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 李姓里的“含芳本荣茂”是出自哪一族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谁能告诉我: 李姓里的“含芳本荣茂”是出自哪一族的?,第1张

不清楚啊 自己去查查

http://wwwlswcc/

http://wwwleenetcn/lsylasp

〖李姓家谱〗

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

(清)李东元等继修

清光绪六年(1880)修民国十六年(1927)成都

湖广馆衔大同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四川重庆市图

注:该族散居湖南、四川等地。

2057全国李氏近房过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刊本 一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8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长申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刻本 一册

北图(三部)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该族原棣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2059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清)李延强修

清乾隆刻本并附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隶汉军正蓝旗,散居辽宁、北京等地。

补辑钞本记事至清咸丰十年。

2060全国李氏族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该族原 正白旗。

2061北京宛平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文杞重惨

清道光六年(1826)钞本 六册

科图

2062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宝晋纂修 李钟瑨校订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延古堂李氏铅印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美国

注:附清李京琦撰《延古斋诗存》一卷。

2063河北汉县汉邑李氏族谱四卷

(清)李惠苍等续修

清同洽十二年(1873)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64河北汉县李氏族谱五卷

(民国)李维祺修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二册

河北大学

2065河北卢龙李氏家谱二卷首一卷

(清)李廷桢 李国钦等创修

胶卷复制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河北卢龙县文

2066河北高邑李氏族谱不分券

(清)李畿屏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二册

科图

2067河北永年李氏支谱二卷

(民国)李士伟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2068河北唐县李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坦安 李子炎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2069河北蔚县蔚州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源重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2070河北青县李氏家谱

清光绪十二年(1886)钞本 四册

河北青县王镇店乡北张庄

2071河北南皮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鸿文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钞本 一册

南开大学

2072河北任邱(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清钞本

辽宁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

2073河北任邱李氏四门支谱不分卷

(清)李树道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氏钞本

辽宁图

2074河北交河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李桐文 李桐蔚等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交河马连坦睦堂铅印本

三册

北图(共四部) 历博 科图(二部) 历史

所、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天津图 南开

大学 河北大学(二部) 辽宁图 辽宁大

连市图 吉林大学(二部) 日本 美国

注:李辉、李希莲创修於清乾隆三十八年

2075山西榆社李氏世系谱不分卷

(民国)李俪洲等修

民国四年(1915)太原撷华石印局石印本 四册

美国

2076山西介休李氏家谱不分卷

(清)李守和等修

清道光七年(1827)钞本 一册

美国

2077山西曲沃庄简公李氏家谱四卷

(清)李念达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尊制堂刊本 二册

美国

注:又名《李庄简公家谱》。

2078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逢纶等增修

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四册

北图

2079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辽宁图

2080辽宁铁岭李氏谱系四卷

(清)李树德重修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2081辽宁铁岭长白山李佳氏族谱不分卷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写本 四册

美国

2082辽宁铁岭长白李氏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注:书签题《长白李氏家谱传》。

2083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四卷

清光绪七年(1881)钞本 六册

美国

2084上海 溪法华李氏族谱六卷

(民国)李鸿翥续修

民国八年(1919)秩伦堂刻本 五册

吉林大学 美国

2085上海李氏家乘一册

(民国)李曾耀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上海市文管

2086上海南汇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植民 李植纯等六修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南京图 日本

美国

2087上海松江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祖佑 李树则等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0)石印本 四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z088江苏镇江扬州李氏合谱不分卷

(清)李增孝纂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2089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

(清)李怡廷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睦堂活字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无锡、镇江等地。

2090江苏南京师德方山葛桥南李氏宗谱八卷

(清)王薇堂等修

清同治元年(1862)载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091江苏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嘉谋初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赐廉堂刊本

科图 日本 美国

2092江苏溧水芝山李氏续修宗谱□□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永言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太尉庄(存卷16)

2093江苏沛县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

民国间稿本

南京博

z094江苏丰县李氏三房支谱四卷

(民国)李忠亮 李忠预纂

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江苏丰县责娄乡大王娄村

z095江苏丰县李氏家谱□□卷

(民国)李盘纂

民国问纂修本 十六册

江苏丰县刘工娄乡王平娄村

2096江苏盱眙李氏岐阳世家文物图像册不分卷

附考述一卷

(民国)中国营造学社编辑

民国间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二部)苏州大学 中山大学

宁夏大学 美国

2097江苏泰州李氏家乘十卷

(清)李金台纂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8江窦泰州李氏族谱十四卷

(民国)李岳恺纂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2099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八卷

(民国)李德森等修

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

2100江苏江都李氏族谱四卷

(民国)李明富等重修 馀步云刊订

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101江苏江都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祚康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立德堂石印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102江苏泰兴李氏重修家谱□□卷

