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裸析方六岳诗歌《月夜忆家》,不少于1000字。
清末民初无为州城(今无为县城无城镇)人方澍,字六岳。清末民初时期在安徽颇具影响的诗人。方六岳生于无为县福路口铁匠岗张村。(亦有传后成长于无城南园)少有才名。自记事后,目睹清廷腐败、列强入侵。方六岳怀着一腔爱国之情,发愤读书,力志报国。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年)举人,名震乡里。曾任李鸿章幕僚,兼东馆塾师。后外放浙江盐政大使。仅一年即辞职,后从教,在紫蓬山(今属肥西县)坐塾。民国后任中学教员。善能文,尤工诗。攀着直插天耸的银屏万级石阶,迎着青色的天空,面对远处无为城西南隅的芝山,北对万里无垠的巢湖。由龙兴寺地藏殿想到青阳九华山之金地(西方,我国五行之说中,西方属金)藏,进而感到此佛教之地生来赋有的智慧和业缘,应为礼种“优昙”(梵语,无花果树一种,意为瑞应或瑞花。见《南史·竟陵文宣王子良传》),修慧业之地。于是兴然撰联:“万磴耸空青,面芝阜,背巢湖,天插银瓶横北斗;九华浮远翠,礼优厚,修慧业,佛居金地比南山。又由此而感故国已去,国体变更,尘寰沧桑、六道轮回,复撰联:问故国、几经沧桑,扰扰尘寰,尽消受、一龛灯火;叹众生、无边苦恼,纷纷来去,最分明、六道轮回。”
途经白湖时,晚清后桐城派诗人方六岳有《白湖即兴》诗云:“长湖逐浪白鹭鸣,渔翁撒网网清明;岸上农妇镰金谷,一湖春秋一耕耘。”寄托了诗人对清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方澎归居故里“绣溪草堂”,后被推为劝学所长,服务桑梓,直至谢世。其诗文现存有《濡须诗选》、《岭南吟稿》、《紫蓬山志》、《巢湖志》等。刻苦砒砺,博览群书。除了学习传统文化外,他还刻苦研究西洋学术文化,探讨富国强兵之策,推崇学以致用。且喜读西欧文学作品,以了解异国风土人情,历史掌故。 在读万卷书的同时,方六岳还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南北贤达。与《三字经》注家李丹叔、两湖名家《书目答问》著者张之洞、陆兰孙以及《廿四史演义》和《幼学琼林》等书作者蔡东藩等,交往甚契,时常把酒论国是,鸿雁递家常。 晚年积极接受新思想的影响,始终与进步人士保持接触。1913年3月中旬,客寓安庆期间,曾与陈独秀、方伦叔、徐铁华等,时集“饮酒阁”长歌赋酬,纵论国计民生。当时无为县有方六岳、卢乐山、程幼伊、卢秋浦和李从龙等,号“芝山五子”,经常聚首唱和,切磋诗艺,增进学识与友谊,声名传于省内外。
方六岳曾在清末本城塾师汤左廷门下受业。在老芝城景福寺中有汤左廷所撰楹联:“结成香国因缘,几世从修,还本来面目;参破禅林法界,一尘不染,现真个头陀”。(注:香国乃佛国名。据《维摩诘经》载,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界一切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方家世代书香,方后高谨遵祖训,有儒雅之风,又宅心仁厚,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不改初衷,在右派难友中广受尊敬。方后高 (1933年生于无为县)谈及曾祖方六岳,为清末孝廉,名诗人。当时清朝名将聂士成在山海关下修一茅亭,欲求一副能与山海关匹配的楹联,方六岳得知后,即撰“题山海关聂军门士城新筑茅亭联”:“乘三军讲武余闲,莳杂花数本,种寒菜满畦,天末唱刀环,九塞澄清靖桴鼓;是万里长城尽处,坐辽海高峰,问秦时明月,樽前语羌笛,一亭春好占榆关。”同乡重臣李鸿章曾来山海关,嘱随从幕僚,各拟一联以进,均不惬意。忽见方六岳联,喜甚,尤为赏识,乃赠以三百金。李鸿章听说作者是无为人,更有同乡之感,于是一回京即派专人礼聘方六岳至其府邸担任其长子李伯行的塾师。六岳后人每津津乐道其事,知不虚妄也。此联一出,即传遍天下读书人。被名报人严独鹤先生誉为天下第一名联。儒生方六岳被李鸿章誉为“皖城狂生”。方六岳在李府教书几年,因看不惯京中恶习,坚辞教职;又因李鸿章爱才心切,荐官浙江盐务史,亦不习惯官场迎来送往,终负笈归里,择地无城绣溪西畔,建寓所兼塾馆名“绣溪草堂”,自号“绣溪遗叟”。
