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祠堂的诗文记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31浏览:1收藏

王家祠堂的诗文记载,第1张

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滕州王家祠堂后院文化局平房里上班,与前(南)院的博物馆有小门相通,闲来常去博物馆串门,各地新出土的汉画像石也常临时存放在我们门前,加夜班时我也曾在那百年老宅里过夜,还曾在雨后的屋檐下拣到过宋代的制钱——而那所院子,确也是清朝所建,是为纪念一个人:清朝滕县进士王东槐。

王东槐(1802——1852),字荫之,死后谥“文直”,原滕西望冢乡盖村人,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湖北盐法武昌道员等职。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陷武昌,王东槐与继室萧氏对缢身死。次年武昌巡抚骆秉章上奏皇帝为王东槐在原籍请建专祠(未果);同治九年(1870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又奏请于本籍捐建专祠,这才在滕县老城南门里建成“清授中议大夫王文直公专祠”,俗称王家祠堂。建国后辟为军营,1985年维修后改为滕县博物馆,文化局机关亦在后院办公。1991年我到文化局工作后常去前院看文物,走进那青砖瓦房的老宅,一直走到南大门“龙亭”处,亭内立有一块“御碑”,上刻375字碑文:

“朕惟致命遂志者,人臣笃棐之忱;显忠遂良者,朝廷激扬之典……尔原任湖北盐法道王东槐,靖共在位,淑慎持躬,由文学而致身,入词垣而通籍。朵殿奏凌云之赋,倚马才工;柏台表司直之风,避骢望峻。八砖入儤,联凤阁之崇班;五马宣猷,典熊湘之剧郡……”

碑文以皇帝口吻,夸奖王东槐“倚马才工”,表彰他“国殇丹心”,落款年代为“光绪五年(1879年)岁次己卯十二月”,距离王东槐殉职已过了二十多年。碑文中也说明了御赐谥号“文直”的由来:“考诸谥法: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惟尔其庶几焉!”

当年的王家祠堂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前后两进院落,中轴对称,有门厅、御碑亭、前厅、东西暖阁、东西厢房、后大殿及东西两跨院,共60余间。我去那里上班时,规模已不如以前,周边被民房侵占不少,但总体上还保持了当年的格局,成为县城内唯一一处古建筑群。然而就是这处“唯一”的历史文化遗产,几乎也没能保住:1995年搬迁滕州博物馆时,原王家祠堂及周边区域被卖给建筑商搞开发,仅留下祠堂中间的几栋老房子,孤零零的“陷”在一片居民楼群中,破坏了这处百年古建筑群原有的氛围,成为上世纪“文革”后滕县城继拆毁文庙大殿(七十年代)、张锦湖故居(八十年代)后的又一遗憾!

由于王东槐官至内阁侍读学士,民间便传说他曾任咸丰皇帝的老师,与另一位充任“上书房总师傅”的山东滨州翰林杜受田同为咸丰“帝师”。前几年我曾去滨州杜氏家族故居参观,总占地20亩,共有28个院落,308间房屋,整修一新,如今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滨州旅游以及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由此,再对比滕州的王家祠堂,就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叹息差别之大了……

好在,近年来由王氏家族后裔出面,当地文化部门协助,又整修了一下已大肆“缩水”的王家祠堂,塑王东槐像,重新布展,把当年皇帝下给王家的“圣旨”、“上谕”以及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员写给王东槐的书信、序文等展览出来,让滕州乡人知道本地在一百多年前还出过“清授中议大夫”王东槐这么一位“大官”……

当年王家祠堂保存了几件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亲笔写给王东槐的书信真迹(原件今存滕州博物馆),其中一封书信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王东槐被任命为湖南衡州知府后,作为王的“同年”(同榜进士)曾国藩为祝贺并饯行而邀请王东槐赴宴所写的一封便笺,内容为:

“荫之仁兄公同年左右:日内未得趋候为歉。台旌南发,弟现洗盏一饯,兹拟于初十日未刻,在敝庐奉早降。在坐者拟约吕鹤田、王雁汀、朱久香、罗椒生诸前辈。是日是否得间?乞即示知,以便往约各客。此请,道安。年愚弟国藩顿首。背面有字。”

