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姓 复氏家谱 复姓起源 复姓名人 复姓的来源 复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4收藏

复姓 复氏家谱 复姓起源 复姓名人 复姓的来源 复姓简介,第1张

复fù(ㄈㄨˋ)] 姓,又称复氏,是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嬴姓、姜姓、子姓。姓复的名人有复中翁、复阳、复伏生等。该姓氏是多源流古老姓氏之一,但至今人口比较少。

复姓起源

渊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七代伯翳,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国名为氏。按史书记载,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事虞夏。初,采于嬴为,是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于费,是为大费;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是为萧孟亏。夏朝衰败,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仲衍臣于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轩者,娶郦山氏,生仲潏。仲潏生处父,处父善走,是为飞廉。处父生二子:曰革、季胜。革即恶来,事纣王,为周武王所杀。嬴姓后分衍有郯氏、寘氏、兹氏、蒲氏、沈氏、耿氏、谭氏、谷氏、巴氏、复氏、江氏、黄氏、鄠(妘)氏、弦氏、时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国中:江氏国、黄氏国、鄠(妘)氏国、弦氏国、时氏国、麋氏国、复氏国、白氏国、祁氏国皆灭于楚国,郯氏国灭于越国,寘氏国灭于徐氏国,兹氏国、蒲氏国灭于东周王朝,沈氏国、耿氏国灭于晋国,谭氏国、谷氏国灭于齐国,巴氏国复灭于夔国。商朝时期伯翳的第四代后裔季胜分封在复阳,建国为侯国,史称“用复国”,西周时期称“复阳国”,故址在汉朝时期称湖阳乐乡(今河南南阳桐柏,一说今安徽当涂湖阳),在典籍《尔雅》中记载:“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湖阳之乐乡也。汉元帝刘奭元延二年(公元前47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唐朝时期将“湖阳”迁往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春秋时期为南申国的附庸国,在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亲率大军假道邓国征伐申国,大概在公元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被灭,复阳国亦在同期被楚军所灭。楚文王在回师途中又顺手灭了娘舅之国邓国。

被楚国灭国后的季胜之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复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复氏、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孙、伯夷二十五世孙海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国有十三:怡国、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向国、薄国、列国、赖国。夏禹曾封怡国君以祀烈山,是为默台氏。从第一代炎帝起,传说到第五十四代为齐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谱系如下: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尚(即吕尚、姜太公、齐太公)。

传说,姜海复在商朝太戊二十一年(公元前1627年)左右,被其父王姜恒车封于海复(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因名海复侯,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海复氏,后在西周时期分衍为单姓海氏、复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复氏史称正宗。

渊源三

源于墨台氏,出自姜姓东海族的古孤竹国,属于以历史事件称谓为氏。诞生于商朝初年(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孤竹国是今冀东至辽西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三千六百多年,后分迁辽西地区。灭亡于春秋时期的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史书记载:“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台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据史籍《辽史·地理志》记载:“兴中府,古孤竹国(今辽宁朝阳)。”兴中府即是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区。近年(21世纪)来,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佐证:在辽宁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自治县的北洞村,出土的铜窑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是古代位于东北与山东半岛之间的一个部落,据专家考证,她“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了约九百四十年(公元前1600~前660年)。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整个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商王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三百八十六年(公元前1046~前660年)是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国,最后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极大下降。孤竹国灭亡之后,孤竹国的旧臣民企盼复国,遂有以“复”为姓氏者,称复氏,世代相传至今。

故孤竹国人曾多次反抗燕国的统治,其后历史上多次描述的战国时期“山戎侵掠北燕”,实际上多为故孤竹国人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在战国中期到先秦时期名人辈出,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惠文王赢驷的异母之弟樗里疾(姜姓赢支,又称樗里子,也称严君,公元?~前300年)即原孤竹国人。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秦军中仍有不少将领都是孤竹国的后裔。[1]

渊源四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傅阳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熊郏敖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即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复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等,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复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复姓始祖

伯益(伯翳)、伯夷、叔齐、海复

复姓分布

复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十二位,族人多以东海、霍州、海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霍州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陕西咸阳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零星复氏族人分布。[1]

复姓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海州郡:历史上的海州郡有三处:①今江苏连云港。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海州地区繁衍生息。自夏、商、周、秦汉以来,海州隶属多变,几经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郡,其后一直为历朝府、州、郡、县之治所及东海、赣榆、灌云、沭阳乃至更广阔境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海州人文荟萃,先民创造了具有龙山、青莲岗文化交汇特征的史前文化,孔子两次率弟子来海州讲学论道并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读书遗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诗词,李汝珍以海州的风土人情创作了著名历史传奇小说《镜花缘》。②今江苏省灌云市。③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岸港市,属黄海南道首府。其古为海州,后属东海族孤竹氏国,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复改为海州郡。1954年新设黄海南道定为首府。是历史上中朝文化交流地和贸易的重要港口,谷物、水产集散地。特产墨和砚台,留有芙蓉堂、百济清风楼等名胜古迹。