“浮翠山房”过去就在县城西南隅,绣溪公园南侧,是方澍的故居和塾馆。原建筑今部分犹存,但已成民宅。有花厅、学屋、屋室,皆有方澍自写楹联。花厅联“浮云苍狗,譬时局以翻澜,泡影幻乾坤,我自忘机羡鱼鸟;翠黛妆螺,衔远山兮半角,绣溪好风月,天开美景赛蓬瀛。”意说,白云苍狗时局乱,翻滚波澜虚幻机,泡影无情俗浮尘,自鸣忘扰赏虫鱼。忘却计较巧诈心,自甘恬淡无争与。青绿翠黛芝山影,螺形山峦蓬瀛徐。因为花厅住室走廊微小,有狭长而低的坐卧用具。花厅一壶酒,高歌引长啸,方澍不免花厅自鸣联“半榻隐城闉,每从杯酒余闲,数世界名流,我辈是如何人物;一庭好花月,且喜尘氛不到,尽草庐歌啸,此间有无限风光。”
花厅的侧边就是方澍教授学生之处,即塾馆,楹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倒樽前。”长江上游,从四川奉节县至湖北宜昌市一线,重岩叠嶂,无地非峡,就其中最险者三处,称为“三峡”。三峡所指,历来说法不一,历代说法不一,今以矍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方澍性情好癖,闲云野鹤,特立独行,吟诗作对之孤鸿世外人。遂自联云“此地独少佳趣,但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便是天然诗料;先生果何许人,有世外孤鸿,云中野鹤,也能状以癖情。”
方澍的居室有他自写楹联“学仲蔚、小隐蓬蒿,任他蛮触纷争,好将蠹简作田,管城作耒;缅陶潜、高居栗里,听彼风尘扰攘,只得裁花为服,剪叶为冠。”明代俞允文,字仲蔚,年十五,作《马鞍山赋》,长老异之。嘉靖中为诸生,年未四十,即弃举子业,专力于诗文书法,著有《仲蔚集》。晋代大诗人陶潜,字渊明曾居住在今江西九江市的南陶村西之“栗里”。《庄子·则阳》中有“蛮触纷争”典,指由于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管城”是笔的别称,亦作“管城子”,曲出韩愈《毛颖传》。“耒”为原始的翻土工具,形如木叉。风埃昏暗世污浊,归野陶潜避纷尘。不为细小引争端,隐学仲蔚诗书宁。后来,在浮翠山房的厅堂里,悬挂有清末无为才子丁菊痴挽山房主人方澍联“忆公跌宕少年扬,长揖傲王侯,豪气博、台海榆关以外;惟我独深文字感,骚坛失诗伯,吟魂恋、芝山绣水之间。”(《挽方公六岳联》)方澍曾在台岛及渝关一带做过官。榆关一在河南中牟县南,一指山海关。行为跌宕无检束,诗坛诗伯领骚坛。后王鹤天也有联“一代诗名侪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
塾馆开学后,本县、邻县青少年慕名投其名下的络绎不绝。方六岳治学严谨,注重学术、品德与气节的教育,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故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中尤以后被胡适称为创办中国白话报的“开山老祖”的李辛白天资最为聪颖,勤奋好学,因而特别受到方六岳的钟爱。一日,方六岳将自己的旧作《绣溪歌》抄给学生阅读:“澄波起夕阳,一碧风波荡;毂纹细细生,水禽没浅浪。划然双镜平,小桥通溪涨;挥手送斜阳,坐邀明月上。月光倒水长,玉蟾才一丈;溪边老圊家,开门对溪望。”李辛白拜读之余,深受感染和启发,遂作《呈六岳师》一首:“轻烟漠漠雨疏疏,如此湖山画不如。添取草船环翠阁,人间哪必有西湖。”方六岳看后十分欣赏,定为范诗,叫学生传诵。
戴扶青(1908年生于无为)少年时得宗祠资助,曾在县城晚清举人方六岳门下读书,学成后在当地办乡学。
