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宋氏都是京兆堂的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所有的,宋氏都是京兆堂的吗?,第1张

从逻辑上就不可能的一句话。

京兆堂,南阳堂,XX堂……这个堂的设立,就是因为一个大姓人口众多,分支散落到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地方里聚居并发展壮大起来,再修一个家谱建一个祠堂,就形成了一个“堂”,它必然是一个姓的分支,要是不分,也就不需要“堂”这个概念了,小姓修家谱基本就不需要。

“堂”<<“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所有一个姓的都出自一个堂。

再者一说,“京兆”这个词古称长安,但唐代以后多作为都城(含附近)地区的代称,有资格叫京兆的城市或者地区少说得有十几个,所谓“京兆堂”怕是光你们宋氏内部就掰扯不清哪家是哪家,如果你不修族谱根本都搞不清这种很可能认错祖宗的迷惑性极高的堂口,如果你修族谱的话,这也是一个能让家族史专家抓破头皮突破发际线的重要难点……简单说就是连正宗的京兆堂宋氏都不全是京兆堂宋氏,这很可能是十几个不同祖宗公用的堂口名……

  米姓是一个中文姓氏,米姓的起源有六个说法:一说是米姓来自两周时期官职; 米姓

  一说是米姓来自远古时期舜的后代;一说是米姓来自先秦楚国米芾的后代;一说是米姓来自隋唐时期米国汉化改姓;一说是米姓来自回族汉化改姓;一说是米姓来自满族汉化改姓。

  编辑本段米姓-姓氏渊源

  起源

  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此外,西域有一个米国(在现在乌兹别克国撒马尔罕的西南),汉朝时被匈奴攻击,就往中国迁移,到唐时作为中国的附庸国。以后又逐渐内迁中原,后裔以国名为姓氏。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舍人,亦称米史、粟史,为西周之始即设置的官位,长官 米姓

  为舍令,官称舍人,俗称米史令、粟史令,下属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役若干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国库的九谷六米之出入,归地官府司管辖,为周王朝时期的重臣之一。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舍人掌米粟之出入。米粟,九谷六米。九谷六米者,九谷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与小豆、小 米姓

  麦三者无米,故云九谷六米。”在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米氏、粟氏,世代相传至今,如开国大将粟裕就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姚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 舜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因为他的眼睛有两个瞳仁,因此又称重华,因为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落,是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以后逐渐南迁至山东地区,分衍出许多支族。庠,亦入学有成之人。春秋时期的鲁国谓之为“米廪”。源出“虞帝(舜帝)上孝,令藏粢盛之委焉。”在典籍《周语》中解释:“廪于藉东南,锺而藏之。廪,御廪。一名神仓,东南生长之处。锺,聚也。为廪以藏所藉田,以奉粢盛。”粢盛,就是祭器内的谷物。后世,将人才比作代代宗承的“粢盛”,表示出中华祖先将人才的培养重视逾于己之生命,因此将人才培养比如米廪,入学之童满一年后,即由其师为学童起一学名,列入宗谱之记。在后世历朝历代,特别是大隋王朝正式创建科举制度以前,许多具有庠生资格的人,多有以起身份为姓氏者,称米氏,其源纷繁,不可一论。

  第三个渊源:源自芈姓

  第三个渊源:源自芈姓,出自先秦楚国的后裔,属于以音讹为氏。 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画家,他自称是先秦楚国的后裔,本姓芈,即芈芾。芈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他极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芈氏云山,极其富有创造性。芈芾书法、绘画、诗作天下一绝,寸墨尺金,但就是总觉得自己的姓氏笔画太多,因此改以同音字“米”为姓氏。其后代便接受这个榜样,均以米为姓氏,称米氏,世代相传至。

  第四个渊源:源于外夷

  第四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隋唐时期西域米国,属于以国名汉化改姓为氏。 南宋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王应麟则在《姓氏急就篇》中说:“米氏,胡姓。唐米逢、米遂、米暨、米实、米海万;五代米君立志诚;宋米信、米璞、米贇、米芾、子友仁。芾以米氏为楚冒。又复姓,党项有米禽氏。”邵思在 米姓

  《姓解三卷》中也说:“米,胡人姓也,今南方有米国。”可知米氏最先源于西域米国,而米国最早为中国所知是在隋朝。米氏最先源出西域米国并在唐中叶以后大量涌入、繁衍,并逐渐中国化。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回族米氏,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该支米氏原居昭武城,为“昭武九姓”之一;在汉朝时期归属于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之后,建立了米国。米国人在唐朝时期进入中国后,子孙遂以国名汉化为姓氏,称米氏。 (2)回族中原阿拉伯名为“米纳勒”的族人,后取谐音汉字“米”为氏。 (3)元朝时期的边帅\山西大同人米开庵,在明洪武六年归附于明太祖朱元璋,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长官,直至年老辞官后,定居在邵武,为今福建米氏回族先祖。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米佳氏,满语为M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襄平,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2)满族密扎氏,源出卦勒察女真,满语为Mija Hala,世居卦尔察,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3)满族索察氏,满语为Soca Hala,汉义“还愿时撒的米”,世居乌喇、哈达,后多冠汉姓为米氏。