活字本

江苏泰兴县中华街一号(存卷4、6)

2103江苏兴化李氏世谱不分卷

(民国)李道源述 李思聪 李竹溪等修

注:一名《李氏族谱》。李维桢首修於明万历间。

2104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箴编辑

云南图

2105江苏南通李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李云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古春堂刻 光绪三年(1877)

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2106江苏南通通州李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清)李道鹏 李冰鉴等续修

清光绪三年(1877)木刻本

江苏南通博

注:李文科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2107江苏如皋西乡李氏族谱十二卷

(清)赵冰 李松楼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赵冰陇西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注:一名《李氏家乘》。李文若、李松岭等首修於

清嘉庆四年。

2108江苏镇江京口倪庄李氏重具备宗谱年表八卷

(清)李家勋 李汝宽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八册

湖北图

2109江苏镇江京江李氏宗谱二卷

(清)李士鏻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 睦堂活字本

吉林大学 华东师大 江苏镇江博

日本 美国

2110江苏镇江李氏支谱四卷

(清)李宝熔等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敦本堂活字本 四册

美国

2111江苏镇江京口李氏七修宗谱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世系图二卷附山门派八卷唐冈派八卷

(民国)李世勋等纂

民国四年(19l5)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江苏镇江博 美国

注:李一阳创修於明万历四年。

2112江苏镇江京江李氏族四卷

(民国)李福翔续编

民国十四年(1925)培元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图

注:清道光十七年(1837)李署等创修。

2113江苏丹徒新篡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承霖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历史所

2114江苏丹徒新篡李氏续谱二卷

(清)李慎观 李寿筠篡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注:附《新纂李氏宗谱》四卷后。

2115江苏丹徙陶裔山门李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李镛金续修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2116江苏丹徙陶裔李氏族谱二卷

(民国)李永师等修

民国二年(1913)活字本 二册

美国

2117江苏丹徙李氏家乘六卷

(民国)李培英编修

民国六年(1917)本立堂刻本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此为三

修。

2118江苏丹徙开沙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

(民国)李恭良 李锡纯等九修

民国十四年(1925)介祉堂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2119江苏丹阳云阳李氏宗谱十六卷

(清)李发忠等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萼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2120江苏丹阳李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肇庄(存卷1-5、7-16)

2121江苏句容李氏宗谱十卷

(民国)李正瑾 李允垚等新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辽宁图

注:李文钦著首修於明天启元年。

2122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八卷

(清)李新畲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活字本

美国

2123江苏常州李氏迁常支谱十卷

(清)李翼清 李麟图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24江苏常州毘陵殷薛镇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

卷末一卷

(民国)李庭鸿修

民国元年(1912)李氏垂裕堂活字本 十二册

江苏省档(一部存卷5,一部存卷16-18)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2125江苏常州毘陵李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李希白等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源远堂活宇本 十二册

北图

2126江苏常州毘陵辋川里李氏宗谱三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达刚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2127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翼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8江苏常州毘陵李氏西里桥派支谱不分卷

(民国)李嘉育增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2129江苏常州莘村李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李瑞陀 李林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天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南开大学

2130江苏武进王堰桥李氏宗谱八卷

(清)李传明主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衍庆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李昂等始修於明弘治初。

2l31江苏武进石桥李氏宗谱六卷

(民国)李金大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陇西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2132江苏金坛李氏宗谱一百二十三卷

(清)李兆庆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吉林大学(存五册)

2133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三十六卷首一卷

(清)李锡奎 李洞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2134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五卷首四卷

(清)李廷荣缜

清光绪十三年(1887)雍穆堂活字本 四十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为一百八十八卷首四

卷) 江苏兴化县图(不全) 美国

2135江苏无锡锡山李氏世谱二十四卷

(民国)李惕平修 李康复纂

民国三十八年(1949)雍穆韦排印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崇桢问,此为十修。

2136江苏江阴李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李继钦重修

民国元年(1911)油印本 四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2137江苏江阴长寿李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夏季良等修

民国六年(1917)思敬堂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138江苏苏州李氏宗谱□□卷

(清)李兆勋纂

清道光十二年李兆勋刻本

江苏苏州市圆(存世系一卷)

清李复昌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存世系一卷)

2139江苏苏州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毓金补修

美国

2140江苏吴县李氏家谱八卷

(清)李沅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刊本 四册

2141江苏吴县华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写本

日本 美国

注:题签作《纶恩堂廷芳公下应明公脉支谱》。

2142江苏常熟李氏茂臣公支支谱一卷

(民国)李宗浩辑

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卷端、版心作《常熟李氏支谱》。

2143江苏昆昆迁昆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缃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刊本 八册

