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
周恩来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师爷。祖父曾由师爷而任代理知县、知州,祖父的兄弟均是师爷。周恩来祖母的父亲是福建有名的师爷,祖母的兄弟中也有人是师爷。师爷文化对周恩来影响至深,值得深入研究。
“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始祖是宋代学者周敦颐,后代由中原迁到浙江,后在绍兴落户,繁衍生息,到周恩来高祖父这一代已是第十六代。这一房是五十房。五十房始祖活到96岁,在家里大厅挂上“百岁堂”的匾额。周家都说自己的老家是绍兴城内保佑桥百岁堂。中国人一般是共一个爷爷为一家,五服之内为本家,出了五服形同路人。而周恩来家族,却是共一个曾祖父,每一代人都是大排行。即使挑门单过也要相互帮助、相互提携。这是为什么?因为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不仅学问和为人好,而且有远见,推动了家族的发展,深受后人的尊敬。
周元棠(1791—1851),28岁中秀才,但未能进入举人、进士的行列,只能到福建、浙江一带做钱谷师爷。晚年,周元棠因年轻时家贫,看到儿子周樵水有病,虽然孙子周昂骏13岁(虚岁)已考中秀才,却决定不让他再考科举,而是学习钱谷师爷。周元棠为孙子选定的职业,决定了周家几代人的发展和命运。
1851年阴历八月,周元棠病逝。同月内,他的大儿子周樵水(周恩来的曾祖父)病逝,年仅33岁。周恩来的曾祖母绍兴人氏樊氏及5个儿子,成了孤儿寡母。樊氏的5个儿子,大的只有15岁,小的5岁。樊氏两个弟弟樊文炜、樊燮正在江苏游幕,出手相救,将她的大儿子、二儿子带到江苏,学习幕业。老大学钱谷,老二不仅学习钱谷,还学习刑名。正值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兄弟俩承担起供养家庭的全部责任,并将三个弟弟带到江苏学习幕业。
1869年秋,周起魁接任二哥周昂骏在淮安府幕的席位。1881年,周昂骏病逝。其小儿子周嵩尧(周恩来的六伯父)时年8岁,由二舅郑仁寿抚养。周嵩尧中举后随二舅在漕运总督府衙门内担任文案,官至邮传部员外郎、北洋政府总统袁世凯的幕僚。1890年后,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和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回到绍兴,跟随其舅父鲁小和学习钱谷。周贻赓三年出师,开始师爷生涯,而周贻能未能学成。
从周家人学幕业的 历史 看,基本上是从父、从兄、从姻亲。100多年来,周氏家族就是这样靠着学做师爷延续下来的。1964年8月,周恩来在与亲属谈话时曾说:“我的曾祖下有五个兄弟,都搬到了苏北,大、二、三、四都做过县知事,老五没做过,我祖父(四)从绍兴师爷升为县知事。”
周恩来的生母是淮阴万青选的第12个女儿。万青选的第14个女儿是周恩来的五伯母。万青选的祖父1814年任山阳县知县,做外南同知,署理淮安知府。万青选在淮安、清河(今淮阴)、安东(今涟水)和盐城等地先后做官达30余年,并很有政绩。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出生于清河名门望族。1860年捻军火烧清河县城,陈家的房子大都被毁,才迁到宝应。周家败落后,1904年春万氏带着陈氏及周恩来三兄弟和腿有残疾的八弟一家回到娘家万家。
这时万青选已去世6年,万家也已开始走向败落,不好长住,一家人就搬到陈氏花园。当时陈氏花园还有14间房子,可想当年陈家的盛况。陈氏的父亲陈沅学问渊博,在父亲的培养下,陈氏14岁就能赋诗填词。陈氏的母亲是山东袁状元的四**。袁家的三**嫁给了原籍江苏常州、后在山阳县当钱谷师爷的龚怀朴。袁状元的另一个女儿嫁给清河的万立钰,就是万青选第8个儿子,即周恩来的八舅。
周恩来祖父辈即从绍兴迁至江苏,但是周恩来的几个伯父都曾回绍兴参加过科举,其中二伯父周龢鼐、六伯父周嵩尧和从伯父周嘉琛三位中举。周家到了江苏仍然和绍兴人结亲。周恩来的大祖父和同在淮阴任师爷的绍兴同乡王庸吾为儿女定了娃娃亲。1887年王庸吾去世,王家迁回绍兴。1894年,周桂珍长大后回到绍兴与王庸吾之子王子余完婚。
周恩来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
周家有良好的家风,注重教育
周恩来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传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素养高。从小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勤学好问,善善从长,知识广博。但是,他与一般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人不一样,他有生母、嗣母两位母亲,得到两位母亲的厚爱。两位母亲的性格迥然不同,他深受两位母亲的影响。两位母亲的爱护、仁慈和礼让,影响了周恩来的性格,使他少了男性的野蛮,多了女性的柔韧。得到爱的人爱心多,才知道如何爱别人。由近及远,爱家人,爱同学,爱朋友,爱祖国,爱民族。
每到年节前后,周家热闹非凡,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堂屋挂容像(祖宗像),十几幅容像都是请高手精心绘制,男的身穿官服,威严肃穆;女的身穿官眷服装,眉慈目秀,仪态端庄;个个容像,光彩照人,满堂生辉。周恩来的母亲指着容像向周恩来兄弟们一一讲述老祖宗们的官阶、业绩,教 育儿 子们不能辱没家门,将来立功、立业,光宗耀祖。她知道丈夫老实忠厚,能力弱,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过完年,到农历三月十八日才落容像。这个仪式给幼年的周恩来留下深刻的印象。事隔50年,淮安县委的同志将十几幅容像带到北京,周恩来还能一一认出,并向县委的同志介绍。
