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鼻祖——方苞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桐城派鼻祖——方苞,第1张

桐城派鼻祖——方苞

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桐城人。桐城派鼻祖。与刘大槐、姚鼐同为古文“桐城派”代表,撰文师法韩柳,讲求义法,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对清代文学颇有影响。散文《狱中杂记》等名闻后世。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

1、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清桐城人,散文家。戴名世少年才思敏捷,尢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清初曾任教习、知县。后中康熙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康熙五十年因《南山集》获罪入狱,康熙五十二年被腰斩于市。

2、方苞

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祖居在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桐枞“桂林方氏”十六世祖,与明初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

3、刘大櫆

刘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祖籍桐城,是桐城派散文代表人物之一。刘大櫆16岁到安庆参加秀才考试,就得到吴士玉的赏识。1725年至1733年,参加科举考试三次,两中副榜。1734年至1736年,两次去北京参加乡试,均遭罢黜。

4、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姚鼐于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编选《古文辞类纂》。

桐城派简介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师事、私淑或膺服他们的作家,遍及全国19个省(市)计1211人,传世作品2000余种,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其影响延及近代。

戴名世是桐先驱;方苞为桐城奠基人;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这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又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参与作家之众、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达200年之久,皆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称为“桐城派三祖”。

记者 苏勇

方苞自幼就能对诗

方苞画像。

方苞1668年生于南京六合,祖籍安庆桐城。他自幼聪明,4岁能作对联,5岁能背诵经文章句,6岁随家由六合迁到江宁旧居居住,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安庆师范学院教授朱洪在近期出版的《方苞传》中说: 冬日的一天,方苞父亲方仲舒鸡鸣而起,见大雾蒙,山前树木一篇迷糊,远处传来公鸡此起彼伏的叫声。他对刚刚起来的方苞说:“我出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年龄小,但已和父亲、哥哥后面学对对子了。他马上说:“你出吧!”“鸡声隔雾。”父亲慢慢说。

方苞看了看屋外弥漫的雾气,果然有公鸡“咯咯咯”的叫声。他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似乎要下雨的样子,应声云:“龙气成云。”母亲听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她对丈夫说:苞聪明,将来是读书的料。方仲舒笑笑,他打算明年起,口授经文、章句,为儿子启蒙。

方苞四五岁能对对子、诵章句,七岁读《史记》,十岁开始读经书古文,皆能背诵。一次,方苞在野外玩耍,时值乡村五月农忙时节,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头一个拔秧的农夫一边用稻草捆秧,一边念道:“稻草扎秧父抱子。”方苞听了,伫足田头。农夫见是一小孩站在这里,口里又念了刚才的一句,笑着问方苞:“你能对出下联吗?”方苞认真寻思,自言自语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举目前望,见不远处的竹林里,几个妇女正把竹笋投入竹篮里,他眉毛一扬,自信地点点头,高声对道:“竹篮装笋母搂儿。”农夫惊喜不已,夸方苞真是个“神童”。

因《南山集》文字狱获罪

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方苞44岁时,即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被株连下江宁县监狱。不久,解到京城下刑部狱,定为死刑。在狱中两年,仍坚持著作,著成《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康熙五十二年,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始得康熙皇帝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遂免死出狱,被贬为贫民。

在方苞散文选集里记录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被废为贫民的方苞,当时改名叫欧阳宏,引入驿馆里吃酒倾谈。聊至“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过人的欧阳宏马上就敏锐地觉察到面前这位慈祥和善的老者,可能就是当今皇上。

康熙见其神色,大惊,想到“这个面目丑陋的老人天分极高,怕再顺着这个“洗马”的题目说下去,会暴露自己的身份。”康熙连忙把张廷玉叫来,把话岔开了。康熙和张廷玉通过聊天方式,考察这个欧阳宏的学问,发现其“学问渊博,才思敏捷,不管是什么事都有独到的甚至是惊人的见解。”康熙后来发现,这个欧阳宏原来就是方苞,将他以布衣身份录入上书房。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屈指可数。

方苞是桐城文学派的鼻祖

安庆桐城派研究的知名人士操鹏说:桐城文派源远流长,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方苞对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最大贡献,是他“集古今文论之大成”的“义法”说。“义法”说是方苞文论的核心。

