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氏-姓郜的名人-郜姓起名字-郜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郜氏-姓郜的名人-郜姓起名字-郜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郡望郜氏望族居京兆。京兆:即首都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郜」源出

郜姓非常纯正,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是黄帝后裔。《通志·氏族略》指出:“周文王子封于郜,子孙以为氏。”《世本》记载:“文王子郜侯之后。”《姓解·三一》、《通志·二六·以国为氏》、《姓氏辨证·三十七》、《姓氏急就篇·下》均有相同的记载:“郜:周文王子郜叔第九。晋有高昌长郜玖。”山东省汶上县《姬氏志》则介绍:“郜姓,系出京兆郡,周文王姬昌第十一子封於京兆郡郜国,后以国为氏。

郜姓始祖

郜侯。郜姓出自周文王。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说,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郜,子孙就以此为氏。而根据《世本》上说,郜姓是周文王之子郜侯的后代。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文王第十一个儿子封于郜,所在地是古代济阴,后来亡国以国为氏,晋有高昌长郜珍。当初的郜国,包括南郜和北郜两个部分。北部在今山东省城武县的东南,南部则在北部之南的二里,在刘邦统一天下后曾被置为郜成县,到了东汉,被并入城武县,直到了今天。郜姓中国人的发祥地就在城武县。望族居于京兆郡,即现在的陕西省西安以东。故郜氏后人奉郜侯为郜姓的始祖。

堂号

"集古堂":清朝郜坦治《春秋》学,以《左氏春秋传》为主,广采杜预和宋、元各家之说,著《春秋集古注》一书。

迁徙分布

郜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郜姓出自姬姓。上古时 《百家姓》候,周武王打败了纣王,建立周朝,于是分封各路诸侯。他将周文王的第十一子,自己的弟弟,封在郜这个地方(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后来,郜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郜氏,成为今天郜姓的最早起源。到了春秋时候,郜国后来被齐国灭掉,但它的国人还是保留了郜姓。春秋时齐、晋二国也有郜城,一在山东长清县境,一在山西浮山县西南,大概是郜人亡国后,其族人所迁之地。郜姓得姓后,最初在受姓之地发展,后来又在京兆、安定等地形成望族,并出现了春秋时宋国大夫郜延年、明代山西参政郜大经等著名人物。如今,郜姓仍是一个分布较广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其中湖北、河南二省的人口占全国郜姓总人口的2/3。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郜姓后裔分布于苏、鲁、豫、皖等地。如今,生活在上海的郜氏,第一批于十九世纪中叶从江苏省江都县樊川镇逃荒流徙至上海、松江、杨思等地,业皮匠,至今已传五世;第二批于民国初年疏浚杨思港时,又有几户郜氏撑小船来此;第三批于淞沪战役时(公元1932年)迁沪定居。先后三批来自一地,都以皮匠为业。

驾车路线:全程约10965公里

起点:成县

1成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西大街行驶60米,右转进入南大街

2) 沿南大街行驶220米,左转进入S205

3) 沿S205行驶390米,直行进入南环西路

2沿南环西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S205

3沿S205行驶213公里,直行进入G316

4沿G316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刘家阳隧道

5沿刘家阳隧道行驶100米,直行进入G316

6沿G316行驶260米,直行进入蚂蝗沟隧道

7沿蚂蝗沟隧道行驶100米,直行进入G316

8沿G316行驶26公里,过左侧的梁家坝,直行进入青河沿隧道

9沿青河沿隧道行驶230米,直行进入G316

10沿G316行驶198公里,直行进入麻沿隧道

11沿麻沿隧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G316

12沿G316行驶126公里,直行进入八盘山隧道

13沿八盘山隧道行驶910米,直行进入G316

14沿G316行驶446公里,直行进入G316

15沿G316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16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88公里,直行进入花牛隧道

17沿花牛隧道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18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50公里,直行进入甘泉隧道

19沿甘泉隧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20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83公里,直行进入街亭温泉隧道

