峰张氏是明清时期桐城望族之一,原本姓胡,元明鼎革之际,胡长乙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饶州徙居桐西横峰,编户受田时,寄籍清河张氏户下,更姓为张。该谱以长乙公为一世祖,长乙原名太,字长乙,号校圃。在追溯其渊源时,仍以胡姓为本,记述其先人业迹。清雍正二年(1724),长乙公十世孙立选,首次修谱。该谱以长乙的五世孙八人,分作八大房,各房之下又分若干支。其后又先后五次重修,民国时刻印。该谱旨在联络长乙公更胡姓为张姓后,徙居各地之后裔,故名《横峰张氏宗谱》。

  李姓: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十七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英秀 李兆隆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绵远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安徽桐城·龙河李氏宗谱二十九卷末一卷

  藏地:河北大学 湖北省图书馆

  清光绪三十年(1904)绵远堂刻本三十册

  安徽桐城·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清)李怀智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敦本堂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桐城·延平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李荫川 李慎三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四册

  安徽桐城·鹿城李氏族谱五卷

  藏地:安徽图书馆

  (清)李卓斋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四册

  安徽桐城·李氏族谱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人民大学

  (民国)李荫(禾农)等修

  1916年慕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施姓:

  5544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宗谱五卷首

  一卷(清)施玉鸣修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五册

  日本美国

  5545安徽桐城车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国)施葆棣撰

  民国八年(191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缺五卷)

  姜姓:

  安徽桐城·皖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许姓:

  8789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十二卷

  (清)许鸿昌等修

  清同治三年(1864)敦德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8790安徽桐城许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许达才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崇本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刘姓:

  (安徽桐城)皖桐刘氏宗谱6卷

  (清)刘芳祥 、刘会友等续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现存 7册)

  现藏日本、美国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宗谱14卷

  (清)刘来璋续辑

  清光绪八年(1882)敦木堂活字本(现存 14册)

  现藏北京图书馆

  (安徽桐城)刘氏六修族谱32卷

  (民国)刘梓培等修

  民国三年(1914)敦睦堂活字本(现存 32册)

  现藏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桐城)官庄刘氏宗谱14卷首1卷末1卷

  (民国)刘志谋 、刘文谋纂

  民国十年庄桥刘氏敦木堂木活字本(现存17册)

  现藏安徽博物馆、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4-5 14:10:41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5:43

  孙姓:

  安徽·桐城孙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孙脱颍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二十九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孙节悯公后裔世系:

  清刻残页

  吉林大学(残页十八页)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家谱三十二卷:

  (民国)孙荫 孙培同纂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图(存十一卷) 安徽安庆市图(存二卷)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苍基孙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孙贻谋 孙康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十二 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棠山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孙云卿等纂 民国十五年(1926)环兴堂刊本十九册

  安徽图

  王姓:

  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

  有堂号:槐荫堂。

  《皖桐太原王氏谱》载,太原王氏一支于元末避乱南迁安徽婺源,后移桐城,称桐城王氏、古塘王氏等。县中还有自鄱阳迁来的东楼王氏、龙眠王氏等,也属太原王氏支派。

  何姓:

  桐城青山何氏支谱四十九卷<民国>何荫松修 民国三年刻本

  三十册 3097页 12T 411-3/412-1

  青山何氏三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清>何玉琪纂修 光绪二十一年广石堂活字本

  十二册 945页 19X 89-6/90-7-1

  何应奎——安徽桐城(籍贯)——安徽婺源(祖籍)——《明进士题名碑录》

  郑姓:

  桐城郑氏宗谱

  江姓:

  安徽桐城浮山江氏族谱十八卷

  (清)江国柱 江锦成等四修

  清光绪五年(1879)爱山堂木活字本

  北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氏宗谱》。

  1919安徽桐城浮山江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江少农等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二十四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1920安徽桐城江氏宗谱四十九卷末一卷

  (清)江鸿书等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敦伦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人民大学

  1921安徽桐城钢山江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江南炎等修

  民国七年(1918)笃亲堂活字本 十七册

  美国 1922

  天津市东丽区政协委员江高林。江高林也是济阳江氏后裔,其祖上约在700多年前,从婺源一带迁往安徽桐城,祖传的《江氏宗谱》为忠恕堂》,是江皋公受康熙皇封修撰的,据安徽省书协会长刘夜峰叔叔刘唯一的考证,济阳《江氏宗谱》为历代谱学之范本,凡修家谱者,均参照其格式。据张廷玉(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元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后人一般尊称元仲为始祖,传至江高林已130多代。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6:40

