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的学术研究
从学术上讲,汉朝廷所立之五经博士均讲授“今文经学”。而今文经学按照当时实用政治的需要,穿凿附会地解说儒家经典,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与今文经学相对的是古文经学,古文经籍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而成的典籍。古文经典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汉景十三王之一的鲁国恭(共)王刘馀“孔壁藏书”,另一便是河间献王刘德所收集之书。汉代学者训诂解释这些古文经籍,从而形成“古文经学”,此即《隋书·经籍志》所载:“汉鲁恭王、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学者)参而考之,以成其学,谓之‘古学’”。鲁恭(共)王刘馀好治宫室苑囿,为扩建宫苑而拆毁曲阜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很多古文书籍。有些孔壁藏书竟辗转流传到河间王刘德手中,据宋元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宋陈普《河间献王》诗云:“礼乐将兴汉德凉,活麟天把付锄商。《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周官》一书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后,由于河间献王的缘故而重见天日,其功绩可谓惠及千秋万代。但两汉四百余年的时光,有几位刘氏诸侯王能够修学好古如河间献王刘德那样呢?
刘德收集整理儒学典籍的功绩和他本人在汉武帝京师问策中表现出来的儒学造诣,按理说一定会受到朝臣们的尊敬,也理应得到号称独尊儒术之汉武帝的赞赏。然而,令刘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对德行与学问兼盛且声著朝野的河间献王刘德却产生了猜忌,并向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五宗世家》记载:“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献)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汉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汤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圆七十里与百里的小国之王而夺取天下的古代贤王。汉武帝刘彻这样告诫刘德,其用意当然十分明显:你刘德要谨守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觊觎汉朝神器!这对衷心献书、渴望汉朝儒学昌盛的河间献王刘德来说,汉武帝之言无疑是当头棒喝,精神上受到致命打击。且刘德所献书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处仓库而未有发挥作用;所献雅乐虽然也让乐官演习,但并不常为朝廷所引用。心灰意冷的河间献王刘德回到河间封国后,只好纵酒听乐,作秀于朝廷的同时,也麻痹了自己的精神、损害了自身的健康。醇酒美妇,乃伐性之巨斧、刺身之利剑,四个月后,河间献王刘德命归黄泉,享年不足五十!可怜一代贤王抑郁而逝,藩王之楷模从此绝迹。宋王安石《北行过河间》诗云:“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乃知阴自修,彼不为倾商。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从政治学得角度来看,河间献王刘德进京进献典籍与雅乐反遭遇汉武帝冷落,可谓事出有因。从政治哲学上讲,汉武帝好儒也只是用儒学教民,治国之术则三代王道与春秋霸道并用、儒家与法家兼施。汉景帝刘启(汉武帝父皇)“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规定诸侯国只收租税、不管政事,即分土而不治民。汉武帝刘彻有十三个兄弟分封为王(世称汉景十三王),汉武帝都须提防。相比之下,对皇位最具有威胁力的就是刘德。刘德的亲生母亲栗姬家族遭厄运(刘德哥哥、太子刘荣被废后自杀身死、母亲栗姬被打入冷宫)后,刘彻及母系王夫人家族乃既得利益者,刘彻得立太子、母亲王美人被立为皇后。前后境遇差如天地般的变化,使武帝刘彻对河间献王刘德不能不有所戒备。至于其他各位诸侯王,则大多“以宫室相高,狗马相尚”,耽于享乐而不足为患。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中讲:“(汉)景十三王,承文之庆。鲁恭馆室、江都轻、赵敬险、中山*、长沙寂寞、广川无声、胶东不亮、常山骄盈。四国绝祀,河间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汉景帝刘启所分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中,鲁恭(共)王刘馀(余)好修建宫室楼台、江都王刘非轻浮傲慢、赵王刘彭祖阴险狡诈、中山王刘胜*秽好乐、长沙王刘发寂寞无才、广川王刘越无声无息、胶东王刘寄隐晦愚暗、常山王刘舜骄傲自大,有四国国王因为行为不法而遭诛绝祀。