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第1张

第一节初结法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为什0么叫作六祖呢?相传2000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印度王舍城郊的灵鹫山上,大梵天王为使一切众生得大利益,便把一枝名贵的金菠萝花献给释迦牟尼佛,请佛为大众说法。佛接过花,只是反复赏玩着,并不作声。就在大众及诸弟子莫名其妙之时,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看着佛发出会心的一笑。佛马上知道迦叶已得真传,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已传予摩诃迦叶!于是迦叶便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以后经过阿难等传到菩提达摩,已是第二十八代祖师。到梁武帝时,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磨又传给慧可到惠能恰是第六代祖师

惠能的说教简洁明晰,不加雕饰,其核心就是明心见性、直了成佛。这种简便易行的修禅之道备受中下层民众的欢迎和认同。特别是在惠能死后,惠能的弟子不负师望,不遗余力地宣传惠能的顿教法门,使惠能的声望不断提高,如日中天,唐朝廷特敕封惠能大鉴禅师称号。不仅如此,惠能的言论和轶事还被弟子整理编次,成为著名的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三藏中唯一被尊称为经,而又出自中国人之手的佛教典籍。从一个侧面说明惠能在佛教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六祖大师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他的父亲卢行开_便在当地做一名小官吏。不久,因为一点小事触犯权贵,被贬到几千里外的岭南新州,做了一名普通百姓

十几年后,卢行瑁已在新州娶妻成家,小两口恩恩爱爱,男耕女织,日子过得还算美满。唯一不如意的,就是夫人李氏过门后几年了,一直没有身孕。卢行_这时已届不惑之年,不由得暗暗着急。李氏夫人也是今天拜菩萨,明天求娘娘,祈求神明保佑,让她喜得子嗣

几年时间又一晃而过,还是没有一点动静,夫妇二人时常相对叹息,陷入绝望

这天清早,李氏夫人告诉夫君,夜来她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见自家院子里百花盛开,群芳争艳,还有两只白鹤展翅盘旋,上下翻飞,一边飞还一边叫着,叫声清厉嘹亮,十分好听。屋子里也像是用兰草熏过一样,异香扑鼻。总之,整个家似乎完全变了样

李氏讲完,卢行_自言自语道:这梦确实不同寻常,但愿是个吉兆

几天之后,卢行_正在地里除草,李氏火急火燎地跑来,还没到跟前,就不住地喊道:有了!有了!我有喜了!卢行_又惊又喜,一把抱住夫人,眼里涌出激动的泪水:老天有眼,看来我卢氏香火不该绝啊!这个未出生的孩子给卢家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命运总是在捉弄人,卢行瑁夫妇眼巴巴地盼着孩子降生,十个月过去了,没有临盆的迹象。耐着性子再等,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动静两口子急得团团转,又没有一点办法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卢行_的头发急得白了一片

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夜时分,随着哇的一声啼哭,孩子呱呱坠地。算起来,从夫人李氏有孕到孩子降生,整整六年时间!据说当时屋子里红光四射,祥云缭绕,异香不散

第二天黎明,有两位形貌奇特的僧人来到卢家,开口便说:恭喜恭喜,这孩子将来前程无量,就取个名字叫惠能吧

卢行_诧异地问:因何缘故,要叫作惠能?僧人回答说:所谓惠者,通晓佛法施惠大众;所谓能者,能敬奉佛祖,精勤法事

说完扬长而去,马上就不见了

行_联想起几年来的一幕幕往事,知道这个孩子不是等闲之辈,说不定是天上哪个大神托生。他很清楚,一切都得随其自然,凡事都有一定,这孩子既然不属于我,我又何必牵肠挂肚呢?自此以后,他对惠能的心思反而淡了,闲下来便借酒浇愁

小惠能生下来就不食母乳,每天夜晚,其母总看见神人在用甘露喂惠能。惠能母亲也就听之任之,自家每天摆设香案,念经拜佛,祈求佛祖保佑一家平安

惠能一天天长大了,三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父亲一死,惠能母子的生活一下子陷于困境。母亲替别人做些缝补浆洗的活计,换些粮食糊口,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惠能长到十几岁,不忍心再看着母亲操劳,便自己到山里去砍柴,再挑到集市上去卖,用卖柴所得的钱赡养母亲

