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指的是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黄土高坡指的是哪里,第1张

 黄土高坡即黄土高原,广义上的黄土高原指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的地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狭义上的黄土高原指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的地区,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的气候怎么样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黄土高坡怎么形成的

 从黄土高原发展历史分析,黄土的物质来源及搬运外营力,在早、中更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以后有较大差异源区所在地,也就是黄土发育最完整的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是一个盆地,盆地中的物质来源主要来于周围山地的风化壳。

 而根据早、中更新世黄土层底部常常是粉砂层或混杂带(红、黄相混的亚粘土),黄土本身较为致密,其内部有微层理、粘土团块等结构特征,因而确定搬运外力主要是水。至于晚更新世晚期,黄土撅区已由盆地被抬高为塬,并考虑到处于高原北部和西北部的沙漠已发育完善,故此时黄土物质来源主要是北部沙漠区,搬运营力主要是风。

 这一点从马兰黄土的疏松结构、成分单一等特征上可以得到证实。黄土的形成除了水、风等外营力将周围物质搬运堆积外,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形成黄土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黄土物质堆积后必需要有一个风化过程,即黄土化过程。所以促使黄土化的原因除生物作用外,在特定的干早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碳酸盐化的作用是黄土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土成因全应视作复合成因。

 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后来认为黄土有复杂的形成过程,但风成过程是黄土形成的主要过程。

我们想象中的古镇,总是有着江南烟雨的朦胧,有着小桥流水的婉约,有着青石板的湿漉,你可曾想过,甘肃的古镇有哪些?景色会是如何的呢?

甘肃,在我们眼里一直都是荒和繁并存,冰与火并在的一个地方,其实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这里有着很多的古镇风景,不禁令人好奇极了,不知道这样的地方的古镇是不是也是像江南古镇一样婉约。

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的介绍一下甘肃的古镇风景吧!

1、青城古镇

青城位于兰州黄河下游50公里处,榆中县北部,陆路距离兰州市约100公里,白银市25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

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垄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窄,故称“一条城”或“条城”。

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近年来,在史学界引起轰动的“闯王李自成归隐榆中青城”之说,使黄河古镇青城引起了各方关注。根据当地流传久远的口头传说和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的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

有人经过考察研究,得出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青城龙头堡子山下。

青城的兰州水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已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碧口镇

碧口海拔624米,碧口位于西秦岭山地和岷山山系的交汇地带,是甘肃省海拔最低的地方。碧口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

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乾隆初年,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

凡甘、青及四川松潘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

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碧口是陕甘文化与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语言、风俗习惯大多与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就有“碧口不像甘”的说法。碧口盛产龙井茶,品质非常不错。

在文县碧口镇的李子坝,清代道光年间开始就种茶,茶园里至今有100多年树龄的老茶树。这里海拔1200米左右茶园所出产的高山龙井茶更是甘肃茶叶的代表。

3、什川镇

什川镇距离兰州市区约20公里,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甘肃巡抚在今十字中心修筑“什字川堡”而得名。

什川历史悠久,曾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汉代就已经很有名气,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有明朝古堡遗址,历史传说优美动人。

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风光秀丽的万亩梨园,使之成为兰州近郊的一处“世外梨园”。什川堪称“梨园之乡”。

连片梨园面积达12000余亩,树龄大多在三百年以上。梨树纳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至今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园内梨树千姿百态,景象十分壮观,堪称“中国一绝”。

4、永泰古城

永泰古城,也叫永泰龟城,位于景泰西南27公里处,因其城堡似金龟,故叫永泰龟城,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省景泰县境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

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建成后即成为军事要塞,兰州参将就驻扎在这个城堡内。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

永泰古城由于城墙坚固,作为一道完备的军事屏障和防御工事,在明清两代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400多年来没有被攻破过。

5、安口镇

安口镇位于华亭县东南部,东邻崇信县,北接平凉市,南与陕西省相望,素有“陇东重镇”之称。安口镇为明朝“陇上窑”所在地。宣统二年(1910年),废里甲,立村镇,曾名为安口窑、窑头镇,红山镇。

