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和王铎的书法,两者各有什么特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01浏览:3收藏

米芾和王铎的书法,两者各有什么特点?,第1张

米芾书法快准狠,王铎书法让人感受到意气风发。米芾使用笔的最大特点是“刷”, 米芾书法无需使用侧锋即可进行快速写入。由于侧锋简洁明了,因此可以减少某些笔芯的移动,以达到迅速和刚劲的效果。

1米芾书法的特点

米芾书法有柔有刚,有直有弯,擅长运用正和侧的结合,在文章末尾处戛然而止,就像是被快刀突然切断了一样。字体分明,很容易受到人们的称赞,一洗前朝的书法技巧,让人看了非常的痛快!清高士奇曾经称赞:“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2王铎书法

王铎书法的主要特色是随意但是却很收敛。古时候的人们经常这样说:“纵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若不尽。”王铎就能够很好的达到这样的效果。准确的把握了每一笔的神韵他在书写时,然看起来随心所欲,实际上一笔一划都暗藏玄机。在移动笔时,准确而又随意,达到了意气风发的效果。

3最终评价

王铎的书法相对稳定,带有许多墨水和水印。这是他创作书法的一种表达下笔看起来足够粗,足够坚固。书写时,突出显示中间部分,上下书写时加厚上部。笔触的厚度非常多样,笔触细腻且良好。虽然下笔粗,但是不受约束,可以随意抬起或取出,并且可以自由移动,流动和更改。在一部作品中,有些字体非常稳定,就像厚厚的石头。水平笔和垂直笔经常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上升,因此在笔划的中间,有折叠感和挫折感,墨水槽的突然上升和干枯都容易显得混乱或者左右上下颠倒。但是他的书法可以自由移动并感觉非常顺畅。

王铎草书

王铎的草书造诣比行书更为高,但是保留的作品非常之少。他的草书,有行书的跌宕起伏,挥洒任性。人们都说字如其人,这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吧。他的一生,也可谓历尽磨难了。

王铎草书《杜诗》

从小,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一日三餐都不能定食,有时甚至连粥都喝不起。其实,他的祖父辈里家境还算殷实,也有良田百亩,但是他的祖父跟他的父亲一直渴望仕途,一心扑在考取功名上,但最终都没能成功,也落得家境日益衰败。就连王铎也是三十一岁才中举人。但命途多舛,身处乱世,他做官没多久清兵就入关了,王铎降,最后虽然也在清庭做官,但是被很多百姓唾弃,最后,只能一心寄托在书画上。也让他的书法造诣登峰造极。

王铎的草书以王羲之王献之为基础,又渗入了唐人狂草的书法,还 了黄庭坚等大家的特点,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起笔有力,手笔干脆利落,用墨多变,从起笔时的浓墨重彩一直写到墨干,这起起落落,让人产生很强的节奏感。就看上面这幅《杜诗》,其中的一、三、五行明显用墨比较多,一气呵成之后,到后面的二、四行明显他已将笔墨用尽。

王铎草书代表作品有《唐人诗九首》、《草书诗卷》、《杜甫秋兴》等。虽然不能完全能够领悟其 ,但是我想,在这里也能明白一二吧。

王铎楷书

我个人觉得,王铎的楷书的造诣在他所有的作品中算是比较低的了,比起他的行书和草书,他的楷书,我觉得只能算是一般了。不过对于我们来说,不管如何,他的楷书也是有很多学习之处的。

清代王铎楷书《明肃府本淳化阁帖》

纵观全局,王铎的楷书还是比较方方正正的,但是仔细一看,他的楷书“横”笔并不平整,他的横基本往右边提升,所以往往造成他整个字都有一些倾斜。他的“竖”笔也并不直,有点弯曲,后来网上翻阅资料,原来,这才是楷书的真正写法,之前我们观念上的横平竖直的写法是错误的。

比起他的大气飞扬的行草书,他的楷书就中规中矩很多了。王铎善于临摹,将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相互融通。王铎的大楷跟小楷我个人以为展现除了两张不同的风格,他的大概有些许行草书的影子,大气伟岸,而他的小楷就显得质朴醇厚多了。

王铎楷书的代表作品有《延寿寺碑》,此作也是王铎学习柳体的代表作之一,但是也是流在世上唯一一幅王铎学柳的作品了。此作将柳公权的字临摹的惟妙惟肖,不管是形态还是神韵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另外,他的楷书的代表作有《一觉庵铭》、《明肃府本淳化阁帖》等。

王铎书法特点

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书法作品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王铎字怎么评价

王铎,清朝时期的有名的书画家。他官位做到挺高的位置,但是对于书法的热爱从未减少。他可以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去练习书法,只为在他的书法之中能够更加完美,追求更好,只为精益求精。

