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回民几个网站和论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长治回民几个网站和论坛?,第1张

长治市回族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上党盆地中部长治市区很早就有回族先民来到唐宋时期,已有

穆斯林来到山西,而潞州(今长治)历史上一直为山西的经济发达地区,尤以冶铁,制瓷业闻名,当时

来山西的穆斯林商人不可能不涉足潞州元时,穆斯林大规模来到山西元至正年间,河南人虎林赤

"以招讨万户,关保守御泽潞(今长治),总兵野庵公复以林赤佐之,二公同』立功,同增左辖"①虎

林赤就是穆斯林有史可考的回回民族入居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据说道光十七年

陈氏祖坟整修碑文时,发现记载有:祖坟坐群城之西门外,地主为明末,迄今二百余年 明朝永乐六

年草九年间((1409^-1412年),沈王朱模由南京来长治镇守,相随来的侍卫人员有百余人是回族人,连

同家属约四五百人《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程氏家谱》记载:程氏始祖程德,系由

①(明)马嫩编解潞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4

西北民族研究

N W Minorities Research

2003年第1期(总第36期)

2003 No 1 (Total No 36)

万方数据

19,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南京随沈王来到长治的这四百多回回中,以南京水西门程,马二姓为多,故有"程马二回回"之称

他们定居在皇城(今烈士陵园,沈王在此建立王府)周围的铜锅,南头,营口(即所谓的三道营在明

朝时,该地有军营驻扎,故称"营")该地原来居住着汉民,随着回民的逐步发展,再加上汉民与回民

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等影响,一部分汉民被回族同化,吸收为新成员,如赵氏,李氏,张氏等家族,一

部分汉族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在生活上感到不便,自动离开了"三道营"明朝弘治年间马

墩编撰的《潞安府志》已记载了"回回巷",可见当时的回回已为数不少,并且聚居程度较高1862年,

洪兴起义失败后,陕西回回流奔潞州,形成了长治的陕西十家回回(八户马姓和禹,穆姓),他们定居

在西大街朱家巷之后大批回回因躲避战祸,遭灾荒逃难,受外族欺负及工作调动等迁居长治解放

初,长治回族为七百多户380余人在解放后的人日普查中,分别为:5471人,9326人,15772人,

17927人①1998年12月底,长治市人口调查办公室统计其人日约为21000人,主要居住于西街和下南

街偏西一带,以聚居为主,聚居区有"三道营","水「1街","小北营","参府街"等

"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

内来进行"②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微型社区调查法",选取长治市回族最早最大的聚居区

"三道营"为调查区域

本文材料主要来自三个途径:其一,笔者在1999年,2000年所做的田野调查的材料,其中包括田

野调查提纲,访谈材料,个案材料,问卷,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调查口记;其二,一般方志材料《潞

州营》,《潞君子旧闻》,《长治市志》,《山西通志 民族宗教卷》等;其二,在调查中,由被调查者提供

的民间档案材料

二,长治市回族女寺简介

女寺是女子学经,礼拜,沐浴的场所山西除因条件限制者外,一般穆斯林稍集中的地方都有女

寺山西共有女寺12座,长治市城区就有6座,即清真北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中女寺,清真西女

寺,西南城女寺,瓦窑沟女寺在此笔者主要介绍"二道营"女性所去的三座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

北女寺,清真中女寺

1女寺的概况

清真南女寺的布局结构为:北讲堂五间(长12米,宽7米),水房8间(长2o米,宽6米),西大

殿七间(长17米,宽14米)该寺的寺管会由I4人组成,寺管会主任程英者她们全部为家庭妇女,

由大家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女寺的房屋维修,教学费用,卫生,保管等后勤工作该寺夜间将院子作为

停车场租给社区中的回民,得到的钱作为寺里的费用,做到了以寺养寺,但它从经济及与外交往上仍属

干清真南寺

清真中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大殿两间,淋浴室二间,楼上为学生宿舍及见经室六间,北屋为师娘休

息室三间,东屋为勤杂人员居住寺管会由6人组成,寺管会主任陈俊英,主要管理卫生,设施布置,

设施维修,宗教节日(圣纪节,法图麦节,阿舒拉日,求慈日等)的具体操办该女寺隶属于清真中

寺,与外界几乎没有交往

清真北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屋礼拜殿四间,北讲堂上,下八间,东楼一半是城区阿语学校女生宿舍,