母亲依旧每天烧香拜佛,而惠能对此早已习惯了,他每天很早就出去,天黑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他甚至顾不上看一眼那尊小佛像。此时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日后他会与佛结下不解之缘!时间过得真快,惠能眼看就过二十四岁生日了。母亲心疼儿子,早早就在心里盘算开了,这孩子长这么大,从来没有好好过过一次生日,今年说什么也得做几样好菜,庆贺庆贺。她还打算给惠能做件新衣衫,儿子身上那件粗布衣已经穿了几年,补丁摞补丁,做母亲的看见就心酸

这天,惠能像往常一样,砍了一担柴挑到街上,刚把柴担放下,就有一位管家打扮的人来买柴,谈好价钱,管家要惠能把柴给他送到家里去。惠能二话没说,把柴挑到一个富家门前,接过钱,转身要走。正在这时,他看见离他几步远的地方,有一个人正在那里念经,仿佛鬼使神差,惠能情不自禁地驻足谛听,那声音虽然不大,却十分清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心中一阵怦怦乱跳,这句话像是很久以前,从遥远的地方传来的呼唤,那么熟悉,那么富有感召力。他忘记了自己眼下还是个大字不识的穷汉,急切地问道:请问客官,读的是什么经典?那人正在专心诵经,听到有人问话,抬眼一看,眼前站着一位衣衫褴楼的樵夫,先是一愣,随即不在意地答道:我念的是金刚经,给你说你也不知道

惠能不肯罢休,再问道:请问客官,如何得到这部经典的?客人有些惊奇,合上经书,上下打量起惠能,见他尽管衣不蔽体,两眼却透出诚恳和聪慧,心想:金刚经上说,宣讲经书的功德胜过布施无数金银财宝。今天既有人找上门来,也算有些善缘,我何不就便积些功德?这样一想,那人便和颜悦色地对惠能说:小兄弟,我刚从蕲州黄梅县来,那里有个东禅寺,寺里有个弘忍禅师。劝世人读金刚经,说读了此经,就可以修成不坏之身,因此,我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读它

弘忍大师是谁?惠能听得人了迷

他呀,是当今最有名的禅师,许多人都到他那儿求法,光弟子就有一千多人呢!惠能脸上先是露出仰慕的神色,很快又罩上一层阴郁

客人见他面有难色,便说:小兄弟,我看你资质聪明,善根不浅,假如去投弘忍大师学法,前程不可限量啊

惠能这才说出了家有老母无人赡养的苦衷

干脆这样吧,那人掏出十两银子说:我这里给你十两银子,你拿回去安顿了母亲,便去投黄梅弘忍禅师

惠能大喜过望,再三道过谢,一口气跑回家中,把事情原原本本向母亲述说了一遍

老母亲感到事情来得太突然,见惠能决心已下,劝他改变主意绝无可能,便挽留他在家中多呆几天,等过了生日再,走也不迟

惠能完全理解母亲的一片心意,从感情上说,他怎能忍心抛下老母远行。可是那庄严佛法似乎有一种魔力,驱使他斩断一切尘世的凡情俗根。他含泪对母亲说:母亲拉扯孩儿成人,实在不易,本应朝夕侍奉,怎奈孩儿仰慕佛法,不能自已,实在一天也不能多呆,明日一早就得走了

老母亲知道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她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她一边暗暗落泪,一边想,儿子遇到的客人说不定是哪位天使呢。

《道德经》真的是老子写的吗?《易经》的作者到底是谁?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是人才、技术、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为何这些“文化隗宝”却像武术一样很难在国际上发扬光大呢?

而像中医、中药、针灸、汉文化却已经在海外成为了热门,甚至日本、韩国的中药贸易额早已领先世界多年。即便是我国的历史和汉文化其重要资料也是日本保留得最为完整。其实,好的东西,例如茶、瓷器、丝绸等技术是藏不住的,而华而不实的东西无论怎么吹嘘都是没有市场的。在文化最为开放个唐朝,李氏家族为何神化老子,并将道教奉为国教呢?

