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渡大渡河勇士是十八位,增加的这位还是个开国将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强渡大渡河勇士是十八位,增加的这位还是个开国将军,第1张

强渡大渡河勇士是十八位,增加的这位还是个开国将军

"强渡大渡河"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在长征中曾是红一军团红一师红一团一营营长,他亲自挑选并带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从而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红军强渡大渡河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长征路上的《战士》报,讲述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后写道:“最先冲过去的明明是十八勇士,为什么这张报上是十七勇士呢?原来写这篇通讯报道的人正是十八勇士之一——孙继先营长。因为他谦虚而没有把自己计算在战士之内。”

孙继先(1911-1990),山东省曹县人。中国***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孙继先作为红军第1军团1师1团1营营长,当年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是出了名的。不说别的,就说经典战役勇士强渡大渡河,其实就是他组织并冒着枪林弹雨身先士卒的。这无论从他本人写的《强渡大渡河》(《星火燎原》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还是其他人写的回忆录中,都可看到是不争的事实。

事情的本源清楚了,争论的是非也就清楚了:最先冲过大渡河的确是十八勇士。孙继先将军不居功,不计名利,是一以贯之的。强渡大渡河后的几十年里,他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算作勇士,从未向上级请求过功赏。

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8人):

陈锡联 韩先楚 秦基伟 王建安 郭天民 王诚汉 周纯全 谢富治

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10人):

王近山 刘 飞 刘昌毅 李天焕 张天云 张仁初 胡奇才 徐斌洲 徐深吉 詹才芳

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43):

程儒珍 韩卫民 袁克服 金世柏 罗厚福 李世炎 耿锡祥 黎锡福 邹国厚 徐绍华 贺 健 熊应堂 程悦长 殷国洪 卢燕秋 张天恕 郑国仲 况玉纯 秦光远 陈美藻 李定灼 江 波 刘福胜 赵鹤亭 马忠全 闵学胜 戴克林 戴克明 程启文 罗应怀 甘思和 胡正平 汪运祖 何德庆 张志勇 涂锡道 张竭诚 詹少联 谢正荣 周世忠 吴振挺 陈焱清 江腾蛟

原黄安(红安)籍后区划变更为新县籍、大悟县的将军(16人):

刘华清 聂凤智 李德生 许世友 高厚良 黄立清 肖永银 吴世安 严 光 吴林焕 肖德明 姚运良 周明国 肖志贤 伍瑞卿 吴先恩

 

红安的将军真正在解放后1955(包括之后晋衔)和1988授衔的只有以上77人,223个将军是加上了红军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相当于将军职级的红安藉其他师级以上将领的总和。

另:红安籍88年之后授衔的人民解放军少将:

黄俊峰 胡先贵 江建曾 吴晓恒 罗 毅 秦卫江 李 平 刘晓琨

以上合计授衔的85个。

中国20世纪50年代授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以姓氏笔划为序,共177名):

丁秋生、万毅、王诤、王必成、王近山、王尚荣、王秉璋、王宗槐、王恩茂、王紫峰、王辉球、王道邦、

韦杰、文年生、方强、方正平、邓逸凡、孔从周、孔石泉、孔庆德、甘渭汉、卢胜、田维扬、邝任农、

皮定均、成钧、毕占云、匡裕民、朱明、朱辉照、向仲华、刘飞、刘忠、刘少文、刘西元、刘先胜、

刘兴元、刘志坚、刘转连、刘昌毅、刘金轩、刘浩天、刘培善、刘道生、庄田、汤平、孙毅、孙继先、

朵噶·彭错饶杰、杜平、杜义德、杨秀山、杨国夫、杨梅生、苏静、李耀、李天焕、李成芳、李寿轩、

李作鹏、李雪三、旷伏兆、吴先恩、吴克华、吴法宪、吴信泉、吴富善、吴瑞林、何德全、邱创成、

邱会作、余立金、余秋里、张震、张藩、张才千、张天云、张仁初、张令彬、张达志、张池明、张贤约、

张国华、张经武、张南生、张祖谅、张翼翔、阿沛·阿旺晋美、陈康、陈仁麒、陈正湘、陈先瑞、陈庆先、

林维先、范朝利、欧阳文、欧阳毅、罗元发、罗舜初、周彪、周仁杰、周玉成、周志坚、周赤萍、周希汉、

周贯五、冼恒汉、郑维山、胡奇才、赵熔、赵启民、钟汉华、钟赤兵、饶子健、饶正锡、饶守坤、姚喆、

贺诚、秦基伟、袁子钦、袁升平、莫文骅、聂风智、聂鹤亭、顿星云、晏福生、钱钧、倪志亮、徐立清、

徐深吉、徐斌州、郭鹏、郭化若、唐天际、唐延杰、陶勇、萧向荣、萧望东、萧新槐、黄火星、黄志勇、

黄新廷、曹里怀、常乾坤、崔田民、康志强、阎挨要、梁从学、梁必业、梁兴初、韩伟、韩练成、韩振纪、

彭林、彭明治、彭嘉庆、覃健、程世才、傅连暲、温玉成、曾国华、曾泽生、曾绍山、曾思玉、

谢有法、赖毅、鲍先志、詹才芳、蔡顺礼、廖汉生、廖容标、赛福鼎·艾则孜、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

谭家述、滕海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授予的175名中将的具体级别和未定级别的是:

1、正兵团级1名:

徐立清。  2、副兵团级22名:

