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7收藏

马姓家谱,第1张

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司马改马姓,不仅改自己的姓氏,把先辈的姓氏也改了。单姓马复姓司马比如,司马迁不称司马迁,改称“马迁”,司马相如改称“马相如”。至今阅读古籍,时时还能看到当初司马改姓的痕迹。

改姓大多聚集在山东、辽宁一带 此外,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由于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姓许多改为司姓、马姓。这种现象可能较为普遍。

可见,司马家族后裔因为各种原因改姓,恐怕这是司马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之外,西晋末年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司马家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都参与其中,相互残杀,后来又受到“五胡乱华”影响,司马家族死了很多人。东晋末年,由于司马政权落入他人之手,家族势力亦受到严重创伤。在剧烈的社会矛盾斗争中,司马家族亦有大量生命死于其中。这也是司马家族衰落的重要原因。

不过,司马家族的衰落或许还有最深层的原因。司马家族多出历史家和政治家、军事家,但缺乏智慧圆通的人物和道德家,几乎没有哲学家,司马光可算是一个儒者,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承传,难以形成文化气候和人格气候。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发展,家族的文化气候决定家族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气候决定国家的发展。 东汉年间,司马后人担心九族有患,来到了这里,长房将马改冯,次房将“司”字加了一竖姓了“同”,而后给此地起了个名字———续村,后改为了徐村。在这里,马=冯、司=同两姓千百年来仍旧保持着互不通婚的习俗,这一禁忌直到1963年才首次被打破。

(1)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当今司马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据有关资料介绍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思想盛行、其实玄学大兴、马图腾风行其道、人们对马的喜爱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马已不再是马、而是“成功” “速度”“效益”的代名词

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司马本是世家显族 、国中大姓、司马一词的字面意思“管马者”对马有约束 束缚之意、马成为图腾的年代、马既然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司马”就成了“大不吉利”在文化的重压下司马部分做出改姓决定以、遂“马”为姓 复姓“司马”单姓“马”改姓现在大多单姓马居住在山东辽宁一带!

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后来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氏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

在周朝以前,贵族除了有姓之外,还往往以国、官位为氏。而一般人没有姓,也没有氏。当时只有诸侯国的国君及其家族才有姓,而氏则是赐封了土地以后才有。

扩展资料: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用来区别贵贱,贵族有氏,贫民有名无氏。姓用来区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则可以通婚。后来在中国一直保持了这种传统,同姓之人通婚被视为禁忌。直到现代,这种传统才被逐渐打破,但是许多地方民间仍然不赞成同姓通婚。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这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

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

康熙字典

《唐韵》承旨切《集韵》、《韵会》、《正韵》上纸切,𠀤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贵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为善也。

《左传·隐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諡,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疏》释例曰: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为族。《赵彦卫·云麓漫抄》姓、氏后世不复别,但曰姓某氏,虽史笔亦然。按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

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别子孙,如鲁卫毛耼邘晋应韩之分,若夫《易》云:黄帝尧舜氏作。尧舜虽非姓氏,即是天子当一代,称曰尧舜氏,义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

《柳芳·论氏族》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諡则文武成宣,氏于官则司马司徒,氏于爵则王孙公孙,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氏于志则三马五鹿,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又古者贵有氏,贱无氏,故其诅辞有曰:坠命亡氏,言夺爵失国也。诅辞见《左传·襄十一年》。

又妇人例称氏。《仪礼·士昏礼》祝告妇之姓,曰某氏来归。

又乐氏,津名,在郑。《左传·襄二十六年》涉于乐氏。

又元氏、猗氏、卢氏、尉氏,皆县名。《广舆记》元氏属常山,今属眞定府。猗氏属河东,今属平阳府。卢氏本汉县,今属河南府。尉氏本秦县,今属眞定府。 《师古·汉书注》凡地名称某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缑氏、禺氏之类。

又以氏名其物。《大戴记》兰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吴志》有氏仪,后改姓是。

又猛氏,兽名。《司马相如·上林赋》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兽,状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名猛氏。