半是回族蓓蕾幼儿园共四间,南面是幼儿园的活动区,女寺食堂寺管会由自愿服务人员三四人组

成,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及看望女病人,帮助老弱病残该寺与本地女寺交往较多,外地女寺来人了也热

这四次人口普查时间分别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Ml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3

①②

133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曰族女寺调查研究一一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情款待,但主要由北寺的寺管会负责

女寺没有邦克楼,大殿无窑殿,宣谕台和虎图白在宗教活动中,妇女一起礼拜,师娘站在第一排

中间,不出列以上三座女寺的师娘,所建年代等情况见表一:

表一

名称地址所建年代师娘建筑方式

清真南女寺南头巷1995马文华捐建

清真中女寺石桥南1984--1985马福叶捐建

清真北女寺游岭街1982--1983程慧清捐建

2,女性到寺情况

日常到女寺的人数较为稳定(见表二)斋月期间到女寺的人数剧增,因为女寺每晚进行开斋早

在斋月前,女寺寺管会已排好斋月时的饭由哪家散"也贴",安排五六人为一组轮流做,年龄一般是四

十四五岁至六十岁除日常在寺里的外,许多职业女性,做生意的女性都到寺里开斋,具体人数见表

衰二

名称日常礼拜人数(人)(一日五拜)年龄(岁)

清真南女寺40--5045-70

清真北女寺13-1435--70

清真中女寺20-3035--70

表三

名称日常人数(人)最多时人数(人)

清真南女寺70-80130-140

清真北女寺30--4090--100

清真中女寺40--50100左右

裹四

享一-落一一一一夔一退女童学经人数中青年学经人数青少年学经人数

清真南女寺40-50约6020

清真中女寺50-6045507-8

清真北女寺405027--3030多

三,长治市回族女寺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13 " Malinoski)认为功能(function)是"将文化和社会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企图阐

]34一

万方数据

0

毛巧呼 山西省长治市网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明每一个别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中相互联系和它们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①因此,长治

回族女寺的功能也就是它在当地回族社会中的作用

女寺是承担社区中女性宗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女寺学经的具体人数见表四,王要分为女童教育和女

学女童教育主要是寒暑假的女童学经班女童年龄在7-12岁,由家长送来学习四十天左右她们每

天学习二个小时,主要学习阿语字毋,礼拜及礼拜念词,为的是认得几个阿语字母,了解一此基本宗教

知识对不来学习的,女寺还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在女寺的动员下,其中87%的到寺中学

经,其余的则由于家长的坚持而未来(这此孩子主要是参加假期补习班,有的在学习之余,偶然也到

女寺几次巴)女童教育为氏治问族女性学习,了解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学包括成年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各女寺中都有中青年学经班时间多在晚卜她们多是做小生

意的及一部分职业女性学习阿语,礼拜词,基本教义这种教育强化了其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世界观

和人生观,使她们进一步了解回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回族形成了"男主外,女土内"的

家庭模式,这样回族妇女在教育子女及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回族人数较少的杂居

区因而,少年儿童的宗教意识书要是在毋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中形成中青年女性在女寺中受到的宗

教教育有利于对孩子在回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生活方面的影响另外,伊斯兰教义中关于各种家庭关

系的规定也是女寺教授的,个重要内容女寺门前的宣传栏中都写着"孝敬为万善之首","周济近亲有

双重的报酬,亲戚的报酬与施散的报酬","男子要善待妇女男女要互敬味爱",'穆罕默德曾指出:

'在真主所允许的各种事情里,他最不喜欢的是离婚",等有关父母子女,亲友邻里,夫妻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的经文这样,长治市回族社区的付女,父女,婆媳等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较为融洽,充满和谐的气

氛对于社区中老弱病残,孤身的亲戚,大家共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由于在女

寺的教育帮助下,能较好地处理夫妻关系,长治市回族社区家庭较为稳定,离婚率仅为1 7%这在当

今家庭变动的高峰期,对回族家庭,社会都起到了很强的稳定作用

青少年学经班,人多数为12-"岁的小学及初中毕业生,他们进行全日制学习,除f学《古书经》

诵读,阿语外,还有语文,历史,体育等课这些女孩大多为长治本地人,也有的来自山东,辽宁,河

南,甘肃,宁夏等地学习时间看举意,如举意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即结束,如年龄尚小就学四五

年这些女性通过学习,开始了解伊斯兰教,回族文化,树立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

到了强化回族女性宗教生活传统性的作用同时因为青少年女学中增设了一此非宗教性课程,所以有

助干提高回族女性的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同时也为回族少女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