萧向荣、张经武、张震、刘志坚、阎揆要、钟赤兵、唐天际、谭希林、莫文骅、刘道生、陶勇、吴法宪、

成钧、程世才、李天焕、廖汉生、郭化若、唐延杰、张南生、杜义德、王必成、王近山。  3、准兵团级53名:

万毅、王诤、孙毅、朱明、王宗槐、蔡顺礼、邱会作、张令彬、饶正锡、倪志亮、梁必业、李作鹏、

赵启民、方强、罗舜初、王秉璋、罗元发、聂凤智、曹里怀、周赤萍、邱创成、匡裕民、向仲华、谭家述、

李寿轩、崔田民、欧阳毅、冼恒汉、王恩茂、张国华、萧望东、丁秋生、赖毅、邝任农、林维先、周贯五、

刘先胜、刘培善、彭嘉庆、黄火星、刘兴元、文年生、詹才芳、梁兴初、吴克华、毕占云、陈正湘、

彭明治、姚喆、杜平、甘渭汉、曾思玉、郑维山。  4、正军级96名:

王尚荣、苏静、刘少文、刘西元、孔石泉、袁子钦、傅连暲、韩振纪、李耀、邓逸凡、汤平、余秋里、

陈庆先、刘忠、孙继先、张藩、徐斌洲、韦杰、滕海清、庄田、刘浩天、杨秀山、周希汉、顿星云、

周仁杰、康志强、方正平、饶守坤、王辉球、常乾坤、曾国华、朱辉照、余立金、吴富善、黄志勇、

胡奇才、周彪、彭林、刘昌毅、韩练成、张贤约、郭鹏、刘金轩、张达志、钟汉华、秦基伟、孔从洲、

范朝利、谭冠三、李成芳、陈康、张才千、张翼翔、覃健、鲍先志、皮定钧、周志坚、张祖谅、廖容标、

刘飞、梁从学、钱钧、张仁初、饶子健、陈仁麒、杨国夫、晏福生、吴瑞林、杨梅生、田维扬、欧阳文、

张池明、刘转连、孔庆德、谭甫仁、何德全、徐深吉、韩伟、袁升平、王道邦、王紫峰、赵镕、萧新槐、

吴信泉、周玉成、曾泽生、温玉成、曾绍山、陈先瑞、旷伏兆、李雪三、谢有法、张天云、卢胜、黄新廷、

吴先恩。  5、无军队级别者3名:

