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龙陵是如何摘"贫困帽"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云南龙陵是如何摘

云南龙陵:国家贫困县这样摘“穷帽”。

发展产业 

7月12日消息,今年5月初,一场决胜脱贫攻坚的誓师大会在云南小城龙陵召开。县里下了军令状,“一把手”带头宣了誓,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决战决胜的信心和决心,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将10个乡镇设作10个“战区”攻坚拔寨。从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人居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啃下“硬骨头”,誓要摘“穷帽”。

入户宣传

驻村“三同”解民忧

这天的雨刚停,县委派驻木城乡乌木寨村参与扶贫的第一书记王坚就来到建档立卡户杨双凤家,与其他扶贫队员一起,忙着张罗起装修的事。为了改善杨双凤家的居住环境,王坚想办法筹集了5000元资金,用于帮助杨双凤家改造一新。这头还在忙,那头又接到了烤烟种植户何茂生的电话:“这几天采收烟叶,人手不够,你们能不能来帮下忙?”二话不说,王坚带着驻村队员就上。从今年2月底开始,王坚和其他同事们就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一脚泥巴一脚汗水”成常态。通过补短板、找产业,激发大家的脱贫内生动力,他说:“我们帮助一把,群众努力一把,脱贫指日可待。”

为确保脱贫不漏一村一寨、一户一人,龙陵县共派出了6500余名像王坚一样的干部,分批次到挂钩村与帮扶户家中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活动,访“穷亲”、察民情、听民声、排民忧、解民难。“群众盼什么,干部就干什么;老百姓难在哪里,干部就帮到哪里。” 县委宣传部扶贫干部董继荣说到。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朝夕相处的帮扶模式锻炼了干部队伍,还解决了群众难题。前不久,同在木城乡的帮扶干部黄国建在走访贫困户余祖林家时,发现70多岁的余祖林腹痛难忍,便马上带着老人驱车三个多小时赶往医院检查。在医院里,黄国建扶着老人穿梭于各个科室进行挂号、检查和诊治,还缴纳了两千块钱的住院押金,让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余祖林的儿子接到通知赶到医院后,对黄国建再三感谢:“我常年打工在外,家里有像你这样的‘亲戚’在,我也放心多了。”

萝卜丰收 

党建引领创“奇迹”

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当亲人,才能让扶贫更有温度。龙山镇杨梅山村委会的“蝶变”,更是暖了当地群众心。下辖8个村民小组的杨梅山共有313户1447人,因为地质滑坡隐患,共有104户人家需要搬迁到新建成的放马场安置点。

“不想搬,我们住惯了这里,为什么要搬?”易地搬迁工作伊始,当地村民没一个支持。村委会主任王安林说,前几年,村班子软弱涣散、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怨气大、干群关系也紧张。“群众都不信任你,工作没法开展。”

2017年2月,县委决定下派干部任职,重建班子,党总支书记邵宗智走马上任,可摆在面前的却是五大难题:村“两委”干部不给力,7个小组未通水泥路,8个村小组没有活动场所,104户村民居住地地质灾害频发,群众增收困难。

群众点赞

在摸清问题之后,村“两委”制定了整顿方案,决心重拾群众对村组干部的信心。为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里由党总支牵头组织成立“十人小组”(易地扶贫搬迁联建委员会),由组里的党员带头先建房,带头做群众工作,带头解决问题。村民思想有包袱,党员跟进做工作,村民建房缺木材,党员带头帮运输。有着政策的支持,每户自筹资金不超过一万元即可建设新房。邵宗智筹钱为建档立卡户郭绍文承担一半建房费用;老党员杨正国把自己扎根在搬迁安置点,与搬迁农户“三同”。

“看到党员都在干,我们的群众也很感动。短短的40天内,安置点上就建起了66间木架房,这个全县开建最晚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去年年底前就全部完成了搬迁入住。”龙山镇人大主席李正双说。住上了新房后,村民们不再担心地质滑坡问题。建档立卡户陈国枝在扶持下种起核桃和蔬菜,“老小伙”周朝洪也娶上腾冲媳妇儿,日子过得滋润。

2017年,杨梅山8个村小组结束了不通水泥路的历史,为支持修路,秧草洼6组村民余翠果主动让出自家6亩土地;2017年,村委会建起了为民服务站和村民小组活动场所,8个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现如今的杨梅山村发展起了石斛、茶叶、核桃等特色种养殖产业,并计划通过组织外出务工、发展乡村旅游等不断增加村民收入。

