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姓的迁徙分布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应姓的迁徙分布,第1张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江夏黄氏义城堂源流考 一世 黄香 字文强 ,出世东汉,名列天下二十四孝之一, 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香公儒学入仕初任中书郎,后拜尚书令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任左丞相,两年后为尚书令和帝去世安帝即位出任魏郡太守后,不数年去世,葬于江夏云梦安陆源口香公夫人四位生八子长子琼乃郑夫人所生 二世 琼公 汉顺帝永建年间入官拜议郎,后为尚书仆射,历任尚书令桓帝年间又任太尉,封为分乡侯役赠车骑将军,谥为忠侯享年七十九,葬江夏夫人三位生子十余四子储乃陈夫人所生 三世 储公 德配吴氏,生子三长子琬 四世 琬公(公元141年) 字子琰,才思敏捷,名于京师初任五官中郎将,后拜议郎升青州刺史,侍中,少府,太仆,豫州牧等职董卓部李催等攻陷长安时殒命夫人五位生子十余长子松寿乃赵夫人所生 五世 寿公 字延年,德配刘氏生子远 六世 远公 德配李氏,长子文 七世 文公 德配严氏,生子期 八世 期公 德配杨氏,生子三,长子积 九世 积公 东晋三年任新安郡太守葬此郡之姚家墩(后改为黄家墩),德配张氏,生子二,次子芯 十世 芯公 徙居金华郡浦阳县(浙江金华),官至金陵安察金华之始祖德配吴氏,生子二,长子居中 十一世 居公 字畅外,官至侍讲学士原配赵氏继张氏生二子,长子梦祥 十二世 祥公 长子铨 十三世 铨公 子商英 十四世 英公 长子沦 十五世 沦公 生子四,长子文 十六世 文公 子知(黄门侍郎) 十七世 知公 子三,长子腱 十八世 腱公(黄门侍郎),八子均入仕为官长子畦 十九世 畦公 子二长子大正 二十世 大正(庐州太守),娶周氏夫人生二子 二十一世 福公 二十二世 瑚公 二十三世 说公 二十四世 亿公 官蕲州节度使生子荣 二十五世 荣公 后晋官任承事郎,娶董氏,生子二次之浩 二十六世 浩公 二十七世 汜公 二十八世 瞻公 子元绩 二十九世 绩公 生子三,中孚 中浼中宴 三十世 中孚公江夏义城堂始祖唐肃宗二年任兵马司副使,节度军头官因劾 奏李辅国,程元振罪状忤旨,贬谪江西吉州,葬吉水县六十二都菰塘鹧鸪洞娶应氏夫人生子四:文、行、忠、信(行忠信不详) 三十一世 文公 字显升,娶王氏,从父避居庐陵县四十九都菰塘生子四:梗楠杞梓 三十二世 梗公 讳嵩字高仲,唐文宗太和壬子六年徙居四十四都菰塘黄家坊德配王氏生子整 三十三世 整公 字叔齐,又字绍泰葬四十九都菰塘德配张氏,生子璠 三十四世 璠公 字国琛后唐昭宗宝应年间,李义兴寇江南,乡邑骚动公倡议集兵筑城备御,民赖以安因德之遂以所居之城曰义城其时楚王马殷聘留麾下屡立战功后弃官求归,太祖嘉焉,特授本州团练使,老辞归殁赠卢水郡侯,将卢水封为义城,故名义城侯我宗后代立祠始有江夏义城堂之称也,并进荐中孚公乃吾族开基始祖 江夏义城堂新刻派字文 兆(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继志昭本 天佑新群 宪令功举 荣耀华英 同辉先烈 远振家声 本派序:谨承忠孝传家之人伦史,德能善行之人生观,以自尊自强爱国发家为宗旨而成立,望吾家族后昆钧遵之 义城堂三祠联宗理事会 一九九六年秋月 江夏黄氏各祠堂派序对照表 (均从东汉江夏黄香数起) 一 昌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二 典兆孝允若 业纪崇伦 三 植忠孝允若 业纪崇伦 四 景行先达仰 慕贤哲伦 五 兴朝治理茂 修纪立伦 六 昌吉可徽诗 礼克继善 七 明昌毓风文 发祥支友本 八 道进德必友 仁世文章 九 正宗秉国钧 谨言超齐家 十 明久道化城 诗书联甲 修定人QQ425015264 (二)堂号 宽和堂: 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历史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清元:马来西亚歌迷王子 黄纬纶:重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副秘书长 黄小康:当代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电脑行家、作家。