周恩来的祖父活到近60岁,这在当时已算是高寿了。他一辈子当师爷,并由此当了知县。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因祖父去世,家庭开始衰败。周恩来有一个伯伯,两个叔叔。伯伯没有子息,周恩来是长孙。两个叔叔,一个有肺病生命垂危,一个腿瘸不能做事。周恩来出生半年,十一叔贻淦病故,父母将他过继给十一叔贻淦夫妇。他由嗣母陈氏抚养。他称嗣母为娘,称自己的生父母为干爹干娘。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从小文静尚学,年轻时守寡,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周恩来的身上。她恪守家规,夫婿少丧后,从不轻易出门,遇到矛盾、纠纷从不相争,处处隐忍,只一心一意教养周恩来。陈氏这种隐忍的作风,周恩来从小耳闻目睹,影响了他的一生。周恩来从4岁起开始认字和背诵唐诗,听嗣母讲故事,像“岳少保朱仙镇大捷”“忠节公虎门殉国”“梁红玉击鼓抗金”“孙悟空大闹天宫”“沈状元招勇抗倭”等等,这些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保家卫国的故事给周恩来童年留下难忘的记忆。这种文化启蒙,使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幼儿时起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锻炼。几十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在家中的地位、作风与陈氏完全不同。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在淮阴一带为官30年,在淮阴有99间房子,占了整整一条街。在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外祖父去世了。外祖父有18个儿子、14个女儿,但长大成家的只有17个。周恩来的母亲是第12个女儿。万氏从小得到父亲的疼爱,不肯缠足,进家塾馆读书,常常随父亲出门,是万家的“当家姑娘”。出嫁时,嫁妆是用两条木船由运河装运到淮安的。她从小受万老太爷的影响,学会了处理复杂纠纷的能力,处事干练,考虑问题细密周到。据说当时无论是周、万两府还是亲友发生纠纷时,请万氏来便可迎刃而解。她先耐心地听各方将情况说清楚,然后才发表意见,所以想得周到,断得入情,说得在理,双方都能心服口服。处理完了,人家少不得酬谢,至少招待一顿饭,在桌上大家边吃边议论刚才的纠纷或其他家事。处理这些事情,她常常带着周恩来。发生纠纷不是因“利”即是因“名”,复杂关系的症结、利害之所在,有不少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私密。懂事的周恩来自然了解了人世间的复杂,增长了不少见识。周恩来说:“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其实,周恩来不仅继承母亲爽朗的性格,同时学会了母亲处理矛盾的本事。所以周恩来比同龄人早熟,见过世面,遇事沉稳,明白事理,有主见。
1907年春,周恩来母亲万氏因操劳过度病故于清江浦,时年29岁。父亲周劭纲(原名周贻能)在湖北谋差,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周恩来外祖母不顾周家的经济情况,守着封建门第观念,严厉要求按旧例大办丧事。如棺材不仅要楠木的,还要“十二朵正花”;棺材要裹五层麻,添七层漆,请和尚做道场;等等。楠木棺木都是借钱买的,哪有钱再办这些事。万老太太毫不退让,不达目的即不许安葬。周劭纲唯唯诺诺,最后只好将万氏的棺木暂厝于庵中。周恩来对此十分反感。第二年的7月28日,嗣母在贫病忧愁中病逝,也是29岁。周恩来不怕闲言碎语,决定丧事简办,买了薄木棺材运回淮安和嗣父合葬。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行为。他只有10岁,就是个敢作敢为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带头火化,留下遗言不保留骨灰。要寻其根源,这就是源头。他从小对大讲排场、虚情假意的官场作风深恶痛绝。
两位母亲病故后,1908年11月,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回到淮安同八伯一家生活。父亲在母亲死后,外出谋差做事,收入少,养活不起留在家中的3个孩子。周恩来的四伯周贻赓经常从东北寄钱给家里。五伯周贻鼎在淮安做师爷,五伯母是周恩来的十四姨,常常帮助几个侄子。周恩来主持家务,时不时去当铺典当家中的衣物,勉强度日。
从小深受封建思想之害,最终走上革命道路
周恩来的爷爷周起魁去世后,周家开始衰败。但是,家里人旧习不改,还要守着官宦人家的旧规矩、旧礼数生活。周恩来深受其害,对此深恶痛绝。
家庭失去主要收入来源,体面还得要,迎来送往的排场,送礼的规格还不降低。为了支撑门面,万氏不得不举债应酬,后来又靠典当衣物应付。万氏典当衣物常常带着年幼的周恩来。破落的官宦人家靠典当与借债来支撑门面的虚荣心态与陈规陋习,是留给童年周恩来第一个深刻的印象。
1904年,周恩来的父亲和十八舅合买了一张**,中了头彩,1万元。从小习惯讲排场的母亲,高兴得昏了头。**在武汉,母亲坐船到武汉去兑,一路走一路玩。兑到了,就买皮大衣、留声机,给这个买礼物,给那个买东西,还没有到家,就花掉了一部分。刚一到家,债主们来讨债,亲友们来祝贺,住下了要吃要喝,还要拿。母亲无力承担,就和丈夫带着6岁的周恩来和周恩来的两个弟弟及陈氏一起回娘家暂住。这时万青选已去世6年,万家也已开始走向败落,家里人多、事多。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家人只好搬到有14间房子的陈氏花园去住。很快钱花完了,丈夫又到湖北做事。中彩的事,真是昙花一现。这是留给童年周恩来心中第二个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对亲属说:我当总理后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他取消**,就是要消除不劳而获的思想,反对靠侥幸的心理生活。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去世,外婆不体恤周家的情况,坚持大办丧事,纠缠不休。这是留给童年周恩来第三个深刻的印象。
两年之内失去了两位母亲,对周恩来打击很大。周恩来在淮阴无法生活,只好带着两个弟弟又回到淮安驸马巷同八伯、八妈一起生活。这年他10岁。八伯腿瘸,不能做事,不能出门,也不管事。八妈带着自己7岁的儿子和周恩来兄弟三人,一家六口过日子。八妈是个女流,不能出门,周恩来成了家中紧要的男子。或者把房子押出去,或者向亲戚借钱过日子,真是度日如年!有时在外面工作的四伯寄回一笔钱马上还债。一身债,常常有人到家里来要债、要利息。周恩来经常出面典当、到处向亲友借钱。1918年,周恩来在日本听到八伯去世的消息,他在日记中写道:“想起家中一个紧要的男子也没有,后事如何了法?这几年来八伯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钱是没有,一家几口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尽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有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八伯这个病,虽说是老死的,然而病到现在,何曾用一个钱去医治呢?简直说是穷死了。”这段话一字一泪,由此可知周恩来当年在淮安过的是什么日子。