赛福鼎·艾则孜、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错饶杰 。

资料图:1947年,刘伯承在为指战员作报告。   1951年1月,中国人民 最高学府———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相继设立了高级速成系、上级速成系、基本系、情报系、海军系、空军系。而设立培养高级将领的战役系,更是院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关注的大事。1955年9月,人民军队第一次评授军衔时,战役系52名学员都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出现了军事学院战役系「 ”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将军系’”的盛况。 「 ”将军系”名符其实 1954年1月15日,刘伯承在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长篇发言。在这次会议上,刘伯承具体介绍了军事学院举办战役系的设想,计划招收学员30到60人,主要学习政治、战略、战役、我军战史和苏军战史等内容,培养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人才。发言中,他诚恳地点出了杨得志、张爱萍、萧克、萧华、邓华、李达、叶飞等10个人的名字,希望他们都能来战役系学习。他还呼吁说:「 ”希望年壮的将领有机会来和我们一道学习。我虽年纪大一点,但仍愿意同诸位年壮的同志一起学习。”这年7月,刘伯承和学院领导陈伯钧、钟期光等又联名向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 ”学院党委曾向军事系统高干会议提出,在军队改装备、各级学校成立之后,建议开办战役系,加强高级将领的训练,第一期学员名额,拟宜适应国防工作最低的要求,至少为30至40名兵团及其以上高级将领。” 中央军委迅速批准了他们的报告,从全军各大单位选调52名高级干部进入战役系学习。能够进入战役系学习的,都是人民军队大名鼎鼎的精英,他们包括杨得志、陈锡联、韩先楚、刘震、李天佑、张震、杜义德、吴克华、张祖谅、陈先瑞、秦基伟、曾思玉、廖汉生等人。 提着马扎,背着图囊 战役系学员的年龄,多在40至50岁之间,都是军职以上干部,经历了长期革命战争的锻炼和考验,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也善于独立思考,不少人是我军赫赫有名的战将。不足之处,是文化水平还比较低,缺乏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对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知之不多。张震曾回忆说:「 ”就我自己而言,以前从未系统学习过。连年征战,很少能坐下来认真读书。1937年到抗大学习,也仅是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年逾不惑之际,能暂时离开繁重的工作岗位,专门拿出3年的时间系统学习军事理论,特别是有周密的教学计划,有优秀的教员教授,机会十分难得。因此,对这次学习,我倍加珍惜。” 对战役系学员,军事学院在生活上给予了特别的关照。由于他们的学习时间比较长,学员的职务比较高,年龄也相对大一些,因此允许学员带家属,均安排住在南京宁海路一带,每家一幢房子。学员驻地离院部较远,所以学院干脆就在宁海路附近找了一幢房子,即解放前 为美国特使马歇尔的随员准备的办公用房,作为学员的课堂。后来,还盖了一间简易大教室。 学院对学员在思想上、学习上的要求,却是相当严格的。刘伯承曾多次强调:「 ”唯其是高级干部,更应加强领导。对他们放松了,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因成习,积重难返。我们对他们的最大照顾,是保障他们能学到东西。”在照顾学员很快安好家后,他就按照打仗的要求来严格规范学员的行动。有一件事,给张震留下的印象很深,并被写入了他的回忆录。刚入校时,学员坐的是皮沙发凳子。刘院长看到后说:「 ”当学生的,就是要坐硬凳子, 那么娇贵呀?”他还引用「 ”慈不掌兵”的古语,来说明这个道理。此后,学员就都换成了硬凳子。外出作业时,学员都提着马扎,背着图囊。 战役系第一年为预科,总训练时间为1200小时,其中1000小时用于补习文化(共设4门,即语文、数学、理化常识和地理),目的在于「 ”提高学员文化水平,为升入正科,学习现代化军事科学与政治理论打开门径”。这也是刘伯承的一贯思想,他多次强调:高级将领的文化学习特别重要。我们工农出身的同志,如果只是政治、经济上带头翻身,而文化上不接着翻身,那就不能掌握科学,不能以军事科学来保卫国防,就是非常不完全的。 当时规定,不需补习文化者,可以不参加预科学习。所以,战役系第一年只有30多人入学。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刘院长主张因人施教,把学员分别编为甲、乙、丙3个学习组:甲组入学时为初中三年级的语文、初中一年级的数学,乙组为初中一二年级的语文、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丙组为小学五六年级的语文和三四年级的数学。甲组层次较高,要求结业时能够达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和高中一年级数学的水平。 牢记自己现在是学员 1955年9月1日,战役系学员全部转入两年的正科学习。学员重新编为4个学习组。第一组组长陈锡联,第二组组长廖汉生,第三组组长谭希林,第四组组长是张震。班主任由杨得志兼任。后来,院部又派孙继先为副主任。他俩既是领导,又是学员。另外,还有专职协理员桑子祯。 刘伯承亲自抓训练计划的制订,他要求学员在深入研究苏联军事科学和 军事著作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战役法,研究战役中各兵种的使用问题。所设课程,是紧紧围绕「 ”以培养成熟的战役指挥员为目的”来安排。政治课,有哲学、政治经济学、 党史等;军事课,有军兵种知识和集团军、方面军战役理论等,内容十分丰富,科目种类不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教员们的讲授,学员们感觉收获很大。对此,张震有切身体会:「 ”自己觉得以往的一些零碎的经验更加系统了,过去尚不熟悉的东西得到了补充。比如,我们过去打仗,主要靠步兵和一定数量的炮兵,在战役指挥上多是研究步炮协同问题,到了解放战争,我们才从敌人手里缴获了少量的坦克、装甲车,并着手组建海、空军。因此,对诸军兵种合同作战的经验比较缺乏,理论上也不够系统。这次,我们不仅学习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的运用,还学习了航空兵等军种的运用。特别是着眼现代战争的需要,研究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攻防战役及其组织指挥,研究陆海空三军合同作战,以及研究如何防原子、防化学武器的袭击等。许多都是新东西,所以学起来感到很新鲜,也很有收获。” 对于战役系学员来讲,如何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尊师重道,处理好学员与教员的关系,也是他们曾经遇到的问题。教员们的军衔,大大低于这些学员。按照内务条令,军衔低的军官见到军衔高的要主动敬礼。而按学院规定,应是学员先给教员敬礼。这就产生了「 ”矛盾”,究竟如何处理?针对这一情况,系党支部专门开会研究,提出要按照刘伯承倡导的「 ”尊师重道”的要求,放下将军的架子,牢记自己现在是学员,不是首长。面对教员,不管其是校官还是尉官,都是学员的老师。每次上课,值班员都要向教员敬礼、报告。 1957年6月下旬,战役系进行了毕业考试,军事学院战役系52名学员毕业考试及格,准予毕业。战役系的学习,对将军学员们影响深远,张震回忆说:「 ”军事学院的学习,是个加油站,也是个新起点,为尔后的工作,打下了更为扎实的基础。”人民政协报

孙氏家族的名门望族!

世界孙氏宗亲

2022年6月12日06:00安徽

关注

唐宋以降,由于取士标准发生了变化,加上在天灾战乱中,民众家族迁徙频繁,世人已不太看重郡望,多将其作为谱名标题而已。随着南移浪潮的起伏,据有关史籍、家谱考证,也可见到一些南方新的大家族及其聚居地望的出现。

一、安徽的休宁和黟县

(一)安徽的孙万登休宁(新安)大家族

唐僖宗时大将孙万登为山东乐安族人,谱称是乐安世系中后魏建威将军孙方嗣之八世孙,唐朝后期率族人南迁,定居安徽休宁黎阳乡之唐田。江苏《斜河孙氏宗谱》载“唐田世系图”,是记该族始迁之祖孙万登来唐田之后的世系,其后人再分散迁徙。“自唐田有迁择富前村、坑口、阳湖、湖稼、小溪者,亦有迁宣门、太平、常州者,由是”休宁为郡之大邑也,而邑有孙氏者,为邑之著姓也。”安徽休宁逐渐成为孙氏新的郡望。

