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好带上感想500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3收藏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好带上感想500字,第1张

永垂不朽 爱恩斯坦

1955年爱因斯坦溘然长逝於美国普林斯顿医院。他自称的「臭皮囊」遵照遗嘱火化,永别人间,惟主持解剖的院方病理学家哈维博士违逆当事人初衷,将大脑保留下来。爱公生前贴身秘书杜卡斯对此十分不满,但长子汉斯(Hans Einstein)则同意将之用於科学研究。不久哈维离去,置地下室两个玻璃罐中的「爱脑」於不顾,时人也多不以为然。哈维太太则更感厌烦,巴望有人「赶快把这鬼玩艺搬走」!后来陆续有人试图藉之以探求爱公才智的生理基础,虽不无发现,但缺乏理论高度。 

1988年哈维未能通过资格考试,失去行医执照,八十岁还在一家塑料工厂上夜班。「爱脑」虽继续得到知识界关注,却由於现代脑神经科学步履维艰,徒然在甲醛液中浸泡了四十多个寒暑。哈维心灰意冷,一度想将之捐给爱公生前促建的希伯来大学,或者乾脆归还普林斯顿医院,彻底甩掉这个包袱。不料就在上个千禧年的岁竟年终,石破天惊,突然传来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已有人初步发现爱因斯坦脑结构与其特殊功能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

爱因斯坦童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象徵著成年的爱因斯坦必定有所成就。爱因斯坦出生於一个颇富裕的家庭。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Hermann Einstein)与叔叔雅各布在德国慕尼黑一带经营电工设备店。 

父亲-赫曼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生於1879年3月14日,他的母亲就觉得这位儿子有点不正常。据说,他的头很大,形状也奇怪。他说话之前需要用时间准备,所以说话的速度比起别的孩子要得多。当时,他父母觉得自己儿子可能是智力迟钝,又怎知他将来会有这麼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比较孤独,不喜欢说话。学校的运动,他不会参予。他很讨厌上学,经常装病缺席。在上堂时,经常神游四方,思考一切他喜欢的问题。后来,更因为上课与老师争执,被开除学籍。 

无疑,与所有科学家都一样,爱因斯坦拥有惊人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爱因斯坦生前经常提到他小时候的一次经历。在他五岁时一次生病,父亲送他一个指南针,他发觉无论将指南针指怎样放置,指针都会被无形的力量指著同一个方向,令他开始对大自然感到感趣。 

十二岁时,他从几何书籍中迷上了数学,几个数目字令这个小朋友开窍。爱因斯坦后来在自传中说,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相加等於斜边平方(毕氏定理)。这个平方不是显而易见的事,但却能证明,「人的思维能证明不是显而易见的事,这是多麼奇妙!一次证明能代替一千次:一万次量度。」几何学给爱因斯坦思维奇妙性,对他以后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虽然小爱因斯坦的成绩不俗,但他其实很讨厌读中学的生活,因为在这裏读书全部依靠记忆和严格的纪律。他唯有在家裏学习真正有兴趣的科目。据说,他的老师认为爱因斯坦的存在影响学习的气氛和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曾经被老师劝喻离学。终於,他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学校,到了意大利和父母会合。这次逃离当然隐含著另一原因-逃服兵役。他曾说过:「如果有人听到音乐,会兴致盎然地列队前进,这点就足以使我轻视他,上天错植了大脑给他,他只要有脊髓就绰绰有余了。」

爱因斯坦一家移民到意大利,打算在此重新开始,创另一番事业。1895年,爱因斯坦投考瑞士科技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但不成功。接著,他入读了瑞士的一所学校,在这裏他开始研究麦克斯维(James Clerk Maxwell) 的电磁学说。 

数学天份很高的爱因斯坦毕业后入读苏黎士综合科技学院(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Zurich)。在此,他得到朋友歌斯曼(Marcel Grossmann)的热心帮助,替爱因斯坦带来了数学讲义,致使爱因斯坦完成学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这些讲义,我真的预计不到我能否成为今日的我。”

爱因斯坦的求职生涯并不顺利。毕业后,由於成绩不是很突出,他在找大学教学工作的时候经常受到拒绝。他只能从事有关教学工作的临时工,包括他最不喜欢的家庭教师。在这个时候,他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个负担,更动摇了自己热衷於成为物理学家的决心。 