原“清代无为州衙”(民国元年,即一九一二年始改县。原址在二府地,即原大江**防火墙和老城中心菜市场一带。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旋即在十字街东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在的无为饭店东部即为原址。)曾有方澍撰赠新任知州章维藩之联:“地重米襄阳,至今绣水清泠,如见冰心映秋月;家邻包孝肃,共此巢湖灌注,须教铁面带春风。”米芾是襄阳(湖北襄樊市)人,故世称“米襄阳”。米公祠现国中只有两座,另一座在米芾故乡湖北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宋代米公祠及宝晋斋中所藏,早已俱毁。现存建筑是清代在原址六亩田畔重修的。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在祠内建成图书馆,由县劝学所(相当于教育局)所长方澍兼任馆长。一九四九年后图书馆有扩大,后米公祠即在图书馆大院内。近年米公祠又加修缮扩建。一九八一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3年,乡人公推方六岳因为桑梓文化教育效劳之力,就任劝学所所长,不久组织参观团往江浙观摩,次年在无为首设图书馆为民众服务。
无城西门内有个“刘园”联:“垂柳碧胡鬖鬖,庭院日长消宿酒;曲桥红艳艳,园林春去惜余花。”(鬖鬖下垂貌,行吟扶手杖。杯酒醉心绿,隔夜犹酒意。)为方澍所撰,是刘体乾的公馆和花园,通称“刘家花园”。刘体乾,是清末四川总督刘秉璋之侄,曾任海关道,雄于资财,当时称“西刘”,与其叔“东刘”,并称无城“二刘”。园于抗日战争中废毁,原址今为县汽车运输公司所在地。 1926年,北伐军团长陆学文来无为拜方澍为师,住西门留园,后得上峰密令,将前清四川总督刘秉璋在无为刘公馆家藏《古今图书集成》四千余册,命士兵用大布袋捆装,劫往上海。消息付出,无为地方人士一致要求方澍出面打电报追还原物。不久陆学文复电,允许作为私人礼物归还。方澍遂派高子钦去上海领回,陈列于县图书馆之内。
1926年3月,方澍七十寿辰,由王鹤天、李辛白领头发起为方公祝寿。李辛白此时任北京大学出版总主任,特地从景德镇定购寿碗一千只作为寿礼。该碗底部打一“寿”字,外面印有李辛白书的“古稀大庆”四字,下署“民国乙丑年年小阳日蟺绣溪夫子七十千秋赠品——受业李辛白敬献。”寿诞那天,本县、邻县及远道而来的祝寿学生四十多人,宴罢都赠给寿碗作纪念。
方澍寿诞前夕,方府根据民风土俗办了五桌“暖寿”酒。开席前,方澍端坐上方,诸学生行了叩拜托。礼毕,李辛白临时提议王鹤天(1879—1943,早年名活天,后名鹤天,字汝通。祖居无为城里,父鼎臣,执教塾馆,为人刚毅正直,素为邻里称颂。王鹤天幼时随父破蒙,颖悟过人。青少年时代立雪于古文学大师方六岳门下,受到方公道德学问的良好熏陶,奠定了学识和品格上的优良基础)献寿联。王鹤天略一沉吟,即脱口而出一联《祝六岳七十大寿联》:“一代诗名齐五岳,十分春色到双溪。”顿时赢得满堂喝彩。
1930年1月,方六岳不慎感受风寒,病生逝世,终年74岁。此后,李辛白经常前往草堂看望老师遗属。李辛白曾作《过先师绣溪草堂》诗:“绣溪溪畔柳丝丝,人去堂空燕子知。一路斜阳半城水,白头谁与话儿时?”
无为米公祠“拜石亭”即为晚清浙江盐运使,甲科举人方六岳手书,尔今亭虽不存而亭匾尚在。(注:米芾知无为军期间(900多年前),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勤于书法,酷爱赏石。米芾离任去世后,后人为纪念米公,于米公军邸的米芾的书房“宝晋斋”故处建造“米公祠”,将“石丈”立于“墨池”南侧。徽宗南渡,“米公祠”毁于兵燹,“石丈”没于土中。时至清朝嘉庆年间,朱君麟将“石丈”移至公廨(官署),并建“拜石亭”一座。三字。)
清代庐江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中《李太白酒楼联语》:
昔登太白酒楼,见一联云:“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吟诗。”叹其运化之妙,云云。语见嘉兴吴澹川明经文溥《南野堂笔记》中。声木谨案:此联不特语妙,实亦阅历有得之言。无为常曙东茂才师必森告予云:“光绪某年,同邑方六岳孝廉澍,偕友人七八人,应江南乡试,阻风采石。燕子矶上有一寺,中有一楼,专供奉唐李太白神位。孝廉偕友人登山入寺,放言高论,又平日自负诗篇书法皆佳,自携笔砚往题。适寺中有新垩之壁,题诗其上,墨渖淋漓,字大如拳。诗后复有记,谓千载后必有知音者。寺僧心虽甚恶之,然无如之何也。不意正笔飞墨舞之际,忽一老僧自后出,睥其诗字,笑谓之曰:‘方先生自谓诗佳,无人能识,我想太白先生在上,必能识得先生诗也。’孝廉闻之怫然。同人皆谓无故受僧人揶揄,共为不平,终亦无如之何也。”云云。乃知太白酒楼一联,真不为无见,诚唤醒痴人之妙谛也。