宋代后期有休宁名士孙吴会,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累官沿江制置使参议,迁朝请郎知常州。宋元之交有孙嵩,志尚幽洁,以荐入太学,宋亡隐海宁山中,誓不复仕,有《艮山集》。其弟孙严,亦为隐士,工于诗作,有《爽山集》。明代休宁有名医孙一奎(后有传)。还有一些文人,如著《松罗吟稿》的孙英,著《三山人诗稿》的孙良器,著《沧洲草》的孙元孚等。明末清初有孙逸,流寓芜湖,精画山水,尝作歙山二十四图,亦工花卉,为当时名家。清代有名士孙默,字无言,初客寓广陵(今江苏扬州),贫而好客,后归故土黄山,海内多赠以诗文,书室名笛松阁,著有《笛松阁集》、《十六家词》。还有工书画的孙殿龄等。

现存许多名称“新安”、“休邑”的孙氏宗谱(参阅文献编家乘族谱章),都记录了该族人在休宁的分布状况。清《道光休宁县志》“姓氏”卷,“孙氏”载,今坑口、草市、阳湖、溪东、栈山、浯田、梅林、高桥、黄村、汊口、闵口等地孙氏家族皆出此派。在草市、东溪、后村、仙人林诸地都有孙氏祠堂。其族繁衍兴盛后,外迁支族众多。如《苍基孙氏族谱》称,其族人中一支在元末,由徽州休宁迁扬州泰兴,后复迁回安徽,卜居于桐城东廓之苍基。《南淮孙氏重修本支世系谱》记,明朝末年,其支族由休宁迁风阳,复迁全椒之西南乡的白水塘坊。《仙源岘阳录氏族谱》和《宣池富春孙氏宗谱》谓,有支族迁徽州仙源的水北殷家巷和宣池村前山竹园。总之,该族人广布安徽的休宁、歙县、婺源、祁门、贵池、全椒、宁国诸地。

同时还散迁至江苏、湖南、上海、江西等地,尤以江苏为多。如《常熟孙氏宗谱》载,孙吴会知常州时,该家族便由休迁到常州,元朝中期再迁琴川(今江苏常熟)。《沙州孙氏支谱》载,元末时,其族人中一支由休宁迁江苏阴华墅,再迁泗港(今江苏常熟)。迁居无锡的有港下孙氏、孟里孙氏、义村孙氏等(详后)。迁居江阴的有四河镇之南的斜河孙氏和黄桥孙氏。还有迁南通、涟水、连云港诸地的一些支族和迁居湖南的韶山孙氏。《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载,明朝末年,其族人中一支由新安(休宁)迁至娄邑(今上海松江县)枫泾镇。

(二)安徽的孙师睦黟县家族

据今黟县《古筑孙氏家谱》“宋嘉已亥谱序”所记,其先世宦家广陵(今江苏扬州),唐僖宗末,高祖孙师睦,字汝厚,因避孙儒之战乱,挚家离广陵而迁黟县,为其始祖,其谱系中有广西转运使孙抗等人,即为其后裔。到宋代“今嗣裔或居乡,或居外地,浸以炽昌。……先世系出富春,源远流长。”曾巩《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也说:“孙氏世家富春,唐有徒歙之黟县者,讳师睦,始自别为黟县之孙氏。”所记世系是:孙师睦-孙延绪-孙旦-孙遂良-孙恩-孙抗。

孙师睦的孙子孙旦,以做生意而致富,孙旦的曾孙,即宋仁宗时的孙抗,字和叔,登进士甲科,历任知浔州、监察御史、广西转运使,有文集百卷,为黟县孙氏最显赫人物,有五子。长子孙适,登第为上虞县主簿,终永州军事推官。次子孙邈,好学能文,亦尝为县令。四子孙适,为秘书省校书郎。孙抗父子死后葬黟县怀乡上林村。明代有任湖广茶陵州同知的孙志甫。任仪征守备的孙光先,后从史可法抗清而殉国。清代也出过几位名人,如乾隆举人孙学治为清溪县知县,文采风流,治抚有方,且为官廉洁,后卒官时,竟清贫无以入殓,百姓捐助才得以归里下葬。还有书法篆刻家孙克述,究心六书,书、印皆为佳品。孙廷冕,也是诗、书、画靡不工,还精刻苦印。

如今《古筑孙氏家谱》,即其族人中一支由黟县月塘。再迁古筑村,也成望族。翻开清道光、同治及民国《黟县志》,古筑孙氏名人层出不穷,上述孙光先、孙学治、孙克述都为古筑人外,还有清广东知县孙云、书画双绝的孙殿元、为国外国商人买办的孙雨亭等。后人文编第一章结尾还会提到一些有关人物。当代著名学者孙洪芬教授,也是黟县古筑村人。《吴溇孙氏家谱》记其族人有一支由黟县迁四安(湖州),再迁江苏吴江七都镇。而《甲山北湾孙氏宗谱》是其迁往江苏吴县市西山镇的支脉。

安徽这二支孙氏族人各来自山东乐安与浙江富阳。

二、浙江的余姚和杭州

(一)浙江的孙岳余姚孙氏家族

今天江南的许多家谱以五代后唐的三司使孙岳为先祖,如《余姚孙境宗谱》称,孙岳之族由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徙居越之余姚梅川乡。《旧五代史》本传称,孙氏为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其族或出河北清河孙氏之脉。