的场所这对回族社会的发展及回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女寺安排一些宗教节日及斋月的具体活动,主要是诵经,讲述圣贤的丰功伟绩,弘扬伊斯兰精神及

聚餐形式的施舍它还负责料理社区中女亡人的身后之事,如洗埋体(家里有条件的在家里洗),洗完

后,由男人抬到男寺,站"者那则"婚,丧等人生礼仪中,同一个女寺及同一家族的朋友前往帮灶,

形成了有组织的互助局面,而且近一二年,女寺增添了成套的餐具及丧葬仪式用具这样回族女性的生

活就开始由完全在家庭中,部分地移人了女寺,因而女寺成为长治市回族社区中女性聚集的重要场所

她们对丁既遵守教门,又温柔贤淑的女性予以表扬;而对于不符合回族行为规范的女性,师娘当面指责

她们,并要求她们放弃这些行为,以免后世下火狱,其他女性仅限于背后议论,疏于与其交往,使其孤

立对于行为严重者〔如嫁入汉族公开反对宗教等),人家则致当面指责,井不许其再进人寺门,

她的各种活动与整个社区无关,这样女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区女性的舆论中心而且女寺还帮助协调

杜区内女性间的关系,解决些民事纠纷,这有助于回族社区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①(英)R 马林诺夫斯基著,资孝通等译文化论「M几北京:中国民间丈艺出版社,1987

135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四,关于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思考

女寺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适应的结果对于长治市回族女寺的现状及其功能的深

入调查,分析,引起了笔者对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如下思考:

1女寺的青少年教育中设置了宗教和一些非宗教性的课程,这使女寺成为回族社区中青少年女性

的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回族社区全体成员

的共同努力,多增设一些其他的文化课程,尤其是实用职业教育,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女性未来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对下岗女性进行再就业教育,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女寺在社区中女性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

会更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回族女性和回族社会的发展

2'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期,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长治市回族女性也一样,她们大规模下岗,

人心悴惑不安,再加上城市规划打破了原来院落相连的聚居格局,这样人们的联系减少而当女性步人

女寺后,她们敬奉安拉,做礼拜及参加女寺的各项活动,加强r与其他成员的联系,使她们体会到一种

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女性生活山完全局限于家庭,而发展到部分地移人女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

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当前性别角色的变化,回族女性必然会由家庭走向社会,女寺很可能成为这个过程

的中介这不失为回族女性解放可遵循的较适合的一条道路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6-),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2002级博士生,山西师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家谱

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天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后续二十个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对于家庭有着“明昭穆、辩世系”等功能,而且也是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家谱的 历史 源远流长。民国以前,家谱的修纂连绵不绝,至民国至今,家谱修纂也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一是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国民党倡导,出现一个修谱的高潮,诸多国民党要员也都在这时候进行修谱。二是建国后的20世纪80—90年代,也迎来一个修谱的高潮。建国之后,族谱被视为封建的象征,遭到严重破坏,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族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不断修纂家谱。进入新世纪之后,修谱更是频繁。

民国高官家族修谱时蒋介石的题词

但新世纪修谱,和以前的宗族修谱有很大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资金的问题,不同于明清时期宗族,修谱的资金从族产扣除,现在修谱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再者就是世系的编纂,新增了多少人口,具体世系如何,特别是像题主所说的,如果老谱遗失,新谱的修纂就会更加困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近世修谱时的倡议书(为了保护隐私,此处仅截取了部分)

第一,资金问题 。当今修谱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捐款和均摊 ,一般都将这两种个方式相结合。

捐献主要是由家族中资金比较充足或者 社会 地位比较高的人进行捐款,这也是当今修谱资金的重要来源。当然,为了鼓励族人进行捐款,常常在家谱中载明某某捐款多少,如若捐的比较多,还会在家谱中详细载明家庭的照片以及家庭人员的光荣事迹。

均摊则比较简单,就是每户都要缴纳一定的款项,不同的宗族采取不同的方式,有的按照家庭进行,有的按照人丁捐款,通常都采取第二种。其缴纳具体数额不同地区也不同,有的人均10元,也有的人均20元等等。当然,是否缴纳采取自愿原则,但是不缴纳也不会载入家谱,所以还是带有间接性的强制性措施。

第二,世系编排问题

采访是不可避免的。 修谱人员需要每家每户的去采访,确定家庭具体的人口。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一般选择有一定名望的族人担任。而且如果可能,还需要跨越不同县市,甚至不同省份。

