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李氏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山西李氏族谱,第1张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安登宝殿,科选百才智,笃印宋鸿峰,华夏法典正。  

山西李氏:广运永孝常。  

山西李氏:桂林永庭士,春景金东生;光贵兰远逢,万事庆大清。  

山西孝义:贵仲成盛现,增启清开学。  洪桐祖籍: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山西李氏:金世学井,洪宪文成。  

山西运城:景耀慎克。  

山西平遥:可山秉世光清国。   

山西大同:连文元锦肇。  

山西交城:软登文大永秀,玉长尊廷立士广。  

山西平定:日英山明水秀。  

山西五台:唐如进广国春。  

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山西平定:万恒华千德。  耕读堂李:翊庆定永嘉。(山西永济)   

山西喜鹊:玉春守俊。  

山西洪桐:玉亭茂树,尚传守成;克计广侯,昭燕培凡。  

山西李氏:源聚泰华,明阁昭霞;兴仁俭让,万世吾家。  山西洪桐:月成兴相道。  

山西洪桐: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扩展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参考资料:

李氏家谱_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西社镇下辖村委会包括西社村委会、高渠村委会、马家沟村委会、清水庄村委会、范家庄村委会、三界庄村委会、张家庄村委会、刘家庄村委会、李老庄村委会、东庄村委会、中社村委会、仁义村委会、铺头村委会、韩家庄村委会、合富村村委会、隆兴村委会。

能查到

三槐堂王氏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得派自太原,分支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祜的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彻(王言长子,余不详),第三代王祜、王祉,第四代即王祜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王祉有无后裔不详)。第五代十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六代,有记载的共二十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七代中的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殿帅府太尉),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王言之后裔)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七代王皋举家护驾孟太后(又称隆祐太后)、后又护驾宋高宗南渡而来,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太仓沙溪,称东沙支;次子王铎,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胤,居无锡沙头,称西沙支。东沙、中沙、西沙各支均以王皋为第一世。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徙繁衍,散居各地,枝繁叶茂。下面略述迁居江阴的各支。

东沙第九世,有贵八公于元代中期迁居江阴砂山化成乡(周庄镇)万安桥,是为三沙王氏江阴始迁祖。第十世,其堂侄士珍公、安一公(均为贞三公子)迁居祝塘(士珍后裔为民支,安一后裔为军支),恒(贵二公子)、敏(世荣即贵七公子)于元至正末年自常熟尤泾里徙江阴顾山古塘。恒孙裕(第十二世)复徙常熟山塘,为山塘始迁祖;敏则世居古塘,是为古塘始迁祖。

敏生二子,即十一世堂、恕。堂(1325—1357)字希太,生三子:善、和、彝;次子恕,字希仁,生二子:即十二世礼、贤。贤字思中,有才名,喜吟咏,有诗集行世,贤生三子,即十三世俊、伦、伟。伦嗣于礼为后,生五子,即十四世溱、洧、洪、格、澄,五人生子达十五人,俊之孙七人,其时天下太平,古塘王氏经三代人之努力,开始进入家族繁盛时期,蔚为古塘之大族。伟字隐南,游学江阴,定居华溪,为不忘古塘祖地,更名华塘(现江阴市徐霞客镇峭岐地区),生子四人,孙十一人。

贵八公后裔第十二世元吉迁居江阴千家场斜坝、杨舍花园,第十三世林迁居江阴谢家桥黄泥坝(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内),檎迁居横河巷头上、沙湖碾砣桥(现江阴华士镇与张家港市杨舍镇泗港街道相邻区域),森迁居江阴唐沙(现江阴市城东办事处辖境与张家港市金港镇相邻区域),贵二公后裔第十三世经迁居江阴北漍镇(现与顾山镇合并)清水洞桥。