宋代余姚有孙介家族:孙介,字不朋,号雪斋野叟。长子孙应求,字伯起,乡贡进士。次子孙应符,字仲潜,著有《历代帝王篡要》。三子孙应时,字季和,号烛湖居士,淳熙二年进士,官黄岩尉、知常熟县,有惠政且精理学,著《烛湖集》。孙介父子四人俱有文名,以烛湖居士孙应时为最。其他还有:为官多有惠政的孙子秀(后有传),其侄子孙炳炎,官历福建教授、宗正丞,出知饶州,终武学博士。孙嵘叟,字仁则,历任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史称其竭忠尽智,排斥奸回,不为身谋,著有《读易管见》孙之宏,字伟夫,叶适弟子,第进士,为承直郎。孙椿年,字永叔,读书博达,解义精深,变通古今,然科试终不第。学者孙畴,字寿朋,为从事郎试太学录。

到明代有显赫的孙燧大家族:孙燧,字德成,弘治六年进士,历官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为官以才节著称,为叛王所害。三子:孙堪(官都督佥事,爱画菊)、孙墀(官尚宝卿)、孙升(官礼部侍郎)。孙堪子孙钰,官都督同知,孙子孙如津,亦任都督佥事。孙升四子:孙鑨 、孙铤、孙錝 、孙鑛 。孙鑨,历任光禄卿、大理卿、吏部尚书;孙铤,南京礼部右侍郎;孙錝,太仆卿;孙鑛,历任兵部侍郎、右都御使。孙鑨长子孙如法,官刑部主事;次子孙如洵,官参政。尤其是孙墀之孙:孙如游,进士出身,光宗时,累官礼部尚书,熹宗即位,命以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就是宰相),辞请去官后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如游有孙:孙嘉绩,授南京工部主事,从南明王朝至绍兴、舟山,累进东阁大学士。

明代还有名人孙应奎,字文卿,从王守仁讲学,嘉靖进士,历官礼科给事中、右副都御史,迁山东布政使,曾疏劾奸党,忤旨遭谪,时称其直,著有《燕诒录》。官员孙继有,也是上疏直言,批评朝政,被夺官除名,后终知府之职。清代有篆刻家孙学渊,善刻晶、玉、紫砂诸印。另有书法家孙树峰等。

可见孙氏宗族在余姚为繁盛。而该地孙氏源头并非孙岳一家,据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载,唐末孙讠利的七世后裔孙建邦,也迁居浙江余姚县,时间估计应在宋代,而其族源据上章分析,或是出于太原孙氏。

余姚孙氏向四周的扩散:《燕兜孙氏家乘》记,元至正年间,其族人由姚江迁武塘(今浙江嘉善县魏塘镇 )。前章已述,明永乐年间,该族有一支北迁河北玉田。《镇海龙头西铺孙氏世谱》谓,其族人明代由余姚孙境梅川迁居镇海(今浙江宁波)。《会稽孙氏宗谱》谓其族人先由余姚迁嵊县,明初再迁会稽。《余姚孙境宗谱》谓“其后子姓散处,则有嵊县派、烛源派、云南派、四胜派、马堰派、武清派、上村派、山南派、慈溪派、舟山派、直隶派、新城派。”主要分布在周围嵊县、舟山、慈溪、绍兴、嘉善、宁波诸地,也有远迁云南、直隶(今河北)者。

(二)杭州(钱塘、仁和),也是孙氏家族聚居之地

五代时的孙承祐,其女为吴越王妃,累迁知静海军节度使事、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入宋授泰宁军节度使,改知滑州。子孙诱,官至驾部郎中,出为淮南节度使军司马。宋代还有:孙龙舒,字士云,历知平阳县,通判楚、同、郓三州,迁大理寺丞诸职。孙瞽,字叔静,微宗时官显谟阁待制,知郓州。孙惟恭,字执礼,官历将仕郎、少府监丞,为人孝友简直,博学多才。孙叔豹,以朝散郎直秘阁知严州,有治绩。画家孙必达,淳祐间画院待诏,善长释道鬼神。诗人孙邦,宣和进士,官郎中。

元代有画家孙君泽,工山水人物。明代有山西右参政孙枝,附合阉党的工部尚书孙杰,礼部员外郎孙迪等家族。另有:孙适,以诗闻名,善行草书,尤长针炙术,隐居甘泉里,著有《东岩老人集》。孙继先,善画梅、竹、兰、菊。女诗人孙瑶英,著有《琴瑟居集》。及书法家孙胤科等。

清代孙氏名人蔚为大观:有位居宰相的孙士毅,户部左侍郎孙诒经,光禄大夫孙补笙,四川观察使孙春岩等家族。还有雍正进士孙灏,官左副都御史,著有《道盥斋集》。乾隆进士孙志祖,官御史,著有《文选考异》、《孔子家语疏证》等书。乾隆举人孙宗洁,筑堂名寿松,藏书数万卷。孙灏元也是一位藏书家兼鉴别家。学者孙之騄,博览群书,年逾60尚与诸生讲学,著有《晴川八识》、《考订竹书》、《别本尚书大传》等书。学者孙冯翼,著述亦丰,有《校定神农本草经》、《禹贡地理古注》、《江宁金石待访录》等。还有著《容庵集》的孙爽、著《鉴庵集》的孙治等。光绪进士孙知敏,曾任浙江高等学堂和两级师范学堂监督。

著名书画家有:士毅孙子孙均,工篆、隶,善写生,花卉鸟竹,颇得神趣。孙允中,善写兰竹。孙志皋,工兰石、荷花。孙大 ,善画花鸟竹石,亦工行、草、隶书,其子孙渊,能绍父艺。孙第培,流寓广西桂林,官茶陵知州,善画花卉,间作山水。孙楷,工墨竹,偶作花鸟。孙蒙,官至广西左江道,工诗文书画。孙锡晋,篆刻工整爽逸。……