  方姓:

  桐城方姓三支:桂林,鲁谼(鲁谼山位于吕亭镇境内,与龙眠山一脉相连)、会宫。方以智、方苞是桂林方,方东树为鲁谼方(修谱者方宗诚为其从弟)。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支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方镜等修

  清同治七年活字本 二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卷首一卷

  (清)方传理编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安徽图(存卷首、卷1一52、54一56、58一64)

  安徽桐城鲁谼方氏族谱二十三卷

  (清)方宗诚修

  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 八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方氏友庆堂支谱不分卷

  (清)方传植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一名《方氏支谱》。

  安徽桐城皖桐方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

  (民国)方炳南 方去危等六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白鹿庄五房墨谱不分卷

  (清)方祖德编

  民国二十年(1931)钞本一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桂林一胍流派传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图

  袁姓:

  仁风堂,始祖方二,宋末由豫章迁皖城。方二子受一元末眀初迁桐城练潭。

  左姓:

  左氏宗谱(安徽桐城)清宣统三年修木活字本 著者不详 八册

  (左氏)克永公续修支谱(安徽桐城)民国二十三年抄本复印本 左光普抄

  宋姓: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汤姓:

  10987安徽桐城皖寿贲汤氏宗谱存三十二卷

  齐姓:

  14121安徽桐城齐氏宗谱十四卷

  (清)齐广渊 齐音谐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14122安徽桐城齐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齐锡周 齐廷华等修

  民国八年(1919)大启堂刻本 二十一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3-13 14:58:46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7:14

  光姓:

  一世祖:光庆六,新安兴公之裔,世居徽州祁门之八都一日。溶里公,于元季与兄庆一,庆二迁桐,居县东百里马埠山。旋因乱,返祁门。明初又同迁桐城。

  邹姓:

  10799安徽桐城邹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邹鲁臣 邹开益修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注:题签《皖桐邹氏宗谱》。此为八修本。

  陈姓:

  7431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讃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本 六册

  美国

  7432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原杰 陈子钊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传义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7433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

  清同治七年(1868)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7434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

  清同治七年(1868)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435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夙仪等修

  清同洽八年(1869)庆远堂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7436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题名义门陈氏宗谱

  责任者(清)陈法堂纂修

  版本清光绪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桐城

  堂号怀义堂

  先祖/名人始迁祖:[元]陈友德

  摘要始迁祖友德,元代自九江德化县来居桐城县。卷首、卷一谱序、诰敕、传记、契约,卷二至卷末世系。有张英序。

  陶姓:

  陶渊眀三子份,小字阿雍,生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殁于大明元年(公元457年)。居桐城日就乡(西乡)。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29:13

  潘姓:

  安徽桐城木山潘氏宗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潘承勋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德经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安徽图 美国

  钱姓:

  《流光谱》记述的是文穆王第十子俨在皖的后裔繁衍情况,其桐城支派大多分居在安庆、无为一带。

  蔡姓:

  11716安徽桐城蔡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清)蔡开泰 蔡惠甫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丁姓:

  安徽枞阳枞川丁氏宗谱十二卷

  (清)丁子固等纂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十二册

  安徽图

  慈姓:

  慈姓原是江西陈姓,在安徽枞阳做官,为官比较清廉,告老后被当地人留在枞阳。元末明初,陈姓兄弟是陈友谅一派,与徐达开战。徐达攻打枞阳城,陈姓六兄弟带枞阳人民守城被

  难怪我曾经听说:慈陈一家!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0:23

  黄姓:

  8220安徽桐城黄氐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黄魁等重修

  清嘉庆二年(1797)培根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221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兴岩等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

  辽宁大连中图(存卷5-卷末) 日本 美国

  注:清初黄自章创修,此为五修。

  8222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黄金耀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活字本 三十册

  人民大学 美国

  8223安徽桐城谢河黄氏宗谱二十三卷末一卷

  (民国)黄南垣等七修

  民国十三年(1924)敦本堂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8224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介孚等八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德永堂木活字本 二十

  六册

  日本 美国

  8225安徽桐城黄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黄南垣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敦本堂刻本 二十二册

  吉林大学

  8226安徽桐城鹿城黄氏宗谱

  (清)黄慕颜 黄菊佳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德永堂木刻本 五十八册

  河北大学

  8227安徽桐城黄氏族谱

  民国三十一年(1942)敦睦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6、16、18、19)

