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排名顺序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中国古代皇帝排名顺序,第1张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开国皇帝

3、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4、汉文帝(刘恒)—— 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5、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6、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7、汉昭帝(刘弗陵)——因病而亡

8、汉废帝(刘贺)——汉朝最短命的皇帝

9、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10、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11、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12、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3、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4、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5、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6、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7、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8、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9、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20、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21、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22、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3、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4、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5、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6、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7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8、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9、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30、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31、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32、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3、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的皇帝

34、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5、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6、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7、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8、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9、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40、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41、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42、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3、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4、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5、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6、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7、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8、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9、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50、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51、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2、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3、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4、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5、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6、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8、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9、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60、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61、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2、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3、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4、宋太宗(赵匡义)——继承太祖的方针

65、宋真宗 (赵恒)——签定“澶渊之盟”,维持双发平局面

66、宋仁宗( 赵祯)——“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67、宋英宗(赵曙)—— 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68、宋神宗(赵顼)—— 王安石变法与《资治通鉴》

69、宋哲宗(赵煦)—— 西夏向宋朝求和

70、宋徽宗(赵佶)—— 擅长婉约词,创立“瘦金体”

71、 宋钦宗(赵桓)——“声技音乐,一无所好”

7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73、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74、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75、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76、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77、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8、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9、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80、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81、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82、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83、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84、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85、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86、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87、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8、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9、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9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91、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92、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93、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95、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96、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97、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98、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9、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100、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101、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02、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103、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104、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105、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106、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107、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108、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9、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人口分布

张姓分布宋朝时期,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3%,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两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7%,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北、陕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肃、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国形成了华北、西北和中原地区张姓人口聚集中心。[5]

明朝时期,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江苏省成为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南方赣浙苏、北部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姓氏名望

张氏族谱《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总名人数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3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2位;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58%,排在第2位

张氏族谱《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总名人数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3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2位;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58%,排在第2位

各地字辈

家谱文献

广西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桂林张氏: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孝友堂张氏: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江苏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二甲村张氏字辈:瑞德泽永强。

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

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道光明欲国宣扬祖德长久乃服兴帮。

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南通张氏字辈:象贤学圣,宏启达宁。

江苏沛县张集、张伙庄等百忍堂字辈:敬尊祖训,永守先行,忠厚传家,百世光荣。

江苏泗阳县莼鲈堂:始祖启、发二公于年自苏州阊门草桥来桃(桃源县,即江苏泗阳县)约千余户,近万人迁入,距今余年,相传世,分布在江苏省泗阳县东南部、淮阴县南部以及南京市、盱眙县、沭阳县、金湖县、新沂市、连云港等地,字辈不详。

江苏仪征张氏字辈:。文,德,传,家,贵,科,学,启,后,峰。现居江西赣州市石城县

江苏宿迁张氏字辈:玉,文,绍,宗,

徐州铜山县张氏字辈:澍寿鸿鹏万里云

河南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

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

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

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

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俊其如辰广有鸿业仁义忠信。

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

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

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

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

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

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

郑州市管城区南小李庄张氏字辈:梅梦金发用,洪智景大青据说跟河北张姓是一支,梅字辈的是弟兄二人,一个在河北,一个来河南这里了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青山张家湾张氏字辈:金德传家远,文才继世长,同心学正道,合志守纲常!

安徽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氏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字辈: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字辈;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祖上是山东枣林庄)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六辈:敬广(玉)国允朝志——(寻根!)。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字辈:云昌绳祖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文爱(书)国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注: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伟和公子斋德公。)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金玉奕应昌家文三元启宗瑞兆联芳;)、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庆有儒学启应世举玉嘉传国珍基承。)、新派:祖泽余福永一本萃贤良光荣期远大继述乐延长。(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氏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宿州萧县黄口镇马常庄行政村小张庄张氏字辈:吉孟庆祖长,学道(全)公明显。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其振开。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部分)。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乌龙镇跑马村张氏字辈……建明文昌、立新广大、照耀传世、前程运远……。家谱原存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丁塔堡张大庄子,张立合保长家中。张立合是邻堡(英塘堡堡长)

安徽含山县姚庙乡张旺村张氏字辈:泽宏仁自永肇

安徽省阜阳市张寨张氏字辈:士传中现居亳州

东北三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东北吉林张氏: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注: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迁奉天西扬长河)