但这里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问题,如果家族有老谱,那一切都好说,只要按照以前的世系采访编排即可,但如果老谱遗失该怎么办呢

采访一定是必要的, 而且还要很仔细的进行采访,包括家庭男主人之上的若干代,都要尽可能的进行梳理清楚。而且, 这里也可以对族中年龄较大的老人进行采访 ,依据他们的口述史料进行汇总。

查找文献资料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的文献包括多种,方志、文集、旧报纸等等。但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两种文献资料。 一是墨谱 ,所谓墨谱,是和传统意义上的家谱不同的,传统家谱都是出版的或者已经刊刻出来的,但是墨谱是未经刊载的,一般墨谱很难保存下来,但也有部分宗族会保留。 二是碑刻 ,明清时期碑刻都会比较完整的记载家族世系,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份史料。

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一些方法进行考证。 比如联宗谱 。一般而言,每个家族都会有迁徙来源,通过去迁徙地进行考察,也有一定的几率找到之前的家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采访汇总,能够形成新的家谱。

当然,如果实在找不到相关记载,在新修家谱时,先将现存可以考证的世系资料编纂出来,不清楚的部分可以待后续进行考证。

当然,新修家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会组成一个修谱委员会,进行统筹分配,如总修人、会计、采访人员等等。

比较复杂。要看失续的年代是否久远。可以从现代往上推,看是否联系上老谱,(老谱上记载的详细更好)。你属于哪支,住哪个村,每一辈弟兄几人,(这些信息老谱上都有记载),多和年龄大的,辈份长的交流。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迁徙频繁,续谱更难。小传中可写清楚原住何村,现居何地(地址要写清楚)。现在,年轻人多不太重视修谱,但仍要二三十年修一次,这就需要家族中要有热心公益之人,有志者事竟成。我大伯退休教师,一个人跑了四年,几十个村庄,完善了谱系,又写了小传,及文献,修了支谱,为本支五千人及安徽蚌埠常氏家族作出了贡献。本人于2017年9月份,下定决心,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1871年(1992年老谱记载。)迁至南京鼓楼区,最近两、三代人与老家失去联系几十年的南京一支人,参于2017年修谱,圆了他们与老家宗亲们的团聚梦!

中国人非常重视修家谱,讲究慎终追远,传承有序。家谱失传的现象也很普遍,远因是战争和灾害,近因是破四旧和人口流动加速。

我家的家谱也在文革中烧掉了,我父亲在2000年退休以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重新整理出来,他的办法主要有这么几个:

1回忆。我的祖父是1978年去世的,大概在1976年前后,我父亲就请他老人家回忆族谱。我们这一支落户到本地后,传到我祖父是第七代,从我祖父之前,一直是长房,族谱和牌位(神柱)一直放在我家,虽然被当做四旧破掉了,但是祖父记忆力极好,他口述的内容被我父亲记录下来,基本上已经很完备(缺部分生卒年月和女配偶姓氏)。我父亲又多次回村里咨询老人,又充实修正了一些内容。这是恢复家谱最重要的办法。

2走访。全县有近千个自然村,有吕姓的村子大概有200多个,父亲骑车着电动车,用七八年的时间逐个走访(有些村子去了四五次),一方面梳理清楚了本县吕姓的来龙去脉,播迁流转次序,另一方面也充实订正了我们的家谱(因为在一些较近的支脉里,颇能获得臂助)。我父亲根据几年来的调研资料,写下了几万字的“市吕姓源流考”,为后来者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这是第二个重要手段。

3查阅地方史志。这个方法可以在大的节点上提供一些帮助,对细节帮助不大。

4可以在网上查找本姓的宗亲会,也能有所收获。

最难的就是李姓,没有一个统一的字辈。我自己今年47岁,李姓,根据老谱记载。2015开始,到2017年。终于把本村本族所有的人员统一进行了续撰。老谱是清四旧时放在窗台底下用泥土泥在墙里才幸免于难。后来我的一个大爷爷保管着。大爷爷在2001年去世了,六十多年了基本木续过谱。我是一个乡村医生,利用农村人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档案管理。我通过电脑把族谱续撰了!自己感到好欣慰。真的好累续撰族谱。我没有让族里人花一分钱。!!!顺便说一下,我族是明景泰三年从江苏东海迁徙到山东莒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很是适合,因为我们唐氏家族也正在准备重修族谱,和题主所描述的一样,我们家族的族谱也已经失传。