清代杭州尤以孙氏才女云集。孙春岩有6个女儿:孙云凤、孙云鹤、孙云鸾、孙云鹄、孙云鹇,都是能诗善画的才女,尤以云凤、云鹤有名,为随园女弟子,一门才女之盛,令人刮目。女诗人还有:孙兰韫,著有《卧云阁诗钞》;孙佩兰,著有《吟翠楼诗稿》;孙佑纯,著有《凤翥吟》;孙苕玉,著有《琬华诗稿》;孙安祥,著有《白云楼遗稿》;孙传芳,著有《曼陀罗室稿》;及孙廷楷、孙廷凤姐妹,分别著有《晴云阁诗草》、和《贞松阁诗抄》。女诗人有:孙莹培,著有《翠薇仙馆词》;著有《碧香词》;孙荪意,著有《贻砚垒诗稿》、《衔蝉小录》和《衍波词》。还有画家孙之娴,工山水、花卉。

从如今杭州的孙氏家谱中可知:姚江孙氏尊唐昭宗时宰相孙偓为始祖。该族在明季,由浙江余姚兰凤迁居杭州。其他还有梅东孙氏、钱塘孙氏、武林孙氏诸派系。周围余杭、萧山诸地的孙氏家族也不少,当然最有名的要数富阳孙氏大本营。

三、上海及其周围地区

上海,包括嘉定、青浦、松江(华亭、娄县)等地,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嘉定城厢),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进士的孙岳,是当地孙姓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书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代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手抄书亦数百卷,今犹有存者。

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后有传),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3人。父亲孙继统,不乐仕进,却肆力于诗作,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子3: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孙子孙致弥,清康熙年间任出使朝鲜副使,后为大型类书《佩文韵府》总纂。后裔孙思曾,著有《杖左堂自怡草》,其子孙宝仁,著《杖左堂自娱集》等,自嘉定迁居月浦。

明代还有礼部尚书孙承恩,书法遒劲,亦善画人物,著有《让溪草堂稿》,子孙克弘(后有传)尤为有名。还有映雪老人孙道易,著有《东园客谈》。知深州孙士美,抗清兵,城破一家殉国。清代诗人孙云鹏,画工山水,有《东皋诗抄》。

明清著名书画家有:孙鼎徵、孙荣期父子,都能诗善画。孙光祖,善写生,尤长篆刻。孙兆鏖,工山水、花鸟。孙安期、孙荣期兄第,诗、画皆精。孙卫,精篆、隶,工摹印和山水。孙南乔,善绘山川人像,临摹尤为逼肖。孙逢吉,精篆刻,善书画。孙钰,及弟孙孙镆、子孙鸣泰,家族世传写真。孙锡恩,工诗文,精绘事。孙锡海,所画山水人物笔致浑厚,摹古更得神似。还有:孙炳,工画花卉。孙效泉,善竹刻。孙士毂,善画兰竹。孙铎,工墨竹。……当代画坛有孙雪泥、孙祖勃。

西邻的昆山(新阳),孙氏人物有:明刑部郎中孙琼,执法平允,因与宦官结怨,谪戍辽阳,后复职得归。清代孙铨,乾隆举人,官山东阳信知县,工书画,好写生,尤善兰竹,中年兼画山水、人物,悉有古韵,其仕女像,风神闲静,非凡工可及。其女孙玉田,子孙兆溎、孙兆蕙,亦善诗画。孙坤,传九岁就能壁画,其山水苍秀,人物更妙。孙大登,工篆、隶。孙光祉 ,篆刻、书、画为时推重。女画家孙凤台,亦好吟咏,篆刻有汉人神趣。

南邻的嘉兴、嘉善一带,孙氏名流也以才女居多。元代女诗人孙潮,著有《映雪书屋诗》。清代女诗人有:孙兰媛,著《砚香阁诗钞》,亦善画兰竹。其妹孙惠媛,著有《悉余草》。孙湘畹,著有《篟 窗居诗钞》和《红余词》。孙蕴雪,著有《红余集》。女画家有:孙瑞英,善画花卉,亦工书法。孙淡英,工吟咏,善画兰竹。孙宝珊,精于小楷,亦工花卉,号铁仙女史。孙桂,工钩染花卉。女医生孙兰溪,工诗词,精医术。

另有明代孙叔吕,官光禄寺署丞,善画。清咸丰举人孙福清,曾任广东知县。文化方面:孙友金,工诗文,书法尤为超群。孙钧,善描山水,写真尤神似。孙吴,善治印。孙庆治,工书画。另有著《柳南堂集》的孙燕昌,著《山晓阁诗集》的孙琮,著《圣学大成》的孙钟瑞等。

可见,明清时期,上海一带已逐渐汇聚了相当多的孙氏家族。

四、江苏的常州、镇江和苏州、无锡

(一)常州、丹阳、镇江一带

常州(有毗陵、晋陵、武进、阳湖诸称),在宋代已名士辈出:孙卖,字仲益,别号鸿庆居士,大观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吏、户部尚书,立朝正直,知秀州、温州、临安诸郡。因忤执政,归隐太湖,有《鸿庆集》。其叔孙稷,精于《易》学。曾祖孙讽,官职方员外郎。为一大家族。其他还有:孙昌龄,熙宁中知通州,后改知江宁、温州,迁两浙转运使,又以秘阁校理知福州。孙汝翼,字端朝,建炎进士,历任秘书丞、知福州,终知荆南。孙杞,字德发,官知宣州婺源县、朝奉郎。孙畋,字无逸,历任知钱塘县、安吉县,以朝议大夫致仕。孙时,字季中,号乐安,以文学行义一州之望,字画遒丽,学生多人有功名,授宣教郎致仕。孙邈,字明远,授将仕郎。孙诂、孙世南、孙世仪三兄弟,淳化至道间,皆以文名驰声,著有文集。