安口镇辖区矿产资源富集,安口镇煤炭储量132亿吨,含煤面积145平方公里,占华亭煤田煤炭储量的404%。

安口历史上陶土、坩坭、煤炭资源丰富,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大地,流传千家万户,“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

至明代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从而携“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期。明清时以烧制黑、白陶为主,至明末清初趋于衰落。

然而现如今,竟连一块精致瓷片也不能生产了,生产的大部分是粗陶瓷瓦罐瓦盆等。

6、大靖镇

大靖镇位于古浪县城以东80公里处,南依祁连山余脉,北临腾格里沙漠。大靖镇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该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史上曾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汉武帝时期称为“朴环”,商贸活动最为活跃。

陕西、山西一带的商人确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之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甘肃巡抚田乐,总兵达云等集兵万人,而大靖的称谓来源于明时的一次重要战役,即“松山扒沙”之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盘踞在大小松山(今天祝松山滩古浪昌灵山一带)百年之久的鞑靼阿赤兔部纠集兵马,时而骚扰地方,过往商旅苦不堪言。

当年三月,巡抚甘肃兵部尚书田乐,雄集西宁、庄浪(今永登)、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镇番(今民勤)等数路军旅,征讨阿赤兔部。三月首战告捷,九月大获全胜。

从此,阿赤兔余部缩踞北部沙漠,不敢卷土重来。松山扒沙战役后,明廷改“扒沙”之名为大靖。阿赤兔部没有再来,而作为军事要地大靖,进入了新的商业繁荣期。

7、哈达铺

哈达铺,位于宕昌县城北部35公里,腊子口东南66公里处,地处岷山东麓的丘陵川坝之中,海拔2225米,阴凉湿润,盛产当归、红芪等中药材,是一个汉、回、藏、羌多民族聚居区。

哈达铺原名哈塔川,自古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商贸重镇和军事要冲。三国时为“阴平古道”,魏将邓艾当年即从此入川灭蜀。哈达铺是当年红军走出藏区,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回汉聚居比较集中的镇子。

1935年9月18日,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越岷山,过施窝、大草滩,于20日到达宕昌哈达铺。红一方面军约14000人,在这里休整了两天。

毛泽东主席当时住在“义和昌”药店后面的瓦房里,并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负责人会议,根据全国的斗争形势,作出了向陕北进发的正确决策。“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8、天水街亭

古镇街亭即天水市东南的街子镇,街亭地处西秦岭北麓,西接古郡,北环渭水,处于麦积山风景区核心位置,踞天水市区约40公里。

2004年,当地村民在神农山重建古庙时挖掘出神农文化遗迹,经专家鉴定,认为街亭神农山是炎帝神农氏发祥地中心及祭天场所。

街亭也是先秦发祥地之一,街亭一带出土的秦人墓葬数量众多,文物丰富。除放马滩墓群外,麦积山秦文公墓,也是举世闻名。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早已家喻户晓。

街亭自古为天水门户,秦汉、陇蜀咽喉,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得失街亭,安危关蜀。

街亭古镇是汉唐古镇,先辈按“金、木、水、火、土”五行设计,十字形街道,四条大街,东西街长约五百米,临街两旁都是上楼下店两层铺面,全镇居民多为明清建筑,千室连甍,规模宏伟;

石坊牌楼,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紫藤古巷。

9、礼辛古镇

“礼让是远古遗风,溯源究底,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即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

“广袤一条街,想开了,天也空,地也阔,风月天边堪共赏;上下五千年,铭记着,失亦得,穷亦通,青史有卷任评说。

礼辛镇位于甘谷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的清溪河南岸,礼辛在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设礼辛里。

清溪河从黄土高原谷地涩行东去,滋润了一川,使得两岸菜地似锦,稻田纵横,杨柳葱郁,花木争茂,礼辛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块绿洲。

礼辛镇,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文化商贸重镇。礼辛遗址的彩陶成为一道旷世的文化风景。礼辛镇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

属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礼辛镇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为主。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细石器。