  编辑本段米姓-迁徙分布

  米姓郡望辽阳郡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米姓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五十二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氏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除了米芾自己的“考证”,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了。又据《唐书》记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中国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就有“米”氏。其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并以汉字“米”为氏。米氏族人后来主要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编辑本段米姓-郡望堂号

  京兆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 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陇西郡

  陇西郡: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高平郡

  高平郡:原为高平县(宁夏固原),西晋朝泰始元年,将汉朝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山东巨野),辖七县,统辖范围包括今山东巨野、金乡、嘉祥、兖州、鱼台、邹县等地。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宁夏固原)。汉朝时期有“高平第一城” 之称,言其险固。北魏时期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南朝宋移治高平(山东微山),北齐移治任城(山东济宁),隋朝开皇初年废止。

  辽阳郡

  辽阳郡:即辽阳,名称始于小辽水,“水北曰阳”。汉朝时期,辽阳因地处小辽水之北,敛名辽阳。辽阳是辽宁省最古老的城市。辽阳市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治所在襄平。历经秦、汉、三国时期,均属幽州辽东郡的辖地。西晋时期属平州辽东郡。东晋时期的前燕、前奏、后燕等建立割据政权,仍属辽东郡。从北燕经南北朝到隋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唐朝时期属安东都护府。国民党占领时期仍沿用旧制。1949年后实行市、县分治,属辽东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195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属鞍山市。1961年市县分抬,仍属鞍山市。1966年改为辽宁省辖市。1968年市县合并为辽阳市,仍为省辖市。

  南阳郡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平堂:以望立堂。 辽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鹿门堂:宋朝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家乘牒谱

  河南新密米氏族谱,(现代)米保全等修,1997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河南开封杞県湖冈左洼米氏家谱, 忻州米氏族谱,(现代)米六章、米进荣修,1998年计算机排版胶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东泰安回族米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写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济南军区陆军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赵锦铎处。 广东南海叶米大堂世守书,(民国)叶弼俊编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国纽约国立图书馆。 邓河米山祠三修支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第十卷。

  字辈排行

  山东齐河米氏字辈:“起士文宗青成长双守丰广继德志龙”。 山东兖州曲阜、湖南辰溪、新化、溆浦、麻阳米氏字辈:“祖泽光昭允仁贤庆久长承家先孝友立本自伦常学必纯方显心存敬乃章儒生咸志道发达启嘉祥继绪宗文武肇基溯鲁姜习修期致远信义为之纲业尚工耕读治隆繁富强楷模存万世运命际明良”。 湖南永顺米氏字辈:“显承泽惠欣”。 湖南米氏一支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仁贤庆祖长世久昌隆远”。 四川、湖北宣恩米氏字辈:“祖泽光昭远仁贤庆久长承家先礼孝发达识书常”。

  各支始祖

  米洪崖:原居山东兖州曲阜县太平庄圳坝上银杏村,其曾孙米惟雅兄弟四人,于宋徽宗时奉旨征蛮,之后诸公归籍,独惟米雅留湘,开基于辰溪县永和乡龙头庵红花园,分布于湘西各县。辰溪米氏自明嘉隆以后即为文学世家,如:米万钟,瓮安令;米助国,天启进士;米肇颐,崇祯岁贡,有《踞松吟》传世;米元倜,崇祯举人,有《罗峰文集》三卷、诗集十卷、诗余二卷;米元侗,有《满竹园集》传世。 米朝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由辰溪择居新化田坪(现温塘镇)米家崖。生福、禄、寿三子,寿生正祖、正宗、正功,开三房。后人分布于新化、怀化、沅陵、隆回、洞口等地。班次同辰溪米氏,与辰溪米氏合谱。是为湖南新化米氏始祖。 米天明:明初自湖南辰溪迁溆浦县,现主要集居八斗垅、米家庄、虎皮溪、虎儿岩。是为湖南溆浦米家庄始迁祖。 米君禄:是为湖南溆浦虎皮溪始迁祖。 米世亮:是为湖南溆浦虎儿岩始迁祖。

  编辑本段米姓-楹联典故

  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襄阳博士;长通参谋--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米芾,号襄阳博士、海岳外史。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文学家米放,字长通。 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松性淡逾石;鹤情高不群--此联为清朝初期的书画家米汉雯题赠联。 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吟楼万山风景聚;墨池濯砚鱼龙藏--此联为湖北省襄樊市樊城米公祠联,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又名米家庵,为纪念宋朝书画家米芾而建。 米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翰墨淋漓,继世友仁妙笔;风神俊逸,聚观海岳风姿--上联典指北宋时期的书法家米芾。下联典指北宋时期的敷文阁直学士米友仁,米芾子,善书画,世号“小米”。