周恩来最反感、最头疼的事情是家庭生活那么困难,还要讲礼数。墙上贴一张纸,上面写着亲戚们的生日、祭日,到日子都要去,而且要带着礼品。就是借钱也要去送礼,不但送礼还要磕头。因为周恩来的辈分小,而且是家里唯一紧要的男子,这些事都得他来办。到外婆家要走30里路,还要坐船过河。夏日顶着太阳,冬日冒着严寒,没有车可坐,没有牲口可骑,只能用两条腿走。连吃饭都困难,还要讲这些虚排场。他痛恨虚荣,痛恨讲排场。可是在他困难时,借钱也只能向亲戚们借。为了生存,周恩来不得不在封建大家庭内周旋。沉重的负担使少年周恩来常常叹息:“这个家真难当啊!”
短短几年之内家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故,可想而知这对年少体弱的周恩来是多么大的刺激。他想离开这个家庭,离开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他不断地给在东北工作的四伯周贻赓写信求助。机会来了。1910年春,三伯父周贻谦从东北回到淮安办事,便带他到自己工作的辽宁铁岭入银岗书院读书。半年后,周恩来到沈阳随四伯父一起生活、读书。从此,周恩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沈阳,周恩来进入新建的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丁班上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只有13岁的周恩来率先剪掉了拖在脑后的辫子,响应和拥护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周恩来的这个革命举动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基于对家庭、对 社会 的认识。家庭是 社会 的细胞,从一滴水可以认识大海,从一个家庭可以认识 社会 。他由痛恨这个封建的家庭,进而痛恨这个 社会 制度。虽然当时他的认识还并不清晰,但是他企盼改变现状。所以当他听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后,马上由此看到希望,立刻起而响应,剪掉头上的辫子。
周恩来对封建制度有切肤之痛,对孔孟之道的危害有深刻的体会。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他在学校学习时就以改造 社会 为己任。他说学生应“受完全教育,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当五四运动爆发,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时,他积极参加并成为领导者。随着他确定了信仰共产主义,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对旧的家庭、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封建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不是一日可以消灭的;他深知封建主义在中国有广泛的影响,不是一代人可以清除的,所以他对封建的东西有高度的警惕。周恩来深知改造 社会 的艰难,时时警惕旧的习惯势力的侵蚀,终身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人的本色,保持着革命者的本色。
防止师爷文化浸染,提倡过“五关”
周恩来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他在教育干部时将自己摆进去,说:“还是以我为例。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原籍绍兴,生在淮安,江浙人。为什么这样啰唆呢?因为我的亲兄弟、堂兄弟都是绍兴人,我不能不说原籍是绍兴,否则就有企图摆脱这种关系的嫌疑。我生在淮安,祖父当过淮安县知事,外祖父是淮阴县知事,现在还有家属在淮安。如果我不说生在淮安,和他们的 历史 关系也无法交代清楚。一个人的 历史 关系要交代清楚,这样没有坏处。不管现在情况如何,不能抹掉过去的 历史 。我经过革命锻炼,现在当然不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应该说是革命知识分子了,但写 历史 不能把过去那一段抹掉。”
周恩来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一直这样教育干部、教育后人。他提倡要过好“五关”。这“五关”是思想关、政治关、 社会 关、亲属关、生活关。1963年,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作报告,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在讲到过 社会 关时说:“一般总是讲思想、政治关,我特别提到后三关,是因为中国这个 社会 极其复杂,我们还有改造 社会 的任务。在这个 社会 里,旧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习惯势力,很容易影响你,沾染你,侵蚀你,如果失去警惕,这些东西就会乘虚而入。所以改造 社会 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处在领导地位的同志担子更重。”
周恩来讲:“第四过亲属关。不只是直系亲属,还有本家,还有亲戚。对亲属,到底是你影响他还是他影响你?一个领导干部首先要回答和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自己没有儿女。由于他出身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当了总理,有100多个亲戚来找他或要求解决困难,或来看望他。周恩来历来认为家事是 社会 问题的一部分,从不把家庭应承担的责任推向 社会 。他为了做要他解决更好工作的亲戚的工作,专门召开家庭会议。他在会上对这些亲属说:“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要承认家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不能依赖它。但是,我们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裙带风。想靠我给你找个好事,这点我做不到。你只能依靠自己,要自食其力。”1950年前后,周恩来的许多亲戚失业,无以为生,写信向他求救。周恩来一律建议他们到当地政府登记报名,由当地政府量才录用,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期为人民服务。“自食其力,为人民服务”是他改造旧家庭的目标。