·唐朝和道教的关系

其实,无论是《道德经》还是《易经》,他们都是古人经过了上千年集体创作,并反复修改后的经典文献。

如果过分吹嘘一本书的价值,将其视为“万金油”,这不但会令外人嘲笑,还显得自己十分愚昧。

只有思想非常狭隘的人才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认为只有东方人才最了解东方文化,看看国际上著名的汉学家里东方人占了多少?

当你告诉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很大时,他会认为你在骗他。

当年李渊为何要将道教奉为国教?李渊首先考虑的是大唐的基业。

早在隋朝时期道教就十分昌盛,而道教的“上清派”代表人物王远知则被隋炀帝奉为“王法主”,在朝中有极大的权势。当王真人以过人的眼光反对杨广南迁遭到拒绝后,王远知对隋朝彻底放弃了希望。

为了给自己找到另一个金主,王远知以秘密传授给李渊道教符篆的方式和李氏家族结成了政治联盟。

由于杨广特别信任王远知,此人掌握了大量的隋朝中枢机密,而这些信息后来都被王真人传送到了李渊那里,这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汗马功劳。

当李渊父子取代了杨广之后,一是为了投桃报李,将王远知以及道教捧上了神坛,二是李渊看到了道教的政治价值。

·为何说神化老子就是神化李渊家族自己

古人很有意思,无论他是什么出身的人都希望给自己找一个尊贵的祖先。当年朱元璋就想认朱熹为先人,奈何朝代太近,连自己都骗不过去。

而唐朝,刚刚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不久,整个帝国还处于门阀统治的阴影下。

尽管李渊得了天下,但在当时河北四大家族眼里(博陵崔家、赵郡李家、范阳卢家和荥阳张家)李渊父子不但是暴发户,而是还不是汉人正统,他们根本看不起皇室。

这四大家族牛到什么程度?他们不但仅仅只在四大家族内部通婚,还在唐朝第一次编撰《氏族谱》时将皇室李家排在了他们的后面。

这不仅让李渊父子勃然大怒,也严重意识到皇室出身对政治的严重性。尽管没有足够多的资料证明李渊父子是少数民族人,但李渊的太太确确实实是当时所谓的“胡人”。

在后来的文化建设上,大唐李家也一改汉朝的“华夷之辩”,将所有民族都视为平等,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

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好的祖先,李渊听取了王远知的建议,将老子(李耳)追溯成了自己祖先。

不但皇室这样做,像哥舒翰这样胡族将军也说自己是大将军李陵的后人。因为当时李陵投降给了外族,哥舒翰说他就是李陵和胡人婚后生下的混血儿后裔,为此,他还看不起自己的竞争对手安禄山(栗特人)。

即便是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要杜撰一番自己的家族,其实李白的家族一直都和李渊家族一样,都是一个历史之谜。

李渊不但找到了老子这个祖宗,还要将老子的形象光辉起来。

就算《道德经》是老子写的,这和道教又有什么关系呢?到在王远知的操作下,老子不但成了道教的祖师爷,还被大唐皇室封为了“太上玄元皇帝”。

只要稍微有点文学知识,就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太:极限的意思;元:一切万物的开始;再加上“玄”和“上”二字,这样的全方位包装将老子瞬间从一位普通的图书管理员一下子升级为了天上最牛的神仙了。

而李家正好发家于山西,据说那里是老子的故乡。这样一折腾,李渊父子不但拥有了光辉的出身,其唐朝的建立还成了上天的安排。

王远知真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地从隋朝的大国师变成了唐朝的大国师,并将道教推向了历史的巅峰。

·为何后来佛教在唐朝超越了道教

为了包装自己,李渊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动用国库精修了300多座大型的道观,还规定每个州县必须建造至少一座道观,还利用皇权的力量让全国的所有道观里有塑有老子和自己的雕像。

除此之外,唐朝的皇室还将《道德经》列为了科举必考内容。

由于道教变成了国教,加上有皇室贵族的加持,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修道热潮。

这一时期的儒教和佛教并没有在唐朝展露太多锋芒,但随着唐朝国力的衰落,佛教便慢慢超越了道教。

尽管唐武宗曾经实施过严格的“灭佛”运动,并将全国内众多寺院财产收归国有,但依然阻止不了佛教的快速发展。

佛教之所以能快速战胜道教是因为佛教开始避开了锋芒,他们被逼无奈地选择了走平民路线。

就拿一个阿弥陀佛来说,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只要你会念这句话,无论是你是皇亲国戚还屠夫杀手,你都可以为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乞求到福报。

而这种福报不仅仅可以保佑你现世平安,还能在你死后给你安排好下一世的锦绣前程。

在这佛教这一统宣传下,谁还去信仰又要花巨资炼丹,又要花大把的时间去练吐纳、运气之法的道教呢?