在无为季氏宗谱《先大父云亭公行略二十世》涉及“邑中孝廉方君六岳”:
大父云亭公,讳光义,即焕。柳塘公次子也。幼勤学,不荒于嬉,乡先辈无不以大器目之。成童后,丁母艰兼遭兵燹,遂弃举子业,佐曾祖治家务,先意承志,族党以孝称。公昆仲三人,伯大父早世,与季大父同居,友于甚笃。析爨时,房产器具悉听自择。有卜式风。公自有恨书未成,严庭训。虽避乱他方,寄身檐下,犹携吾先考口授之,先考始获早年入泮。同治初,我族续修家乘,众推曾祖为总理,公代其劳三年蒇厥事。曾祖去世,公克继前徽,凡修祠宇、挑祖茔、厘祭产、散学费诸端,非止任劳任怨,且解私囊,至今口碑载道。其于整家规和邻里排解纷难,犹其浅焉者也。公性朴实,喜勤俭,不爱繁华。先居州城之东隅,后恐家人染市井习,移居故里,村名“课芸荘”。基五亩许。周围土墙竹园,树木业杂,开塘养鱼,耕田治食。草屋数十间,名其左曰:“小月当书屋”,右曰“耕读草堂”,邑中孝廉方君六岳屡过其庐,额之曰:“修然尘壒”。公暇时,好植名花修竹。每当盛开时,集名流赏花醉月,博奕行吟,极一时风雅之盛,而与齐瀛仙、翟梅溪、沈冶台、汤左廷诸前辈往来最蜜。皆题公之怡景园,玉照图诗。甚伙客去后,课诸孙读。于鳌及长,兄承尤殷,黎明呼而起,卽授读。亦自手不释卷,至夜静无倦色。鳌辈偶惰,率领游戏园中,以舒其志。并谈古典,使之乐闻。其教法之善有如此。公性好施与,岳父于公彬故后,祧孙敬谦。贫不能娶,公赠币焉。岳母郑年老无依,公迎养之,及殁葬于宅之东阜。长姊适谢,老而贫,公给薪米,具棺木养生送死,至老弗哀,其高谊又如此。公有知人之鉴好善恶,恶虽未形于色。而里中子弟每因公之喜怒,勉为良善。公之懿行,鳌诚难道其万一。谨卽所知述之简末。
孙男嗣熬谨述
方六岳氏还拜撰并书《无为季氏三房分之大房分家谱序》与《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
《季氏谱序》:惟孝格天,感鬼神,开金石,召风雷,其大者。史传所纪,亘古为昭。其次,和雍翔洽于一家,厚德蒸被于一乡一邑。嘉祥懿美远贻予子孙,以无疆之休而可以保世滋大,况幽光爵而愈久其发扬,众愈奇发而为金章紫绶。八驺凄戟昡赫,庸俗人之耳,目一时而已。所以报仁孝者犹浅,必有文章才隽。魁垒之士,问世之英,拔出一时,或台或丘,或先或后,传令名光宗族文苑艺林,觥觥不朽以彼易,此孰得孰失?与吾濡季氏系出鲁季友,姬姓之後。旧谱所云:始出齐鲁,宦游中州,历汉唐迄宋,有图南公者为宋刺史,随高宗南渡,过金陵,止全椒,过濡须。刘氏欲起义,旅规复汴京,招致刺史合谋进取,既至刘氏败,遂留。吾濡须土,田广袤而腴沃,风气质良,人民朴厚,有终老之志。故以图南公为濡须始始迁祖,自是厥后,亦叶代兴,枝条畅茂。数传而后有元礼、子成、庭椿三孝子相继而出,又数传而尾孙、叔房二诗人接踵而生。至前清而大正、岩山诸公,众以三孝子名世,或称三孝子、二才子,先后六孝子纪之志,垂祀之郡、县、乡,贤言者啧啧欢羡,以于议吁盛矣,伟矣。自图南至于今,阅七八百年,其中云礽代嬗,瓜衍椒联,推吾濡巨族。盖族大则人众,人众则居散,居散则情离,而欲疏者亲之,离者合之,此欧、苏诸君子所为,兢兢究心于谱学也。古者氏族,掌于官天府版,籍稽民数而已,生卒年月不繁焉。宋以后谱学始大发明,贤人君子得以伸区区敬之心者,重赖有此季氏谱,盈篇累箧,几于等身。其先世厘为三分,力易施工。亦易蒇三分告成,汇为全牒。分者以别支,全者以合脉,法至善也。夫世风凉薄,兄弟阋墙,操戈同室矣。且抑闻季氏八世同居,其和睦祥善之气,温蔼敦厚之谊,流风余韵,延及子孙。所以孝子才人一门,竞垂文章,润色辉映。千秋信乎,“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吾知始迁之图南公阴德,酝酿非偶然者,故卿相可以代兴,孝子才人不可以世及。观于季氏,为之欢美不置矣。顷渐东老友携旧谱末征序于余,余系其族人士踊跃,激劝勤始勤终,因述其概略如此。
前清光绪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澍六岳氏拜撰并书 民国丁已年十月吉日
