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安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谁有安氏家谱?,第1张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安庄(俗称ai zhuang)村,明朝洪武初年(1369年)始祖:安宁携子,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故名安庄村,村里现有4000多人,95%以上姓安,周围村镇、县市安姓颇多,也是安氏聚集区。(村里有明朝始祖至今完整家谱和排辈)新泰市向西30公里宫里镇向北3公里,就是安庄村。(请看好21世是锡字辈不要写希,希是12世,23世是辉字辈,不要写会,26是 谟 不要写木,26世是 清 字辈不要写庆,庆是31世。)始祖 :安宁,二世祖安营,三世祖:国珍,国宝,四世祖:世 辈,五世祖:文字辈,六世祖:伯字辈(7世--11世无字辈都是两个字)

字辈: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长支:九 尚 之 乃 立 宏 乐 克 继 锡 英 效 顺 典 谟 (训 诰 ) (训诰 减掉)

次支:希 守 之 相 立 得 泗 秉 长 兴 学 辉 增 连 清 修 源

三支:九 光 之 乃 立 国 永 敬 奉 廷 培 身 宝 儒 和 (荣 珍 ) (荣珍已减掉 )

安庄村安氏,自17世至26世,分为三支:长支,次支,三支,各自有排辈,但也通用,(在续家谱时族人发现分别居住在两个地方的长支,次支,或三支,同辈却不知道,再有一连好几辈挑字,),这样显的太乱,民国续家谱时,经来自各地续谱老人商议,决定不再分支,把长支训诰;三支荣珍;减掉,重新做了一下修改和加续,自27世起三支合并为一支,统一字辈,全族使用。 ---------

世代: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27 28 29 30 31 32 33,34 35 36 37 38 39 40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世 世 世 世 世 世 世

长支:九 尚 之 乃 立 宏 乐 克 继 锡 英 效 顺 典 谟.

次支:希 守 之 相 立 得 泗 秉 长 兴 学 辉 增 连 清,修 源 裕 鸿 庆 祥 瑞,荣 珍 训 诰 传 家 衍

三支:九 光 之 乃 立 国 永 敬 奉 廷 培 身 宝 儒 和.

(九希是12世,宏得国是17世分支,谟清和是26世,修是27世,衍是40世。)

满族家谱辈份(世派)歌

《爱新觉罗皇室宗谱》: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镶黄旗长白山建州爱新觉罗氏(马氏)家谱》:奎佰兴镕振祥祚,瑞庆肇端和世升。(原为清末驻守九台镶黄旗宗室世职佐领后裔。)

《镶黄旗开原佟佳氏(佟氏)族谱》:祖功宗德,永以为则,忠孝克承,用光先业。守箴维本,作善延祥。家声大启,载锡元昌。

《镶黄旗长白山建州佟佳氏(童氏)家谱》:仁孝礼义信,永生保太平。康定思贤明,富贵守阳明。

《镶黄旗瓜尔佳氏(关氏)家谱》: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正黄旗东海女真窝集瓜尔佳氏(侯关氏)家谱》:康泰常先荫,都德清福勋。中荣明显世,柄(丙)国庆长春。

《镶白旗金州(关门)宗族支派》:廷文成治,世国泰兴。

《正红旗长白山瓜尔佳氏(大户关氏)家谱》:文德钟先世,鸿恩福荫长。裕承荣显贵,绍守延贻昌。

《正红旗苏克苏浒部瓜尔佳氏(关氏)谱书》:裕联荣继广,庆善培永昌,文明振盛事,保元名呈祥。(与宁古塔瓜尔佳氏同族)。

《正红旗长白山瓜尔佳氏(关氏)家谱》:富升永文福,树叶成洪烈,功威立品申。

《镶红旗海西哈达瓜尔佳氏(关氏)家谱》:木发千枝归一本,水流万派无双源。

《镶蓝旗长白山瓜尔佳氏(罗关氏)家谱》:云长连海瑞,国富永升平。既振兴文广,鹏程与圣明。

《镶蓝旗安图瓜尔佳氏(讷音关氏)家谱》:始世高成远,德恩续久长。兰阶洪泽继,贵殿庆衍祥。孝友程先志,积善福禄康。(本东海女真窝集部安褚拉库人,先隶宁古塔正黄旗,后改隶乌拉镶蓝旗)。