21沿街亭温泉隧道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22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58公里,直行进入康家崖隧道

23沿康家崖隧道行驶80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24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00米,直行进入燕子关隧道

25沿燕子关隧道行驶34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26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牧马滩隧道

27沿牧马滩隧道行驶27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28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400米,直行进入石门隧道

29沿石门隧道行驶20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30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66公里,直行进入秦岭关隧道

31沿秦岭关隧道行驶26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32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210米,直行进入花石山隧道

33沿花石山隧道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34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250米,直行进入小陇山隧道

35沿小陇山隧道行驶39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36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282公里,过李子坪特大桥,直行进入桃花坪隧道

37沿桃花坪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38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95公里,过东岔河特大桥约17公里后,直行进入桃花沟隧道

39沿桃花沟隧道行驶42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40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码头隧道

41沿码头隧道行驶41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42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26公里,直行进入东口隧道

43沿东口隧道行驶94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44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40米,直行进入渭河隧道

45沿渭河隧道行驶66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46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马宗山隧道

47沿马宗山隧道行驶30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48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500米,直行进入老柴窝隧道

49沿老柴窝隧道行驶47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50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920米,直行进入那下湾隧道

51沿那下湾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52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500米,直行进入小节隧道

53沿小节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54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60米,直行进入魏家山隧道

55沿魏家山隧道行驶37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56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石门隧道

57沿石门隧道行驶410米,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58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韩家山隧道

59沿韩家山隧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60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32公里,过坪头互通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霍湾山隧道

61沿霍湾山隧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62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罗家山隧道

63沿罗家山隧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64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49公里,直行进入槐树岭隧道

65沿槐树岭隧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66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32公里,直行进入王家梁隧道

67沿王家梁隧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68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661公里,朝西安绕城/机场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帽耳刘立交

69沿帽耳刘立交行驶12公里,过帽耳刘立交桥约750米后,直行进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

70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59公里,过朱宏路立交,朝泾阳/三原/铜川/G65W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71沿匝道行驶15公里,过吕小寨立交约590米后,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72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1024公里,过常家河特大桥约20公里后,直行进入上官山隧道

73沿上官山隧道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7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360米,直行进入马家梁隧道

75沿马家梁隧道行驶23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76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150米,过贺家沟大桥,直行进入杏树岭隧道

77沿杏树岭隧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78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49公里,直行进入蒿庄梁隧道

79沿蒿庄梁隧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80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406公里,过康崖底大桥约19公里后,直行进入道南隧道

81沿道南隧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82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314公里,直行进入汉寨隧道

83沿汉寨隧道行驶91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8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199公里,直行进入彦麦沟隧道

85沿彦麦沟隧道行驶81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86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羊泉沟隧道

87沿羊泉沟隧道行驶73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88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64公里,直行进入牛武隧道

89沿牛武隧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90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129公里,直行进入山神庙隧道

91沿山神庙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92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64公里,直行进入山狼岔隧道

93沿山狼岔隧道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9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过杜甫川大桥,直行进入新窑沟隧道

95沿新窑沟隧道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96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9公里,过枣园大桥,直行进入枣园隧道

97沿枣园隧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98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906公里,过马路山1号中桥,直行进入马路山隧道

99沿马路山隧道行驶64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

100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1669公里,过小纪汉分离式立交,朝牛家梁/神木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小纪汉立交

101沿小纪汉立交行驶560米,过小纪汉立交约780米后,直行进入榆商高速公路

102沿榆商高速公路行驶875公里,过半切墩大桥,朝神木/店塔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榆商高速公路

103沿榆商高速公路行驶430米,过神木立交约310米后,直行进入榆商高速公路

104神木县内驾车方案

1) 沿榆商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朝神木方向,直行进入榆商高速公路

2) 沿榆商高速公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榆神路

3) 沿榆神路行驶48公里,左转

4) 行驶360米,右转进入麟州街

5) 沿麟州街行驶460米,左转进入人民路

6) 沿人民路行驶330米,右转

7) 行驶100米,左转进入府阳路

8) 沿府阳路行驶,过左侧的恒生国际购物中心约200米后,到达终点

终点:神木县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

乐甲满族乡,什么时候成县了?