方苞根据“义法”剖析具体散文作品时,多次指出“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而学习“左”、“史”的“义法”,必须研读唐宋八家之文,从中揣摩体会。这就使练习古文者有轨迹可寻。这些主张均比较切实,便于人们掌握古文的正确写作方法,是对唐宋以来古文运动创作经验的总结,这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链接:方苞(1668年5月―1749年9月),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辖域含今安徽省桐城市、枞阳县及杨桥、罗岭地区)人,祖居在今安徽省桐城市区凤仪里附近,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枞“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魁合称桐城三祖。早在青年时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载程、朱之道”的志向。32岁举江南乡试第一,39岁中进士,适逢母病未能参加殿试。44岁因受乡先辈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而入狱,经大学士李光地等人营救,得以赦免出狱。

文坛中的桐城派,可以说是赫赫有名的。桐城派是清朝时期的著名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桐城派也被称作桐城古文派,其得名是因为最开始的早期代表人物都是江南的桐城人,于是就依照地名取了这个派别名称。其中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人被后人尊称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作品以散文为主,而桐城派作品的思想倾向则偏向儒家。

刚刚已经提到,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而其中,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方苞的《狱中杂记》十分有名,写得也十分动人。《狱中杂记》写了方苞自己在狱中时的种种见闻。那时,牢狱中流行瘟疫,死了不少犯人,而且狱中的酷吏也十分残暴。方苞写了《狱中杂记》揭示了清代牢狱中的参保体系。姚鼐的《登泰山记》也十分著名,这篇文章是写姚鼐自己踏着雪登上泰山,观赏日出的一篇散文。其间有句:“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可以参见姚鼐的行文风格。姚鼐的这篇《登泰山记》写景十分出色,还订正了前人写泰山时的一些错误,可以说是记录泰山的文章中的一篇佳作。

桐城派发展到了后期,有林纾,严复等人。这些人面对清朝末期时西方的冲击,已经不仅是创作散文了。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在中国出版时叫作《天演论》;林纾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小说,使得小说在清朝时蔚为大观,比如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名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就是由他翻译为《魔侠传》的。

桐城派是清朝时期的散文大派,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曾国藩等,发展到后期,有林纾,严复等人。这一派别为我国散文文学的发展及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都做了很大的贡献。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礼。为人刚直,好当面斥责人之过错,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挤。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方苞著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记析疑》4卷、《周官辩》1卷、《仪礼析疑》17卷、《礼记析疑》46卷、《丧礼或问》1卷、《春秋比事目录》4卷、《诗义补正》8卷、《左传义法举要》、《史记注补正》、《离骚正义》各1卷、《奏议》2卷、《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补遗》 14卷,另删订了《通志堂宋元经解》。

名篇:《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书卢象晋传后》、《与李刚主书》、《孙征君传》、《万季野墓表》、《游潭柘记》等。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县陈洲乡(今枞阳县汤沟镇) 人。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 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东树曾说:“学博(刘大櫆)论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论文主义法。”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乾隆间,常州钱鲁斯受业于大櫆之门,后与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师说”传诵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传人日众,后称“阳湖派”。

刘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等。

天下文章都在呼唤桐城!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桐城派又称桐城派、桐城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奎、姚鼐而得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作家参与、传播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达200年的文学活动。桐城派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古文运动始于鲍方,经刘大奎、姚鼐发展成为显学。方、刘、姚并称“桐城派三祖”。

方苞很小的时候就能读诗了。

方苞,1668年生于南京六合,祖籍安庆桐城。他从小就很聪明。他四岁会写对联,五岁会背诗背句,六岁随家人从六合迁到江宁,仍保留桐城籍。16岁随父回到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去了北京,进了皇家学院,通过写作结交朋友。他一举成名,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的文章“朝鲜、欧洲都回来了,北宋以来再无此作。”

安庆师范大学教授朱宏在最近出版的《方苞传》中说:一个冬天的日子,方苞的父亲方仲舒啼叫,只看见雾蒙住了眼睛,山前的树迷茫了,远处公鸡在啼叫。他对刚站起来的方苞说:“我来自上流社会。”能出少年团吗?方苞很小,但他已经学会和他的父亲和哥哥配对。他马上说:“滚!”“鸡的声音和雾是分开的,”我父亲慢慢地说。

