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秘史:崔御史甘做义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明代秘史:崔御史甘做义子,第1张

  明朝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的一个黑夜,一个穿戴青衣小帽的汉子,仓皇地直奔东厂太监魏忠贤的宅第。进了魏府,此人便拜倒在地,向魏忠贤长跪叩头,涕泪横流,乞求哀怜,并甘愿为魏忠贤的干儿子,口口声声称魏阉为“父亲”。此人名崔呈秀,是巡按淮扬御史。身为宪臣、朝廷命官却甘为阉宦之子,其中定有难言之隐。>>  崔呈秀(1571年―1627年),河间蓟州人(今北京市蓟县)。神宗四十一年(1631年)进士,尔后授行人职。天启初年,升为御史,巡按两淮一带。>>  崔呈秀为人“卑污狡狯,不修士行”,并且善于见风驶舵,投机取巧。他看见当时东林党人势力盛,朝政又多为东林派人士所执掌,便企图力荐李三才入阁,以取悦于东林人士,使自己能混迹东林,借此掩饰丑行,继续干贪赃受贿的勾当。但崔呈秀这番乔装打扮未能奏效,他既奸且贪的本相,早已被东林人士所识破,因而拒之门外不纳。>>  崔呈秀在两淮任御史期间,官虽不高,但“贪污甚着”,“有狼藉声”,淮扬士民无不指斥说,从来巡方御史还没有像崔呈秀这样“贪污可鄙”。不管是强盗还是各色罪犯,只要向崔呈秀贿赂三千金,“盗以贿释,犯以贿免”。一些政绩浊乱,应该受到参劾的官员,由于行贿崔呈秀多获免;一些才品俱劣,不应举荐为官者,也获得荐举。霍丘知县郑延祚,是个贪鄙之徒,行将受到参劾,但因贿崔呈秀千金而获免。郑延祚从中看出了崔呈秀的贪财易与,于是再行千金,竟获荐。“则是摇山撼岳之威,只供其御货攫金之用。”“其行事多类此”。在他为巡按淮扬御史期间,“出巡每有节省之费,透支至一万四千两,各县赔补甚苦。”崔呈秀如此贪赃枉法,自然难逃众人耳目。天启四年吏科给事中魏大中首“发其遗”,揭露了崔呈秀贪赃受贿的丑闻。>>  天启四年九月,左都御史高攀龙回道考察,御史袁化中又据实反映了崔呈秀“赃私狼藉”,于是由御史李应升代为草疏,高攀龙题名上奏,“发其秽状”,“以洗巡方之耻”,吏部尚书赵南星“议戌之”。崔呈秀终被“革职听勘”。崔呈秀由此大为窘迫,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然而奸佞毕竟有一套“厚颜 ”的本事,他准备为此再作一番挣扎。一天昏夜,他鼓起勇气敲开了李应升家大门,向李应升长跪求情,李应升“正色固拒,含怒而去”。崔呈秀求情未果,由此怀恨在心。但他也从自己这次找错门路中学“乖”了,转而投靠阉宦魏忠贤,于是就发生了开头所讲的那一幕堂堂御史甘为阉宦干儿子的丑剧。可见崔呈秀从踏上仕途的第一天开始,就是极不光彩的。>>  当时的崔呈秀,的确是有求于魏忠贤;但其实魏忠贤亦有求于崔呈秀。两人可说是臭味相投,一拍即合,相互利用,狼狈为奸。当时魏忠贤虽说是得到熹宗的宠信,又有客氏撑腰,以司礼秉笔太监兼督东厂,但当时由于东林势盛,因而魏阉在朝廷中还是相当孤立的,并且正被廷臣交攻:御史李应升揭发他在宫内练兵;给事中霍守典揭发他滥讨建生祠的费用;御史刘廷佐揭发他肆意增加荫封恩赏;给事中沈惟炳揭发他私立刑具。魏忠贤虽然矫旨对这些廷臣严加诘责,但东林首领之一,副都御史杨连却不向邪恶低头,向魏阉发动了更大的攻势,冒死上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在杨涟受到昏庸的熹宗严旨切责后,魏大中、许誉卿等七十余人又继续交章揭发魏阉的种种不法行为。“当是时,忠贤愤甚,欲尽杀异己者。”但由于在朝中缺乏党羽,显得力不从心,“才思得外廷为助”,正好碰上崔呈秀乞为养子,“得呈秀,相见恨晚,遂用为腹心”。崔呈秀更想乘机进行报复,立即向魏阉献策说:“不去(赵)南星及攀龙、涟等,我两人未知死所。”魏忠贤亦“大以为然,遂与定谋”。从此,他们内外勾结,撮成阉党,以对抗东林,崔呈秀是;魏忠贤则是如虎添翼,相互借助,党同伐异,狼狈为奸,干尽了坏事。>>  当时崔呈秀和魏忠贤共同的大敌,便是朝中那一批坚持正义的东林人士。要想倾倒东林,就必须在廷臣中大力扩张阉党势力。崔呈秀在复职后所充当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死心塌地替魏党网罗更多的党羽,使他们成为魏阉迫害东林、排斥异己的谋士、打手和鹰犬。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崔呈秀重新当上御史后,首疏举荐了自己的心腹孙杰、吴谆夫以及王永光等人,接着,又上疏请令京官自陈,其实这是借助魏阉的 ,逼令更多的廷臣作违心的表态,致使清流遭摒斥、奸佞贪秽的小人却纷纷被荐起用,从而加快了扩张阉党、削弱东林的步伐。由于崔呈秀与魏忠贤的关系极为密切,那些有种种恶行的丑类,便效法起崔呈秀当年的行径来,纷纷深夜登门造府,纳贿求情,并通过崔呈秀而免祸走运。因而一时崔门“蝇集蚁附,其门如市”,皆拜为门下士,都想通过崔呈秀这条门路与魏忠贤相勾结。之徒的纷纷而至,使崔呈秀更加肆无忌惮,好不威风。>>  又由于崔呈秀第一个拜魏阉为父,在廷臣中刮起了一股歪风,此后,这股歪风邪气便越刮越大,陆续有阁臣魏广微认为魏侄,顾秉谦、阮大铖、倪文焕、杨维垣等皆拜忠贤为父、客氏为母。这群奸佞小人掌了权后,探听朝内外大小事情,“丝微必报,如有所发,赀命立尽”。他们又利用东厂等特务机关迫害无辜,弄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重足而立,以致奸人当道,是非不清,吏政更加腐败。