农村道路硬化 

以奖代补“治”懒汉

和杨梅山村一样,位于松山脚下的腊勐镇新和村村民也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中间,“懒汉”番有亮变化最大,密密麻麻的胡茬刮去后,看上去年轻了不少。挂包干部杨兴盛说,新和村地处山区,人多地少,老番和妻子靠种点玉米粮食度日,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加上自身发展动力严重不足,所以“当”上了贫困户。2016年以来,挂钩新和村的保山市教育局和龙陵县委宣传部创新扶贫方式,采取干部职工捐一点,单位经费挤一点,对外再协调一点的方式筹措了70余万元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群众发展产业。

青豌豆种植是村里2012年发展起来的产业,比种玉米划算多了。为了鼓励番有亮种豌豆,村支书杨明刚曾拍板:“种一亩豌豆补助150元,产一担烤烟补助100元,喂一头肥猪补助200元。”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动力的番有亮从信用社贷了款,一边建盖新房,一边发展产业。杨明刚说,这以奖代补可不是“人人有份”,而是遵循“多做多补,少做少补,不做不补”的原则,为的就是克服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改善人居环境 

新和村新河下组建档立卡户杨家强今年又在邻村租下了2亩多的土地,虽然离家有20多公里,但村里的多种多补政策太“诱人”,一笔账细算下来,挣的只会多不会少。“2017年,我把自己的土地和租来的土地全部种上了烤烟和豌豆,收成的47担烤烟,卖了7万多元,还有4700元的补贴款,加上豌豆和打工收入,将近挣了10万元。”“明白人”杨家强说,靠着产业的收入,他家今年建起了230平的两层新房,要是这个以奖代补政策继续搞下去,自己还想扩大种植规模。

“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在村里发放产业补贴的时候,把大伙儿都叫来,如果还有‘懒汉’,就让他们当场看别人拿补贴,自己也红红脸,这招叫做‘激将法’。”杨明刚说,新和村的以奖代补算是走出了一个新模式,村里“能人”越来越多,一天能变一个样。他总结下来说,这叫“群众跟着党员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 。

今年以来,龙陵县已完成368户1523人易地搬迁任务,预计9月底启动危房改造4948户,投入产业扶贫资金4701万元,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551户。到今年6月底,县里挂包单位和干部职工直接投入资金74134万元,引进各类资金和项目支持和参与扶贫,全县6502名干部职工到贫困户家中“三同”,化解了矛盾纠纷3030起,解决实际问题5521件。全县正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向胜利冲锋。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沦为慰安妇的女性只有少部分能幸存,其余的都惨死了。

01、慰安妇。

慰安妇是日本军队创立一种非人道的制度,这种制度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日军的生理需要,以此来保持日军的战斗力,进而完成侵略整个亚洲的目的。日本在二战时野心非常大,当时日军士兵非常多,而对于士兵来说除了食物这些需要,还有生理需求。

在1888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军军队疯狂扩大,军队扩大了,士兵的生理需求也更多了,所有当时就有幕后黑手发大财,其中不乏是通过买卖人口来的。后来世界对于这种行为进行严厉的评判,这事就没有那么猖狂了,也在这个时候慰安制度出现了。

二战时期,日军先是在上海建立慰安所,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慰安所是干嘛的,日军就以此来欺骗女性。表面上是招工,招什么食堂服务员或者女佣人之类的,那个年代工作并不好找,所以很多人都上当了,进去发现并不是什么当佣人服务员而是慰安妇。

慰安妇的人群都是来自各地的,有的来自日本本土,有的来自朝鲜半岛,有的来自中国,甚至有的还来自东南亚,荷兰。这里有个说法,说日本本土来的慰安妇又叫做女子挺身队,原意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真的龌龊。而且据说慰安妇人数高达几十万。

02、慰安妇的悲惨命运。

慰安妇大部分人都是被哄骗或者被强行抢过去的,这些人的命运都是非常凄惨慰安妇要经过一系列检查才可以被关进“牢笼”中假如身体出问题的,那么直接就会被日军残杀。这是因为日军发现当时很多日军都感染性病,得性病死亡的人远超死亡的人。

哪一系列的检查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耻辱的,那些身体没问题的人也无非是从一个地狱走向另一个地狱。她们基本上是十多人被关在一间房子,房子里是不见天日的,环境更是非常的糟糕。