王铎书法作品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有一个说法,就是“先王后王”,先王就是著名的书圣王羲之,而和他并名的后王就是王铎。另一个说法,明朝的董其昌他的书法在当时盛行一时,但是王铎则提倡取用法,开创新的书法局面,独树一帜,所以历史上将董其昌和王铎齐名,并称作为“南董北王”。

王铎的书法上是风格多变的,他是一个书法奇才。他的字中,草书是把二王当做宗源,并且学习米芾和颜真卿的一些笔法,所以他的草书字是强劲洒脱的,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人看字也可以看出奔腾之感。王铎的楷书则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但在此中却不乏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笔一划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每一个字都显的很挺拔。王铎的行书里的字体用墨大胆,但是却不失沉稳,让人感觉稳健,一种清风傲骨之气跃然纸上。字体上,王铎的行书纵横曲直,字体总的来说略长,微微会向右边倾斜,结构耐人寻味,巧拙结合。

王铎擅长写诗文,尤其是在书法上有及其卓越的成就,他的字不同的字体会带给别人不同的感觉,时而奔放时而含蓄,所以被世人称作“神笔王铎”。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是明清时期有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及行草书。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第一感觉是乱,不管是他的布局还是字的结构,总感觉乱糟糟的,但是仔细研究,他的楷书苍劲有力,而他的草书又飞扬流转,如行云流水一般。越看越耐看。难怪被世人所称颂。

王铎书法作品赏析

在王铎的作品中,不禁能看出诸如王羲之、王献之、钟繇、颜真卿等前朝的书法大家的影子,但是他的作品又自成一体,将他们书法作品的短处又巧妙的改进,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不知道为何,王铎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他的字非常有力,因为这股力显得他的字更加浑厚与大气。有人说,他的笔力能够抵抗一个鼎,五百年还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王铎的作品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推崇,国外对他的作品也好评如潮,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特别是日本,对王铎评价颇高,称他的书法甚至已经超过了王羲之。当时,中国很多诸如茶叶、工艺品都会运送到海外,王铎的画也在其中,王铎的画也因此被很多国外的人所鉴赏。没想到,国外人还挺喜欢王铎的风格。在日本经常将王铎的作品展出,到了民国时期,王铎的作品也经常拍卖,而且大多能拍卖出一个很高的价格,足以证明王铎的作品的热爱度,著名的“明清调”就是由王铎的作品衍生而来。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铎降清后八、九年时间,书风更趋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书法成了其“贰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怀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祯朝的扛鼎之力和奋发之气,而转为理性和孤冷。

扩展资料:

王铎出身寒微,在河南连年的饥荒和大旱中艰难地活下来,中进士之后与倪元璐、黄道周一起被称作大明王朝的“三株树”,在官场上他当然想一展抱负。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王铎由于救过福王,因此被委以高官。大明朝“三株树”中的那两株,一个抵抗殉国,一个自尽殉节,而王铎选择下跪,这注定了他从此被嫌弃的一生。他所剩下的牌,就只有一笔好字了。能不能凭借艺术完成下半场生命的突围?所幸的是,他做到了。

王铎在入清之后,到其61岁离世,最后7年是他的人生最为空虚、苦闷的时期,但这最后的7年,他在日日呼酒买醉中,竟然创造出中国书法的又一个高峰。

风行雨驰的狂草书法,当然是排遣内心压抑的最好途径,然而王铎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开创出魏晋以来全新的视觉面貌,主要得益于他深厚的书学修养,对书法的深刻理解。他从16岁写《圣教序》开始,一生将“二王”作为摹写对象,并提出了“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的响亮口号。

这个主张针对的,是晚明流行的董其昌式审美。那种流美、清丽的审美风格可以代表大众对于“二王”的认知。而王铎偏偏就要打破这种认知。流美、清丽,是绝大多数人一望而知的“好”,而“二王”草书的“好”,一般人却难以一窥堂奥。

-王铎

人民网-用草书对抗命运无常 王铎的艺术人生

王铎最好的草书字帖

1、王铎行书欣赏最好的书法作品有《书法册页李贺诗四首》,自署书于清顺治四年,即1647年。

2、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 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 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 米芾) 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

3、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 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 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 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的隶、楷、行、草四书均十分出色。其中,他的隶书作品较少,工稳深厚,气息高古。他的小楷出于钟繇,以《拟山园帖》中的《北国学石鼓歌》为代表,点画方切,笔致沉着。