芝英是传说中的瑞草。《宋书·符瑞》:芝英者,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汉章帝元和中,芝英生郡国。浙江省永康市芝英古名大田。东晋时,汝南有应詹者,从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仙居,其后裔又自仙居徙缙云。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缙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历史。 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祠堂,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清明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

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份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茔、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飨、贻世业、黜异端、厚宗、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清明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纂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元宵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进士者有应典、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

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

为访祖探幽研究应氏,芝英六村应昌金用6年时间,跑遍了全国各地80多个应姓古村,据他统计,这80多个应姓古村共有近20多万应氏后裔。

应昌金现年67岁,一直忙忙碌碌挣钱养家糊口。改革开放后,先是组装电风扇,上世纪80年代又创办度盘秤厂,是永康最早从事度盘秤生产厂家之一。老应向家人提出退休后,把厂里的事务全部交给两个儿子,自己购买了照相机、电脑,在儿子、儿媳们的辅导下学会了使用,并在家里设立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资料贮藏室,专心致志研究中华应氏渊源。老应说,他们一班人马正在编著《中华应氏世系》,已基本弄清应姓人氏的来龙去脉。市内有45个应姓古村落,共3万多应姓人口,其中最大的应姓村是芝英,有8300多人。他还说,他已查明胡公(胡则)是应姓人氏的外孙,他的父母分别是岩后、可投应村人,胡则的母亲应氏曾被册封为应氏太君。

民间关于芝英太祖的传说很多,也很有趣。

传说一:芝英初祖是一位小盐商,靠担盐为生。一日,他挑盐路过芝英,又饿又累且见天色已晚,露宿田畈。第二天早上感觉体力恢复了许多,再看看周边有肥沃良田,又有青山绿水、风景秀美,于是在此住下发家致富。

传说二:芝英太祖是朝廷大官,因为宫内动乱被追杀而往南方逃匿,后在芝英落脚,繁衍后代。

应昌金等人经多方考证,得出结论:应詹属汝南郡应氏第46代孙,距今1670余年。詹公,字思远,生晋太康已西年三月廿五,寿79,先后与三位夫人生了四个儿子。他义勇立功,晋元帝间被授以武功大夫。之后,应詹的子孙后代聚族而居,并不断往外迁徙。如第55代时,智玑迁往可投应村;第64代的缓公迁到宁海梅林。老应说,他跑了80多个应姓古村,每到一处都细读他们的宗谱,除江西九应村外,几乎都有太祖从浙江芝英直接或间接迁入的字句。他还在几个没有修谱的应姓古村,向年长者了解村史。据他统计,这80多个村共有近20万应姓人士,看来都是同宗同族,同是应詹的后裔。

俗话说,芝英驮(大)祠堂多,的确,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芝英原有81处宗祠(现存40多处)、30处古民居。芝英并不仅有轰鸣的机器、高耸的厂房,在工业繁华的背后,还深藏着重脊高檐的深宅大院,芝英的祠堂等遗存之多,为国内罕见。古老的芝英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应姓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其中的迁徙变化,又演绎出多少人间故事呢?

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主要人脉

在古应国墓地发现之前,人们对古应国知之甚少。直到通过考古发掘古应国墓地出土的应国青铜器,专家们研究了青铜器上的铭文,人们才逐渐对它有所了解。

“古应国是两周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个姬姓诸侯国。”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认为,它的范围大致在沙河以北至汝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带。

3000多年以来,古老的应国经历过无数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早已消失,但有史书记载,应氏部落的第46代孙应詹、应滔两兄弟渡江往南迁徙,应詹安家于婺州大田(即芝英),应滔安家于江西。

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12件应国文物传世,但流落在世界各地。考古专家对古应国地域发现的三四百座古墓进行了长达10多年的挖掘,出土数千件文物。其中就有应国贵族墓数十座,还有一部分稍晚一些的楚国贵族墓,这证实了应国为楚国所灭的史实。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古应国消失之后,几经辗转,流落江南的芝英应姓,是古应国的一支主要人脉。

应詹是中国应氏南宗

读者欲了解古应国消失之谜,可登陆央视网站“走遍中国”《寻找神秘的古应国》(2009年2月7日)。关键词:鹰形玉器,鹰形代表什么?“鹰”与“应”之间有何联系?

