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族谱
秦汉以前,只有帝王诸侯有谱牒。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重视门第、血统和婚姻等方面的纯洁性和排它性,以维护自己政治方面的特权,于是贵族和平民都有了谱牒,从而谱牒学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唐宋以至明清,各个姓族不断修续谱牒、家乘。现存的家乘、谱牒,大多是明清时代修撰的。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修谱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家谱的分布
现在图书馆收藏和目录书著录的张姓谱书有100多种。《中国家谱目录》一书收录张氏家谱114种,计949册。
这些张姓谱书如果按地区分,以江苏省最多,达25种;其次是湖南省,有18种;再次是山西和浙江两省,各有12种。此外,湖北省有8种,山东省有6种,河北、安徽、福建、四川4省各有5种,广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各有2种,河南省有1种。不分地区的有4种。如果从支派族望上看,清河张氏的家谱最多,达十余种;其次是湘谭张氏,有6种。定阳、南张、姚江、余姚、中湘、湘乡等地张氏,各有3种;浙江、安丘、南皮张氏,各有2种;其他地区张姓支派,多为 1种。
家谱的种类
这些张姓谱书的名称各异,有家谱、宗谱、族谱、世谱、世系谱、会通谱、房谱、支谱、草谱、通谱、谱书、纪略、家乘、世系、先芬录等。名称中往往还包含具体郡望、门派或者先祖号谥,以及郡、县、乡名,以与别的谱书相区别。有的名称中还加有“续修”、“三修”、“四修”等字样。
家谱的内容
张姓的各种家乘、谱牒尽管文字繁简不一,记述范围有别,但内容却大体相同,一般包括序言、凡例、家族世系、家族法规、先祖行状和家族文献等。其中家族世系是家谱的中心内容,为谱书所必备。
谱书中关于家族世系的记述,既要注重上下垂直关系,使源流承递清楚。又要注重左右横向关系,详列人物事迹。张姓谱书往往首先阐明本家族的繁衍源流,然后再详述各支各派的人物事迹。世系不仅要记载本宗族的人物名谓,而且还多通过派语来说明人物的宗派和辈分。
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张氏宗族的《宗规》中就有“族派字目”。这个宗族共分10个支派,取南宋大儒朱熹“忠孝持家远,诗书命世长”10个字,让各支派分占一字。再以这一字为首,联成五言四句,作为派语。如“忠”字一支的派语是:“忠勤襄国事,正直立人纲。龙虎风云会,修齐诩世良。”这一支派的第一代取名要用上“忠”字,第二代取名要用上“勤”字,第三代取名要用上“襄”字,依此类推。这样,通过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支派哪一辈分。
张姓族谱信息:
张 9137全国江浙张氏家乘述馀不分卷 张镛补辑 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注:记事清雍正十年止。 9138全国灵岩张氏宗谱三卷 (清)张大猷 张武良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面忍堂木刻本 三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江苏镇江、浙江鄞县。 9139全国清河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张日佐 张日暹纂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崇本堂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安徽徽州地区博(残) 四川 重庆市图(残) 注:读族散居在安徽休宁和江西婺源。 9140全国张氏会修统宗世谱四卷 (明)张七镐等修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 四册 美国 9141全国张氏统宗世谱十一卷 (明)张阴辉等修 明嘉靖十五年(1536)记事刊本 四册 美国 9142北京张氏宗谱一卷 (民国)张广纯纂 民国十八年(1929)稿本 辽宁辽阳市曙光乡徐家屯村 9143天津静海张氏家乘不分卷 (清)张春景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清德堂钞本 二册 美国 9144河北沧州清池张氏宗谱五卷 (清)张肇治增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思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9145河北宁晋张氏族谱六卷 (清)张湑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科图 美国 9146河北滦平张氏谱书不分卷 (清)阖族同修 清光绪三年(1877)修 民国四年(1915)石 印本 六册 河北大学 9147河北南皮张氏族谱十二卷 (清)张受长 张卿子纂修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 人民大学 辽宁大连市图 浙江图(残) 日本 美国 9148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 (清)张元果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永恩堂刊本 二册 美国 9149河北南皮张氏族谱 (清)张晚畴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9150河北南皮张氏西门家谱 (清)张佩训修 清光绪九年(1883)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9151河北南皮张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新善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天津源泰印字馆铅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9152河北南皮张氏四门第十八支宗谱 (民国)张厚光等编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北平铅印本 一册 北图 吉林大学 9153河北 献县垛庄张氏家谱二卷 (民国)张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排印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9154河北景县张氏族谱不分卷 (清)张殿甲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一册 人民大学 9155河北景县张氏族谱不分卷 (清)张荫江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序石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9156河北景县景州枣林张氏族谱不分卷 张鸿熙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刊本 四册 美国 9157山西平定张氏族谱不分卷 (清)张文选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序) 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美国 注:清雍正九年张恒福首修。 