王东槐与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同科进士,两人登科后同在京城入翰林院,除同年、同榜、同科关系外,还一度曾是同事,二人私交甚厚,曾国藩曾为王东槐母亲写有《王荫之之母寿序》。信中提到的另外几个人,分别是鸿胪寺卿吕贤基(号鹤田)、詹事府詹事王庆云(号雁汀)、詹事府少詹朱兰(号久香)、通政使罗惇衍(号椒生),由于这几位同僚登科早于曾、王,故称“前辈”,平时多有往来应酬,这次曾国藩就请了他们作为陪客前来为王东槐饯行。

这封信的背面,还有曾国藩写给王东槐的几句“悄悄话”,内容为:“再岱云言:衡州府城石鼓书院山长张少衡先生学尹系伊弟业师,求兄不必更换;而莲湖书院山长欧阳沧溟先生系弟岳丈,亦求兄不必更换。此二事恐初十日忘记面说,故顺告闻。”按“岱云”即是陈源兖(号岱云),就是曾国藩家书里常提到的好友、后来成为儿女亲家的陈岱云,跟王东槐、曾国藩都是同年并兼翰林院同事,曾国藩信中这句话是替陈源兖请求的。张少衡(号学尹)是他们的湖南同乡,科名比他们早,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此时在湖南衡州石鼓书院任山长(校长)并任陈岱云弟弟的业师。而欧阳沧溟则是曾国藩的岳父老丈人,关系就更为直接了。

呵呵,原来是这么回事:曾圣人也有托关系走后门递条子的时候,为自己的亲、友保住官位而请托,白纸黑字,这下证据确凿,被抓住小辫子了吧……

曾看过清宫档案中朝廷大员直接向皇帝保举推荐人才的“上谕档”,其中“道光三十年四月二十八礼部侍郎曾国藩”保举吴廷栋说“不欺屋漏,才能干济,远识深谋,可当大任。”保举王庆云说:“闳干精识,脚脚踏实,可膺疆圉之寄!”同日王东槐也得到“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广荫”,保举推荐说:“中鲠敢言,守正不阿。”可知在清朝有这种上级官员保举推荐下级人才的制度。如此看来,身为“礼部侍郎”的曾国藩写张条子给自己的同学、同僚兼好友,仅仅是替自己的岳父、亲友请求保住原有位子“不必更换”,而不是提拔升迁,也算是正常且普通的事,并不违反什么“原则”……

曾国藩一生克己自守,苦练修身内功,注重人格修炼,每天记日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勤俭、谦恭、仁恕、诚信、知命、惜福等等,努力按“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狠斗“私”字一闪念,甚至到了迂腐、苛刻、不近人情的地步,如他在家信中要求家中女眷每年织布几匹做鞋几双,要求子侄每天练字几纸作诗几首……还有他的“求缺”境界,尤其令人感到震惊和敬佩:他功高不自居,名满常谦恭,在攻克天京、挽救满清、建功立业达到巅峰时却能推却封赏、主动裁军,并劝其弟曾国荃亦向皇帝上表请辞封官,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眼光、境界、胸怀以及洞彻时局、体察世道人心的清醒和理性了!我后来读曾国藩家书,深受触动,感慨良多,遗憾没能早读,倘早读十年二十年,或许更能有益于我们的人生!由此,也更理解了曾国藩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并不虚妄!由这封清朝官员间日常往来的普通信笺,可见王东槐与曾国藩的亲密关系,亦可见识“曾圣人”的手迹情趣……

前几年,我应邀又去王家祠堂参加王东槐展览座谈会,并得王氏后人以六卷《王文直公遗集》相赠,故地重游,心生感慨,看着“御赐碑”上曾被“打倒”的拼接裂缝,想着这处百年老宅所经历的历史风雨,读着文集里王东槐所写的诗句:“萧条六馆何蕃去,涕泪千秋杜默多;回首田园芜未也?人生竟合守烟萝。”今夕何夕?回首已是百年身……

