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的介绍
袁氏家族立谱较早,汉代袁氏为大族,汝南袁氏和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家族传承之今日分为多系,多家,多门。现代袁氏家族为融族团结,建立多个袁氏家谱网站和袁氏家谱研究会。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
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当代分布:袁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8%左右。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两省,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在南方,袁姓人口在江西、江苏、四川、浙江、湖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8%,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
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还有些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扩展资料:
堂号:卧雪堂: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做了楚郡太守;弗过堂: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
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三公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宗族特征: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袁姓
四川绵阳袁氏字辈:“天学正国……” 四川双流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中成先策世代必昌盛”。 四川达州袁氏字辈:“德荣光烈……”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安邦本固生先树”。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庆)安邦本固生先树…运永长”。 四川珙县袁氏字辈:“银光增正水长贤玉琨廷丹武宗泽永存体义兴仁孝有式笃”。 四川西昌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兴华耀世福隆永升”。 四川泸县袁氏字辈:“捷上玉国朝正德定思超祖泽丛忠继芳与变世高”。 四川蓬溪袁氏字辈:“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四川南充长乐袁氏字辈:“正世良大友一二三秀民忠孝纯祖武诗书百代兴”。 四川仁寿袁氏字辈:“仁义礼朝廷斗(分)尚文怀启登宗德荣显”。
袁(Yuán)姓源出: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至于字辈,各地差别很大,不知楼主是哪里人,先将部分地区字辈张贴如下:
安徽萧县袁氏字辈:“道开永玉常兴隆吉庆昌年庆忠振启传世孝述功”。
肥西四合乡袁氏字辈:“传家忠孝增贤至”。
肥东古城镇大袁村袁氏字辈:“帮家之光立修圣德长发次强红中”。
肥东八斗镇花张乡南袁村袁氏字辈:“兆佩开圣有余正家邦”。
肥东梁元稹袁氏字辈:“贤良长玉贵经学”。
合肥肥东、江苏句容袁氏字辈:“家宏从义广增先习性长荣光开大发世代泽忠良”。
定远袁氏字辈:“齐胜开宝□有余正家邦”。
肥西新仓镇袁氏字辈:“水玉光希加良日心依谱序定从先传家中孝遵前志永兆荣名立大贤经国谟猷重绳武兴宗事业贵延年万流同汇归于海五岳相连峻极天”。
寿县双桥镇梨树村袁家郢袁氏字辈:“家传同绪礼绍武庆宣”。
至德(东至)袁氏字辈:“太旺红绍武卫伟国华昌”。
安庆宿松袁氏字辈:“传家民舜诗书维先文章华国卧雪家声远仁奉世泽长”。
池州市贵池区晏溏镇袁氏字辈:“加谟必达正学为良”。
六安马头镇河西袁家湾袁氏字辈:“登新有传家义德宝”。
福安袁氏字辈:“魁廷元思正家干毓玉荣昌”。
广西
贵港平南六陈镇袁氏字辈:“书中有金玉才石”。
灵山文利镇南城村委何屋垌村袁氏字辈:“正扬光中成作定世”。
都安县河东堂袁氏字辈:“中正绍锦”。
荔浦县双江镇龙坪村妙光岭屯袁氏字辈:“角其志斗玉山上必定荣华兴发祥成世文明开金运善良亿万照书香”。
马山袁氏字辈:“志九耀三焕世克家启文绍武卫伟国华”。
云南
敦睦堂袁氏字辈:
西支:“伦彝久着道法可居永丕先型统绪安如”;
长房:“叙秩有庸典谟至言敦务宗本忠敬常存”;
东支:“寅协盛宪祥延昌明述善家范印勋崇”。
昭通袁氏字辈:“会彦祥锺继启龙金枝登厚玉君洪文学志崇先正德克勤本业自光宗仕子傅家存孝友明延大道永思聪”。
昭通昭阳袁氏字辈:“永皇国正天世启大明安开文章”。
楚雄东华镇新柳、梅花袁氏字辈:“成育(易)德(尚)开光(发)必绍怀永昌传述承先策宽宏庆祖祥”。 答案补充 贵州
黔西袁氏字辈:“安国登得发师朝中正华时玉文明代成恩大起家”。
兴义、黔西南布袁氏字辈:“朝登思文安开基尔本端传家承孝友志国绍清官”。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袁氏字辈:“崇登明希世国正保应昌孝忠先树德文礼耀争光”。
贵定袁氏字辈:“功洪正佩服先贤永光明”。
赤水袁氏字辈:“文兴开玉礼安胜绍志明腾仁义系德忠朝师正华时玉维荣道”。
六枝袁氏字辈:“启文士在学兴发开”。
金沙袁氏字辈:“万金子德开席正大光明龙生贵定府兴安国太平”。
遵义深溪镇袁氏字辈:“师世登正应洪鸣治国中传家福有道忠诚发达长”。
辽宁
沈阳袁氏字辈:“家生启忠”。
大石桥周家大金袁氏字辈:“勇福家景世季长青”。
辽阳、鞍山袁氏字辈:“德成文宏世廷凤守太和景庆志光正广恒集福多”。
旅顺口北海镇袁家沟袁氏字辈:“世国常守振安邦永顺兴殿庭君贵显书传万代清”。
鞍山袁氏字辈:“宝雨先仁旭唯其克世行”。
舒兰法特镇焦家村袁氏字辈:“永士振绍武卫伟国华昌”。 答案补充 黑龙江
哈尔滨道里区袁氏字辈:“伦序有永典”。
台湾桃园中历德庆堂袁氏字辈:“源业公敦裕嘉修嗣弈芳明伦华国庆康燕进年长”。
台湾袁氏字辈:“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元业功敦裕嘉修嗣奕芳明伦华国器康衍晋年长”。
香港袁氏字辈:“应子启贵发富荣华万永安平福禄国仕正维文朝庭锦光鸿”。
海南三亚袁氏字辈:“名宜超肇卫伟国华”。
互助东和乡袁家庄村袁氏字辈:“廷泰字家长中生有德峻成仁守善大寿文章建国民安永发”。
加拿大袁氏字辈:“修德明道尊贤尚能芳传奕叶永世隆昌裔荣福厚家声远振本立邦宁国运长兴”。
越南河内袁氏字辈:“忠良承庆”。
袁氏字辈十八户歌:
旧班派:“光细进政俊忠松仁念公二五友贵应必仲允任仁礼知信章华国”;
新班一:“叙伦辉祖泽积善致和祥代启英才裔诗书锡福长”;
新班二:“高平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新忠孝肃纲纪”;
统班派:“洋晚道然与金孙志潮丙户及袁成朋成气成兼显户克铭志器递克斌朋继洪孙并岳户忠良志通添庆临”。
袁氏一支字辈:“启正大有祥光世照苗”。
袁氏一支字辈:“必仲允有任仁义礼智信文章华国珍家世愈昌盛”。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女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女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女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一、寻根溯祖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