《浑河瓜尔佳氏(关氏)家谱》: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正黄旗凤凰城马佳氏(马氏)族谱》:文熙启秀,积庆开先。忠诚绍志,谦惠延年。

《正黄旗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正白旗沈阳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恩鹤书达正,博济定荣延,盛隆多景福,万载宣永传,孝友国民化。清和家庭绵,世秦桂运寿,尧时仁义天,生平俊秀立,光耀居风连,大成金玉振、安肖希文宣,崇学昌明宝,溜华恒喜全,恭丰春克显,宗兴长绍先。

《镶红旗金州伊尔根觉罗(赵氏)谱书》:永忠振德玉,吉广喜明声……。

《镶蓝旗擦痕长白山伊尔根觉罗氏(赵氏)家谱》:文明继盛世,富贵庆长天。德俊恩荣永,春和喜裕绵。

《福陵觉尔察氏(赵氏)谱书》:庆文连德广;国恩荣世绵;吉祥常富贵;福寿永双全。

《正白旗永陵喜他拉氏(图氏)谱书》:宝德毓英魁;永成盛世书;隆文多富贵;福寿庆双余。

《宁古塔萨玛喇氏(米氏)家谱》:德明克复初,良知兆麟螽,忠孝国教本,勤俭家业成。

《正兰旗果尔勒斯氏(高氏)谱书》: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正白旗凤城赫氏家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镶黄旗凤城叶赫氏(佟氏)宗谱》:文明承圣志,才德殿英贤,国本佩宏业,和祥保万年。

《正白旗凤凰城满洲完颜氏(王、汪氏)宗谱》:无例传四世,分行永为先,布因徒此续,桂乃紧相连,肆后二十字,瓜瓞乐绵绵,万年崇德善,百世效贤良,忠正承恩广,文明裕泰昌。

《正红旗凤凰城他拉氏(唐氏)族谱》:文武全桂荣,纯德耀显明,福庆忠盛延,长治启国隆,吉祥永茂顺,英连广运成。

《正黄旗凤凰城姜佳氏(姜氏)族谱》:佑德天维作福,国文庆书贵长。殿甲承恩普玺,庭宗续世荣昌。军景官红常春,银丰宝积连金。广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

《镶白旗凤凰城吴扎拉氏(吴氏)族谱》:荣贵继世广,福庆永鸿章。华国忠明治,维新裕保良。

《正白旗边门赫舍哩氏(赫、康氏)族谱》: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会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真保泰平。

《镶白旗凤凰城卡克他氏(康氏)族谱》:庆会运昌明,英才济圣清。过华全尖品,世禄广恩荣。德义昭隆业,贤良继圣名。永怀先泽厚,保太益和平。

《正黄旗赫舍哩氏支脉卡宜氏(康氏)世谱》:文玉尚荣恩桂,延昌尔基之会。兆民稔格家箴,万世葆纯国粹。

《正黄旗凤凰城钮祜禄氏(郎氏)族谱》:盛玉振廷坤,永庆福德春。万世英雄俊,常吉国后恩。

《镶黄旗北京内务府沈阳彭氏(彭氏)族谱》:正大光明殿,兴毓传世广,昭宪庆景祥,承天冲文远,福寿绍绵长。

《镶黄旗长白山倭弥托氏(吴氏)家谱》: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镶蓝旗宁古塔萨嘛喇氏(蔡氏)族谱》:景运兴克昌,贵荣继德芳。世永延福寿,奕崇庆其光。(或谓“萨喇拉氏”家谱修于民国十四年,由伪满财政部大臣蔡运升编写) 。