至今,仍还怀念在王家祠堂后院上班的日子:我曾站在清朝建筑的走廊下看雨,坐在汉朝雕刻的画像石上望天,手里还把玩着宋朝的古钱……

抗战时期王家后人因鸦片毒害和躲避战乱将庞大家业卖与外人,携巨资逃往四川。只有一户留在静升镇,现在算是保护过的。

王家大院简介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到王家大院游览过的人,都认为王家大院很大,很气派。其实现在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堡及王氏宗祠三组建筑群,尚不足王家大院总占地面积的四分之一。据王家史料和现存的实物考证,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十六年,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随其族业的不断兴盛,在村中,由西向东,由低到高,不断延伸,渐修渐众,营造了总占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之巨的建筑群体,远比占地15万平方米的北京皇家故宫庞大。在静升村“五里长街”和“九沟八堡十八巷”的版图里,王家至少占据了五沟五巷五座堡。其中,完全城堡式的五座住宅群,在地盘规模之体内,更张显出其磅礴的气势。

据王家史料记载,当年王家在修建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时,分别以“龙、凤、虎、龟、麟” 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即红门堡居中“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三者横卧高坡,一线排开,态势威壮,盛气十足。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二者辟邪示祥,富有稳家固业传世之喻意。

今天人们所参观游览的红门堡和高家崖堡,可取意为“龙凤呈祥”或“龙游凤翔”。此二堡及同时修复开放的王氏宗祠(即孝义祠)均为清康乾嘉年间所建,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是王家大院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之精华。仅此而言,虽没有恢复到王家当年五种瑞兽雄踞的气势,但保存至今,目前在国内也该称为奇迹了。正像国际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先生参观后所感叹的那样:“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 “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后,静升王氏从耕作与兼营豆腐业开始,由农及商,由商到官,家业渐大,家资渐厚,声名渐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兴土木,营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张家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据《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载,明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莠民”。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大院内再无人居住

楹联匾额 楹联匾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 “映奎”、“桂馨”, 是期盼子孙科考顺利,出类拔萃; “观我”、“视履”,是警示做人要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日瞻云”显示谒见帝王之荣耀。楹联匾额作为文化的象征,使得以商发家的王家有所品位,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世代子孙脱胎换骨,识礼守制,谨遵祖训,引导他们在一条既定的路上有所作为,不断推动着家族的兴旺发达。 珍品 一、圣旨:这是王家后人历经数代保存,后来自愿捐赠的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一道圣旨。这道圣旨不仅是王家先祖留下的一份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对于研究清代历史、文书制度、官制、书法、针织等方面的演变、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二、千工床:敦厚宅后院“洞房”内摆放的“千工床”,采用雕、嵌、描、绘等多种装饰技法,以最能体现喜庆气氛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鲜艳欲滴的中国红,彰显富贵的金漆,显示了其作为“婚床”的独特风采。

三、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凝瑞居大厅内陈列的“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为刊印本,但对研究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域的历史变迁是一份宝贵的科学资料。

四、其它家具:有在花梨木中间镶嵌螺钿并得以完整保存的书柜式多宝阁,以及许多用红木、梨木、榉木等珍贵硬木精心打造的精美古典家具。 门票全票半票开放时间王家大院门票  66  33夏季:8:00—19:00

冬季:8:00—17:00

节假日不休息 王家大院导游票80/资寿寺门票158资寿寺导游票20/ 王家大院距山西省会太原14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汽车线路 a、太原市建南汽车站乘长途汽车(太原——灵石)到灵石汽车站下车,再转乘1路公交可直达王家大院。(1路公交8分钟一趟,2元/人)

b、太原市建南汽车站乘长途汽车(太原——介休)到介休汽车站下车,再转乘11路公交可直达王家大院。(11路公交20分钟一趟,5元/人) 火车路线 也可乘火车直达灵石或介休,再转乘公交至王家大院。 自驾路线

