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祭祖的用菜有什么忌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1收藏

过年祭祖的用菜有什么忌讳?,第1张

年夜饭之前的祭祖禁忌:

1就餐前需要先祭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了以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则就是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

2忌把茶水泼在地上

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否则就是混淆了浇奠与泼水。

3忌喊小孩子的名

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元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除夕夜禁忌:

1、忌倒污水、倒垃圾

据说,随意乱倒污水、垃圾,乱丢杂物,随地便溺的话,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惹怒神灵可不好。

2、进餐忌讳有人来串门

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不能动“鱼”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是碰不得的。

4、不可说不敬之语

许多地方也称除夕夜叫“吉祥夜”。在这个晚上,无论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说吉祥话,不可说晦气话、脏话和不敬之语,否则一年都没有好运气。

5、忌过早睡觉

守岁,其实就是在除夕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守岁”的意思是要守住一年中的最后一天。

6、零点必须回家

团圆的年夜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吃完,一家人就会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或者到亲戚家串门聊天,但必须在零点前回到家。一到零点,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岁”,当钟表的指针走过12点后,人们就会燃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7、灯长开不关

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春节一般比较正式的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非正式的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底,只要没出正月,都可以拜年。今天是正月二十六了,春节接近尾声。今天阅读一篇人民日报刊登过的文章,里面提到体现中国春节年味的各种仪式,如挂灯笼、贴春联,耍狮子、舞龙灯等,还提到了祭祖、守岁和赶庙。前面几个基本都有所了解,最后三个,除了祭祖,我月初写得文章有所涉及,有了个初步认识,后面的守岁和赶庙了解甚少。尤其是守岁和赶庙吧。为什么有守岁,它的意义是什么呢?赶庙是啥意思,和赶庙会一样吗?所以趁着春节未过,今天做了些学习和思考,整理出这篇文章,算是对2022年春节的一个告别吧。

        一、祭祖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全称是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祭祖是准备贡品向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祖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先是指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及以上辈的人。

祭祖的仪式有很多,各地也有些差异。但一般都是在家中客厅或坟茔举行。在客厅一般是除夕到来之前,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我老家那边,仪式都简化了,很少有见过在家里办祭祖仪式的,一般都是每年除夕在坟茔祭祖。到祖先的坟茔后,摆好香炉、供品,然后行礼,烧纸钱,最后是放鞭炮。烧纸钱时一般会和祖先说几句话,报告过去一年家里的大事喜事,谁来看你来了,告诉祖先来收钱,求保佑子孙后代健康顺利等等。我想,祭祖的主要意义还是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吧,怀念时也许你会记起祖先曾经对你的养育和教诲,这可能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形的要求和鞭策。所以我们农村的语言中,经常有“上对得起列祖列宗”“光宗耀祖”一说。

        二、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守岁的意义有各种说法,有同有异。我理解,守岁主要是对过去警示、提示和对未来美好期盼的仪式感。在新旧年交替时,提示我们又过去了一年,对成年人,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不去留恋旧时光,不虚度年华。对未成年人,是告诉我们,又长大了一岁,长大了自然是值得庆贺。守岁,都是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不论过去如何,就从新年开始,从头再来。

        三、赶庙

        我们这个世界,除了人类,还有其他万物生灵,而人类的认知相对于宇宙万物,不论是在几千年前还是现在,依然是极其有限而狭窄的。祖先是实实在在的一代传一代,是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是具象可知的,而人类未知未解的就归于神灵了吧。所以有灶神、门神、财神、土地神等主宰各方面的神。进而衍生出善有善报,劝人行善等中华传统文化,有神来之笔、聚精会神等词语,在很多村子里都有各种庙,里面供奉着各种神,所以除了要祭祖,也要祭神,除了祈求祖先的保佑,还要祈求神灵的保佑。这大概就是赶庙的由来和含义吧。

而赶庙会是由赶庙发展而来,由于春节期间赶庙的人多,是聚集地,赶庙时又需要购买一些用品,在寺庙的周围就逐渐发展为庙会市场。像北京的庙会,就一般在地坛、龙潭、八大处、红螺寺等处举办。

      在我老家的村子,不知什么原因,很少有寺庙,最近几年我才知道附近有你个万寿寺,曾去过一次,去得人好像并不太多,也没太明白供奉了什么神,下次春节回去,可以再去看看。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说起大年三十去上坟祭祖,可能有很多人没听说过,不是每年清明节去上坟祭祖的吗?怎么大年三十也要上坟祭祖的呢,各地农村风俗都不一样,有些农村确实在三十去上坟的。就我在这里农村,我们明天要去上坟祭祖的。

在我老家这边,在年二十六那天开始煲好三角粽,还有小小的那种煎堆,准备年糕,包子,还有纸钱,炮仗等等,这些都是拿去上坟祭祖用的。我们上坟的时间是吃过午饭才去的,大概一两点钟的时候去,在我们这时间上也有讲究的,不能一大早去,也不能太晚去的,在大年三十那天其实挺忙的,一两点钟去上坟祭祖回来已经三点多了,回来家里后还有贴春联,还有拜神表示迎接老祖宗回来家里过年的意思,最后还要准备年夜饭的菜式,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个团圆饭。

至于大年三十什么时间去上坟祭祖最好?我认为是吃过午饭后去上坟祭祖比较好,不能太早和太晚,一大早和下午太晚的话,这时候阴气比较重,在我们农村讲究三衰六旺,如果这时候我们人的阳气不足就会惹上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在中午时分阳气是最旺的时候,选择这个时间段去上坟祭祖是最合适的。

每个地方的上坟习俗都不一样,建议还是按照你们农村当地的习俗来做就没错啦。上坟祭祖是我们对祖先们的缅怀,同时也希望得到祖先的保护在新的一年日子过得更加幸福美满。

如果要上坟祭祖,一般会选择在跨年后的正月初一上午,这一上午的时间都比较好。在过年期间,大多数人拜年都会赶早在正月初一进行,所以初一早上村里许多人都会争着互相拜年,当然也有因事而耽搁推迟几天的。

上坟祭祖也和拜年一样,其实就算把上坟祭祖称之为给先人拜年也不为过。

既然给先人拜年,当然也是越早越好了,所以在吃完初一早上的汤圆后,许多村民就会带着贡品和祭祀用品上祖坟山去祭祀。刺楸老家这里在正月间给先人上坟也称为「烧新年纸」,即烧给先人新的一年在另一个世界所使用的「钱」。除了烧新年纸,还要放一串挂炮,以示悼念。

过年祭祖的用菜有什么忌讳?

年夜饭之前的祭祖禁忌:1就餐前需要先祭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了以后,供桌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