复姓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

海州堂:以望立堂。

复姓名人

复中翁

(生卒年待考),东海人。著名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公元前92~前66年之间,是汉武帝刘彻的晚年。汉武帝晚年昏聩,因为误信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成了西汉历史上著的“巫蛊案”,结果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戾太子刘据)全家,包括刘据的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当时他的嫡系曾孙辈刘洵(名病巳)由于还不满一周岁,因而未杀,被关押在专为王侯、郡守们所设的“郡邸狱”中。廷尉(最高法院审判长)邴吉当时参加审理此案,他心里知道这是汉武帝年老糊涂的暴戾举动,并且可怜这个皇曾孙刘询是个无辜的婴儿,因此就派了一个罪刑很轻且刚生了孩子的女犯人做刘询的奶妈,喂他奶吃。

过了五、六年,又有些专讲那“望气”一套的方士们,说长安城狱中有天子气。流言传到迷信神仙之说的汉武帝耳朵里,当即下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令谒者(传达官)郭穰到达关押皇族的监狱去杀人,邴吉立即紧闭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他说:“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就这样抗拒了一整夜。天亮了,派去执法的郭穰对邴吉的抗命也无法处理,只好回宫奏报。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头脑清醒多了,就叹口气说:“天使之也!”不但没有再追究,而且海下诏大赦天下罪犯。邴吉就把刘洵送到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交给史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后来,汉武帝又传诏,要刘洵认祖归宗,把他放到宫廷的边舍掖庭令张贺那里收养。掖庭令,是职掌后宫贵人、采女等总务的官职。张贺原来曾经派在被杀的太子刘据那里任职,太子(刘洵的祖父)对他很好。他“思顾旧恩,哀曾孙(刘洵),奉养甚谨”。张贺本来还想把孙女嫁给刘洵做妻子,因为他的弟弟张安世反对作罢。但张贺不死心,正好和他的职掌有关的一个暴室(关押宫中皇后、贵人有罪的拘留所,也是宫女们的医疗所)的主管官啬夫许广汉(同司马迁一样接受“腐刑”,变成了太监,派在那里做主管)有一个女儿许平君,美丽老实。张贺看中了她,就和许广汉商量,愿意自己拿出家财,为刘洵作聘金,娶他女儿。许广汉答应了,回家同夫人一讲,妻子大发雷霆。她说:“一般看相、卜卦、算命的,都说我生的女儿将来大富大贵,怎么可以嫁给一个没落皇孙,穷极无聊的赖小子。”但是,许广汉已经答应了张贺,就坚不变更诺言,仍然把女儿嫁给了刘洵。小两口子很恩爱,不到一年,生了个儿子叫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洵在这一段时期,依靠许广汉兄弟的照顾生活在一起,只与外婆史家往来。但刘洵非常好学,肯上进读书,许广汉旧特别请来了当时的著名学者东海人复中翁,刘洵就跟东海学者复中翁学习《诗经》。

复中翁除了教他认真读书,还教导他要“细辩民间”。因此,刘洵“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有时间就到处乱跑,所谓“上下诸陵,周遍三辅(都城长安以外附近各地区)。以是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所以,在刘洵不久做了皇帝以后,便成为一代明君,庙号汉宣帝。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逝世之后能得“宣”字谥号者并不多,由于刘洵足以够得上称为是“中兴”汉室者,才被后来的汉元帝刘#93;用“宣”字为谥。史书皆称:“汉宣帝兴于闾阎(民间),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朝廷会议)。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考察实践绩效)。及拜刺史、守相(省级长官),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讲的和做的不同,都能知道他根本问题的原因所在)。常称曰:庶民(百姓)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二千石乎!(郡守、省级长官的实物俸禄,每月粮米二千担)。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者,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宣帝作了皇帝后,对老师复中翁异常尊敬。但是不久,复中翁便悄然引退,不知所终。汉宣帝做了十一年皇帝以后,因为一个老宫女告诉汉宣帝过去二十多年前,曾经在掖庭做过皇帝的保姆,讲出了当年汉宣帝在监狱中的情形。汉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当年的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史称:“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吉终不言,大贤之。”汉宣帝是在跟随复中翁读《诗经》出身的,因此,他就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话说“无德不报”,就封邴吉为侯。对于当时保护有功的人,那个老宫女和奶妈等,都加赏赐。但在要封侯的时候,邴吉却病倒了,汉宣帝怕他死掉,很担忧。夏侯胜便说:“有阴德者,必享其禄。今吉未获报,非死疾也。”果然,不久就病好了。汉武帝临死的时候,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弗陵托孤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金日碑(匈奴人)及上官桀。这个太子后来就是汉昭帝,很聪明,可惜短命,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就死了,还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会议,迎接刘氏皇室一位昌邑王即位,不到一年,发现这个皇帝“*戏无度”,霍光和朝廷大臣们决议废了他,但又找不到可为汉帝的人选。在这个时候,邴吉才出面对大将军霍光说:“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一举。而武帝曾孙名‘病巳’,在掖庭外家者,今十九矣。通经术(诗经、论语、孝经等),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决定大策。”于是,“光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刘洵得以继位,做了大汉皇帝。刘洵的出身经过艰难曲折,并非是纯粹的“职业皇帝”,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汉室皇朝的一代“明主”,所有的亲身经历,以及所受教育,可以说都是邴吉一手所造成,通过多方极力“诱导”,使得一个刘氏孤儿成为一代明君。