1935年、1936年,红军主力两次过礼辛。

10、阳关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镇地处甘、青、新三省交界处,敦煌市市区西南64公里的古阳关脚下,是敦煌市最偏远的一个乡镇。

阳关因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门户和“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

阳关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大物博,境内水、光、土、热、野生动植物和旅行资源丰富,阳关镇又是著名的旅行胜地,阳关、玉门关、渥洼池、寿昌城等名胜古迹坐落于阳关镇境内。

北方的古镇,相比南方的一些古镇,这里多了些许的肃清和凄美,站在这里,望向远方,难免会让人喜欢去抒发一些心中的情感,这里的景色也很是大气,看着总是给人豁然开朗了的感觉。

黄土高坡是黄土高原的口语性称呼。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广义上的黄土高原即黄土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狭义上的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积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区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再看看这个:

一、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依然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在农事活动中,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传承,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养牲畜的发展方面也得到传承,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今天的经济林的种植传自周祖时期,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每年一到三月,就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刘在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当家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优产品。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人时期,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事情,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的崇拜。我们在宁县采访的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时,他曾告诉我们有关窑洞的禁忌问题,庆阳人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闹鬼请阴阳先生,用五谷安宅,就现代民间也有此习俗,他们挖窑洞时是要请阴阳先生的。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采访张爷爷时他曾指着他们家对面的一座山告诉我们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张爷爷家中就摆放有土地神,在逢年过节和遇事时就会祭拜。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谁也不记得他有多久了,只知道从父辈的父辈就有的,到现在成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

(二)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

“刺绣、皮影、剪纸、陇东秧歌、陇东道情”为庆阳民间艺术五绝,我们此次调查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剪纸、香包和皮影戏与庆阳窑洞的关系,窑洞文化的表现离不开这些艺术。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香包由剪纸而来,这一切都跟窑洞有着必然联系,也是因为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在物质上满足之后,劳动人民得到了休闲的时间,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在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了剪纸等艺术。

二、窑洞的挖掘方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

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有17米到19米,平桩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窑洞,从中了解到现代所修窑洞基本上是在祖辈传下来的基础上翻修的。我们从他们修在工人口中和资料中得知他们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风雨过来,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被人知道,这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希望在这些窑洞存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挖掘窑洞的人时,保存一些资料,希望的是这种精神能被人继承,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它。

三、窑洞的种类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什么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

黄土高坡不长草,不单是缺水而已,还有一个无语的因素,可惜90%的人不知道!

黄土高坡的土堆,看上去非常的厚实,不像云贵地区,有许多的大石头,但是黄土高原却是光秃秃的一片,连草都不会长,更别说树木了,在云贵高原,从石头缝里也能长出花草树木来

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嫁到了甘肃,当人们去送亲的时候,感觉那边实在是太荒凉了,远远望去光秃秃的一大片,连草都没有几棵,不会像其他省份的山上,全是绿茵盎然,在人们的心目中,肯定以为是太过于干旱造成的,因为没有了水分的滋养,所以长不出树来

曾经看过一位甘肃女孩的自述,她说她们那个地方太荒凉来,很多年轻人都到兰州去了,或者去沿海一带打工了,只留下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在村子里面种苹果、花椒为生,在三四月份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干旱,想找点水给农作物浇水都找不到,而且没有自来水,村里面只有一口小小的井,作为全村人的饮用水

关于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指的就是黄土高原,大范围的来讲就是黄土区,面积达到了635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合称中国四大高原

其中,黄土高原包括的省份最多,除了甘肃之外,还有陕西、宁夏、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偏北部

黄土高原由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组成,南北宽750公里,东西长1000公里,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远远望去,黄土高原的土层的确非常的厚,而且还很松软,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间,有些地方高达150米以上,黄土高原之上最具有特色的民居就是窑洞

从高空看下去,黄土高原非常的荒凉悲壮,一道道的沟壑和数不清的梁纵横交错,基本上看不到多少绿色,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很艰苦,因为实在是太干旱了,要知道,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