史书记载,芝英始祖应詹,世居汝南,西晋末随元帝渡江,安于婺,明洪武后,大田更名芝英。根据《龙溪冠阳应氏宗谱》“詹公后裔布衍初探”,我市官田(芝英)是南宗应氏的发祥地,如山东省齐院始祖应勤、湖北省楚院始祖应和、江苏省吴院始祖应瑾、福建省福州始祖应让公裔孙智颖公、上海市松江始祖等,都是从官田(芝英)析居而始。

8月,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曾播出《失落的古应国》的专题报道,探究了古应国的消失之谜。而后河南平顶山市古应国墓考古组组长、考古专家王龙正博士来芝英对应氏后裔进行了考察。王博士翻阅了芝英古村族谱后,证实芝英应氏是古应国的后裔。他还说,他已经研究古应国墓10年整。芝英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宗祠民居如此之多,且都姓应,如此古镇全国十分罕见。

前年6月,应昌金在江西省跑了半个月,找到了从芝英迁徙至此的3万多应氏后裔。江西有个九应村,其宗谱记载:太祖应滔与浙江芝英的应詹是叔伯哥弟,这个村现有人口五六千人。他在九应村查看了宗谱,又与几位年长者座谈,都未发现有外迁记载。

在其他应姓古村,老应收集了他们的村谱,发现他们与芝英应氏祖宗有血脉联系,证实芝英是江南一带应姓的发源地。他还说,他收集的许多资料都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的有关教授得到证实。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历史名人

应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玚: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启霖:蜜岩应氏,本系河南省汝南县南顿名门望族,唐长庆年间有一位叫应彪的先人来明州(宁波)任刺史,其子孙遂在鄞州区安家落户,并于八百多年前迁至蜜岩定居。几百年来,应氏代有才人出,最著名的当推“亨得利”钟表的创始人之一应启霖。

在村中,我们找到了钟表眼镜名店“亨得利”传人应善棠。眼前这位老“亨得利”,竟是应启霖的堂弟。

84岁高龄的应老,面色红润,戴一副考究的无框眼镜。无论是容颜气质,还是言谈举止,都隐隐显示老人曾经有过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老人告诉我们,他从15岁开始,便背井离乡,成为“亨得利”沈阳店的一员。

从老人的诉说中,我们得知“亨得利”先前开在宁波时命名为“二妙春”,由村人应启霖、章水长沙潭村(此村造皎口水库时已淹)的庄鸿皋、舟山的王光祖三人一起创办。1915年左右,生意兴隆的“二妙春”在杭州设立分店,始取名为“亨得利”。接着,应、王、庄三人向上海发展,并在上海奠定了“亨得利”成为钟表眼镜名店的基础。随后,声名鹊起的“亨得利”向其他繁华都市进军,西南至昆明、成都,西北至西安,东南至厦门,东北至哈尔滨,最多时全国有64家“亨得利”,光沈阳就有3家连锁店。不过,在“亨得利”创办十来年后,年仅48岁的应启霖在上海英年早逝,“亨得利”遂由其子应美康接手。受应启霖的影响,蜜岩村先后有50多人走出山村,从事钟表行业,其中少数人在“亨得利”羽翼丰满后,另立门户。应老介绍后,领着我们来到应启霖的故居,并在故居前拍照留念。

蜜岩村依山傍水,山林资源丰富,历史上,村人以种桑养蚕为生。至近代,贝母兴起,蚕桑业逐渐衰落,如今已经消失。今天的蜜岩人以贝母、茶叶为主要农业收入,不少村人则走出山村,或工或商。蜜岩入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着小康之路迈进。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3,大田里(诸应)应氏:芝英镇。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据《应氏先型录》记载:“(应詹)卒葬(永康)河头。”经应氏先贤应宝时(敏斋)考证,应詹卒后,葬永康前山杨小河头,士名庙坛。民国时期应詹后裔应继周根据应氏先贤应敏斋提供的线索,在离芝英1公里的前山杨小河头,认明高阜,为鼻祖之墓,乃于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石碑(神道碑),长留纪念。后来由于土地所有制变革,墓地被沦为桑田旱地,石碑被搬迁于他处。1984年10月,笔者在搜集地方史料时,找到这一碑刻。至今此碑已由芝英老人协会收藏于芝英义庄祠堂。碑上刻的字还相当清晰。碑文分3行直书刻字。中间一行刻:“东晋南迁始祖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应思远公碑”19个字,右首一行刻明:“皇清宣统元年(1909)岁次己酉仲春月吉旦”,左下首一行署名:“永康应氏后裔敬立”字样。但据浙院二世孙、后唐天成(929)己丑状元应昑的文章载,应詹却于“太和三年(368)戊辰葬于杭州之钱塘赤水乡,建塔曰六和。”