周恩来对自己的亲属严格要求,制定了十条家规:1晚辈不能丢下自己的工作专程去看望我。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付,没有工作的代付伙食费。4看**、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准请客送礼。6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7个人生活中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找人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任何场合不要讲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当大家都争相考大学时,周恩来却支持侄女周秉德初中毕业考师范学校,鼓励侄子周秉华去当兵。“文革”爆发后,大批的学生下乡插队,这时当兵成为好事,他勉励侄子周秉和、侄女周秉建上山下乡,当知青。他的侄子、侄女在农村已按正常手续被部队招上兵,他知道后却动员他们回到农村。他说:把好事让给群众。他动员弟弟周恩寿带头退休。弟弟有6个子女,生活困难,他每个月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200元支援弟弟,不让弟弟向单位伸手,不增加国家的负担。
周恩来在谈到过生活关时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这样,我们就会心情舒畅,才能在个人身上节约,给集体增加福利,为国家增加积累,才能把我们的国家更快地建设成为一个 社会 主义强国。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高尚。”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身体力行,带头移风易俗,坚决反对重修祖坟,一向主张平坟深葬。1964年,周恩来分别派人将父亲和岳母在重庆的坟以及淮安的祖坟平掉,将棺木深埋,将原墓地给当地农民耕种。他去世后,邓颖超按照他的遗愿,派亲戚到绍兴将祖先的坟平掉,将棺木深埋。周恩来没有保留骨灰,其骨灰撒向祖国大地。邓颖超病逝后骨灰撒向大海。
周恩来的一生,表里如一,心口如一,一直保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本色,是全党的楷模。他与旧家庭、旧制度彻底决裂,摒弃了旧家庭、旧制度落后和腐朽的东西,在他的身上表现出来的完全是***员的作风和风格。
文/李海文
一、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三、历史名人
曾 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 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 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 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 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 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 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 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 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 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 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 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 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 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三尧堂堂名之由来。是为纪念先祖该陈氏家族先祖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 宋初陈氏三尧家族是陈姓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家族。 陈尧叟,字唐夫,端拱初年进士第一,曾任秘书丞、工部员外郎、尚书左丞等职。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充枢密使,卒赠侍中,谥曰文忠。 陈尧佐,字希元,进士及第。曾任中牟尉、潮州通判、河南知府等职,累官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太子太师。一生读书不辍,善古隶八分书法,点画肥重,世称为堆墨书,尤工诗,自号知余子。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曰文惠。 三子陈尧咨,字嘉谟。咸平中进士第一,累官光州知府、荆南知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箭术惊人,自号小由基。卒赠太尉、谥曰康肃。 尧叟、尧佐、尧咨两中状元、一中进士。号称『一门三相』。同朝显贵。传为佳话。 『康熙字典』中关于『尧』的解释原文如下『[宋史]陈尧叟、尧咨、尧佐兄弟皆有声世,谓陈氏三尧』。可见『陈氏三尧』之影响直到清朝仍然声名不减。当然康熙字典的总阅官是同为南陈宣帝之后的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庭敬,其中三拾位主编的翰林中陈姓占了伍位,也许是他们特意收录了该词条,但也可见陈氏三尧在这些陈氏巨儒们心中之地位。 陈氏三尧的后人中,为纪念参尧伟绩而更以参尧为堂号的有。三尧堂。三至堂。三克堂。
地址:桂林兴安
堂号:鲁阳 名人:曾国藩 始祖:曾雨亭
家谱前言:
本氏修谱序说,尊敬祖先就要立宗祠,立宗祠就必须要聚集族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修族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本氏家族,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本人现在就本家族人,先后记载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
