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两家是如何被灭的?古代的王谢两家到底有多厉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王谢两家是如何被灭的?古代的王谢两家到底有多厉害?,第1张

王谢两家指的是古代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这两家在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两个非常强大的家族,其影响力是后世的名门望族所不能比肩的,不过可惜这两家在侯景之乱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王谢两家的盛况不复存在。

王谢即指的是我国古代东晋时期的王家跟谢家。在频繁的社会动荡之中,王、谢家族先后有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了个人的建功立业,而家族的辉煌时代亦就此开启。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用来描写两大家族的尊贵地位,王谢一词从此成为了描述历代家族显赫的代名词。

  王谢简介

  王谢,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后常常被文人引用为描述世家大族显赫的词语。

  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为后人所嫉羡,故有“王谢”之合称。

  王谢的首次出现

  首次出《南史.侯景传》:“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后渐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羊士谔(唐)《忆江南旧游二首》诗:“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这是感叹王谢两家为晋王朝建功立业,在当时风光无限。

可以 看出,在如上四个条件中,历代高官最为重要。因为有了历代高官的条件,其他三条都容易实现,特别是在士族地位升降时,官级的高低起了决定作用。

琅玡王氏在曹魏和西晋初年地位并不突出,但在西晋末和东晋时,由于王衍、王敦、王导掌握军政大权,成为政府首脑,其地位才高于其他士族,甚至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其为“四大望族”之首的地位。

陈郡谢氏,在西晋时尚未进入士流,东晋才初露头角,直至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谢安升任丞相,谢氏家族执掌军政大权,陈郡谢氏才一跃而为一流门阀,成为“四大望族”的第二位。

成语中有“新亭对泣”,表示思念故国的意思,就是说的王导的故事。一次王导与北方逃难过江建立东晋的同僚在南京郊外新亭(又名劳劳亭)饮宴。座中周觊叹息地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发出了山河沦陷的感叹(当时北方领土沦陷在匈奴人刘曜之手),于是在座的宾客都相视流泪。王导见此情景,愀然变色地说:“当共戮力王室(勉力国事),克复神州(收复中原失地),何至作楚囚相对(何至于那样没有出息作当年被俘的楚国囚犯那样相对哭泣呢)?”王导的话慷憾激昂,批评了在座同僚消极悲观的情绪。虽然只有这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王导为人鹤立鸡群,见识不凡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事见《世说新语》)。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谢安,字安石,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死后追封太傅,功勋卓著,曾一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山,当时曾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足见他的威望之高。后复出主持大局,因此又有“东山再起”的成语,表示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言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大军进驻淝水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大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大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据说他侄儿谢玄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面上却了无喜色,对弈如故。及至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心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高兴得竟然没有察觉,其镇静自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一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大有渊源,两人都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父,擅长行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高致有余,类贾勇之武士,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骨,又高雅而有韵致;既有武士的雄伟,又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身居丞相职位,而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茅。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止,他学的是钟繇、卫铄笔法,即使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王室南渡时刻,王导也没有忘记把钟繇的《尚书·宣示帖》藏在衣带里带到南方,足见他对钟繇书法的爱好。

至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一员,平日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述志赋》称谢安“善草正,方圆自穷”。谢安的草书在东晋是很有名气的,有副对联写道:“谢草郑兰燕桂树,唐诗晋字汉文章” ,其中的“谢草”,看来就是指的谢安草书,又如宋代词人、书法家姜夔曾说过:《兰亭记》及右军诸贴第一,谢安石(即谢安)、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由此可知谢安书法,尤其行草书的知名度是仅次王羲之的。

推荐阅读:

《一起来读世说新语》目录

“旧时王谢”指的是王导和谢安。

“旧时王谢”出自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时期,乌衣巷是朝廷达官贵人的居住区。巷内华宅高第,鳞次栉比。六朝时期的世家大族王谢家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

王导,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

《乌衣巷》全文赏析: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两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之东晋之前只是当时北方的二流氏族,王、谢家族于两汉三国乃至西晋均不太显目,当时,王谢家族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国家的中心膏腴之地,故为其家族的日后兴起奠定了基础。 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虽同父异母,然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

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大孝子,汉未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一次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起为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吕虔委以王祥州事。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士兵,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爱戴,年迈古稀的王祥仕魏晋,仕晋间先后担任重要官职,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谥曰元。22年后,公元290年晋武帝刚辞世,便发生了贾后专权的局面,从而引发了一场西晋诸侯王之间长达16年的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5年后便又爆发了永嘉之乱,琅琊王氏便和其他很多北方的大家族一样举族南迁。 王氏之崛起实始于永嘉之乱后,北方丧乱,晋氏之洛阳,长安相继倾覆,王导于江左力拥皇室旁裔司马睿称帝于建邺(今南京),是为晋元帝,实现了中兴。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而其兄弟王敦于外掌兵,王氏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王导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建功立业,并且使南方的得以在政府管理的情形之下社会、经济、文化得以继续保存、发展。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只论也。” 后来王导的葬礼按照皇帝的规格进行的。