辽宁乐甲满族乡过去是在雄岳副督同统下辖,是罗罗屯石德牛录下的一个兵站,清朝时候驻有镶红、镶白两旗的八旗军。也有的是清中期以后跑马分地来落户的闲散苏拉。

这个地区的满族人祖上调编的范围不大,基本上都来自辽阳或沈阳。如果猜测,如果你家是镶白旗,那可能与辽阳的 舒穆录氏 有亲源。但我这里没有书面依据,也只能是猜测。

这个问题,建议你先回乐甲乡老家找本家族同姓同宗的老一代人问问,也许能有收获。

关于家谱这东西,一般是本家族人修编,给家族子孙看的。所以家谱一般不会公开出版,也不会落在外人手里。你家的家谱如果没有在60年代烧掉,那最大可能是在你的同姓宗亲手中,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建议你先回老家寻找。

来[来、徕、郲、逨、赉,读音作lái(ㄌㄞ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舜帝本名虞重华,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就传帝位于大禹。

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虽然西迁,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却滞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迁徙。舜当天子时,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乡。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国,春秋时期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邑(今河南淮阳)。

商王朝统治了大约五个世纪,被周武王姬发所灭。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担任陶正之官。

周武王在灭殷商后,正想寻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邑(今河南淮阳),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以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称陈氏,流传至今。

陈氏的诸多分支,其中有子孙分封在徕邑。徕邑,即今河南省荥阳市,其后裔子孙遂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徕氏,后简化为来氏,再简化为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缔造者大禹之裔孙伎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记载,黄帝第五代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长子启,次子均。启为继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来,伎来生循鞈……

伎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来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王族后裔之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来,系出子姓,殷商之子孙。”

在史籍《史记·殷本纪赞》、《唐书·宰相世系表》等中记载,商王族支孙食采于郲(今山东黄县),建国,其后遂以封地名称“郲”为姓氏。春秋时期,郲国被鲁国所并,其国人因失国而去“邑”,称来氏,再简化称来氏。

相传,商朝的建立者以子为姓,后来进一步分姓命氏,其中的一支便是来姓。另外,在商朝立国期间,有一位出身王族的人被分封于郲(今河南荥阳一带),这位王族的后裔后来以郲为姓,再后来又简写为来,成为来姓人的一支。

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寿县),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

第四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莱侯之后裔,属于以国名因故改姓为氏。

莱侯为商朝末期诸侯,有莱国,营丘(今山东临淄)曾为莱国国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时所争之营丘即此。

在西周初期,原商莱国国都及大片国土被姜太公占领,居莱都为齐国之都,莱夷人不服且争。故《史记》齐世家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讨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其结果,当然争不过有强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

到了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6年),莱国(今山东黄县)被齐侯所彻灭,莱侯之子浮柔跑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东鱼台),因失国而去“艹”部首,作来氏,简化字称来氏。这是来氏受姓一说,《萧山来氏家谱》即持此说。

第五个渊源:源于 ,出自蒙古族札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台吉和札赉的后裔子孙终,有取原部族称谓“札赉特”之“赉”为汉化姓氏者,简笔为“来”,成为 来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来默氏、毛忽来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来默氏,又称林明克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地区)。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满语称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汉姓来氏,亦有改汉姓赵氏者。

②蒙古族毛忽来氏部族,世居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后多冠以汉姓牟氏、来氏、何氏、李氏等。