科图(二部) 美国

2l44江苏昆山增修迁昆李氏家谱十卷

(清)李湘辑 李传元酒辑

民国九年(1920)崇俭堂补刻本 八册

浙江嘉兴市图

2145浙江三江李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李可愚续修

清道光十年(1830)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上海图 天一阁(存卷1、

3一11、1316、卷末)

美国

注:三江指姚江、蕙江、甬江。

2146浙江三江李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李广铨 李挺枝等续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木刻本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浙江馀

姚梨洲文献馆 日本 美国

2147浙江三江李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李顺林 李储强等纂修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北图 天一阁

2148浙江杭州李氏纯笃云重修祠谱□□卷

浙江杭州市斩王路八号(存一卷)

2l49浙江萧山道源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士奎等重修

2150浙江萧山道源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元英等修

清道光八年(1828)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一名《萧山石板衢李氏宗谱》。

2l51浙江淳安严遂慈峰李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李应梁 李见丰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木刻本 八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二部)

2152浙江宁波砌衔李氏族谱考不分卷

清鄮峰草堂钞 一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於清乾隆问。

2153浙江宁波砌街李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李恭廉 李厚泽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一4、21一30)

2154浙江宁波迎恩李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民国)李繸汉 李炳瑺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函道堂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天一阁

2155浙江鄞县王家桥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锦瀚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叙堂钞本 一册

天一阁

2156浙江鄞县四明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李锡汝等重修 王棣辑

清光绪十三年(1887)介石堂钞本 三册

北图 河北大学

2157浙江鄞县四明李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李庚光重修

民国九年(1920)介石堂刻本 三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乾隆间,此为三修。

2158浙江鄞县三桥李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张诲斋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2l59浙江鄞县三桥李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蔡和铿胡德坊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崇礼堂木活字本十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2160浙江鄞县石乳桥李氏宗谱四卷

(清)李嘉楣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2161浙江鄞县石乳桥李氏宗谱四卷

(民国)李嘉楣纂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2162浙江鄞县鄞东李氏宗谱不分卷

(清)王怀忠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绳武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2163浙江鄞县鄞东圆 李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陈宪曾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鸣凤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5、末)

2164浙江鄞县四明汤山李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石鸿泰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绳武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2165浙江鄞县鄞南李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陈宪曾 李朝佐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承惠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3-5)

2166浙江慈溪李民宗谱十七卷末一卷

1 英语翻译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

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

随即吩咐徒弟备茶。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

”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 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

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

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

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

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叉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 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

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 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 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2 查文言文,明史杨卓传译文

明史·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八·杨卓传 原文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吏部主事。逾年,迁广东行省员外郎。

田家妇独行山中,遇伐木卒,欲乱之。妇不从,被杀。

官拷同役卒二十人,皆引服。卓曰:“卒人众,必善恶异也,可尽抵罪乎?”列二十人庭下,熟视久之,指两卒曰:“杀人者,汝也!”两卒大惊,服罪。

坐事谪田凤阳,复起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田者,累岁不决,卓至,垂涕开谕,遂罢争。

卓精吏事,吏不能欺。而治平恕,民悦服焉。

病免,卒。译文 杨卓,字自立,是泰和县人。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2)考中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职。过了一年以后,升任广东省员外郎。

有一个农村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了进山伐木的士卒,想要 她。那妇人不从,被(士卒)杀死。

当地官员拷打了二十名跟那位士卒共同参与此事的士卒,(它们)全都服罪。杨卓说:“这么多士卒,一定有善有恶,怎么能全都收到惩罚呢?”(于是)让二十名士卒在庭院中站好,(他)仔细地看了他们很久,(最后)指着其中的两名士卒说:“杀人的是你们!”两个小卒大惊,就认罪了。

后来杨卓因事获罪被贬到凤阳,后来又被起用做杭州通判。当地有兄弟因田地而产生诉讼,多年来都没有判决,杨卓到任后,流着泪开导他们,于是他们放弃了诉讼。

杨卓精于做官之事,小吏们都不敢欺瞒他。而他为政公正宽仁,老百姓都对他心悦诚服。

后来因为病重而免职,(不久)去世了。注释1、同役:共事。

谓一同参战。这里指共同参与此事。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2、引服:亦作“引伏”。

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太守彭穆参候失仪,子鹄责让穆,并数其罪状,穆皆引伏。”

《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

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并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3、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吕氏春秋·直谏》:“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也。”