明代有中书省参知政事孙英、礼部尚书孙慎行(后有传)等家族。知新安府孙隆,善画梅花、禽鱼、草虫,自成一家。孙珑,善画草虫、雪兔,随意点染,即有生趣。清代有经学大家孙星衍(后有传),其诗文书法亦皆著称,侄女孙漪惠也是诗人,著有《诗微室草》。另有孙如珍,善画佛像、人物。孙西灏,善写竹石,水墨明秀。

镇江,包括丹徙县等地区,宋代孙氏家族:孙荩,字道祖,政和五年进士,历知兴化军、严州、真州、泰州,迁淮南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其孙子孙大成,字振道,天性至孝,操行纯笃,好聚方书,常济人困。大成子孙沂,字彦兴,嘉定四年进士,授吴县主薄,改常熟丞。《至顺镇江志》卷18,称其家族为“大港孙氏”。元代孙氏家族:孙规,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为庆元路学教授。其弟录矩,累官桃源知州、松江知府。矩子孙煜,以父荫授温州路税务提领,历新喻州判官等职。

地处常州与镇江之间的丹阳,同样孙氏族人汇聚。《严庄孙氏家乘》记,其家族为富阳孙权家族的后代,世为云阳(江苏丹阳)人,居白鹤山30余世。其先祖五代时人孙衍,宋初由云阳之白鹤山迁包港。后裔有迁丹阳严庄、无锡陡门和玉祁镇严家桥、朱青庄、西盛塘等地。称“世为丹阳望族,族聚子姓,至满2000余人。”江阴《斜河孙氏宗谱》有序称:“孙氏云阳望族,……自包港分徙者,若湖广,若河南,若苏之常熟,丹徙之丁岗,邑城之寺前,俱子姓昌炽,各有支谱,然皆以严庄为大宗。”

南宋以后,以孙翊为始祖的孙氏族人迁来此处,一些家谱称孙翊曾为朔宁府尹,抗金而战死。《云阳孙氏宗谱》谓,南宋时,其后代孙法镇守润州(今镇江),遂定居润东丁岗(云阳丁岗)。其后裔有迁润东当江沙、丹阳包港、虞港河、阳邑城北、吕城、黄圹、沟湾者,也有迁溧阳、句容、溧水、武进、常州、安徽凤阳等地。《富春当江沙孙氏族谱》也是其族支脉,由丁岗迁安徽沙夹扬岸。《润州岗东当沙孙氏重修族谱》与《阳湖孙氏谱记》都载,该族人在明初由濠州(安徽凤阳)迁常州葛巷与阳湖。《竹园孙氏宗谱》记,该族支脉在明代迁常州城南30里的延改竹园里。

还有《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其族是元代从浙江余杭迁云阳幸家巷(今丹阳市境内)。《黄墅桥孙氏家乘》记,其先祖为濠州(安徽凤阳)人,明初迁常州城南70里的黄墅桥。明代丹阳有名人孙桢,多收藏书画古物,考据甚为精密。

(二)苏州、无锡、常熟一带

苏州(吴郡、吴江、吴县、长洲),有隋代著名画家孙尚子(后有传)。宋末有孙锐,宋亡隐居,著有《耕闲先生集》。明代孙从龙,隆庆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后迁广信副使。还有书画家孙朗中、孙玮和木版刻工孙训。明末孙兆奎,在吴江起兵反清,战败而死。清代有造镜专家孙云球(后有传)。康熙进士孙岳颁,官礼部侍郎,善书法,凡御制碑版,必命之书。文人孙岵瞻,著有《闻籁阁集》。孙立纲,工诗及古文词。孙梁,嗜金石学,间刻小印,有汉人遗韵。孙义钧,博学,工隶、楷,精小学,尤精天文律象及诗词、画艺、篆刻,靡不通晓,自署月底修萧馆主人。画家还有:孙光灏,所画山水秀逸,怒浪飞涛,颇臻豪放。孙叔美善画,与父孙桃溪齐名。孙延,自号九梅居士,工诗、词、篆、隶,善写生墨梅。孙阜,善画,其子孙威凤传父业,供奉内廷。孙贤,善画花鸟。……当代学者有孙德谦,孙润宇等。

清代才女有:画家孙韫玉,善画墨梅,号梅花主人。孙愫,娴经史,工绘画。诗从孙清瑜,著有《茗余小草》。书法家孙云锦,善画与篆刻,有《印禅室诗集》。

无锡(金匮),北宋末年在无锡出了一个副丞相孙近,字叔诣,崇宁二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直学士院,以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明代孙继皋,万历进士,累官礼部侍郎,著有《宗伯集》。凉州卫指挥使孙泰,迁北平都司,战死。清代孙希朱,潜心性理之学,著有《仰晦先生集》。孙槐,著有《禹贡椎指要删》。孙寅,官颖州知州,善画工诗。其他书画家有:孙介石,善临古画。孙其业与孙元超,皆工山水。孙显、孙思敬父子,画承家学。孙揆均,能诗工画。孙开和孙闻,书画俱工。还有女画家、诗人孙旭英,能诗善画,且懂医术,著有《峡猿吟》。子文学家孙诵昭,著有《寒灰吟草》、《养拙斋书画课》。