9158山西平定张氏爱谱不分卷 (清)张学鲁等修 清咸丰七年(1857)刊本 一册 北图 美国 9159山西五台张氏家谱一卷 (民国)张忠立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写本 山西五台县五级村 9160山西介休宗阳张氏族谱四卷 张清政等修 清嘉庆十八年(1813)活字本 四册 美国 9161山西介休定阳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清谟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木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山西大学 辽宁大 辽市图 日本 美国 注:清乾隆五十一年张焕始修。 9162内豪古喀剌沁三韩张氏世系谱不分卷 (清)张承恩修 清同治、光绪间写本 辽宁大连市图 注:清康熙十七年张朝璘、张朝珍创修。 9163辽宁北镇张氏家谱一卷 (清)张朝璘重修 清康熙十八年(1679)刻本 一册 历史所 注:此为始修谱。 9164辽宁北镇张氏家谱不分卷 (清)张任在增修 清嘉庆八年(1803)张溥重钞稿本 复旦大学 注:清康熙十七年张朝璘、张朝珍首修。 9165辽宁北镇张氏家谱不分卷 (清)张溥等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9166辽宁北镇庆宁张氏家谱不分卷 (清)张溥撰 清咸丰间钞本 辽宁图 注:张朝璘、张朝珍首撰於清康熙十七年,张溥 嘉庆十八年重撰,后人填写,记事止咸丰九年。 9167还宁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 (清)张安常续修 清道光七年(1872)序 清钞本 一册 人民大学 9168辽宁辽阳张氏宗谱不分卷 (清)张安常等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钞本 一册 美国 9169辽宁辽阳张氏家谱不分卷 清道光三十年(1850)写本 一册 美国 9170吉林双阳张氏宗谱六卷附篇三卷 (民国)张文房 张树棠修 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辽宁图 9171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 (民国)张克昌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九如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9172上海奉贤张氏宗谱□□卷 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 上海奉贤县档 9173上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张忠裁等重修 民国六年(1917)崇本堂铅印本 二册 北图 注:此为三修本。 9174上海松江云间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谦 张廷柱 张世瑛重辑 清同治十三年(1874)纂钞本 上海松江县政协 9175上海松江云间张氏族谱续卷一卷 张宗佑辑 手写本 上海松江县政协 9176上海松江云间张氏世表一卷 清写本 南京博 注:考口题《清河家谱世系表》。 9177上海松江南塘张民族谱八卷 (清)张飞均重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刻本 上海忪江县博(残存上、中册) 注:此谱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张星会。 9178上海松江南塘张氏前族谱二卷 (清)张观吉续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上海师大 注:始修於宋绍定五年张镛。 9179上海松江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清)张观吉重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上海师大 注:首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张星会。 9180上海松江南塘张氏族谱不分卷前族谱二卷 首一卷 (清)张德刚等纂 清光绪十三至二十一年(1887-1895)刻本 四册 上海图 9181上海青浦张氏族谱不分卷 (清)张为寿修辑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家刻本 四册 北图(残) 9182上海青浦汇溪张氏支谱二十六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张瑛照增修 民国五年(1916)知本堂铅印本 上海青浦县档 美国 注:谱首修於清康熙二十九年。 9183江苏瓜渚张氏宗谱四卷 (清)张錞增续 清道光八年(1928)活字本 四册 北图 南京图 9184江苏江浦张氏宗谱十卷 (民国)张嗣钊编纂 民国九年(1920)得宜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9185江苏溧水义台张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蒲杆村 注:谱首修於宋绍兴元年张景先。 9186江苏徐州彭城张氏族谱□□卷 清道光五年(1825)刊本五册 江苏铜山县张氏 9187江苏铜山张氏族谱□□卷 (清)康熙五十七年(1777)重刊本 六册 江苏铜山县张氏 注:有张竹坡史料。 9188江苏钢山张氏家传 (民国)张德广辑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北图 注:有民国五年(1916)张德广铜山张氏家传后记。 9189江苏丰县张氏族谱二卷 (民国)张连瑞 张金铬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9190江苏丰县张氏家谱六卷 (民国)张兰桾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江苏丰县顺河乡张口村 9191江苏赣榆张氏支谱不分卷 钞本 江苏赣榆县档 9192江苏赣榆张氏家谱一幅 百忍堂白布钞本 江苏赣榆系档 9193江苏淮阴张氏宗谱不分卷 (清)张光藻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序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9194江苏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清)张效颜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九册 上海图 9195 江苏省宿迁县张氏族谱三卷 (民国)张霁光 张殿佑总修 张浩沁撰文 民国八年(1919)世铭堂石印本 江苏宿迁县图 9196江苏泗阳张氏支谱六卷 (清)张印心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横梁堂石印本 四册 上海图 9197江苏泰县张氏家乘一卷 (民国)张锡蕃纂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一册 江苏泰州市图 日本 美国 9198江苏靖江张氏宗谱二十卷 (清)张绩金 徐鸿江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9199江苏靖江张氏族谱 (民国)张氏三凤堂编辑 何民俊撰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刻本 江苏靖江县文 9200江苏扬州交台张氏分迁邵伯支谱六卷 (清)张庆堂 张春雷等重修 清嘉庆十六年(1811)上海居易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版心《义台分支邵伯张氏家乘》。 