黄土高原之所以不长树,不仅仅是缺水的原因,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太过于干旱了

首先,第一个原因,肯定是降水量不足,土壤里面长期缺乏水分,种子都会枯死掉的,降雨量充沛的地方,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长出许多草来,七八月份雨季来临的时候,是达到了顶峰的状态,比如在我们云南这边,土地里面杂草丛生,根本控制不了,还需要除草剂去清理

如果一座山引发过火灾,哪怕变成光秃秃的了,但是经过几年的时间,又会慢慢的变绿了

黄土高原特别的干旱,农民种出来的玉米都不好,有一位博主就到这里拍摄了一条视频,发现玉米地里的玉米都晒得卷起来了

在降雨量不错的地区,甘肃还是有森林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光秃秃的,但黄土高坡是特别缺水的,因为土壤结构比较特殊,藏不住水,不像南方地区,到处都有水库堤坝,据说在以前,他们很久才会洗一次澡,并不是因为不爱干净,主要是太缺水了

黄土高原不但降雨量少,而且河流也不多,那么土壤里更没有水分,要知道水可是个万物之源,没有了水分的供给,你的土壤再厚也是无济于事的,树木的根系在土壤里,吸收不到水分,慢慢的就死掉了

黄土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越往西部降雨量就越少,西部地区也只有200毫米

2、土壤结构不适合植物生长

黄土高坡不长树,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原因,就是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按理来说,只要土壤存得住水,里面有一定的肥力,哪怕是干旱一点,还是能够长出植物来的

但是黄土高原的土壤实在是太糟糕了,非常的松散,粘性又不高,下了一点雨水,也会很快的渗透到地下,根本存不住水,而且这些土壤特别贫瘠,没有什么养分可以供给植物,所以就不长树木了

据说,黄土高原在8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地壳运动,黄土高原被挤高了,海水也退却了,慢慢的形成了如今这番景象

想要长树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那就是水分阳光以及土壤,虽然黄土高坡的降雨量不是十分稀少,但是它的土壤决定着植物的生长

黄土高坡的土壤是借着外力搬运到此形成的,看上去就特别的厚,但是结构太过于松散,根本留不住水分,植物吸收不到,慢慢的就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黄土高原的土壤不像云贵高原的具有粘性,而且密度特别高,下雨的时候能够留住水分,所以到处都是水塘、河流、湖泊,山上也自然长满了树木

黄土高原上的土,因为是被大风从别处吹过来的,所以有很多细小的颗粒组成,密度特别低,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相连,存在着许多的缝隙,就算是雨水充沛也会很快的流失掉,这样的土壤根本不适合树木的生长,同时也是因为土壤太松软,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特别严重的

就算长出来了一棵小树,但是遇到大雨的时候,根系也会被冲裂或者冲走,非常的不稳定,那么树木也不敢在这样的地方生长了

而且因为土壤的结构特别的松软,不下雨又十分干旱,下雨又会造成水土流失,那么也会把土壤里面的养分带走,没有了养分和水分,植物又怎么生长呢?

写在最后

不过也有人认为,黄土高原养殖的家畜太多了,稍微长出了一些草和灌木丛,就会被牛羊吃掉,而且在以前砍伐比较严重,本来之前还有一些树木,就是因为滥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养分也被带走了,到了以后就更难长出树木来了,不过现在黄土高原的生态也得到了改善,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还是能够慢慢恢复的

甘肃地处西北、深居内陆;干旱少雨、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也许是这些原因,甘肃是一个十分低调的省份,人们对其地理环境、 历史 人文缺乏足够的了解,许多人不知道这4个冷知识:

甘肃有66千米长的边境线。 甘肃是我国9个拥有边境线的省份之一,但其边境线长度与内蒙古、新疆、西藏等省区相比较短,且甘肃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狭长的省份,其边境线夹在内蒙古和新疆之间,因此在比例尺较小的地图上不容易发现。