山人名士祯,姓王氏,字子真,青州诸城人。始祖讳贵,济南新城著藉焉,称琅琊公。后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

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琅琊公五子,善人最少,姓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尤好施予,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余悉以赈乡里贫乏者。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枝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诸饿者以次受糜,纺其笠于槐,累累如也。乡人呼之曰“王菩萨”,而称其家曰“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讳麟明,经官颍川王府教授,称颍川公。颍川为善人次子,生而警颖强记,于书无所不睹。十四补博士弟子员,每试辄冠其群。数困棘闱,随例应里选,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颍川王府。既至,疾作,期年而卒。志传称公内廉行修。人伦醇备。事大父琅琅公至孝,遇诸兄弟门以内,蒸蒸如也。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颍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颍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 忠勤祠又名王家祠堂,坐落在桓台县新城镇新立村冈二姓街北,为明代王重光而建。

该祠初建于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建成,当时规模宏大,但现存面积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祠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3米,占地3784平方米。院内有正堂5楹,中间3间出厦。长22米,高14米,进深965米,全为砖木结构,瓴瓦蛇脊,木椽单檐。堂内有合抱圆木柱8根,顶部栋梁上饰有彩绘,内壁墙上镶嵌石碣85块,保存完好。碑文集历代书法名家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柳公权、虞世南的字刻成,真、草、隶、篆诸体俱备。堂内还有王重光及其属下王、张二指挥的碑刻彩绘像。后堂3间,称为“司马祠”,原是明末兵部尚书王象乾的祠堂,现拓为王士祯纪念馆。

“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和古香古色的氛围显得略微有点恐怖。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国家4A级旅游景点,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之称。

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衡阳第一家

渔溪王氏宗祠

追根溯源——

编辑:王晓钟

:

1、 黄帝,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蟜 (jiao) 极,玄嚣之子。

4、帝喾(ku),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 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姬后稷(ji),帝喾之子,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姬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姬鞠 ,不窟之子。

8、姬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 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 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姬庆节,公刘之子。

10、姬皇仆,庆节之子。

11、姬差弗,皇仆之子。

12、姬毁隃,差弗之子。

13、姬公非,毁喻之子。

14、姬高圉[yǔ] ,公非之子。

15、姬亚圉,高圉之子

16、姬公叔祖,亚圉之子。(从庆节至公叔祖这八位首领都是父死后子继位)

17、姬亶父,公叔祖之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 肥美,宜农稼。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8、姬季历,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9、姬昌,季历之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在位从公元前1182年——公元1133年。)

20、姬发,姬昌之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在位从公元前1133年至公元前1116年。

21、姬诵,姬发之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在位从公元前1116年至公元前1079年。

22、姬钊,姬诵之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在位从公元前1079年至公元前1053年。

23、姬瑕,姬钊之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在位从公元前1053年至公元前1002年。

24、姬满,姬瑕之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在位从公元前1002年至公元前947年。

25、姬伊(翳)扈,姬满之子,即恭王,一作共王。在位从公元前947年至公元前935年。

26、姬囏(jiān),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在位5年,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囏禧之子姬燮继位)在位从公元前935年至公元前895年。

26、姬燮,姬囏之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在位从公元前895年至公元前877年。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在位从公元前877年至公元前841年。

28、姬静,姬胡之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共和(一说为皇君姬和摄行天子政)前841年—前828年

29、姬宫涅,姬静之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2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之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1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之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之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在位从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33、姬佗,姬林之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在位从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34、姬胡齐(僖),姬佗之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在位从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35、姬阆,姬胡齐之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在位从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36、姬郑,姬阆之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之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在位从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38、姬喻,姬壬臣之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在位从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在位从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40、姬泄心,姬夷之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在位从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41、太子晋,东周灵王姬泄心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42、王宗敬,子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43、王仕蠲[juān] (一名凤),宗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生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4、王知瑜(王智),(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45、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46、王 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47、王 颖(王硕),(一名芝,丰之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48、王 荣,(一名亿,芝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49、王 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50、王 坟,错之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51、王 渝,坟之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景。