9201江苏扬州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薰等修 清咸丰四年(1854)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注:自苏州迁扬州东乡浦头。 9202江苏扬州维扬浦头张氏族谱不分卷 (清)张客修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北图 人民大学 9203江苏江都雏扬江都张氏十四修族谱八卷 (清)张绍泰主修 张巨川编订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善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目录题《江都张氏善二公支谱》,扉页版心 均题《张氏族谱》,版心下题“思孝堂”。元至 正二年始修。 9204江苏江都张氏族谱六卷 (清)张亮臣等十四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金鉴堂木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卷端《维扬江都张氏家谱》。 9205江苏扬州丁汉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珪 张纯仁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9206江苏江都张氏宗谱四卷 (清)张以岱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9207江苏江都张氏族谱十八卷 (清)张永连编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活字本 二十二册 美国 9208江苏江都张氏宗谱六卷 (民国)刘嵩泉纂辑 民国八年(1919)孝友堂木活字本 六册 南京图 9209江苏江都维扬张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张政鳌等重纂 民国十一年(1922)孝思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9210江苏江都张氏宗谱四卷 张万福等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十二年(1913)活字本 四册 北图 92il江苏江都雏扬张氏老四房第十五次续修族 谱六卷 (民国)张政钜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刻本 六册 吉林大学 9212江苏泰兴张氏三修家谱十四卷 (清)张行俭续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古楼西街(缺一册) 9213江苏泰兴张氏家谱六卷 (民国)张进寿重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焦荡陆元村(缺卷2) 9214江苏泰兴张氏景贤支谱□□卷 木刻本 江苏泰兴县古楼西街(存一册) 9215江苏南通通州张氏宗谱二十卷图一卷 (清)张憘增等修 张謇总纂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敦伦堂刻本 十二册 江苏南通市图 9216江苏南通张氏宗谱 清孝友堂刻本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4) 9217江苏南通张氏常乐支谱一卷 (民国)张謇修纂 民国十年(1921)序铅印本 一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江苏南通市图 江苏南通市博 9218江苏如皋张氏宗谱十五卷 (清)姜春煦 张大庚纂修 清道光八年(1828)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9219江苏丹阳张氏宗谱十卷 (清)张昌绶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孝友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9220江苏镇江京江张氏家乘十六卷 (清)张长钰汇编 清道光五年(1825)刻本 山西大学 注:谱首修於清乾隆三十二年张学林。 9221江苏镇江张氏族谱四卷 (清)张元等重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9222江苏镇江京江张氏家乘六卷 (清)张口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江苏镇江市博 9223江苏镇江润州开沙张氏族谱□□卷 清道光间木刻本 江苏宿迁县图(存卷2、13) 9224江苏镇江京江张氐宗谱六卷 (清)张浈 张森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北图 江苏泰州市图 日本 美国 9225江苏镇江润城张氏五修族谱十卷 (清)张绶青刊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二铭堂木活字刊本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关中迁润张氏五修族谱》。 9226江苏镇江润州开沙张氏族谱六卷 (清)张昌定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美国 注:清中期张有鼎始修。 9227江苏丹徒张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张福璜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清道光二十七年张宗海始修。
9228江苏丹徒京江张氏宗谱六卷 (民国)张宗樨 张崇本修 民国三十年(1941)孝友堂刻本 六册 南开大学 江苏镇江市博 注:始修于清道光二十五年,此为二修。
9229江苏丹阳云阳张氏宗谱十卷 (清)张飞渚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7)亦政堂木活字本 十册 美国
9230江苏丹阳张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张灿禄 张仪铭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三十册 日本 美国
9231江苏丹阳张氏家乘□□卷 (民国)张龙子重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松卜乡麦溪村
9232江苏常州文成里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张利贞等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孝友堂刻本 十二册 南京大学
9233江苏常州毗陵城南张氏宗谱十卷附一卷 清光绪元年(1875)百忍堂活字本 十四册 人民大学 注:此书始修于清同治十二年。
9234江苏常州张家坝张氏宗谱八卷 (清)张义经修纂 清光绪四年(1878)书忍堂活字本 八册 江苏苏州市博
9235江苏常州张家坝张氏宗谱十卷 (民国)张仲康修纂 民国七年(1918)书忍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江苏苏州市博
9236江苏常州毗陵张氏宗谱四卷 (清)张永源编 清光绪十九年(1893)慎德堂木活字本 南京图
我是云姑娘,喜欢我请关注我