《史记·高祖本纪》:“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司马贞索隐:“抵,当也。

谓使各当其罪。”宋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冒禁抵罪者,不可胜数。”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始吾谓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曲法,富者纳贿而得全,贫者无赀而抵罪,岂意冥府乃更甚焉!”许地山《凶手》第二幕:“杀人的事是小人干的,与小人之兄孙荣无涉,情愿自首抵罪。”4、服罪:承认罪责。

《荀子·君子》:“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史记·三王世家》:“于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唐韩愈《贺徐州张仆射白兔书》:“人立而拱,非禽兽之事;革而从人,且服罪也。”《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看见众喽啰中,陈名亦在其内,叫出问道:‘昨夜来盗马的就是你么?’陈名叩头服罪。”

5、坐事:因事获罪。《汉书·儒林传·梁丘贺》:“贺时为都司空令,坐事,论免为庶人。”

《周书·皇后传·宣帝朱皇后》:“宣帝朱皇后名满月,吴人也。其家坐事,没入东宫。”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并蒂瓜》:“产瓜未几,兄弟坐事并斩于市。”6、开谕:亦作“开喻”。

启发解说;劝告。《三国志·蜀志·吕乂传》:“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宫,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诸王有疾,上辄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形忧于色,左右或开谕进食,上曰:‘弟兄,吾手足也。

手足不理,吾身废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樊入室,开谕万端,女终不听。”

7、平恕:持平宽仁。《北史·赵绰传》:“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明方孝孺《杜推官赞》:“性刚严,而治狱平恕。”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惟有李勉与他尉不同,专尚平恕,一切惨酷之刑,置而不用。”8、悦服:亦作“悦伏”。

心悦诚服。《书·武成》:“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孔颖达疏:“悦是欢喜,服谓听从。”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是以近者亲附而远者悦服。”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戢御严明,鸡犬无挠,军庶悦伏。”《明史·陶安传》:“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章太炎的晚年虽然不一定为鲁迅所悦服,但早年的革命精神和治学态度,无疑是给了 鲁迅 以深厚的影响的。”9、病免:以病免职。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汉书·扬雄传赞》:“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寻授苏州刺史,一年,即病免归;授刑部侍郎,不久,又病免归;除河南尹,三年,又病免归。”。

3 文言文翻译《杨卓传》

杨卓,字自立,泰和人。

洪武四年进士,授任吏部主事。过了一年,迁任广东行省员外郎。

农家妇女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遇到伐木士兵,想的混乱。妻子不同意,被杀。

官府拷问同服役士兵二十人,都服罪。卓说:“士卒人多,必然善恶现象,可以全部抵罪吗?”列二十人庭下,仔细看了许久,指两个士兵说:“杀人者,你的!”两个死大吃一惊,认罪。

因事获罪贬谪凤阳种田,又起用为杭州通判。有兄弟争夺田地的人,多年来不决,卓到,垂泪开导,于是停止争执。

杨卓精于吏事,属吏不能欺骗。而社会公正,百姓心悦诚服呢。

4 运甓斋记 明 贝琼 的文言文翻译

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5 文言文王安石的《徐君墓志铭》字词翻译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原文 君讳平(1),字秉之,姓许氏。

余尝谱其世家(2),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3)。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4),而自少卓荦不羁(5),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

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6),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7),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

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

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8),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

子男瑰,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注释(1)讳:名。

古代对别人的名避免直接称 王安石纪念馆 呼,叫做避讳。因此也用来指出避讳的名字。

(2)谱:编列。(3)海陵:州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主簿:小官。主管簿籍文书。

(4)元:许平的哥哥许元。宋仁宗庆历年间,选拔为江淮制置发运判官。

在任期间,多方搜括财物珍宝,贿赂京师权贵,以图升官。后迁郎中,历任扬、越、泰州知州。

(5)卓荦(luo):超越,特出。不羁:放达,不受约束。

(6) 方略:治国用兵的计谋。(7) 斋郎:办理祭祀事务的小吏。

(8) 右武:崇尚武功。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2分) (1)善辩说( ) (2)君既元相友有称一下(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3范仲庵(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4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1(2分,各1分)(1)善于、擅长 (2)称赞、著称、称颂、闻名(被称赞、为……称赞亦可)2(3分)C3(3分)自少卓荦不羁(1分),善辨说(1分),以智略为大世大人所器(1分)4(2分)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许平才华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其壮志未酬身先死(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1分) 译文 君名平,字秉之,姓许。我曾经为他的家族世系编撰过家谱,他就是家谱上所载的现任泰州海陵县主簿的人。