  余姓:

  3442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余文辅 余桂清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敦本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2、6、8、14、39、42、卷

  首下,卷末上)

  注:余上驷等首修於清乾隆二十六年。

  3443安徽桐城余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余梦诗六修

  一九八二年复印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10,12-17、卷首)

  注:明嘉靖四十五年余腺首修。

  严姓:

  14451安徽桐城严氏宗谱二十四卷末二卷

  (清)严佳树 严淦等五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富春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日本 美国

  姚姓:

  5799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

  姚氏先德传七卷

  (清)姚寿昌等七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二册(缺卷6-11)

  北图 日本 美国

  5800安徽桐城麻溪姚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附姚

  氏先德传七卷

  (民国)姚国桢 姚联奎纂修

  民国十年(1921)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安徽博 湖北图 日本 美国

  注:附《姚氏先德传》,(清)姚莹著。

  杨姓:

  安徽桐城杨氏宗谱 民国九年木刻本

  杨竹坡、杨望如等修 三十一册 2846

  安徽桐城彭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木刻本

  杨伯侯、亿世杰等修 十册 744

  胡姓:

  崇德堂。始迁祖胡玉一(字立起)、胡金章(字璜章),元末自江西鄱阳迁居桐城。

  双峰堂。始迁祖胡广一,明初自豫章迁居桐城西乡撩风铺。

  浔源堂。始迁祖胡光亨(字时升),为徽州婺源清华胡氏十世,宋时迁桐城走马津。

  桂姓:

  5892安徽桐城桐邑桂氏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心斋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盛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美国

  5893安徽桐城桐西桂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桂枝润五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传盛堂木刻本 三十七册

  河北大学 安徽博(存二十七卷)

  注:清乾隆元年始修,此为五修。

  詹姓:

  11615安徽桐城詹氏支谱六卷

  (清)詹怀彦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守训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4 21:31:33

  高姓:

  8894安徽桐城高氏宗谱十卷

  (清)高卜芳等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庆寿堂活字本 十册

  美国

  8895安徽桐城官山高氏宗谱十五卷

  (清)高尚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庆寿堂活字本(序) 二十册

  人民大学

  8896安徽桐城高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高择善等撰

  清同治八年(1869)共祀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项姓:

  9922安徽桐城项氏重修宗谱十三卷末一卷

  (清)项寅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培桂堂刊本十六册

  上海图

  马姓:

  6217安徽桐城扶凤马氏族谱四卷首七卷附族图 一幅

  (民国)马其昶纂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安徽博 日本 美国

  金姓:

  4479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金承诏 金兆奎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26一28)

  4480安徽桐城金氏宗谱十四卷

  清末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同治年间。

  4481安徽桐城金氏宗谱二十五卷

  (清)金莘农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木活字本 一册

  安徽博

  --------------------------------------------------------------------------------

  作者:唐志虎

  发表时间:2005-2-15 11:33:17

  内容可否提供?

  唐姓:

  6932安徽桐城唐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唐情美 唐步鳌等三修

  清同治九年(1870)绍勋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日本 美国

  6933安徽桐城皖桐唐氏七修宗谱□□卷

  清末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11)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2:58:39

  如果要看到家谱的内容,就是从民间祖传下来的,如果没有的话,就到收藏的地方去查阅。

  我只能整理到家谱目录!内容无法知道!

  --------------------------------------------------------------------------------

  作者:东方红

  发表时间:2005-2-15 13:41:14

  目录网上可以查到的,我也查阅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04:59

  陆姓:

  7107安徽桐城陆叶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三卷

  (清)叶国文等续修

  清同治五年(1866)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伍姓:

  1782安徽桐城伍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伍受糈等修

  清同治七年(1868)恩远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伍氏宗谱》。

  殷姓:

  6733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六卷

  (清)殷士琏等修

  清嘉庆十年(1805)世裕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美国

  6734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心田等修

  清光绪二年(1876)世裕堂活字刊本 十册

  美国

  6735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

  (清)殷立怀 殷志邦缮稿

  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初殷朝聘创修。

  6736安徽桐城殷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殷家友等重修

  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注:该族居住黄荻板。

  董姓: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章姓:

  9023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

  (清)章卫武 章汝调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4)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博

  注:封面题《全城世家》。

  朱姓:

  安徽·桐城紫阳朱氏重修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伯平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活字本二十三册