本溪张氏:富玉天廷永,修怀宝殿明。国中希凤世,学得庆恩荣。

吉林德惠张氏:燕俊志海涛。

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光辉村张氏:文永国志兴,凤显耀中庭。继承敬孝义,德才佩华荣。(祖籍:河北省顺天府宝坻县热河庄牌路张有家庙。)

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先迁至东北)。

肇州县张氏字辈:文凤兆德茂,宝新真存孝。(注:祖籍山东,光绪十三年迁至黑龙江)。

山东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龙口(黄县)张氏族谱字辈: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注:此系清朝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

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注:晨兴张氏)

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支祖:张子岩)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明平正光华。

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锡淑相炳堂钦衍业照培金泰东熙增钧衡保焕基。

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临朐县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年间迁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菏泽市巨野县老张庄村忠恕堂:继仿秉化汝于宗景克善作树传承瑞良玉庆洪泽。

东明县东黑岗张氏:青万全军红治邦毅守诚。

泗水县柘沟镇东马村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泗水县山西迁入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成武县张楼镇张海村三石张字辈:(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年重修)克大文兴广,玉佩庆景长,连进怀登殿,福建仍安定,继世守真善,道德传正宗。

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张海子村字辈:庆君长怀印,忠臣爱贤仁。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孙东村张氏字辈:大洪乙松美,廷维宗介丹,兆继庆传文,广永远立毓,方振兴有德,会史旭年宪阳。

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泰安泰山区邱家店后燕家庄张氏字辈:成玉传继广,兆延庆吉祥。

岱岳区道朗镇城子寨村张氏字辈:泰相绪恒秀士学道传成。

天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张氏字辈:树灿清士立,文胜廉登彦。(注:此支脉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往泰安市东平县,清朝时期姜家庄张氏始祖带两个儿子来泰山之南金牛山之东的姜家林定居。“树”字辈为定居后的第四代传人,现已传至“胜”字辈)。

宁阳县伏山镇张行村:士宝传衍庆,恩熙兆瑞洪。

张家堂张氏:……来化西树汉。

东疏镇义和庄张氏:……景忠厚传家远。

山东德州临邑县张家林村张氏字辈:维尚怀淑德,永承庆新传,光明清宏化,兴学立志公。

山东即墨大桥张氏字辈: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诗书承圣泽,孝友振纲常。

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现存辈分:开启京(金自)俊兆春(志)。

山东兖州新驿镇东二村张氏: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山东菏泽鄄城旧城镇三合村:宗孟庆兆留,泰和通亚欧。云腾翔万里,华光瑞千秋。

山东聊城莘县张寨镇后张寨村张氏字辈:德广传宗永。

去山东济宁张氏做字辈:培衍晋兆庆祖籍山西老鸹窝

山东泰安新泰市张氏字辈:光荣振汉,建志文宪

山东临沂张氏字辈:明学乐道乃

山省东滕州张氏字辈: 贵 志 士

山东菏泽曹县张氏字辈:先贼良胜

湖北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家名传;江汉滋伸远,诗书世泽长……。

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

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自先能以志维在秉时全。

阳新排市龙口村张氏(祖籍江西)字辈:天仕庭兴用友太久继元亨利祯克孝家学明先德吉丙成周。

麻城市顺河镇张氏:明良光再积……。

红安八里湾镇张家田村:培钧治楷耀……。

红安张家湾字辈:鼎胜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载廷兆国,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贤训,钦崇祖德良,家声隆万世,象笏立朝堂,继述承宏泽,谟猷裕后昆,千年绵宗纪,品业荷君恩。

孝感市大悟县彭店乡通山村张氏:单方传家孝友从正忠良。

鄂西张氏派行诗:大开张世仕,永应长兴宏,发达承天佑,严明光祖宗。

蕲春县刘冲村:洪达胜贤

湖北襄阳市张氏字辈:安,帮,志,国,

湖北利川市张氏字辈:自大明继述,文光世守成,永远宣祖德,国学在朝廷

山东泰安新泰市张氏字辈:光荣振汉,建志文宪

祖籍湖北武昌通山张氏字辈:“学高升日月 万世恢先绪 兴朝自道行……”现居陕西安康市

湖北张氏字辈:乾元定象,尚仕克兴,胜永德茂,主作家成

湖北嘉鱼县张氏青阳堂祥字辈:贤达裕呈祥

江西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唐汉起闻人理学传家宝鸿文寿世珍久承金殿诏长际盛朝春忠孝千秋在庭阶景象新。

