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四大家族权势到底多大,为何造反都不治罪?
东晋四大家族可以说是当时权力最大的门阀势力,就是东晋的建立都离不开琅琊王氏的帮助。 可以说这些家族的势力都可以在东晋王朝呼风唤雨,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即使有什么大的错误,东晋统治者也不得不顾全大局,不对他们的家族进行惩罚。
东晋的四大家族就是王、谢、桓、庾这四大家族。而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就是对东晋王谢两个门阀的势力的描写。
可以说东晋四大家族中最厉害的就是琅琊王氏,“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说的就是指琅琊王氏的王导。可以说在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发展到了巅峰,虽然司马睿是皇帝,当时在很多事上他不一定能做得了主。
眼看着王家的势力原来越大,司马睿就想打压王家。不过司马睿还没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就惹来了王敦的大军,但是司马睿看着四分之三都是王家人的满朝文武大臣对王家应株连九族的造反大罪就这么赦免了。
从司马睿的角度来说,他当然想把东晋王朝的权力都握在他自己的手里。但是现在已经今非昔比,东晋王朝的建立就是依靠门阀士族的帮助下建立的。有很多事也不是他这帝王可以做主的,也许夜深人静的时候司马睿也会想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是窝囊呀!
不过这也不能怪晋元帝司马睿,谁让他生不逢时呢!要是他能早生几代能跟着他们的祖先司马懿东征西讨建立属于他们司马家的天下,他也不用活的这么累。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光在东晋时期,王家就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这样就是说王家和司马家共享天下也不过分。
但是王家只是当时四大家族之一,在此时期能与琅琊王家比肩的,还有陈郡谢家。另外桓、庾两大家族对于东晋王朝的影响也是很大。
王谢郗桓。王谢:王徽之娶了谢道韫。王郗:王献之娶了郗夫人。桓:桓温他家是排在最后一位的,不能跟那三家相比,桓家是南渡后才兴旺的,那三家不屑于和兵家桓家通婚。
但是太原王家王坦之的儿子娶了桓家的女儿,因为在东晋,男方地位可以比女方高,女方地位不能高于男方。这样说来,根据四家通婚情况可以看出来,琅琊王氏是整个晋朝最有地位的家族。
门阀制度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发展于西晋,到东晋其势力已达顶峰,至南朝门阀制度逐渐走向下坡路。隋朝建立科举制,门阀制彻底崩溃。
在曹魏西晋时,王谢袁萧四大家族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士族,有的甚至尚未进入士族行列。但由于王、谢官位的上升,才被列为门阀;晋明帝的世子妃庾文君因晋成帝只有四岁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以外戚身份崛起。
之后庾家没落,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东晋进入桓氏时代由于梁末侯景之乱对南朝士族予以沉重打击与门阀士族自身的腐朽,四大家族及其他士族逐步走向没落和衰亡。
扩展资料:
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和以往一样,受伤的永远都是老百姓,有钱的家族开始集体迁移,去哪呢,长江以东,因为这里有司马家族最后的血脉,公元318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富豪都去江东讨生活了,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江东财富堆积以及人口爆炸,东晋之前,特别是孙吴之前,江东地广人少,对江东的发展来说,现在人口问题解决了,但是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大鱼吃小鱼,到最后出现的巨无霸,也就是所谓的超级家族。
东吴时期有四大家族朱、张、顾、陆,最后都被孙权整的一点脾气都没有,整个东晋时代也有:王、谢、桓、庾,他们的命运,刚好相反,皇帝平时都需要看他们的眼色。