方苞看了看屋外的雾气,果然,里面传来了“咯咯咯”的公鸡叫声。他抬头看着灰蒙蒙的天,好像要下雨了,回答云:“龙如云。”母亲听着,脸上带着罕见的微笑。她对丈夫说:“苞叶很聪明,将来会成为读物的。”方中书笑了。他计划从明年开始听写经文和句子来激励他的儿子。

方苞四五岁能背章句,七岁能读《史记》,十岁能读古书和散文。有一次,在五月农忙季节,方苞在野外玩耍。男女老少都在地里拔苗移栽。一个农民在第一块地里拔苗,用稻草捆住,念道:“父以稻草抱子。”方苞,听着,在地里等着。农夫看到有个小孩站在这里,就念了刚才的句子,笑着问方苞:“你能说出底线吗?”方苞仔细想了想,自言自语道:稻草,爸爸;杨子叶。他抬起头,看见不远处的一片竹林里,几个女人在往竹篮里扔竹笋。他扬起眉毛,自信地点点头,大声说:“竹篮里装着竹笋和妈妈。”农夫很惊讶,并夸口说方苞是个“神童”。

获罪南山文献收藏监狱。

早在青年时代,我就有“写八股文,学朱熹”的志向。32岁时,她获得江南乡考第一名。39岁那年,她进了一所中学,恰逢母亲生病,她没能参加宫廷考试。方苞四十四岁的时候,也就是康熙五十年,方苞因为写《南山集》被送到江宁县监狱。很快,死刑被转移到监狱刑罚部门,成为死刑。坐了两年牢,还在坚持自己的作品,包括《礼记解析》,《葬礼或问题》。康熙五十二年,因救重臣李光地,康熙帝亲自批示“方保学无处不在”,于是出狱,贬为贫农。

记载康熙微服私访,在罗马湖边的一个茶馆里遇到了被遗弃的穷光蛋方苞。当时改名欧阳洪,介绍到驿馆喝酒谈心。说起“东宫洗马”的笑话,聪明绝顶的欧阳宏马上就明白了

康熙看到他的样子很震惊。他认为“这个丑老头极有才华,怕再继续这个‘洗马’的话题就暴露身份了。”康熙慌忙叫张改口。康熙、张考察欧阳洪的学识,发现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对一切事物都有独到甚至惊人的见解。”后来康熙发现欧阳鸿原是方芽,就把他带进书房当一块布。只有少数人能走进上面的书房。

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

安庆桐城派著名学者曹鹏说:桐城派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桐城派的方以智、钱承志、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桐城派文学的开创者。方苞对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义法”说,这是古今文论的集大成之作。“义法”理论是方苞文学理论的核心。

方苞在根据“义理合法”分析具体散文作品时,反复指出“义理合法”最好的是《方苞散文集》和《左传》。要学习《史记》和《左传》的“义理合法”,就要学习唐宋八大家,努力去理解。这就给了练习古文的人一个可循的轨迹。这些命题切实可行,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古文创作方法。它们是唐宋以来古文创作经验的总结,在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方苞提倡“义法”,奠定了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础。后来,桐城派的文章理论,即以方苞倡导的“义法”为基础,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的主要流派,影响深远。至今仍被国家学术界所重视。因此,方苞也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链接:,又名高陵、九峰,晚年,又名南山牧。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县人,居住在安徽省桐城市鲍方故居附近,祖籍江宁区。同宗是方时在桂林的第十六世祖师,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时家族。他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他与姚鼐、刘大奎并称为桐城三祖。早在青年时代,我就有“写八股文,学朱熹”的志向。32岁时,她获得江南乡考第一名。39岁那年,她进了一所中学,恰逢母亲生病,她没能参加宫廷考试。这位44岁的男子因参与家乡父老戴名世针对南山集的文字狱案而被判入狱。被大学生李光地等人解救后被赦免释放。

桐城派鼻祖——方苞

桐城派鼻祖——方苞 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桐城人。桐城派鼻祖。与刘大槐、姚鼐同为古文“桐城派”代表,撰文师法韩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