家族来源:
曾姓来源比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宗规:
曾氏出自山东,孔门著名弟子曾参就是山东人。曾子之后曾子方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人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人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二年(308年),曾氏有一支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氏族人还迁居于韶州(今广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广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氏开始迁往福建。
辈份表:
宏闻贞尚衍 兴毓(yu)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mao)修肇(zhao)彝(yi)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有可能存在过。
最早记载亚特兰蒂斯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在其《对话录》中,记录了一万多年前,大西洋中有一个神秘的大陆,比亚洲和利比亚合起来还大。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科学发达,也称大西州。反正传说中的天堂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大地震中,沉入海底,踪影全无。
这个神秘的大陆多少年来,引起了考古学界、地理学界、 历史 学界和探险界的争论狂潮,人们孜孜不倦地追寻,求得证据,又被其他的必要条件推翻,但至今为止,人们对亚特兰蒂斯的兴趣丝毫未减。
经过勘测,亚特兰蒂斯还可能存在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的百慕大三角、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下的提万纳库、直布罗陀海峡西边的斯帕特岛、南极半岛、西班牙的加的斯附近……
1967年 的一天 ,美国飞行员科伯尔 · 布鲁斯正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的北比米尼岛低空飞行 , 突然他发现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 布鲁斯的助手德米特里 · 科比考夫是一位富有经验 的潜水探 险 家 , 他马上意识到布鲁斯的发现非常重要 , 他本人不久前也曾在这附近的海域发现过水下有一个长约400米的长方形物体。
1968年8月,布鲁斯等人前往巴哈马海域进行科学考察 , 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 , 他们发现了 一座古代的寺庙遗址 : 长30 米 、宽 25 米 , 呈长方形。 9月2日考察队获得 了更重要的发现 : 他们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 5 米处发现了一座平坦的岩石大平台 , 构成这座大平台的岩石虽然大小不一 , 有厚有薄 , 但都是经过加工的。
有些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的好几个 地方发现了岩石建筑物 , 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道路。 这些 海底建筑物的排列和形状 , 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 致。它们完全不是自然形成的。
在古巴北部的海域里 , 科学家发现了一处很大的古代遗迹 , 像是用大理石建成的。在佛罗里达半岛北部 , 还发现一座类似金字塔的建筑 , 探测仪器证明了它是人工建造的 。
科学家们还发现 , 大西洋深处耸立着 一些构造复杂的墙壁 , 其中一堵墙上还有开 口 , 一些岩石平台和金字塔状建筑物把它们连接起来。 在南美洲南部, 人们过去看到过有一道堤坝通向海洋 , 一直绵延、消失在大西洋深处 , 现在这道堤坝的陆地部分已被毁坏 。
亚特兰蒂斯(希腊语:Ἀτλαντὶς νῆσος,英语:Atlantis,法语:Atlantide,意为「阿特拉斯的岛屿」),又译阿特兰蒂斯,意译大西洋岛、大西国、大西洲,传说中拥有高度文明发展的古老大陆、国家或城邦之名,最早的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据称其在公元前一万年左右被大洪水所毁灭。
柏拉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mwikipediaorg/zh/%E6%9F%8F%E6%8B%89%E5%9B%BE
柏拉图(古希腊语:Πλάτων,转写:Plátōn,国际音标:[plátɔːn],公元前429年-前347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雅典人,他的著作大多以对话录形式纪录,并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公元前正是后脑勺延长型的尼比鲁人和人类共处,教导人类大量知识的时代,一个人能凭空"虚构"出亚特兰蒂斯的事,他一定是尼比鲁星人,在尼比鲁 历史 课,对地球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了,所以他凭空讲的并非捏造,而是切切实实存在过,而且是当时的人类可能道德败坏,加上尼比鲁星人在创造他们时可能不甚满意,在尼比鲁绕日一周两万年,接近太阳和地球时的很长时间,尼比鲁星人大量地制造繁衍准备了我们这批人类来取代亚特兰蒂斯,姆大陆文明。
于是事前,动用了气象武器(最后图: 陨石),把有文明的大陆或岛屿,全部用洪水或地震,统统覆灭的灰飞烟灭,在陆地上不留痕迹。
接着,尼比鲁靠近太阳与地球的两万多年,把我们这批人类送到地球,教导我们的祖先知识,开启各种文明,尼比鲁星人约在八世纪离开地球了。
最不理解的是,尼比鲁星人为什么自己不占领地球,偏偏要生物工程出和他们类似的人类占领?可能他们自己不能进化,被他们制造的人类,基因数目少,可以在终端插入,最后筛选出的人类,可能他们的灵魂可以进驻?