复阳

(生卒年待考),著名青年漫画家。作品以黑色幽默见长,作品多次在国际漫画比赛中获奖。《漫悟》丛书中有其名。

复伏生

1937年生,河南郑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河南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濮阳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淮阳妇幼保健、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他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近40年,具有系统的、坚实的本学科技术理论和技术知识,能独立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是本学科的带头人。他对子宫颈癌、外阴癌、卵巢癌的治疗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剔除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吻合术等有专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的经验,主刀完成妇产科、计划生育临床手术30万例,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被国家卫生部、计生委授予“万例手术无事故”证书。他4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会议书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妇产科急重症的抢救》等。主持完成的“针麻剖腹产术”等课题获重大成果奖多项,首创“用胎儿皮代 成形术”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第11次中青年学术会上宣读c以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高超的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是享誉省内外的妇产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数十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员等称号。6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个人业绩被收入《世果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等。

富察氏源于女真族,出自古靺鞨族黑水部富察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或以地名为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富察氏,亦称傅察氏、富尔察氏,满语为FucaHala,其族众庞多,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富察氏各支始祖

富察·顺泰:据《富察氏谱本》的记载,“二、三世祖公等随龙倔起,从征进关,驻北京八大胡同,袭公爵。”直系正支祖宗富察·顺泰于清康熙三十年移驻盛京辽阳(今辽宁辽阳)。至五世祖富察·衣拉他,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创设沙坨子村落,垦地,栽树造林,设庄招佃。清康熙初年间,北京仿照长白山八道沟样式,在京城内建设了八大胡同,以居公臣勇将,出力好兵家眷,养尊处优。后长支祖富察·东准泰于金良,就住在第五条椿树胡同。清朝袭职归长支,因而富察·顺泰的后人有正黄旗、镶黄旗,还有镶红旗等。富察氏是满族八大家之一,人口众多之极,所以其有同姓不同旗的现象。如《傅氏谱书》始祖是富察·三泰(傅三泰),并不是富察·顺泰(傅顺泰)。

富察·文达力:辽宁富察氏原居长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谐“傅”,“富”为姓。后金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凤城边门傅姓,隶属镶红旗满洲,清初从龙入关,驻北京十驸马大街。一世文达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自北京来凤凰城边门驻防,今散居于凤城的弟兄山,鸡冠山,白旗,刘家河,岫岩的红旗营子,宽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传十五世。

富察皇后

 富察氏家谱文献

辽宁沙济富察氏族谱,(清)富察·公春修,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讷音富察氏家乘,(清)富察·恒敬、富察·富栋同纂,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富察氏谱本,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富家楼子乡。

辽宁沙济富察氏家谱一卷,(清)富察·宝轮、富察·诚复等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沙济富察氏宗谱,(清)叶赫那·清安著,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湖北江陵新修富察氏支谱,附录二卷、首一卷、附二卷,(清)富察·札勒哈哩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岫岩傅氏谱书,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史满族文化研究会。

沙济富察氏宗谱,(清)富察·托庸编纂,清朝末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辽阳市博物馆。

傅氏通谱,(现代)傅作义主编,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

辽宁海林正黄旗富察氏(傅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四十六年(公元1935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海林市长汀镇哈达村傅国库处。

辽宁本溪傅氏谱册一卷,(民国)傅洪科纂,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清河城乡双岭村。

辽宁富察氏世系表一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雕版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张书农场拔立寨。

 字辈排行

辽宁本溪、桓仁富察氏字辈:“毓麟广成庆恩德永父明”。

辽宁辽阳富察氏字辈:“生文祥宝泰业世旗龙”。

正红旗长白山富察氏(傅氏)字辈:“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正白旗富察氏(罗氏)、镶黄旗(傅氏、付氏)字辈:“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镶黄旗东海富察氏(傅氏、富氏)字辈:“希文恩忠勇荣任秉存成宏云兴显瑞景广庆祥增”。

富察氏一支字辈:“玉振金满堂……永远大其昌”。

 辉煌 权倾朝野的祖先

邻居们不知道,富良秋不仅是个铁路退休职工,他还是乾隆第一重臣傅恒和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纯皇后的后人,也就是说,富良秋的祖先曾是乾隆帝的小舅子。

据史料记载:富察氏原系辽代女真古老姓氏,始祖马木敦,远祖费莫氏,势力强大,与汗(皇)室世代姻亲……靖宣皇后、钦慈皇后等十数人入传。

富察氏傅恒,属镶黄旗,傅恒的家族“历相三朝”。傅恒官拜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忠勇一等公,乃众臣之首,居相位二十余载,政绩显赫。