二、迁徙分布

(部分)来氏受姓源自公元前十六世纪,夏王桀残暴无道,众叛亲离。商汤带领一些诸侯,发兵攻打夏桀。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寿县东南),被商汤军队追赶后俘虏。商汤将夏桀囚禁于南巢的亭山。后夏桀亡,商汤大胜,把山东莱州分封于各诸侯。到了春秋鲁襄公六年,莱国(今山东黄县东)被齐侯所灭。从此即以国为氏,去草为“来”。这是来氏受姓的一说,《来氏家谱》持此说,后二十二世孙来鸿瑨撰《来莱辨》以驳正前说,并称“来氏子姓,系出于郲。”来氏受姓,早于我国宋代的《百家姓》,它虽然被摒于《百家姓》之外,但是来氏后裔遍布世界,许多著名姓氏书都备载来氏渊源。 大量的史料表明,来氏系出于殷人玄鸟之裔,他以王侯将相世系蝉联。同虞帝后裔的姚姓、黄帝后的姜姓、周王后裔的姬姓一样,是我国的华夏族的“子姓”。来氏历经战国、秦朝。齐国时有来章,楚国有来英。西汉时的来歙,因征陇蜀有功,封为征羌侯。三国时的来敏,官典学校尉。来军为羌维参军。隋朝的来护儿官至泉州刺史。唐朝来恒为中黄门侍郎,来济为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宋代有来之邵,字德高,哲宗朝为殿中侍御史。来子时,字以中,绍兴初授袁州通判兼劝农营田事,他的孙子来廷绍,为萧山来氏始祖。来氏南迁萧山定居长河 公元1138年,宋高宗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使南宋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嘉泰二年(1202年),萧山始祖来廷绍,出任绍兴府事。渡西陵时得了急病,未赴任而卒于萧山祗园寺僧舍,葬在萧山湘湖方家坞……(余略,另见下第2楼详细介绍)。来姓望居江都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改吴州为扬州;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平阳郡(三国魏置,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来 歙:字君叔,东汉初将领。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省)人。建武二年(26年),以劝汉中王刘嘉归刘秀之功,拜太中大夫。数次出使陇西,说服隗嚣附汉,因功拜中郎将。八年春,率2000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今陕西省陇县西北)、回中(今甘肃省华亭西南)至略阳(今庄浪西南),斩守将金梁。复坚守数月,抵御隗嚣大军的攻击,在陇西之战中战功卓著。十年秋,统率冯异等五将扫荡隗嚣余党,攻破落门(今武山洛门),灭隗氏割据集团。又率盖延等将击羌人于五溪(今陇西县西),斩首数千,获牛羊万余头。开仓赈饥,安定陇右。十一年六月,与盖延、马成等率军大败公孙述部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今徽县西北)、下辨(今成县西北),正拟乘胜入蜀,被环安遣人刺杀于军中。

来 周:约明万历、崇祯间人。擅画山水,构图简洁,萧疏闲逸,意境清远,墨色秀雅,画风远学宋、元,近学杜琼,受“吴门派”影响。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山水图》轴,金笺,墨笔,纵513厘米,横31厘米,款署:“丁亥春月上浣,为公篪二兄画。来周。”现藏常熟市博物馆。

来护儿:字崇善,隋人大将军。本为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南)人,为东汉中郎将来歙的十八世孙。曾祖来成为北魏新野县侯,后降于梁,迁居广陵,遂以此为家。祖父来嶷,历任步兵校尉、秦郡太守、长宁县侯。父亲来法敏,为陈朝海陵令。来护儿年幼而孤,这世母吴氏收养。吴氏对来护儿抚养教育,待其甚好。来护儿“幼而卓诡,好立奇节”,初读《诗经》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羔裘豹饰,孔武有力”时。舍书而叹道:“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同辈人惊其言而壮其志。长大后,来护儿更是“雄略秀出志气英进。涉猎书史,不为章句学。”

来廷绍:字继先,号平山,原籍河南鄢陵县,为萧山长河来氏之祖。绍兴二十年(1150年)六月”生于江西袁州。”那时,南宋王朝苟安于江南,当权者终日沉湎于声色,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廷绍……“幼负奇才,忠愤激烈”,常念祖宗之耻未雪,时时不忘中原的河南故都,故自号思洛子,但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来廷绍曾结识比自己年长8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陈亮,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多次促陈诣阙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案,均未被采纳,而“朝廷恶其切直”。自此以后,廷绍晦迹读书,志益奋激。绍熙四年(1193年)和陈亮同中进士,当时的士大夫都说:“来、陈俱登第,恢复有期矣!”但不幸的是陈亮未及上任而卒,使廷绍失去了亲密战友。欣慰的是,两年后,廷绍又结识了大词人辛弃疾。