电视剧经常出现认祖归宗,他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于家谱你又有多少了解呢
家谱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
家谱文化的意义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家谱文化的源流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中国一直都说认祖归宗,外国人都来认祖寻亲的,我们不该认祖寻亲吗?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
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
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
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
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
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
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
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
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
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
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
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
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
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
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
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
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
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等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两卷)。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五卷,首一卷,(清)章锺颖、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十四卷,(清)章文熊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长兴章氏宗谱十卷,(清)章桐生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浙江诸暨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清)章佳信等纂修,章氏族人增补,清光绪年间敦伦堂补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青山章氏宗谱五十六卷,(民国)姚作鋆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四卷,(清)章衢、章克升等补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贞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章氏宗谱三卷,(清)章正桂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忠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汤溪章氏宗谱,(清)章金声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五卷,(清)章陈昌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开章氏族谱五卷,(明)章乔纂修,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清)章维烈等重修,江泽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编辑,章必训等主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清)景星堂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石门外。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民国)章正扬主修,民国初期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北村。 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章卫武、章汝调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怀宁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庆堂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39年)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章氏世谱,(清)章良桂等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族谱,(清)章懋橘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章氏家谱四卷,(清)章濬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全城章氏世家宗谱一卷,(清)章绍渊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谱志,(清)章锦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文源堂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院大学图书馆。 