清同治十二年刘世英所著《陪都记略》中记载:“大学士傅恒之祖墓在城西十五里之汪家河子,碑四、坟七……”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史学家佟悦等专家学者研究认定,该墓葬为清乾隆年间重臣傅恒的祖茔地。佟悦说:“从傅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来看,这个祖墓还是很有价值的。”

姓源、初祖、始祖、远年世系和联宗合谱 楼主

清代以前,人们编写家谱,叙述家族历史,往往讲述家族姓氏的由来,所以谱书多有得姓源流的内容,而且一追溯就追到黄帝、帝王、名臣、圣人、贤人那里,就以后世尊为楷模的欧阳修和苏洵分别制作的家谱讲,都有姓源的内容,分别推到越王勾践和祝融氏。清人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多数人认为写姓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有人提出异议。《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家族修谱,不讲姓源,纪昀说,汉将军纪成与晋司徒纪瞻不是一系,纪少瑜是吴姓,与中原纪氏无涉,因此纪姓之人虽都姓纪,但不是出于一个祖宗,是所谓“流合源殊”,因此修谱“不述姓源,慎也”。道光间江苏海门王氏修谱,处家馆的施桢为作序文,发表了王氏姓源非一的见解。他说,一般人认为王氏有三个地望,为太原、琅琊,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另一为京兆,出信陵君,是以这三望之王均被说成是姬姓后裔,然而几乎同时还有吴国王犯、晋国王良、秦国王稽、齐国王驩,难道都出于姬氏?表示相当程度的怀疑。他又含蓄地批评儒家大贤韩愈,说韩愈写王仲舒神道碑,将所有王氏视作三者后裔,这是应当斟酌的。据此,他不主张写作姓源,及为此制作图谱:“总之,世系在千百载以前,代远难稽,作谱者但略着其梗概,以示数典不忘祖足矣,不当扭合为图,丛生纰缪”。他主要批评姓源不实,以帝王为荣而误认祖先。创修于光绪四年(1878)、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的甘肃《武威段氏族谱》,就段氏姓源问题,在《凡例》上说,有的人说段氏是共叔段之后,有的说是老子李聃遗胤,还有说是战国时魏人段干木的后裔,“诸说纷纭,莫衷一是”,何况“古今姓氏之学,不足征信也久矣”,所以不必考姓源,“以免附会”。看来不写姓源的主要是两个原因,即姓氏可能是多元的,而流传久远,资料有限,一个家族很难考证清楚;考辨不清,强作附会,仍是不明祖宗是谁,倒贻笑大方。

反对在家谱中考证姓源的,在修谱人中是少数,多数人还是视为大事,以为非写不可。雍乾时期官员曹一士讲修谱有二“道”,一是“慎而谱之”,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二是“考姓氏,溯时代,由我之从生以及乎初生,毋敢有率略放佚焉,此追而谱之也”。主张考论姓氏源流、始生之祖(初祖),只是在做法上采取谨慎态度,阙疑存信。乾隆十一年(1746)江苏盐城李氏修谱,李成章序云:“窃怪今之为谱者,不慎考其所自始,详细其所自生,每排张其门地,影响附会,冒不可知之祖而尸祝焉,殂豆焉”。他批评人们将精力放在附会冒认上,而不下力气考证姓氏源流和始祖,可知他希望弄清姓源。咸丰间广东南海朱次琦修谱,强调学习纪昀谱法,但在姓源问题上看法相左,他说“姓氏源流,不可不考”,纪氏家谱为慎重而不写源流,不符合古人谱法义理。他叙述姓源的理由不外两条:不述姓源,是数典忘祖;记述是继承古人谱法传统。

纪昀谱法为许多人所尊重模仿,朱次琦谱法晚出,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他们在写不写姓源问题上的争论,反映清人修谱在族姓源流、初祖、始祖问题方面遇到难以处理的实际问题: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也知道难写,故取慎重态度,但应竭力而为之。两种态度,两种做法。这都要表示谨慎从事,愿望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误失。