韩爌(1564——1644),字象云,蒲州(今永济市韩阳镇)人,明代大臣,东林党元老。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官庶吉士、少詹事,礼部右侍郎等,泰昌元年(1620),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天启元年(1621),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加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因忤魏忠贤去职。 韩爌万历中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朝内大事多与参闻,与叶向高一样,尚能公允,与浙党诸臣能够共处。泰昌元年(1620)八月,光宗皇帝即位,授职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不久,光宗皇帝病危,韩爌跟方从哲、刘一燝并受光宗遗诏。这时宫府形势危急,韩爌竭诚辅助、保卫国家,朝廷内外都看重而依靠他。大帅李如柏、李如桢兄弟有罪,应当逮捕治罪,宦官传旨宽免他们。韩爌和刘一燝执奏,按照法律逮捕了他们。因为辅佐皇帝登位有功,加封韩爌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方从哲离职后,刘一燝主持政务,韩爌尽心尽力地辅佐他。

天启元年(1621),年幼的皇帝朱由校登基。韩爌和刘一燝二人以为皇帝在当皇孙的时候,未曾出阁读书,请求皇帝从十二日起开讲经筵,以后每天讲筵不要停止,皇帝接受了。辽阳失陷,京师震惊。韩爌、刘一燝认为官风苟且、轻浮,草拟御札勉励百官,共图实效,皇帝采纳了。廷臣以为兵饷十分匮乏,联合上书请求发放国库银两,韩爌、刘一燝也这样认为。下诏发放百万两国库银。不久,韩爌加封为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皇帝封奶妈客氏为奉圣夫人,皇上成婚后,客氏当搬出宫外,皇上仍把她留在宫中。御史毕佐周恳切地规劝,六科、十三道又接连上书争论,皇帝都不采纳。韩爌、刘一燝援引祖宗的制度给皇帝提意见,皇帝于是命令客氏等待先皇灵柩发丧后,选择日期出宫。