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
郡望陈 郡:秦时置郡。此之袁氏为涛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四、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永兴板桥敦本堂袁氏族谱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
五、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袁
5911江苏云阳袁氏宗谱十卷
(清)袁秀芳 袁蓝田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卧雪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扉页作《袁氏宗谱》。此为十二修。该族
散居在丹阳、武进等地。
5912江苏南京袁氏随团支谱不分卷
钞本 二册
江苏南京市档
5913江苏江都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阜编辑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江苏扬州市荡汪乡
5914江苏丹徒袁氏支谱八卷
(民国)袁敏榕纂辑
民国十年(1921)怀楚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清康熙二十三年袁世伟始修。
5915江苏丹阳松卜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袁修保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袁村
5916江苏常州袁氏宗谱
(民国)袁国梁纂修
民国五年(1916)冶邑心斋堂木刻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首)
5917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清)袁骏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咸庆堂刊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5918江苏武进毘陵袁氏宗谱六卷
(民国)袁松全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咸庆堂刊本 八册
美国
5919江苏武进袁氏数典不忘
(民国)袁牖编
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 一册
中央民院
5920江苏武进南河堰袁氏族谱
袁牖编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北图
5921江苏武进毘陵袁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袁群英 袁士良等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8)
美国
5922江苏武进鲜庄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仲藩 袁永康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伦叙堂刊本 十六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康熙四十三年,此为六修。
5923江苏无锡锡山袁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袁艺庭续修
清光绪二年(1876)维则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吉林大学
5924江苏无锡锡山袁氏(七修)宗谱三十三卷
(民国)袁宗沂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维则堂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注:明永乐二年袁兵夫始修。
5925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辑熙等修
清光绪四年(1878)敦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科图(残) 美国
5926江苏江阴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袁文经 袁赓堂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版心作《澄江袁氏宗谱》。
5927江苏江阴澄江袁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袁瑜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仁风堂排印本 十八册
北图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於明宣德七年,此为六修。
5928江苏吴县吴门袁氏家谱八卷
(民国)袁颂平续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编 民国八年(1919)
石印本
北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5929江苏吴县袁氏族谱不分卷
(清)责起澄纂修
钞本
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注:记事至民国十七年。
5930江苏吴县袁氏家乘辑略一卷
袁藻屡纂
民国间稿本 一册
吉林大学
5931江苏吴江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嵩龄辑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上海图
注:清咸丰间辑,后人续增至民国初年。
5932江苏吴江袁氏家乘不分卷续编不分卷
民国九年(1920)吴江柳氏传钞本 二册
上海图
注:附《袁氏丛书》书目。
5933浙江桐江候川袁氏宗谱
(清)袁昌万修
清光绪九年(1883)顺德堂
科图
5934浙江杭州钱塘袁氏宗谱不分卷
袁泰 袁良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写本 一册
南开大学
5935浙江杭州钱塘袁氏族谱二卷
(民国)袁毓历纂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庆贺 二册
北图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5936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
(清)袁若启等续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严寿堂木活字刊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937浙江宁波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卷
(清)袁钧纂修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5938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宗谱四卷
(清)袁钢铭 袁丕烈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进修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5939浙江鄞县鄞邑城南袁氏三修宗谱二十二卷首
一卷
