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寻泰安东郊赵氏家谱
赵氏家谱序
余畅
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枝系、昭亲睦、别长幼。是故,凡家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
考赵姓,本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伯益,始祖为造父。伯益乃颛顼帝裔孙,舜赐姓赢。造父为伯益之九世孙。西周时,造父在桃林得骏马八匹,献于周穆王,并为周穆王驾驭马车,外出打猎,游玩。一次西行至昆仑山,得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忽闻徐国徐偃王造反之急报,国事危,军情急,幸懒造父驾车,日驰千里,才得以及时返回镐京,发兵破徐,叛乱乃平。为彰造父之功,周穆王赐赵城给造父,造父族自此史称赵氏。
至周穆王时,造父七世孙叔带离周仕晋,后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战国初年,叔带 十二世孙 赵襄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襄之孙赵藉时,获周烈王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
赵氏, 原有族谱,因年久失传,慨为憾事。今有赵公利祥,曾供职沧州检察院副检察长。为人耿正,历有厚德,余引以为兄长。离休谢任后,享天伦之乐之余,启修谱惠家之事,其举可赞。历时年余,谱成,堪称一大功也。
此谱,追本溯源,分枝明晰,祖上之德得以昭彰,后世孝悌从此有序;且新撰家训,世代绵延,规范行为,昌族荣我荣,家耻我耻之风,弘扬良优,抵 抑劣行,于赵
氏一族,繁延生机,旺盛精神均可谓有大益也。
尊利祥仁兄嘱,敬草以上几行文字,是为序。
癸未年冬月
中水余畅
附:
赵氏家训 (余畅拟)
奉公守法,爱国敬业,奋发进取。
亲贤者,远小人;重礼仪,讲诚信。
重视道德修养,严肃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爱憎分明,刻苦求知;长才干以为立业,增智慧从而济世,富学问扶助众人。
艰苦创业,勤俭持家;贫贱不移心智,富贵不忘济贫。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念念不忘吾之先祖,时时抵励善良精神;以无愧祖先,无愧于国,无愧于民。
赵氏家谱全部的字辈:
子、广、佑、钦、德、治、宗、国、志、永、映、芳、厚、铭、增、同、凤、新、继、承、全、义、建、家、业、守、正、济、世、经。
2、云南赵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
3、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镇(村)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福、德、碧、大、朝、廷、的,山、东、青、州、到、广、西。
4、山东蒙阴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振、就、京,树、英、元。
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上面是赵氏的辈分排序 希望能有你需要的 下面参考资料里是详细的赵氏族谱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赵)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关于排辈分的字就得看你是属于哪一支了,每一支均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具体的你可以问你的父辈。
家谱因为地域不同,字辈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赵氏家族的字辈有三十个,其他地区的也在几个到几十个不等。
赵氏家谱三十个字辈分别是:子、广、佑、钦、德,治、宗、国、志、永,映、芳、厚、铭、增,同、凤、新、继、承,全、义、建、家、业,守、正、济、世、经。
赵在百家姓中位列第一位,这个姓氏在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赵姓规定每三十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的赵姓家谱都是在清代和民国初年修改的。
据悉,赵姓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到了一匹千里马,献给了周穆王。后来,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赵父正好驾车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因为有功,所以周穆王赐给了他赵城。
后来,造父和他的子孙就以这个封地为姓氏。除了这个来源,赵姓还有别的传说。一个称赵姓是皇帝赐予的,赐给了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还有一个说法是赵姓是少数民族改的姓氏。
此外,历史上因为躲避灾祸、姻亲、过继、入赘等改姓赵的也不少。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急寻泰安东郊赵氏家谱
本文2023-10-31 20:37: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