被夸大的传说,亚特兰蒂斯说得多利害,考古没有发现,考古发现苏美尔文明却没有片言传说,可见西方人传说太不靠谱的。
这个东西谁明确告诉你,存在或者不存之地都是在骗你,目前还没有什么直观的证明说他存在过,都是一些客观的或者编造的。不过也不能否认他不存在,毕竟大海还没有被人类征服。
亚特兰蒂斯,光之国度。到底是否存在的争论只能交给以后得考古学家!但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对话录》中,记录着由他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蒂斯的故事。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他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柯里西亚斯说,故事他的曾祖父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那儿听到的。索伦是古希腊七圣人中最睿智的,以诚实著称。苏格拉底也说,这个故事“好就好在是事实,这要比虚构的故事强得多。”公元前571年,梭伦走访了古埃及赛斯及海利奥普里斯两地的祭祀学校,那里学问渊博的僧侣们怀有许多古老神秘的知识。一位来自赛斯的老祭祀告诉梭伦,你们希腊的 历史 如同婴儿一般,在许多许多世纪以前在梭伦那个时代的雅典所在的海克力斯之柱地方曾经有过一个伟大辉煌十分兴旺的国家。老祭祀还向梭伦讲述了这个原雅典如何战胜了亚特兰蒂斯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
根据这个老埃及祭祀的说法,亚特兰蒂斯位于大西洋中直布罗陀海峡边上,面积比小亚细亚与利比亚之和还大。傲慢并野心勃勃的亚特兰蒂斯人对所有的欧洲和小亚细亚民族都形成了威胁。经过一场艰难的战争勇敢的原雅典人打垮了可怕的亚特兰蒂斯军队,使欧洲和小亚细亚从被征服的威胁中解脱出来。就在那时,出现了地理和气象灾变,滔滔洪水将亚特兰蒂斯和原雅典同时淹没。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全貌
对话路原文如下:
柯里西亚斯:苏格拉底,对于普通的一个奇怪的传说,你可以不相信,但是,对于亚特兰蒂斯,绝对是真实的,因为梭伦是希腊有史以来最贤明的七个人之一。他是我们家族的先祖,也是我曾祖的最好的朋友,他曾在自己的许多篇中提及过它;我的曾祖告诉我的祖父,然后我的祖父又告诉我们,要我们记住曾经在亚特兰蒂斯有过如此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但他已经随着那个文明的消失和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类遗忘。但正是因为只有他还能铭记,所以他才是我们中最伟大的人,如果我们能用合适的方法证实他的这些叙述,那:降是对我们先人的最好的感恩……
苏格拉底:我对此也十分赞同口可是问题是,怎样才能证明梭伦所描述的这个著名的古代城邦绝不仅仅是一个传说,而是真实的 历史 呢
柯里西亚斯:下面我将为您讲一个我从一位长者那里听来的关于古代世界的故事。那时我的曾祖已经将近90岁的高龄了,而我当时还不到10岁。今天的青年成年标志在当时被称为阿帕图里亚节;按照传统,在这个节日上,所有的父母要奖赏自己的孩子朗诵诗歌,这其中的许多就是梭伦的作品,在那个时代,他的诗是非常受年轻人欢迎的。作为
我们家族的一名成员,他不仅是最贤明的人,而且也是最高贵的诗人。我依然记得家族中的老者也非常赞赏梭伦的学识和为人,每当提及梭伦,他们总会微笑着说:“如果梭伦也像其他诗人那样,将诗作为毕生的追求,在他从埃及回来以后将所有见闻和经历整理成书,在回到家乡后没有受到各种派系纠纷的困扰,不用将精力牵扯到其他无谓的纷争中去,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像荷马与赫西奥德一样的伟大诗人。”
“那么他的诗都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呢,柯里西亚斯”一位对梭伦不甚了解的人问道。
“雅典人曾经做过的所有世上最伟大的创举,那些本应该更加令世人瞩目,但却由于时代的堕落以及缔造 历史 的人们的消亡而没能流传下来的先辈往事。”
“那就讲给我们听听吧!”另一位说道,“他是从哪里又是怎样听到的这些古代的事情的”
答曰:“在埃及三角洲,也就是尼罗河分流的地方,在那里有一块叫作萨以斯的地方, 历史 上曾经有一座伟大的城市也叫萨以斯,第26王朝国王阿玛西斯即出生于此。在那里还有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女神:她被当地人称为奈斯,后人断言她就是古希腊人尊奉的女神雅典娜。现在,这座城中的市民都对雅典城抱有好感,据说他们认为自己与雅典在 历史 上很有渊源。因此当梭伦到达那里,深受当地人的欢迎和爱戴:他因为精通 历史 典故而被推崇为神父,但他却发现不论是他还是任何其他的雅典人所知道的有关那个时代神的故事与萨以斯人相比都是那么的不值一提。曾经有一次,梭伦被邀请讲一些古代的事情,于是他开始讲起在我们这里所熟知的最早的神——甫洛纽斯王和尼俄伯 的故事;以及杜卡里翁及其妻比拉 在洪水过后创造希腊人的故事,接着他又向下追溯了这些希腊人族裔的后代,他尝试着尽力向萨以斯人说明自己正在讲述的这些在希腊人的 历史 上发生的事件是如何的年代久远,甚至他还列举出它们发生的具体年月。于是,有一位老祭司站出来对他说道:‘梭伦啊梭伦,你们希腊人还只是孩子而已啊,你所列举的希腊人中还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老人呢。’