中楷则将颜真卿的结体与柳公权的用笔糅合为一体,清挺瘦硬,而全无赵、董的秀媚之气,代表作有《中香帖》。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 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后,他降清,清授予他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王铎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在以气节自持的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因此,他始终抑郁不乐。入清之后,王铎做了8年的官,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乾隆帝时,朝廷借敕编《四库全书》之际,查毁了王铎的全部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王铎因他在明亡之后降清,在气节上颇多可疵之处,故许多人对他的人品常有微词。但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王铎善于画山水和梅阑竹石,他的画主要继承了五代的靳浩和关同的风格,王铎的作品丘壑高峻,气势雄伟。同时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维的画法,主要以水墨晕染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显得厚实雄伟,生机勃勃。他的山水画景色比较写实,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间,他的山水画是以元人的笔墨技法画出了宋人味道。王铎的人物画极少见,而且画法比较简略,写意。

王氏为姓,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自黄帝子孙而言,王姓有三大系列:其一是子姓之王,出自殷王子比干之后,居于汲郡(河南卫辉)等地;其二是妫姓之王,出自帝舜之后,居于陈留(河南)、北海(山东)等地;其三是姬姓之王,出自周天子之后,又分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裔毕万,封于魏,为晋国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是为王氏,居于京兆(西安)、河间(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王城,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居于太原(山西)、琅琊(山东)、固始(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这一派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属于这一派。所以,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

现存的私修族谱,是自宋代开始按照欧阳修(1007至1072)和苏洵(1009至1066)创立的“欧苏体例”编修的,绝大多数王氏族谱都尊奉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大家族。据统计,在一百个大姓中,王姓家族历代所涌现出的名人总数,居于各姓氏之首。

早在西汉昭宣时期,博士谏大夫、经学名家王吉,就为琅琊王氏的显贵奠定了基业。王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到了西晋,王祥位居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出任宰相,大大提高了琅琊王氏家族的声望。东晋初,由于王导功勋卓著,担任宰相居中秉政,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是琅琊王氏势力达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琅琊王氏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

太原王氏也是特别显赫的。早在北朝以至隋唐时期,太原王氏就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合称天下五大望族。在唐代又有“鈒镂王家”之称。由于太原王氏名声显赫,历史悠久,很多其它支系的王氏后代,也将自己的家世归系于太原王氏之下,以至形成“天下王姓出太原”之说。太原王氏主要有祁县和晋阳两支。王霸长子名殷,后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是为祁县王氏。殷五世孙王允,汉献帝时任司徒、守尚书令。王允兄子王凌,显贵于三国曹魏之时。王玄谟在南朝宋孝武帝时,官至顾命大臣,其后家世相传,显于南朝。在北朝,祁县王氏有历仕西魏、北周以及隋朝的王庆父子,王庆父王因,魏州刺史。王庆,隋上柱国,封平昌郡公。隋代还有著名儒学家王通,唐初有著名文学有王绩、王勃等。太原王氏晋阳支,在东汉灵帝时,王柔、王泽兄弟,分别官至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奠定了晋阳王氏显贵的基业。王柔子王机,仕魏,官至东郡太守;王泽子王昶,仕魏,官至司空。西晋时,王柔之孙王沈,官至司空,封博陵郡公;沈子浚,官至大司马。父子皆登三公之高位。王昶之子王浑,官至司徒。王浑子王济,被晋武帝招为附马,官至骠骑将军。西晋时期是太原王氏晋阳支的黄金时代。东晋时,晋阳王氏依然是名门望族。例如,王述,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王坦之,官至中书令;王蕴,官至尚书左仆射;王国宝,官至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王恭,官至中书令,领太子詹事,诏赠侍中、太保,谥曰忠简,等等。在唐代,太宗时,有宰相王珪;玄宗时,有宰相王晙;代宗时,有宰相王缙;宪宗时,有宰相王涯;文宗时,有宰相王播;僖宗时,有宰相王铎;昭宗时,有宰相王溥。在宋代,有步军副都指挥王信,秘书监王子韶。在明代,有吏部尚书王琼,等等。

开闽王氏,是闽粤、港、台以及海外王氏所共祖的东南巨族。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王审知当权期间,为开发闽地作出了杰出贡献,去世后,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帝,建立闽国,追认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得天下后,十分敬仰王审知的德政,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从此,闽人对王审知更加推崇。不论王氏宗祠还是私人宅第,所悬门灯,都写“开闽第一”。民间崇拜王审知的建筑,犹如雨后春笋,所在多有,视之如神。由福建徙居港、台及及东南亚各地的王氏后裔,都尊奉王审知为他们之先祖。