日军对待她们也非常的粗暴,只要生理需求来了就会将她们拉走,完全不顾她们的感觉,也从不考虑她们的身体,在日军眼里她们只是一种工具。据说她们一天遭遇十几次这样非人的遭遇,其中醉酒的日军是让她们最恐惧的,因为一旦被拉出去就意味着死亡。

对于怀孕的女性,他们会将其残忍的杀害。这些女性也是经常吃不饱的,食物有时候是一天一次,有时候两次,完全是看日军心情,水有时候两天才给一次,很多女性都熬不过去死去了。而这些女性最后的命运都非常悲惨。

大部分女性都被日军残杀,一些幸存者得以逃出来,但那段如同地狱般的经历折磨着她们的一生,很多幸存者只要一提起那段往事眼泪就会止不住的流下泪,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她们当时面临着怎样的黑暗,愿世间不要出现这样的事。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杨衮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

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重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

忠孝侯杨渊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

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

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

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化名木易)

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

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

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

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

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杨继业义子,原名杨星)

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郎而死和生前认六郎为兄,佘太君认其为义子,原名任炳,字堂惠)

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

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

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女)

杨延琅(女)

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充广

(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似,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赛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又名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女)(明版杨家将和五虎平南中杨七姐)

(7)敏烈侯七郎杨延嗣之子:杨宗英

(8)八郎杨延顺之子:杨宗连(杨宗德杨宗林)、杨宗飖、杨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银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杨延兴之子:杨宗唐(随父并入杨家)

(10)十郎杨延惠之子:杨宗童(任宝桐其是六朗义子也是佘太君认的义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宝童)

(11)杨宗齐

(11)杨光扆之子:武伯候杨琪

第六代

(1)平南王杨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杨文广、二令公杨文举(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杨金花(女)、杨宣娘(杨文姬)(女)、杨充广、杨文贵、杨文藩(义子,原名杨藩)、杨崇勋、杨文惠(女)

(2)杨宗勉之子:杨文震(杨震)

(3)杨宗唐之子:杨文悦(随父并入杨家)

(4)杨琪之子:杨畋、杨云儿(女)

第七代

(1)太平王少令公杨文广之子:杨怀仁(杨公正)、杨怀兴(杨唐兴)、杨怀恩(杨彩保)、玉面虎太平王杨怀玉(化名:吴玉)、杨邦玉、杨邦仪、杨邦怀、杨闹红(女)、杨满堂(此女将只有传说,北海子风景区号称“甘肃第一园”,其中马踏泉最负盛名,它有宋代杨门女将杨满堂西征的美丽传说)(女)、杨月满(后宋慈云走国全传杨文广二十个月出生的女儿)(女)

(2)杨文震之子:恭武王武安信王武安和王同安郡王殿前都虞侯检校少保杨怀存(杨存中杨沂中杨恭武)、杨怀居(杨居中)、杨怀执(杨执中)、杨怀安(杨安中)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吒风云,而今安在他们是消失在历史中,还是到那里去了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他们的下落。

data-filtered="filtered" 匈奴·塞外昭君

 首先说匈奴,匈奴崛起於河套阴山一带,从战国以来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万,威胁秦汉帝国的北边,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为防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秦汉帝国倾全国之力,软硬兼施,或和亲通好,或通西域断其右臂,或采主动攻击,深入大漠;终於大大削弱匈奴势力。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降汉朝 ,二十多万众被安置於今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为汉帝国守边。东汉后期,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与 杂居曹魏时代,匈奴部众被编入郡县户籍,与 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融入汉族之中。

  五胡乱华时,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领袖刘渊,从他用 的姓姓「刘」、命国号「汉」,可见他已以汉族自居北匈奴则在汉帝国军队的攻击下,一部分由北单于带领,西迁至伊犁一带,再向西迁至东欧,就是四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匈人(Huns)的祖先,他们在多瑙河中游建立匈奴王国,其王阿提拉(Attila)号称「上帝之鞭」,曾挥军进攻罗马。这一支匈奴人后来融入匈牙利一带的土著之中。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据估计约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则加入新兴的鲜卑,成为鲜卑族的成员。