可见汉景帝刘启所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之中,唯独这个河间献王刘德,“夫惟大雅,卓尔不群”,为汉朝宗室之英杰、诸侯藩王之楷模。一千多年以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王公贵人不好侈靡而喜书者,固鲜矣。不喜浮辩而好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守之纯而行之勤者无一二焉。”因此,当汉武帝发现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刘德有德有才、不同流俗、志向高远时,就有意疏落、压抑河间王,意在敬告刘德,切莫为非作歹。清端木国瑚《献王祠》诗云:“孝景分封尚俨然,汉家难得此亲贤。名王造次称儒者,天子荒唐事列仙。传我遗经刘子政,坏人雅乐李延年。后来一听斑车入,空记河间姹女钱。”诗中提到的刘子政,即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乃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李延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通俗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伎之家,父母兄弟姊妹通音乐,是以奏乐歌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其妹即受宠于汉武帝的李夫人。
不是真实存在的,也不存在他一生为自己建天上宫殿的事。云南献王墓是来自于小说、**、网剧《鬼吹灯之云南虫谷》的情节。献王墓,小说中是云南水下发现的金字塔式的建筑。里面有献王三世以及三世所对应的影骨、献王妻子、太岁的尸体。
在小说的描述中,古滇国有一部分人信奉巫神邪术,因为宇宙观价值观的差异,国中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些信奉邪神的人为了避乱离开了古滇国,他们扶老携幼迁移到澜沧江畔的深山中生活。这部分人的领袖自称为献王。
扩展资料: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献王—河北献王刘德
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栗姬,西汉宗室、藏书家。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国,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
献王
献王墓
方文山所作《献王谣》中的主人公就是西汉汉景帝的次子河间献王刘德。“秦火搜遗,史册存;献书雅名,天下闻”,汉景十三王,只有这河间王刘德是“夫惟大雅,卓尔不群”、“礼乐是修,为汉宗英”。
当时的百姓们非常爱戴这位王爷,尊称刘德为“献书王”。可就是这样一位风姿卓绝的人物,最终却遭到自己的亲兄弟汉武帝的怀疑,郁郁而终。刘德应该算是汉武帝的十二个兄弟中最无心皇位的人了,汉武帝为什么会对他有所猜忌呢?
这件事的祸源要从汉武帝还是胶东王的时候说起。汉景帝时期,景帝宠爱的几个夫人,无非就是栗姬、程姬以及王姐妹,而刘德就是汉景帝尤其宠爱的栗姬之子,他们所有皇子的大哥刘荣还曾被景帝立为太子。在那个时候,栗姬母子可谓是风头正旺,人人趋而附之,作为太子的同胞弟弟,刘德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可是,馆陶长公主本欲拉拢栗姬,缓和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想将女儿许给栗姬的太子儿子刘荣。栗姬一向恼怒馆陶长公主给汉景帝进献美女,想也没想就拒绝了这门亲事,言语上还挖苦馆陶长公主。此事过后,栗姬和馆陶长公主的关系更加不好了,馆陶长公主改变主意,转而拉拢景帝的另一位夫人,也就是王,定下了王之子胶东王刘彻和她的女儿陈阿娇的婚事。
之后,馆陶长公主就挑拨汉景帝和栗姬的关系,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诬陷栗姬对后宫夫人们使用“巫术”。再之后,汉景帝病重询问栗姬会如何对待他的儿子和后妃们,栗姬态度狠绝,更是让景帝失望。王和馆陶长公主趁机鼓动大臣们请立栗姬为皇后,则彻底惹怒景帝,景帝一怒之下就将栗姬打入冷宫,还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
这件事过后,栗姬母子的地位一下子沉入谷底,最终的直接得益者就是刘彻和王母子,所以,刘彻继位以后,才会对刘德如此忌惮,总觉得刘德对他不怀好意。可是,刘德根本就是一脸懵逼啊,如果非要说他这一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的话,那无疑就是收藏各种各样的珍贵古书了,他哪里还有那些个争夺皇权的心思呢?