三槐王氏,是以堂号闻名天下的王氏宗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王氏兴起于唐末五代之世,初居大名府莘县。王彻之子王祐(亦作王祜),字景叔,北宋初,历仕宋太祖,太宗两朝。宋太祖时,王祐任监察御史。太祖委派他查处原大名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事,并许诺事成回朝后升任宰相。王祐经过认真调查后,竟以一家百口担保符彦卿无罪。不料,宋太祖大怒,立即降他为行军司马,安置华州。宋太宗即位后,又重新起用他,并拜他为兵部侍郎。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中华族谱集成》收入具有代表性的王氏族谱二十种,编为二十册,兹简介如下:王氏第一册,收录明嘉靖《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清同治《太原王杨氏支谱》首一卷至九卷。《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十卷首一卷,明王应斗修,嘉靖三十九年(1560)刻本,原装五册。该谱以璧以为一世祖。璧公,字大献,生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出为祁门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为祁门新安王氏始迁祖。璧公乃晋丞相王导之后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孙,人才辈出,徙居他乡。徽州、池州、饶州、九江、安庆等地之王氏名门望族,多属其后裔。江左王氏自导公始,而王导又是琅琊王氏之后裔,所以该谱取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太原王杨氏支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本册收录首一卷及第一至第九卷。该谱由清代王际春等修,同治五年(1866年)敦睦堂刻本,原装二十八册。该谱以富春公为始迁祖。富春公,太原王氏之后裔。隋文帝时,富春公先祖王杰以开国勋封安康侯,赐国姓曰杨,遂称王杨氏。称“王”者,不忘其祖;称“杨”者,不背其君。王杰之十世孙王允,由太原迁居豫章。传至富春公,徙居鄱阳瓦屑霸。富春生昌国,昌国生自戌、得戌,从此鄱阳王杨氏遂分为两支。元末战乱,陈友谅肆毒翻阳,遂渡江来皖(汉置皖县,元改置潜山县,清属安徽安庆府),祖二公徙居潜之东关,祖五公徙居西门,其余侄子兄弟亦相继而来,或分居六皖,或散处邻邦。明嘉靖间,藻公出任江西新奉令,过旧宗庙,携旧谱归,与大仕公始修支谱。其后,康熙、嘉庆、道光、同治间,又多次重修。王杨氏徙潜之后,以忠信仁厚著称,文章之士亦代不乏人,遂为潜之望族。

王氏第二册,接前册收录《太原王杨氏支谱》第十卷至二十五卷及末一卷。

王氏第三册,收录清道光《王氏家谱》六卷、清嘉庆《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乾隆《王氏族谱》二十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道隆、王道彰等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抄本,原装六册。该谱以奎公为一世祖。王奎于元世祖年间由洪洞迁居寿阳上谷村(后改上峪镇),生有三子:长曰义、次曰和、三曰顺。后长子义公复归原郡,和公、顺公世居上谷。历三世而修坟建塔,刻碑立石,世系宗图,俱刻于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始修家谱。道光年间,王道隆、王道彰兄弟复聚宗人,远搜近考,十易寒暑,修成是谱。《洪洞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末各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等编修,嘉庆二年(1797年)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子文公为一世祖。子文公于明初自陕西西安府三原县徙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涧水东南汉太后故里薄村。该谱据旧谱而续修。而旧谱由十世祖维垣公所修,十一世祖懋公增而刊之。王楷苏采辑先人轶事及世系图,参阅史籍加以考订,数易其稿,始成此谱。灵石《王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梦鹏、王中极父子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存厚堂刻本。该谱以诚斋公为一世祖。诚斋公,名实,字诚斋,元仁宗时人。望出太原,世居灵石沟营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1313年)迁本邑静升村。宗支蕃衍,渐成巨族,遂尊诚斋公为一世祖。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三世孙王尔康始修其谱。乾隆十九年十五世孙王梦鹏以康熙本为兰本,编修族谱,并令其子王中极抄录。不幸谱未竣,梦鹏病逝。中极继承父业,详加考订,乾隆五十年刻印问世。从康熙时王尔康始修到乾隆末王中极定稿刻印,历时一百余年。

王氏第四册,收录明天启《王谢世家谱》六册、民国《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一至第十二册。《王谢世家谱》六册,明韩昌箕纂,天启二年(1622年)刻本。该谱以人物传记为主,系据多种史籍辑录而成。王谢两族是六朝时代的名门望族,爵位蝉联,文武相继,东南半壁,力保正始。两家私谱,具存国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牛皋岭下王氏宗谱》二十六册,本册收录第一至十二册。民国王念学等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刻本。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开宗立姓之始祖,以汉五公为牛皋岭下王氏一世祖。明永乐年间,汉五公奉太夫人由梓里迁居牛皋岭,其时此地荒无人烟,不通舟楫。经数代开垦,始成沃土。该谱为第八次续修宗谱。谱序、传记、行述、墓志、祭文、杂记等占了很大部分,资料丰富,内容翔实。