首先说,为什么要修谱续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普天下炎黄子孙一脉相承,说世系,道宗族,辩亲疏,以延宗亲之道。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同为一理。

此为修谱续谱之初衷。

过去,每个家族,都会有族谱,历经续修,完整规范,世代相传,长期保存。

但是,经过那个时期破四旧,族谱遭毁失,宗祠遭破坏,祖宗牌位也都损坏,导致后来家族字辈都变得混乱。

到了现在这个太平时代,大家都认识到修谱续谱的重要性,很多家族开始重新修订族谱。

可是,族谱已经损毁失传,又该从何入手呢?

我说一下我们的做法,题主可以作为参考。

一、采访族中老人,走家串户采集总支世系信息。 二、搜集物证,比如找到老祠堂地址,看是否有石碑。我们就是在老祠堂遗址找到了百年前的纪念石碑,上面的字迹依然可辩。我们将石碑上字拓下来整理出来。

三、家族族谱虽然损毁,但家族各分支有些家里一定还有保留的神主牌位。我们也就是在家族走访中收集到了一些神主牌。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整理出辈分字派,可以和其他地方同姓家族字派进行对比,看能否找到字派一致或者接近的,以找到本支的来源。

经过这些考察走访,我们考证整理出了最初入川的字辈,又重新续订了新的字辈。

族谱的续修,还在进行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总的说来,需要全族人共同努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为了追本溯源,弘扬祖宗遗德,继承祖宗传统,我们都应该做好这件事。

我是阆中飞帅,期待你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寻祖藉,求帮助: 湖北吴氏一支和祖藉失去联系,祖藉江西南昌新建县,1890年以前每代人回新建祭祖,此后120多年无人回去,祖谱及祠堂在新建原藉,其中族谱字辈是: 君启继文州,振汉忠国道,诗书礼可传有网友知道上述族谱及地址者,请回复,谢谢!祝您全家幸福!

每届修谱都会印刷出很多套,除非是全部消失了。只要有一套存在,就可以续谱。

无论以前家谱在否,现在主要的是每个家族之间详细记录,有序流传,一旦有追溯的线索,严格考证,同姓之间相互参阅,建立起完整的血缘传承档案。百年之后,尸骨与功业荡然无存,唯一能留下的只有名姓,假如连名字都不能加以记录,我们的一生也就是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了。

一般都是可以的

只是难度较大

有些可能会难续

但谱有这方面的处理技巧

做总比只遗憾要好百倍,实在没有老谱,就找老人回忆家族世系,并尽量捋清,能到哪代就到哪代,即使有部分错误也没关系,只要别把行辈搞错就是功绩。你现在开始修成家谱,你就是家族的功臣。

始祖伯符:仕周成王(周朝)献三异(爵位),封广平程(裂土封号)伯,以国(古时称领地为国)为姓,而广平(地名,今河北省)其故郡(辖区、住地),为程氏开宗第一祖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

二世廪丁

三世仲壬

四世子臧

五世休父:淮夷叛,宣王命为大司马,将兵伐之,克平徐万。生仲庚、仲辛。仲庚袭父职,以官为姓,司马氏即其后也。(公元前827年)

六世仲辛

七世黑肱

八世君识

九世应公

十世公龛:生抚

十一世抚:为周顷王卿(公元前618)

十二世思陵:为周匡王司马

十三世德邈:娶太原孙氏,生婴。

十四世婴:仕晋(春秋战国),孟子而友焉,朔贤为大夫。屠岸贾灭朔之故,朔有遗腹子,贾索之,欲尽绝。朔客(幕僚)公孙杵臼相与谋,存立赵孤。封忠诚君,宋嘉封忠翔疆济孚佑广公,立庙临安(今杭州)。生伯丕、伯先、伯恭。注:京剧巜搜孤救孤》的故事即源于此。

十五世伯先(二子):封任诚君。生叔睾、叔本。伯丕(长子)袭忠诚君,为安京兆,咸阳、天水、扶风诸郡程氏祖也。伯恭(三子)封呈诚君,为会稽、盱眙、太原诸郡程氏祖也。

十六世叔本:讳文觐,字子华,即吕氏春秋子华是也。按孔子家谱云:子赴郯(山东郯县),遇程于途,倾盖而语终日,顾谓子路曰:束帛(丝织品)以赠先生。公即其人也。注:“倾盖定交”的成语(典故)即源于此。

