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各个小朝廷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2收藏

南明各个小朝廷简介,第1张

南明各个小朝廷简介我们知道, 明朝是朱元璋在 1368 年建立的, 但是我们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剧中听说: “朱三太子” “朱五太子” 等。 说到了朱三太子, 我们不得不说南明, 那么, 什么是南明呢? 什么是南明?南明就是在明朝灭亡后, 原有明朝的几个贵族王爷在南方相继建立的政权,既互相争夺地盘朱以海简介,又联合作战。 史称“南明” 。 南明有几个朝廷?南明有几个朝廷? 总共有五个。 分别是弘光政权、 隆武政权、 鲁王监国、 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 前后共历 18 年。 南明朝廷简介 弘光政权 崇祯十七年, (1644 年) 五月初三首先建立。 由马士英、 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 年号弘光。 朱由崧, 明神宗之孙, 福王朱常洵之子。 初封德昌王, 进封世子。 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 次年初, 农民军扫荡北方, 朱由崧流亡淮上。 时南京之明残余势力议择君以定南都, 然后挥师北上。 曾出现拥潞王与拥福王之争, 最后马士英恃势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为帝。 马士英等以拥戴有功, 把持朝政, 起用阉党余孽, 贪赃枉法, 与高弘图等东林余党针锋相对。

清顺治二年三月, 宁南侯左良玉称奉太子密诏, 入诛奸臣马士英以清君侧, 起于武昌, 进逼南京。 时清军迅速南下, 连续破徐州, 渡淮河, 兵临扬州城下。 随后, 清军渡长江,克镇江。 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 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 王锋、 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 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 解北京处死。 弘光政权覆灭。 隆武政权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 明福建巡抚张肯堂、 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 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 闰六月二十七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朱以海简介, 以是年为隆武元年。 朱聿键, 朱元璋九世孙, 端王朱硕熿之孙。 崇祯五年嗣立唐王, 九年因率兵勤王擅离南阳获罪, 弘光时获释。 顺治二年五月避乱经杭州, 适南都已亡, 郑鸿逵等迎之入闽。 隆武政权建立之初, 俨然有所作为, 集廷臣议抗清战守。 即位不及半月, 即下诏亲征, 影响颇大。 江浙、 安徽、 江西各地义军纷起, 响应抗清号召。 然而军政大权掌握在地方实力派郑芝龙手里, 隆武本人也为其挟制,实际并无建树。 三年七月, 清军攻下浙东浙南, 即挥师南下。 郑芝龙暗中与清军洽降, 撤兵还安平镇。 福建门户敞开, 清军长驱直入。

隆武帝出奔汀州, 八月二十八日被清军追及擒杀, 隆武政权灭亡。 鲁王政权 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 在浙江余姚、 会稽、 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朱以海, 朱元璋十世孙, 鲁王朱寿镛第五子。 崇祯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鲁王政权建立后, 控制浙东绍兴、 宁波、 温州、 台州等地, 拥有浙中义师及原明总兵方国安、 王之仁部, 且凭借钱塘江天险, 曾汇兵合攻杭州。 但其政权腐败, 热衷于与隆武朝争夺皇统, 势同水火。 顺治三年六月不战而溃, 朱以海出海至舟山。 清军迅速平定浙东, 鲁王大臣张国维、 朱大典、 马士英、 孙嘉绩、 王之仁等先后死, 方国安、 阮大铖等降清。 该政权建立不到一年即告灭亡。 绍武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 大学士苏观生、 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 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 朱聿鐭等皆死。 绍武政权仅存 41 天。 永历政权 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明两广总督丁魁楚、 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 朱由榔, 明神宗之孙, 桂恭王朱常瀛少子。 初封永明王。 为人懦弱寡断, 昏庸无能。 1661 年, 吴三桂率军入缅, 索求桂王, 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 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 7 月, 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桂王死讯, 亦忧愤而死。

一、明朝君主列表

1、

2、

3

二、南明君主列表

1、

2、

3、

扩展资料:

君主资料:

1、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制度,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2、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对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3、朱由崧

朱由崧(1607年—1646年),明朝第十七位皇帝,南明首位君主。明末清初历史上昙花一现的人物。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明光宗朱常洛之侄,福忠王朱常洵庶长子,生母姚氏。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朱由崧生于福王京邸,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其父朱常洵封德昌王,朱由崧受封为福王世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五月,福王朱常洵被杀两年后,崇祯帝下诏令朱由崧袭封福王爵位。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崇祯帝殉国后,同年五月朱由崧被四镇拥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权,在位仅八个月。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兵临江南,南京城门大开,朱由崧逃亡芜湖,后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时年四十岁。

——明朝君主

太祖高帝(朱元璋又名兴宗、重八) ----(1) 丁未 1367

洪武(31) 戊申 1368

惠宗让帝(~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成祖文帝(~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仁宗昭帝(~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宣宗章帝(~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英宗睿帝(~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代宗景帝(~祁钰) 景泰(8) 庚午 1450

英宗睿帝(~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宪宗纯帝(~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孝宗敬帝(~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武宗毅帝(~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世宗肃帝(~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穆宗庄帝(~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神宗显帝(~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光宗贞帝(~常洛) 泰昌(1) 庚申(八) 1620

熹宗悊帝(~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思宗烈帝(~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建文四年,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南明(1644-1663)