关于家族的远年世系,许多族谱有著录,对于其真实性,怀疑者、批评者实在不少。康雍之世的李绂为江西南丰傅氏族谱作序,见谱上列有自商代传说开始的六十三代人的世系表,因而说“世次详明若此,岂别有所据耶”?明着说不知其制表的材料来源,实际露出怀疑其真实性的态度。又给江西新建赵氏作谱序,指出前此的赵氏谱书,所记述的始迁祖赵抃事迹,与苏轼所写的神道碑不合,家谱上载有朱熹的序言,可是《朱子大全》上并没有此文,这都是误失,靠这次修谱改正过来了。为李绂所赏识的全祖望讲到浙江鄞县西厢董氏族谱的世系表,在明初以来的人员准确,而在这以前的,与正史和志书皆对不上茬,真是“漫无依据,任心附会”,因而询问董氏修谱人,回答说是抄录的旧谱,对此也有怀疑,但是先人的东西不敢改,并表示愿意做得精确,于是全祖望为之作出改订。纪昀修谱不讲姓源,但作世系源流,“谱首上溯始祖,而中间六世,阙所不知”。制作远年世系,然而极其谨慎,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特别指出,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合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告诫人们不要抄袭姓氏、谱牒之书的成说,以免牵强附会,给他人提供说笑的资料。开启近世经世文编之作的陆燿 对此更其严格,批评欠缺严肃的家谱,“世次统系,冒滥相沿,甚者至引远代君王将相为始祖”,接着指明汉末以来江左著姓陆氏、顾氏后人的一些家谱世系不实的情形,说陆氏的各个支派,“世历千年,屡经变革,承传次第,安保无不可深信之处”?而所寓目的几种顾氏族谱,“大抵非两汉六朝显荣赫奕之人,耻以为祖”。他为避免陆、顾二氏修谱所出现的远年世系不确的弊病,所作之谱是十一世以来的“近谱”,十一世以前不予著录。安徽泾县包世臣的家族自称是俗传“包青天”包拯的后人,谓其祖先包辉是包拯第四子的孙子,赠封吏部尚书,包世臣对此颇有疑问,因为他查阅史书,知道包拯只传一子,哪里来第四个儿子?包辉赠封的事,显然是后人依据明朝的制度推测的,不足为据。批评族人世代相传的讹传,具有相当的勇气。道光元年(1821)江苏海门王氏纂谱,对老谱卷首的两个世系图,“考信无征”,然而先人留下的,又不便取消,只好写个跋语,使族人知其不实的情况。光绪末年,安徽祁门程氏纂辑家谱,发现明朝中叶自徽州迁出的程敏政所著程氏统宗世谱,将善和程氏仁山门下增添二代,后人不察,历次修谱,仍因其旧,至此次编纂,发现他的错误,予以改正,并在《世系谱图》附载程敏政的世系图,以及专门的辩驳文章。

关于远年世系的讨论,要点大致在下述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勉强作远年世系,意图尊重祖先而实际上是误认祖宗。如李兆洛所说,“有谱而其世系乃益不明”,反而制造了混乱。全祖望说得更深刻:“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忘祖不好,诬祖更坏。第二是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这就是纪昀及道光元年海门王氏、光绪末年祁门程氏纂谱者所指出的,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第三个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第四是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世系中传疑的人物宁可不记载,而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

关于联宗合谱,谨慎者严格认定同宗,趋利者冒认求合,辨别不清者分合无常,实出无奈。同治间编著的江西《萍乡县志》,说当地人重视谱系,经常纂修家谱,对于“同姓异宗,必严辨之”,意即在同宗的情形下才能联合修谱。河间纪昀家族所在地,还有北杨村、小河、王家庄的纪姓,与纪昀家族仅仅是同姓,并不同宗,纪昀修谱,特在谱名上冠以“景城”地望,表示与北杨村等地的纪氏不是一个家族,自然更不会联合修谱。乾隆间江苏武进的奔牛、辋川里两个姚姓家族联合修谱,到道光间,奔牛姚氏续谱,找辋川里姚氏合修,辋川里的姚煦信等人经过细心考订,得知这两家人所尊奉的始祖并非一人,也即并不同宗,拒绝合作,并自行编纂辋川里姚氏宗谱,这种求实态度得到名流的称赞,为之作序,其他“乡先

辈见者,谓敦本睦族,崇实黜华,焕焉炳焉,洵家藏之至宝矣”。可见明辨宗派,为有识者所特加留意。

从现有资料看,奔牛姚氏道光间仍欲与辋川里姚氏合谱,倒并非有意作伪,而是辨别不清是否真正同宗,但是有些家族则是明知故犯了。如同李兆洛所批评的:“攀援华胄,合宗联谱,以为夸耀,诬祖忘本,抑又甚焉。”这是微寒之族,攀附望族,以图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江苏嘉定、宝山的黄氏都出了名人,道光间崇海的黄氏修谱,找到嘉定黄宗起的祖父,要求合谱,遭到拒绝,但是光绪间黄宗起修谱,寻觅家族史资料,发现崇海黄氏的谱书竟有本家族名贤的名讳,可知崇海黄氏盗用嘉定与宝山黄氏族望。苏州吴县洞庭安仁里严氏是大族,祖先有以“伯”字为辈字的,与同县王家泾、后山严望里严姓并非同宗,可是嘉庆十四年(1809)在祖坟边上冒出两个坟头,刻碑云“安仁里始祖之墓”,并书两个“伯”字辈的人名,引起安仁里严氏的警觉,进行交涉,对方同意铲去“安仁里”字样,可知同姓不同宗的严姓,羡慕安仁里严氏的盛名,加以冒附,而本主则严行制止。武城曾氏因系圣裔,享有优免的待遇,冒附的人自会不少,所以宗谱特作规定“严查混冒,杜紊宗也”。

处在一个地方的同姓之人,由于年代久远,是否同宗,有时分辨不清,修谱的分合不定,成为并不乏见的现象,前述武进两个姚氏的情形就是显例。先迁崇明,后又部分迁徙海门的王氏,向有太原、琅琊二望的岐说,可是又弄不清楚,因此族谱合而分,分而合,“其间得失未可深言,即后来续修诸谱,或远绍多收而适成附会,或衍讹踵缪而绝少折衷”。