《渭清先生行述二十四世》:人生末季,其上者以机智干谋致通显,次亦勤奋能事博名誉。阜室家乡党称之,官司信任之,远近无间言,是即庸中佼佼者矣。下焉者,德薄能鲜,疲恭自败,而不能令不受命。悠悠忽忽,既无志以求自立,复无片长末技以瞻其身。呜呼!是天下之敝人而已矣。季子藻元,幼从巡警教练所毕业。前清宣统元年,任本县警务公所廵长,三年升充本所稽查兼全县灾民户口调查员。是年十一月,递升本县一区巡官。民国元年,改充城区区员,二年升充一区区长。嗣于五年一月,经李巡按使依新官制,改委县警佐咨部注册,兼办城区分驻所事务。而民国元年,于一区廵官差内,曾办本县沿江永成堤等处抢险工程。事竣,派驻黄雒河防缉帮匪,获要匪有功。四年一月,于城区区长差内,经本县各公团以办事得力胪列成绩陈县,转详内务部,核给二等三级警察奖章。是年,县委查屠宰税得力,又由县详前廵按使,核给三等奖章。查办事竣,即充屠宰税征收委员,今仍兼斯差。五年四月,本县组织警备队,委充队长。八月撤消,仍供原差。七年一月一日,县委兼代警备队长。以上历有成劳,遇事敢为无少退,葸乡父老称其勤。能上下和辑,远近无怨谤。况生际乱世,人情万变,处置相安,桑梓平悦。吁!亦难矣。时正年力富强,力兴未艾,立名誉,长室家,吾未易测其所至也,今其族谱将蒇事,余为赘言,因胪序其事。赞曰:繄造物之造万物兮,以人为最灵。人有巧拙灵蠢兮,斯富贵贫贱之分形。渭清生而机警兮,能同座而无忤。短小而精悍兮,乡党悦其善处。金跃冶而称良兮,锥处囊而脱出。纯钩之剑,不可以苴履;跅驰之马,无衔勒之善术。惟中材自绳以就范兮,斯无施而不可。御军士而无谶哗兮,足以克敝而致果。藩虎兕而阱蛟螭兮,纵横进退之权其在我。卜他年拥牙璋而专闻兮,壮军容如荼火。父老希望有成兮,谓掺券其如左。
前清甲午科举人浙江盐大使方树六岳氏撰
濡须,今安徽巢湖市无为县之区域也。经数次多方寻根问祖,于当地宗亲处寻刘氏光裕堂露字号族谱一份,此谱于民国十年六修,全卷分24册。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方六岳)所书。
在邢容钦遗著《无为旧闻琐话》有《秋浦文章六岳诗》:
清末孝谦方六岳、卢秋浦,名士也。六岳讽咏诗什,喷玉唾珠;秋浦洒翰陈叙,奋藻摛英,俱称于时。故有“秋浦文章六岳诗”之誉。六岳诗集未梓行,而民间传抄甚多。据方时生君云,县图书馆藏有抄本。方时生君,六岳之孙也。陡沟小学许谋成校长有家藏抄本之说,惜未亲睹。余亦曾有手抄残本,字迹粗劣,不知何人所抄,已毁于“文革”中。《无为古今对联》有方六岳《挽儿媳双亡联》:“孀媳昔无依,三载孤灯怜只影;亡儿今有泮,一轮明月照双魂。”《题陈氏书房联》:“东井星常聚;南洲榻尚悬。”
清末民初的无为著名诗人方六岳(名澍)就著有《濡湏诗选》(二卷)和《岭南吟稿》(四卷)。
《友声吟集》十六期发表了他《濡湏诗选》中的两首诗:“东风吹雨复吹晴,一路梅花马上迎。向晚波光吞远树,隔江山色压孤城。高楼见月思儿女,异地逢人亦弟兄。一片归心流水急,乍闻乡语便关情。”(《钢城道中》)“故人家在水云乡,风景萧然天一方。远近山悬浓淡碧,早迟稻吐浅深黄。农夫荷笠歌秋雨,牧子垂鞭唱夕阳。向晚独行村落外,凉烟淡月助诗狂。”(《过故人庄》)。
在《岭南吟稿》中有《啖荔枝》:“增城挂绿世所奇,禀精受气维震离(2)。时方落实置监守,达官乃为口腹私(3)。一颗价值千铜钱(4),同心之合五色丝。我正客粤况难得,过此以往谁复知(5)。居湖五月荔枝熟,捆载而来西山陲(6)。牟尼光摇露沆瀣,琼瑶弹缀风离披(7)。红云吞吐齿激激,赪虬大小珠垒垒(8)。单裹玉肤薄罗滑,香凝冰骨星球垂。初似贫人望属餍,粗粝一饱甘如饴(9)。郡中佳植细品次,获此便足他何为(10)。扶荔宫中长荆棘(11),百株迁地同枯萎。守吏坐株且数十,视人如草良可嗤。厥后纷纷传驿堠(12),红尘飞骑争走驰。杨家妃子一展笑,道旁暍死悲枕尸。不详之木此为最(14),贾害何异倾城姿(15)。即今铁艘驶江海,一日千里贡玉墀(16)。犹言远物不足宝,嗜好淡泊真忘饥。东坡愿作岭南人,我亦北望归迟迟。
注释
(1)方澍:清末人,著有《岭南吟稿》。
(2)震离:均八卦名,震象雷,离象火。两句意思:增城挂绿是世间珍稀品,因为它禀受南方炎热气候之故。
(3)两句说,当果实可以摘采时,便有人监守着,这是达官贵人为自己的口福私利。
(4)千铜钱:一千枚铜钱,当时相当一两银子的价值。
(5)两句说:当时我正在广东作客,难以得到挂绿,错过了这个时机,以后谁知能否再有机会得到呢?