清代孙永清家族最为显赫。孙永清,字宏度,乾隆举人,累官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风土民情一出于诗,著有《宝严斋诗集》。弟孙藩,监生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子孙尔准,定平叔,嘉庆进士,累官汀州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和福建巡抚,擢闽浙总督,垦田减租,兴修水利,剿捕盗匪,颇显政绩,书法笔意称似赵孟頫(fu),著有《泰云堂集》。尔准有2子:孙慧惇(dun),利津知县;孙慧翼,兵部员外郎。

常熟(昭文),明代孙七政,能诗,著有《松韵堂集》。嘉靖举人孙楼,官清州府推官,书室名博雅堂,藏书俞万卷,喜闭门校雠,著有《丽诗百韵》、《百川集》。戏曲家孙柚,字梅锡,有《琴心记》。孙艾,肆力于学,喜结庐交游,亦善画山水,著有《西川集》。明贡生孙永祚,入清隐居,著有《雪屋文集》。清代有诗人、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亦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孙从添编《春秋经传类求》。孙录,明亡不仕,工诗及书法。孙镐,官潞安知府,能诗、工书、善画。其他书画家还有:孙度,善画山水及人物。孙绿,指墨花卉俊雅。孙齐鉴,工诗书。孙崖,精画人物,又以鼓琴得名。孙从嘉,善画花鸟。孙冕,善写真,工花鸟。孙藩,善山水。孙继谟,善画竹。

这一带孙氏族人中有一些家族为安徽休宁孙氏族人的分支。如《港下孙氏续修宗谱》载,元末时,其休宁族人中一支由常州迁琴川(今江苏常熟),再迁锡山(今江苏无锡)之怀仁乡杨梓里港下。其后裔分居沙村、孟里、西漳、堰头兜、盛塘、桑园墩等地,家族规模不小。《孟里孙氏宗谱》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孟里(今无锡市石塘湾),现无锡市孙氏居民,亦多为该族后裔。《义村孙氏续修家乘》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无锡南门之百渎巷,再迁义村。后裔居邑仓桥、黄泥坝、濮巷、玉祁等地。《新安孙氏家乘》记,直至清代,仍有一支族人由新安(休宁)迁来无锡定居。

《常熟孙氏宗谱》和《沙州孙氏支谱》载,其家族也都由安徽休宁迁来,族人发展繁盛,分别居住泗港、平凝沙宗山圩、大圩埭一带,有迁善港、范港、郁家桥、万年圩、七里庙、五圩埭、永盛圩、龙王庙、杨舍西门、南阳沙者,又有迁盱眙县石佛街、宿州城、沐阳、清江、常熟梅里、苏州宝带桥诸地。俨然一大孙氏宗族。

其实,整个江苏南部,还包括江阴、溧阳、仪征、南京、扬州诸地,孙氏族人都有相当的居住规模,其迁徙渊源也是来自邻省各地。其中应以富阳孙氏为主,不过有如此多支安徽休宁族人迁来,说明这里山东乐安孙氏的后裔也是不少的。

五、江西的宁都

江西的孙讠利宁都家族。上节已述孙讠利为孙中山家族之唐末始祖,其族人长年居住于河南的陈留,在进入南方后,首先定居江西宁都,历数代之久。《先祖孙讠利五修墓志》说:该族人“至宋而公后遂大,文章节义为江右冠。”其支脉随后也逐步分散迁徙。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记,其族人由陈留迁至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再分迁江西的兴国、赣县、安远、吉安、泰利,及浙江的绍兴、余姚,湖南的湘乡、衡阳,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

《晋江青阳孙氏族谱》记,该族在五代后晋时,有一支避乱入闽,定居厦门市同安和晋江市青阳,后裔再徙居泉州、莆田等处。《紫金上义孙氏族谱》记,该支族元代七年(公元1320年)由宁都入粤,居广东大甫县青溪花果园,明初再迁长乐县久安寨,万历年间迁永安(紫金)县上义镇。而《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谓,其支脉乃明永乐间,由福建长汀迁广东长乐县上镇约,即今紫金县忠兴坝。《兴宁孙氏族谱》记,该支脉明初由福建汀州迁广东惠州府兴宁县东厢留田堡官亭村,永乐年间再迁兴宁县章峰堡。该孙氏族子孙散居于河南、浙江、湖南、福建与广东,并有迁台湾与海外者。

虽然支族分徙不断,但宁都已渐为孙氏重要地望。宋代知名人士有:孙立节,字介夫,为孙讠利的七世孙,祖父孙长孺,累官知浔州,立节师从李觏,学问广博,尝作《春秋传》,大儒孙复见而叹服,皇祐进士,后官镇江军书记,调桂州节度判官,办案中曾救12人于死罪。儿子孙勰,字志康。师从苏轼,为人劲直,元祐进士,尝知岳州。小儿子孙,也学于苏轼,涉猎经史,博学工诗,苏轼曾书榜其屋舍称:各自竹林隐居。

强渡大渡河勇士是十八位,增加的这位还是个开国将军

强渡大渡河勇士是十八位,增加的这位还是个开国将军"强渡大渡河"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战斗。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任司令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