  编辑本段米姓-历史名人

  米芾: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自称吴人,定居润洲。著名北宋书画家、书画理论家。 米友仁:初名尹仁,人称小米,著名南宋书画家。 米喇印:回族;甘肃甘州人,著名清朝初期回族起义领袖。 米万钟:字友石,一字仲沼、子愿,米芾后裔;祖籍顺天,居燕京,著名明朝书画家。 米汉雯:清朝人,米万钟之孙;燕京人,著名清朝书画家。 米思翰:满族,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乾隆大帝之孝贤皇后的祖父。 米文和: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第一八一师师长。

京兆堂,古代位于现在的西安及其辖区的位置;

京兆堂是以地名命名的堂号,京兆堂的出现是和姓氏的郡望相关的;

堂号是家庭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个:

1、张扬祖先的功业道德;

2、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

3、训诫子弟继续发扬宗族之余烈。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依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邀请专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点如下:

01、济阳堂:丁、卞、江、柯、却、陶、庾、蔡。后汉设济阴国,晋改济阳郡,在山东定陶县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汉时的郡名,今绥远鄂尔多斯地方,即山西离石县。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陆、褚、廉、种。今河南阳县。

04、东鲁堂:孔。孔子生于鲁,地因人而名,故叫东鲁。

05、雁门堂:文、田、童、农。战国时为赵地,汉为郡,地当山西旧代州,宁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带。

06、陇西堂:牛、辛、李、时、彭、董。秦郡名,地当甘肃旧兰州、巩昌、秦州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庄、赵、严、上官。汉时郡名,在甘肃渭县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阳堂:仇、汪、巫、来、常、凤、管、卫、欧、饶。三国魏郡名,在山西临汾县境。

09、吴兴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国吴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宫、温、霍、阎、尉迟。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汉时国名,今安徽省盱贻县境。

12、南阳堂:白、束、呼、姬、许、隆、叶、翟、韩、乐、邓。秦时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13、京兆堂:申、史、宋、别、冷、杜、车、宗、段、计、韦、晁、郜、浦、象、康、舒、雍、寿、酆、黎、皇甫。汉三辅之一,地辖长安以东至华县一带。

14、渤海堂:甘、封、高、欧阳。汉郡名,地领河北省河间、沧县、安次各地,南至山东吴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蓝。汉郡名,地辖河南旧汝宁、陈州二府及安徽颍州府。

16、武陵堂:冉、华、龙、龚、顾。汉时郡名,今湖南省常德县地。

17、上党堂:樊、包、尚、连、鲍。秦时郡名,在山西东南部,今长子县境。

18、陈留堂:伊、阮、虞、谢。汉时郡名,晋为国,今河南陈留县,后移至开封。

19、上谷堂:成、侯、冠、荣。秦郡名,地辖保定、易州、宣化、顺天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21、晋阳堂:匡、唐、景。秦汉时县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国吴郡名,在浙江省淳安县。

23、武威堂:石、安、贾。汉武帝时郡名,即甘肃省武威县地。

24、乐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废,在山东广饶县。

25、冯翊堂:吉、雷。汉时郡名,为左冯翊辖地,即陜西大荔县地。

26、中山堂:仲、汤、蔺。春秋时国名,属北狄鲜虞国地,今河北省正定县境。

27、西平堂:池。东汉郡,今甘肃西宁县。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汉时郡名,在甘肃旧平凉、固原、泾州境。