大家可以看看刘德这五十年的王爷生涯到底都做了哪些事,简直单调乏味极了,那就是四处奔走找书、买书、搬书、抄书、翻译书。他的生命中,书占了999%的比重,另外的01%则是日常生活的比重。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上,对刘彻心心念念的皇位和权力没有半点欲望。
反而是对稀有的书的追求大过皇位,他可以为了一本书,放下王爷的身份去求一个平民,可以好言好语的对待那些给他甩脸子的人,也可以不远万里的到一个地方求书。但凡刘德有一点利用权势的意思,他大可以派一大批士兵,每家每户的搜啊,搜到书就直接抢走啊,还付钱,还好言相劝,还巴巴地去求他们干嘛?
刘德得到数以万计的珍贵书籍,很多都是秦朝时候躲过了秦始皇魔爪的孤本,他誊抄了一份,还将原书如数还给书主。据说,刘德所持有的书籍,可以与整个汉朝相比。汉朝的天下是打出来的,加上前朝的始皇焚书,汉朝很缺书,所以汉惠帝时期才会有“挟书律”。刘德将这些书都捐献给了朝廷,这对于汉武帝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得知汉武帝竟然怀疑他的时候,刘德非常痛心,也没有心思再收集书籍了,而是整日待在家里喝酒作秀给汉武帝的探子们看,几个月后,刘德便命归黄泉了。悲哉!悲哉!
1汉朝同姓封王
刘德(前171年~前130)西汉藏书家。汉景帝刘启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废太子刘荣之弟。刘德在孝景帝前元二年4月(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是。 吴王刘濞是高祖刘邦哥哥的儿子,他的侄儿,封为吴王,刘德是刘濞的侄孙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德传》。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十四个儿子中的一个。封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一带)为河间王,死后谥献,所以称“河间献王”。他一生酷爱藏书,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收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进行认地研究整理。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来。
现在,人们运用这个成语,一般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有指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的。
献县的来历和历史如下:
西汉置乐成县,治今献县东南,为河间国治。东汉改名乐陵县。三国魏复名乐成县。晋更名乐城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徙今献县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广城县,仁寿元年(601年)又改名乐寿县,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后改隶深州。
宋属河间府。金天会七年(1129年)于乐寿置寿州,天德三年(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初乐寿县省入献州,洪武八年(1375年)献州降为献县,属河间府。清乾隆《河间府新志》:“金天德中,以其为汉河间献王封国,献陵在焉,故特名其州为献。”献王即汉武帝刘彻之兄刘德。献县以此为名。清因之。
1913年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属津海道,1928年直属河北省。1938年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属沧县专区,1958年属天津专区,同年改属天津市,1961年属沧州专区(1968年改地区)。1993年划归沧州市。
详细介绍
献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庄,距雄安新区不足80公里,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辖7个镇、11个乡、1个国营农场、500个行政村,总人口66万。
献县是儒家文化的再生地
献县历史悠久,有2000余年发展史,西汉武帝之兄刘德封国,刘德招揽毛苌、贯公等经学博士,搜集整理先秦儒家典籍,使《尚书》、《礼记》、《诗经》等儒家典籍得以流传后世,为“秦劫楚火”之后儒家文化复兴和汉文化的弘扬做出巨大贡献;刘德去世后,汉武帝因其聪明睿智追谥为“献”,献县的名称由此而来。
献县是实事求是的发源地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献王传》中评价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便是成语“实事求是”的最初出处,后被毛泽东主席引用,成为我党的思想路线。