许君既与他的哥哥许元以互相友爱而著称于天下,又自小卓越特出、不受拘束,善于辨析论说,与他的哥哥都以智谋才略为当时德高望重的贵人所器重。宝元年间,朝廷开设“方略”的制举科目,用来招纳天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而陕西大帅范仲淹、郑文肃争先将许君所写的文章向皇上推荐,于是许君得以被召应试,任命为太庙斋郎,不久被选任为泰州海陵县主簿。

达官贵人大多推荐许君有大才,可任以大事,不应该把他抛弃埋没在州县任上;许君也常常激昂慷慨地称许自己,想要有所作为,然而终于没能得到施展他才智的机会就死去了。唉!多么可悲啊。

士人中本来就有超脱尘世、不同凡俗,只按自己意愿行事,遭到谩骂、讥讽、嘲笑和轻侮,困窘受屈而不悔恨的人。他们都是没有一般人的那些对于功名宝贵的追求,而期望流芳于后世的人。

他们与时不合乃是必然的。至于那些有智谋、有功名心的士人,窥测时机,随机应变,奔走从事于势利的场合,却总是得不到机遇的人,竟也不可尽数。

辩说足以感化万物,却在看重游说的时代遭到困窘;智谋足以降服三军,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受到屈辱。这又怎样解释呢?唉!那些有所期望而悔恨的人,大概是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吧! 许君享年五十九年,于嘉佑某年某月某日,安葬在真州的扬子县甘露乡某处的墓地。

夫人姓李。儿子许瓌,没有做官;许璋,任真州司户参军;许琦,任太庙斋郎;许琳,为进士出身。

女儿五人,已出嫁的二人;分别嫁给进士周奉先和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铭文说:有人提拔并起用他,没人排挤并阻止他。

唉,许君!你却终止在这个官职上。是谁使你落得这样的结局呢?赏析:《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于下位。

文章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平的不得志,行文若即若离,情调慷慨悲凉。铭文只有二十多个字,概括了许平一生的遭遇,最后却隐约地归之于天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辩解。

许平是个终身不得志的普通官吏。在这篇墓志铭中作者主要是哀悼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的悲剧。

第一段写许君有大才却终不得用的事实;第二段以离俗独行之士和趋势窥利之士的不遇,来衬托许君的不得志;第三段写许君的后事;第四段铭文只二十余字,概括许平一生遭遇,隐含强烈的悲愤。

6 求文言文译文,希望能全些

祖先方伯公90岁去世了,读书时排版编辑不停,虽然是炎炎夏日,穿的整整齐齐的端坐着,没有看见他摇晃,经常写一张对联在客厅里面,写了:“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书房中有一张对联,写了:“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可忍。”癸巳岁,为自己逝去而准备写的祭文,有人说:“不敢丧失理智,不求心满意足,能不追求功名利禄,能忍气吞声,90年来,问心无愧,可以让大家来见证,可以笑着去世了。”

照着事实记下来。去世时虽然很年老,常常夜里做梦梦见仆人在旁边陪着先曾祖司徒府君,有的人罚跪受到责骂,比如从这儿到堂阶前的院子。

7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某公表里求着两则文言文的

《两则》原文和翻译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纪昀泥古②不化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某公表里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外吏者〕做地方官的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

8 羽冲小传文言文的翻译

刘羽冲,不知名叫什么,是沧州人。

我的高祖厚斋公常和他用诗歌唱和。他性情孤僻,好讲迂去的章法,实际上都迂腐不能施行。

他曾请董天士作画,请厚斋公题诗。其中《秋林读书》画题道:“呆坐在秋天的树根下,孤独地没有伴。

不知读的什么书,只见须眉都白了。手中拿着的,可能是《井田谱》。”

大概是规劝他。他偶然弄到一本古代兵书读了之后,自称能带十万兵。

恰好当时有土匪,他自己练兵和土匪较量,结果乡兵大败,他几乎被活捉了去。他又弄到一本古代讲水利的书,钻研了有一年时间,自吹可以使千里之地成为沃土,画了图游说州官。

州官也好事,就叫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刚挖好了沟渠,洪水来了,顺着沟渠灌进来,人几乎变成了鱼。

从此他便抑郁想不开,常常在庭院中独自度步,摇头自语道:“古人能欺骗我?”每天叨咕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他发病死去。

后来在风清月白的晚上,常见他的魂在墓前的松柏下,摇头踱步。仔细听去,嘴里念叨的还是这六个字。

有人笑出了声,他的魂突然消失了。第二天观察,他的魂还和前一天晚上一样在摇头踱步。

沉溺于古代的人很愚蠢,怎么能愚蠢到这个地步呢?阿文勤公曾教导我说:“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能败事,肚里一点知识也没有同样能败事。下棋高手不忽视旧棋谱,但不照搬旧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

