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林红色文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礼林红色文化,第1张

中国***百年华诞之际,礼林红色教育馆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不仅标志着该镇的党史研究工作揭开了新的里程碑,为地方党史学习教育树立了“样板”,更让其成为乐平一处新的“红色教育打卡地”,将吸引更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瞻仰、学习教育。

礼林镇地处乐平市西南部,因扼方志敏领导革命策源地弋阳、红十军诞生地众埠和万年县的交通咽喉,成为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1930年4月,红十军在乐平全县建立16个苏维埃区委、区政府,其中礼林就占两个,分别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十一区驻地围渡,管辖围渡、杨家桥、礼林、牌楼、铺里、朱桥、新城、坞泥畈等7个乡。十二区驻地洄田渡,管辖洄田、孙家、柴家、府前、下圩、南源坞等6个乡。十二区革命形势尤其高涨,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各村纷纷建立村级苏维埃和赤卫队,打土豪、烧契约,返回赦账、反霸分田等革命运动开展得如人首页茶,成为当时乐平西南乡苏区经济贸易中心。因遭国民党破坏,1931年2月,两区合并在礼林府前矢源坞村改立乐平县第四区苏

据党史载,1930年至1932年,红十军与国民党在礼林镇域内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留下“智取九林炮台”“引蛇出洞一一激战洄田渡”“独立营一部击溃下府前割禾打抢白军一连”等经典战役。红军撒走后,礼林各村赤卫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坚持了数年的武装斗争,涌现了走向刑场仍沿途高呼“中国***万岁”“苏维埃万岁”的程美凤,宁死不屈、刑场家书抚家人的张笠,决不能损失一分一厘、宁愿饿肚子也要将组织经费送达的柴长树,不惜和亲叔闹翻也要完成方志敏部署的在洄田成立“乐万总指挥部”任务的柴兴元等

一大批革命英雄。鲍铭九创《洎声》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柴荣生参加土地革命、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一路战斗到底,更是声名远播。

历史脚步稳健向前,精神传承永恒不朽。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礼林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血战疆场、不畏牺牲、甘于奉献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个精神高地、一

色丰碑。

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和记录发生在礼林这片红色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进

红色热土指的是中国西部的一片红色土地,具体位于新疆的石河子总场、莫索湾垦区、下野地垦区、安集海垦区。这片土地具有传奇的历史,在最没有绿色的地方,创造了中国第一的绿洲;在最没有文化的地方,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军垦文化;在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创造了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因此,红色热土也象征着在中国革命时期,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奋斗精神。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意义: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活动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扩展资料

战争背景

十年内战是指中国在1927年-1937年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对中国***领导的地方性政权发动的战争,此战争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结束。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剿共”,中国***称之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国民党方面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后与汪精卫武汉政府合并“宁汉合流”,对***人进行“清共”和屠杀。1928年末国民政府举行“二次北伐”,占领北京,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到关外。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

2、***方面

中国***人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行为吓倒,1927年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红军,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中国共进行了6次土地革命。

1、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2、第二次土地革命:1931年春,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3、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4、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5、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6、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实施均田制、消灭大地主,把土地归还农民,建立了以“耕者有其田”为特征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积极性,稳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

1952年为推动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从互助组、生产队、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运动以及后来的“拨乱反正”、人民公社解体。

土地逐渐从农民土地所有收归集体所有,形成了“三级所有、对为基础”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也奠定了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形成。

1978年后推行“包干到户”、实施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农业用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形成今天所谓的所有权与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同期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为代表的乡镇经济快速发展也是建立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基础上。

1998年无疑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绝大部分的中国城市人群,最刻骨铭心的就是自这一年起,全国取消城镇职工福利分房。

1998年后至今天房地产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本质是建立在国有土地不断征用集体土地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土地制度变革与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非同一般。土地制度改革,历来不是土地自身变革,他作为底层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城市、人口、产业等)之间密切相关。

众多的房地产财富神话在1998年开始纷纷上演,可以说此后的二十年,是房地产开发商掘金最迅速的年月,是让房地产开发商连做梦都笑出声的年代。房地产界是孕育中国富豪最多的一个领域,这并非戏言。

2003年《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名富豪榜"上,以房地产为业务的亿万富豪达35人之多,即使到了2018年,前100名富豪中,依旧有超过1/4的富豪财富来源于房地产业,其中有3位房地产富豪的财富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

狂飙突进的地产黄金岁月背后,是土地红利的喷薄而出,回想过去,这些年暴富的矿老板、电信巨富、石油大亨、地产巨鳄等其实无一不是借此方式实现暴富的。政府更是其中最大的获利者,土地财政在GDP高速增长中的比重毋庸讳言,在中国,这样的资源作价事实可以说比比皆是。

-土地改革

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关于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也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过程中,从民国时期到现在一共出现过6次土地革命。

第一次是在1927年:由于当时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穷困和落后的根源。在8月7日,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作出关于实行土地革命的决定,指出“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是“中国革命新阶段的主要的社会经济的内容”。最终发动群众成功打倒部分地区土豪劣绅,将这些地都分到了佃农及无地的农民手中。

第二次是在1931年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与反富农策略》通告,明确指出:农民是小私有者,不仅要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还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权。要让广大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取得他们土地所有权,加强他们对于土地革命和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的热烈情绪。

第三次是在1942年:建立敌后抗战根据地后,中共中央采取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减租减息。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成功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

第四次是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开始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五次是在1950年,通过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最终达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地步。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第六次是在1978年,通过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方式极大地发挥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礼林红色文化

中国***百年华诞之际,礼林红色教育馆举行了揭牌仪式。这不仅标志着该镇的党史研究工作揭开了新的里程碑,为地方党史学习教育树立了“样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