王氏第五册,除收录《牛皋岭下王氏宗谱》第十三至二十六册外,还收录了清宣统《黄县太原王氏族谱》。《黄县太原王氏族谱》六册,清王基鸿、王慕增等修,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原装八册。该谱以二公(失名)为一世祖。二公乃太原王氏后裔,徙居直隶长芦。元朝末年,二公与胞兄大公同迁黄县,后大公怀旧土旋归,二公居黄县创业。二公生敬礼,敬礼生胜,胜生友、信、忠、诚四子。该谱即以友、信、忠、诚为四大支,分别编修。明中叶始修传抄谱,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付梓,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重修。同治间再修中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基鸿等续修,越二年谱成,宣统元年刻印。

王氏第六册,收录清光绪《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道光《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高仓王氏族谱》十卷,清王佐柳、王佐基等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以仕魁公为一世祖。仕魁公乃三槐王氏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唐末宋初时人,历事后晋、后周和北宋。 祜公曾亲植三槐于庭院,象征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为宋真宗时宰相;其孙王素为宋仁宗时工部尚书;其曾孙王巩,文采风流,为时尚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遂作《三槐堂铭》,自此“三槐王氏”,扬名天下。仕魁公生于元末,明洪武时,自江西泰和徙居高仓,其后子繁衍,星居而为五族。清乾隆年间,始草修宗谱,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刻印,光绪时续修,是为刻谱。《开闽忠懿王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六年(1826年)王以镜等修,咸丰六年(1856年)王嵩龄增补、刻印。该谱以王审知为一世祖。王审知,字信通,其先世为琅琊人,系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王审知高祖晔公,因做官徙居光州固始,三传至恁公,生三子,长曰潮、次曰审邽、再次曰审知。唐末,审知公随其兄入闽,他在开发和治理福建期间,贡献突出,被尊为“开闽第一”。其后,审知公子孙先后称闽国皇帝,并追谥审知公为开国之君,故后人尊审知公为开闽王氏之祖。其后裔遍布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成为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影响很大的一个王氏宗族。

王氏第七册,收录清光绪《廷政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庆洪等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昆陵西宅刻本,原装二十七册。该谱以希古公为一世祖。希古公,名贤,字希古。时值元末战乱,隐居不仕。明洪武初,以布衣献太平策,被器重,命入应天府儒学,授安东知县。希古系三槐始祖王祜之后裔。王祜,字景叔,有三子:长曰懿、字文德,知袁州,有政绩;次曰旦,字子明,宋真宗时宰相;三曰旭,字仲明,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旭之后裔随宋高宗南渡,路经常州武进,喜该地民风醇厚,遂定居武进县延政郑墅里。王希古,即旭公之后裔。《延政王氏宗谱》即三槐堂旭公派之宗谱。该谱对三槐名人,记载甚详。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世孙王忱首次编修,其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万历十年(1582年)、崇祯十年(1637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嘉庆十六年(1811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以及光绪十九年,又先后九次重修。该谱保存了历次修谱的珍贵资料。

王氏第八册,收录民国《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清宣统《凤林王氏宗谱》九卷。《暨阳梓里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春校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八册。该谱以混公为暨阳王氏一世祖。混公是世居琅琊历封嘉国公王融之后裔。王融,字子春。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混公官江东大将军,自山阴徙居暨阳,是为暨阳一世祖。混公九世孙文炳,字伍四,宋宝佑进士,任潼州刺史,致仕归家,览胜九江,卜居中段,是为梓里王氏之祖。文炳公兄弟七人,该谱所载仅文炳公和文焴公两派之后裔。《凤林王氏宗谱》十卷,清王宅心、王纲华等修,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原装十册。该谱以彦超公为一世祖。王彦超,其先世为太原人,五代时仕吴越,为越州节度使,封邠国公。因避乱由会稽徙居义乌凤林,世称凤林王氏。彦超公,有三子:长曰棣,次曰标,三曰集。次子标再传而徙居浦江,三子集再传而徙居金华。长子棣居凤林,六传而徙沙溪,十四传至南陵公时,彦超公后裔已析为八派,南陵派为八派之长。南陵公,名炎泽,字威仲,号南陵。仕元,为书院山长,后弃官而归。据沙溪谱系及所辑资料,修为谱图一卷。此即凤林王氏宗谱编修之始。其后,明清西代,多次重修。宣统《凤林王氏宗谱》,集历次修谱之大成,分类甚详,计有谱序类、封诰类、像赞类、祝吊类、铭记类、疏议类、诗赋类、约札类、杂著类、祭产类、墓图类等。