梭伦忍住不快,问道:‘你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答曰:‘我的意思是说,你们在思想上现在还很稚嫩,你们并没有从你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什么古老的思想,也没有什么任何科学称得上是 历史 绵长的。我会告诉这一切的原因:由于各种原因,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也还将继续有许多被毁灭了的人类文明。有一个连你们也知道的故事,太阳神赫利奥斯的儿子法厄同曾经因为无法驾驭他父亲的马车,所以一怒之下将天下所有的苍生烧为灰烬,他自己也被雷电击中毙命。尽管现在它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神话,但它却能折射出在地球或许天堂上的某些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比如在地球上燃起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火:当大火降临时,生活在高山、干旱以及陡峭的地方的生物就比那些靠近河流或者海滨的生物更容易灭绝;在尼罗河爆发的洪水中,是我们祖先那些少尝败绩的救世主将我们从一片汪洋大海中拯救出来。可是,另一方面,那些整天生活在高山上的牧羊人和放牧者,却能从诸神用以清洗地球的大洪水中侥幸逃脱,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则会无一幸免地被洪水卷人大海;不管怎样,有一条规律是永远也不会发生改变的,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洪水的路线始终是自上向下的,总是从高处流向平原和洼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这里才得以保留了最原始的古代文明。无论是冬天的严寒,还是夏季的酷暑,都不能将其摧毁,人类也得以生生不息地一直繁衍下来,尽管有时人丁兴旺,有时数量锐减。因此,不管在你们的国家还是我们这里,抑或我们所知道的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只要发生什么重大或显著的事件,都会被古人所记载,并且被保留在我们的祭坛中;而你们和其他民族仅仅是用书信和口头的形式去承载这些 历史 ;那么可想而知,如果一旦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类似瘟疫的灾难,留给你们的将会仅仅剩下那些可怜巴巴的残存的记录;你们整个民族又将不得不重新回到蒙昧的初始阶段,对于古代所发生的事情知之寥寥,不管是发生在我们这里还是你们自己国家的事情。而至于你所描述的那些你们祖先的家谱,梭伦,他们简直就是孩子们的童话:因为首先,你们仅仅记得发生过的一次洪水,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在 历史 中曾发生了很多次;其次,你们并不知道曾经在你们那片土地上创造出最辉煌文明的族群,你和你们整座城中的其他人实际都是那些文明残留下的后裔。可是这些对于你们采说却都是全然不知,因为当初的幸存者们的后代早已经纷纷作古,这段 历史 也就更加变得扑朔迷离了。梭伦,早在那场毁掉一切的可怕的大洪水之前,曾经有一段时期,现在的雅典就已经发动过它的第一场战争,颁布过许多宏大的法典,据说当时已经创造出相当辉煌的文明,并拥有了普天之下最权威的宪法。’梭伦对此称奇不已,并立即请求这位老祭司将这段轶事详细地说给他听。‘我很愿意讲给你听,梭伦,’老人并无丝毫卖弄的意思,‘为了你,也为了那座曾经的古城;总之,为了我们共同的那位女神——我们的庇护者和启悟者。早在我们1000年前,她就已经从赫淮斯托斯(古希腊神话中的火和锻冶之神)那里创造了你们的城市和祖先,然后她又创造了我们,那应该是发生在大约8000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谈起发生在9000年前的事情,我只能简要地告诉你那时的法律与最著名的事件;至于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以后我会逐个详细地讲给你听。如果你将这些法律同你们今天的法律进行比较,你就会发现,我们在那时的许多法律与它们完全对应。首先,它有一个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这与其他制度截然分开;其次是有许多技工和工匠,他们已经能够独立设计出工具,而不需要再依赖其他人的帮助;并且,那时的 社会 也已经分离出单独的放牧和狩猎的职业群体,当然也少不了从事农业劳作的人;同时,你还可以发现,在当时的埃及,已经有诸如武士之类被法律赋予特权的专门从事战争的行当,此外,那些武士已经配备了战斗用的工具——盾和矛,这说明雅典娜女神是首先将战斗的技巧传授给你们,然后才是小亚细亚国家,但我们比其他各国都更早采用这些武器。’”