(6)两句说:在潮州五月间正好荔枝成熟,在西山那边载有许多荔枝。
(7)牟尼光、琼瑶弹:俱荔枝名。琼瑶弹小如弹丸而无核,有梅花香,出程乡(今梅县)山中。露沆瀣:《楚辞屈原远游》:“含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注引《陵阳子》:“冬饮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8)红云:指荔枝。吞吐齿激激,描写人们吃荔枝的情景。赪虬:赤色的龙。指荔枝。
(9)餍:满足,粗粝:粗米。两句意思:好似贫穷的人,有粗米饭吃便满足了。
(10)郡中:一郡之中。这两句的意思:品尝潮州佳品已满足了,何必追求其他。
(11)扶荔宫:评注见岭南荔枝词(三)
(12)厥后:以后。全句:以后各朝代纷纷使用驿站,斥堠,驰马飞奔运送荔枝。
(13)这两句的意思:杨贵妃一笑,不知多少人暴死于路旁。
(14)不祥之木:这里指荔枝。作者未能认识上述悲剧系统治阶级贪婪所引起的,反而怪责荔枝,是倒果为因的说法。
(15)贾害:自招灾祸。这句的意思同上句一样,认为倾城姿是自招灾祸。
(16)铁艘:指现代轮船。玉墀:玉石台阶。这里指皇帝宫殿。
(17)北望归迟迟:向北遥望家乡,迟迟不愿归、暗示对荔枝的留恋。
附《岭南荔枝词(三)》(谭莹)(1):扶荔宫中扶荔生(2),武皇移种自多情(3)。奇花异果原难得,扶竹扶桑枉并名(4)。注释(2)《三辅黄图》:“汉武帝破南越,建扶荔宫,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偶一株稍茂,然终无果实”。(3)武皇:汉武帝。(4)《丹铅总录》:“此荔生日,扶荔者亦若扶竹扶桑云。”荔枝的珍奇美味,引起汉代帝皇的喜爱,汉武帝浩费大量人力物力移植于长安,终无结果。这首诗对此加以讽刺。
颜回 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交了公粮本,提前去孔庙占席位等着吃冷猪肉了。回死,孔子哭之极恸。
闵损 鲁国人,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很高。
冉耕 鲁国人,字伯牛,以德行著名。曾得恶疾难愈,孔丘说是他命不好。
冉雍 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其父不肖。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 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有才艺,以政事闻名。
仲由 国藉不详,字子路,小孔子九岁。性鄙,好勇力,性伉直,曾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之,子路于是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然后来仍多直言,顶撞孔子,是孔门痴儿。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被砍作肉浆。孔子大恸,为之不食肉糜。
宰予 字子我, 鲁国人。口才极好。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孔子耻之。
端木赐 字子贡,卫国人。口才同样极好,可是孔子却对他青眼有加。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去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转了一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竟做下了桩天大的事业,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一使而动五国之政。子贡又精通经济,善做生意,银子挣得哗哗的。每次出使,车仆之盛,拟于王侯,又仗着孔门高徒的名份,与诸侯相抗礼。儒学之昌盛,子贡大声势大排场的宣传功不可没。孔子没有白喜欢他。
言偃 字子游,吴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做过武城宰的官,管理得不错。
卜商 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颛孙师 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曾参 字子舆,南武城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为人极孝,后娘待他极不好,而他孝行越谨,他老婆因为给她蒸梨不熟,就把老婆给休了。一天去田里除草,他不小心弄断了一根瓜秧,他老爹曾点发起火来,拿着大棍子,一棍子打得昏死过去。所幸曾参命大,又活了过来,苏醒后,马上强做出一付活蹦乱跳的样子,以示无碍,并哭丧着脸向曾点请罪,说是因为打他而让老人家费了力,自己真是该死。然后又蹦跳进屋,搬出琴来大弹,以免老爹还想着这事内疚。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骂他不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其实是大不孝:“明知道老爹拿着那么粗的大棍子发了狠要打,还不快跑了躲开?如果竟被打死了,岂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不慈之地,让父亲背个恶名么?”曾参于是请罪。孔子以其能通孝道,因之以做《孝经》。
澹台灭明 字子羽,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宓不齐 字子贱,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孙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 字子思,宋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子贡为卫相,摆着大排场去看他,见其衣冠褴缕,耻之,说:“夫子居然乐于过这种生活,真是有病!”原宪答道:“我听说,没钱花是贫穷,辛辛苦苦学了道却不去行道,才是有病。象我,是贫穷,而不是有病。”子贡大惭,为轻易说错了话而后悔了一辈子。
公冶长 字子长,齐国人。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南宫适(《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 字子容。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皙哀 字季次,齐国人。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 字子皙,曾参之父,就是拿着大棒差点把孝须儿子打死的那位。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可是谁想像得到,就是这位高蹈脱俗之人,竟因为一棵瓜秧子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颜无由(《家语》作颜由) 字路(《家语》作季路)。颜回的爸爸,父子俩共师孔子。颜回死后,他打过孔子的车的主意,想讨来给儿子做棺椁。孔子没给。
商瞿 字子木,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 字子羔,齐国人。小孔子三十岁(《家语》作四十岁)。长得比较侏儒,身长不足五尺。相貌丑陋。孔子以为愚,不怎么看重他。曾被子路提携,作了个费郈宰的官。后来卫乱,子路死,高柴逃归。孔子反又赞他明大义善保身。
漆雕开 字子开,(《家语》作子若),蔡国人。小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僚 字子周。(《家语》中没有这位。)
司马耕 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宋国人,"大恶人"宋国司马桓(鬼隹)的弟弟。孔子周游过宋,不知怎么惹恼了桓(鬼隹),要杀了他;时孔子正于大树下与弟子讲礼,桓司马就把树给拨了。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每觉不安。孔子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内省不疚",则就不必优惧。子牛为人性燥,多言语。