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东晋之初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直到后来陈郡谢氏的崛起才出现了王、谢这两大世族的并立。 东晋中期,谢氏家族传到谢安、谢万、谢石和谢尚、谢玄、谢琰等人,亦即谢缵的曾孙和玄孙辈。当时,谢安由于超人的声誉和出色的政治才能被椎上了宰相的宝座,谢尚、谢万、谢石、谢玄、谢琰等人也各领强兵遍布方镇。而谢安任宰相期间,从容调度,东晋军队8万北府兵在肥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入侵的80万大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则把谢氏家族最为辉煌和最为荣耀的时期。

淝水之战后,陈郡谢氏才一举成为顶级士族。究其原因,正如近代学者余嘉锡先生所说的那样:“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褒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功业无闻。……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靺,争荣竟秀,由是王、谢齐名。”

分别指的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为后人所嫉羡,故有“王谢”之合称。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在东晋之前只是当时北方的二流氏族,王、谢家族于两汉三国乃至西晋均不太显目,当时,王谢家族当时所任的官职尽管不高,但由于掌握有人力和物力,任职的地点又是国家的中心膏腴之地,故为其家族的日后兴起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挖掘、展示乌衣巷源远流长的历史,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纪念馆。历经千年的沧桑,如今的乌衣巷已不复昔日的繁华,没有豪门士族的觥筹交错,取而代之的是游人探访王谢华堂踪迹。

参考资料:

-王谢

王导和谢安没有关系。

王导简介:

王导公元276年出生在琅_郡临沂县,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_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公元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

而谢安在公元320年出生,由此可以看出当王导去世的时候,谢安只有十九岁,因此王导和谢安之间没有关系。

扩展资料:

东晋也有四大家族,王谢桓庾。其中又以王、谢两家为最,在王导当政时,王家权势达到了巅峰。王导是东晋联合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江左管夷吾,才能堪比管仲。

谢家则是在谢安当政时到达巅峰。不过,谢安不是凭一己之力,而是奋三世之余烈。从谢安往前数三辈儿,代代有功名。

曾祖父谢缵,任曹魏的典农中郎将,职权相当于三国的太守,今天的市长。祖父谢衡,曾任太子太傅,换言之,当过太子爷的老师。

他父亲谢裒,任吏部尚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部长。所以,谢安一出生就是官四代。他不仅家世好,还是一枚风神秀彻的帅哥。

据说,谢安有个朋友创业,5万把蒲葵扇卖不出去,谢安见他快吃土了,便借来一把蒲葵扇,成天摆弄在手。

结果蒲葵扇成了爆款大卖,他有轻微鼻炎,吟诗时会有鼻音。洛阳的文艺青年们为了模仿他,连吟诗也故意捂着鼻子。

谢安二十多岁时,大家都觉得他的仕途将飞黄腾达。然而,他没有出仕做官,而是选择了隐居东山。

一方面,谢安个性洒脱不羁,想过无案牍之劳形的生活。另一方面,谢安在娘胎里就实现了财富自由,无需为稻粱谋。

即便是隐居,也隐得潇潇洒洒,不用像陶渊明那样箪食瓢饮。最关键是东晋朝廷贪腐成风,谢安不愿和官场同流合污。

隐居的那段时光,谢安广结天下名士,有时,谢安与支道林、许询会于王_家中,坐而论道。大家讨论《渔父》篇时。

在座多数人只能说百言,名僧支道林能说七百余言,等众人都讲完,谢安一发言,洋洋万余言!而且不是总结陈词,阐述的是独到见解,众人无不叹服。

—谢安

—王导

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家作为当时最为显赫的家族,以至于后人有诗言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在东晋时期由于国家的先天发展不足,后起的门阀家族们控制了东晋,长期的财富积累让他们成为当时最显赫的贵族。

一、东晋政权

东晋时期,在司马睿掌握政权的那段时间里一直就是发育先天不足,东晋十一年期间一直都是由世家门阀统治着,皇帝并无什么实权。我国的士族政治萌芽于东汉时期,在东晋时期是它的顶峰。王谢两家之所以可以成为门阀的鼻祖,就是在拥护司马睿登基这件事情上出了很大的力。在八王之乱尾声的时候,司马睿帐下的王导就是其中的主力干将,江东以王家为首的士族豪强纷纷拥护司马睿登基。可以说王氏一族在司马睿登基的过程中助力极大,司马睿仰仗王谢世家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皇权也是无奈之举。

二、两大门阀

王导、谢安两大东晋时期的门阀主导了整个东晋时期的发展。他们直接控制了世家的地位,朝政中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真正做到了世家与皇权共治天下。以至于后期并没有世家篡位,对于东晋的政权巩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王导,作为开国功臣建立东晋,谢安则在淝水之战击败茯坚保住半壁江山。这两个家族之所以被认为是显赫贵族,多半原因在于其对东晋发展的推动。

三、显赫贵族

东晋时期世家发展趋于鼎盛,在这次期中世家发展成为贵族,不仅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势力十分强大,其次还在于他们是有钱有才的代表。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家族多出文人墨客,在门阀兴盛的关键时期,王谢家族的人物个个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自己的重要作用。文能做诗,武能报国。这是王谢家族成为险和贵族的重要原因。 

王谢两家是如何被灭的?古代的王谢两家到底有多厉害?

王谢两家指的是古代的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这两家在古代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两个非常强大的家族,其影响力是后世的名门望族所不能比肩的,不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