最后,他於1902年找到了一份瑞士专利局(Swiss Patent Office in Bern)的鉴定工作。他形容这裏是他的避难所(a kind of salvation),因为他在此获得定时的工资,而且在此可以使他继续对物理的研究和撰写有关的文章。 

爱因斯坦曾经提及一位与他一同工作的好友-Michele Besso爱因斯坦形容他是一个欧洲最出色的科学增音板(Sounding Board)。与爱因斯坦一同讨论物理和哲学的问题,除了Besso以外,还有一群在学术界寂寂无名的朋友。他们称自己为奥林匹克研究院(Olympia Academy),以仿效当时在科学界响负盛名的奥林匹克研究学院。  

爱因斯坦的在专利局时撰写的论文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於1909年受聘於苏黎士大学当副教授。他更被邀请出席一年一度的德国科学家会议。在这裏他认识了当时出名的物理学家。接著,他又获邀到德国大学(German University in Prague)当教授一职。

在入读苏黎士综合技术学院时,爱因斯坦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密内娃.马里许(Mileva Maric)。密内娃是塞尔维亚人(南斯拉夫)。她是爱因斯坦班裏唯一一个攻读物理学的女生 

爱因斯坦和密内娃深深相爱,很快地就想成立家庭。但爱因斯坦父母却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密内娃比爱因斯坦年长,脚又有点跛,又学习如此泠硬的科目,一点也不像大家闺秀;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犹太人。发生过几次争执后,母亲怒叱爱因斯坦,如果他再坚持与密内娃交往,就好像把有财务困难的父母逼上绝路。 

爱因斯坦只有悲忿地妥协。密内娃在1901年春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回到父母家产下女婴,但爱因斯坦无从探知婴孩的消息,可能随即夭折了。不久之后,密内娃回到苏黎士,没有通过毕业试,也没有拿到文凭。 

1899-1905年间,爱因斯坦饱受挫折。因为在这期间,他同时遭遇了失业、痛失女儿,而密内娃也因没有文凭,无法找到工作,而和他和父母数不尽的争执也令他伤神。直到1902年,父亲去世,爱因斯坦与家人的关系才渐渐和好。最终,他们在1903年顺利完婚,并分别在1904及1910年下儿子。据说密内娃经常与爱因斯坦讨论物理学的问题,但她对爱因斯坦成就所作出的贡献一直得不到证实。 

密内娃,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

爱因斯坦透过书信和科学研讨会,认识了不少当时的欧洲物理学家。1912年返会瑞士综合科技学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当教授。在此,他再遇了当时已成为数学教授的好友Grossmann。再次得到他的帮助,爱因斯坦开始研究有助他研究重力学理论的数学定理。 

1914年,德国政府邀请他作研究,并给他普鲁士科学学院院士(Member of P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的名誉。在少年离开德国的时候,他已放弃了德国公民身份,但由於这个名誉会为他带来认识一群伟大科学家的机会,而且接受这名誉不用履行日常教学工作,再加上这是一个有明望的名誉,所以他不得不接受。

 

由於工作日益沈重,爱因斯坦给予他妻子的时间使日渐减少。密内娃投欣:“他很缺乏丈夫的爱”。爱因斯坦因为受到妻子和工作的压力,开始与堂妹Elsa Lowenthal发展感情以寻找精神上的一点慰藉。最终,爱因斯坦与密内娃於1914年分开居住,并於1919年正式离。同年,他便与Elsa Lowenthal结,与她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居住。 

爱因斯坦在当时战争气氛日盛的时代,充当和平使者。当时,德国境内的科学家的国家民族意识很,知识分子们在1914年发起支持军方的签名行动,认为德军是国家文化的守护者。爱因斯坦为避免民族意识狂热一发不可收拾,发起另一个签名行动,并在战后发表和平宣言。 

1919-1933年,爱因斯坦被驱离德国期间,他活跃在许多团体中。 尤其在“国际联盟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积极对抗同盟国对德国科学的抵制。另外还主持一个委员会,调查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犯罪行为。 

爱因斯坦在晚年时,经常为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突而感到烦恼和不快。这位红极一时的科学家,在物理学界再一次受到忽视。他得到的只是科学家们形式上的尊重(因为他昔日的光辉和老前辈的身)。对於他的说话内容,科学家们只是点头便算,没有理会他谈的内容。爱因斯坦之所以受到忽视,是因为爱因斯坦与当时新一代物理学家的矛盾 。 