献县是中西文化的融汇地
华北第一堂张庄天主教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汉代墓群、世界最长的不对称石拱桥单桥,以及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本斋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一代文宗纪晓岚、周恩来入党介绍人张申府、民族英雄马本斋、哲学泰斗张岱年等英才俊杰从这里走出。
人物生平
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藏书最多。
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汉景帝刘启
母亲:栗姬
儿子河间共王刘不周
兹侯刘明
旁光侯刘殷
距阳宪侯刘
蒌节侯刘退
阿武戴侯刘豫
参户节侯刘免
州_节侯刘禁
平城侯刘礼
广侯刘顺
盖胥侯刘让
沈阳侯刘自为
个人贡献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 "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群儒个个褒衣雍客,弹冠奋袂","日华宫" 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
据传,《毛诗》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诗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孙卿子,孙卿子授鲁人毛亨,毛亨授赵国毛苌(号称小毛公),毛苌被刘德招为博士,《诗》遂为刘德所得。为与当时流传的《齐诗》、《鲁诗》、《韩诗》相区别,毛苌所传之《诗》冠以 "毛字",谓之《毛诗》。齐、鲁、韩三诗早已失传,唯刘德之功使《毛诗》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注解《诗经》的专著。《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著,是我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著作。
汉朝初年,"北平侯张益及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等皆修写《春秋左氏传》",贾谊将《左传》授予赵国人贯长卿,人称之为贯公,被刘德招为博士,随将《左传》系统加工整理、校实解释,才成为今古名篇。
经过艰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书籍,这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籍献于朝廷,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并在 "三雍宫"召见,还询问有关儒学的30多个问题,刘德当场对答如流,论之有据。当时,各诸侯王和重臣们也有献书献策者,但多是一些杂家所论,没什么参考和收藏价值,唯刘德所献之书,才称得上真正的儒家经典,多是 "精品" 。因此,汉武帝对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十分器重,多次亲自把盏钦命赐酒,并赐金帛奖赏,一时之间刘德贤名传遍天下。
河间王刘德所聚集之诸儒士中不乏对儒家经典研究颇深的大学者,毛苌和贯公为其中之佼佼者。明张岱《夜航船·文学部·诗经传》:“卜商始序《诗》,辕固作传为《齐诗》,申公作训诂为《鲁诗》,浮丘伯授。毛苌作故训为《毛诗》,毛亨授。”毛苌先从毛亨学习《诗训诂传》,后被立为河间国博士,河间王刘德为之建筑君子馆。毛亨所论《诗》传自孔子学生子夏,最合古意。明张岱《夜航船·文学部·毛诗》:“荀卿授 鲁国毛亨作训诂传,以授赵国毛苌。时人以(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以二公所传,故名《毛诗》。”《鲁诗》亡于西晋、《齐诗》亡于曹魏,《韩诗》亡于北宋,惟独《毛诗》,由于献王刘德建君子馆作为毛苌传经之所,向天下学士广为传讲,得以流传下来,滋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清端木国瑚有诗:“礼士贤王汉古风,昔人已往今人老。传《诗》博士毛公里,筑馆犹闻说君子。”
贯公先从贾谊学《左传》,后被立为河间国博士。其所传《左传》递相传续,直至西汉末年学者刘歆。清张穆《汉河间献王君子馆专歌为仙露同年赋》诗有句:“汉兴荡除挟书律,如日杲杲生于东。三辅邸舍廓有容,IQ金玉错其中。坦坦大河迹神禹厮二渠。献王筑馆河之濒,实说神乐孰《诗》《书》。蒲轮A来呕咦水,河北诸儒为王起。兰陵客死绪示棼,毛贯诸公尽君子。君子几凋零,王功在六经。”毛指毛苌,贯指贯公。“荡除挟书律”,指汉惠帝刘盈废黜秦代禁止民家私家藏书之严苛法律。《汉书·惠帝纪》:“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唐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秦律敢有挟书者族。”