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汝维道必儒嗣贤承柞永亦世发长祥孝友怡谋代朝封锡命昌才高文选万忠顕陆纯堂理学佳备厚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一行可维邦芳名远近扬礼仪承先德应嗣发其祥忠孝传家久诗书创业长圣朝召左右佳士乐安康。

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占有可成良相永升吉人来集绍绳光绪继述宗漠嗣英盛发久远洪图。

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景德镇市浮梁县张氏,化孙公八句诗: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百忍风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访。传家孝友乘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凛训,枝分盛姓名香。

化孙公支下世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千山公下世派:千念仲居玉旭志国张兴尚鸿光日文明振家声元猷佐圣治功绩冠群英世继勤宣德维新业广成孝友立基厚万代庆昌荣。

江西永丰张氏字辈:庭彬香吉生明晓庚

江西吉安府六棱县张氏字辈:明问宗宿文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张氏字辈:怀才以待骋,秉道治光辉

广东张氏字辈(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广东陆丰张氏字辈:玉茂天士叶明上会世永智万广东南雄张氏字辈:相卿燕祥昭清河堂广东张氏字辈: 衍元秉东光,坤永文烈武。达(正)朝开盛世,建业启宏图。 为国崇道德,齐家立规度。定居

贵州张氏字辈(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贵州纳雍厍东乡长坡村张氏字辈:贵州黔西的张氏字辈:明问宗宿文,应凤国朝廷,……听上辈说我家族是清河郡百忍堂的后代,由江西吉安大桥头分支到贵州的。到贵州后由于火灾中家谱被烧后,下辈的一直不知道前边的根

福建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福建上杭化孙公字辈排行: 衍系肇青阳,云礽庆泽长; 周时昭孝友,汉代显劻勷; 先德从兹盛,嗣裔自是良; 宁馨徵燕梦,聪姿羡凤翔

浙江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绵西张

广西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桂林张氏: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孝友堂张氏: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江苏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二甲村张氏字辈:瑞德泽永强。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道光明欲国宣扬祖德长久乃服兴帮。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

河南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

安徽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氏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安徽省

东北三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东北吉林张氏: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注: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迁奉天西扬长河)本溪张氏:富玉天廷永,修怀宝殿明。国中希凤世,学得庆恩荣。吉林德惠张氏:燕俊志海涛。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光

山东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龙口(黄县)张氏族谱字辈: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注:此系清朝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

湖北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家名传;江汉滋伸远,诗书世泽长……。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自先能以志维在秉时全。阳新

江西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

重庆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现居重庆百忍堂来源暂无堂号暂无字辈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

陕西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四川省张氏字辈汇总(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川湘张氏(南轩后裔)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一分支字辈):国正贤良启,延明礼义仁,耀光连盛世,孝友继长

北京市张氏字辈(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西城区张氏字辈:国广正在朝廷选科祥延庆县张氏字辈:大可多拱理,文子自私弘,我朝心应同,家修廷志协,玖习庆光龙石景山区张氏字辈:怀、广、纪、化、振、开、宣、祥 、瑞 、安 、德 、修 、荣宣武区张氏字辈

湖南张氏字辈大全(不完全更新,期待和你一起努力)

湖南溆浦张氏字辈: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浚公--南轩公后裔):兆时(系金玉),世大文子邦,兴启志思瑞,(仁义礼智

作者寻根

现居安徽阜阳市阜南县(于河南临界)(父辈曾说起像是山东迁至)

已知字辈:广大启廷洪开

知情者望不吝留言……

咱们张氏实在太大了……我也是百忍堂,貌似没听说过姓张的还有别的堂口,但是和你们的族谱也对不上……我知道十辈……我是光字辈 上面是 开广孟昌祥 我这辈开始是 光全普照荣 还有我就不清楚了,没记错的话接下来是 今日耀乾坤