52、王 息,渝之长子。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生子恢、愤。

53、王 恢,息之长子。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54、王 亢(王永、王瓦),字典羽,恢之子。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55、王 颐,亢之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56、王 翦,颐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武城侯。《史记》中有《王翦、白起列传》。

57、王 贲,字典武,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典武侯。生子离、武。

59、王 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 ,兵败自殉。称陵武侯。生子元、威。

59、王 元,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时间段处在公元前206年左右)

从太子晋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郁疾而终。太子晋之子、周灵王之孙姬宗敬长大成人,官至司徒,见周室衰落、天下大乱,心灰意冷请辞官位、避居太原,改姬姓为王姓,开创了中华大地上龙兴一支太原王氏。

王宗敬第二十代孙王离,封秦二世时大将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钜鹿之战,王离失败被俘,军营副将遭敌军杀害,家族亲人受朝廷追杀。王离的儿子王元得到消息后,深夜起程,举家逃迁至山东半岛琅琊郡(今山东省胶南),并在此落脚开基,被后世尊称王氏琅琊祖。经秦汉两晋、历南北朝,一千多年的岁月长河中,琅琊王氏一族于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开枝派叶,繁衍生息。隋唐以后,琅琊王氏不断往南迁徙,开户荫槐,遍及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各地,衡阳王氏均系琅琊王氏的后裔。

“一源正派分燕北,百世宗枝衍楚南”,至北宋,琅琊王氏真定系后裔王绍冕,北直真定灵寿(河北正定灵寿)人,世代为官,祖父王志松,字继周,后周授安徽青阳县令。父亲王定忠,字邦靖,宋正五品奉政大夫,王绍冕本人宋建隆元年进士。绍冕公长子王万庄,字敬斋,北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九八六年)科取进士,授文林郎,宋涥化四年(公元九九三)任湖广宝庆邵阳县令来到湖南。曾因公事往返于邵阳和衡阳,并娶衡阳长平乡周姓女子为妻,亲眼所见衡岳巍巍、丘壑连绵、水重山复,乃钟灵毓秀之地,因早就仰慕“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诗家化境,一颗“暮天飞旅燕,故国在衡阳”的归心,油然而生。

万庄公请风水先生即刻前往衡阳长平乡,堪察地相,遴选佳址。

穿山渡水掷金轮,八卦周易测乾坤。风水先生不负所托,踏破铁鞋,终于觅得一吉祥之地。此地背山有靠,山青发秀接衡岳之神韵;面水有照,水环泉抱聚湘支之灵气。山水之间平野宽阔,气清云仪,为有福之貌。而站在远处城基峰上瞭望,九道水口向外奔涌,竟似倒流回归,呈“九龙捧圣”之势,实帝王天相。万庄公激动不已,当即北上真定灵寿县,接来父亲绍冕公和胞弟万滨与万韬。父子四人仔细校察。虽无意帝王之说,但见这里山可狩猎、水可捕捞,渔米皆丰,适宜子孙生存,确乃藏积万金、发人振业、光宗耀祖之吉地也,万庄公非常高兴,买下此地——这就是当时的衡阳府长坪乡大渔塘,现在的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

万庄公任邵阳县令致仕(退休)后迁家带小定居大渔塘枞杨堂。大弟王万滨也慕名而来,选了一块好地,定居衡阳太平乡沙塘(今衡南县近尾洲镇义仁村); 小弟王万韬追随二兄,迁居衡阳怀节乡荷叶坪(今衡南县松江乡荷叶坪村)。衡阳渔溪王氏自北宋王万庄卜居大渔塘,至嘉祐六年(公元一零六一年)永贤公始建祠堂,大门悬挂“楚南第一家”横匾,称“崇本堂”。尊王万庄父亲王绍冕为衡阳琅琊王氏始祖。三宗谓称:渔溪王氏,沙塘清溪王氏,荷溪王氏。三兄弟合祠通谱,定子孙班辈歌,三宗后代照此排序,不得更改,四世之后各宗立祠,分修谱笺。“后乌衣巷而兴秀钟南岳,继黑头公以起望重东山”,衡阳历史不可替代的家族从此兴起——渔溪王氏。