又《说文》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扬雄·解嘲》响若氏隤。○按今《扬雄传》作𨸝。《玉篇》亦云:巴蜀谓山岸欲堕曰氏,崩声也。承纸切。

又《元包经》剥屵氏。传曰:山崩于地也。注:屵音蔡,氏音支。与《说文》《玉篇》义同而音异。

又《集韵》掌是切,音纸。姓也。义同𣱄。

又《广韵》《集韵》《韵会》章移切《正韵》旨而切,𠀤音支。月氏,西域国名,在大宛西。《史记·大宛传》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阏氏,单于后名。《史记·韩王信传》上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音燕,氏音支。

又乌氏,县名。《史记·郦商传》破雍将军乌氏。《注》乌音于然反,氏音支,县名。属安定。《前汉·地理志》作阏氏。

又《史记·货殖传》乌氏倮。《注》韦昭曰:乌氏,县名,倮,名也。索隐以乌氏为姓,非是。

又《广韵》子盈切《集韵》咨盈切,𠀤音精。狋氏,县名。《前汉·地理志》代郡有狋氏县。《注》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 亦作𠂩。《古今印史》𠂩,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统族,族统𠂩。适出继位之馀,凡侧出者皆曰𠂩。故为文从侧出以见意。

参考资料:

-氏

基本介绍

司徒[司徒,读音作sītú(ㄙㄊㄨˊ)]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司徒(sī tú)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舜帝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徒"是古代的官职名称,始于四千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等事情。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就是尧帝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而又名"土司"。舜为帝之后,大禹为司空,契为司徒。契为商族始祖,其后有司徒姓。司徒一职在历朝历代的名称和职能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徙。据史籍《史记》和《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在虞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者",称司徙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司徒氏族人大多尊奉虞舜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

夏、商、周时期,帝王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或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期伯爵以上的各诸侯国也多设有司徒职位,在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官名。西周始置。西周前期金文都作"司土",后期"司土"与"司徒"并用,与司马、司工(即司空)合称"三有司"。司徒主管征发徒役,兼管田地耕作与其他劳役。《□鼎》:"令女(汝)作司土,官司籍田"。《曶壶》:"作冢司土于成周八堆"。《免簋》:'作司土,司奠还(苑)、林□吴(虞)、牧。"三有司"在西周王朝为朝廷大臣,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有设定。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定,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大夫墨狄,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墨狄,即历史商十分著名的申徒狄,因其官为殷商末期的司徒,故而又称司徒翟。相传,申徒狄不忍见纣王 暴虐,便自己抱石投渊而死。后人们遂用其举止行为为历史典故,以"负石赴渊"来表示嫉浊避世,遂成千古成语。

在司徒翟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司徒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司氏者,还有一部分人迁居孤竹国之地(今河北冀东平原),后来成为蒙台氏一族,再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台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任姓,出自唐朝时期著名将领薛仁贵孙子薛嵩之子:薛平(字坦途),进检校司徒,更封韩召拜太子太保。以司徒致仕。卒,年八十,赠太傅。现在开平等地祭拜,必然要祭拜社稷之神、玄武之神和姜太公。

得姓始祖

虞舜、司徒翟(申徒狄、墨狄)。"司徒",是古代的官职名,始于4000多年前的唐、虞之置,负责管理民众、土地教育等事情。司徒一职历代的名称都不同,例如,到了前清时期,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根据《史记》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虞舜曾为尧时的司徒官,他的支系子孙中有"以官职名为姓"的,称司徒氏。望族居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一带)。这里便是司徒氏的老家和发源地。故司徒氏后人奉虞舜为司徒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司徒宣:宋建炎间由南雄府保昌县珠玑里迁居广州高第街。其子司徒权转迁新会水东石坑村,为新会支始祖。六世孙司徒新唐,字尧佐,元末明初人,再迁蛲盽,为蛲盽支始迁祖。