(民国)蔡和铿 袁朝金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5)进修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宁波市档 天一阁
5940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二十六卷
(清)袁元镇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敦本堂活字本 七册
人民大学
5941浙江鄞县西袁氏家乘三十卷
(民国)袁丙熊 袁明山总修
民国十七年(1928)敦本堂排印本 十一册
5942浙江鄞县鄞东沙家山袁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石鸿泰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5943浙江鄞县鄞东莘桥袁氏宗谱四卷末一卷
(民国)石固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愿丰堂木活字本 三册
天一阁
5944浙江宁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
(民国)马按康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5945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享叙堂活宇本、
南京博(存卷4)
5946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卷
(民国)袁兆墀纂
民国十二年(1923)木活字本
江苏南京市档(存卷首、卷10下)
5947浙江奉化棠溪袁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袁明秩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印本
浙江奉化县档
注:此谱始修於元皇庆元年袁瓷。
5948浙江绍兴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五年(1889)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5949浙江新昌西山袁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袁湘虞 袁凤昌编修 袁湘槐 袁剑
秋监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九卷)
5950浙江上虞越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声扬纂 袁仑修
清光绪元年(1875)介祉堂木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注:宋乾道二年袁汝和始修,此为八修。
5951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谷暘总纂 王鲁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袁氏介祉堂木活字刊本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武汉图
注:此为小越一支二修之谱,首修於清光绪元年
袁希龄、袁仑。
5952浙江嵊县嵊城袁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袁耀章 袁人龙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文管
5953浙江天台义井袁氏宗谱□□卷
清同治六年(185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4)
5954浙江天台袁氏宗谱□□卷
民国三十二年(1943)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6、7)
5955浙江云和袁氏族谱□□卷
清道光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二十二册)
5956安徽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大化 袁振邦等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卧雪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落蒙城、涡阳、定远等地。
5957安徽袁氏族谱□□卷
民国间卧雪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
注:谱首修於清康熙四十五年袁彦德。
5958安徽和县袁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活字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5959江西袁氏十四修宗谱□□卷
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9、11)
5960江西宜春袁郡蓝祠主谱二卷
(清)蓝充苑等纂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汝轩堂木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1江西宜春袁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2江西万载袁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袁芝秀纂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汝南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缺卷2)
5963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国奉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4江西万载东隅袁氏族谱二卷首一卷
(清)袁奠周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汝南堂活字本 三册
江西图
5965江西丰城袁氏宗谱□□卷
(清)袁孔义等纂修
清嘉庆二年(1797)木活字本
江西图
5966江西丰城袁氏重具备宗谱不分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活字本
江西图(又一册)
5967江西丰城袁氏重修宗谱□□卷
(清)袁孔绿等纂修
清咸丰十年(1860)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5968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令澧等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崇德堂活字本 二册
北图
5969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不分卷
(清)袁世肃等修(七修)
清咸丰九年(1859)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5970山东淄博淄川袁家谱六卷
(清)袁斯考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 六册
美国
5971山东淄博淄川袁氏家谱六卷
袁斯健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六册