中沙第十世,有吉一公迁居江阴华墅(称在镇支),吉二公迁居江阴清化乡(称清化支,清化乡1949年后分属周庄镇、华士镇)。第十一世,有子良公迁居江阴马嘶水潭,以道公迁居江阴南新桥(今均属新桥镇)。第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第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江阴筑塘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江阴杨舍白鹿(现张家港市杨舍镇白鹿街道)。

西沙第十世,有天民公迁居青旸镇南马家湖(今属青阳镇桐岐办事处),其弟天惓公迁居马镇东常村(今徐霞客镇上东村),东常后裔又迁居泗河镇时家圩(今南闸街道),嵩公迁居江阴宝池乡(今周庄镇北部)。第十二世,有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今属祝塘镇)。第十三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其后裔又分沙头支、无锡在城支。今年调查,又发现西沙二世王胤长子之后裔生活于江阴桐岐(现亦属青旸镇桐岐办事处)王家弄村,正准备续修新谱。

据有关资料,三沙王氏现有东沙分支八十一支,中沙分支四十一支,西沙分支一百六十八支,三沙合计共有二百九十个分支,堪称三槐一脉中的一个大家族。

东沙王氏始迁江阴古塘祖王敏,据《东沙古塘王氏宗谱》卷七《世系表》记载:“敏,贵七子,字伯明,仕元为荣怀元帅府万户,尝设关扼伪吴,有保土功。至今称王万户关及王舍人桥,遗迹尚存”。其事迹在王应辰《古塘始祖万户伯明公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元末明初在张士诚准备渡长江南下之际,“公相视地势,仗义誓众”,集合乡兵以备。在张士诚渡江至福山后,“将因粮于四境,怵公有备,不敢犯,独公所保,克全无害,人皆服公先见。”“以故数十里内,烽火无惊,纺不停经,耕无悬耜 ,士民德公甚,为梁以旌公伐,至今土人犹名王舍人桥。”“自丙申(1356)讫丁未(1367)前后十二年,公且战且守,务在保境安民,终士诚之世。”

古塘王氏真正兴旺发家,始于王伦。王伦(1418—1499),字德常,号西岩,为东沙王氏第十三世。自此古塘王氏人才辈出,有经营工商业的,也有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的,再有世守田里而务农的,在手工业、政界、农业、文化等领域中作出了一定贡献。现已了解到,王伦兄俊,后裔居地有小墅桥东街、常熟祁村南王家巷、常熟小东门钟楼头、后巷里、五房庄、常熟小石桥等。王伦第五子澄,生四子(第十五世):授、抚、揖、按,居地有瑶岸、曹家庄、赵家巷、上车场(今周庄镇路口桥下沙里)、锡城中市桥、华德桥、西塘市、长泾镇、马镇一保南巷、常熟菜园村、石井苏庄、云亭北街等。

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古塘王氏不断向外地迁徙,以求生存。其中,有迁居无锡县五房庄、后巷里、南龚巷、荡上等,又有徙居常熟县河头大坝、车路坝、南村坝,也有迁居江阴长泾镇、董庄桥及北渚等地。以上仅为顾山古塘王氏部分迁徙分布情况,尚不包括以上迁徙地后又再迁的情况。

明朝正统年间,王伦弟伟(字德彰,号隐南)游学至江阴凤过乡(也称凤戈乡)见华(花)溪地面,水清土厚,可乐可耕,遂迁居于此,并改名为“华塘”(花塘),意思不忘顾山古塘之意。后至十五世时,子孙留居华塘(前王村、后王村)者外,有迁居蓉湖柳塘(今江阴月城及武进芙蓉),后有迁居善政桥、晖墩、丘村等地者。

现根据华塘原谱记载及其他已独立修谱的资料归纳其后,华塘王氏的分布大致为:

峭岐:前王村,后王村,陈铁村,小村上,庄家村,凤戈庄,孔家浜,楼下,灰墩汪家村,西张村,邱缸爿,钓台村,上场,吉家村,许家村,陈子白殷家庄,顾家跳。

周庄:茂墅东墩。

要塞:王家场,果园里,顾家村,范家埭,高家衖,黄石桥钱家村,塘坝头,萧家村,蒲鞋桥王龙村,东桥,徐三村,黄泥坝,板桥,陆家村,焦家村,戴家弄,王家村,严家埭,贯庄,双牌。

山观:尤家埭,户岐村,金童桥。

南闸:灰墩下村,河西,施园场,后塍,曲里吴家埭。

云亭:江家冲,龚家宕,周家村,李家村。

璜塘:皋岸曹家村,大住基,东元塘,东胖官村,保家庄,跳里。

青阳:朱家坝,牌楼头黄家村,坝上李家村, 严家坝,南村头,塘头桥,俞家浜,西阳村,严家坝,茅柴村,邱家村,西衖,北街。

月城:赵家村,蒋家村,中腰坝,陈四房庄,月城桥北街,戴庄李家村。

西郊:梅园里。

文林:茂墅,西旸村。

祝塘:王家住基。

夏港:於王村再迁申港王家店、中街、史巷里及恐龙园旁丁庄村。

城内:三元坊巷。

张家港市金港镇香山青墩。

外迁的有:宜兴,常熟梅里,靖江,无锡等地。

东沙古塘王氏还有迁居山观(今江阴市城东办事处)成章坝等地者。

世居荻扁的王氏中沙支,分“在镇支”(今华士镇)与“清化支”(今周庄镇南部、华士镇西部)。十一世子良公(德二公三子)迁居江阴马嘶为“水潭支”、以道公迁居新桥为“江阴南新桥支”(均属今新桥镇)。十二世有居敬公迁居江阴云亭为“江阴云亭支”(今云亭街道)。十三世有维善公迁居筑塘为“江阴筑塘梧村支”(“筑塘”即今祝塘镇,梧村今属华士镇)、庠公迁居杨厍西北为“江阴杨厍白鹿支”(今张家港市杨舍镇)。清化支地名:长房:连三基、侯士巷,二房:北庄、地板上、常熟东乡浜家市。清化老王巷支地名:老王家巷(老王巷)、龙丼上又名草塘龙丼(丼,读端,去声)、华墅中渡桥、雷家基。南新桥支(水潭支)地名:南新桥、华墅、虎圣堂、常州北外西篁村、无锡东外常庄巷、杨厍前溪巷。

王氏西沙支,第十世有天民、天惓兄弟俩在元末明初战乱中失散,分别到江阴青旸、江阴马镇定居,天民公后裔成为“江阴青旸马家湖支”(今青阳镇),天惓公后裔为“江阴马镇东常支”(今徐霞客镇上东村)和“江阴泗河时家圩支”(今南闸街道)。第十世又有嵩公迁居江阴敔山湾,后裔为“江阴敔山湾支”(今云亭街道)和“江阴宝池支”(今周庄镇),十二世让公迁居江阴荡南为“江阴荡南支”(今祝塘镇五福村)。第十五世有文度公迁居江阴邑城为“江阴支”。江阴今临港新城地区有“小沙头支”,始迁祖待考。光绪元年(一八七五)以来东常支、敔山湾支、宝池支合修《东常王氏西沙支谱》,计修入敔山湾支、宝池支、顾家桥支、瓠岱桥支、尖上支、江阴大街支、尖上支(现属无锡)、丁塔支(现无锡堰桥)、黄山港支,东常支(又分小二房支、号里窑上支、旸岐支、东房分、西房分、船形分、老三房分、祝塘南街、马鞍桥支、后土头支、里庄里支、江阴北门西门支),注明另修有秦泾桥支、马家湖支。

三槐堂三沙王氏在江阴的繁衍分布既广且多,长期居江阴666个姓氏之首(目前居第二位,在张姓之后),江阴135万人口(不含外来工新市民)的5%左右,精确统计有待日后。所谓“长天秋水家声远,一脉三槐世泽长”,非虚语也。