  安徽桐城·皖桐柳峰朱氏宗谱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

  (清)朱儒鸿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十五册

  葛姓:

  10282安徽桐城葛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葛履成 葛拔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26 21:48:07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5 14:55:20

  周姓:

  4728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4729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

  (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遵训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4730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

  (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濂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4731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

  (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4732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4733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

  (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肇岐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美国

  〔此帖子已被 程璟 在 2005-2-15 14:56:00 编辑过〕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8:39:26

  芮姓:

  2052安徽桐城皖桐芮氏续修宗谱二十四卷

  (清)芮学之等修

  清光绪十年(1884)活字本 二十四册

  人民大学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16 19:54:02

  曹姓:

  8515安徽桐城曹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曹正朝 曹情田等编

  清道光三十年(1850)木活字本

  日本

  --------------------------------------------------------------------------------

  作者:gmsh917

  发表时间:2005-2-26 12:03:42

  郜姓可查到么?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13:45:02

  没有查到,只知道是发源于今山东菏泽成武(古郜国),兴旺于今陕西西安一带(郡望京兆)!

  --------------------------------------------------------------------------------

  作者:程璟

  发表时间:2005-2-26 22:06:3

葛亮家谱

诸葛丰

诸葛丰字少季,诸葛亮远祖。西汉元帝时人,刚直之著称于世。汉元帝升他为司隶校慰。他执法公允,不畏权贵,百姓很尊重他。元帝嘉奖他的节操,授予他符节,加封为光禄大夫,给予很高的荣耀。当诸葛丰在执法中触及元帝的宠臣时,被元帝下令收回符节,降为城门校尉。从诸葛丰开始,历史上的司隶校尉不再掌握符节了。

诸葛丰降为城门校尉后,继续上书检举官员们的不法行为,反被元帝说他诬陷好人,于以治罪。本要服刑,见他年老,故罢官为庶人。后病死。 (班固《汉书诸葛丰传》)

诸葛硅

诸葛硅(?--约187年)字君贡,诸葛亮之父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诸葛谨,次子亮和幼子均。另有两女。

章氏

章氏,诸葛亮之母。

诸葛谨

诸葛谨(174-241)字子瑜,诸葛亮胞兄。因避战乱到江东,与鲁萧等共为吴国重要人物。诸葛谨为人雍容大度,直方敢谏,不仅众人敬重他,而且孙权也十分器重他。诸葛谨公而忘私,与诸葛亮阔别多年,在出使蜀国时,兄弟只是商议国事时相会,私下皆不交往。关羽败亡后,诸葛谨任吴国绥南将军兼职南郡太守。

公元241年,诸葛谨病死,时任大将军,左都护等职。他位极人臣,临终留下遗言要求丧事要从省、从俭。 (《三国志诸葛谨传》)

诸葛谨妾(203-253)。诸葛谨传中有:“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的记载。

诸葛格

诸葛格(203--253年)字元逊,诸葛瑾长于。少年时就以随机应变、善于郑州辩论而出名.年轻时就开始担任官职。

公元234年,诸葛恪自荐为丹阳太守,吴将陆逊死后, 接替荆州要职。孙权死前,升为大将军兼大子太傅,并嘱托辅佐幼子孙亮。

吴、魏交战,诸葛格因屡胜而骄,终导致大败,大失人心,被诬以谋反罪而诛.尸体扔于乱坟冈.孙休即皇帝位后, 才下诏为之昭雪。

诸葛绰

诸葛恪长于,任吴国骑都尉。因参与孙权儿子 :孙霸的阴谋活动,被孙权得知,后交给诸葛恪严加管 诸葛恪用药酒将他毒死。

诸葛竦

诸葛恪次子,任吴国长水校尉。他对父亲刚愎自用的作法,多次劝谏,均被拒绝,常忧心祸至。诸葛恪被诛后,他带着母亲和弟弟外逃时,被吴将追斩于白都。

诸葛建

诸葛建(?-253年)诸葛恪幼子。任吴国步兵校尉。其父被诛后 与母,兄逃亡。兄被杀,诸葛建准备投魏,末达,被吴兵捕杀。

诸葛乔

诸葛乔(204——228年)字伯松,诸葛瑾的次子。他与胞兄诸葛惦在吴国的名声颇大。渚葛亮因婚后无于,诸葛乔就过继给诸葛亮为嗣。到蜀国后,任驸马部尉。

诸葛亮视他如亲生儿子,探恐其成为庸人,管教甚严。 诸葛亮北伐屯驻汉中,特意让诸葛乔同土兵们—起,亲自参 加与督运军粮的艰苦工作。

诸葛攀

诸葛攀,渚葛乔之子.在蜀国宵至行护军朔武将军.诸葛恪在吴国被杀后,其家族也被杀尽。面诸葛亮在蜀已有后代.当诸葛恪昭雪后,诸葛攀得以复还吴国,成为诺葛瑾酌后嗣.