汉武帝刘彻建元五年(前136年),朝廷设《易》、《书》、《诗》、《礼》、《春秋》五经博士。京师设立太学,由五经博士任教师。博士教授弟子的经书,均用汉朝通行之隶书书写,故称“今文经”。董仲舒是今文经学的创始人,把《易经》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引申、发挥,提出儒学“天人感应”理论和“三纲五常”道德规范。这些理论在当时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和社会的稳定,部分学说受到汉武帝的支持,朝廷于是确立尊儒重书之国策,这对于一心想要振复儒学的河间王刘德来说鼓舞极大。
刘德满怀信心地带上河间国内的儒学研究成果,奔赴长安,进献朝廷。据《史记》记载,刘德来朝时间在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6)冬十月,武帝在三雍宫召见刘德,向他问策。《史记·五宗世家》裴S集解引《汉名臣奏》:“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汉武帝)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河间献王刘德在京师长安期间,还和一些儒臣进行过儒学讨论。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对》即记载有与刘德的对话,并涉及《孝经》,而《孝经》也是刘德所收集上来的佚书之一。宋末元初著名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转引宋代陈振孙曰:“世传秦火之后,河间人颜芝得《孝经》藏之,以献河间王。”
《隋书·经籍志》记载:汉初,河间献王刘德好古爱学、收集余烬,得而献之《士礼经》,合五十六篇,并记威仪之事。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于传论之学者。《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李氏得《周官》进献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河间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周官》六篇奏之。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而又得《明堂阴阳之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汉代礼学家,字延君,世称大戴)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字次君,世称小戴)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明张岱《夜航船·文学部·乐记》:“汉文帝始得窦公所献周公《大司乐》章,河间献王与毛生采作《乐记》。”
学术研究从学术上讲,汉朝廷所立之五经博士均讲授“今文经学”。而今文经学按照当时实用政治的需要,穿凿附会地解说儒家经典,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学术上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与今文经学相对的是古文经学,古文经籍是用先秦古文字书写而成的典籍。古文经典书籍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汉景十三王之一的鲁国恭(共)王刘馀“孔壁藏书”,另一便是河间献王刘德所收集之书。汉代学者训诂解释这些古文经籍,从而形成“古文经学”,此即《隋书·经籍志》所载:“汉鲁恭王、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学者)参而考之,以成其学,谓之‘古学’”。鲁恭(共)王刘馀好治宫室苑囿,为扩建宫苑而拆毁曲阜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发现很多古文书籍。有些孔壁藏书竟辗转流传到河间王刘德手中,据宋元学者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河间献王得《古礼》五十六篇,乃孔壁所藏之书。”宋陈普《河间献王》诗云:“礼乐将兴汉德凉,活麟天把付锄商。《周官》千载埋黄壤,两汉如今几献王。”《周官》一书在地下埋藏千年之后,由于河间献王的缘故而重见天日,其功绩可谓惠及千秋万代。但两汉四百余年的时光,有几位刘氏诸侯王能够修学好古如河间献王刘德那样呢?