不久,东林党人开始清算“红丸案”,即鸿胪寺丞李可灼给光宗皇帝病时所进红丸药,连服二丸后即死。当时,朝野议论纷纷,有东林党人企图借机泄愤。天启二年(1622)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弹劾方从哲用李可灼进献红药丸,跟弑君、叛逆同罪,廷议纷乱,没有统一的意见。当时刘一燝已经离职,于是韩爌特别上疏辩白这事,便上奏疏给已登皇位的天启皇帝,并据实详陈进药始末。奏疏中提到:“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纂者勿以信史为谤史”,提防不要因此事而兴大狱。从而保护了首辅、浙党大老方从哲,未造成大冤案,具见其处事持正,甚受天下好评。不久魏忠贤开始渐渐得势,朝中大臣多开始依附于他,修撰文震孟上《勤政讲学梳》,影射魏忠贤,忠贤欲惩治他,韩爌也大力上疏营救。

天启三年(1623)因平定山东妖贼有功,加封韩爌为少师、太子太师。这时叶向高主持政事,韩爌其次。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叶向高致仕,韩爌晋升首辅。起初,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忠贤恐惧,向韩爌求援,韩爌不予理睬。于是,魏忠贤对他怀恨在心。叶向高罢归后,韩爌为内阁首辅,处事持正,不党忠贤,更遭魏忠贤怨恨。然而叶向高有智谋,有手段,能笼络众太监,韩爌只能自己保持廉洁正直,势力抵不过众太监。而同事魏广微又极力巴结魏忠贤,到处招引奸邪的党徒。这年冬天,魏忠贤利用会推官员事驱逐赵南星、高攀龙,韩爌急忙率领朱国祯等上书说:“陛下一天赶走两个大臣,臣民都很失望。况且中旨直接宣布,不再经过内阁,而高攀龙的一道奏疏,经过我们报告上去后,又有人随意篡改,这真是骇人听闻的事,对国家政体有害无利。”魏忠贤更加不高兴,传旨对韩爌痛加责备。后魏忠贤驱逐杨涟、左光斗、陈于廷等忠直大臣出朝,并传圣旨责备韩爌独霸内阁,使其他大臣形同伴食。

按过去的惯例,内阁中执笔的只有首辅一个人。魏广微想分享这个权力,嘱托魏忠贤传旨,告诉韩爌与其他阁臣同具敬畏之心共同协力办事,责令次辅不要无所作为,韩爌感到害怕,立即上疏乞求退休,疏中有“左右前后务近端良”、“肃纪纲以肃朝宁”等语,规劝天启帝不要亲近魏忠贤等奸宦,魏忠贤和他的同党更加怀恨他。皇帝下旨挽留,各辅臣按惯例向皇帝求情,想让皇帝好言劝慰韩爌,皇帝没有回音。天启四年(1624年)十一月六日,韩爌愤然辞职退隐而去。

韩爌离职后,朱国祯成为首辅。李蕃攻击他,朱国祯被迫离职,顾秉谦代替他成为首辅,公卿百官都成为魏忠贤的私党了。

天启五年(1625)七月,逆党李鲁生受魏忠贤指示,弹劾韩爌,将韩爌除名,剥夺官籍。又利用其他事件判他窝藏赃款二千两,将他的家人杀死在狱中。韩爌只得出卖田宅和向亲友借贷,偿还了所谓“赃银”,以至无处栖身而居于先人墓地。 崇祯元年(1628),有些人争相请求皇上征召任用韩爌,被逆党杨维垣等人压制了,只是赐圣旨慰问他,让他的一个儿子做官。到了五月,才派遣行人召用他。十二月回到朝廷,重新当首辅。