所以说:”将它研宄透了,而保存自己的特点。又说:它能教人以成规,但不能使人巧。

‘“。

栋[栋,读音作dòng(ㄉㄨㄥ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后裔轩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轩栋氏,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之一,是上古时期古老的姬姓氏族部落名称之一。

在轩栋氏的后裔子孙中,确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栋氏者,但源流详情还需要进一步考证,证实之前暂不祥述。

第二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古代建筑工匠栋甍,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栋”:框架结构屋的正梁,即屋顶最高处的水平主梁,支承着椽皮的上端房子的大梁;也叫正梁。“梁”: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木结构屋架中专指顺着前后方向架在柱子上的长木。

“栋梁”,人们后来用它来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代,在进行房屋建筑之时,上栋即上大梁时是非常隆重的,要由最有名望的工匠大师进行,这个“挑大梁”的大师就称作“栋甍”。

在栋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栋氏。

本书按:

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临川康王刘义庆(公元403~443年),自幼才华出众,精擅文学,撰有著名的《世说新语》。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赏誉》中第一次使用了“栋梁”之辞:“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庾子嵩,子嵩,颖川人,恢廓有度量,自谓是老、庄之徒,仕至东晋王朝的豫州长史。时有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舆在东晋王朝东海王司马越的太傅府任长史,刘舆很有才华,看不起其他人,因此在他任职期间,有许多名于故世之人多都被他构陷,只有庾子嵩不把心思放在世事上,使他没有空子可钻。

后来,刘舆抓住庾子嵩生性吝啬而家境富裕的特点,怂恿司马越向庾子嵩借千万钱,希望他表现出吝啬而不肯借钱给东海王,自己就可以找到可乘之机予以劾陷。司马越果然上当,真的就在大庭广众面前的宴席之上向庾子嵩借钱。

当时庾子嵩已经醉醺醺的,头巾都颠落在小桌上,他把头伸进头巾里戴上,然后慢吞吞地回答说:“下官家里原来大约就有两三千万,随您取多少!”

在一旁等待机会的刘舆傻了眼儿,这才万分佩服庾子嵩,以后也不再找他的麻烦了。后来有人向庾子嵩谈起这件事时,庾子嵩说:“这可以说刘舆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时期建州女真与黑龙江女真,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属于黑龙江女真的一支,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海参崴),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栋氏、佟氏、邓氏、东氏、洛氏等。

②满族栋佳氏,亦称董家氏、董佳氏,满语为Dongiya Hala,属于建州女真的一支,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栋氏、董氏、邓氏、陈氏、冬氏、侗氏等。

③满族栋鄂氏,亦称董鄂氏,满语为Donggo Hala,以居住地“董鄂”为姓氏,董鄂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宽甸县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董氏等,亦有称栋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清朝时期著名经学家惠栋,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惠栋,公元1697~1758年,字定宇,号松厓;江苏元和人(今江苏苏州吴县),著名的清朝时期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

惠栋生在经学世家,家学渊厚,师有专门。祖父惠周惕,字元龙,又字研溪,是吴学派的开山祖师。《清史稿·儒林传》说:“清二百余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三世传经,周惕其创始者也。”惠周惕少年传其父惠有声(字朴庵,明贡生,曾以九经教授乡里,尤精于《诗》)之学,受业于时人汪琬,而与徐枋雅相友善,结为知己。工诗及古文词,皆有规度。至于中年,为贫困所厄,于是遍游四方,得与当代名士相交。当时已成为社会名儒的朱彝尊曾极口称赞他的学问,因之文名益著。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惠周惕举博学鸿儒科,因为丁忧,未得参加考试。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惠周惕成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他不习国书,改任密云知县(今北京密云),有善政,不久即卒于官上。惠周惕不仅有学,而且富于才华。就其学问来讲,著有《易传》、《春秋问》、《三礼问》诸书。就其才来说,有《诗说》、《研溪诗文集》。他论《诗经》,认为大小雅的区别在于其音不同,而不以政别,澄清了附在《诗经》上的一些误会。他还认为,无论天子还是诸侯,均可以有颂。这些,对其继承者惠栋都有直接影响。

