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乐器中,你觉得唢呐和二胡哪个更接地气?
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
按理来讲,这个题目是不成立的,每个人对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件乐器也都以独特的气质和风格而存在,尤其是唢呐和二胡,在百姓中的受欢迎程度似乎相持不下。但如果真要选一个,我还是选择二胡。
从音色来讲,唢呐有中国人喜欢的霸气,每次听唢呐都有为之振奋的感觉,唢呐的感染力在一众民族乐器中当属最有力量的。不论是悲伤的曲调,亦或是欢快的旋律,都有一种豪放在其中氤氲升腾。
而二胡却有一种悲凉、沉郁的气质外显出来。欧阳修曾作有一首关于二胡的前身——“奚琴”的诗作《试院闻奚琴作》,当中有两句描写得很生动,“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本意为乐,无奈泪落。
实际上,唢呐与二胡本都是外域的乐器,随着丝绸之路漂泊而来。不同的音色所塑造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质,而且是非中国的气质。要论起中国最传统、最根本的音乐还是古琴音乐。但包容的中国人并不偏颇,也不在这种事情上拿出所谓的“原则”和“传统”来对待外来的音乐。
百姓喜欢它们,于是,唢呐和二胡迅速在中国扎下了根,千百年来与中国人的灵肉盘根错节,似乎一提起这两件乐器来觉得这就是自己的东西。
它们扎根在黄土地上,扎根在中国人的一生里。对中国人来讲,每一个重大的人生仪式都不能脱离音乐,而中国人的音乐也早已经不能脱离二胡和唢呐了。
很多人觉得唢呐更接地气一些,因为它似乎跟所谓的大雅之堂没有太多的联系,它往往更能作用于狂欢的人群,而不局限于打动某一颗孤寂的心。但我个人觉得,这种音乐似乎欠缺了一些内在和细腻的部分,大家一阵热闹之后各自散去,回想起来只有震撼,其他的内容乏善可陈。
而我,因为同样的原因,只觉得二胡才是最接地气的乐器。
其实,到底怎么才算接地气?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觉得,能照顾到每一个个体的感受、能抚慰每一颗心的乐器,才算是接地气的吧。
二胡因着自身的特殊性,特别是受发声体结构的限制,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二胡往往只能用作自娱。即便是在音乐厅里的二胡声,带给每一位观众的也都是不同的感受。而唢呐似乎没能给我这样的感受。
也正是这自娱的特性,使得每个聆听者的心都能在悠扬的二胡声中释放,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内心最自在的那一部分。
唢呐是一种木制的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据记载,唢呐在清朝便很流行,民间音乐活动在官方书籍中一直较少受到重视。 但是众所周知,清代唢呐音乐的繁荣是宫廷音乐无法企及的。 民间婚姻,丧葬,婚姻,节日,歌剧,歌舞等表演艺术都是使用唢呐的地方。 唢呐成长在在民间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蓬勃发展,并成为民间鼓乐中的后起之秀。唢呐的优点如下。
首先,唢呐的冲击力强。唢呐在乐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仅在管弦乐队中使用,在独奏舞台上的演奏和伴奏也熠熠生辉。随加键唢呐的投入使用后,唢呐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表演者正在演奏把唢呐扩展到世界上各个国家。 唢呐从国内到国际,影响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加深。以唢呐为主要乐器新民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适应新环境的产物,融入时尚元素和现代舞蹈技术,听觉和视觉影响大大增强,赢得了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
其次,唢呐是文化和语言的传承,是一代代人的纽带。音乐风格是某种历史和社会的产物,长期以来受民俗,当地语言,地理性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气质,修养和审美观点的影响,人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欣赏,就比如现在的唢呐艺术,河南语调丰富,听起来委婉,山东语调更加俏皮。 山西语调很高听起来很简单,好像大多数当地人都很固执。
中国当代呐艺术经历了不同的风风雨雨之后,以表演,专业教育,音乐和专着创作,记谱的形式样式的创新已取得重大突破。 唢呐逐渐从民间,中国进入高等音乐学校,步入国际舞台,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界面前。
导致曾经倍受欢迎的唢呐匠地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子音乐和歌舞团的普及。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乐器之一,其实唢呐却并非起源中国,而是从波斯、阿拉伯一待传过来的。古代波斯语Surnā,音译过来就是唢呐,在古代还曾被译做销呐、唢奈、苏尔奈等名字。