4,可投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子应德镕,由仙居回迁永康,卜居可投应。尔后析居占川(半坑),当渡(灵岩寺前)、英阁、仁塘、下邵、古竹畈、黄溪滩、大园、应南溪、雅应、大文山(大坟山)、应益、新竹、灵阳、芝英七村、在城(河头)等地。

5,岩后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三子应德通从仙居回迁永康,卜居灵岩山后(岩后),尔后析居墁川(墁塘)、金川(金岗龙)、永康城及武义桐琴等地。

6,西村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幼子、兵部员外郎应德珏回迁永康,卜居日岭(今西村),尔后析居各地。

7,芝英应氏:应詹后裔,万行7应俭,字克良,嘉熙间进士,任金华训导。爱金华山川秀丽,遂从钱塘迁居永康诸应,后改芝英。民国期间《芝英应氏宗谱》中,芝英应氏始祖缺讳,排行为九。今参照两谱相互补充。芝英应氏始祖以应俭为妥。至于排行,是否可以“万”、“九”两用。追溯其外纪时,可仍用钱塘排行字目“万”字,记述芝英应氏始祖仍以“九”字作为字目。

8,后杜应氏:应詹后裔,据《应氏总祠主谱》,宋宣和时,有应文臣者,曾任中散大夫,后从高宗南渡至临安,休致于仙居下阁,避世转徙永康可投之将川(今长坑)。应文臣有子和、子中两个儿子。与陈亮是同时人。陈亮年轻时曾在将川(长坑)讲学。与文臣父子有交往。长子子和于宋淳熙时登进士第,题诗有“三红”之句,时号“三红秀才”,敕郡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

9,仁和坊应氏:应詹后裔,据缙云五云《应氏宗谱》,百行3应师,字仲甫,号觉翁,博览古今,好吟咏,不以利实禄动其心,所著有《苍山集》并诗文。……娶妻外管田氏,合葬十八都经堂前望云庵。随父任温州治中还经缙云,卜居邑西仁和坊。尔后析居十三都盖竹、五都山湾、六都丰溪,五都东斜、五都大筠、十四都乌生、寺后、梨仓、八都、七里、越陈、应庄、周山头、杜塘、下余、下畏、周塔、官店、龙津坊、十七都大园、十七都黄山、山溪吴、十四都车坑、古路、韩畈、坑上、上周、东溪、郑坑口,皂树岙、三湾、双弄、葛湖、石笋前、筠川朱村、下阳、鹅岸、岩泉、长丰、东渡、新建、吴孝、吴岭、郡城、桑谷、樊庵、连塘、洪岭、大蓬、桑弄、东和坊、岭头、岭脚、三岭下、双龙、东街、双谷等地。

10,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11,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12, 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应氏家族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二、 迁徙分布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6,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7,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三、 郡望堂号

郡望:《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1、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堂号]

1,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2,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

3,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4,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

5,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祠堂,堂号为“择善堂”。

6 ,彝叙堂 :浙江省诸暨“暨阳义门应氏宗谱”载,祠堂为 “ 彝叙堂”。

7,汝南堂:湖北省崇阳县八斗山应氏宗祠,堂号为“汝南堂”。

8,余庆堂:浙江省绍兴市兰亭镇下大庆村(山阴大庆)应氏,堂号为"余庆堂"。

四、应氏分布

1,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易迳⒕印

2,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有应氏家族聚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

另外,楼主的类别没有选对哦。所以才没有人答。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3,大田里(诸应)应氏:芝英镇。在今芝英一带。始祖为应詹(289~367),又名斌,字思远。原籍河南汝南南顿。东晋时随晋元帝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占籍永康,留家于此。东晋建元初,加封天下兵马都元帅忠国武平王。据《应氏先型录》记载:“(应詹)卒葬(永康)河头。”经应氏先贤应宝时(敏斋)考证,应詹卒后,葬永康前山杨小河头,士名庙坛。民国时期应詹后裔应继周根据应氏先贤应敏斋提供的线索,在离芝英1公里的前山杨小河头,认明高阜,为鼻祖之墓,乃于清宣统元年(1909)重建石碑(神道碑),长留纪念。后来由于土地所有制变革,墓地被沦为桑田旱地,石碑被搬迁于他处。1984年10月,笔者在搜集地方史料时,找到这一碑刻。至今此碑已由芝英老人协会收藏于芝英义庄祠堂。碑上刻的字还相当清晰。碑文分3行直书刻字。中间一行刻:“东晋南迁始祖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应思远公碑”19个字,右首一行刻明:“皇清宣统元年(1909)岁次己酉仲春月吉旦”,左下首一行署名:“永康应氏后裔敬立”字样。但据浙院二世孙、后唐天成(929)己丑状元应昑的文章载,应詹却于“太和三年(368)戊辰葬于杭州之钱塘赤水乡,建塔曰六和。”