甘肃边境线属于中蒙边境线的一部分,位于甘肃最北部的马鬃山镇,地处内蒙古和新疆之间,南距马鬃山镇政府约100余千米。该区域属于内流区,是甘肃降水最少的区域之一,被大面积的荒漠覆盖,人口十分稀疏,在这里,大自然苍茫、荒凉的一面展露无遗。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 甘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面与青海交界一带为长800千米的祁连山脉。祁连山脉为西北 东南走向,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西缘,三大高原交汇于此。

祁连山脉以北、乌鞘岭以西的区域毗邻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并与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相连。由于东亚季风不能到达该区域,这里因此成为甘肃最干燥的地方之一,是甘肃沙漠、戈壁的主要分布区。

甘肃中部、东部的兰州、定西、平凉和庆阳则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特别是平凉和庆阳,距黄土高原中心部分的陕北高原较近,有着黄土高原常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

甘肃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长江和黄河是我国两大长河,全国有5个省区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甘肃即是其中的一个。黄河干流在青海、四川和甘肃交界的黄河第一湾流经甘南,其流向折向西北进入青海,又自甘肃、青海交界处进入甘肃,向东北流经临夏、兰州、白银,长913千米。除干流外,甘肃还有洮河、渭河、环江、葫芦河等黄河的支流。

秦岭不仅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水岭,还是长江最长支流(汉江),及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的发源地,而甘肃南部的陇南一带属于秦岭的一部分(西秦岭),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白龙江、西汉水、红崖河、长丰河等流经这里。

甘肃地处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过渡地带。 秦岭 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而甘肃最南的文县、康县、武都区等地跨西秦岭南北麓,在气候上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是甘肃气候最湿润的区域之一,分布着甘肃少有的常绿阔叶林,四季比较分明。

由于甘肃大部分区域位于秦岭以北,在气候、语言、饮食等方面明显属于北方,因此,甘肃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北方省份,而甘肃位于秦岭以南,气候偏南方的区域由于面积较小,因此变得少有人知。

甘肃是我国南北跨度和东西跨度最大的省区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既有终年严寒的雪山,也有荒无人烟的沙漠、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碧万顷的草原,还有武威、张掖、敦煌、天水4个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

首先是土壤的问题。

树木能否存活,关键是看树根是否能稳固在结实的土壤中。而甘肃的黄土看似厚实,实则很松软,栽下树木后,不利于稳固树根,无法支撑树木直立。

大家知道,一般的土壤都是由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简单地说:岩石风化后的疏松碎屑物质,随着时间的流逝,微生物在土壤里繁衍生息,使土壤有了一定的肥力!

那黄土高原的土是怎么回事呢?

黄土高原的土是外来的,是风力把西部地区的沙尘吹起来搬运到这里堆积起来的,这里的土壤和一般的不同。

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松散,具有管状孔隙和铅直孔隙,这些非常细的孔称为毛细管,透水性极强。

降雨后,雨水会渗入地层深处,很难在地表蓄水,而生物生长的土层就是地表层,所以即便降雨量很多,但没办法蓄水也生长不出树或者草!

其次是缺水的问题。

黄土高坡缺水有多么严重?据说生活在黄土高坡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澡,出生时、出嫁时以及下葬时。

在严重缺水环境下,人不得不做出妥协,足见人们对水的渴望,这对于我们生活在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山区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正因为黄土中严重缺失水,无法为树木生长提供充足灌溉水源。

而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在烈日的蒸发下,树木叶片仅存的水分很快会被灼烧,而根部在黄土中找不到供给水源,枝叶烧焦之后,只能枯萎。

另外就是生态环境的原因。

黄土在夏季的时候还好,受到大西洋等的影响,气温高,降雨量又多,水量和温度都比较适合微生物的繁衍生息,对土壤结构的改善也有好处,增加了肥力。

但是冬季一到,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没有抵御北风的自然屏障,在北风的劲吹之下把土壤结构还有肥力,养料都给破坏了,还给北方地区带来了沙尘暴!

综合以上因素得出,虽然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但就是不长树。

黄土高坡指的是哪里

 黄土高坡即黄土高原,广义上的黄土高原指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的地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