王氏第九册至十三册,收录清光绪《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王承烈、王锡骥等编修,光绪五年(1879年)三槐堂铅印本,原装一二二册。该谱以皋公为一世祖。王皋(1081年—1146年),字子高,宋宰相王旦之曾孙,懿敏公王素之孙,诗人王巩之第四子。世居汴东开封府。建炎初,王皋扈宋高宗南渡有功,拜殿帅府太尉。因与时政不合,遂隐居苏之获扁,是为南迁第一世祖。皋公三子:长曰易,字吾置,袭授殿帅府太尉,徙居昆山沙头,是为东沙王氏始祖,子孙散居海虞、太仓、澄江等处,旧谱称公有启圣开灵之德,耕钓不求闻达,坦然有肥遁之风;次曰铎,字吾伍,官尚书郎,守太傅公遗业,居苏获川,为中沙王氏始祖;三曰胤,亦作允,字吾曾,官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徙居无锡沙头,是为西沙王氏始祖。东沙、中沙、西沙,合称三沙王氏。故该谱名曰《王氏三沙统谱》,亦称《王氏三沙全谱》。该谱始修于咸丰五年(1855年),历时二十余年,光绪五年告成。该谱规模宏大,取材广泛,支系繁多,内容翔实。其要目有谱序、世宝、名贤、凡例、谱跋、像赞、祠堂图、坟图、诰敕、家传、史传、支谱序、支系表、世表总目、支派目录、东沙记派、中沙记派、西沙记派等,其中,载有东沙王氏五十一支,中沙王氏二十七支,西沙王氏一百五十二支。

王氏第十四至十五册,收录民国《润东苦竹王氏族谱》三十二卷,民国初王振泽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宗德堂铅印本,原装三十二册。该谱以六一公为润东苦竹一世祖。六一公,乃唐末王璧(字大献)之十世孙。王璧世居徽州祁门苦竹港,迄宋高宗南渡,六一公迁居京江润东,但仍用旧居原名苦竹,是为润东苦竹王氏一世祖。该谱以周灵王太子晋,为王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自晋公至五十六世以上即六一公以上,列为外纪,并有世系图及谱传;自六一公始,列为内纪。其后,子孙繁衍,支派增多,遂以“勤学扬名力田务本”八字分为八派,各题一字,记载宗谱,世系分明,序次井然。第十四册收录卷之一至卷之十五,第十五册收录卷之十六至三十二。

王氏第十六册及第十七册前部,收录清宣统题名《太原家谱》实为《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末各一卷,清末王熙桂、叶耀元等修,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原装三十册。该谱以百八公为洞庭王氏一世祖。宋高宗南渡,百八公卜居洞庭东山,是为洞庭王氏始祖。溯其渊源,乃太原王氏后裔,故谱名曰《太原家谱》。百八公十传至王鏊。王鏊(1450—1524年),字济之,明成化进士,正德初,官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刘瑾用事,大学士焦芳趋附,乃去官。家居十四年,廷臣交荐不起。博学有识,尚经术,文章明畅,使弘治、正德向文体为之一变。嘉靖三年(1542年)卒,赠太傅,谥文恪。其父名琬,字朝用,官湖广光化县尹,始倡修其家谱,王鏊继之。《洞庭王氏家谱》,即是王氏鏊之后裔以王鏊为轴心编修的,王鏊之曾祖伯英、祖父惟道、父亲朝用,皆以王鏊显贵赠光禄大夫、柱国、少傅等头衔。清末东阁大学士陆润庠,还为该谱撰序。第十六册收录该谱卷首及卷一至卷十七,第十七收录卷十八至卷二十八及卷末。

王氏第十七册后半部,收录民国《晋陵夹城王氏五修宗谱》八卷,民国王家璞、黄绮等同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继序堂刻本,原装六册。该谱以东岭公为一世祖,东岭公,名有亨,字世伯,号东岭,宋高宗南渡,东岭公徙居常州,是为迁常始祖。东岭公十三传,至思莱公。思莱公,名准,字思莱,由垂虹徙居东郊之夹城,是为迁夹城之祖。思莱公有三子:长曰模,次曰柬,三曰棠,是为夹城王氏之三派。其后,又以居地分为五大支:即后卷、下塘、上塘、前卷、杏圩,该谱即是按此五大支编修的。该谱卷一为谱序,卷二为始迁祖世系图、表,卷三为后卷世系图、表,卷四为下塘世系图、表及上塘世系图、表,卷五为前卷世系图、表,卷六为杏圩世系图、表,卷七为祠事志,卷八为杂录。层次分明,纲目清晰。