惠栋的父亲惠士奇是使吴学派由发生而走向成熟的过渡性人物。惠士奇,公元1671~1741年,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惠士奇十二岁就能作诗,其“柳未成阴夕照多”的诗句,曾得到先辈们的极力赞赏。二十一岁时,惠士奇正为诸生,却自愿不参加省试,自谓“胸中无书,焉用试为?”从此奋志力学,晨夕不辍,终于博通六艺,对诸子及《史记》《汉书》《三国志》诸史书皆能背诵。一次,名流宴集,坐中一客故意难之说:“闻君熟于《史》《汉》,试为诵《封禅书》。”于是惠士奇当场背诵终篇,竟然不漏一字,众皆惊服。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惠士奇得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官编修、侍读学士。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惠士奇典试湖南,督学广东,在任上积极提倡经学。三年后,通经者多。惠士奇曾举荐海阳进士翁廷资为韵州府学教授,部议格置不行,不过清圣祖康熙皇帝亲自干预说:“惠士奇所举,谅非徇私,著如所请,后不为例。”惠士奇盛年经史兼治,晚则尤邃经学。著有《易说》六卷、《礼说》十四卷、《春秋说》十五卷、《交食举隅》二卷、《琴笛理数考》四卷、《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南中集》、《采莼集》、《归耕集》各一卷、《人海集》四卷、《时术录》一卷。内容除经学外,还包括天文、音乐、文学诸方面。

惠家本来住在吴县的东渚村,后来迁居到城东南的香溪北面,当时附近的东禅寺内种着一株红豆,本来早已老而枯干,此时竟然复生新枝。惠周惕移一枝栽于阶前,更是生机盎然,焕发出勃勃活力,四方名士过吴门者,必停舟相访。因此,惠周惕即自号为红豆主人。同里乡人习惯上把他唤做老红豆先生,而把惠士奇称为红豆先生,把惠栋称为小红豆先生。

惠士奇有子七人,惠栋是老二,在兄弟中学问最好。他自幼笃志向学,孜孜不倦。家有藏书,日夜讲诵,自经史子集到百家杂说、稗官野乘、释道二藏及儒家毖纬之学,无不津逮。由于他生长在一个书香世家,又赶上政治、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的“乾嘉盛世”,因而得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当时他父亲的朋友李绂一曾竖指称赞说:“仲孺有子矣!”

惠士奇督学广东期间,惠栋形影相随,时广东高材生苏珥、罗天尺、何梦瑶、陈海天,有“惠门四子”之称,随从惠士奇讲论文艺,与惠栋为莫逆交,但四人皆自以为学问不及惠栋。以后,惠栋又来往于京口一带,因父亲在清雍正初年“入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以产尽停工削籍”,饱尝饥寒困顿之苦,甚于寒素。不久,父母双亡,惠栋恪守孝道,并不以贫废礼,终年教授学生自给,任凭甑尘常满,处之坦然。

生活虽然困苦,但惠栋对古代典籍甚为爱惜,每得一善本,不惜倾囊,也要买来,有时还借读手抄,精审地予以校勘,以至对古书之真伪,了然若辨黑白。惠栋读书主张从名家入手,而在远大处着眼。当时学者余萧客写成某书,向他求正。他说:“子读书撰著,当务其大者、远者。”余萧客闻之深受触动,当下执弟子礼。

在学派上,惠栋与皖派经学代表人物戴震既有师生之谊,更为忘年交。清乾隆大帝登基后标榜风雅,鼓励士子们从事经学考究,免得成天琢磨“反清复明”,因此在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诏令各地举荐明经行修的士人。当时陕甘总督尹继善、两江总督黄廷桂与惠栋并无半面之识,但因早闻他的学行,因此交章论荐,认为他“博通经史,学有渊源。”然而,因为惠栋因为没有及时将著作呈递给掌权者,更不擅长胁肩谄笑的贿赂,再加上他名大招忌,因而罢归,失去一次极好的入仕机会。此后,他与仕宦再无半分缘分,故而专事著书立说,在大半辈子的治学生涯中,培养出一大批封建时代最优秀的第一流学者,余声所及,及于今日,犹自未绝。如著名的余萧客、江声、钱大昕、钱大昭、王鸣盛、戴震、王兰泉、顾广圻、王昶、江藩等等诸人,都与惠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师承关系。没有这些学者,所谓“乾嘉学派”也就失去了光彩。因此,惠栋可以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对《周易》的研究,是惠栋学术的顶峰。他著作有《易例》二卷,“乃熔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实为栋论《易》诸家发凡。”《易汉学》八卷,“掇拾孟喜(汉宣帝时博士)、虞翻(三国时传孟喜之易者)、荀爽(东汉治古文费氏易者)绪论,以见大凡。”其末篇附以己意,发明汉《易》之理,以辨证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玄、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可惜的是,这部书并未完成,缺《未济》以上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两传。后来,他的再传弟子江藩代为补注,作成《周易述补》一书。