  山西哪个县出过100个宰相我就不知道了,不过要说宰相村是真的有的。因该是个家族。

  中国“宰相村”即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氏家族中在学术领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晋裴秀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图学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被誉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子为《三国志》作注,其子裴驷、曾孙裴子野分别著有《史记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称为“史学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风,对研究我国隋唐时期西北社会状况有重要价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使团出访日本的人,为发展中日邦交做过重要贡献。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国公。现晋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宗祠(又称晋公祠)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历朝历代都有重修,现仅存前殿、后殿、状元坊等建筑遗迹。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书法石刻的百科全书,原有古碑数十通,在史学和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著名的有“裴鸿碑”(镌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裴镜民碑”(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书写)和“平淮西碑”(唐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军机大臣祁儁藻书写)。这些珍贵的石碑在流传了千百年后遭遇劫难,仅存“平淮西碑”实在令人扼腕。所幸的是,东眷裴氏第76代孙、当时的族长裴富仁冒着生命危险,把全部六卷《裴氏世谱》用油纸包起,偷偷地藏于村中大槐树的树洞中,才使这一研究裴氏最宝贵的文字资料幸免于难,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裴氏家谱无异于史书。裴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人才辈出,官吏不断涌现,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裴氏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之士,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学的结果,这也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为了保护裴氏家族文物,发展旅游业,闻喜县政府决定建立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裴氏碑苑、裴晋公祠、裴氏宗祠、中华裴氏文化城等景观以及商贸区和娱乐服务区。1994年裴晋公三月三古庙会已恢复,许多建设项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晋公生平业绩展、裴氏文化旅游区微缩景观、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将军坡等景点,已开始接待游人。

即墨马氏

分支及分布 即墨马氏主要有来自云南、河南及山东各地。

来自河南 河南商河的马氏主要分布在即墨七级镇龙湾头

村(约700人)、蓝村镇附近村庄散居有四五支,人口数量不详。

家族优秀人物

马志泮:(1706-1802)字毓秀,号龙坡,别号懒仙,清代即墨西龙湾头村(今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马志泮自幼钟情丹青,后跻身仕途,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居家耕种,中年开办学塾,教书育人聊以自娱。马志泮喜爱散文诗赋,著有《葩经辑略》、《红笺记》、《一草杂咏》、《平龋记稿》和《崂山逸笔》等。其中,笔记体小说《崂山逸笔》对崂山的许多山川名胜作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描述,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可读性很强。马志泮的绘画造诣也很高,晚年作品皆落款为“龙坡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画虾为最精,有“马虾子”之称。嘉庆七年卒,终年97岁,留有《崂山逸笔》传世。

来自云南

一、据墨邑南乡郑疃社《马氏族谱》引,“吾宗故云南籍也明永乐二年徙居即墨金家岭疃相传 始祖来时兄弟二人一适墨北邑今营上下疃神山埠诸同宗即 仕亨祖支派乃伯仲失考年远族繁无谱可徵。”马道亨后裔分六支:1、金家岭支(约2400人),今崂山区金家岭社区;2、灵山卫支(约1050人),明朝正德年间,五世有族人(名字失考)从金家岭奉旨迁胶州南乡灵山卫任职,武官官职待考,至九世马万年卜居北屯村,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北屯社区;3、马家屯支(约800人),八世马永立、马永禄、马永乐、马永山堂兄弟四人从金家岭徙居墨邑西部立村,今即墨南泉镇马家屯。4、湍湾支(约90人),十三世马瑞俊、马瑞杰、马瑞何、马瑞侦、马瑞管、马瑞宾兄弟六人从马家屯徙居湍湾,后有九世马万胜后裔迁入湍湾聚族而居,今即墨七级镇湍湾东街村;5、西牛庄支(约百余人),十三世马瑞疆从金家岭徙居西流庄东北角立马家庄,解放后并入西流庄,今青岛市李沧区西流庄社区;6、马哥庄支(约120人),十四世马起方从金家岭徙居马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马哥庄。