参考资料:
在西晋时期,荆州和扬州只是西晋的普通方镇,在当时并无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时西晋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还是以河洛地区为主。
“八王之乱”过后,西晋朝廷元气大伤,晋武帝司马炎苦心经营的中央禁军在内耗之中元气大伤,而匈奴人刘渊则趁此机会在离石要塞揭竿而起由此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序幕,而大量的穷苦百姓不得不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故土,被迫向南迁徙,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作为“永嘉之乱”抑或者是“衣冠南渡”。
而当时南迁百姓的落脚点往往都会是两个地方,一个是当时东晋的政治中心:扬州,另一个则是东晋的军事重镇:荆州。由此这两个地方的身价开始由此水涨船高,成为东晋政权为此依靠的两大支柱:
这两处地方都聚集了大量的流民,对于人口不发达的古代,有人才有一切可能,造就了其独特的地位。这两个地方都处于抗击北方胡人的最前沿,因而两地都驻扎了不少的军队,也造就了其独特的军事地位。东晋的都城是建康,而建康又地处扬州,也故此赋予了其独特的政治地位。也因此对于这两个地方的经营东晋朝廷是格外的重视:扬州刺史一般都由皇亲国戚或者司马家族的亲信来担任,这也是世家门阀为了缓和皇室和门阀之间的关系而做出的让步;而荆州刺史一般都由朝中威望较高的大臣或者地位尊崇的大臣去担任,外加上由于地处抗击北方政权入侵的第一线,担任荆州刺史的人往往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
可是东晋门阀世家联合执政的政治生态就注定了荆、扬二州的不稳定:
一个是利益上的摩擦:当外任的大臣在荆州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基础之后就会对扬州形成窥伺;而扬州的门阀也对外放的门阀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往往会对外放荆州的大臣们多加掣肘。另外一个居安思危的一种思想: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荆州地处长江中上游,可以说荆州势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扬州的安危。纵观东晋一朝,荆州和扬州之间的摩擦一直不断,也让东晋朝局一直处于紧张之中,每一次荆扬之争背后东晋都是一次次不太平的较量,直接影响着东晋朝局。
东晋时期的荆扬之争荆扬之争的序幕:司马睿的反扑,王敦觊觎皇权而引发的“王敦之乱”
第一次荆扬之争是由“王敦之乱”拉开序幕的,然而我们从史书之中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这一次荆扬之争背后的矛盾焦点是什么:
第一次叛乱是王敦不满司马睿利用刁协削弱世家的利益而叛乱的,这一次叛乱众多世家因为不满司马睿的举动故大多数都是持默认态度,故而这次叛乱的焦点是司马睿和世家之间利益之争。第二次叛乱是王敦鉴于第一次叛乱之后而引发的,此时的王敦几乎掌握天下所有的军事力量,因而开始对皇权有所觊觎,然而这一次众多世家都不希望改变这种局面,故而这次叛乱则是以王敦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次争斗的背后可以说完全是王敦的野心驱使。第一次荆扬之争随着王敦的死去而告终,然而就算是如此,荆扬两地的矛盾并未得到缓解,由于王敦开了这个先例,故而在此之后众多世家对出镇荆州的外藩都极度猜忌,王敦死后荆扬地区的矛盾反而是愈演愈烈。
第二次荆扬之争:琅琊王氏和庾氏家族的较量第二次荆扬之争的焦点围绕在庾家兄弟以及琅琊王氏、何充等人之间,庾家兄弟和王敦不同,对于皇权他们没有太多觊觎,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便太平无事,利益上、权势上的各种冲突都是荆扬之争矛盾的焦点。由于庾亮的失误导致引发了“苏峻之乱”,其被迫出镇荆州,而荆扬之争再一次在东晋上演,当然与前次矛盾不同,这一次的矛盾焦点大多是利益上的争执:
北伐一事上的矛盾:而以王导为首的众多世家持反对态度,当然王导的反对并非仅仅是因为利益上争执,此时北强南弱,庾亮在军事上无特殊才干,故王导也是从实际角度去考虑北伐一事。在继承人位置上的矛盾:当时晋成帝病重之时,庾氏兄弟为了其能够保持血脉上的关系上疏晋成帝立司马岳为帝,这对于庾氏家族来说自然是利大于弊,而对世家来说庾氏和皇室的关系越密切,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而晋成帝、晋穆帝继位风波也可看作是利益之争。琅琊王氏与庾氏家族的矛盾:王导死后,王家第二代独挑大梁之人几近凋零,而当时王允之则成为了王氏最后一个能够扛起琅琊王氏大旗之人,而王允之自然成为了庾氏兄弟的眼中钉,为了排除异己,此一时期甚至爆发了庾怿下毒害王允之事件,最终为了平息众怒,庾怿被迫自杀。由此可见,以庾氏家族为主导的荆州势力以及王导等人为主脑的扬州系虽没有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然而彼此间的明争暗斗也是极为激烈的。故庾冰、庾翼相继病逝后,扬州集团为消除庾氏家族在荆州的影响力,驳回庾氏家族继续出镇荆州的请求,为了消除庾氏家族的影响力,改以桓温担任荆州刺史,也又一次引发了荆扬之争,而东晋荆扬之争由此进入了最高潮。
第三次荆扬之争:纵观桓温一朝桓温初时担任荆州刺史一职是世家为了消除庾氏家族在荆州的影响力,故而世家找了一个门第不算高大且与皇族关系密切的桓温来担任。当时朝野都认为这一安排极为合理,唯有熟悉桓温的刘惔持反对态度,他清楚地知道桓温的才能以及桓温的野心。
果不其然在消灭了成汉之后,桓温已经暴露了其政治野心,其欲凭借声望改朝换代的野心也昭然若揭,接着我们试着从史书之中分析这一次荆扬之争的焦点:
北伐之事上的矛盾:或许很多人认为桓温北伐只是为了赚取其政治野心,然而笔者认为桓温北伐也有收复故土的愿望,从第三次北伐看到遭胡人蹂躏的故土发出的感慨可见其并非只是一个野心家。然而无论桓温的目的是什么,无论其北伐成功与否,对世家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北伐成功其将会进一步获取声望,北伐失败损失的还是世家自身的利益,故而荆扬矛盾的冲突焦点都是在北伐一事上,而派遣殷浩牵制桓温只是一个手段,而桓温进军武昌也可看做是对于世家反对其北伐的不满。桓温的野心造成了诸多矛盾:自灭成汉之后,桓温的野心已经成为了矛盾的焦点,他本希望是靠着北伐赚取声望从而完成嬗代之举,然而北伐的失败让他声望大跌,因而他不得不采用胁迫的方式逼迫东晋朝廷,故而才有了桓温废晋废帝之举动。然而此举却也把他彻底逼到了世家的对立面,谢安、王坦之为首的门阀则对其奋起反击,而这也造就了荆扬之争时局的动荡。然而桓温比之王敦到底冷静不少,虽然明知谢安等人在其背后做的小动作,却也不得不认命。桓温死后,桓氏家族的继承人便更为桓冲,其继任之后自解扬州才让自桓温时代开始维持数十年的荆扬之争至此结束,而谢安也才有足够的精力整肃东晋内部。
在东晋这个混乱的时期,虽然说战火纷飞,但是却人才辈出,其中有四大家族横空出世。他们族群里年轻人才华横溢,并且渗透在各个行列里,毫不夸张的说,这四大家族影响了东晋的国运。
一、王氏
琅琊王氏在各个小说中都有出现,而在东晋之时,这个家族可是顶级门阀。王室出过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子弟,比如说:王羲之,王献之等人。而且在东晋经历过永嘉之乱等一族叛乱的时候,王氏子弟也帮助司马家族难度重新建立晋朝。王氏家族的人在朝廷中都占据重要的位置,连皇家都不能拿王氏怎么样。而且王氏一族出过许多皇后,更有数不尽的公主嫁入王家媳妇成为王家中的一员。所以说王家在东晋是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并且一些名士也出自王家,让其家族在文艺界也享誉悠久。
二、谢氏
王氏在政治上独霸一方,而谢氏在文学上更为出众。比如说有名的谢灵运,在经过两朝之后,仍然在东晋为官,不仅为官清廉,并且还是山水诗的鼻祖,精通书法创作,文学水平非常高。谢氏还出了很多的人才,尤其是谢安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更让谢氏的名声达到了鼎盛。
三、恒氏
恒氏一族在东晋之时,以恒温最为出名,他娶了公主为妻,在仕途上一路高升,还掌握了一部分的兵权。而恒温非常的有军事头脑,在成汉内乱之际,一举灭亡了这个政权。也因此一战成名,之后再利用势力招兵买马,实力被皇帝所忌惮。只不过可惜始终没有篡位成功,只不过后人成立了恒楚政权,奈何不过数年就灭亡了。
四、庾氏
相较于以上三个家族,庾氏就影响稍微弱些,并且仅在东晋时期有大影响,之后这个家族就迅速衰败了。而且也没有许多的有才能的子弟来壮大家族,所以在主要的几个人物去世之后,这个家族也就不值一提了。
东晋四大家族权势到底多大,为何造反都不治罪?
本文2023-10-31 20:46: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