 总之,匈奴族,南迁的与 杂居,加入汉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鲜卑,西迁的成为东欧民族的一份子,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代匈奴而起的漠北民族是鲜卑,鲜卑族兴起於今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区,后来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他们接受汉帝国的招抚,合力攻击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迁,鲜卑代之而起,吸纳匈奴余众,主宰北方大草原,进而入居辽西,并进入关中,於淝水之战后,建立政权,成为五胡十六国的主要成员。进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带为基地,统一华北,建立北魏王朝。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下,禁胡服,断北语,在朝廷上限用汉语,改姓氏,如拓拔氏改姓元氏、独孤改姓刘、步六孤改姓陆、丘穆陵改姓穆;於是内迁中原的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隋唐以后,鲜卑族遂消失在汉族之中,不再是一个民族实体了。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统治北方草原的民族,在西元402年建立柔然汗国,吸纳在大漠南北残存的匈奴、鲜卑等族,成为长城以南的北魏政权之主要威胁,经常南下攻掠。到了西元555年,柔然为新兴的突厥族所败,汗国覆亡,迁入中原的族人同化於汉族,残存於漠北的则融入突厥。

 柔然灭亡后,北方大草原先后为属於突厥语族的突厥、铁勒、回纥所控制。突厥原住於阿尔泰山南麓,是匈奴的后裔,传说其始祖与狼交合,生十子,以狼为崇拜的图腾。突厥原臣服於柔然,西元六世纪中叶,击败柔然,占领漠北草原与准噶尔盆地。势力最盛时,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中亚咸海,北抵贝加尔湖,威胁隋唐帝国。西元583年分裂为东西突厥,东突厥控制漠北草原,西元630年为唐帝国所灭。突厥控制阿尔泰山以西,於西元659年也被唐所灭。东突厥族众降唐,被安置在今鄂尔多斯草原。虽曾一度再兴,在漠北重建汗庭,但不久为回纥所灭,族众纷纷降唐,定居於内地。安史之乱时, 军与叛军中,均有不少突厥人,他们后来都融入汉族之中,他们分别改姓浑、张、薛与 无异。

data-filtered="filtered" 突厥人

 西突厥也有降唐迁入中原的,其中一支沙陀部被安置在今口北的盐州,与散处在关中的沙陀人结合,迁到山西太原一带,为唐朝征伐方镇,屡立战功。沙陀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建立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与北汉国,盛极一时。传说中的「十三太保」就是沙陀人。突厥亡后,族众除融入汉族外,一部分归附回纥,成为回纥族;一部分西迁至今阿富汗,在中亚建立塞尔柱突厥王朝及奥斯曼突厥王朝。

data-filtered="filtered" 郭子仪单骑赴回纥图

 回纥原是漠北铁勒族的一个部落,受突厥的统治,后来乘突厥衰败之际兴起,於西元745年灭突厥,建立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的回纥汗国。过去其他北方民族如匈奴、柔然、突厥均与中原王朝对立,相互攻战,回纥则与唐帝国保持友好关系,唐朝三次将公主嫁给回纥的可汗,并且在唐朝「联回(纥)抗吐(蕃)」的政策下,回纥出兵助唐朝平安史之乱,共同 吐蕃的扩张。

 回纥汗国后期,内乱不断,汗庭於西元840年为黠戛斯攻破,族众主要部分南迁至山西北部,融入汉族之中。其他一部分在草原中,融入室韦部落中,后来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西迁入今新疆与甘肃河西。在河西的回纥为西夏所败,但余众仍留居河西,明代称为撒里畏 ,今日称为裕固族;留在新疆的回纥在五代之际建立喀喇汗王朝,势力及於准噶尔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其族众后裔成为今日 儿族的主要成员。

data-filtered="filtered" 契丹人

 契丹起於今内蒙古东边的老哈河流域,唐朝在此设松漠都督府。他们乘回纥衰败而起,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於西元916年称帝,东灭渤海国,西服回纥,北臣室韦,南入长城,建立辽朝,就是「杨家将」与小说《天龙八部》故事中的契丹王朝。

 西元1125年,辽为女真所灭,契丹人成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称大贺氏的契丹人徙居呼伦贝尔,又称为达呼尔,后来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汉姓,老国代胡格金台即达呼尔遗族。另一部分契丹人则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为蒙古灭亡之后,这一支契丹人也融入蒙古族。有一部分契丹人随蒙古大军南征云南大理国,后来落籍於大理施甸、保山、腾冲、永德、龙陵、西双版纳等地,现有十五万人,以姓阿、莽、蒋为多,有些人家至今仍供奉耶律氏牌位,甚至还有一部分从云南搬迁到台湾的。元朝灭金之后,金统治下的契丹人,被元朝列为「 」与汉族杂居,融入汉族。来台的契丹后代可考的,以吴、张、何、陶、白、黄、贺、胡、金为显族。