皇帝在文华后殿批阅奏章,召见韩爌等人,告诉他们草拟圣旨务求消除不同的意见,开诚布公,互相团结,希望做到最好。韩爌等人叩头称谢,退出来说:“皇上所说的非常好,而机密政务,各臣讨论拟旨,不必在外廷明确表示分歧意见。至于我们早晚进入宫中,势必不能报答宾客。商量政事的人,应该在朝房相见,而禁止在私人府第交谈国事。”皇帝立即下诏让百官遵守执行。不久,皇帝便命韩爌与李标、钱龙锡主治魏党,列名二百六十二人,罪分六等,名曰“钦定逆案”,布告全国,分别予以处置。崇祯帝要韩爌、李标等阁僚拟定惩治“魏党”名单,韩爌等认为,要犯从严,协从不问,不宜诛连太多太广,况多数人实为魏忠贤*威所逼,以求自保而为之,遂仅列首逆要犯五十余人上报,崇祯帝不满。再次上呈的名单仍然只有几十人,皇帝还是不满。后皇帝所想惩治的258人被一一列上,方才满意。但崇祯帝仍怀疑朝内有党,疑忌大臣,并安插很多厂卫探子,对朝臣进行暗地监视,搞得朝庭上下,人人自危。这时,韩爌等顾命老臣向皇上上奏:“人臣不可以党事君,人君亦不可以党疑臣。总当详核人品,辨别忠奸,然后举措得当。若堂上戈矛妄起,宫中横分畛域,恐非国家之福。”并被崇祯帝采纳。

当时谈逆案论的人,都争相攻击吏部尚书王永光,其中以南京礼部主事王永吉最为卖力。皇帝很不高兴,将要处罚他。韩爌等人说王永吉得不到宽恕,王永光一定不会安宁,于是只剥夺王永吉的俸禄一年。工部尚书张凤翔报告厂、库原来的陋习,皇帝发脾气,召见廷臣当面询问责备。巡视科道王都、高赉明二人极力辩白,皇帝命令锦衣官逮捕他们,韩爌、李标、钱龙锡一起营救他们。而这天王永光因为毛羽健上疏弹劾他,请求皇帝追究主使的人。韩爌退朝,再三营救王都等人,并且说王永光不应该请求皇帝追究言官。皇帝不接受,然而毛羽健最终得以幸免。韩爌当时中允持正,保护官员、压制邪党,此对当时稳固政权,安抚人心,起到了相当重要作用。

崇祯二年(1629)正月,大学士刘鸿训因为张庆臻敕书的事情被重罚,韩爌上疏营救,皇帝不听。温体仁攻击钱谦益,御史任赞化也上疏攻击温体仁。皇帝召见廷臣,温体仁极力诋毁任赞化和御史毛羽健是钱谦益的死党。皇帝很愤怒,痛切责备任赞化。韩爌请求宽免任赞化,安抚温体仁。皇上于是说:“提意见的人不为国担忧却培植私党,自命名为东林,对朝廷事务有什么补益?”韩爌退回,他的上奏说:“臣子不可以拿结党拉派来服务皇帝,皇帝也不可以拿结党拉派来怀疑臣子。只看他才能品性的好坏,是否有职业修养,以此来决定他的升迁或降贬。如果朝廷纷争,宫府拉帮结派,只会对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又率领同事极力营救任赞化,皇帝不采纳。皇太子降世,韩爌请求将全国拖欠的租赋一概免除,皇帝同意了。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熊廷弼任辽东经略使,当时后金(清)崛起于东北。他到任后招集流亡,整肃军令,训练部队,加强防务,后金不敢进攻。魏忠贤专权时熊被冤杀,传首各边镇,不许廷弼家属收葬尸体。崇祯即位后,廷弼的儿子给皇帝上书,请归葬其父。即向崇祯帝说明熊廷弼实由魏忠贤冤杀,并株连其妻和儿女,乃是一件极大冤案。经爌剖白后,崇祯帝才允许熊廷弼的儿子收葬父尸。