《镶蓝旗满洲专图呢吗察氏(榆姓)族谱》:振国兴家,云汉维济,鼎铭显耀,世荣延续。

《镶红旗辉发索绰罗氏(曹氏)族谱》: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镶蓝旗铁岭完颜氏(汪氏)家谱》: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正黄旗那塔拉氏(白氏)家谱》: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正红旗长白山富察氏(傅氏)家谱》: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黄、正白旗长白山赫舍里氏(康、赫、张氏)家谱》: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镶白旗易塔喇氏(齐氏)家谱》:○○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

《镶黄旗(王氏)家谱》: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镶黄旗长白山(吴氏)家谱》: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正黄旗长白山(赵氏)家谱》: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镶蓝旗石马拉氏(石氏)家谱》: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家谱》: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镶黄旗爱新觉罗氏(沈氏)家谱》: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镶黄旗海西叶赫阿克占氏(战氏)家谱》:穆烈英德远,恒隆仁孝长。高平祥瑞永,振友广晓昌。

《镶黄旗长白山建州穆奚氏(奚氏)家谱》:福多穆清殿,化兴运寿恒。文明广玉继,勋烈贵忠荣。

《正黄旗海西叶赫纳喇氏(安氏)家谱》:国振家兴承世泽,精勤多德庆春祥。

《镶黄旗东海冒姓叶赫纳喇氏(钱氏)家谱》:国秉继承永,万洪景绵长。功跃荣明久,存德百载香。

《正白旗海西乌拉纳喇氏(赵氏)家谱》:裕国文忠显,奇佳仁义宏。荣华增富贵,永世庆升平。(乌拉部贝勒后裔,原辈字歌为:“鳌占声名远,忠志继世昌”,清末废弃)。

《正白旗东海女真窝集尼玛察氏(杨氏)家谱》:代远贻恩厚,豪富贵成魁。昌世绍多荫,福泽毓天培。继光景伟业,立德永生辉。

《镶白旗海西乌拉舒穆禄氏(徐氏)家谱》:国盛文治荣,家广宏海明。永学庆振静,树景向泽忠。

《镶黄旗东海瓦尔喀费莫氏(马氏)家谱》:国士文明启,秉宗志兆昌。维纯显毓广,兴庆溥恒祥。

《正白旗长白山建州乌苏氏(吴氏)家谱》:风连传家永,忠孝继世长。文明通国瑞,龙鹤呈麟祥。

《镶黄旗东海富察氏(傅、富氏)家谱》: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贵州思南安氏字辈:守学如国其仕,登天正显文明,元世绍玉大德,万应廷启朝宗,永乐时维自秀,宏怀再复昌延。

山东青岛安氏字辈:“茂 郁 丰 佰 仲 久 常 增 金 其 华 丽 象 荣 耀 升 加 成”。与日照同族谱。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山东茌平安氏字辈:“士记富贵荣华兴,盛旺茂顺昌。”

安姓,是中国旧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两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二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做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改汉姓安。

                                  2020年5月22日

政权属性:王国(部落)

统治者(王室):德勒家族

王室汉姓:姬、金、安、张

国(部)名:德勒部

国土面积:4000平方千米左右(约6个新加坡大小,只算本土,不包括其他地区族人的封地)

都城:田坝(妥妥营)

政治中心:田坝(宣威市境内)

经济中心:宝山(宣威市境内)

主要城镇:田坝、宝山、格宜、倘塘、海岱

族属:彝族(乌蛮)

氏族:德布

官方语言:彝语(东部方言)

官方文字:古彝文(贵州彝文)

独立日期:南北朝时期,由磨弥部王室分家自立门户

        大约在周朝时期,先祖们就已经在云贵高原立足,并建立了政权,直到春秋时期,在一次大规模的分宗仪式后,祖先的两个儿子(慕克克、慕奇奇)逐渐形成了新的两大氏族“德布(布部)”、“德施(默部)”,德布住宣威,德施住东川,云贵高原至此划分两个部分,他们分别各执掌着一片天下。