家族优秀人物

马论业:1945年1月出生,山东即墨马家屯人。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月加入民进。大学学历,副教授。曾任北京军区4658部队农场学员,北京顺义县北务中学教师,青岛化工学院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主任、主任,基础课部主任、副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政协沧口区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委员、省委副主任、青岛市委主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五届、六届、七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八届山东省政协常委。

金家岭、马家屯、湍湾、西流庄、马哥庄,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即十六世开始至四十五世用字辈,命名定式:

文会业克振 宗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北屯支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自十九世(克字)开始用字辈:

君秀宗克振 启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二、据即墨城北下疃、营上《马氏族谱》记载:“吾马氏自元时世居即墨传闻始祖徙自云南住城北马家村离城三里官任侍郎之职讳字失传茔域仅存所可考者自进泊祖占居下疃有碑墓存焉进泊祖生二子长讳玉次讳仕亨。”马进泊后裔分五支:1、长子马清泉居今即墨下疃村(约200人)、三泉村,其后代派为长支;2、次子马清德居今即墨营上村,其后代派为二支;3、三子马清枝居今即墨演泉村(约40人),其后代派为三支;四子马波海居今青岛市市北区河马石村(约800人),其后代派为四支;五子马继侁居今即墨王宿庄村(约400人)及乔家屯、仰岚岭村,其后代派为五支。

从十三世至三十二世,按字辈命名定式:

中士清可贵 效初自有真 崇本同兴业 明伦丕敦宗

三、据即墨店集镇神山埠村《马氏族谱》载:“吾马氏之受姓也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厥后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年代久远罕有考稽我双山马氏先祖世家云南元初我始祖荆斋公迁居莱阳之双山。”马室,字荆斋,其后裔自明初分成四支:1、长支斌祖派:七世马斌留居莱阳双山(今莱西夏格庄东双山村,约500人)、九世马友谅徙居章丘徐家寨(今章丘马徐寨,约600人)、十二世马京枝徙居即墨段泊岚镇瓦戈庄(约100人)、十三世马伯迥徙居即墨段泊岚镇栗林、十四世马应雷徙居即墨蓝家庄、十五世马廷玺徙居莱阳泊南(今莱西)、十六世马元徙居即墨乔家屯(约120人)、十七世马文厚徙居即墨埠后(约18人);2、亨祖派:居莱西双山;3、志祖派:八世马富徙居即墨神山埠(约800人),今即墨店集镇神山埠;4、原祖派:七世马原徙居莱州府昌邑县小章庄(约600人),今昌邑宋庄镇西小章村。

家族优秀人物

马亮:字经邦,号贞干。马源之子,住双山村。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管军千户,统领士兵一千余人,正六品(待查)。后在军中历任管军总把、都督府元帅(正三品)。 (康熙十七年《莱阳县志》卷之六 二十二页)

从二十二世至五十五世,按命名定式:

贞举玉魁良 克广恭信彰 宁建启令望 贤圣万载芳 成开昌基业 俊修增金浩

四、即墨普东镇赵家街马氏,约有150人。传说:先祖从金家岭迁来,因无族谱记载,无法证实其来历,现正在考证。

五、即墨温泉镇臧村马氏,约有 人。传说:先世云南人,明永乐年间迁居墨邑城北马家庄,后徙居臧村。

六、即墨王村镇马家高戈庄,约有30人。传说:家族自明永乐二年由云南迁来,后分出一支携家谱迁到崂山居住,不知所踪。 正在使用的字辈:云瑞宗昌章 文俊智学广

七、即墨同济街道柘车河马氏,约有300人。传说:从即墨城北栗行,先迁即墨楼子疃,再迁柘车河。

八、即墨鳌山卫镇马家白庙马氏,约400人。据《马氏族谱》载:“故明永乐二年自云南迁居墨邑东南崂山解家庄(今北宅街道孙家社区)安居乐业数世矣至明季由科(课)税相累即将家产卷弃而迁之。”马礼香徙居白庙、马礼恭徙居海阳、马礼献徙居莱阳。(原族谱载:礼恭公、礼献公散居异地,而不知其所居之处后无考矣)