当时辽东战局危急,朝廷议论裁减各镇的兵员。又因为兵科给事中刘懋的奏疏,讨论裁减驿卒。皇帝征求韩爌的意见,韩爌说:“减裁兵员只应当清除那些滥冒和新增的冗员。军事要地符合兵额的士兵不可以裁减。驿站的士兵很辛苦,应当责令巡按核实裁减,以解除人民的困苦,裁减兵员所节省下来的费用仍然交还给人民。”皇帝认为是这样。御史高捷、史翲被免除罪行,王永光极力引用他们,都御史曹于汴坚持不同意。王永光再次上疏争取。韩爌说,按惯例应听取都御史的意见任用。皇帝正在宠幸王永光,不接受他的意见。九月将要举行庆祝典礼,因为这个缘故,韩爌请求皇帝停止秋季审判,皇帝也不听。 袁崇焕是崇祯时抵抗后金的名将,督师蓟辽,后金多次入侵,均被崇焕挫退。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到了十月,后金兵进入京城附近,京师戒严。袁崇焕闻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获广渠门、左安门大捷,力解京师之危。

当初,袁崇焕上朝,曾跟钱龙锡谈论边防事务。钱龙锡是东林党首领,王永光等人阴谋利用袁崇焕制造大案,可以将东林党一网打尽。王永光带头说后金兵的进攻,是由于袁崇焕杀害毛文龙导致的。高捷于是带头攻击钱龙锡,驱逐他。不久也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并判磔刑处死。第二年正月,中书舍人原抱奇,弹劾韩爌主政误国,招敌欺君,毁坏省城,国家濒临危亡,不能想出一个计策、选拔一个人才,坐视国家的成败,把国家命运寄托在偶然出现的机会上,应该和钱龙锡一起排斥。他所说的主和者是因为韩爌是袁崇焕的中进士时的老师。皇帝重视韩爌,降了原抱奇的官级。不久,左庶子丁进因为提升延误了日期怨恨韩爌,也弹劾他,而工部主事李逢申跟着上疏弹劾韩爌。韩爌无奈,三次上疏称病。下诏赐给他白金、彩色丝织品,乘驿车派遣行人护送他回家,全部都如常法一样。

起初十月京师戒严之时,皇帝命太监王永祚询问韩爌方略大计,韩爌以迁都来回答。王永祚正色答道:”国家根本、陵寝宗庙都在这,怎么能随便提出这种建议?“。自此以后皇帝开始有了轻视士大夫的意思,至此添设太监监察军务,内臣从此始观军容,故天下大事更加败坏。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陷蒲州,逼迫韩爌出来相见,韩爌不从,贼兵便抓住韩爌唯一的孙子进行威胁,无奈,为救孙子,韩爌只好依从。孙子得救,韩爌却因此而病倒,无多日便“愤郁而卒”。终年八十岁。 父亲:韩楫,字伯通,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隆庆朝任给事中。

兄长:韩焕,韩楫长子,同知,赠工部尚书,右副都御使。

从子:韩奎,主事,赠工部尚书,右副都御使。

从孙:韩承宣,少卿,赠工部尚书,右副都御使。 运城永济市韩阳镇韩家坟有韩氏祖茔,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韩楫墓”。韩楫,即韩爌的父亲,根据《永济县志》卷19艺文中所载礼部尚书翁正春撰《通政元川韩公碑铭》讲,“配赠孺人傅氏,继配封恭人祁氏皆先公卒。子长焕,贡生,次爌,编修。孙男四,孙女九。。。。”。韩爌是韩楫次子,韩楫墓左后方当为韩爌墓。另外,永济市文物保护单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韩爌及其家族墓地 明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韩阳镇盘底村韩家坟自然村东”。

该墓地东西长180米,南北宽80米。墓室为水磨青石砌成,分主室、左右侧室与耳室、前室。东西通深16米,南北通宽22米。墓室多次被盗,发掘出土有“明故中议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元川韩公墓志铭”、“皇明中议大夫提督腾黄通政使朝公行状”、“南山逸叟自志”、“奉天效命”、“明韩孺人圹记”碑碣五方。出土有瓷罐、碗等10多件随葬品。旧时墓地建有围墙、建筑设施,并设专人守卫。据当地老人讲原来规模宏大,当地人称韩阁老墓,实则是”韩阁老“为韩楫次子,曾任内阁首辅的韩爌,而非韩楫。