        到了汉朝时期,成为了夜郎国贵族,祖先也曾做过夜郎国君,而在同一时期,德施氏族阿哲家族征服到贵州,在黔西北地区建立罗甸国,之后改国名为罗氏鬼国,逐渐形成水西部政权,而德布氏族则只在云南境内扩张。

        部,是巨型部落政权,在彝族历史上相当于王国,类似于欧洲的大公国,首领被称为“君长”,与国王性质相同,旗下又统辖多个王爷与行政部门,在土司时代,君长一般会被封为大土司,旗下的王爷们会被封为小土司或者大土目,很多人不了解历史,一味的认为土司土目只是村长镇长级别,其实大错特错!殊不知这些土司,最小的领土也有几个乡镇那么大,最多的有半个省那么大,可比世界上的很多小国大多了,总不能说人家不是国家吧,在我看来,无关领土大小,只要拥有主权,独立性强,那它就应该得到它该有的尊重!

        直到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云南宣威地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磨弥部,此后德布氏族的其他部落王国,也几乎都是由宣威境内发展而出,逐渐征服各地土著,逐步扩张。

        正值南北朝时期的磨弥部,国君有三位王子,长子姆阿额(又叫姆阿余)继承君位,次子姆默遮为人臣,三子姆阿作为国师(首席毕摩)。之后过不了几代人,二子姆默遮独立,征服贵州威宁土著,建立乌撒部政权,成为乌撒君主,形成乌撒家族。三子姆阿作独立,在宣威境内原有的封地内,逐步扩张领土,建立德勒部政权,成为德勒君主,形成德勒家族。

        毕摩教,彝族的原始宗教,讲究祖先崇拜,万物有灵,主持人为毕摩,即彝族的大祭司,万能者,类似于西方的巫师,可通天地鬼神,是人与神灵的结合者,除占卜与观天象外,毕摩还肩负着做法、历史记载、经书记载、文化传承、治病救人,驱鬼请神,主持宗教典礼与仪式等责任,尤其是高级毕摩,甚至还兼任军师或国师等职,协助君长处理朝政,拥有绝对的威严。

        毕摩也分三六九等,最初的慕克克(德布始祖),就是六祖中的毕摩,也是最正统的毕摩,后来开枝散叶,逐渐壮大,到了第七代阿德布时,开疆扩土,在云南宣威建立古苦格政权,并正式形成德布部,随后子孙分家后,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逐渐形成强大的德布氏族,政权遍布云贵高原。关于毕摩的传承,历来都是贵族内部世袭,彝族是个讲究血统的民族,所以贵族们从来不与外人通婚,高级毕摩只能由贵族内部世袭大毕摩担任,主要从事国师等职务,必要时协助君长主持王国内部的大典与各种顶级宗教仪式,而贵族内部的小毕摩,则只能为普通王族与贵族家庭主持宗教事宜,以上这两种毕摩都属于上层专属,是底层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作为彝人,普通百姓也是拥有信仰权利的,不能因为贵族专属而没有基本的信仰,于是在普通的百姓里,也有了一部分毕摩,因为血统不纯,也因为贵族掌握所有宝贵经书与秘籍,所以这类毕摩不属于正统,也不够优秀,他们的存在仅仅只是满足百姓的基本信仰需求而已,为普通人家主持宗教事宜,驱鬼避邪,传承文化,治病救人。

        而德勒家族作为世袭大毕摩的大家族,除了拥有自己的政权与大量领地外,也有专门的一部分族人世袭毕摩位,德勒家族的政权在历史上或许不是太出色,相对平庸,但德勒家族的毕摩,却是整个彝区所有部落王国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顶尖大毕摩,历史上,在很多部落王国里,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德勒家族的毕摩任职,封地也遍及整个云贵高原,位高权重,关系网也错综复杂,反而其他家族的毕摩很少,因为德勒家族是德布氏族最正统的毕摩传承人。