刘德收集整理儒学典籍的功绩和他本人在汉武帝京师问策中表现出来的儒学造诣,按理说一定会受到朝臣们的尊敬,也理应得到号称独尊儒术之汉武帝的赞赏。然而,令刘德意想不到的是,武帝对德行与学问兼盛且声著朝野的河间献王刘德却产生了猜忌,并向他发出了严厉的警告。南朝宋裴S《史记集解·五宗世家》记载:“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献)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汉武帝的意思是:殷商汤王、周文王姬昌,都是由地方方圆七十里与百里的小国之王而夺取天下的古代贤王。汉武帝刘彻这样告诫刘德,其用意当然十分明显:你刘德要谨守诸侯藩王的身份,不得觊觎汉朝神器!这对衷心献书、渴望汉朝儒学昌盛的河间献王刘德来说,汉武帝之言无疑是当头棒喝,精神上受到致命打击。且刘德所献书籍被朝廷有意藏之秘府、暗处仓库而未有发挥作用;所献雅乐虽然也让乐官演习,但并不常为朝廷所引用。心灰意冷的河间献王刘德回到河间封国后,只好纵酒听乐,作秀于朝廷的同时,也麻痹了自己的精神、损害了自身的健康。醇酒美妇,乃伐性之巨斧、刺身之利剑,四个月后,河间献王刘德命归黄泉,享年不足五十!可怜一代贤王抑郁而逝,藩王之楷模从此绝迹。宋王安石《北行过河间》诗云:“北行出河间,千岁想贤王。胡麻生蓬中,诘曲终自伤。好德尚如此,恃材宜见戕。乃知阴自修,彼不为倾商。区区三世家,庙册富文章。教子以空言,得祚果不良。”
从政治学得角度来看,河间献王刘德进京进献典籍与雅乐反遭遇汉武帝冷落,可谓事出有因。从政治哲学上讲,汉武帝好儒也只是用儒学教民,治国之术则三代王道与春秋霸道并用、儒家与法家兼施。汉景帝刘启(汉武帝父皇)“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规定诸侯国只收租税、不管政事,即分土而不治民。汉武帝刘彻有十三个兄弟分封为王(世称汉景十三王),汉武帝都须提防。相比之下,对皇位最具有威胁力的就是刘德。刘德的亲生母亲栗姬家族遭厄运(刘德哥哥、太子刘荣被废后自杀身死、母亲栗姬被打入冷宫)后,刘彻及母系王夫人家族乃既得利益者,刘彻得立太子、母亲王美人被立为皇后。前后境遇差如天地般的变化,使武帝刘彻对河间献王刘德不能不有所戒备。至于其他各位诸侯王,则大多“以宫室相高,狗马相尚”,耽于享乐而不足为患。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中讲:“(汉)景十三王,承文之庆。鲁恭馆室、江都轻、赵敬险、中山*、长沙寂寞、广川无声、胶东不亮、常山骄盈。四国绝祀,河间贤明,礼乐是修,为汉宗英。”汉景帝刘启所分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中,鲁恭(共)王刘馀(余)好修建宫室楼台、江都王刘非轻浮傲慢、赵王刘彭祖阴险狡诈、中山王刘胜*秽好乐、长沙王刘发寂寞无才、广川王刘越无声无息、胶东王刘寄隐晦愚暗、常山王刘舜骄傲自大,有四国国王因为行为不法而遭诛绝祀。可见汉景帝刘启所封的十三位诸侯王之中,唯独这个河间献王刘德,“夫惟大雅,卓尔不群”,为汉朝宗室之英杰、诸侯藩王之楷模。一千多年以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道:“王公贵人不好侈靡而喜书者,固鲜矣。不喜浮辩而好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守之纯而行之勤者无一二焉。”因此,当汉武帝发现自己的同父异母兄弟刘德有德有才、不同流俗、志向高远时,就有意疏落、压抑河间王,意在敬告刘德,切莫为非作歹。清端木国瑚《献王祠》诗云:“孝景分封尚俨然,汉家难得此亲贤。名王造次称儒者,天子荒唐事列仙。传我遗经刘子政,坏人雅乐李延年。后来一听斑车入,空记河间姹女钱。”诗中提到的刘子政,即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乃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李延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通俗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出身倡伎之家,父母兄弟姊妹通音乐,是以奏乐歌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佳人曲》。其妹即受宠于汉武帝的李夫人。
史籍记载《史记·五宗世家》
《汉书·景十三王传》
《资治通鉴·汉纪十》
后世纪念2015年4月18日,中国首届献王汉文化节暨乙未年献王刘德春祭大典,在献县献王纪念园启幕,吸引了全国数十家媒体关注,数千名群众现场观看。
据悉,本届汉文化节是由献县献王文化研究会、河北献王集团主办。活动以汉文化典学传播为核心,纪念献王刘德的丰功伟绩,呈现华夏古礼面貌,解读汉文化的精髓底蕴。随着编钟和磬声扬起,8名汉服女子衣袂冽冽,一曲汉代献舞翩翩而起,笙乐鼓点声回响半空,念祝官宣布春祭大典仪式正式开始。12位执事持仪仗、宫灯、孔雀扇等礼器缓缓入场,献王集团董事长王占芳,刘德七十六代玄孙刘仲信,著名词作家方文山等作为主祭官、陪祭官及监礼官依次入场,将汉文化节活动在庄重、严肃、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推向 。此外,献王集团还邀请方文山为本届汉文化节创作颇具民族风的歌词《献王谣》,并在现场宣读。
刘德的学术研究
本文2023-10-31 19:07: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1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