迁徙分布

司徒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八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复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九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一位。司徒氏起源于先秦历代都设有的"司徒"这一官职,掌管国家的行政事务。有的司徒官员的后代就把其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司徒氏。司徒姓同司空、司马等姓,司徒起初特指官名。早在商周时,就设有司徒一职,主管民众、土地、教化、行政事务。周朝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类似于宰相。春秋各国多有沿袭。相传舜作过尧的司徒,其后代就以官名司徒为姓。卫国有大夫夏戊之子夏朝任司徒,后来也有子孙称司徒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如今在广东省的广州市、开平市、阳江市、平远市、中山市、江门市、英德市、梅州市、梅县区,浙江省的奉化市、宁波市鄞州区、临安市、余杭市,江苏省的南京市、丹阳市、江阴市、高邮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海南省,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加拿大,美国等地,均有司徒氏族人分布。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赵郡:汉高帝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将原秦朝邯郸郡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改为赵郡,辖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赵县、邯郸市一带地区。隋朝时期移治到赵县(今河北赵县)。

堂号

赵郡堂:以望立堂,以称邯郸堂。

藏名堂:唐朝时,司徒映任太常卿。太和年间,他弃官回家,隐迹藏名,当道屡次推荐他,他坚辞不再作官。司徒氏因号"藏名堂"。

族谱序文

《司徒氏族谱·序》摘录:

人莫不亲其所亲也。而古人敬宗睦族,不能概望诸后人者,岂古人不相及,欤历年久而水源木本之恩渐忘也。支派既繁,而同气连枝之爱渐薄也,若是夫谱之不可不修也,明矣。

我司徒氏,祖居南雄珠玑里。自北宋以前,谱帙残缺,莫可考证。至宣翁值有宋南渡,中原多寇盗窃发,由南雄迁居广东州城,是为一世祖矣。

厥后,由广州城而水东,由水东而滘堤,而恩平而阳江,各择所向。不遑宁处,要皆上承先志,下昌厥后者也。其时,转徙扰攘,谱牒之修,有所未暇。

至明嘉靖间,十二世孙绶,始谋修家谱,及设立本宗尝业,乾隆五年十七世孙傥复修之。然谱其所亲亲,而疏远属未详载焉。迄今二十余世,历年愈远,支派愈分。凡先畴旧德,昔人所为,艰难拮据,以垂后昆者皆置若罔闻。莫念祖德之流诒执敦同宗之亲谊,或以小利开讼狱之端,或以片言致忿急之祸,虽骨肉俨若仇仇。遂至富弃贫,贵凌贱,众暴寡,知欺愚,相煽成风,而祸变作矣。甲申春,本族老成虑风俗日漓,思修谱以联之。命健数人,董其事,于是多方采辑,悉心校对。明等杀定尊卑,使亲疏远迩截然各安其分。凡子孙中坚品端方,与夫居官树立,及妇人节义贤良者,为之立传,以示劝而坟茔、祠宇亦必详列备载。寿之梨棘,使后世子若孙,知先世起家之迹,详所出之。自与孝悌之本,笃亲亲之义,敦礼教之原,非徒不施其亲,亦所以妥祖宗在天之灵也。至若恩迈恩征,共相劝勉,使衣冠之美无替厥先勋业之隆。有光后宁,不更为宗党深望也哉。

道光四年岁次甲申 二十世孙 健 谨序

家谱文献

广东新会司徒氏宗谱,著者待考,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市水东镇石坑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新会司徒氏族谱支派源流,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市水东镇石坑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新会司徒氏族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司徒宣,始迁祖为司徒权,本支祖为[明]司徒新唐。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市水东镇石坑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开平赤坎滘堤司徒氏族谱,(清)司徒健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滘堤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司徒福相公祠记,(清)司徒健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滘堤村司徒氏宗祠、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

广东开平司徒香泉先生赴告,(民国)司徒俊厚等编,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图书馆、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字辈排行

江苏南京司徒氏字辈:"虞继唐位 九有功成 见官呼叫 永述人伦"。

宗祠对联 五言

汉代安平相;尧廷微典遗: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司徒肃为安平侯相。下联典指舜为唐尧之司徒,支孙因以官为氏。

望族出赵郡;苗裔启商周:全联典指国姓的郡望和源流。

六言

汉代安平之相;恩州甲第之英: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司徒肃,任安平侯之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恩州人司徒公绰,宋元佑年间进士及第。