韩氏家族墓解放前就不断被盗墓者光顾,五十年代,规模宏大的墓地石刻全部从地面上消失。 武侠**《飞鱼服绣春刀》,由孙立新饰演韩爌(**中作韩旷)

剧中,由于他的明察秋毫,导致了阉党的阴谋最终覆灭,也让他成为全片中最正直的人。

序言:

1袁崇焕,是抗清名将,虽不能解救明朝免于灭亡,但是却努力的延续了明朝的寿命。

2关于袁崇焕的身世,历来是颇具争论,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袁崇焕是广西梧州人;一种认为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

3那么笔者今天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探讨一下,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到底、究竟是哪里人?

一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

1袁崇焕,是明朝末期将领、抗清名将,曾中进士、历任福建邵武知县、镇守辽东边关宁远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加太子太保。

2袁崇焕在抗击后金(即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军事胜利。后不得魏忠贤欢心、受阉党在朝中打压,当时明朝阉党把持朝政严重,袁崇焕被迫辞官回乡。

3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被重新启用。公元1629年(即崇祯二年),袁崇焕击退了后金皇太极亲率的大军,解了明朝京师之围。

4明朝京师之围被袁崇焕解除后,袁崇焕本人却被魏忠贤余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人,以”与后金有密约”等罪名弹劾。而后金皇太极又借此之机,实施离间之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下令凌迟处死。

5可怜了一代抗清名将袁崇焕,抗清不但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大胜,还解了明朝京师之围,延续了明朝的寿命。最后却是被奸臣陷害、被帝王生疑,落得个凌迟处死的凄惨下场。

二袁崇焕的身世之谜-说法一:袁崇焕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1该说法认为,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是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人,袁崇焕故里就在广西梧州市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

2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即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进士,万历国子监的进士提名碑中记载:袁崇焕为藤县人。这是历史对袁崇焕是藤县人的明确记载。

3大概明朝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袁崇焕受阉党魏忠贤打压,不得不被迫辞官回乡,就是回到故里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的。

4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所著《国榷》,记载袁崇焕为藤县人。

5早在1984年,就在广西藤县举行了“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

三袁崇焕的身世之谜-说法二:袁崇焕是广东东莞石碣人

1该说法认为,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是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水南乡人,即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

2《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这是史书对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的正式记载。

3广东东莞为了纪念袁崇焕,在东莞石碣镇水南村,投巨资1亿多元修建了袁崇焕纪念公园。

4广东东莞为了纪念袁崇焕,又花费了上千万元来专门拍摄了电视剧《袁崇焕》。

5姑且不论袁崇焕究竟是不是广东东莞人,单是看广东东莞为了纪念袁崇焕,又是花费上亿元建立纪念公园、又是花费上千万拍摄专题电视剧。这样的大手笔,广东东莞纪念袁崇焕的系列行动,无疑是非常令人钦佩和赞扬的。

四·笔者认为:袁崇焕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徙至广西梧州藤县

1 民间和学术界,对关于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的籍贯,究竟是广西梧州藤县,还是广东东莞石碣,历来是争论非常的激烈。

2他们历来认为袁崇焕要么是广西梧州藤县人,要么是广东东莞石碣人。那么他们有没有想过袁崇焕有可能既是广西梧州藤县人,也是广东东莞石碣人呢?

3 笔者就认为:袁崇焕既是广东东莞石碣人,也是广西梧州藤县人。即袁崇焕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

(1)历史对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是广西梧州藤县人,都有相关记载。而且记载都比较明确,并没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2)如:《国榷》中记载:“崇焕,字自如,藤县人,万历己未进士”;《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3)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记载袁崇焕是广西梧州藤县人,是明确正确的;历史记载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也是明确正确的。既然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那么袁崇焕既是广东东莞人、也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五·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的论据

1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

(1)《东莞县志》卷三八记载:“袁督师故里在水南守义坊罗、邹二姓村后,旧有月楼”。“水南守义坊”,即今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内。