十七世会:字子允,仕赵,为邯郸尉。襄子灭智伯,公与其谋。献侯之难,以自死之烈,侯立使公从享襄子。生辨、括二子。

十八世括

十九世叔虎

二十世景遂:生逸、述、遏、远四子。

二十一世远:仕赵灵王,平林胡役,死沙丘之难。生彪、玮二子。

二十二世彪:长平役,见获于秦,为荆州刺史。(无传)玮,历任孝成王、悼王。生愿、悫二子。愿仕始皇为御史,定隶书。邈(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9年)

二十三世悫

二十四世珍和:仕西汉。(公元前206年)

二十五世黑:仕张耳为将军,从汉高祖有功,封历侯。生釐、整二子。

二十六世整:文帝为代王时,以谒者从,及帝位,爵彻侯,授兖州牧。生元则、元嘉。次子元嘉,封建平侯,谥“哀”(封号)。(公元前179年)

二十七世元则:孝文时为广平太守,以恃身广约景帝。封汤陵侯。生玄通。(公元前156年)

二十八世玄通:武帝时从封东岳,负碾泰山,擢关内侯。(公元前110年)

二十九世翔:袭侯,宣帝时以女嫁霍氏,被诛,夺侯,贬为东郡太守。(公元前73年)

三十世泰:以老姓望诏袭广平侯。生康。续娶,生永、保二子。保为河南太守。

三十一世康:武帝(疑为成帝)时夭逝。太学生。生君缙。(公元前88年?)

三十二世君缙:孝平时为安平太守,自莽乱,归及叔安,封安亭侯。生文尚、文爽。文尚初依南阳刘定,冒其姓。后从光武复之。

三十三世文爽:生孝隆、孝集、孝宠。孝隆为南昌尉。生公曾(无传)。

三十四世孝宠:生公似。

三十五世公似:娶太原王政女,生昊。

三十六世昊:生伯盛、伯弘。

三十七世伯盛:生奢。

三十八世奢:封广平侯,三国时袁、曹争占河北,广平乱,程氏合族避地东河。生元起、元昱。(公元190年)

三十九世元昱:名昱,字仲德,本名立,帝以日加其上便为昱,封安乡侯,追赠车前将军。谥曰“肃”,生武、谨、建。

四十世建:字道福,领东平太守,以父荫封烈侯。生晓。武袭安乡侯。谨字道富。

四十一世晓:汝南太守,生平所著文章有巜晓集》三卷,有《晓汝典集》等书。生智达、智彻。

四十二世智彻:仕西晋,天水,娶姜氏庄女,生咸、卫、延)。(公元290年)

四十三世延:字孝长,娶太原王修女。生恢、牧。咸为洛阳房祖,其后分迁。卫为洛阳房祖。

四十四世牧:与潘岳、陆机同署,后迁为青州刺史,娶尹氏,生元标、元谭。元标为济南房祖。

四十五世元谭(篁墩始迁祖)仕东晋,新安太守,帝赐子孙田宅于新安歙县篁墩,为新安程氏始迁祖。娶东海徐晋女,合葬郡西十里坞路边,制二石人于墓前,遂曰其地名“二人”。宋追封忠佑公。(公元317年)

四十六世超:为宁远护车安辑番昌(官号),娶清和张竞女。生冯、荣。

四十七世冯:字弘记,身长八尺,有勇力,为零陵太守。娶游氏。生广、信、丰。

四十八世丰:生景通、景平、景秀。

四十九世景秀:太平十七年(公元四三五年)为荆州别驾(官职),娶曾彻女,生元镇、元歆、元稚、元政、元寔。元镇,会稽为官,居会稽。元寔为巴西太守,居巴西。

五十世元政:仕宋为豫章太守,娶游氏。生宝昂、宝慈、宝梅、宝俊、宝云、宝明、宝谦、宝贵。宝俊居松阴。(南北朝时南朝宋)