诸葛显,诸葛攀之子。在蜀国亡后,于公元264年迁移到河东定居。

诸葛融

诸葛融(--253年)字叔长.诸葛瑾幼子。瑾死后,承袭父亲的爵位。诸葛融宽待部属.辣受部属爱戴,在吴国官至奋威将军。兄诸葛恪被诛,追兵围城.诸葛融吞金自杀, 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诸葛亮大姊

诸葛亮大姊,在诸葛亮居住襄阳期间。嫁给中庐县蒯氏 大族的蒯棋为妻。

诸葛亮小姊

诸葛亮小姊,嫁给庞山民为妻(庞山民是沔南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统的堂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县)人,父母早亡,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叔父病故,与弟诸葛均隐居隆中。诸葛亮博学广记,胸怀大志,结交荆州名士, 被誉为“卧龙”。三国艺苑

公元207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并出山辅佐刘备。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建立蜀国后,诸葛亮为丞相。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多侯,公元225年,亮亲自率军平定南中。以后,给刘禅上《出师表》,多次进行北伐.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遗命葬定军山.谥号忠武侯. 诸葛亮善用人,治理蜀国.他重视农业生产,增强国力。他严于法制,长于军.他写下了十余万字的信、教、书、奏. 迫于蜀国军民的呼声,公元263年,刘禅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黄氏,诸葛亮之妻,黄承彦的女儿.其貌不杨,黄头发, 黑皮肤.但聪明能干.才华出众.婚后,黄氏成了诸葛亮的贤内助.

诸葛瞻

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诸葛亮的儿子.十七岁时,被后主刘掸招为驸马.历任骑都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公元261年后,与董殿共同执掌蜀汉军政。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入蜀,诸葛瞻率军至涪迎战。邓艾在阵前写信诱他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在绵竹与魏军决战时,由于寡不敌众,壮烈战死.

(《三国志�6�1诸葛亮传》)

诸葛尚

诸葛尚(247—263年),诸葛瞻之长子。公元263年,与父诸葛瞻同战死于四川绵竹。

(《三国志�6�1诸葛亮传》)

诸葛京三国艺苑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的次子。蜀国亡后,迁移到河东。 在晋为官,初为眉县令,后为江州刺史. (《三国志�6�1诸葛亮传》裴松之注)

诸葛质三国艺苑

诸葛质,诸葛瞻之于.蜀亡后,刘禅之子、洮阳王刘恂不愿降魏,派诸葛质为使,与夷帅孟虬通好,刘恂得在南中水昌定居.

(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杂记》)

诸葛怀三国艺苑

诸葛怀,诸葛亮幼子。晋太傅王览建议朝廷,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惟诸葛怀未至。经查访得知,原打算给诸葛怀封爵,他推辞说生活可以自给,无才干补闰,愿终老于家。晋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6�1朝真观记》)

诸葛果三国艺苑

诸葛果,诸葛亮的女儿。成都西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 古老相传,诸葛果在这里修行和成仙升天,(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观记》)

诸葛均

诸葛均,诸葛亮的弟弟.自幼和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叔父死后,与诸葛亮隐居隆中。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后,诸葛均仍在隆中。后为蜀国长水校尉。

(《三国志�6�1诸葛亮传))

林氏三国艺苑

林氏,诸葛均的妻子、南阳人.林氏是诸葛亮亲自为弟选择的配偶. 三国艺苑

(张澍(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6�1诸葛氏谱》)

诸葛玄三国艺苑

诸葛玄(——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豫章太守周术病死后,袁术推荐诸葛玄继任,恰逢汉朝廷振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只得带着诸葛亮冗弟到荆洲,投靠旧交刘表。不久病死。 三国艺苑

宣城旅游景点介绍

1、敬亭山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易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

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一峰”),海拔3241米。

敬亭山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周围60余座山头如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

敬亭山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2、桃花潭

长江支流青弋江上游的一段,历史名胜。位于安徽省泾县以西40公里桃花

那姓的那姓起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⑴蒙古族纳赖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