        在古代,德勒毕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德勒家族的人都是西南彝区公认的执政能手,在各个部落王国里都有任职,例如大总管(总理)、管事(相当于总理)、大土目(蕃王)等等。在清朝改土归流时,磨弥部的大总管就是德勒家族的金定荣,民国时期的乌撒大官寨土目家的管事,也是德勒家族的姬德恩。

        到了隋唐时期,德布氏族已经形成了很多部落政权,例如磨弥部、德勒部、罗雄部、乌撒部、罗婺部、播勒部、师宗部等等 而德施氏族则形成了水西部、阿于兜部、芒部、于矢部、普麽部等等 这一时期的我们都被称为乌蛮,而这其中的于矢部就在黔西南地区建立了另一个“罗甸国”,直到元朝初年结束。(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罗甸国,前者是三国时期的水西阿哲家族,后者是唐朝时期的于矢部龙氏家族)。

 

        唐朝时,我们这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部落都属于南诏国的加盟国,成为南诏国东部最强大的势力与屏障,南诏国君与我们属亲戚关系,相互联姻。当时的我们号称乌蛮三十七部,南诏的每一场战事都有我们参与,军事严重依赖我们支援,每一支部队里都会安插少量乌蛮精锐,每到战争时,最先发动攻击的便是乌蛮武士,随后大部队再协同配合,首尾呼应,直捣黄龙。

        北宋时期,由于南诏亡国,白族段氏家族邀约乌蛮三十七部贵族联合建国,多方在磨弥部境内进行盛大结盟仪式,随后乌蛮贵族协助段氏家族建立大理国,乌蛮各部仍然属于加盟国形式,一切政治制度管理模式与南诏无异。

        南宋末年,由于蒙古帝国南下入侵,南宋朝廷苟延残喘,大理国也迅速战败投降,并且违背盟约,协助蒙古进犯乌蛮(我们),而后乌蛮各部贵族联合建立自杞国,通过向南宋贩卖战马生意,垄断战马市场,逐渐做大做强,为后来抵御蒙古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自杞国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整整坚持了六年,终究还是加入到了改朝换代的行列中。

        元朝初年,自杞国亡国后,德勒部同其他家族一样归附朝廷,成为朝廷的边疆蕃属,因协助征战南宋有功,受封土司爵位,网上有信息说是助征南宋先头部队四十八营伙之一,册封土目,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有太多历史被战火销毁,很多历史我们都无从而知,但由于情况特殊,又加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籍有过相关记载,也没有人实质清楚这段历史,也不符合德勒家族的身份,从已知历史与家族身份推断,德勒家族是比较独立的一种存在形式,与乌撒部类似,虽说领地不算大,但也是有主权的大部,与各大部王室均有姻亲来往。最关键的是,宣威市几乎有一半的面积都是属于德勒家族的,隔壁的贵州省也有大量领土,可比云南中部地区不少部落大多了,说只是普通土目的话,恐怕也没多少人相信。直到明清时期朝廷在西南地区设立行政区划,德勒部大部分领土位于宣威州境内,由于宣威州安氏土司是磨弥部王室的直系继承人,于是在行政区划上便隶属于安土司,德勒土司则位列第二,而在贵州的另一部分领土,则被朝廷设立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别牵制着。

        德勒部位于云贵交界处,二省均有大量领土,都城位于宣威市境内的田坝镇,宣威市境内的宝山镇是其经济中心。德勒部总面积4000平方千米左右,约有6个新加坡大小,2个卢森堡大小。