恩州进士及第;赵郡人才辈出:上联典出《通志》载:"宋元佑登科有司徒公绰,恩州人"。下联典指司徒名门望族居赵郡。

七言

登甲第而光宗祖;入台阁以理阴阳:上联典指司徒公绰,在北宋元佑年间登科及第。下联典指司徒族中的历史名人司徒肃事典。

清河出仕为礼部;元佑登科有公绰: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后汉有司徒羽,清河人,官至礼部侍郎,有惠政。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司徒公绰,在元佑年间登科及第。

历史名人

司徒卯(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陈国大夫。

司徒肃(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安平侯相。

司徒映:太和元年时(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两朝之弊,励精求治,任司徒映为太常卿。出宫女3000余人,放五坊鹰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号清明。不料数年后,宦官挠权,勾心斗角,奢侈浪费,腐败回潮,文宗仁而少断,制之不得其术,遂成甘露之变。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决定辞官还乡,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司徒诩:厉永年间任项城县令,有政绩,汉初升为礼部侍郎。周世宗即位后,留意雅乐,议欲考其正音,而诩为足疾病所苦,居多告假,遂命以本官至仕。

司徒诩,喜爱读书,曾经做过永年和项城两个县的县官,得到精明能干的好名声,后汉初期担任了礼部侍郎的官职。司徒诩相信佛陀的教义。

司徒诩曾经出差到江苏、浙江一带去,航行到渤海当中的一个地方,海水的颜色变得像墨一样黑,船夫说:"这里的水底下就是龙王的宫股。"司徒诩就烧了香,诚心地祈祷:"等我船回来时,将要拿一套用金粉写成篆体的佛经书作为礼物供养给大王。"

隔了些时候,司徒诩乘船从江、浙回来了。途经原来的地方,就按照他发过的愿,把一封套的经书放到海里去,一会儿,船底下发出了清幽而响亮的赞叹佛陀的丝竹音乐。船夫说:"呀!这是海龙王来迎接经书了。"船上一百多人都听到了这个音乐,个个表示惊异和赞叹。

司徒羽(生卒年待考):清河人。五代时期后汉官吏。官至礼部侍郎,有惠政。

司徒公绰(生卒年待考):宋朝进士。北宋元佑年间进士及第。

司徒福(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二级空军上将。1975年4月晋升二级空军上将军衔,1975年4月~1977年8月任台湾省空军总司令。

司徒洛(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九补给区司令。

司徒非(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一一六师参谋长。

司徒兰芳: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内地女歌手。

研究考证

《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帝王世纪》曰:"舜为尧司徒,支孙氏焉。卫有司徒瞒成,宋有司徒边㣝,陈有司徒公子招,其后皆为司徒氏。"

此以官为氏,系出多门:或系出妫姓(舜后);

或出自子还氏(瞒成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哀十六年》引梁履绳《补释》云:"……'子还成',杜云:'即瞒成',盖'子还',其氏。");

或出自子姓(边㣝后)。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二十二年》引《通志·氏族略三》云:"宋平公子御戎字子边,以王父字为氏,孙㣝,为司徒。")。

庙[庙,读音作miào(ㄇㄧㄠ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宗姬之巴(姬姓巴国),属于以宗庙称谓为氏。

所谓宗姬之巴,即是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所叙述的巴族。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 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东晋时期著名史学家常璩又在《华阳国志·巴志·馔曰》中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两度肯定了巴国为姬姓之说。

巴,为姬姓,这在先秦史籍中可得而征引。在史籍《左传·昭公十三年》中记载:“初,楚共王无冢嫡,有宠子五人,无嫡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使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太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亦见于史籍《史记·楚世家》是记载中。其文中所记的“巴姬”,根据典籍《周礼》中记载的“妇人称国及姓”之制,显然巴为国名,姬为国姓,巴姬即是姬姓巴国嫁予楚国王族的宗室之女。

史籍《华阳国志·巴志》全书的记载直到战国年间,巴楚两国的通婚关系尚存,证明了巴国为姬姓之说不误。史称“宗姬之巴”。

著名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典籍《说文·宀部》中曰:“宗,尊,祖庙也。”