是故意的同姓不同宗合谱,还是分辨不清而误合,都违背笃信“一本”共祖的家族宗法原则,也失去修谱合族的本意,李兆洛分析得至为深刻:“夫谱以辨昭穆,非其祖之昭穆何辨焉;谱以收族属,非其祖之族属何收焉”。

舒氏原籍江南上圳人氏,在颛顼时以舒子之国封舒鸠于舒城,赐以为姓,派发庐江,系传京兆平阳二郡由来旧矣。(现安徽有个舒城县)溯自先唐舒敬公乃元和八年进士及第,元舆其名也。字子敬,诏为驸马,六部大臣称为敬公,后未理国事,由江南迁江西南昌府进贤县岩门塘落业,数传至有能,生三子,长致和次致远三致达,自大宋真宗举孝廉,三聘我祖致和公,仰沐圣朝之恩,由兵部侍郎赐进士出身,先任长沙大理太守,后调辰州(郴州),致任遂未返籍,入溆浦(水边)。和公住阵堡湾,远公住大潭,达公居溆邑。三公传四世,至保归保临保达保誉,五世惟元惟新惟圣惟,传系归誉之后散居各省,嗣孙繁甚,继继承承。越元及明初,十有余世,干戈扰攘我鼻祖豫文,由黄州麻城县鸭子池芦篙坝河边黄潭迁徙来蜀,落业泸东安贤乡石马场,故葬镇脚山,始知鼻祖福泽大功德远,天相吉,人钟毓。八子皆勤俭兴家,诗书训后。长华国居?,次华廷居舒湾,三华堂住住居杨嘴,四华阳住石马场,八华秀住方山,华俊华杰华清居址无稽。前辈题有七言四韵以遗后人诗曰:江右始祖入泸阳,石马背上选田庄。云锦山前东见水,落泥滩上寄牛场。簸箕红豆分次序,镇脚祖坟荫八郎。年年拜扫蒸尝祭,我家子孙个个强。传至十六世,遭献贼之乱,谱牒失于兵灾,昭穆紊乱,尊卑混淆。诗句犹啧啧人口,幸舒氏之福未艾,长房有法礼法坤。三房有祈阶祈智,自遵义还泸仍归故里。豫文之后仍各守旧业。由明及清二十余世,考之寺墓,碑碣尤于家,乘残缺得其世系。倘不修谱志之昭穆紊也,班名淆也,安能敦宗睦族成一家之孝友乎,况镇脚祖山林已蓦售。魏氏族众构讼沭州,尊朱(讳)锡毂明断定边界。同族商议,若无碑谱,几为他族吞噬。因竖碑修谱以示不忘,且置山土粮业,以为拜扫之资,爰将我族来州原由及本朝回里祖先生迁卒葬宦学居址一一注谱,以俟孝子恋孙时时观览了如指掌庶识。鼻祖由来我族繁衍非惟江阳一郡而已,至永川富顺南溪永宁遵义皆我鼻祖苗裔焉。若州之列,胶庠入咸,均参典吏,登虎榜,固属寥寥,而后之阅碑谱者当思唐明两朝,鼎甲之盛,才人济济,震于当时,奋然步武前代,抑亦族众等,作谱之厚望也。予不揣固陋,因笔之谱端,以待后人参考焉尔。道光十有七年岁次丁酉花朝月吉旦泸阳二十三世嗣孙文生舒朝臣,字廷弼号凤冈(沭王,敬举),道光丙申秋,始祖墓山为他人所侵,赖州牧判定照旧规管业,因赋四韵:始祖埋光数百秋,金精相耀射斗牛。嗣孙罗拜守故冢,宵小窥探越鸿沟。张纲蜘蛛费巧计,高悬水镜照奸谋。先茔界定劳神父,世世苗裔宜培修。其芳步原韵一首:始祖流传数百秋,佳城久已卜眠牛。前人葬此贻茔墓,后嗣承来照界沟。不料狂徒贪吉穴,哪知犬辈助奸谋。宪堂断定钦神判,再嘱同宗好护修。蕙芳于新谱修成赋七律一首:坟茔界定谱当谋,访问家乘费搜冥。明代入川知本末,清时复业得源流。寒窗拈管昭穆序,暑夜挑灯族姓收。嘱咐平阳读书者,六旬甲届宜重修。 舒氏族谱序