很久以前,城西刘庄有一户人家———张氏和儿子刘小儿。张氏早年守寡,生活靠娘家接济。只是她对儿子过分溺爱,使刘小儿越长越骄横。一次,因饭菜稍不合口,竟把他娘推了一跤。张氏痛哭了一场,便回娘家了。后晌,张氏才回来。刘小儿又急又怕,急的是娘走后把他饿了一顿,怕的是舅舅来整他。谁知,张氏只对儿子说,到他姥姥家瞧羊去了,一只母羊下了羊羔。到六月天草肥了,舅舅就把羊送来。刘小儿这才放了心。

到了六月,舅舅果然送来五只羊,刘小儿每日赶上羊群到野外放。一天,他在树阴下,发现两只小羊拱到母羊奶穗下,先跪下两条前腿,而后才吸奶,觉得很有意思,便问一位过路的老农。老农语重心长地说:“这羊羔知道它娘生养它的艰难,所以吃奶时要先下跪,谢老母生养之恩呐……”刘小儿听着,突然对老人说了声:“多谢!”扭头就跑。他一口气跑回家,扑通一下跪到母亲面前,哭着说:“娘啊,往日孩儿不孝,真是连羊羔都不如啊……”从此,他一改旧习,敬孝母亲,帮助邻里,学农活,持家务,和母亲过起了美满如意的日子。

大槐树移民:世界移民之最

在人类迁徙史上,洪洞大槐树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这次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元顺帝时,元丞相伯颜因农民起义首领朱光卿、棒胡是汉人,竟奏请朝廷,杀尽天下张、王、刘、李、赵五姓(当时汉人中以这五姓最多)人。这一血腥恐怖政策终于激起了元末大规棋的农民起义。

战乱之外,水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河、大清河、小清河等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道路皆棒塞,人烟断绝”,是当时中原地区的真实写照。

除水灾之外危害较大的是蝗灾。从至正元年到25年:大蝗灾计有18次,中原地区从元统三年到至正末的13年中,就有15次大饥荒。至正19年,山东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人吃人)”的惨状。

此外,明朝洪武年间发生的“靖难之役”,对山东的影响也非常大,四年的战争加剧了齐鲁大地的荒凉局面,出现“千里无鸡鸣”、“人烟绝迹”的悲惨境况。

山东省临清市寨村光绪四十年写的《李氏族谱》记载关于“靖难之役”说,为争夺皇位,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战争,持续四年,杀掠无数。想当时,或杀,或剐,或逃,以至“道路蓁塞.田畴草莽,干村辟荔,魂哭鬼狂”,“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几为丘墟焉”。

当元末明初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为了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实行了大移民政策。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严重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者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大移民不可避免地要在这里发生了。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山东等18个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余姓氏,上万个家族,包括汉、蒙、回三大民族。

于是,这广济寺旁、汾河岸畔的那棵并不超群出众的汉槐,便以无与伦比的身姿,走进了历史的风雨,走进了岁月的沧桑,走进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古老传说铭记移民之痛

关于当年明官府组织大规模移民,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尽管都无从考证,但却铭记了人们对大移民的难以言说之痛。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据粗略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刘中平对记者说,“当时,曾有移民的记录,具体记载着所有移民来自哪里、迁徙到哪里,可惜在文革时期被毁了。”

“关于明初洪洞大移民的原由,在河南和山东民间,传播面最广的是胡大海复仇的传说。”刘中平说。

据说,元末时期,河南一带流浪着一个乞丐,其人五大三粗,相貌丑陋,带片披襟,蓬头垢面,体壮如牛却游手好闲,为乡亲们所不齿,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即使有残羹剩饭也不施舍。他一出现,家家便关门闭户。一日,他猝然闯而进一土财主家,伸出毛茸茸的黑手讨要,老妪为羞辱他,将一张大油饼为孙儿揩腚后,扔狗吞食,并喝狗将其咬出门外。这乞丐就是胡大海。胡大海深感中原人心太坏,遂暗暗立誓,有朝一日发迹后,定来此雪恨复仇。后来,胡大海弃讨投伍至朱元璋麾下。胡膂力过人,嗜杀成性。疆场上,呵佛骂祖,虎口拔牙,因战功卓著,一介乞丐白日升天,成了朱明王朝的开国元勋。