来知德:明代蜀人(1525-1604),专研《易经》,自中举后即隐居万县求溪山中,达30年,生活于“不庐不扇,忘食忘忧”的状态中,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等,尤以《周易集注》十六卷更为著名,来知德著此书先后经29年,成为易学研究中重要著作,甚至有“来氏易”之说。

来集之: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名容,号集之,字元成,浙江萧山人。明崇祯十二年(1939年)南京国子监贡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曾任安庆府推官、兵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等职。左良玉掳掠烧杀无辜时,正值任安庆府推官,曾前往劝阻。弘光朝、马士英欲招为门下,固辞不就。入清后隐居不仕。康熙七年(1668年),被推荐应博学鸿儒科,仍隐居不出。隐居时潜心著述,因傍依倘湖,人称倘湖先生。一生著述较多,有《读易隅通》、《易图亲见》、《春秋志在》、《倘湖文案》、《倘湖诗全》、《南行偶笔》、《南行载笔》等。戏剧作品有杂剧《两纱》和《秋风三叠》等。

来 章:(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齐国人。

来 英:(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楚国人。

来 敏:(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大臣,学识为时人所称,官典学校尉。

来 军:(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蜀汉将领,为姜维参军。

来 整:(生卒年待考),来护儿之六子;江都人(今江苏扬州)。著名隋朝将领。骁勇善战,所向无敌。敌人凡见其皆退,传言道:“不怕官军千万乘,只怕荣公第六郎。”

来 恒:(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官至中黄门侍郎。

来 济:(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学者,唐高宗永徽时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

来鸿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清朝诗人。

来俊臣:(公元651~697年),雍州万年人(今陕西西安)。著名唐朝武则天时期酷吏。来俊臣少时凶险,不事生产。因告密而得武则天的信任,成为武则天在政争中的鹰犬。

来之邵:(生卒年待考),字德高。著名北宋朝大臣。

来子时:(生卒年待考),字以中;河南鄢陵人。著名宋朝官吏。

来五魁:(生卒年待考),字德祥;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太医院医士,孝子。

来端蒙:(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著名明朝抗倭英雄,萧山来氏第十三代孙。

来 复:(生卒年待考),字阳仲,号阳伯、耦园主人; 陕西三原人。著名明朝大臣,诗人。

来 周:(生卒年待考),萧山长河人(今者杭州萧山)。著名明朝画家。

来国柱:(公元1929~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电子工业专家。

来养芳:(公元1930~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现代书画家。政工师,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来辛程:(公元1941~今),曾用名宋心诚、宋心澄、何蹇,自署立锥斋主、蜗庐先生、长白山人、大道无常等;吉林吉林人。著名中国画画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

来洪云:(公元1945~今),浙江东阳人。著名文化业政工干部。

来广铨:(公元1907~1988年),字楚庚,以字行,号柴若;浙江萧山人。著名当代台湾“谜圣”。

四郡望

江都郡:西周初期,今江苏省扬州一带称邗国,后属吴、越、楚。秦统一中国后,改设广陵县。汉时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

平阳郡:三国时属魏,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10县;西晋时仍为平阳郡,辖12县。

洛 阳: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

五字辈排行:

山东寿光来氏字辈:“朝城凤常庆延寿建庭恩”。

河南洛阳来氏字辈:“宗景志朝大会启英华增福延庆克绍祖武尊师重道光耀家庭”。

郜氏-姓郜的名人-郜姓起名字-郜姓的起源与家谱

郡望郜氏望族居京兆。京兆:即首都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郜」源出 郜姓非常纯正,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