家有谱国有史,其义一也。则明是非,辨得失,彰善瘅恶而已。谱也者,自仁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自义率亲等,而下之至于祢,终始相维,遐迩毕达亲亲也。亲亲仁也,而孝道行其间也。宋之中叶,泸陵欧阳氏眉山苏氏修家谱,规模次第,垂为令典。后世多遵行之。凡豫蜀之有谱者,咸自欧苏二家始。往往失于兵灾,其间学士大夫犹或纲罗于灰烬,而编氓之家辍,而弗讲者多矣。舒生洪鳌,游太学通晓大义。予尝过其家,则见诸父昆弟雍雍如也,鱼鱼如也。凡燕会尊卑有序,亲疏其间,知其世泽渊源,讲求轨物者素矣,因谱。予言曰,吾家先由江右入泸阳籍,原在州治之石马场舒坝,遭献贼之乱避兵黔西,谱失,世系无考,凯旋后,祈阶法礼诸公,由黔西而泸,复家于泸东之大湾舒坝,迄鳌已六世矣。时恐世远年湮,丁繁族众,远迩不齐,迁徙无定,名号任意而各立房分亦,因而无稽。谊属本支而反北,为同姓之说者心窃伤之,敢请序其巅末。予谓人生之初,始于父子一本也。嗣是而为会元来罤,为云礽为耳为涂人为胡越,则万殊也,由万殊而一,本则莫若尊祖,惟尊祖故敬宗收族,能收族则敦睦至,敦睦则祥瑞生,太和洋溢,翔洽无方。论者以谱属之,仁人孝子尽有确乎。其不爽者窃欢风之颓也,重声华昧大义,本一派也,而筚路蓝缕则曰非吾宗也,本疏逖也。而声施栾赫,则曰吾同宗也,甚至爪牙雀角讦讼不休,一室操戈,居然快事。唐太宗时,胡越一家叹曰:自古未有,嗟乎,今之骨肉仇雠,曾胡越之不若哉,何其悖也。所以泸陵之谱一视而同仁,眉山之谱尊尊而亲,亲彼二子者,其预识末世之流弊而修谱,以为维挽欤。抑亦仁人孝子之用心,以为家乘休光欤。因舒生之请而言修谱之得如此,无谱之失如彼,敢以质世之知言者。泸阳庠生古世膜拜撰二十二世嗣孙国学舒洪(琳、鳌)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蕤宾月吉旦庠生舒朝臣敬录

舒氏族谱序

窃思家之谱犹如国之史,然史以庄献典,谱以序昭穆。是谱之有关于仁孝也大矣。舒氏之族于楚也,由来旧矣。故谱编其所自始,记其所由来。序昭穆衍枝干,布祖宗之精思,使千载后奉为典型,世世子孙永守勿替。故凡族姓之始亦同室之所由分也。后之人因人丁繁盛,不知祖考之所,自出集祖之所由分者有之。予族皆因本支微漏,失其传,受者甚多,使不有所,以纪之。则伯叔昆季之伦将有,视若秦越。予滋戚矣,不觉恻然心伤,因有立谱之举。是举也,为我舒氏一族序,昭穆之源流,故曰: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弗传。今时述前垂后,以表于世。黄帝后,我祖自宋季以来,原籍居于江南卢州府舒城县,小地名六盖塘人氏。我舒氏一派在颛顼时,因封舒鸠以舒子之国,赐以得姓。音属徽派衍庐江,系传平阳京兆二郡其前此矣。溯厥舒氏老谱,聊以杰出者志之。唐之时有舒璘(字文静)在宋为中宪大夫,舒卞(字彦循)在宋为兵部侍郎,在宋时舒亶(字朝元)为御史大夫,舒津(字通叟)在宋为吏部总宰,舒棠(字甘吉)进士出身,职升河南按察司,舒裳(字元吉)进士出身,先任南京大理,后升辰州刺史,元之时舒润主刑部侍郎,有国纲国纪,兄弟宏才博学,国纲由嵗进而任省教谕,国纪由选拔而职授广东惠州府和平县税课司,纲纪二始祖致和派发四房,保归保临保达保誉,分派居址俱见房首。兹以公之世系上溯四代之本源,下开万世之统绪,而为之祝曰:继述相承千秋业,兰桂芬芳万代香。溆邑十三世嗣孙致礼敬撰

重庆府巴县:祖籍湖南辰州府辰溪县塘人氏,移于四川重庆府巴县忠一甲地名,石壁下坝四房太祖翔公嗣孙文尧张氏世系图。潼川府遂宁县:原籍湖广辰州府辰溪县,移来绵州重庆府巴县等处落业。大房保归公(次子)辰溪县惟新公向氏(生三子)嗣孙在川发派世系图。班名:迁辰派发始,高田自发更。楚是传传久,尚永丐廷兴。兴七代循还,方两转大房宏通嗣孙于大明洪武二年移于安岳南落业。鼻祖卢和公(字江源)婆姜氏(男)成六匡氏生四子。泸州石马场原籍江右南昌府进贤县,暨迁黄州府麻城县地名鸭子池芦篙坝长河边黄潭于洪武二年。鼻祖舒豫文,移川入泸阳生八房派发居址。始祖舒豫文(坟葬云锦山下镇脚山癸山丁向)罗氏生八子:长华国李氏,次华庭张氏,三华堂黄氏,四华阳王氏。十六世舒坝长房派发:启宸(十六)→法礼(十七)罗氏(四子)杨氏 启耀(十六)→法坤(十七)傅氏(四子)石马场三房派发:应鸾(应字班为五房)高氏五子→尚荣(尚字班为八房)刘氏四子(字翠台),尚华刘氏一子(字良台)→尔仪(尔字班为九房)丁氏→仪公长子世英(世字班为十三房)刘氏五子。泸州凤仪舒坝原籍江右,既迁黄州麻城县,明初入泸,鼻祖豫文公生八子,嗣孙派发居址世系图(豫文公葬云锦山下镇脚山癸山丁向,华国公亦葬此山)。舒坝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阳。 先达觉加后,名号次第祥。本朝:九启法正仕,连子洪朝芳。 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