朱洪武于南京君临天下,大赏功臣。胡大海拒金银财宝田宅奴仆而不受,当朝奏明复仇事。朱洪武知胡乃杀人魔王,踌躇再三,只恩准胡“杀一箭之地”。胡率兵至河南境内,恰有一雁当空飞来,胡心中暗喜,弯弓发箭,箭着雁尾,雁带箭南飞,飞过河南,又掉头飞向山东,胡统兵随雁杀去,直杀得豫鲁两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只好移民。

另一个说法是,朱元璋曾因为屡屡打不下山西,便迁怒于山西人,发誓将来得了天下,非把山西人迁到异地他乡不可。

“其实,这些传说都无从考证,但却被民间百姓津津乐道。”刘中平如是说。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认为,“明代大移民是一段写满血泪的悲壮历史,背井离乡,诀别故土,先祖们怎能不寸心如割,于是大槐树就成了古槐后裔任祖归宗的根。但也不能否认移民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大量移民垦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手工业、商业得到了繁荣,人口增长迅速,对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比较合理地布局了人口生存的空间。”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

向山东移民的明朝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当时,向山东移民最多的是东昌府(今聊城)、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分布在如今的一百余个县市。

但是,向山东移民的官方记载只有两次。据《明太祖实录》记载,第一次向山东移民是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迁往临清”;第二次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迁往东昌(今聊城)”。那么,为什么后来移民后裔遍布山东呢?

“山东人祖先多数可追溯到山西大槐树!这是因为,当年除了直接迁民外,还有很多次间接移民。”刘中平说,“此外,因最初迁往山东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和鲁西南一带,而这些地方多为黄河泛滥区,土贫地瘠,饱受水患之苦,成为移民自发的再次迁徙的一个固有原因。山东当地的原住民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也成为移民再次迁徙的一个因素。而明朝初期朝廷在迁民时曾规定‘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致使许多同姓同宗的家族分居异地,为日后寻亲归祖埋下了伏笔。同时,明朝官府还曾根据现实情况,组织了多次省内的迁徙。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将登州、莱州二府无地居民5635户迁至东昌府;洪武二十八年,又将青州、兖州、登州、莱州、济南五府家有五丁以上以及无田的农民1051户、4666口迁至地广人稀的地区等。”

山东省嘉祥县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全县70%的自然村是洪武、永乐年间为山西移民设置的。

滕州市地名办公室也在地名考查中发现,该县共有自然村1200余个,其中明代建立的有687个。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个部族明确记载是洪武以及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来。

而冠县近3000个村庄中,有近1700个是明代建立的;郓城县1300余个村庄中亦有535个是明朝建立的;定陶县1000余个村庄中有386个村的祖先来自洪洞县。

民间家谱记载先祖渊源

山东许多地区的民间族谱、家谱中,都对先祖的渊源有所记载。有的移民与家人约定以某种物品为记号,作为后人寻亲的物证,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

山东省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就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以后繁衍到20余世,仍然是衣冠争荣,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山东定陶县“弯子张”庄的《张氏谱序》记载说,始祖张三老,本住山西泽州阳城县,自明时洪武年间,迁居于定陶县。当时一家人从官府领了席片耕具,顺东南而来,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终于来到沙山寺北约1公里的地方。当时这里完全是一片荒地,只好用席子搭棚,挖土坑当炉灶,勉强建成一个家。而窝棚四周则是荒草茫茫,渺无人烟,只有几只狐兔,间或出没草丛间。刚来的那天晚上,一家人望着天上的星星,回想千里之外的故乡,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没想到五更天的时候,忽听到东南方向有公鸡打鸣。张三老想:“有鸡就有人家。”天刚放亮,就到鸡鸣的地方去找,果然有人家,乃是李氏始祖李庆,而且是张三老的表兄。于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表兄弟抱头痛哭一场,又搬到一处居住。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

序》也记载道: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500余岁依然存在。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但更多的人以槐树来纪念这次移民。至今,在很多移民后裔生活的地区都种有槐树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何都从洪洞大槐树出发?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如人口稠密程度、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刘中平对记者说。

临汾历史悠久,东倚太行,西临吕梁,尧帝曾在此地活动并建都,因此后人称临汾为“尧都”。如今,在临汾的东南西北入口处,均可看见一个气势宏伟的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因其“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太岳,西控汾河”,因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河内重地,其北部30公里处即为洪洞。闻名海内外的明代大移民的出发地就在这里。