现正在用字辈:学乃克用(永)光 德如人之本 勤俭方为业 平安即是春

九、即墨鳌山卫镇马连沟马氏,约百余人。传说:从云南初来时,居胶州城西南庄,再迁墨邑东南马连沟居住。有同宗一徙居鳌山卫(现居何地无考),并有衣姓马姓同是一家之说。

十、墨邑南乡马家台马氏,约400人,今崂山夏庄街道马家台社区。本村有三支马氏,从明初开始,陆续由云南迁来,虽然同姓确不同宗。其中一支后人徙居枣行,今即墨店集镇北枣行村;

还有一支后人徙居程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程哥庄。但是,据程哥庄的马氏讲,是从程哥庄分出一支迁马家台,不管怎么说,程哥庄的马氏与马家台村中的一支马氏是同宗,应该无疑。

看第六项

你就是个XX 懒的理你 别丢运城人的脸了!!

叫哥给你上一课!

⊙大运之城,从远古文明一路走来………………………………

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是运城的魅力宣言。所谓“华夏之根”,是因为运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之称。所谓“诚信之邦”,是因为关公的“忠义仁勇礼智信”,影响千年,穿越古今,是我们的精神魅力所在,它与当今所提倡的诚信精神是一致的。所谓“大运之城”,是因为我们这座城市自古是盐运之城、财富之城、幸运之城,更蕴含着运城的发展活力四射,好运连连!

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类在这里迈开了文明演进的步伐,留下了华夏之根、文明之源的重要遗存,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现存各种古建筑1600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在全国名列前茅。

文明之源

这里最早叫中国。198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问:“‘中国’最早是指我国的什么地方?”答案是:“晋南”,也就是我们运城。而且诸多史料充分证明“中华”、“华夏”的称谓,同样源于运城。据史书记载,尧、舜、禹都曾在河东建都。

这里是人类远祖的故乡。中美科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市垣曲盆地考古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它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把人类起源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这里有人类最早用火的遗迹。我们的西侯度旧石器遗址,挖掘出土的“烧骨”,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180万年前。

这里是中国最早的盐业基地。据考证,我们的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食用运城盐池中自然结晶盐,而盐池的开发历史也大约有4000多年。远古时期发生在这里的黄帝、蚩尤之战,就是为了争夺盐池控制权。盐的开发利用,加上火的使用,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演进的步伐。

这里是最早的蚕桑丝绸之源。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半个蚕茧,证实了早在5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养蚕缫丝,也印证了史书中记载的黄帝元妃嫘祖发明养蚕的传说。

这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后稷“教民稼穑”的故事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反映。现留存有稷王山、稷王庙、稷益庙等后稷遗迹,稷益庙里的壁画就展现了当时农耕收获场景。另外,战国时期河东最早的大盐商猗顿,从畜牧养殖做起,经过数年经营,很快成了当地畜牧业大户。

文化遗存

中国最早的“地坛”。现在人们都知道北京的天坛、地坛,而中国最早的“地坛”就在我们这里。当年黄帝“扫地为坛于雎上”,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从汉武帝修“后土祠”第一次祭祀后土算起,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之后有8位皇帝先后20多次亲临祭祀后土。汉武帝刘彻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秋风辞》。因此,万荣后土祠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皇家典祀圣地,当之无愧。

大禹治水留下的著名遗迹。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运城留下了开三门、中流砥柱、望夫台、凿龙门、禹王城、大禹庙、大禹渡、禹门口、禹王坟等众多的遗址和美丽动人的传说。