“至于智慧方面,你是否认真研究过最初的法律呢?仔细看看,再深入地想想,整个 社会 的职业分工都已相当健全和成熟,其中甚至包括预言和医药在内的诸多行业: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这些都是人类 社会 发展到高级阶段才有的现象。所有这些 社会 基础和秩序都是雅典娜最初建立你们的城市时所赋予的;她之所以选择了你出生的那片土壤,是因为她喜欢那里一年四季总是温暖宜人,从而才能生长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此,这位既天性好斗又崇尚智慧的女神才选择了这样一块土地,只有在这里才最有可能创造出与她自己最相似的人来。这样,你生活的那个地方,正是因为有了比世界上的其他地区更优越的条件,才得以使那里的人品德更高贵,也就自然成为了神的宠儿。你们国家发生过的许多大事在我们的 历史 中都有所记载,但其中有一件要比其他所有事件都令我们印象深刻;你们的国家在 历史 上一直延续了这样一种传统——喜欢权势,崇尚武力,并用这些去征服整个欧洲及小亚细亚地区,当然,最后也正是它将你们整座城市的繁荣彻底毁灭。这种力量采自于大西洋,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就已经掌握了远渡大洋的本领;在你们现在称作‘海克力斯之柱’(即今直布罗陀海峡)之外不远处的地方,就坐落着这样的一个岛屿:这座岛屿比利比亚和小亚细亚加在一起还要大,是大西洋上通往其他岛屿的必经之地,穿过这些岛屿你可以到达环抱大西洋的另外一片大陆;因此,‘海克力斯之柱’实际上也是作为整个大洋的一个港口,它占据着一片十分狭窄的水上交通要道,但它却是整个大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是连接两块大陆的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亚特兰蒂斯岛就拥有着这样一个异常强大的权力中心,它统治着整个岛屿乃至周边的一些部分,甚至还要跨越大洋将势力延伸到大陆的部分地区:除此以外,这个庞大的帝国还统辖着利比亚在‘海克力斯之柱’之内、埃及以近的部分地区,欧洲以远直至第勒尼安海(地中海一部分,在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同撒丁岛、科西嘉岛之间)。巨大的权力中心在不断膨胀、汇集,周围的部族一个接着一个地被征服,整个海峡以内都是亚特兰蒂斯帝国的势力统辖范围,所以啊,梭伦,你们国家的文明就这样被传播到世界各地,你们的许多文明成果和优秀文化也得以源远流长地被人类继承下来,而雅典娜女神也不但是战争和勇气的化身,而且也成为古希腊人的领袖。然后当她的臣民试图从她的统治中脱离出去,她的权势受到孤立的时候,她又会经过艰苦的战斗,冒着各种危险,重新击败敢于冒犯她的敌人和任何入侵者,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将所有居住在‘海克力斯之柱’范围之内的居民归于亚特兰蒂斯帝国的统治。但在此之后,亚特兰蒂斯突然发生了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一昼夜之间,所有这些好战的人都遭到了活埋,亚特兰蒂斯也就从此沉人了大海。这就是为何那片海域不能通行的原因了,因为在沉没的大陆部分,海水比较浅,且有大量的淤泥,这些都是沉没海岛的结果。”
而对于亚特兰蒂斯文明由来记载大意如下:
在地中海西方遥远的大西洋上,有一个以惊异文明自夸的巨大大陆。大陆上出产无数的黄金与白银,所有宫殿都由黄金墙根及白银墙壁的围墙所围绕。宫内墙壁也镶满黄金,金碧辉煌。在那里,文明的发展成度另人难以想象。有设备完善的港埠及船只,还有能够载人飞翔的物体。它的势力不只局限于欧洲,还远及非洲大陆。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赛冬。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赛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赛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赛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赛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赛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赛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赛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古希腊著名作家荷马、普鲁塔克等人都曾在作品中提到大西洋中的岛屿。“在那个国家,黄金和白银几乎遍地皆是,那里的人对待金银简直就像我们对待废铜烂铁一样毫不吝惜。”柏拉图所讲述的这段 历史 却并非如神化离奇,据史料记载,曾经有一位“异域”移民来到这个国家,并在这里娶了一位姑娘,定居于此。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个强大的民族逐渐壮大起来。这绝非只是传说,而是享有 历史 之父的古希腊 历史 学家希罗多德周游埃及回国后回忆的一位埃及祭祀亲口向他讲述的一段 历史 。当时的情形大致如下——希罗多德说,“他们认为在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年前,‘神’这个概念还尚未进入到人类 社会 ……他们都坚决否认人是作为神的后裔的可能性。”不可否认,亚特兰蒂斯真的存在过,就如同特洛伊城发掘前一般,都认为是神话,需要一个伟大的人用钥匙开启它!
存在过啊,
我就是你们国王,
现在有点穷,给两毛钱我让你当宰相
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
本文2023-10-31 15:28:1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80841.html