安宗(朱由崧)(福王) ----(1) 甲申(五) 1644

弘光(1) 乙酉 1645

监国(王之明) (1) 乙酉 1645

潞王(朱常淓) (1) 乙酉(六) 1645

鲁王(~以海) 庚寅(11) 乙酉(闰六) 1645-1655

绍宗唐王(~聿键) 隆武(2) 乙酉(闰六) 1645-1646

靖江王(~亨嘉) 兴业(1) 乙酉(八) 1645

益王(~慈炲) (1) 乙酉(十) 1645

赵王(~由棪) (1) 丙戌 1646

韩王(~本铉) 定武(18) 丙戌 1646-1663

唐王(~聿[钅粤]) 绍武(1) 丙戌(十一) 1646

桂王(~由榔) ----(1) 丙戌(十一) 1646

永历(15) 丁亥 1647-1661

益王(~由榛) (1) 丁亥 1647

淮王(~常清) 东武(1) 戊子 1648

楚王(~容藩) (1) 己丑 1649

最近很多人在问这个南明有几位皇帝,还有这个南明几位皇帝的结局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也都非常的有意思的,因为南明这个时间点还是有不少人不知道的,但是问题也不大的,下面小编给大家详细的解析和分析下了,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速度看看吧,看看南明的皇帝是个什么情况吧。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北京沦陷后,明朝宗室所建立的一系列明朝政权的统称。10多年的时间里,共出现了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

那么南明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这四位皇帝的结局又分别是如何呢?

崇祯皇帝上吊自尽

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下北京,万念俱灰的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尽,明朝作为全国政权的历史已经算是结束了。

没多久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叛变,投降清朝,引清军入关,清军打败李自成军,迅速占据北京周边地区。

而此时长江以南的的诸多地区还处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一场反清复明的活动正在前赴后继的展开。

1、弘光政权(1644年-1645年)

明朝最初建立时,建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始终有着完整的机构体系。而如今崇祯帝自尽,北京先后成为李自成和清朝的地盘,南京作为陪都,就显得非常重要。成为最重要的政治中心,一场争夺帝位的争斗也在进行。

当时(公元1644年)在淮安避难的明朝宗室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其中朱由崧是神宗皇帝的孙子,和崇祯帝的关系也最近。于是凤阳总督马士英就主张立朱由崧为新君;而朱常淓是神宗皇帝的侄子,血缘关系较为疏远,但比朱由崧贤明,于是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等人主张立朱常淓为新君。最后马士英得到了来自江北总兵的支持,在军队的支持下,朱由崧被拥立,进入南京,先拥有监国一职,同年五月,朱由崧继位称帝,年号弘光。

虽然弘光政权地盘很大,军队很多,但却始终坚持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敌对,当清军和大顺军南下之时,弘光政权两面受敌,处境艰难。

公元1645年,清军将领多尔衮大举南下,进攻江南,而弘光政权内部却矛盾重重,人心浮动,调兵遣将也极为被动,很快,徐州陷落。之后清军迅速进兵,攻下扬州,大肆屠城,南京失去门户,弘光帝出逃但也被俘获,弘光政权建立仅只有一年时间。

1647年,弘光帝朱由崧被押解到北京,后被处死,时年四十岁。在他在位的一年时间里,不修边事、好色荒*,政治腐败,这样的皇帝,是没有办法复兴明朝的。

2、隆武政权(1645年-1646年)

弘光政权覆灭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监国称帝,这就是隆武政权。唐王朱聿键是朱元璋的九世孙,崇祯一朝曾获罪入狱,所以对于民间疾苦比较有深入的了解。

继位之后,迅速调整战略,和农民起义军合作,共同抗击清军。此举让江西、浙江、江西等地的义军纷纷起兵抗清,一时间形势向有利于隆武政权的方向转变。

但各处抗清势力却人心不齐,争相建立自己为正统的政权,相互掣肘,逐渐被清军各个击破。

公元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掳,不屈绝食而死,享年44岁。

和其他的南明皇帝相比,朱聿键是较有作为的一位了,他做出了正确的联合义军共同抗击清军的策略,但由于朝局受到权臣的掣肘,最终不屈而死,也算是实现了属于他的倔强吧。

3、绍武政权(1646年-1646年)

朱聿键死后,他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被大学士苏观生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拥立为帝,年号绍武,这就是绍武政权。

但与此同时,明朝宗室还建立了永历政权,绍武政权和绍武政权明争暗斗,直面清军兵锋的绍武政权在刚建立了的年末就被清军攻灭,朱聿鐭在位仅一个月的时间。

公元1647年,朱聿键自缢而死。享年42岁。

绍武政权是南明诸政权最没有实力也没有存在感的时期,它只是一些忠于明廷的士大夫强行拼凑起来的政权,并没有对明朝的复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4、永历政权(1646年-1662年)

隆武政权覆灭后,在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戴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登基为帝,年号永历,这就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

永历政权倚仗这大西军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的势力,才在西南一隅苟延残喘。但其实永历政权的实际权力始终掌握在权臣手里,朱由榔并没有实权。

公元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朱由榔逃亡缅甸,后清军将领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甸国王只好把朱由榔送给吴三桂,第二年,朱由榔被吴三桂的亲信绞死,终年40岁。

总结:

占据江南大部的弘光政权,却矛盾重重,一年时间就走向了覆灭;隆武帝的雄才大略最后也以无奈告终;而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地域狭小,自保都非常困难,复兴明朝之路,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南明各个小朝廷简介

南明各个小朝廷简介我们知道, 明朝是朱元璋在 1368 年建立的, 但是我们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剧中听说: “朱三太子” “朱五太子”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