五十一世宝云:字天祚。娶王氏,生法晓、法通、法达。

五十二世法晓:生隐隽。

五十三世隐隽:字法生。生三子道宗、道乐、道业。道业娶汪氏,生:广崇,居方村下里。广炬,居方村下里。广保,居博村。广超,居方村下里。广宪。

五十四世道乐:仕齐(南北朝)为都官尚书。生次茂、次恭、次芮。广宪生三子:孝樵,居休宁普合村。孝脉,居乐平三松村。孝节,居休宁普合村。

五十五世次茂:仕梁(南北朝),生詧。

五十六世 詧:仕梁,生宝惠。

五十七世宝惠:梁太清二年(梁帝萧衍年号太清,公元五四八年)擢为太学博士,娶安定胡氏,葬歙县黄牛山洗马池。生灵洗、灵傅、灵潇、灵浩、灵彻。

五十八世灵洗:字玄涤,善骑射,体壮力强,间日行二百余里,通谋略,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其事绩详于谱史。陈光大戊子年(南北朝)追赠镇西将军,谥:忠壮王。永贞四年,配享武帝庙。宋赠额"世忠”。历封至忠烈孚佑显惠顺善应王(封号)。墓葬篁墩庙前溪边,鱼形,两旁有龙角三根。娶董氏,谥“夫人”,葬歙县三十五都东塘尾。生二十二子:文干、文粲、文季、文尧、文瑶、文奇、文翼、文秀、文祯、文瓒、文琮、文瑾、文会、文和、文华、文慎、文谨、文养、文恺、文肃、文恭、文震(出自姬妾)。(公元568年)

五十九世文季:字少卿,仕陈(南北朝),干略果敢,有父风,弱冠从征战必先登,事详于谱。封董安邑开国侯,食禄千户,以子响袭,谥曰“威悼”,娶鄱阳王冈女,生九子。续娶苏氏,生三子,共十二子。生子成、子敬、子琳、子响、子廉、子献、子同、子澄、子思、子俊、子禹、子元。

六十世子响:仕隋,袭董安侯。娶吴郡陆氏,续娶江陵平氏。生诩、翔二子。

六十一世诩:精通经史,尤长日易,所著有巜易论》十卷。娶南阳肖氏,生顺、颉、颖、颢、觊。

六十二世公颢:仕唐为监御史,娶左丞相烈伯女。生绚、纶二子。

六十三世绚:为司仓将军,娶岑文本女,生南金、南锐。

六十四世南金:字楚贡,唐睿宗时为丞相。生元皓、元谏,从六世孙秀为河南祖。(公元684年)

六十五世元谏:字仲几,唐玄宗时,开元廿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登李岑榜进士,娶秘书丞王建女。

六十六世季随:字公执,天宝十元(公元七五三年)登张颖(主考官)进士。娶驸马都尉郭暧女。

六十七世绎:字文纯,以公主甥补子牛长史。生西范、昔范。

六十八世昔范:字文齐,进士,以文名学。娶太常卿颜格女。生秉彝、匡柔、行褒。

六十九世行褒:字谷神,生谅、干、纂、翰四子。翰为典藏将军,葬休宁远富村。

七十世纂:字思袭,号逍遥。生琼、璩、珍、璊四子。琼长子崟为休宁草市日溪、洪田祖,次子蒿迁宣城、开化、西安等处。璩长子诜迁古塘长翰山祖,次子谓迁休宁禁渠。

七十一世珍:字席儒,生十子:洎、瀼、浑、泽、澐、清、渝、湘、淘、汾。唐东密金紫(官衔)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官职),迁休宁议口。洎:二世孙授浮梁邑尹,迁景德镇。瀼:字子盈,迁湖湘,曾孙端仁:迁休宁溪西东关口。端义:迁率口卡源。

浑子邭即:迁澎泽洪梁。清:迁开化。渝:迁休宁议口。

泽子番:迁休宁山区祖。汾:迁河南。淘:继沚子旭为嗣。

澐:字仁功。唐黄巢作乱,起兵保卫乡里,授歙州都知兵马使。

七十二世湘(婺源始迁祖):字云从,唐检校银青(官衔)光禄大夫,授歙州牙将(官职)。屡与越兵战,有大功,分兵镇守婺源,授检校工部尚书(官职),迁居婺源三溪里。葬银洪。生全礼、全皋二子。

七十三世全礼:字广节,代父镇婺源,仕为中丞尚柱国,迁居和睦。生嗣邈、嗣遁、嗣恭三子。嗣邈:迁清源。嗣遁:迁彰睦。

七十四世嗣恭(长径始迁祖,光化三年生,公元900年):行大,字子隆,迁居婺源长径,唐昭宗光化庚申年生。葬长径章村胡仓宅后,卯向,猛虎跳墙形。妣赵氏,金竹坑章村头。生思复、思伯、思叔(无传)。思伯生茂、芳、范、萌四子。

