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承字辈、标字辈、清字辈的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2收藏

郑氏承字辈、标字辈、清字辈的家谱?,第1张

郑姓为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今天为您讲述中国最重要的取名形式,郑氏家谱字辈大全。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八零六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着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字辈排行:

字辈谱又称字辈诗,是与古代郑氏人的血缘和取名有关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其影响甚至达到今天。所谓的字辈谱,又称派语,行派诗,行第,派引,排行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由于多用四言,五言,七言诗的形式表示,因此又称为字辈诗。根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用一个特殊文字表示同宗族内的父祖兄弟之间的特殊关系的现象在汉朝时已初露端倪,至魏晋南北朝时有了更多的使用,但真正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则是在私家修谱之风大盛的宋朝或者以后,至明清时形成高峰,其余绪则延绵至今。

在北朝时荥阳郑氏北祖一支中,郑述祖兄弟五人共用“祖”字,郑思明兄弟共用“思”字,郑敬道兄弟共用“道”字,郑子贞兄弟共用“子”字。等等,便可认为是后世字辈谱的滥觞。只是因为这时的郑氏人刚刚使用字辈,在使用中还不像后世那样有强烈的意识和严格的规定,也没有形成字辈谱或字辈诗,所以还是十分不完备的。此后,经过隋唐五代以至宋朝时期郑氏人的不断摸索和探讨,特别是由于为了适应不断迁徙和人口增多以后能够准确区分长幼尊卑次序韵需要,郑氏人才像全国其他姓氏的人一样,开始在修谱时编订字辈谱,在生活中使用辈谱中的字,形成以字辈取名的新的取名特点。

字辈谱多是同一个家族在初次修谱时由有关人员编订的,然后由族人按照辈份的高低依次从中选取一字,同一辈份的人只使用同一个字,接着再另取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形成“姓+字辈+名”的固定格式。一旦这些字被依次用完,则要在下次修谱时再进行续补。这样,只要是同一宗族的人,不管人数有多少或者迁往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报出了自己的名字,族人就可根据其名字所排列的次序来确定其辈份高低,原有的辈份混乱和不知所出等问题便都一概不存在了。

由于郑氏的字辈谱编修的时代是在唐宋大播迁以后,编字辈谱时又不可能把天下郑氏人都集中起来确定昭穆次序,因此大多是根据各地的习惯把血缘关系完全可以考知的人集中在一起编订字辈谱,而对别的地区的郑氏人就无法编入,因此也就形成各地有各地的字辈谱,内容完全不统一的客观后果。

尽管各地郑氏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

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武荣网洲派郑氏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省等地,则分别使用:“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等。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郑氏一支字辈:原序:“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续序:“祖武积厚有余庆金玉乐”。

湖南资阳郑氏德堂木字辈:原序:“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续序:“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衢州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顺堂郑氏字辈:“宪少爱卿(一世至四世以为名派)”,五世以下序:“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启永和声”。

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安徽宿县郑氏一支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我们是四川双流的郑姓后裔,我们的辈分排行是:最前面的好像是启,友,后面的如下☞廷,朝,芝,世,应,文 ,齐,永,光,祖,德,忠,功,厚,开,基,沛,泽,长。请问这样的辈分排行属于哪里呢?谢谢!

四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

版本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详细内容

序号:5597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四卷/郑敦达主修,郑主旺等编纂—1938年起凤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页题荥阳世家郑氏宗谱—2修本

始迁祖:旻,字贡公,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开化县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市)十都祝家川村。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世系修录至第十七世,排行字为贤。本支派排行字自九世起:国家有圣主敦本启贤良克继修明志光宗耀祖长。卷一:谱序、祖训、家规、谱说;卷二:勅命、像;卷三:世系;卷四:行略、祖居清丈文劵、人物传。

收藏单位:临安市图

三卷:

谱籍临安

责任者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

版本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

其他书名

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详细内容

序号:5598

[临安]唐昌郑氏宗谱:三卷/郑斌主修,郑应浩编纂—2000年敦叙堂胶印本—3册—书名据书名页题

始迁祖:添祈,更名芳,号虎山,明洪武四年(1371)自淳安县东衔村迁居昌化县(今属临安县)唐里村(今属昌化镇)。本谱始修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三世,排行字为传。本支派排行字:时下陈常嫩生民秉德良纘承知有道佐启世应昌学圣传诗礼希贤显义方国家隆俊彦多士庆言扬。卷一:谱序、郡望、行状、勅命、诰命、凡例、题名序、仕宦录;卷二:行传;卷三:行传、编後记。本支名人:(明)郑德盛;(清)郑体乾。

收藏单位:杭州市图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厚诚路30号302室郑昌炽 四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郑炳林主修

版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详细内容

序号:5599

[淳安]郑氏宗谱:四卷/郑炳林主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世德堂木活字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4修本