宗,即是祭祀祖先的庙主,所表示的完全是父系的血缘关系。因此,庙姓到宗的发展是同社会由母系转入父系相适应的。显然,巴有宗姬之称,说明巴人的父系先祖与周人的父系先祖源出一脉,有相同的出生血缘关系,故为同宗之后。

这里所称的“庙姓”,实际就是姬姓,掌管庙堂者,为姬姓家族中最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名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此为荣者,以其宗庙为姓氏,称宗氏、庙氏,以凸其家族在氏族中的社会地位。

注:

姬姓巴国在许多史书和舆地之书中,均被记作“巴子之国”。其所说的“巴子”,据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子巴,爵之以子”,这是因为“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的缘故,因此,认为巴国为子爵之说有待商榷。

有学者囿于汉朝时期儒家所谓“五等爵”的定制之见,见古史中巴有子称,即误以其“子”为爵位。其实在殷商、西周初期,根本就还没有“五等爵”的爵位制度!所谓“殷爵三等”、“周爵五等”之制,均为后来诸儒的附会,实不足据。

关于“子”,最初应当是儿子一辈的通称,又由此发展出儿子一辈的氏族,在殷商王朝时期的卜辞中所见“子族”、“多子族”均为此意,都是相对于“王族”而言的。当氏族部落收留养子或养子氏族以后,“子”又具备了养子的含义。春秋时期以后,“子”也是男子的通称和尊称,史籍中所见“子某”、“某子”,很多即属此类。因而,历史文献中的“巴子”,按照巴国与西周的关系来看,应当就是子族之意,与所谓的“爵位制”毫无关系。

所谓殷爵三等:公、侯、伯。

所谓周爵五等:公、侯、伯、子、男。

从出土文物所体现的建制来看,殷商晚期、西周时期的爵位高低,大多以“鼎”、“钟”、“磬”的数量来划分,其九、八、七、五、三、一,均为衍数,除去最尊高的“九鼎”,相对于秦汉爵位制度,后人可以视其为公、侯、伯、子、男的递次爵列。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巴蜀之地酆都城城隍庙主,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

酆都城始建于公元前六世纪,位于四川东部的长江北岸,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其为县制也有一千九百一十多年历史了。

酆都城素有“鬼城”、“幽都”之称,传说那里是人死后灵魂归宿的地方,人避鬼入,因此酆都城天下独有,古木参天,寺庙林立,在庞大的阴曹地府里,仙、道、释、儒,诸神众鬼盘踞各庙,等级森严,各司其职并以苛刑峻法统治着传说中的幽灵世界。

相传,在汉朝时期王方平、阴长生两人曾先后于此山之中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读“王、阴”为“阴王”,以至讹传为“阴间之王”。酆都乃“阴曹地府”。山上昔有天子殿、灵霄殿、二仙楼、奈何桥、望乡台、报恩洞、五云洞等名胜古迹。据史籍《云笈七签·洞天福地》记载,酆都城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四十五福地。

酆都城后的罗酆山有条“奈河”,是佛教中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史籍《宣室志》中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

民间谣传,人死后亡魂都要过奈河桥。奈河桥是人们良好心愿的象征,旨在教化人们多做好事,行善积德,造福人类,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恶难过奈河桥。

酆都城历经苍桑,到了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十五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在慈禧与慈安两宫太后垂帘下,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先后彻底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云南 起义、贵州苗民起义,而面对外国侵略势力却一昧退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结果天怒人怨,长江洪水泛滥,酆都城全城尽没。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有学者认为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时期孙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建的芜湖城隍庙。其实,城隍是自然之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酆都城早在秦汉以前就传有酆都大帝,居城隍庙天子殿,说明在公元前就已经在酆都城建有中国最早的城隍庙,统领仙、道、释、儒、诸神、众鬼各庙。

其时,尽有古巴国人以敬城隍庙为首要,持庙维护之人称庙祝。道不违祀,因此其有后裔子孙以其司职为姓氏,称庙氏。

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朝以后,城隍开始被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皆被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封城隍为王爵。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大明朝廷的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分别封各府、州、县的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到