字辈联歌:

志定绍万载,邦永思汝德,宗原仕伯添,文世大梦宁,朝端启嘉庆, 俊秀继芳诚,一元余运会,安本乐宽平,厚道传典训,显扬集华英, 昌隆才必贵,顺迪吉恒盈,承祖联科第,崇儒肇盛名,楚良开泰景,远代信丰亨

至宋仁宗时期,皇帝赵祯重文抑武、宽容治国,开创了国富民强的“仁宗盛治”。仁宗时期人才辈出,留芳百世的有包青天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司马光、柳永等等,全是些文章千古、忠肝义胆的名士。渔溪王氏不落窠臼,也出了文化名人——王永贤(王万庄公第四代孙),永贤进士出身,谦虚恭谨,为观文殿学士,得皇帝、宰辅以及同僚的赏识。有一次,他参加御史林悦组织的笔会,仁宗驾临,写了一首这样的诗赠给林氏家族,诗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故家乔木盘根大,新出猗兰奕叶鲜。上下相承同纪载,三千年所万千年。这首诗赞美林氏家族忠孝门第,子孙贤能,并表达了殷殷祝福。王永贤从中感知宋仁宗是多么仰先贤遗风、爱忠孝子民。想到自己王氏家族自古以来皆满门忠孝,贤才辈出,是时候也该修谱正史,以励后人奋发图强,报效国家。见贤思齐,王永贤开始启动王氏宗祠修谱工作,谱序请上司恩师两部尚书(兵部、刑部)、大文豪、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写,欧阳修在序中言:乎文学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文浸浸乎跻华,则夫亢宗昭祖而光启后人,盖有日矣。赞美王永贤文章灿烂、才华超群,足可以光宗耀祖并启迪后人。又言:昔汉名儒系谱以贤传;唐宰相系表以贵传。斯谱也安知不若昔之贵且贤者而并传欤。 这是欧阳修在预言,王氏家族将不断涌现贤达显贵并代代相传。王永贤效法林悦,也组织了一场笔会,邀请状元、榜眼、探花,文坛才子、名流大家,题联作诗,书赠墨宝。永贤自己也题一序,一并将这些珠玑文墨送回家乡,交族人刻于宗祠、印在谱上。光华灿烂的衡阳渔溪王氏第一谱成时, 正是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

“培根深百尺,槐荫庇千秋。”话说王万庄公生有三子,名王载兴、王载文、王载武。长子王载兴又生二子,名叫王邦甸、王邦匀,从始祖绍冕公算起,邦字辈正是第四代,按族规可以立支祠了,王邦甸在衡阳江东酃湖立了祠堂,称载兴户,在此娶妻生子、定居传后。他的弟弟王邦匀随父亲王载兴回到祖籍地河北真定去了,在北方生根开花也不忘源出衡阳渔溪一脉,1999年,王邦匀的后裔回来认宗祭祖。王万庄的第三个儿子王载武,因官任江苏,婚配江南,定居在苏州吴县洞庭山。清同治十一年,王载武的后人、吴县县令、一个叫王昌期的子孙,来王氏宗祠认祖归宗,并敬匾一块,曰“世德昭垂”。万庄公第二个儿子王载文,一直留守渔溪,耕读传家,王永贤就是他的嫡孙子。王载文之后分祠开户:

宗福户、宗寿户、宗瑞户、宗尧户、庶叔户、庆叔户、宗志户、才叔户、忠叔户、雍和户、铭孙户、嗣孙户、胜夫户、通叔户、顺夫户、隆叔户、宝叔户、庆夫户、祥夫户、立夫户、寿夫户、宁夫户、益叔户、汝富户、庚叔户、荣甫户等。

王家祠堂的诗文记载

1985年,改博物馆。有诗赞曰:西城王氏家祠中,古今源流一脉通;博物馆藏千件宝,访史无须到故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滕州王家祠堂后院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