(2)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三界庙,庙内有“重建三界庙碑”,碑文记述为袁崇焕所亲写:“吾乡居俗俭而朴”、“适余情告以还,同乡父老青矜谋为一乡之善事,首以庙请”。根据“吾乡”、“同乡父老”可知,袁崇焕最起码是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的。

(3)东莞地方志记载,袁氏是东莞地方豪族,分布在东莞茶园、石碣、桑园、温塘。关于袁崇焕出生的记载为“生万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戌时”,即1584年。

(4)《东莞县志》之《袁崇焕传》记载:“年十四,随祖世祥、父子鹏往粤西应藤县试,补弟子员”。由文中可知,袁崇焕是从东莞前往粤西附近的“藤县”参加县试的,也就是说袁崇焕的原住地是东莞,考试地是广西梧州藤县,即迁居地。

因为袁崇焕能够在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参加科举考试,就证明楼袁崇焕和袁家必然是在藤县拥有基业、产业、家业的,即相当于另外一个家,因而才能在在藤县报得了名参加得了科举。

2袁崇焕迁居于广西藤县

(1)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袁崇焕随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常往返两地,游历两江。袁崇焕刻苦读书,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广西桂林参加乡试,欣然中举。

(2)袁崇焕父亲袁子鹏之墓,位于广西藤县白马乡(今贵港平南县白马乡),今贵港平南县与今梧州藤县交界相连。袁崇焕父亲袁子鹏的墓碑上面记载,袁崇焕祖父袁西堂(一说袁世祥)在明嘉靖初年“由东莞迁至藤”。墓碑云:“西堂公由广东东莞县于嘉靖初年至广西梧州府藤县四十三都白马汛”。

(3)广西《袁氏家谱》记载,袁崇焕之祖袁西堂(一说袁世祥),于明朝正德元年(即公元1560年),由东莞迁至藤县。

(4)明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时的《东莞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四年,袁崇焕诗寄广西藤县学中式。”

(5)张岱《石匮书后集》之《袁崇焕列传》记载:“袁崇焕,广西藤县籍,东莞人”。文中虽没有明确说明袁崇焕究竟是出生于“广西藤县”、还是广东“东莞”。但是文中却很明确的说明了,袁崇焕既是“广西藤县”人,也是广东“东莞”人。

(6)明朝末年沈国元所著《两朝从信录》卷一二中记载:“臣籍已属西江”。“西江”是珠江支流,主要在广西区域内。由文中可知,袁崇焕自己的说法是有两种籍贯(现籍和原籍),现籍“西江”(广西区域),根据两种身世说法之一即广西藤县;文中原籍虽没有明说是那里,根据身世两种说法之二,即广东东莞。

(7)原广西藤县白马乡(今广西贵港平南县丹竹镇白马村),有袁崇焕遗址、“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纪念碑”。

六 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的合理性

1 在古代,迁居、迁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古代历朝历代大小迁徙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今天的广西、广东人,其祖先很多都是从北方从中原迁徙而来。

2 袁崇焕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是非常具有合理性的。根据东莞地方志记载,袁崇焕所在的袁家是当地豪族,周边分布分支巨多,袁崇焕所在的袁家是具备一定的财力的。而有一定的财力,才可以“迁至广西藤县,常往返两地,游历两江”。

3 袁崇焕正是因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迁居于广西梧州藤县,才有了众多的史书同时记载了袁崇焕“是广东东莞石碣人”,和“是广西梧州藤县人”。

4 在古代也有很多出生于一地,然后迁居于另外一地的事例,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多这种事例。比如出生在广西,成年后前往广东工作,然后在广东安居乐业;或者出生在广东,跑到广西来做生意,并在广西置业。因此他们都可以称之为广东人,也可以称之为广西人,不矛盾,也没毛病。

5 再比如广西的刘三姐,出生于广西河池罗城,迁居于河池宜州,传歌于广西柳州、桂林、贵港等广西各地。说刘三姐是罗城人、宜州人、柳州人、桂林人,都是说得通的,并不矛盾。

明代秘史:崔御史甘做义子

  明朝熹宗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的一个黑夜,一个穿戴青衣小帽的汉子,仓皇地直奔东厂太监魏忠贤的宅第。进了魏府,此人便拜倒在地,向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