王氏第十八册,收录民国《双杉王氏支谱》二十卷,民国王申农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孝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六册。该谱以双杉公为婺邑王氏一世祖。双杉公,名瑜,字信之,号双杉居士,唐左散骑常侍、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之孙,郎中知制诰贞公之子,双杉公自幼从祖父宦游江南,与江南诗人结为社友。唐末,双杉公由宣州徙居婺邑,是为迁婺始祖。双杉公四传,分为四派,其后又各分为若干支。该谱按世系,分支派进行编修。卷一为序和凡例,卷二为始祖迁婺本末,卷三为世派祖源及一世至二十世,卷四为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卷五、卷六、卷七、卷八,为二十六世至三十世,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为三十一世至三十五世,卷十五为三十六世至四十世,卷十六为祠规,卷十七为文汇总览,卷十八为敕谕,卷十九为像赞、神道碑、墓志铭等,卷二十为茔墓图等。

王氏第十九册及二十册前部,收录清光绪《留田王氏五修族谱》三十四卷,清王序畲、王序敏等修,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原装三十四册。该谱以子名公为中湘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名祥,字子名,吉安府太和县人。明洪武间,徙居湖广长沙府湘潭留田,是为留田王氏始祖。子名公有一子,名俊,字远万。俊生四子:长曰景铭,做官四川,遂徙居四川;次曰景章,字明表,居留田;三曰景春,徙居南京;四曰景华,字祝康,居留田。留田王氏,实系景章、景华两房之后裔。五世之后,生齿曰繁,人才辈出,成为湘潭之望族。该谱卷一为序、目录、条例、宗祠图、留田全图、燕子巌图、寿考、科名、义举、庙宇等,卷二为溯源记及一至十二派齿录,卷三至卷三十三,为十二世以下各房世系齿录,卷三十四为宗祠、契据、跋。

王氏第二十册之后半部,收录民国《王氏宗谱》七卷首三卷,民国王家宾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槐堂刻本,原装十册。该谱传宗公为一世祖。王传宗,三槐堂王氏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末战乱,传宗公由江西迁楚北汉川,是为楚北汉川三槐王一世祖。传宗公有三子:长曰瀛洲,次曰洋宝,三曰允槐。洋宝居官湖广,居兴家村;瀛洲徙居养鱼铺;允槐徙居曾家泾,鼎足分居。其后,子孙蕃衍,支派日多。瀛洲公后裔由养鱼铺有迁赵家山者,有迁前河岭者,有迁小湾与喝城者,此即大房之分支;洋宝公后裔有迁郭家岭者,有迁三屋湾者;有迁七屋湾与涢口者,此即二房之分支;允槐公后裔历十四传自恩公分支,迁居高岭村。该谱卷首又分上中下三部分,备载谱序、凡例、宗约、宗派、家传、修祠、纂谱、服制、艺文等项,卷一至卷七,备载各房世系。

信息来源:三槐王氏网 作者:林丽

登录 三槐王氏网 可查看更多详细资料。

王铎书法欣赏

王铎是明清时期有名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及行草书。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第一感觉是乱,不管是他的布局还是字的结构,总感觉乱糟糟的,但是仔细研究,他的楷书苍劲有力,而他的草书又飞扬流转,如行云流水一般。越看越耐看。难怪被世人所称颂。

王铎书法作品赏析

在王铎的作品中,不禁能看出诸如王羲之、王献之、钟繇、颜真卿等前朝的书法大家的影子,但是他的作品又自成一体,将他们书法作品的短处又巧妙的改进,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不知道为何,王铎虽然是一介文人,但是他的字非常有力,因为这股力显得他的字更加浑厚与大气。有人说,他的笔力能够抵抗一个鼎,五百年还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王铎的作品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推崇,国外对他的作品也好评如潮,诸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特别是日本,对王铎评价颇高,称他的书法甚至已经超过了王羲之。当时,中国很多诸如茶叶、工艺品都会运送到海外,王铎的画也在其中,王铎的画也因此被很多国外的人所鉴赏。没想到,国外人还挺喜欢王铎的风格。在日本经常将王铎的作品展出,到了民国时期,王铎的作品也经常拍卖,而且大多能拍卖出一个很高的价格,足以证明王铎的作品的热爱度,著名的“明清调”就是由王铎的作品衍生而来。

王铎拟山园帖

王铎是清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自小家境贫寒,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后来在自己的努力之下,走上了仕途之路。他的行书草书楷书,可以说是各具特色,而且备受世人的追捧。在动荡的时局下,王铎的官位最高做到了礼部尚书的高官,但是即使他的官职已经如此之高,也无法减少他对书法的强烈热爱之情。

王铎《拟山园帖》

在王铎众多作品之中,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拟山园帖》。《拟山园帖》一共有十卷,属于个人从帖。它是王铎晚年的时候 各书法家临摹当中的一些精选和王铎自己本身的一些优秀的篇章 在这部作品之中。所以这部作品集结了许多人的智慧与精华,很是珍贵。王铎花了4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了个巨作,大多是用行书书写而成,一般是临摹古迹。王铎的儿子把作品刻在园中,以帖传名,整整经历了3个世纪那么久。《拟山园帖》一经问世,就被世人所惊叹,视作珍宝般对待它。