了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通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这是因为朱元璋是出生在城隍庙里,所以他对“城隍”极为崇敬。

二郡望:

平都县:即丰都县、酆都县。1996年在三合镇(原汇南乡)烟墩堡发掘出砍砸器、凹缺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一千余件,经鉴定属旧石器时代文物,距今十万年以前,证明早在十万年以前,酆都地域内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三历史名人:

庙文诗:(公元1947~今),广东揭阳人。著名 地方党务工作者、公务员。

毕业于普宁师范学校。现任广东省揭阳市社会保险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自从事领导管理工作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际领导工作能力,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己奉公,严格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989年被国家教委、人事部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发表有《加大力度深化改革,把揭阳市社会保险工作推上新台阶》,并被《中国改革者》、《跨世纪之光》杂志收集。

个人简介和撰写的《深化改革,促进并轨卜文被收入《华夏的脊梁》、《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书。

庙延钢:(公元1954~今),河南濮阳人。著名爆破技术专家。

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院长兼爆破新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享有“2006年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享受省 特殊津贴。著有《特种爆破技术》、《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等书。

源出于姬姓,司马为中国复姓。相传帝少吴开始设置司马一职,为天下军事长官,周代称为夏官大司马。周宣王时帝姬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一职,曾在征伐徐方(今江苏)的战斗中立过很大的功劳。程伯休父的子孙世续其职,子孙称司马氏。又春秋时,在宋、卫、齐等国的公族子弟中也有任司马一职的,其后代也有以司马为姓的。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 后世司姓族人经考究确立司成为: 司姓始祖。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姓氏起源  1、 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见《元命苞》。

  2、 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见《左传》。

  3、 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见《通志-氏族略》。

  4、 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见《尚友录》。

  5、 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见《世本》

  6、 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

郡望堂号  郡望 顿丘郡:晋武帝置,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

  堂号 “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  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允德:字执中,元朝时东阿人。自幼失父,事母以孝闻。他勤奋读书,由太学生累官翰林国史院修撰。母卒庐墓,有鸣鹤百余只,翔舞上空,久而始去。后立瑞鹤亭于墓侧,以资纪念。

家在何处?根源何地?我从哪里来?

在我几岁的时候,我的七姥奶奶和亲奶奶在纺线时,经常讲述司氏先祖的迁移故事。

传说我村司姓是在一百八十年前从庙宫旁边的倒作铺迁移过来的,而倒作铺的司氏先祖又是从新乡市原阳县祝楼乡南(老)王村(老家)在四五百年前迁出来的,而王村老家的司氏是在600多年前,从山西洪洞老鹳窝下迁移下来的。一迁出晋下太行涉黄河落户洛阳北关涧东村,过了两世人又向东沿黄河右岸堤向东迁到平原郡城南关王家渡口,又名王津渡码头,又更名简述为王村,口传也叫南王村,据说当时司家有兄弟三个一同被遣迁,有一个去了郑州,一个去了东昌府(今濮阳东)一带,另一个滞留在了河北道平原县城南,今南王村(老)。

到现在,南王村又分化成老王村、新王村,由当时的几人、十几人,繁衍生息,到今天已是一个2800多户近万人的两大村庄了。且司姓人家占全村姓氏的80%以上。

那么,我们的先祖又是怎样从山西迁移过来的呢?

先看几句流行久远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谁是大槐迁徙人,脱履(鞋)小趾验甲形”,“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些流传久远的歌谣,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即明代洪武年初(家谱记载是洪武二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事。

当时迁民的目的是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医治多年战争的创伤。充实边防,抵御外患,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兵得所养,而民可乐业。

古代,原来在山西洪洞县广济寺旁长着一棵大槐树。相传此树为汉代所植。树身数十围,五六个汉子手拉手才能围拢过来,方圆数百里无有相比者。因年代久远,人们称之为大槐树。因此,古槐成为此地的象征和代称。