樊须 字子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孔子以是薄之。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 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三岁(《家语》作三十三岁)。博学强识,雅好古道。长相肖于孔子。孔子死后,门人思之不已,便把他当作孔子,以师礼事之。只是他徒有孔子的长相,没有孔子的学问,众门人有问,他答不出,众人怫然,又把他赶下了师座。
公西赤 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孔子认为他很谦虚。
巫马施 字子旗(《家语》作巫马期,字子期。《论语》亦作巫马期),陈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梁鳣 字叔鱼,齐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到三十一岁时,他老婆也还没给他生个儿子出来,于是生心想休了她,后听同门商瞿劝说,未行休事。两年后得子。
颜幸(《家语》作颜辛) 字子柳,鲁国人,小孔子四十六岁。
冉孺 字子鲁,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曹血阝 字子循,小孔子五十岁。
伯虔 字子析,小孔子五十岁。
公孙龙 字子石,卫国人,小孔子五十三岁。
以上三十五人资料相对较详,闻见于书传。以下四十二人唯知其姓名:
冉季 字子产
公祖句兹(《家语》作公祖兹) 字子之。
秦祖 字子南。
漆雕哆(《家语》作侈) 字子敛。
颜高 字子骄。(《家语》无此人)
漆雕徒父 (《家语》无此人,却有个叫漆雕从,字子文的。疑为误笔,如三豕己亥故事。)
壤驷赤 字子徒。(《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亦疑为彼此笔误。)
商泽 字子秀
石作蜀 (《家语》为石子蜀) 字子明
任不齐(《家语》作任子齐。应亦为笔讹) 字子选
公良孺 字子正,陈国人,贤而有勇。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赞助了五辆牛车并从游。
后处 字子里。(《家语》作字里之,应谬。)
秦冉 字开。
公夏首 字子乘。
奚容箴 字子皙。
公肩定 字子中(《家语》作子仲)。
颜祖 字襄。(《家语》无此人)。
枭阝单 字子家(《家语》无之)。
句井疆 字子疆。
罕父黑 字子索(《家语》作宰父黑,字子黑)。
秦商 字子丕(《家语》作丕兹),鲁国人。其父名堇父,与孔子父叔梁纥俱以勇力闻名。
申党 字周(《家语》作申续,字子周)。
颜之仆 字子叔。
荣祈 字子祈(《家语》作子祺。)
县成 字子祺(《家语》作子横)。
左人郢 字行(《家语》无之)。
燕(亻及) 字子思。
郑国 (《家语》作薛邦) 字子徒。
秦 非 字子之。
施之常 字子恒(《家语》作子常)。
颜哙 字子声。
叔步乘 字子车。
原亢藉(《家语》作原[忄亢],字子藉)。
乐咳(《家语》作乐欣,应为错误) 字子声。
廉洁 字子庸。
叔仲会 字子期,鲁国人,小孔子五十岁。
颜何 字冉(《家语》无此君)。
狄黑 字皙(《家语》为字皙之)。
邦巽(《家语》作卦选) 字子敛。
孔忠(《家语》无之。而有一个"孔弗字子蔑"的,应与之是一个人)。
公西舆如(《家语》作公西舆) 字子上。
公西点 字子上(应误。《家语》作字子索)。
以上为《史记》版孔门七十二圣(外加五个编外人员)名单。而《家语》中又有琴牢,陈亢,悬亶三人,为《史记》所未载。附录于后:
琴牢 字子开,一字张,卫国人。
陈亢 字子亢,一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悬亶 字子象。
这样加起来,正好八十人,比法定的七十二人整多出了八个。至于哪八个是混珠的鱼目,因年代久远,而资料极乏,已难考正。这八十人中,除了极有影响的几个人外,姓名每有差谬,而且看得出差不多都是抄刻之错讹。以儒家要典,尚且如此,遑论其它杂著。上古出版业之不堪恭维,远古所谓"遗迹""真本"之不可轻信可见一斑。这对盲目祟尚古本,并一本正经拿古本来做严肃研究的人,是一个挖苦,一声棒喝。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贵族,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被杀死在宋国,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追杀,从宋国(今河南商丘夏邑县)逃到了鲁国。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孔子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童之者,幼之也。幼之者,小之也。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丘,夫子讳也。比者,并也。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若夫比丘者,梵语也。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高官,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它国,它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有说法为《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孔子墓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编辑本段孔子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孔子思想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儒学。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又一成果。
四书
附:
“知”——孔子思想的精华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春秋末期这样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保守的奴隶主贵族是无法应付现实生活的变化,从奴隶主贵族本身来说也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却需要有一批有才干的人才,要他们来解决现实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复杂的问题。孔子适应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通过教育,给人们以知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对这句话虽有种种不同解释,但它包含要扩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仅仅限于奴隶主贵族,应该是无疑问的。孔子自己实践了他的“有教无类”的主张,所以他说:“只要给我十条干肉作学费,我从没有不教诲的。”(《论语·述而》)他的这一作法,对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人才问题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为了所有的阶级,更不是为了什么培养为全民服务的人才,而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有才干的人。虽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动,却是结束了过去贵族垄断的“官府之学”,开始了学问的私家传授。所谓“学术下庶人”,正是从孔子开始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发展的。