        宣威市田坝镇境内至今仍然保留着两座面积巨大的土司古城堡遗址,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城堡分大城与小城,均建在海拔2千多米的高山上,大城面积达141亩(94万平方米),周长2公里,主要用于屯兵以及各部门驻扎,小城面积近百亩,主要用于土司及家人居住,两城屯兵可达万余人。城堡的城墙是双层的,第一层高约三米多,中间有一条人行道,然后第二道墙矮一点,城门呈现月弓形,高和宽都是三米多,全是用巨石垒成,据说当年建造城堡时,土司家的仆人们从山上排队一直排到了4公里外的营上村,通过相互传递的方式,把所需的建筑材料通过这种方式运到山上去。只可惜城门、楼牌房间等等均在上个世纪大跃进时期被拆去修水库用了,城墙也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根据数据分析,德勒部在田坝镇的王城(王宫)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总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1/7大小,与北京故宫的建筑总面积差不多大小,相当于十几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而且王城是建立在海拔2千多米的高山上的,建筑也皆是巨石垒积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建造难度也与北京故宫无异,自然也是巍峨壮观,处处尽显王者风范。也不要因为它偏安一隅,就误以为只是一个弱小部落,能成为土司,这其中的奥秘,只有中原皇帝知道,只有君长陛下自己知道。

        大城内驻扎德勒部的各级管理机构,驻守大量军队,小城属于后宫,除了君长陛下与公主王子殿下居住外,还有大量仆人与君长卫队也生活在内,小城虽然属于后宫,但也有单独的朝堂,是君长处理朝政的地方,大城里的高级官员们,都要经常到小城的大殿里与君长陛下商议朝政,哪怕是驻守远方的各部土目王,也要定期前来朝见君长陛下。大小两城也分别坐落在对立的两个山头上,遥相呼应,只等君长一声令下!

        而且除了田坝的这两个土司古城外,其实在其他领土内,德勒家族也还有众多大大小小的土司衙门、行宫、王府、庄园、城堡等等。

        德勒部的都城在田坝,君长(国王)陛下住王城,王城分大小,小城住君王,大城驻军队,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只有在特殊的战争时期才会使用,也算是王室行宫吧,一般的和平时期,君长大多数时候都住在坝子里的王府庄园内,不过由于历经上千年的战火摧残,如今已经很难再找寻其历史痕迹了。

        足见当年的德勒土司是有多么强大才能建造这样庞大规模的城堡,一般的小土司是不会有这样的实力的,也似乎派不上用场,首先是经济实力不允许,其次是人口不允许,影响力不支持,领土不够大也不够折腾,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也是清晰可见,很多大土司家的王府或王城都规模很大,例子也很多,例如水西部慕俄格古城,水西宣慰府等,反而一般的小土司或土目却很难保存城堡遗址下来,就算保存下来的规模也非常小。

        宝山大土目,虽然德勒部的领地并没有水西部、乌撒部、磨弥部那么大,但旗下很多土目都实力强悍,经济发达,甚至一个都能顶其他地方的很多位大土目,例如宝山土目,作为德勒部的经济中心,宝山又被称为宣威东部旱码头,也是古代滇东北地区有名的经济重镇,实力不容小觑。甚至是在今天,它也足够强大,不仅煤矿与水电资源丰富,而且人口也是普通乡镇的两三倍,像这样的重镇,德勒部旗下拥有好几座,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德勒部能在山巅上建立起两座巨大城堡了,而且被战火摧毁的其他城堡行宫和庄园,至于到底有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历史上的德勒部,北与乌撒部(德布氏族)接壤,东与磨弥部(德布氏族)接壤,西与水西部(德施氏族)接壤,西南则与于矢部(德施氏族)接壤,这几个都是古代彝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部。各部王室皆有姻亲来往,几千年如一日,空前强盛。

        德勒部领土范围,在云南省宣威市境内,几乎位于东部地区,包括田坝镇、宝山镇、格宜镇、海岱镇、倘塘镇、龙场镇、阿都乡、杨柳乡、双河镇、文兴乡、普立乡、乐丰乡。而与之相连的贵州省六盘水地区,就包括了水城县杨梅乡、发耳乡、鸡场乡与盘州市地区的坪地乡、四格乡等大范围地区。