古槐树树冠数亩大,遮天蔽日,生长在汾河岸上,汾河里有许多水鸟,当地人称老鹳(即白鹳)身形似鹤,亦似鹭,主食鱼虾等。日出晚归,巢做于树枝上,星罗棋布,甚是壮观。

明朝制定的移民政策是这样的: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移民离开时,都会在大槐下鞠躬祭拜,大人们叮嘱孩子们,将来如能返回家乡,就先找到这棵大槐树,再慢慢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秋冬时节,冷风萧瑟。离别之日,移民们回望故乡,触景生情。泪水哭干,而那棵大槐树,那树上的老鹤窝,给迁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从明洪武至以后的50多年里,官府移民十八次,移民人数达百万之众,遍布全国18个省份,2000多个县市。如此大规模强制性的移民盛况,必定在民俗学上有强烈的反映,民间有种说法流传甚广。

大槐树移民后裔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足的小脚趾是复合型的,也就是有两片小脚趾。左大右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民间有两种解释。一是当时押送移民的官吏,为防止有人中途逃跑,就强行在他们的小脚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小脚趾就变成复合型的了。二是政府规定,家有两个儿子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外,其余的儿子必须迁走,做母亲的为将来寻找儿子,便将儿子的小脚趾咬成了两瓣儿作为标记,当然这只是传说。

除此之外,为严防移民脱逃,押解的官吏用一根长绳子将移民的双手反绑之后,连成一串。由于路途遥远,天长日久,移民们就养成了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途中人们大小便都要请求押解官解开双手才能解决。于是,路上只要有人喊一声:“我要解手”!人们就明白有人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移民群体中大小便的代名词了。

几百年前的一个夏季,天气炎热,蚊虫乱飞。长长的遣送队蹚起一阵阵尘土。人们个个灰头土脸。行人中不断发出女人们低微的哭泣声。行进的人群中,走着司家的三个兄弟。老大朴实勤劳,喜欢做手艺活儿,老二喜欢蒸馒头,有一身好手艺。老三呢?为人正直,办事果断,心地善良。

离家之前,爹娘把他们叫到跟前,说,这一走,就不知道什么年月回来了,一人带上一把槐树豆吧,到了遣送的地方,你们把它种上,长成树,以后告诉后代,咱的老家在山西洪洞县,看到槐树就好像看到了老家。娘给他们准备好了行李,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回老家,来给爹娘上坟烧纸啊,说着,老泪纵横,一家人抱头大哭。

孩子们给爹娘跪下,磕了头,又道别了妹妹和族亲,就匆匆上路了,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在路上如果有人病了,押送官就把他们安置在附近的村庄,如果有人死掉了,也就匆匆在路旁埋掉了事。

这日,人们走得又累又渴,天也快黑了。押送官命令人们在路旁的草丛里休息。但每个人的手都被死死地捆着,以防他们夜间逃跑。

终日赶路的人群,一躺就进入了梦乡,只有老三眼睛瞪得大大。他巳知自己因年轻,要被遣送到河北一带落户,他一直在寻机跳走。半夜里机会来了,他轻声对旁边躺着的差役喊,说肚子痛,要解手,差役刚刚打个盹,不耐烦地喝斥,”咋呼什么?快去快回,别走远了”!然后就给他解开了双手,自己也解腰去小便。老三应允着,他悄悄地快走了几十步,蹲下,小心观察,发现差役并没有注意他,正卷着一根旱烟,低头要抽。于是他立刻起身,向远处狂奔起来……差役发现他跑了,大喊,“站住!!站住!!你想找死吗!”又喊几个人一起追他。老三拼命跑着,跑哇,跑哇,不知道栽了多少跟斗,一口气跑出十几里地远,身后面再无动静。只有夜风的呼啸声。他喘着粗气,停下来。在野草丛中隐藏了半夜。

第二天又朝南走了一天。恐怕差役再找它,心一直提着。傍晚,他发现一条河挡住了他去路。再也走不动了,就扑通一声跌在在了地上,随手拔了几棵莱,塞在嘴里,不一会儿就昏睡过去了。梦里,他梦见了大槐树,老鹳窝,妹妹,又梦见了娘。娘坐在一条船上,让人摆渡过了河。河面很宽,水上船只很多。来来往往,人声嘈杂。娘站在他面前,好像在说,“三儿,别再往远处跑了,就在这里呆下来吧!这里好,离山西不太远,以后回来看娘啊,找个女人好好过……”老三忽地惊醒了,大喊一声,“娘!”他哽咽着,揉揉眼,娘忽然不见了。已经天光大亮。