泸州安贤乡大湾舒惟俸(石氏?何氏?)生祈阶(赵氏)生应鸾(高氏)生五子,派发居址世系图。大湾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扬。 先达元惟后,名号次第祥。本朝:祈应尚尔世,希如元朝芳。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大房(应鸾公长子):尚用(字相台)余氏五子→长尔容(二子)世缙(号三策)李氏三子。安贤乡苟湾即铜锣湾二房(应鸾公次子):尚荣生四子→尔茂(陈氏),尔祈(张氏),尔祯(尹氏),尔仲(刘氏)。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扬。 先达元惟后,名号次第祥。本朝:祈应尚尔世,希如元朝芳。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三房(应鸾公三子):尚华(字银台)刘氏一子→尔仪丁氏生五子。班名:明朝:文华开治永,鸣德继和扬。 先达元惟后,名号次第祥。本朝:祈应尚尔世,希如元朝芳。贤守安邦大,良士怀道光。 宗远彦必显,源清运定扬。 高耀祖泽在,明廷昭瑞长。庐舍:慈竹林学堂 杨湾砖房子 石滩塘水口屋基,长滩仪公长子世英(刘氏)五子→希元(李氏、邓氏一子),希寿,希科,希敏(邓氏四子)。仪公次子世藻(王氏、陈氏)四子→希永(李氏),希远(万氏),希长,希久(邓氏)。仪公三子世荫(徐氏)五子。四房(应鸾公四子):尚才(字文台)杨氏。五房(应鸾公五子):尚德(字林台)黄氏一子。

安贤乡杨嘴惟宣公(子)→祈用公(子)→应诚(雷氏、戚氏)生三子→尚才,尚玉,嗣孙派发居址世系图。庐舍:杨嘴水井坎上, 新屋基大路上, 马湾

安贤乡横房应太公生→尚辅一子→尔林(李氏)一子→世荣(卢氏)一子→希古(王氏)六子。庐舍:横房龙湾 熊湾大湾 高山

查尔仪生子五人,长世英,次世藻,三世荫。世荫(徐氏)生五子→希朝(陈氏),希禄(粱氏),希毅(张氏),希安(童氏),希任(徐氏)。

1 如果知道你奶奶的爷爷的名字 是可以查到的

2 范 满族老姓包括:博都哩氏、富珠理氏、范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范氏(汉族)等。

当然 也许你奶奶的老姓也可能和这些都没关系 是随意改的姓

你爸爸说是两黄旗 请问有什么根据呢 是他听你奶奶说的还是自己猜的?

如果你提供的线索属实

可以根据这些缩小一下范围

================

你提供的信息是:范姓 满族 两黄旗 佳木斯

================

上面已经说过了范姓的满族老姓 我们先看看这几个姓氏有没有可能

如果没有可能那就按照你提供的世居地“佳木斯”查该地的人源情况

1 博都哩氏 Boduri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鄂温克族共有姓氏,鄂温克族又作“布利托天”、“布勒多索夫”。源于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孛木律、金代姓氏“孛术鲁”,以姓为氏。世居索伦。后冠汉字姓博、鲁、范、花、卜、布。隶属正蓝旗。代表人物[和伦] 满洲正蓝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以参将从征白莲教,累官巴里坤总兵。

》》》博都哩氏 世居索伦 ,索伦是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

旗籍和你家不符 但是世居地可以考虑

2 富珠哩氏Fuju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富珠理,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代姓氏“孛术鲁”,以姓为氏,元朝时改汉字姓鲁、花、范、富等。金代著名人物有:参知政事、北京留守孛术鲁阿鲁罕,参知政事兼签书密院事孛术鲁德裕等。隶正红旗。

》》》富珠哩氏 世居富珠理 富珠理是今辽宁省新宾县东六十里处。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旗籍不符

3范佳氏Fangiya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姓氏,世居辉发,后冠汉字姓范。隶镶蓝旗。

》》》范佳氏 世居辉发 今吉林省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旗籍不符

4范氏Fan Hala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尼堪姓》,本汉人姓氏,世居沈阳。隶正红旗包衣。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范继生] 抚顺尼堪,满洲正红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任主事。

世居地和你家不符

以上几个隶满洲旗分的姓氏中都没有两黄旗的。或许是汉军两黄旗的,当年也有不少汉军旗的后来也报了满族。像汉军镶黄旗里最显赫的范氏家族当属范文程家族

复姓 复氏家谱 复姓起源 复姓名人 复姓的来源 复姓简介

复fù(ㄈㄨˋ)] 姓,又称复氏,是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嬴姓、姜姓、子姓。姓复的名人有复中翁、复阳、复伏生等。该姓氏是多源流古老姓氏之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