所以王铎在今天可以获得这么多赞誉,甚至获得了“笔神”这么高的赞美,除了他本身拥有的高超的天分,还有他对书法这么多年来刻苦的不断练习和强烈的热爱之情。王铎对于书法上的刻苦程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他很长一段时间一天天坚持临摹碑帖字帖,一日又一日,从来没有间断,如此的坚持和刻苦才有了今天在书法界如此之高的地位。

王铎书法特点

王铎,清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论在当时还是如今,都是被大家视作珍宝的。而且尽管他在仕途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他依旧没有放下对书法的热爱,一直潜心练习,从未松懈。这也就是王铎书法水平愈加高超的原因。

王铎书法作品

王铎的传世墨宝无论是数量,还是类别都是比较多的,像什么题词和法帖都是有一直流传下来的,比如《清史稿》和《拟山园帖》都是很有名气的在书法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做“先王后王”,先王指的是王羲之,而后王则是指的就是王铎,这是多么高的历史评价。

王铎的楷书之中,他的小楷体现着淳厚又有高古的感觉,而大楷则充满了强劲刚毅的感觉。字体上严肃中却不失典雅的气质。每一笔一划都强劲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气势扑面而来,每一个字之间整体之间虽然聚集的靠近,但是并不显得杂乱无章,是仅仅有条,让人赏心悦目。对于行书上,王铎用笔沉着又痛快,笔触线条流畅又充满了跳跃感,文字在他的笔下在纸上疾骋。在用墨的方法上,王铎用墨可以用大胆来形容,让人感觉酣畅淋漓,而且文字之间过度很是自然。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

王铎草书

王铎的草书早年是受“二王”的较多影响,笔势总而言之还是比较温和的。但是王铎在中年时,学习了米芾了之后,他书写草书的笔势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王铎草书作品

第一点,王铎草书的笔法对于方折出大大的增多,是在米芾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维感悟和改变,似运用有显夸张,却又有激荡跳跃之感,字看上去很是有劲挺拔。第二点是王铎草书的起笔时夸张,落笔的时候是学习米芾,但又不完全相同,他是落笔时成点和反毫平铺的守法。而且王铎草书的书写笔画是很挺拔的,给人一种精气神。

王铎草书的书写的行笔的速度是有节奏的,因为行笔速度快,所以节奏明显。文字线条的粗细变化随着节奏呈现一种渐变的方法,没有其他一丝一毫其他多余的动作,显得干脆利落。他的草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他的手笔,并不是做作的刻意为之,而都是顺势全部送出,速度快,节奏感强。王铎的节奏感还体现在对一些线条的组合之中,“遇顿起笔,轻轻收笔,再书顿又起笔,最后轻之收笔”。而且,对于王铎草书的字体的大小上和墨的颜色的浓淡也是有体现了一些节奏感的变化。

在王铎草书的结构中,整体上字体是倾斜状的,文字的左边部分是向左边倾斜,右边部分的是向右边倾斜,由此形成了一种上开下合的结构形态。结构上疏密有度,线条收放张弛有度。

王铎行书

从小,王铎就模仿大家的作品,特别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他前期的作品时常能见到“二王”的影子,他四十岁之后,又受到了书法家米芾的影响,笔风开始转变,再加上他一直学习其他书家的作品,将各中要道融会贯通,加上其一心研究书法,又有跟其他人更多的经历,他的作品收放自如、笔力苍劲、雄伟开拓,形成了鲜明的书风,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王铎行书李贺诗帖

王铎行书的高超之处在于它的线条,王铎行书的线条多变又丰富,用笔也不拘泥于一二,好像一个矛盾体,既豪放又谨慎,既雄壮又委婉,既痛快又阴沉,让人难以捉摸。他用墨也不均匀,有时非常粗壮浓厚,浓厚的甚至分不清具体的比划,时而又清淡枯燥,但是两者转换又非常自然。看上面这幅《李贺诗贴》,“病”“长”“尊”等字非常浓墨重彩,但是写“客”“孙”等字的时候明显笔墨就清淡的多了。有人会误以为这是王铎没有调节好笔墨的缘故吧。看他的字好像在看一副画,特别是他的点勾,非常生动自然。不管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的字,大多是倾斜的,常往右倾斜,左右结构的字也通常一高一低错落开来,所以第一眼看到他的字很多人才会有乱的感觉吧。

王铎行书代表作品有《行书卷》、《拟山园帖》等。

米芾和王铎的书法,两者各有什么特点?

米芾书法快准狠,王铎书法让人感受到意气风发。米芾使用笔的最大特点是“刷”, 米芾书法无需使用侧锋即可进行快速写入。由于侧锋简洁明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