是的,想进入道教门槛很高,不但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最好还要有很多钱。

而像道教里的养生术、房中术、金丹等项目,即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也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

而当佛教以一种大众消费的方式快速占领市场之后,道教的市场份额自然就被挤掉了很多。

加上后来武则天为了摆脱皇室李氏家族的阴影,将自己塑造成了弥勒佛的转世。你们李家尊道教,我武则天偏偏发扬佛教。

在民间和贵族的双重作用下,道教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其实,作者在想,古代的皇帝真的就很迷信吗?他们杀了那么多人,如果他们真的相信鬼神之说的话,他们晚上还睡得着吗?

而如果这些东西皇帝自己都不信,他们又为什么鼓励别人去信呢?关于这个问题,就留给聪明的读者来回答吧!

“五姓七家”是什么看看唐朝“崔卢郑王李”五个姓氏有多厉害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五姓七家”,这个概念最初在北朝时期形成。北魏孝文帝钦定的四姓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此外,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也是当时一等一的望族,至隋唐时,这五种姓氏、七个家族则成为当时最顶级的门阀家族。

盛唐宰相薛元超曾经感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娶到五姓女!”其实薛家已经属于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薛家子弟仍然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

隋唐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响力空前强大,唐朝皇室就称其祖先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除了皇室李氏,其余四姓皆不可小觑。

其一,太原王氏一脉,其先祖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名将王翦,王氏在唐朝的名人有王允、王维以及王之涣等。

其二,范阳卢氏一脉,其先祖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经学家以及军事家卢植,卢氏一脉在北魏时娶了三位公主,唐朝时更是出了八位宰相。

其三,荥阳郑氏一脉,其同样在北魏时期就已崛起,至唐朝时声望达到顶峰,其一脉在唐朝时出了八个宰相。

最后一个姓氏在五姓七望中居首——崔,崔姓分为两支,即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崔氏一脉崛起于北燕,秦汉时期得到发展,跻身北方望族一列,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唐朝有十五位宰相出自崔氏一脉,被视为天下士族之冠!

贞观时期,唐太宗下令修《氏族志》,编修者初稿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在首位,唐大宗听到后大怒,心想我李家坐江山,但却排在崔氏之后!于是令编修者重新排名,最终将李氏及外戚长孙氏排在前两位,崔氏改为第三位。虽然改了《氏族志》,令唐太宗心气稍顺,但这个排名在朝堂和民间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不仅如此,唐太宗对世家大族的傲慢也颇为不解。试想,尊贵如皇族,李氏在民间的声望仍不如崔、卢、郑等世家大族,并且这些氏族由于要保持其血统纯正,所以只傲慢地进行五姓之间的内部通婚,并且以与除五姓之外的形式通婚为耻。

从北魏以来,世家大族内部通婚早已形成传统,诸如: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以及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以及陇西李氏世代婚姻。至唐文宗时期,这种风气愈加严重。名门望族不仅蔑视诸姓,就连皇权也不放在眼里。

唐高宗时期,试图以禁婚的方式阻止名门望族互相为婚。但此种方法不但未能奏效,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些“禁婚族”自矜的资本。

文宗曾有意和宰相郑覃结亲,希望为皇太子求娶郑覃的孙女,但没想到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当时只是九品官的崔某也不愿和皇家结亲。文宗对此颇无奈,直言“李家两百年的天子,难道还比不上崔家和卢家吗”

但是,世家大族的自我封闭,也导致了其诸多子弟虽有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真正奋发向上的后辈并不多见。此外,唐朝大力推行科举制度,提拔寒门士子,在唐朝之后科举人士占据朝堂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贵姓已经不复存在了。

» » 寻卢氏家谱研究者

当前离线

UID577674 帖子8 精华0 积分8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注册时间2008-11-8 最后登录2010-7-21