江西丰城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章氏重修会谱八卷,(清)辛瑄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琢其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椿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瞿震吉等汇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章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歙县章家氏谱,(清)章移德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洙氏章氏宗谱,(民国)章人智等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积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练漳村史志(章氏),(现代)岩城等修,1999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现代)章建军明、章子纯等修,1996年排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程氏章掖房志,(现代)程人纲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缺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元粲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重修谱六卷,(清)章琳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章氏家乘六卷,(清)章贻贤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贤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获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成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两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春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宗谱二十五卷,(清)章甫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章世琳、章光岐,清光绪三十二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缺卷末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章氏会谱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二卷,四编十卷,(民国)章鹤汀修,民国八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率纂修,清道光年间明德堂手写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会谱四编六十卷民国八年,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民国)章贻贤辑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雁埠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闰集二卷,(民国)章廷玉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星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清)章协端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分支青阳章氏宗谱十四卷,(民国)章富昌、章钟桂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汇修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宗谱二卷,(民国)章诒编,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浦城章氏重修宗谱二卷,(清)章桂编,清乾隆年间刻朱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荻溪章氏宗乘补编,(民国)章乃炜等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六卷,(清)章荣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清)章师善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章氏族谱八卷,(民国)章士钊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稿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黄田章氏支谱三卷,(民国)章锦甲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明达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河间郡章氏宗谱四卷,(清)章启昆编,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全城章氏宗谱八卷,(清)章可久主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八卷。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九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洙水章氏家谱,民国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章氏分房约谱图,(清)章启乾撰,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章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汪培经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有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十一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班竹系章氏宗谱二卷,(现代)章登悌,倪承灿修,195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山章氏家乘初集二卷,(明)章冠编,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章前宅宗祠志、偁章前宅义田志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元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21~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浦城章氏一线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新昌班竹章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重修宗谱六卷,(清)章琳编,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四卷,(清)章紫龙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六卷,(民国)章国鼎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尚贤纂,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五美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