《诗经》名篇源于运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魏风》中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伐檀》、《硕鼠》等所描写的场景就在我市芮城、夏县、垣曲一带。

龙的故乡在这里。史书记载董父豢龙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闻喜县。

《西厢记》故事发生地。《西厢记》张生莺莺的爱情故事百代流传,使永济普救寺成了世人心中的爱情圣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著名诗句也就成了最豪迈的爱情誓言。

中华宰相第一村裴柏村。该村位于我市闻喜县,因历史上曾出现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3000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员、600多人列入《二十四史》而声名远播。因而,裴氏家族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名门望族。

著名的人文景观遍布全市。这里有天下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壁画艺术宫殿永乐宫,中华祭祖圣地后土祠,中国四大历史名楼之一鹳雀楼,爱情圣地普救寺,中国死海运城盐湖、唐开元大铁牛和舜帝陵庙、司马温公祠等著名的人文景观。

五项传统文化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①董永传说。董永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董永的故里就在运城市万荣县。现在流传全国的《天仙配》故事,就是以实际生活中的董永为原型演绎出来的。②绛州鼓乐。绛州鼓乐在初唐时期便以“擂大鼓”而名闻天下,有《秦王点兵》、《厦坡滚核桃》、《老鼠娶亲》等经典节目,绛州鼓乐多次荣获国家大奖。该团先后出访了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望。200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③稷山走兽高跷。这种表演艺术形式随着庙会文化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④临猗锣鼓杂戏。锣鼓杂戏为我国早期的戏剧形式,戏剧史界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戏曲的雏形,在戏曲发展史上有重要价值。⑤蒲州梆子(蒲剧)。因起源于运城古蒲州而得名,慷慨激昂、悲壮豪放是其唱腔的重要特点。表演素以翅子、翎子、鞭子、胡子、担子等“五子功”而为世人称道。蒲州梆子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被戏剧专家称为我国戏曲的鼻祖。

历史名人

河东历代人物繁盛,名家辈出,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有:哲学家荀况、薛瑄等;文学家柳宗元、王维、王勃、王绩、王之涣、卢伦、司空图等;戏剧家关汉卿;史学家司马光、裴松之、裴驷等;教育家王通等;地理学家裴秀等;水利专家李冰;政治家百里奚、傅说、裴度等;书画家�敤首、卫夫人、薛稷、马远等;军事家关羽、薛仁贵等;纵横家张仪;八仙之一吕洞宾;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

此外,运城还是国家认定的“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七个城市之一。我市的新绛还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的永济市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河东民俗风情很大程度地表现在它的民间文艺活动方面,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最有影响和价值的是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二是民间艺术表演。最具代表性的是绛州鼓乐。三是民间文学。传说、故事、寓言、谚语、笑话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万荣笑话,饶有趣味,幽默睿智,其经典部分称为“七十二争”,在全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品牌。最近,万荣县委宣传部、西安**制片厂和临汾向日葵影视文化中心联合拍摄出了25集万荣笑话电视系列剧,并由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四是民间戏曲。其中锣鼓杂戏、蒲州梆子、永济道情、芮城线腔等都是历史悠久的曲艺说唱形式。有着为数众多的专业、业余演出班社,从事婚丧嫁娶的礼仪服务。

河东饮食文化也源远流长,礼仪周密,配餐考究,做工精细,营养丰富,体现了贵族饮食和大众饮食的完美结合,流传至今,种类繁多,成为驰名全国的“名产名吃”。特别是传统面食——面条、花馍、羊肉泡馍、胡卜、麻花、糕点,已发展为当地蔚为大观的饮食产业,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运城人制作供应的蛋糕更是占有北京超市80%以上的份额。

秀丽迷人的自然景观

黄河美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母亲河的臂弯里,孕育出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同时也造就和催生出了丰富秀美的自然景观。