        关于德勒部与其他部的姻亲,自古以来历来都是其他大部的公主嫁与德勒部,而德勒部公主也依旧嫁与其他王室,一来是为了遵守祖宗家法,维护血统,二来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

        对于德勒部公主担任女土司的历史,目前已知的有两位,一位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嫁给了普麽部君长,平彝县海氏大土司,之后由于君长战死沙场,孩子又身处襁褓,于是按照规矩,德勒氏担任君长土司之位,成为普麽部第14代土司,待孩子长大成人后,便归位于海氏家族。

        而另一位德勒公主,在清朝早期,便是嫁给了隔壁贵州的于矢部君长。于矢部是彝族有名的大部,早在唐朝时就在贵州南部建立了罗甸国,直到元朝初年结束,后来又继续保留于矢部领地,归附朝廷后,成为了元朝的普安大土司,一直到清朝初年,已不知过了多少代土司,到了龙天佑继位的时候,其爵位直接坐到了正一品,后来一代又一代人战死沙场,到了龙天佑的孙子“龙健”时,娶妻德勒部公主,之后也是战死沙场,孩子也年幼,于是德勒氏接管了土司位,一直到孩子长大归位。

        明朝末年的德勒部,此时的君长名叫姬世昌,曾参与了历史著名的奢安起义,也叫奢安之乱,明朝天启年间,沾益土司姬世昌与乌撒土司安效良携手,在位于云南战场的曲靖地区的明军必经之路上伏兵阻截。当时的计划是,毕节水西部攻贵州,泸州扯勒部攻四川与重庆,乌撒部与德勒部攻云南(后来第二年东川阿于兜部等也相继加入了阵营),历经无数次完美战役,最终还是没能躲避明朝的重兵包围,于是乌撒君长安效良与德勒君长姬世昌双双战死曲靖。

        君长姬世昌育有两子,长子姬宪培继承君长土司位,次子姬赞统为大臣。奢安起义结束后,紧接着云南的滇南土司沙定州迅速占领昆明,并且发动了沙普之乱事件,姬赞统趁势加入阵营,拜土司沙定州为宗族家门,冒充沙姓,改名“沙赞统”,随后便依靠势力侵占亦佐县,驱逐亦佐沙土司,成为亦佐土司,手下统治十大土目,后来大西军占领云南,沙定州被处车裂之邢死,作为同党,姬赞统自然也难免一死,于是饮毒酒而亡,之后姬赞统的儿子姬鼎臣再次收复亦佐县,继续担任土司,去世后便由侄儿姬雄飞接任土司位,土司共计三代,直到朝廷收复亦佐县为止。

        清朝初年,顺治帝册封德勒土司姬宪培为威远将军爵,土司位一直世袭至雍正年间,直到改土归流后,德勒家族也同其他家族一样,陨落于历史长河中,在与朝廷的无数次战争中,最终战败,于是举家迁徙至贵州躲避朝廷追杀,自从土司直系族人走后,旁系的部分族人却留了下来,他们接管了部分领土,由于人手不足,其他领土则被其他亲戚们接管,一直到解放为止,所以民国时期德勒家族的领土已经剩得不多了,仅剩下田坝、宝山、海岱、倘塘以及贵州六盘水地区的部分领土,实力大大缩减!

        而迁到了贵州的土司后人,很大一部分都来到了威宁县,受到乌撒残部大官寨土目家的庇护,得已生息,由于当时乌撒土司家人也大量往外迁逃,所以很多地方就变成了一片空白,甚至一度成为了无人区,于是从外面逃过来的亲戚们就接手了乌撒的部分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德勒家族在乌撒地区的实际控制区就包括了迤那镇、海拉镇、半个羊街镇、双龙镇、半个小海镇以及其他众多零零星星的土地。