凰山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姚宾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复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民国)章春樵等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民国)章尚志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龙严章氏族谱十卷,(清)章京等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瞻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问心堂章氏本支录十卷,(清)章伟业等纂,清嘉庆年间稿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兰州章氏宗谱,(清)章瑞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满族章佳氏族谱二卷,(民国)车文魁、车世荣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长沙章氏支谱十二卷,(民国)章世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古籍的版本类型 自从图书产生以来,特别是自从版印图籍产生以来,从内容、性质、形式等方面派生出许多版本类型和版本称谓。主要有:稿本、写本、抄本、刻本、活字印本、官刻本、坊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监刻本、经厂本、内府刻本、藩府刻本、殿本、局本、聚珍本、套印本、百衲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初刻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重修本、递修本、朱蓝印本、四库底本、毛抄本。 稿本 古书版本著录中运用稿本概念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指手稿本,二是指清稿本,三是指修改稿本。手稿本指的是由作者自己亲笔书写的自己的作品,判断这个极不容易,没有绝对把握,不敢运用手稿本的概念。清稿本指的是誊清的书本。誊清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由作者自己誊清,这在实际上应该归入手稿本;另一种是由别人誊清,实际上这已不具备稿本性质。故对清稿本概念的运用要特别慎重,不能以今度古,把现代人关于稿子的概念硬加在古稿本的头上去。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又由作者亲笔加以修改。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誊清后自己又作修订,这在实际上又应归于手稿本;一种是别人誊清后作者亲笔加以修订,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用修改稿本的概念。这三种概念在通常的古书著录中都见有人运用,但在实践上并不十分确切,且容易造成混乱。国家图书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只用“稿本”一个概念,将作者亲笔书写、誊清、修改的情况,通通包容在“稿本”概念里边。而对由别人誊清的书本,则以“写本”或“抄本”称之;别人誊清作者自己亲笔修改的书本,则仍以“写本”或“抄本”称之,紧接着于其后注明某某校改。 写本 写本是相对于稿本、抄本和印本的名称。在古书版本著录中,凡运用写本概念,大约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时代早。唐以前,书籍生产都靠手写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人唐以后,刻本书渐行,至宋而盛。然唐宋所处的时代仍是较早,故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元以后传抄的书籍,便以抄本名之了。二是地位高。无论时代早晚,印本书是否盛行,一书的传抄凡出自名流学者之手,往往也要以写本名之,而不称其为抄本。三是涉及宗教。凡是抄写佛经、道经,抄写者常是为了还愿或做功德,有对宗教的崇信和虔诚包容在里边,故只称其为写经,而绝不称为抄经。至于早期写经生抄写的经卷,虽不是为了自己还愿做功德,而是为了佛门的善男信女们买去还愿,但由于其抄写时代早,也只能以写本名之。至于自己著作,自己抄写流传,那就不论其时代早晚,地位高低,便一律以稿本名之了。 抄本 在古书版本著录中,抄本的称谓经常应用,经常出现。除了写本、稿本之外,凡依据某种底本而再行传写者,均可以抄本名之。 刻本 刻本,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及《经典释文》。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兴,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因时代不同,又有宋、辽、西夏、金、蒙古、元、明、清刻本的不同称谓;因地域不同,又有浙刻本、蜀刻本、闽刻本等不同称谓:具体细分,又有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赣州本、池州本、建阳本、麻沙本、崇化本、平水本、眉山本等不同称谓;因出资和主刻性质不同,又有官刻本、私刻本、家刻本、自刻本、坊刻本等不同称谓;具体区分,又有内府本、监本、府州军本、仓台本、计台本、殿司郎局本、公使库本、郡斋郡庠本、兴文署本、广成局本、行中书省本、各路儒学本、书院本、司礼监本、经厂本、藩府本、布政司本、廉访司本、殿本、局本等不同称谓;因刻版形态不同,又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巾箱本、袖珍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技术不同,又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因版印早晚不同,又有初刻本、复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总之,什么时代、什么地区、什么单位、什么部门刻的书本,就可题为某某时代、某某地区、某某单位、某某部门刻本。 活字印本 用活字排版印刷的书本,均称活字印本。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南宋的周必大,蒙古太宗十三年至海迷失后三年(1241-1250)时期的姚枢,清道光十二年(1832)的李瑶、二十四年(1844)的翟金生,都曾依据毕昇泥活字印书的原理,自制泥活字,实践并光大了泥活字印书的创举。元大德年间(1297-1307),农学家王祯又制成了木活字,并印刷《旌德县志》。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非但有汉文木活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木活字。进入明、清,木活字书普遍流行,江南各省的祠堂常用木活字排印宗谱。还出现了串乡走镇专为人排印家谱的谱匠。明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北京朝廷发行的“邸报”,也改用木活字排印。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肆,木活字印书更为普遍。