水为景物之本,水为生物之脉。北来东去的母亲河,自鬼斧神工的壶口而出,一路奔来,在黄河小北干流域的河津龙门,以一个享誉华夏的优美传说“鲤鱼跳龙门”而与河东这块土地上的子民一道,生生不息,共生共荣。她流经运城8个县市,沿途为我们捧出了“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出龙门”(李白诗)的龙门胜景;万亩芦苇荡、千亩荷花塘、千里鲤鱼池的黄河流域最大的湿地湖泊——吴王古渡风景区;“巍巍华渭收眼底,大河奔流如倒悬”的风陵渡风景区;湿地面积13万亩,千亩莲池荷花竞开,苇荡鱼跃,天鹅击水,野趣横生的黄河胜景圣天湖景区;晚霞红似火,水天相一色,岸柳倒映,野鸭点点,碧波荡漾,炊烟袅袅的茅津古渡风景区。而黄河小浪底库区更可谓“高峡出平湖”。我们的垣曲小浪底库区,水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整个库区两岸悬崖壁立,鹤鹭群飞,湖水清澈,鲶鲤贯行,若乘艇游弋,可饱览大自然之奇观。黄河奉献给运城的自然景观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永远的财富。难怪有人形容说,黄河在运城拐了个弯,正好像脖子上的一挂项链,穿起了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

天宝盐湖

要说我们运城以水为美的自然景观,就不得不重推我们的中国死海——运城盐湖了。

盐湖又叫盐池,位于运城市区南侧,东西长20余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90多平方公里。运城盐池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初,为我国古代现唯一的一处天然结晶池盐宝藏。早在虞舜时,盐池就被人们发现利用,舜帝巡视盐池有感,抚五弦琴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跨入新世纪,南风集团公司在盐湖中心位置,开发出占地100多亩的瑞莱斯漂浮浴场,浴场设两个盐水漂浮浴场和一个黑泥浴场。据考证,盐池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活化细胞,健康肌肤。是一个理想的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

在运城,还有几处以水为美的瀑布群,如夏县泗交、垣曲望仙瀑布等,尤以望仙瀑布最为有名。望仙瀑布位于垣曲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望仙乡。由于飞瀑叠落,常年冲刷,在一条长5公里的天然阶梯石峡中,罗列着十余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清澈石潭,一个个喷珠吐玉,琼花飞溅。有三个较大的石潭人们约定俗成称其为风潭、雨潭、龙潭。

条山藏秀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以运城中条山对华夏古文明的贡献为内容,将中条山的名字传播到更大更远的范围。这条横亘运城的古老山系,与黄河母亲一样成为运城人永远的骄傲。在这个山系中最著名的当推历山和五老峰。

历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450平方公里,是山西省最大的生态旅游基地,景区内奇峰擎天,山泉飞溅,古木参天,繁花似锦。历山的山巅有一片广袤的平地,叫舜王坪,传说这里是舜帝耕耘的地方。历山虽然峰高谷深,路险林密,而舜王坪上却地势平坦,花草丰茂,属典型的亚高山草甸带。坪上远眺,一派青藏高原式的独特风光,一年四季,气象万千。历山草密花繁,遍地药材,据统计共有400余种。

五老峰1992年被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老峰古称五老山,因其峰有五座,犹如五位彬彬有礼的老人而得名。景区内生态植被良好,野生动植物千余种。

我只知道山西洪洞县柴氏老家谱的字辈不知道李家的。

山西临汾洪洞柴氏老族谱字辈:8、志、文、青、守、凤、俊、连、世、喜、良、丛。

山西运城闻喜柴氏老族谱字辈:8、文、青、茂、守、凤、俊、树、志、喜、良、丛。

山西李氏族谱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怀兴宪,木果月恒。  山西运城:传玄学,伯阳志广继,世民开唐基,太宗三晋起,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