        在此特澄清一下,我的历史有理有据,均是根据多年经验总结而来,这其中的内容,有的是来自谈话交流,有的是来自地方州志、县志、府志、厅志等文献,也有部分来源网络线索,家谱、自身的家族文化传承、熏陶等,也有部分残缺不全的历史,是我经过分析与对比总结,尽量还原而来,以上各种来源,均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检验而最终确定。现在的历史虽然越来越完善,但空缺与丢失的依然很多。

        关于德勒家族的历史情况,我大概讲到这里,其他的就等再次发掘新历史,再做补充吧,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支持与赏光,内容过多,耗时过长,你们浏览辛苦了!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 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合抄家乘,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瞻族录》(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安荣光、安宗愈编辑,民国年间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安氏族谱,(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山东日照、青岛安氏字辈:“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亮,传在佰纵,述作仲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效金慎言,修其箴铭,光华克昭,美丽正廷,象举贰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有志加益,兴起功成。”。四字中选任意一字辈。

山东青岛安氏字辈:“茂 郁 丰 佰 仲 久 常 增 金 其 华 丽 象 荣 耀 升 加 成”。与日照同族谱。

山东阳谷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山东茌平安氏字辈:“士记富贵荣华兴”。

山东新泰安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耕读续世常仁义礼志信温良公俭让君臣智勇强文武其全贺福禄祯祥禧伯仲叔季宗”。

山东枣庄安氏字辈:“培学(长)德修(朝)传(晋)家兆增志保平康”。

山东临沂安氏字辈:“学丙(家)全(洪)玉广”。

山东莒县安氏字辈:“月为茂玉丰(贵)伯仲久常增金启”。

贵州六枝安氏字辈:“定启金德明常勇”。

贵州桐梓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世绍宗定永家庭干克邦”。

贵州思南安氏字辈:守学如国其仕,登天正显文明,元世绍玉大德,万应廷启朝宗,永乐时维自秀,宏怀再复昌延。

四川西昌安氏字辈:“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四川阆中安氏字辈:“师正天德永中开万世贤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河北清河安氏字辈:“东长风秀西成有旺百年树人”。

河北河间安氏字辈:“国洪丰显宝贵”。

河北涿州保定安氏字辈:“文成有永立德行百世昌体存常怀孝书在继代忠”。

湖南邵东、怀化安氏字辈:“天佐文明永志思大朝廷继应长春士学能治邦国宗光耀荣承良傅元祖德万代网纪定忠孝惟作则节义效先贤福寿康宁悦彝训昌盛典乾坤辉伟业玉金钦翊瑞高仪通锦泽广浩丽秀绵正衍显英杰”。

江苏丰县安氏字辈:“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山西安邑安氏字辈:“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重庆南川安氏字辈:

民主支派:“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

大铺支派:“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

大观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

大有支派:“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

统一续派:“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甘肃靖远安氏字辈:“文维如单成国清宗”。

辽宁大连安氏字辈:“吉善之家庆有余”。

安徽合肥安氏字辈:“兴学会增连庆修元”。

河南新乡安氏字辈:“瑞永希文继佩”。

安氏一支字辈:“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安氏一支字辈:“茂玉丰伯忠祖(常)征金启化立详”。

安氏一支字辈:“为君贤明礼让为臣仁义忠良盛兴博学好古修来我辈荣昌”。

安氏一支字辈:“金,凤,鸿,登,天:家,业,传,叁,统。” (一)四言

(1)源自轩辕;

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济世;

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3)仙人食枣;

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4)长髯太保;

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5)耻为夷子;

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6)河内世泽;

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二)五言

画超溪径外;

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三)七言

(1)端溪石砚宣城管;

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2)石刻二字蕴厚意;

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三)八言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

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辽东安同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改汉字姓氏

唐代,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安禄山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改了一个汉字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突出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突出,像安庭坚、 安禄山 、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武则天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唐玄宗

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谁有安氏家谱?

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安庄(俗称ai zhuang)村,明朝洪武初年(1369年)始祖:安宁携子,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立村,故名安庄村,村里现有4000...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