data-filtered="filtered" 女真

 女真族分布於今西伯利亚东部,库页岛、伯力、黑龙江一带,南到今东北松花江、牡丹江。渤海国强盛时统一了女真。辽朝成立时,臣服於契丹。辽人灭渤海国,将渤海人迁到辽东,一部分渤海人或逃至高丽,或逃入汉地。女真人遂迁至渤海故地,其分布遂扩至今辽宁南部。女真后来联宋灭辽,然后入侵中原,攻入开封,俘虏徽、钦二帝,中原尽入女真金朝版图;女真乃移徙大批女真人、契丹人、奚人於中原。这些移入中原的族众,在金亡於蒙古的元朝之后,均被视为「 」,与 杂居,迅速汉化而成为 。

 据估计,当时居住在中原的女真人约有二百万。至於留在东北约也有二百万的女真人,元亡之后,明朝设卫所羁糜统治,女真人再次崛起之后,改称满洲。而居於内蒙的四十万女真人则归附蒙古,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后,有居住汉地的女真部族归附,明 将其部分领袖留住首都,而将其部众充军,连同家小散处於全国各地的卫所,与汉族杂居,甚至改用汉姓,融入汉族。闽南的粘氏宗族即为女真人,根据他们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女真名将俘虏徽、钦二帝的粘罕(完颜宗翰)之后,其第六世曾协助元丞相耶律楚材,在元朝任官。第八世迁居泉州晋江,清代中期族人有移居台湾的,今日多住在南投、彰化一带,彰化福兴乡滨海地区旧称粘厝庄的地方,是粘姓居民最多的聚落。

 清军入关之后,满人逐渐汉化,且因八旗驻防全国各地的制度,使满人分散在全国各地,久而久之遂融入当地。民国成立之后,满人多隐蔽身分,改用汉姓,或姓金,或姓罗,一部分避免受到迫害而报汉族。其实他们大多早已不会说满语,不识满文,而使用汉语、汉文,与 无异。只有少数在东北偏远的满族自治县乡村,与迁到新疆驻防的锡伯族人,还说满语,保持满人的生活习惯。

data-filtered="filtered" 羌族碉楼

 至於古老的羌族,原活动於陕西西部、甘肃南部与青海河湟流域一带。东汉时,西羌经常与朝廷发生冲突,是东汉头痛的边患,董卓就是在凉州以平羌乱而兴起的。东汉每次打败羌人,便将他们迁入关中。三国时代,关中羌人已有四、五十万人。五胡十六国时期,羌人还建立后秦政权。他们长期与 杂居,遂融入汉族。但有一部分羌人则与鲜卑人合成吐谷浑人,住居於甘肃、青海一带,信仰佛教。唐代后期,吐谷浑一部分迁至山西北部,融入汉族。其住居於青海的,则融入藏族。

  另外一支党项羌则受吐蕃的压迫,迁至今甘肃、宁夏与陕北一带,逐渐吸收汉族文化,而形成西夏人,建立西夏政权(1032-1227)。敦煌石窟中就有许多西夏的碑刻壁画。西元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之后,族人大部分同化於汉族之中。一部分留居西夏河西故地,今河西走廊一带不少居民是西夏遗民。另一部分西夏人则被安置在河南南部,今南阳、泌阳、信阳、方城一带。还有一部分被迁到河北居庸关与保定一带。居於原地党项羌人则迁到今四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区,明朝在此设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他们融入吐蕃,成为藏族的一部分。如今羌人已不再见於华北、中原,只有在四川西北岷江上游,即九寨沟与成都之间的山区,仍有羌人的聚落。

  总之,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多已在历史中消失,如匈奴、鲜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羌、西夏等族,他们除了极少部分迁徙到境外,如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西突厥迁到中亚之外,主要的部分则因迁入中原,与 杂居,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彼此融合,如匈奴融於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则融入蒙古、女真,渤海则融入女真、高丽,一小部分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则融入吐蕃;甚至还进一步抟成新民族,如回纥演变成今日 尔族,女真族演变成今日的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 演变成今日的蒙古族。

 如此看来,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虽已消失,但由於互相融合互相吸纳的结果,你中有我,最后融合到各现代民族中。

云南龙陵是如何摘"贫困帽"的?

云南龙陵:国家贫困县这样摘“穷帽”。发展产业 7月12日消息,今年5月初,一场决胜脱贫攻坚的誓师大会在云南小城龙陵召开。县里下了军令状...
点击下载
上一篇:肖氏家谱字辈排序下一篇:家谱家风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