七十五世思复:行十二,名烈,字子炳。后梁(五代十国)龙德辛己年(公元九二一年)生。葬长径案山。妣葬金竹塘,生筠、稽(无传)。

七十六世筠:行八,葬金竹李茄坑大塘,蜘蛛结网形。妣葬金竹塘山。生诰、兴、护三子。诰迁马岺下。兴葬羊牙坪,丙向。妣李氏,葬塘溪。四世孙次子琰迁金竹。

七十七世护(溪源始迁祖),字德卿,行十九,迁溪源。葬浆坑,木术垄。妣葬下长径宅后。

七十八世安:行八,葬龙尾下村,寅向。妣李氏,葬本村曲尺园乙向。因安祖墓碑被浮土淹没,于康熙辛未年上下溪源重为修整。并共主清明祭扫。曰:仁义祀会。冢旁有势公次子谢:迁葬其下。

七十九世张:行九,葬石仓,巳向,凤凰展翅形。今遵庚申会修护公谱序:揆以地统,于父之义,嗣生母之嫡庶,文、而注母氏,葬于势,携二子下。

八十世携:行二,桢龙摆尾形,卯向。妣范氏,葬石仓。携公生母朱氏与张公同穴。生:於、副二子。副生先、宗二子。先至二世止。

八十一世於:行七,葬桑枣源,妣朱氏葬桃源庄上。生真、政、盛三子。政二世止。真生允券、允伦、允才、允首。允首无传。

八十二世盛:葬祖宅边,今名上宅。妣潘氏,葬桃源金盘辰向。生允镇、允丘。允镇居浆坑,传十一世,无考。

八十三世允丘:葬勾栗木垓圳上。妣吴氏葬桑枣源,庚向。

八十四世协:葬桑枣源,妣潘氏同穴,庚向。生居坤、居旻,住金斗坑。

八十五世居旻:住霍边山下,葬霍边。

八十六世瑾:葬桃源朱木垄,妣同穴寅向,生之章。

八十七世之章:葬宅后,妣同穴庚向。

八十八世致隆:葬宅后,妣同穴庚向。

八十九世元贵:葬桃源庄上,妣陈氏葬休宁廿八都塘岺下,巽向。

九十世卯:葬桃源株树垄,囬龙顾祖形,申山,寅向。妣同穴。生得寿、得(德?)琳、得坚三子。

九十一世德琳:葬休宁岺南村,妣李氏同穴,继兄子拱三为后。

九十二世拱三:字桂芳,葬宅后,生仲牛,锁子。

九十三世仲牛:字得耕,幼失怙,随母改适,戎闻官挽之归宗。元朝至元己卯年(公元一三三九年)生。葬休宁塘岺下,妣李氏同穴,生文顷、文肱、文禄、文高、文佳五子。

九十四世文禄(四甲三房始祖):字世功,明洪武戊午年(公元一三八七年)生,葬杉木垄,妣占氏同穴。生五子,续纳洪氏,生武庻。

文佳,字世美,明洪武初,汉府君采木扰攘,迁秦得罢。葬下坦,娶俞氏(无出),继文禄子武奇为后。

九十五世武华:字彦士,永乐癸酉年生,河南招魂入穴(无传)。

武奇:字彦经,永乐壬寅年(公元一四二二年)生。继仕纲为后。

九十六世仕网:明正统壬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生,葬下坦宅后。娶叶氏,生六子。

九十七世景晁:葬霞月形,景昱、景晁同穴。生孟琰、孟珍、孟璜、孟瑶四子。

九十八世孟瑶:葬白石坑。生廷谦、廷认、廷评四子。

九十九世廷谦,葬白石坑,娶李氏,生光魁、光祖。

一零零世光祖:字君显,葬曲尺源,妣江氏葬立大亭,生立宣、立达、立昌。

一零一世立昌:字德全,葬江坑,犬形,娶江氏,生维缙,维纾。

一零二世维纾:葬黄土坑,生盘益。

一零三世盘益:葬贡土坑、巽向,父穴下首。生茂棋。

一零四世茂棋:葬长源头,夫妇同穴。生世煌、世辉。

一零五世:下接四甲三房六家头家谱。

修订时加以符号及注解并删节和补句。程振薰一九九五年于成都。

长治回民几个网站和论坛?

长治市回族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上党盆地中部长治市区很早就有回族先民来到唐宋时期,已有 穆斯林来到山西,而潞州(今长治)历史...
点击下载
上一篇:程氏宗谱下一篇:有谁知道王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