眼前的河水静静地流着,泛着光亮 。河对岸散横着几户人家。

这个地方虽然杂树丛生,蒿草遍野,但地势平阔, 适合种庄稼。不像山西老家多山。他走到河边,先喝了几口河水,水很甜,洗把脸,仔细观察周围的动静,拔了几棵野莱狼吞虎咽起来。

就这样,司家老三,就这么逃到这个地方。后来又听老人讲,他遇到一个逃难的外地女人,晕倒在路旁。善良的老三见她可怜,救了她,就把她背回自己搭建的小屋。喂水喂饭,小心照顾。女人虽然瘦弱,却很秀气。女人见他心眼好,又结实能干,就不想走了,就跟老三在一起过起了日子。两人相亲相爰,以后,妻子给他生了五个孩子。

后来,河两岸人丁渐多,老三和妻子除了开荒种田,还造了小木船,为河两岸的行人摆渡。

老三的故事辈辈口传,充满神奇色彩。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沧海桑田,古老的黄河早巳滚到南边去了,这里只留下厚厚的黄沙土,所有的一切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大前年,我借旅行的机会,专程去祭拜了洪洞大槐树。了却了一桩儿时的夙愿。

据导游介绍,而今的大槐树已是第二、三代了,第一代是汉朝时栽植的,由于清朝顺治年间的一次大洪水,连同它旁边的寺庙一同被冲毁。

为了纪念这棵原生原长的大古槐,后人在古槐遗址,用水泥制作了一棵古槐,还原了古槐大概的样子,以满足现代人们祭拜的愿望。

目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是国家5A级景区。也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

景区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体验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60余处风景文化景点。

其中大槐树寻根祭祖苑,独具特色。巨大的根雕门廊,让人眼前一亮,根雕大门造型古朴沧桑,伟岸厚重,植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它是移民后裔共同的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走着,观看着,我发现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边走,一边指指点点,步入祭园,神情庄重。他们躬敬地在祭祖台前上香。原来他们都国外来的华侨客人,特来寻根祭祖。

我驻足仰望,眼前的大槐树,它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苍劲挺拔。追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一股沧海桑田之感涌上心头……

我双手紧合、神情庄重,点上香向着先祖,向着大槐树。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故乡,深深地鞠躬、祭拜……

返家后,我认真查阅了大量的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600多年间,移民的姓氏有881个。目前我们司姓名列全国姓氏的第128位。

司姓人口全国约八十万,全国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湖北、江苏等省,约占司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浙江、海南、四川、贵州、这五省中又集中了高姓的31%,河南居住了司姓人口的156%,为全国司姓第一大省。

为了记住祖先的出生地,迁民之后,家谱文化逐渐开始兴盛。不少有文化层次的司姓家庭,在族长的提议下建立了自己的家谱。

在我国南方,不少家族还修建了宗庙、祠堂,以供奉和纪念先祖和对家族、国家有贡献的人。现在,修堂建墓之风依然盛行。

纵观历史,司姓氏族,遍及四海,源远流长。在其姓氏的初始期,有着尊贵的身份,流淌着炎黄的基因。从古至今,涌现了许许多多对中华民族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今天我们司姓氏的后人,更应与时俱进,奋发向上。

可惜,本村的司氏家谱,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彰本立谱传承,这是件令人遗憾的事。

关于司姓姓氏的起源,史书有一说法,源出自姜姓,是炎帝之后,始祖为姜太公的后世子孙,司怪,专管祭祀占卜,诞于顿丘,此司姓一脉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人数颇众多。

司姓辈分口诀:

玉堂洙洛润,温恭俭让良。

东山钟领袖,琦峰振纲常。

马姓家谱

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司马改马姓,不仅改自己的姓氏,把先辈的姓氏也改了。单姓马复姓司马比如,司马迁不称司马迁,改称“马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