帖子8 精华0 红网币65 经验52 威望0 魅力0 注册时间2008-11-8

发表于 2010-6-19 14:43

|

寻卢氏家谱研究者

本人华容卢氏后裔,我家收藏有一套范阳卢氏家谱,共12本。据我初步考证,此谱系清朝嘉庆庚午年(1810年)我们湖南岳阳的卢氏儒公后裔合修的七县通谱,记录了当时岳州府(现在的岳阳)范围内七个县(清朝时期岳州府是不是辖七个县我没有考证)的卢氏后裔。谱上具体有如下支系:

大城池毅公支下世系

岳城万俸支下世系

华容新铺讃公支下世系

景聪公茅源房世系

道人矶隆公景聪支下世系

枧关胜公支下世系

黑神堂能公支下世系

楠木桥胜公支下世系

石垅源盛公房支下世系

闾叚聪公沈氏世系

闾叚聪公湾屋东头世系

降港景聪沈氏卢纳公世系

鲁源添爵支下世系

胡家坡尔盛公支下世系

鲁源玉井公支下世系

土城后关支下世系

土城冲庆襄公性房支下世系

闾叚海公登荣房支下世系

烈爵公有序房支下世系

景星房函公支下世系

必海公本房支下世系

卢家叚钊房支下世系

卢家叚广公通房支下世系

港头市慎房支下世系

闾叚分支姚家湾世系

丁家坊夷公支下世系

楠木关必忠直下世系

本人系华容新铺讃公支下世系后裔,我分析前面的应该是地名如:华容新铺、大城池、岳城、道人矶等,其中大部分是一些老地名,我们一般人都搞不清楚了。后面的应该是始祖名字如:讃公、池毅公、隆公等。由于这套家谱有100多年历史了,保管不是很好,内容也不一定完整。据我的前辈考证这套谱是卢氏二修家谱,我们三修家谱上对这次修谱有记载,“……国朝定鼎乾隆时 宠光公始创谱牒序世次变昭穆穹源竟委备载详明越嘉庆庚午(1810年)我儒公后裔合修七县通谱 凡属一脉相承者 无不搜罗采辑汇篡成编 虽巽地俨若同堂 虽分形不啻一体 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万殊归诸一本者 正此意耳咸丰己未(1860年)晴江新焕诸君子又继起而修之 距今四十余载其间生卒众漫然无纪 兵焚后徙靡常使不再行刊续势必视一家如秦越等骨肉如途人 迩来族众屡议三修未果 犹幸今秋(1904年)时和岁稔房弟 竹峰 廷卿哲中儒文及钦安辉纶应宗锦文茂富正喜鸿发道高等咸以谱事相商余欣然曰此盛举也援按丁派亩歙费与工讵草册就 而竹峰逝矣 余悲感交集复讨论修饰寿诸棘黎仅数月谱己告成……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岁仲春月谷旦”。译解白话为:“…乾隆鼎盛时期,宠光公开始谱牒,到嘉庆庚午即一八一0年,儒公后裔合修七县通谱。并归定:凡是卢氏一脉相承的都要搜集编揖。虽然是巽地也要视若同堂,万殊归诸一本,是此意念。至咸丰己未即一八六0年晴江公新焕公等诸君子又想继续修谱,因当时己相距四十多年,在这个时间里生的,死的众多,无记载,加之兵灾焚毁和迁徒,常使多年不再行刊。造成一族如秦越,骨肉之亲如路人。后来族众多次意想三修其谱,但无结果。有幸一九0四年秋,竹峰廷卿,哲中,儒文和钦安,辉纶,应宗,锦文,茂富,正喜,鸿发,道高等合议修谱相商。都认为此为盛举。于是商议按人丁田亩派粮,捐款。不久就将草册就成,而此不幸,发起人竹峰去逝,经悲感交集后,诸君继续讨论复修。经数月谱己告成于光绪三十年甲辰(一九0四年)仲春。”

我不知道这套家谱的价值有多大,如果哪位对此有兴趣可以和我联系,我的qq:471460531。

GMT+8, 2010-7-26 06:11, Processed in 0058118 second(s), 8 queries

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事——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第一节初结法缘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位颇带传奇色彩的高僧,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为什0么叫作六祖呢?相传2000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印度王舍城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