当时之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展,寺旁还设有较大规模的驿站,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于是,汉槐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城北,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为唐朝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树身数围,荫蔽数亩”。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寺旁经过,唐宋时期官府在此设立了驿馆,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

“当年,明朝官府选定洪洞县作为大移民的集结地,是考虑了众多因素的。”刘中平对记者说。

“首先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洪洞县位处晋南临汾盆地,是当时全国的中心地带,是向各地区移民的最佳位置,成本比较低;其次,当时洪洞县地区人口稠密,户均10口人以上,具有先天的人口优势;第三是交通优势,当时山西省惟一的一条官道经过从洪洞县的广济寺旁经过;此外,这里还是晋南的行政中心,设有规模较大的驿馆,具备组织大规模移民的组织基础。”

当时,明朝廷采取的移民办法主要是军屯(将军队迁至某处后就地转民)、商屯、民屯等,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衣物、路费、农具以及承诺免赋役三年等,但更多的是采取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

而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导游张**还向记者介绍了一种传说。“因大家不愿意离乡背土,官府就散布谣言说,‘除了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的不迁,其他地区的居民都必须限期迁离。’于是,人们纷纷拖家带口赶到洪洞县广济寺一带,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调动大批官兵将人们围住,登记在册,全部强制迁徙。”尽管这个无从考证,但却在民间流传甚广。

据说,民间广为流传的“解手”的说法和“背手”的习惯也是源于这次大移民。“为了防止移民逃跑,官兵用绳子将人们的手反绑起来,一串一串相互连结。由于路途遥远,走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在押送过程中,人们需要大小便时,便央求官兵将手解开,如此次数多了,就简化为‘解手’。”导游张**如是说。

山东曾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在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副楹联,一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二是“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楹联与民谣,一雅一俗,说的都是足小趾两瓣的事。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标记。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这个传说亦不可信,但却饱含了人们对强制移民的痛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根祖文化部副部长罗红玲说。

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

洪洞大槐树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西仓村是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大坞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370481103236,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70481。邮政编码为277100,长途电话区号为0632,车牌号码为鲁D。西仓村与后岗子村、前岗子村、刘庄西村、刘庄北村、刘庄南村、刘庄东村、小坞村、大坞村、大坞南村、东坞村、邓庄村、小刘庄村、姜庄村、马楼村、东洋汶村、大邵庄村、吴楼村、石楼村、休城村、小市庄村、和福村、大市庄村、王寨村、战河村、后峄庄村、耿庙村、前峄庄西村、前峄庄中村、前峄庄东村、俭林村、狄庄村、龙泉村、东仓村、东桥头村、西桥头南村、西桥头北村、东郝楼村、西郝楼村、东立里村、西立里村、两水泉东村、两水泉西村、两水泉南村、苗庄村、柳园村、牟庄村、袁前村、袁北村、池头集中村、池头集东村、池头集西村、望凫村、洪山口村、任山村、任前村、西韩庄东村、西韩庄北村、西韩庄西村、东韩庄村、单庄村、雷山村、西土山村、福兴村、金城村相邻。

西仓村附近有刘氏家祠、滕州张氏祠堂、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滕州汉画像石馆、滕州国防科技教育基地等旅游景点,有滕州马铃薯、滕州大白菜、龙阳绿萝卜、刘村酥梨、滕州青山羊等特产。

  我也是高阳的你是那村的 看看底下有资料没有 !

  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29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的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的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1404~1412)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1958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

  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

  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

  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 故名

  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的 姓桑的走到这 船搁浅走不了了 定居 民俗称船丁 后叫团丁 ,又一说 该村形状像船 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1404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的),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的一个村啊

  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

  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的名字),有座安澜桥的,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的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的骄傲。

  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

  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的,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

  赞 0

  2010-4-29 01:38回复

  1203200 2楼

  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

  南路台,挺老的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

  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

  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

  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

  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

  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的。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的。后称于留佐。

  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

  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

  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

  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

  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

  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是,1127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的抗争精神

  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

  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

  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的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

  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的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中国古代皇帝排名顺序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高祖(刘邦)——揭竿而起,开国皇帝3、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4、汉文帝(刘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