1933年,希特拉上台,爱因斯坦便去信普鲁士科学学院,表明他不愿接受德国政府管辖,因为他认为德国政府不重视民族平等,也不尊重教学及言论自由。最后,他接受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的聘书,同时入籍了美国,於普林斯顿定居。自此,他拒绝再和留在德国的大学教员保持关系,甚至到晚年,他对德国人仍怀有原始的恨意。 

爱因斯坦在美国生活的22年期间(直到他去世),几乎一曾离开普林斯顿。他在这裏的唯一职责是造访那些跟他一样著名的人士。  

他在美国的政治生涯中,最有名的是1939年去信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希望美国政府发展制展原子弹,希望不会被德国抢先发展成功。

大家都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中国先后涌出多位革命烈士,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英雄,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他们敢于抗争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种革命精神在今天来看叫做红色精神,而体现这种红色精神的人称为红色英雄。现在,就让我给大家讲述这位红色英雄的事迹吧!

他就是黄继光。在1952年10月,朝鲜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就是在这里光荣的牺牲了。年仅21岁的黄继光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在攻打主峰时,黄继光已身中4枪,但仍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手中的手雷在灯光下闪着光芒。

隆!敌人的火力点被炸毁了半边,黄继光却晕了。敌人又开始用机枪扫射,这时,黄继光突然站了起来,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冲啊!为黄继光报仇!”这声音惊天动地,这是来自战士们愤怒的呐喊,他们要为自己的战友报仇,为自己的祖国报仇,经过数小时激战,敌人就被全部消灭了。

一代代爱国英雄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一条条通往现实中国梦的道路,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当代小学生要做的就是传承这种精神,做新时代的小学生。用我们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兰辉精神“贵”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人民儿子,宗旨铭心间。那么关于兰辉的先进事迹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学习时代楷模兰辉先进事迹的个人 心得体会 范文三篇,以供参考。

   学习时代楷模兰辉先进事迹的个人心得体会

   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

   5月23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因工不慎坠湖身亡,年仅48岁的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他的身影也永远镌刻在了座座羌山之间。兰辉同志用短暂却壮丽的一生向我们塑造了一名对党忠诚、勤勉为公的好党员,一位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好领导,一个不为私利、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兰辉用忠诚奉献诠释永远的光辉。兰辉精神贵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好”字值千金、“简”字看作风、“扛”字显情怀永远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兰辉精神重在无私奉献。兰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情系百姓,深入基层,心系百姓,始终牢记服务群众的宗旨,牢记工作岗位的职责,带病坚守,无怨无悔,在工作上有用不完的闯劲和拼劲,这股劲是源于对人民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感情,用行动践行党员职责。兰辉用生命在诠释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责任,体现***员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最后殉职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上,最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羌山父老乡亲。

   兰辉,其性如“兰”,馨香久远,其行如“辉”,光照人民。兰辉同志用生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一言一行重新诠释了什么叫“人民公仆”。他是全国广大党员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是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主题教育 活动的生动教材,是开展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活动中涌现的勤政爱民、务实爱民、廉洁爱民的优秀基层干部典型。兰辉同志如同一面镜子,集中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超常奋斗、超常付出的牺牲精神,坚韧顽强、坚强果敢的拼搏意志,亲力亲为、亲民爱民的务实作风。

   斯人已去。深入学习兰辉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始终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始终牢记崇尚事业、追求卓越、愉快奉献、健康生活,用实际行动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学习时代楷模兰辉先进事迹的个人心得体会

   以前总以为老师和医生是最受人尊重敬仰的,一个是教书育人,一个是救死扶伤,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看了听了兰辉同志的事迹后,我崇拜的对象又增加了一位——人民公仆,也是那么伟大,那么受人敬重。

   日前,学校部分师生在影剧院听取了兰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兰辉副县长带病下乡调研,在唐家山堰塞湖溺水身亡。兰辉同志一心为民、务实奉献、朴实清廉,是党的好干部,北川的好儿子,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学子们根据兰辉同志的事迹,写下心得体会。兰辉副县长的先进事迹,为“中国梦”北川篇章添上了辉煌的一笔。

   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兰辉同志为榜样,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做好本分的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说好普通话,争做文明人;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扶老人过马路……为北川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争光添彩。

   兰辉是党员干部永远学习的榜样。学习他用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是。兰辉同志只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只能算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512”特大地震中,兰辉同志在痛失亲人之后仍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之中就被称为“北川干部的楷模”。