不仅如此,孔子通过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从中总结了不少合于人们认识规律的经验,但孔子的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认识论本身的问题,主要还是对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首先,孔子比较强调人们的知识来源于学习。虽然他也讲到“生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束缚。但是我们从他的具体教育活动上看,他并不十分重视这点。他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才是他自己的主张,显然这和“生知”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孔子从来就没有认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没有说过哪一个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认为尧舜也会有错误。关于他自己,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非常好学,他自己给自己的评论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赞美好学的学生颜回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论语·先进》)子贡问:“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学习,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说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话了,在实际上并没有重视它。
孔子年表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关于孔子出生年月有两种记载,相差一年,今从《史记·孔子世家》说。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5岁:公元前547年(鲁襄公二十六年)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鲁国人。
6岁: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弟子曾点生,点字皙,曾参之父。
7岁:公元前545年(鲁襄公二十八年)弟子颜繇生,繇又名无繇,字季路,颜渊之父。
8岁: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鲁国人。
10岁: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鲁襄公死,其子躌继位,是为昭公。
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弟子漆雕开生,字子若,蔡人。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6岁,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铸刑鼎。弟子闽损生,字子骞,鲁国人。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弟子颜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渊,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鲁国人;鴷字叔鱼,齐国人。
31岁: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弟子巫马施、高柴、宓不齐生。施字子期,陈国人;柴字子高,齐国人;不齐字子贱,鲁国人。
32岁:公元前520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弟子端木赐生,赐字子贡,卫国人。
34岁: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弟于樊须、原宪生。须字子迟,鲁国入;宪字子思,宋国人。
38岁: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魏献子(名舒)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39岁,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是年冬天晋铸刑鼎,孔子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弟子澹台灭明生。灭明字子羽,鲁国人。
41岁:公元前511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弟子陈亢生。亢字子禽,陈国人。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43岁:公元前509年(鲁定公元年)弟公西赤生。赤字华,鲁国人。
45岁:公元前507年(鲁定公三年)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卫国人。
46岁: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47岁: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弟子曾参、颜幸生。参字子舆,鲁国人。幸字子柳,鲁国人。
48岁: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论语·季氏》)《史记·孔子世家》云:“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此事当在鲁定公五年或鲁定公六年。
49岁: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弟子颛孙师生。师字子张,陈国人。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公山不狃以费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拦。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弟子冉鲁、曹坅、伯虔、颜高,叔仲会生。鲁字子鲁,鲁国人:坅字子循,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6岁,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58岁: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59岁: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孔子由鲁至卫。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去卫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桓(左鬼右隹)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公元前491年(鲁哀公四年〕孔子离陈往蔡。
62岁: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孔子自蔡到叶。叶公问政于孔子,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去叶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隐者。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4岁: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孔子在卫。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65岁: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孔子在卫。是年吴伐鲁,战败。孔子的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6岁: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孔子在卫。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
求文档: 裸析方六岳诗歌《月夜忆家》,不少于1000字。
本文2023-11-01 09:19: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