规模最大的是乾隆时期用木活字排印的《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凡134种。金属活字包括铜、锡、铅活字,其中以铜活字印书较多。明朝弘治、正德时期无锡华、安两家的铜活字印书最有名,清雍正年间内府用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是规模最大的金属活字印刷工程。著录活字印本,就要根据不同材料的活字,采取不同的著录称谓,如泥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铜活字印本等。 官刻本 官刻本是指清及清以前历代出公帑或由国家某种机构、单位主持雕印的书本。中国雕版印书始自唐朝。自五代起,始由国子监校刻经书,开官刻本之先河。两宋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司、局、殿,地方各府、州、县、军官署,各府、州、县学,各地仓台、计台、公使库;元代兴文署、广成局、中书省、行中书省、各路儒学、各地书院;明代两京国子监、中央各部、院,内府各监,各藩府,各布政使司,各府、州、县衙署,各级各地学校;清代武英殿、内府各监、中央各部、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官书局等,凡由这些单位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均可称为官刻本。但在著录实践中,历来不采用“官刻本”这种称谓,而是将其分解,具体著录。国子监刻的书就称为国子监本,公使库刻的书就称为公使库刻本,经厂刻的书就称为经厂刻本,武英殿刻的书就称为武英殿刻本等。 坊刻本 坊刻本指唐至清历代各地书坊刻印的书本。书商编刻图书并经营书业的书坊,唐代已经出现,至两宋而兴盛。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开有很多书坊、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纸马铺等。四川、两湖、江、浙、皖、赣、闽,尤其是福建建阳的崇化、麻沙等,也都有很多书坊。元代四川书坊衰落,山西平阳(今临汾)书坊兴起,福建书坊继续发展。明代南北两京,苏州、扬州、杭州、徽州、常熟、建阳,仍是书坊林立。清代书坊遍布全国各地,但有的已是单纯经销并不编刻图书了。所有历代这些书坊刻印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但在版本著录的实践上,一般不使用坊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具体著录,如唐刻《陀罗尼经咒》,便著录为“唐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本”,《十七史》便著录为“明毛氏汲古阁刻本”等。 私宅刻本 私宅刻本指历代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书本。私宅家塾刻书的性质,与书坊刻书不尽相同。书坊刻书以出售营利为主要目的,私宅、家塾刻书多出于对圣贤、先辈、师友的崇尚,要推广某种思想和学说。明、清私宅刻书,有时也为了传布某些罕见的版本。但在版本著录实践上,一般并不使用私宅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具体著录。如宋黄善夫家塾之敬室所刻的《史记》,便著录为“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宋蔡梦弼东塾刻印的《史记》,便著录为“宋蔡梦弼东塾刻本”;宋蔡琪家塾之敬室刻印的《汉书集注》,便著录为“宋蔡琪家塾刻本”;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刻印的《韩柳集》,便著录为“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本”;元代天历间褒贤世家家塾刻印的《范文正公集》,便著录为“元天历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本”。 家刻本 家刻本指历代自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己家人著作的书本。家刻本与私刻本性质不同。家刻本的实施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资委托书坊,按自家满意的版式行款刻印;一种是自备木板,召雇刻印良工上门,让他们按自家的意愿设计行款版式刻印。这两种方式雕刻的书版都归自家所有,自家收藏。故古书雕版处与藏版处不全都一致。家刻本多为家族中晚辈实施,故校勘刻印一般都比较好。 自刻本 自刻本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从出资的角度看,与家刻本性质近似;从所刻书的作者看,则与家刻本绝然不同。家刻本的作者范围限在本家族中,自刻本的作者仅指作者自己。自刻本始自五代和凝。《旧五代史·和凝传》说他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有集百卷,自篆于版,模印数百帙,分惠于人。五代以后,历代都有自刻本行世。自刻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者自己委托书坊或召雇雕印工匠,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版式行款,施刀镌印;一种是不但自己出资,还要自己写样上板,然后委托书坊或召雇工匠刻印。所以自刻本一般都校勘精审,刻印精良,若是作者自己手写上版,就更为珍贵。清代郑板桥号称诗、书、画三绝,他自己写样上版雕印的自著《板桥集》,堪称艺术珍品。 监刻本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国子监,亦称国子学,简称“国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刻书始于五代,后唐朝长兴三年(932),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到后周太祖广顺三年(953),《九经》全部刻完,前后历时21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国子监祭酒尹拙奏请兵部尚书张昭、太常卿田敏同校勘《经典释文》,刻板印行。宋代国子监的刻书规模和刻印范围,都比五代时要大得多。景德二年(1005),距建国仅40余年,经、传、正义皆经过校勘,刻板印行。所集书籍版片10万余块。到北宋末年,正史亦由国子监全部校刻行世。南宋国子监所刻的书并非都是本监所雕,很多是本监校勘后下各地镂版。如《七经正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诸书,都是由杭州镂版进呈。宋代国子监除主刻正经、正史外,还以医方一字差误,其害匪轻,故重要医籍也由国子监分官详校,镂版颁行。如《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注本草》、《图经本草》等,宋代国子监都曾校刻行世。元代的中央刻书机构是兴文署和广成局,属秘书监,不属国子监,故无监本之称。明代南京、北京都设有国子监,刻书数量甚多。清代纂修校刻书籍多数在武英殿。清代国子监仅刻过极少的书。对于历代国子监所刻的书,均可著录为各时代的国子监刻本。 经厂本 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经厂是司礼监所属的机构,专管经书印版及印成书籍、佛经、道藏、蕃经等。经厂设掌司4员或六七员。经
张姓族谱
本文2023-10-31 19:51: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2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