29、东海堂:有、茅、徐。汉时置郡,地当山东兖州东南,江苏邳县以东。

30、河东堂:旅、薛、裴、储、聂。秦时郡名,即山西西夏县地。

31、下邳堂:阙。后汉时国名,即江苏邳县地。

32、延陵堂:吴。春秋时吴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将苏武进县地。

33、庐江堂:河。汉时郡名,在安徽庐江县境。

34、北海堂:邢、郎。汉郡名,东汉改国,地领山东益都以东至掖县一带。

35、平陵堂:孟。春秋时齐邑,今山东历城县境。

36、彭城堂:金、刘、钱。汉郡名,今江苏铜山县地。

37、清河堂:房、傅、张。汉时郡名,地当河北清河、故城、枣强、南宫诸县及山东清平、恩县、冠县、高唐、临清、武城一带。

38、东平堂:花。汉国名,即山东省东平县。

39、博陵堂:邵。晋国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县境。

40、山阳堂:岳。汉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县,曹丕篡汉,废献帝为山阳公。

41、荥阳堂:昌、潘、郑。战国时韩地,今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

42、临海堂:屈。三国吴,分会稽东部置临海,在浙江省,旧称台州。

43、范阳堂:邹、简、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县地。

44、齐郡堂:查、晏、覃、富、谭。汉时郡名,后改为国,今山东临淄地。

45、高阳堂:纪、耿。汉时县名,今河北省高阳县地。

46、敦煌堂:洪。汉时郡名,今甘肃西部敦煌县。

47、魏郡堂:柏。春秋时国名,在山西芮城县境。

48、扶风堂:马、班、禄、万、鲁。隋时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风、凤翔一带。

49、千乘堂:倪。汉时郡名,在山东地城、益都一带。

50、会稽堂:夏。秦郡名,地当江苏东部、浙江西部,即今绍兴。

51、河内堂:荀、司马。汉郡名,地当河南省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今武陵、沁阳一带。

52、广陵堂:贡、盛。汉国名,后改郡,今江苏都县地。

53、薛郡堂:海。秦时郡名,地辖山东西南部、江苏东北部。

54、河间堂:凌章詹。汉国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献县及河间一带。

55、南昌堂:涂。汉县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罗。汉郡名,在江西南昌县地。

57、颍川堂:陈、邬、赖、锺。秦郡名,地辖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宝、汝州诸府,盖指颍水流域。

58、护国堂:逢、边、戴、稽。春秋时陈焦邑,今安徽省亳县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复为杭州,今浙江杭县。

60、汾阳堂:郭。汉地名,唐并入阳曲,在山西省,唐将郭子仪受封于此,因而名传。

61、琅瑜堂:符、云、诸葛。秦郡名,地辖旧山东兖、音、沂、莱四府,后汉为国,在临沂县境。

62、广平堂:游、贺、谈。汉郡名,后改为国,今河北鸡泽县地。

63、江夏堂:费、黄。汉郡名,在湖北云梦境。

64、辽西堂:项。秦郡名,地辖永平、承德、朝阳、锦州、新民一带,在辽宁与河北间。

65、平原堂:东方。汉郡名,在山东旧武定、济南二府之西,及乐陵、长清一带,即平原县地。

66、顿邱堂:葛、司空。春秋卫邑,在河南省浚县。

67、弘农堂:杨。汉时郡名,在河南省灵宝县境。

68、百济堂:福。春秋时国名,在今朝鲜半岛。

69、内黄堂:骆。汉时县名,今河南省内黄县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时楚郢都,汉置县,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晋为国,今河北巨鹿、宁晋一带。

72、兰陵堂:兰。晋时郡名,在山东峄县,南朝宋移昌卢,在滕县境。

73、解梁堂:关。春秋时晋邑,地领山西解县、临晋、虞乡诸地,后汉关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窦。辽时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领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75、武功堂:苏。汉郡名,在陜西郿县境,今设武功县。

76、始平堂:翁、冯、庞。晋郡名,三国魏改始平,在咸阳附近。

77、梁国堂:墨、桥。汉时梁国,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县境。

78、济南堂:伏、宁。汉初置郡名,即今山东历城县境。

79、平昌堂:红、孟、管、离。三国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东安丘县地。

80、朋来堂:饶姓。饶鲁后代,今江西抚州、上饶一带

81、濮阳堂:爰。汉县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阳县及山东濮县一带。

82、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

83、俊逸堂;鲍姓。

84、惠风堂:饶姓,惠风就是春风,温暖宜人。朝时饶威为鲁阳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风,深得民心。

85、临川堂:饶姓。

86、三沙堂:江西省修水县有三沙,即白沙、高沙、黄沙。相传三兄弟鉴、锜、镇,避兵于分宁,各居一沙。原为“雍睦堂”。

87、双峰堂:湖北省赤壁市饶氏为三沙后裔,堂号为双峰堂。 还有湖北江夏、咸宁、武昌、鄂州等三沙后裔原来也用此堂号,在2011年联合修谱时改为平阳堂。

88、汉里堂:刘姓。汉皇祖陵所在地的江苏丰县金刘寨刘氏裔孙乃汉高祖刘邦后裔,世世代代为汉皇祖陵填坟祭祀,为表明自己是刘邦后裔又是在汉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汉里祠”,所以堂号是汉里堂。

89、名运堂:姓名、扬名、名利与开运合一,是人物、事业的价值延续。堂主兰名钧集成中华文化脉承民族精神,推行中华民族以国为荣、以家为荣、以名为荣彰扬有能量的人功业进行道德观升华与延续,而深得民心。

所有的,宋氏都是京兆堂的吗?

从逻辑上就不可能的一句话。京兆堂,南阳堂,XX堂……这个堂的设立,就是因为一个大姓人口众多,分支散落到不同的地方,在一个地方里聚居并...
点击下载
上一篇:邝姓的家乘谱牒下一篇:蔡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