始迁祖:公亮,字希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自安徽歙县邑北丰川村(今属上丰乡)迁居浙江淳安县邑西石峤村(今梓桐镇郑家村)。本谱始修於元至正十五年(1355)。卷一:谱序、目录、凡例、源流叙;卷二:世系、寿序、行传;卷三:世系图;卷四:墓志、谱跋。

收藏单位:淳安县梓桐镇郑家村郑树忠 十六卷,首一卷

谱籍淳安

责任者

版本1922年木活字本

其他书名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

名人

类型提要

收藏单位淳安县汾口镇简门村村委会

详细内容 [淳安]淳安川南郑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1922年木活字本—37册—书名据序跋题—版心题川南郑氏宗谱—7修本

始迁祖:安仁,字弥熟,又字德淋,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自安徽歙县迁居浙江遂安县(今属淳安县)川南郑家白洋坂村(今汾口镇简门村)。本谱始修於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一世,排行字为光。本支派排行字:宙炳聿忠绍当韬该房季奇稚宾并兴众安綝训光必启兆友肇锡衍名家纯德昭和厚贤能毓国华。卷首:谱序、凡例、世系图;卷一~十:世系图;卷十一:家仪、家规;卷十二、十三:传;卷十四:坟图;卷十五:里居图;卷十六:谱跋。

尽管各地郑氏人所使用的字辈谱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体例和编排形式上还是有其大致相同的特点,其中有些字辈谱还是寓意深刻的字辈诗

惠州葵坑郑氏的字辈谱是:"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芝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风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泉州惠安小蔗乡郑氏字辈谱是:"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武荣网洲派郑氏字辈谱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学成曰士德进谓儒"

浙江浦江义门郑氏中,历史上曾使用过:"尔若遵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等

福建漳或广东潮阳,台湾省等地,则分别使用:"文化诗简镇边疆永配乾坤白天然","朝锡熙良际会永康","初可必克承孙烈有明征"等

永春州乾灰呈靡派:"常文恒洪思乔启荣振月宣尔美奕世庆绥犹"

惠邑葵坑开基派是七字式:"钱妣发祥甚攸长宗家芒秀奕世昌伯仲慈和敬礼义兰桂腾芒立纲常继志凤规千载永崇功尊训重年香子孙蔚启大明朝廷上文武经邦有荥阳"

语江派:"光国崇文德安邦建武功纪先雄继志勋业际昌隆"

石井派:"越明别食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色"

永春桃源渡台派为:"火木相洛传业必成"

海澄派为:"祭用蒸尝仰酬祖德礼循昭穆克序人伦文章绵世泽家国庆绥安"

泉州安溪积德乡新康里派为:"(名次)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字次)荣华耀彩照古今蔚起英豪应瑞时克绍葆封光世德联科发甲步天地"

郑氏一支字辈:原序:"端明学士文光显世德昭承正大昌辅辟贞良思永绍国朝懋典配天长";续序:"祖武积厚有余庆金玉乐"

湖南资阳郑氏德堂木字辈:原序:"大佐应兰元添志显维时尚月光照山川流永世裔";续序:"祖修承先泽诗礼绍家祥文章华国选德范映朝纲"

衢州常山郑氏字辈:"朝廷庆昌明人崇尚敦行嘉猷傅贤哲光大起家声孝友恭俭让智仁圣义和元亨利贞复康宁福寿延"

顺堂郑氏字辈:"宪少爱卿(一世至四世以为名派)",五世以下序:"文世光大名扬显燕翼贻谋万代荣先志克承常载福羣贤蔚启永和声"

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辈:"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

安徽宿县郑氏一支字辈:"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郑氏一支字辈:"尔若尊祖训兴隆定可期修齐能善继垂裕自咸宜一家永和辑奕祀启光扬仪范公犹在先人泽孔长忠孝传芳贻谍绳武彝伦攸叙似续绵延"

郑氏家谱辈分明细是以下6种:

1、福建泉州惠安兴隆知祖德显达念君恩复回同一派攀举陟龙门。

2、福建泉州安溪煌观先祖基尊显受恩怡仰奉丹书赐芳声远代期。

3、重庆大足永世长朝惜文兴大国昌天才开周泰宗明万代发。

4、湖北十堰德建明兴顺道隆华日昌。

5、湖北广水文章华国申名远忠厚传家世代长。

6、四川凉山赢征思虎国山经朝万天永在成加显首本后循环。

扩展资料

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郑姓出自姬姓,发bai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姬诵(周成王)→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百姓通谱可将家谱、族谱搬上互联网,实现家谱、族谱电子化、网络化,解决纸质家谱、族谱零散、难以修改、不易携带和保存的弊端,让修谱、查谱、寻根、交流工作变得更加便捷。

郑氏承字辈、标字辈、清字辈的家谱?

郑姓为古老的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中国的姓氏,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