惠栋治《周易》有两大特点:一是专主 之说,二是混淆家法。这两个特点主要来自惠士奇。惠士奇有《易说》六卷,专主汉说,认为《易》始于伏羲,盛于文王,大备于孔子。这种观点,沿袭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传统讲法。清朝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曾十分强调汉族人的最重家法和师法。汉族人最讲学有专门,而惠士奇则有意混淆汉朝的家法与师门。如孟喜以卦气、京房以通变、荀爽以升降、郑玄以爻辰、虞翻以纳甲分别说《易》,实际各不相同,但惠士奇却认为:“其说不同,而指归则一,皆不可废。”这就不管汉朝的门户界线,而给以综合融汇的功夫。此外,对孔子据以正名的《春秋》,也是事实据左氏,论断多采《公》、《谷》。至于汉朝以后,他认为自三国魏王弼以玄言注《易》,其古义便荡然殆尽了。到了惠栋,几乎全部承袭其父的观点,但更加精审详实。不过他认为唐朝李鼎祚《周易集解》还是保存了一些汉朝精华。

除《周易》外,惠栋还遍通诸经。他有《九经古义》十六卷,讨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的古音古字古义。小学本《尔雅》,六书本《说文》,其中《左传补注》六卷因有别本单行,有目无书,故称“九经”。他论证详博,考证精确,因而又被人誉为“惠九经”。

对于《春秋》三传,惠栋尊郑玄之《周礼注》、韦昭之《国语注》,而对杜预《集解》多所驳正。他认为,严彭祖所传《公羊春秋》,即熹平石经所刻;颜安乐所传乃为何休所注。讨论古代明堂制度有《明堂大道录》八卷、《谛袷说》二卷,认为古代的帝礼(一种祭祀)乃在明堂举行,而明堂制度来源于《周易》。于史部有《后汉书补注》十五卷,取《初学记》《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太平御览》诸书,补谢承、薛宝、司马彪、华峤、谢沈、张莹、袁山松七家之亡。又有《诸史会要》《竹南漫录》,惜未成。《王文简公(士祯)精华录训纂》二十四卷,《太上感应篇注》二卷、《山海经训纂》十八卷、《九曜斋笔记》二卷、《松崖笔记》二卷、《松崖文抄》二卷。除此之外,惠栋还曾帮助卢见曾手定《雅雨堂十种》、《山左诗抄》、《感应集》。

值得强调的是《古文尚书考》二卷。讲到东晋枚赜所献伪孔传本《尚书》,人们总是先提到阎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实际上,惠栋的《古文尚书考》与阎百诗相比,别具特色,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据 、钱大昕的惠书序,阎百诗著成《疏证》之前,“先得定宇之指,定宇书不谋而与之合,文词未及其半,而辨证益明,条贯亦清益。”阎百诗之书终“未若先生之精而约。”可见惠书之特色。从外,阎百诗沿袭许多前人的错误,直接影响了其价值。如周公摄政称王,封康叔于卫,阎百诗相信蔡沈在《书集传》中的臆说,以“武王诰命为卫侯”。又相信宋人王柏之说,认为《诗经》所谓郑卫*风非孔子手订,为可删。这些又反衬出惠书的价值。惠栋则坚持认为,郑玄所传的二十四篇《尚书》乃孔壁真古文,东晋晚出的二十五篇为伪。对唐人所说郑玄所传乃张霸伪造的百二篇,今文《泰誓》出于伪造,都一一予以驳证。创见颇多,在史学界产生过深远影响。

学者皮锡瑞认为,惠栋为雍乾以后汉学大宗,但未尝废宋学。实际上,他认为只有汉朝学者才保存了圣人的真谛,因此在惠栋的著作中,几乎全是发明汉朝人的言论。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评论说:“惠氏世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当在何邵公(休)、服子慎(虔)之间,马融、赵歧辈不能及也。”也是把他同汉朝学者相比。因此,惠栋可称是汉学大师。

但是,惠栋固守汉儒之《易》说,而且不复甄别,以致当时及后世人对其有“株守汉学”、“嗜博泥古”之讥。

惠栋为世人留下的著述有《古文尚书考》、《易汉学》、《易例》、《周易述》、《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厓文钞》、《春秋左传补注》等,为清朝吴派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得乾嘉学者推重。

在惠栋的后裔子孙中,就有栋氏、李氏两支别于惠氏之原姓。栋氏,当取先祖之名为姓氏,而李氏因何而变出,惠栋的后裔子孙皆讳莫如深,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郡望:

苏 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苏州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古称吴,现简称苏,拥有姑苏、吴都、吴中、东吴、吴门和平江等多个古称和别称,苏州城始建于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代宗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

谁能告诉我: 李姓里的“含芳本荣茂”是出自哪一族的?

不清楚啊 自己去查查http://wwwlswcc/http://wwwleenetcn/lsylasp〖李姓家谱〗2056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不分卷(清)李东元等继修清光绪六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