4,可投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子应德镕,由仙居回迁永康,卜居可投应。尔后析居占川(半坑),当渡(灵岩寺前)、英阁、仁塘、下邵、古竹畈、黄溪滩、大园、应南溪、雅应、大文山(大坟山)、应益、新竹、灵阳、芝英七村、在城(河头)等地。

5,岩后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三子应德通从仙居回迁永康,卜居灵岩山后(岩后),尔后析居墁川(墁塘)、金川(金岗龙)、永康城及武义桐琴等地。

6,西村应氏:应詹后裔,唐太和年间(827~835),应傅岩幼子、兵部员外郎应德珏回迁永康,卜居日岭(今西村),尔后析居各地。

7,芝英应氏:应詹后裔,万行7应俭,字克良,嘉熙间进士,任金华训导。爱金华山川秀丽,遂从钱塘迁居永康诸应,后改芝英。民国期间《芝英应氏宗谱》中,芝英应氏始祖缺讳,排行为九。今参照两谱相互补充。芝英应氏始祖以应俭为妥。至于排行,是否可以“万”、“九”两用。追溯其外纪时,可仍用钱塘排行字目“万”字,记述芝英应氏始祖仍以“九”字作为字目。

8,后杜应氏:应詹后裔,据《应氏总祠主谱》,宋宣和时,有应文臣者,曾任中散大夫,后从高宗南渡至临安,休致于仙居下阁,避世转徙永康可投之将川(今长坑)。应文臣有子和、子中两个儿子。与陈亮是同时人。陈亮年轻时曾在将川(长坑)讲学。与文臣父子有交往。长子子和于宋淳熙时登进士第,题诗有“三红”之句,时号“三红秀才”,敕郡至观察使,掌中军都督府事。

9,仁和坊应氏:应詹后裔,据缙云五云《应氏宗谱》,百行3应师,字仲甫,号觉翁,博览古今,好吟咏,不以利实禄动其心,所著有《苍山集》并诗文。……娶妻外管田氏,合葬十八都经堂前望云庵。随父任温州治中还经缙云,卜居邑西仁和坊。尔后析居十三都盖竹、五都山湾、六都丰溪,五都东斜、五都大筠、十四都乌生、寺后、梨仓、八都、七里、越陈、应庄、周山头、杜塘、下余、下畏、周塔、官店、龙津坊、十七都大园、十七都黄山、山溪吴、十四都车坑、古路、韩畈、坑上、上周、东溪、郑坑口,皂树岙、三湾、双弄、葛湖、石笋前、筠川朱村、下阳、鹅岸、岩泉、长丰、东渡、新建、吴孝、吴岭、郡城、桑谷、樊庵、连塘、洪岭、大蓬、桑弄、东和坊、岭头、岭脚、三岭下、双龙、东街、双谷等地。

10,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11,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12, 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应姓来源有四个,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应姓的“应”读yīng。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市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福建省建宁应氏。自宋朝从江西宜黄县迁到建宁县里心镇。现在子孙遍布各地。现在江西上饶县应家乡,五府山。江西广丰县大南镇,吴村镇漂塘,社后乡,下溪乡,杉溪乡。玉山县华村乡,文成乡等地均有聚居。讲的口音是建宁腔,也叫麻山腔或南丰腔。现在年轻人已不太会讲祖话。(老年人相传是来自建宁府上查县高垦头)解放前是民国七年(1918年)修过谱。当时各地后裔均到建宁县里心镇修过谱。最近是1993年冬1994年初重修家谱。据说当时上饶应家乡等地后裔修过。老祠堂还在。字派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后面好像还有“先绪克绍兆代英华”。1994年修谱加了“兴茂思贤,福泽永辉”。望各地子孙看后自己对下字派。 8,江西萍乡应氏。出自河南汝南第,清朝年间由应氏应昌凤携家迁至江西省萍乡市定居。迄今子孙人口众多。 9,鄞州应氏。

应姓的迁徙分布

应姓的分布:“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