北图 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图
5972山东曹县袁氏五门世系图
(清)袁振纪续修
清世德堂刻本 一册
山东曹县图
5973山东曹县袁氐宗谱□□卷
(清)袁国撰
清光绪间世德堂刻本
山东曹县图
5974山东临沭袁氏支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沭朱仓乡七岔河
5975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袁黄谷峪
5976山东临沭袁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山东临沐县朱仓乡老圩子
5977河南中牟袁氏家谱
河南中牟县档
5978河南商水袁氏家谱一卷
(民国)袁鹤亭等纂
民国土十六年(1947)手钞本
河南商水县档
5979河南项城洹上私乘(袁世凯家谱)七卷
(民国)袁克文
民国十五年(1926)刊本 一册
美国
5980河南项城袁氏家族表
一册
河南项城县档
5981湖北黄冈楚黄袁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袁祖凝五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冯铺乡湖西村
5982湖南中湘袁氏六修族谱十八卷
袁氏族人纂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至仁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5983湖南长沙袁氏支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年(1840)木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5984湖南浏阳浏石围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袁贵慎等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5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三卷
(清)袁必魁修 袁必绅纂
清嘉庆十五年(181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5986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五卷
(清)袁妙生纂
清同治九年(1859)汝南堂活字本 六册
湖南图
5987湖南宁乡沩宁袁氏四修上房族谱十卷
(清)袁思怡修 意思灏等纂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册
湖南图
5988湖南宁乡袁家河袁氏家谱□□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2)
5989湖南宁乡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之琳修 袁之育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汝南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首)
5990湖南宁乡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
(民国)袁连岫修 袁艺柯 袁培良等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5991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以和 袁式训等修 袁以瑢 袁式材等纂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存五卷)
5992湖南湘潭中湘百井袁氏族谱□□卷首二卷
(清)袁器什 袁式偲等修 袁大合 袁善钊
等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3湖南湘潭百井袁氏九修谱十七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仁凤堂刻本 十八册
北京大学
5994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袁忠信 袁邵周修 袁文城 袁鸿量纂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宗臣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末)
5995湖南湘乡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清)袁忠谛修 袁忠乾 袁本浃等纂
清光绪七年(1881)叙伦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四卷)
5996湖南邵阳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
(民国)袁周臣 袁庆堂等修
民国七年(1918)小鲁轩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5997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袁品清重修
民国四年(1915)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5998四川盐邑袁氏麟奠亭宗谱□□卷
(民国)袁炳勋等纂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图(存卷3)
5999四川新都袁氏族谱一卷
(清)袁德模等重修
清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6000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二卷
(清)袁右督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四川合江悬车辋乡
6001四川仪陇袁氏家谱一卷
(清)袁代之纂
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6002四川宣汉袁氏族谱一卷
手钞本
四川宣汉县三桥乡三村
6003 袁氏宗谱
(明)袁芾 徐馨等纂修
明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注:有正德三年青田山人唐溪袁氏谱序。
6004 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次一卷末一卷
(清)袁氏族人纂修
清道光七年(1827)卧雪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6005 袁氏宗谱八卷
(清)袁懋爵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刻本 八册
北京大学
6006 袁氏族谱□□卷
清活字印本
四川图(存卷5、6)
6007 袁氏家乘六卷
(民国)袁名琳续修
民国六年(1917)木刻本
广东海南行政区档
6008 袁氏宗谱
袁冰心续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三十八册
北图
注:书签题:《袁氏 修世谱》。
6009 袁氏同宗会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6010湖北麻城袁氏宗谱一卷
清手抄本
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镇袁家大湾
袁氏家谱的介绍
本文2023-11-01 02:38:0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