唢呐在三国时期由波斯一带传入新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唢呐都是销声敛迹,直至金元时期,唢呐才逐渐传至中原地区,但依然不是很流行。再明朝时期才开始慢慢普及,民明朝后期,逐渐成为了戏曲音乐的必备乐器之一。是唢呐艺术真正的繁荣时期是清朝时期。
唢呐直到20世纪的上半叶依然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无论是婚丧嫁娶、节庆祭祀,还是歌舞、戏曲表演,统统都是唢呐的用武之地,有其是在白事上,唢呐的地位更是无人代替。
唢呐匠在过去的地位非常之高,一个像样儿的唢呐匠,在十里八村无人不知道、无人不晓。这个职业是所有人都羡慕的一个职业,不仅赚钱,还受人尊敬。当时唢呐技艺是作为一门极高的手艺,在民间流传,匠人们的技艺传男不传女,收徒条件更是严苛至极。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开始流行,民间的红白喜事不再是唢呐的天下,人们纷纷都请流行歌舞团来村子里表演。在流行歌舞团的冲击下,唢呐的市场被无限压缩,直至现在沦为白事配角。
现在,唢呐匠的地位,可以说是从天上,直接掉到了地狱。近年来,推行农村移风易俗政策,号召大家举办红白喜事一切从简,禁止铺张浪费,尤其是办白事,不许搭席设宴、不搞扎彩灵棚,不吹唢呐鼓乐。
在国家的号召下,大部分都是一切从简,虽然还有一部分人雇唢呐鼓乐,但数量和规模上,也远不如从前。唢呐匠的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约束下被无限制压缩,即将面临着失业的风险。现在的年轻一辈,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学习吹唢呐,唢呐匠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从事这个职业。
但是,唢呐做为我国的传统技艺。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有义务和必要把这们传统技艺的样貌为后代保存下来。
其实看到《中国最潮音》这样的节目热播,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国潮音乐的火热,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国民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更自信了。在《中国最潮音》这样的节目中,很多选手都展现了中国的古典乐器。这其中,唢呐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让人印象很深刻。
《中国最潮音》是一档集结了薛之谦、大张伟、毛不易、张靓颖等优秀歌手的原创性音乐节目。节目中,唢呐演奏者石容山与蒋亮等人组成一组,演绎了儿歌串烧《满怀可爱的童年》。在这样的舞台中,石容山很好的将唢呐与其他乐器进行了融合,既推动了现场的快乐氛围,又让整个舞台有一种恢弘大气的感觉;既给到观众强烈的耳膜冲击,又给到观众很强的视觉震撼。其实,唢呐在我国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由于它的发音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又带有刚,所以在许多民间的公开场合,大家都会用唢呐奏音助势。
而除了石容山带着唢呐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以外,他所介绍的郭雅志先生发明的唢呐活芯也是很值得让人关注的。并且石容山使用唢呐演奏爵士乐这样的表现也是音乐上的一个小的创新和突破,值得夸赞。
节目中,荣颖是竹笛演奏者,其实说起荣颖这个名字大家应该不是很熟悉,但是若是说起《虎啸龙吟》大家应该就会有些印象了。没错,荣颖就是《虎啸龙吟》的演奏者。而除此外,尺八神杨博文的表现也是让人赞叹的。在节目中,他多次和钟子齐合作,将电音与尺八之声融合。整个演奏尽显远古的苍凉与恢弘。聆听尺八神杨博文的演奏,你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总的来说,《中国最潮音》这档节目是真的值得一看。继承和创新是时代必经的命题,而这档节目也很好的展现了对于国潮音乐的继承与创新。我也很期待选手们之后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
唢呐不是中国乐器。
一开始唢呐不是中国,它是从波斯传播到了中国。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较大,管身是木制的,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所以也被叫做喇叭。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中伴奏应用,它最大的特色是可以用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一开始唢呐是作为宫廷的乐器使用,经过慢慢的演变之后它成为了民间喜欢的一种乐器。唢呐的穿透力很强,只要唢呐一出现,其他的乐器声音就都听不见了。
唢呐的简单介绍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乐器中,你觉得唢呐和二胡哪个更接地气?
本文2023-10-31 22:06: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2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