   多年来,他不辜负党的培养,无愧于群众的信任,时时刻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为民解困,展现了***人一以贯之执政为民的不懈追求,点点滴滴折射出美丽的光芒。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员的高尚品格和人性光辉,成为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时代的楷模。

   他的一言一行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和榜样,用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为谱写“中国梦”北川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兰辉用忠诚奉献诠释永远的光辉。兰辉精神贵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好”字值千金、“简”字看作风、“扛”字显情怀永远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兰辉精神重在无私奉献。兰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情系百姓,深入基层,心系百姓,始终牢记服务群众的宗旨,牢记工作岗位的职责,带病坚守,无怨无悔,在工作上有用不完的闯劲和拼劲,这股劲是源于对人民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感情,用行动践行党员职责。

   兰辉用生命在诠释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责任,体现***员对党和党的事业无比的忠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党,最后殉职在自己热爱的那片土地上,最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羌山父老乡亲。

   英雄事迹感人肺腑 榜样力量催人奋进。兰辉是继孔繁森、焦裕禄、菊美多吉这样优秀的又一位人民的好干部。兰辉同志走了,但兰辉精神不会消失,他永远是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永远是党员干部一面不倒的光辉旗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打好文化基础,学好专业技能,为实现自己的职业梦、青春梦而努力奋斗。目前,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书写“中国梦”伟大篇章而行动着,他们如一滴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力量虽小,却能带动着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国梦”而行动起来。当中国13亿人民群众汇聚起来,我们的“中国梦”是那么的强大无比,亮丽无边。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一定牢记党恩,努力提高综合能力,学精专业技术,练好专业技能,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奉献自己的力量,争取给党、社会、父母、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习时代楷模兰辉先进事迹的个人心得体会

   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位人民的好公仆,为了北川的振兴,就这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出师未捷身先死”,灾后的北川各项建设刚刚步入正轨,还有更多的重任需要担待,他也只能带着无限的眷恋无奈地离去,令人无限伤感,虽然灾难能夺走兰辉的生命,却夺不走兰辉的精神。

   在党中央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兰辉同志当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从他身上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干部,如何做好人民的公仆。兰辉精神激励党员干部艰苦朴素,重拾信仰,兰辉同志默默用实际行动坚守着一名***员的信仰信念。作为党员教师也要像兰辉同志那样,自觉严格要求,坚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树好自身形象,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实实在在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注重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惯,在教书育人工作中要甘于奉献以立德,苦练本领以立行,慎思明智以立言。钟情教育,醉心教育,视教育事业为天职,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如春蚕吐丝,似蜡烛燃烧,为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无怨无悔,走过了一条艰辛而坚实的道路。

   好干部兰辉的一生,是忠贞报国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生命和行动践行了人民公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核心价值观。他走了,却留下了奉献的“火种”,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而努力奋斗。

  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巨大,古人对家族关系十分重视。殷商甲骨文中已见家谱刻辞,到了周代形成"同姓不同婚"的原则。当时还出现了专门执掌"奠世系,辨昭穆"即专职研究家谱世系的史官。春秋战国便有《世本》一书流世,汉晋以后,谱系之学更加兴盛。早期只有王公贵族方可有谱,而后修谱之风逐渐走向民间。

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要做到真实可靠并非易事。因此,过去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故意做假有关,有些则是历史的原因使然。如早在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对于这种旧谱散失的情况,宋代人曾有过很多令人信服的论断,如被誉为新式“苏欧体”家谱奠基人之一的苏洵就曾指出“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尤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忘而独存,则由谱之力也。盖自唐衰,谱牒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于是乎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而谱遂大废” 另一位奠基人欧阳修也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无不指出了当时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在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民间修谱之风尽管颇为盛行,但情况也相当复杂,其中沿袭者有之,攀附冒认名门者有之,含糊其事、胡编乱造者有之,真假相间,不一而足。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张王李赵几乎一个面孔,以致许多家谱中都出现了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名人的题跋序言,其实都是这些“谱匠”的杰作。对于这种情况,现在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真相,将其视为祖传之宝;甚至一些报纸也动辄发布消息,说某地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谱,记载了某姓某族数千年的世系传递,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等等,几乎吹上了天,其实真实性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由上可见,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而人们又有把自己与很早以前的祖先联系在一起的习惯,于是伪造世系、拉名人作祖先等便成为经常使用的办法,从而使家谱所反映的血统次序并非都那么真实可靠。对此,钱大昕也指出家谱“支离附会,纷纭蹭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并无多少事实可信。当然,这种做法如果追根求源,其实由来已久。在古代,几乎所有的开国君主都要伪造自己的世系,把自己的家族与以前的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一些名人也乐此不疲。如汉高祖刘邦本是山东一布衣,南面登基后因不知先祖所出,便自称是唐尧刘累之后,伪造了商周以来的有关谱系。其后,两汉之际的王莽代汉建新,自称黄帝、田齐之后,也是有意拉名人作祖先。三国时,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到处夸耀自己是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而曹操本是由夏侯氏入继曹姓的,但仍自称其先祖出自黄帝,而曹操之子曹植又说其先祖姓姬,是周王室的后裔。后来,曹操的孙子魏明帝说曹姓是虞舜的后代,出自有虞氏。作为一国之君的曹氏,竟然如此三易其祖,说明他们自己实际上已经不知道血统所出了。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几乎举不胜举。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称是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之后,认为白公胜在被楚国杀害后,子孙逃亡秦国,世代为将,如白乙丙即是其中一个。白乙丙裔孙白起为秦国立过大功,受封为武安君,白氏从此兴盛。事实上,白居易的这些自述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白乙丙生活时代要早白公胜一百多年,不可能是他的后代。因此,后来曾有人针对家谱的这种妄相攀附而对其进行尖锐批评,并说它“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观点也并非没有道理。

我国古代许多家族拉名人作祖先,并把他们记录在家谱中,其做法实际上是十分不科学的。众所周知,我国姓氏的来源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发展过程中又经过离合演化,情况十分复杂。今天使用同一姓氏的人,历史上不一定同宗同姓。尤其是一些大姓,来源更为复杂。如向称“圣人之姓”的孔姓,虽有自孔子以来连绵不断的世系可考,但如果认为天下所有的孔姓人都与孔子有关,或者只有这一单一的血统则不合事实。从有关记载上可以考知,孔子的孔姓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贵族孔父嘉的后代。而在当时,卫国也有孔姓,源出姞姓;陈国有孔姓,源于妫姓;郑国有孔姓,出自姬姓。上述4支孔姓人后来都有子孙传世,但由于出自子姓的孔姓人因有孔子而地位最高,其余三支为了抬高自己,后来也都自称是孔子的后代,从而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血统。特别是清代时,全国孔姓与颜、曾、孟三姓联合修谱,凡姓孔的人都被认为是孔子的后代,使用共同的字辈作为辈序,使本与孔子无关的其他三支孔姓人的假冒身份得到了正式确认。从此,要想区分哪些人与孔子有关,哪些人与孔子无关,就更加困难了。至于那些人口相对较小的姓氏,也未必都有完全纯正的血统。

在不少民间编修的家谱上,还常常可以看到把自己与人类早期的一些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内容,确信自己是他的多少代孙,自己的血统100%纯正。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难以成立的。在前些年,一位专家曾作过一个推算,说假定一位姓张的男子与一位姓李的女子结婚,生下儿子后,在儿子身上只能有张姓血统的1/2。这位张姓男孩长大后与姓刘的女子结婚,所生的儿子身上只能有张姓血统的1/4。如此代代递降,到数千年后的张姓人身上,所谓的血统也只能是天文数字了。因此,历来在我国流传很广的“万代一系”、“某姓血统”等观念,其实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

所以说,要想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找出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是100%纯正血统的姓氏,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同姓一家”、“五百年前是一家”等等,都不过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仅仅具有思想观念上的凝聚力,并不能认为历史上真的如此。

当然,关于血统问题,有时还比较敏感,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你对他说他家祖传的家谱是假的,他不是某某名人的后代,不是他的多少代孙,他一定会难以接受,甚至会要跟你拼命。在另外一些人中,有时候尽管自己也感觉到有假,靠不住,但碍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愿意承认。诸如此类的情况即使在港台海外地区也有所见,充分说明了血缘观念在我国民间的根深蒂固。

一位科学家的事迹,最好带上感想500字

永垂不朽 爱恩斯坦1955年爱因斯坦溘然长逝於美国普林斯顿医院。他自称的「臭皮囊」遵照遗嘱火化,永别人间,惟主持解剖的院方病理学家哈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